求助关于EST投稿的经济问题探索 投稿

&& 查看话题
EST投稿相关--journal publishing agreement内容填写
EST投稿时下载的publishing agreement中的signature部分除要填写通讯作者的签名外还有如图所示的一段内容,好像这部分是跟工作单位相关的,想问下有过EST投稿经历的各位:这块内容是否需要作者填写,应该怎么填写?
写:哪个大学/科研院所的讲师,教授,博士在读,硕士在读等。 下面那个应该不用填吧
那个是如果你投的这篇论文是职称论文的话才需要签字或盖章 Originally posted by blue7 at
EST投稿时下载的publishing agreement中的signature部分除要填写通讯作者的签名外还有如图所示的一段内容,好像这部分是跟工作单位相关的,想问下 ...
这是agreement中关于这块的相关介绍,大家帮忙分析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填写这块 没有的就不要填啦。这块跟公司有关。就是你的研究成果有时事关雇佣你的公司的商业秘密,询问你的公司是不是同意公开发表。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投稿及审稿经验zz
本人小硕,投过几次EST,最近中了一篇,也帮老板审过EST的稿件,现在把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之前投过几次EST都被拒,原因分别是创新性不够和不适合EST的读者群。所以说投EST的稿件一定要很有创新性,而且要跟环境沾点边(譬如在Introduction打打擦边球),不然会很悲剧。
二、编辑很认真负责,效率也很高。我最近接受的文章经历了两次小修,然后才录用的。第一次小修后编辑是给回原来的审稿人看了,有两个同意发表,一个还有点小问题。所以说,刚开始审稿人的意见要好好回答,逐条得详细回复,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要抱有认真态度去对待。
三、一般审稿的周期都是2个月之内就会给回复,我的两次小修刚好历时4个月,时间还是比较快的。我审过EST的稿件,编辑要求是3个礼拜内提交审稿意见。因为EST是半月刊,所以审稿这方面比较快,当然文章接收后proof和出版也挺快的。
四、审稿时,EST系统有文章创新性、对这个领域的贡献或重要程度、文章的写作水平等方面需要评分(1-10分),本人感觉7分以上才有戏。EST是一票否决制,只要有一个审稿人拒绝文章就悲剧了,一般有3-4个审稿人,就要看看大家的运气了。另外,听过三个审稿人如果两个要求大修,一个小修也会悲剧的。
五、文章的格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图表可以放在文章中,方便审稿就行了。另外英文不好没关系,只要能让人看懂就可以了。EST在proof的时候会有编辑帮你修改语法错误的。
& 六、2011年2月EST修改了投稿指南,要求上交TOC
Art,就是一张图片摘要,这个在网站上可以查到,投稿的时候放在摘要前面就行了。
七、EST投稿的时候最好上传每张图片的pdf格式图,还要包括图的标题,把这些组合成一个pdf文件再上传,方便编辑和审稿人看,也方便以后的出版排版。我打包上传过tif的图片,编辑说打不开,要我上传图片的pdf格式。虽然这个没什么大碍,但会耽误编辑的时间,影响你文章审稿的进度。
基本就是这些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和我交流,一起学习。
本文转载自小木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查看话题
说说我最近EST审稿的事儿
最近特别喜欢到投稿版逛逛,几家欢喜几家愁,尽显科研百态啊~ 今天说说我审稿EST的事儿。话说去年11月的时候EST的编辑Hug教授邀请审稿,论文的题目和我之前发表的论文非常相似(https://scu-au.academia.edu/ZhaohuiWang)。当时我的论文就是Hug教授处理的,所以我就有幸做了一次EST的审稿人。同意邀请之后,点击链接就进入投稿系统界面,上面能看到作者投稿日期。从投稿到编辑邀请审稿人大概要一周时间。这篇稿子是欧洲某大学投来的,论文的结果有点意思,甚至有点出乎意料。能够吸引审稿人的眼球,这稿大概子成功了一半,至少不会拒掉。但是可惜的是,论文并没有自圆其说,实验设计也过于简单了点。我提出希望作者补充一些验证实验,论文应该是可以接收的。10天后审稿意见返回编辑。大约过了一个月后,在圣诞节前在我自己的投稿系统里看到Hug编辑给了它major revision。
& &&&又过了三个月,作者的修改稿返回来重审。可能是编辑看要补充实验,所以给了超乎寻常的修改期限。这篇论文有四个审稿人,其中三个审稿人都表示论文有点意思,但要求补充实验或说明。我满是欣喜的想看看作者是怎么回复/修改论文的。令人失望的是,作者一一拒绝了补充实验的要求,理由是补充实验要测很多数据等等。既然作者不想补实验,那么按当前水平应该是不能发全文的。于是我提出建议据稿,但仍希望作者继续补充实验重投。5天后返回编辑。编辑估计是重新找了仲裁,在5月初才最终决定,reject&resubmit。看来不止我一家都这样的回复不满意。
& & 审这篇稿子的体会就是一定要珍惜给修改的机会,好好补充实验。:work:
一篇est人家有点新意,实验合理就行了,范的上小肚鸡肠那么矫情吗。我审adv mater着重看战略方法,不会这么难为人,否则自己就容易钻牛角尖 : Originally posted by guohongcom12 at
一篇est人家有点新意,实验合理就行了,范的上小肚鸡肠那么矫情吗。我审adv mater着重看战略方法,不会这么难为人,否则自己就容易钻牛角尖 他就用一个浓度一个时间测一下,现象有新意,但est估计不行的。你们做材料的可能瞧不上est,但也不至于说矫情。 审est稿件,最看重创新,如果结果已经报道过的,我一般给大修或据稿(感觉自己有点严厉了吗,这样是否不好?:D)。 看完楼主在EST上发的两篇paper,很受启发,我也是做三价砷的高级氧化,同时最近有很好的想法,碍于实验室条件有限,三价砷浓度检测不出来,只能检测总砷浓度,最近也愁于这点,一直没有进展,希望得到前辈指点,向前辈多多学习!QQ: : Originally posted by wangdj at
审est稿件,最看重创新,如果结果已经报道过的,我一般给大修或据稿(感觉自己有点严厉了吗,这样是否不好?:D)。 以前我也是拒稿大修的较多,但是想想其实据稿要慎用,除非有非常大的缺陷。在可拒可大修的情况下,建议大修。因为有些杂志是一票否决制,可能动用拒稿就毁了一篇文章了。 : Originally posted by zhoushimin at
看完楼主在EST上发的两篇paper,很受启发,我也是做三价砷的高级氧化,同时最近有很好的想法,碍于实验室条件有限,三价砷浓度检测不出来,只能检测总砷浓度,最近也愁于这点,一直没有进展,希望得到前辈指点,向前 ... 欢迎交流,已加qq。 每次对待审稿意见都超级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 : Originally posted by lie_winner at
每次对待审稿意见都超级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 看到你又发表了一篇CEJ啊,小伙子真是厉害啊~ : Originally posted by guohongcom12 at
一篇est人家有点新意,实验合理就行了,范的上小肚鸡肠那么矫情吗。我审adv mater着重看战略方法,不会这么难为人,否则自己就容易钻牛角尖 一个是环境领域顶级的,一个是材料领域顶级的。EST不仅需要的是创新,往往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基础。 : Originally posted by 赵惠王 at
看到你又发表了一篇CEJ啊,小伙子真是厉害啊~... 向您学习,争取不久的将来也能发篇EST。:work: :work::work: : Originally posted by 赵惠王 at
他就用一个浓度一个时间测一下,现象有新意,但est估计不行的。你们做材料的可能瞧不上est,但也不至于说矫情。... 搞环境的,est比adv mater更有说服力。 : Originally posted by lie_winner at
一个是环境领域顶级的,一个是材料领域顶级的。EST不仅需要的是创新,往往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基础。... est水准更高。 说着轻松,但真要增加实验来修改,有时候不是一般的麻烦啊。 : Originally posted by 杏子林 at
说着轻松,但真要增加实验来修改,有时候不是一般的麻烦啊。 这个确实是这样~ 做科研相当不易,我对无意伤害到楼主道歉,更无意说那种期刊优劣,只要发表出来就有可取之处。只是个人片面的认为突破人为所谓的化学,环境,材料学科限制,取得普适性成果尽量发在更加综合性学术期刊,这样估计更有影响。愿咱们大家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路更加宽广,不要过于纠结于很细微的某个点上,不妥之处,请见谅。 : Originally posted by guohongcom12 at
做科研相当不易,我对无意伤害到楼主道歉,更无意说那种期刊优劣,只要发表出来就有可取之处。只是个人片面的认为突破人为所谓的化学,环境,材料学科限制,取得普适性成果尽量发在更加综合性学术期刊,这样估计更有 ... 没关系,这样讨论很好。 有些审稿人啊,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的第四篇EST就是这样被卡着。。。 : Originally posted by hhliu at
有些审稿人啊,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的第四篇EST就是这样被卡着。。。 说说什么情况?&& 查看话题
投稿sci有一个关于一稿多投的问题,希望有经验的虫虫帮分析一下~
我试验内容的是农业土壤方向,相同的实验处理用不同指标写的论文,就是说材料方法都是一样的,其他的地方都不一样,这样算一稿多投吗?请有经验的虫虫帮分析一下哦!
这个不算一稿多投吧 应该不算一高多投,但是最好相互引用,免得材料方法自我抄袭 : Originally posted by xux730 at
应该不算一高多投,但是最好相互引用,免得材料方法自我抄袭 但是我两篇论文是同时投出的!! : Originally posted by 自私的猫1988 at
这个不算一稿多投吧 谢谢 应该不算一高多投,但是最好相同地方简单描述或直接引用 : Originally posted by zhenwuhuang at
应该不算一高多投,但是最好相同地方简单描述或直接引用 谢谢啊!我的材料方法几乎和另一篇是一样的~只是测试指标不一样! 这个应该是被判定为一稿多投的,方法相似,结论也差不多的,百度文库有一篇文章:
1.“一稿多投”的定义
国内定义:
(1)& & & & 一稿多投是指一篇内容相同或基本相似的稿子,由一个作者投往多家宣传媒体,犹如一女嫁多夫是件不道德和很不光彩的事。
(2)& & & & 一稿多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一稿多投是指作者将同一件作品投给多家期刊社的行为包括在法定或约定禁止再投期限以外或在明知自己的作品己经或将要发表情况下将同一件作品投给其他期刊社的行为。狭义上的一稿多投是指作者在法定或约定的禁止再投期间同时或先后将同一件作品投给两家或两家以上期刊社的行为。
(3)& & & & 一稿多投是指作者在法定或约定禁投期间,或者在期限以外获知自己作品已经发表而将同一作品或改头换面投向多家报刊社以供使用的行为。
(4)& & & & 一稿多投是指将内容相同、基本相同或部分内容相同的论文稿件,同时或相继投向两家以上刊物企图发表的行为。
国外定义:
同样的信息、论文或论文的主要内容在编辑和读者未知的情况下,于一种或多种媒体(印刷或电子媒体)上同时或相继报道一次或多次。国外学界对“一稿多投”或“一稿两投”的行为有许多不同的称谓,最常见的是“重复发表”(repetitivepublieation),有的学者称作“自我剽窃”(self-plagiarism),甚至有的学者称其为“剽窃”(plagiarism)。美国生物学编辑委员会(CBE,现扩大为科学编辑委员会,CSE)下属的编辑政策委员会1996年推荐用“多余发表”(redundantpublieation),因为其适用于无论重复发表事实上是否已经发生(即己经重复投稿)的情况。
在Harvard Continuing Edueation Home Page关于((学术诚信和到窃))讲义和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剽窃的时候,你是在拐走另一个人的脑产儿(braln child),不仅如此,你还在对其他人声称:这是你自己的脑产儿(brain child),你利用它给你自己并没有真正去做的工作赢得声誉,所以你又是在说谎和诈骗,你从原作者那里不公平地窃取了本应属于他的认可和荣誉。”
自我剽窃(self-plagiarism)
国外学者对“自我剿窃”(self-Plagiarism)定义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引用自己以前作品中的观点和方法,也称为“自引”,二是将自己的作品略微修改后,再次发表,即“一稿多投”。
这种“自引”的情况非常多见,指作者在一系列的作品中重复使用文章而没有引用之前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在国外,学者大量的“自引”被认为是剽窃。
2006年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如何保障学术诚信”的研讨会上,IBM公司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总裁技术助理王敏博士向与会者介绍了国外在学术诚信方面的一些做法时,提到了“自我到窃”(seif-pfagiarism)的问题,他是这样说的:“你做了一个东西,做得很好,你又加了一点东西,加的这点东西是不是可以写一篇新的文章,自己应该有一个认识,这个如果是新的,你可以写。如果只是一个小的改动,那是不可以写的。就是你投到会议或者投到刊物去,这个时候你必须要交代清楚你这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出这么多,而不能不提以前这一段了,给人的印象是你新做这么多,这就是自我剿窃了。”
重复发表(repetitive publieation)
重复发表(repetitive publieation)是指作者向不同出版物投稿时,其文稿内容(如假设、方法、样本、数据、图表、论点和结论等部分)有相当重复而且文稿之间缺乏充分的交叉引用或标引的现象。这里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行为主体,一种是指将自己的作品或成果修改或不修改后再次发表的行为,另一种是指将他人的作品或成果修改或不修改后再次发表的行为。后者是典型的到窃、抄袭行为,在这里所说的重复发表仅指第一种行为主体。国外所指的重复发表(repetitive Publication)中如果是指第一种行为主体的,便等同于我们所说的“一稿多投”。
根据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以下类型的重复发表不属于“一稿多投”行为,可以再次发表:
(l)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做过口头报告或者以摘要、会议墙报的形式发表过初步研究结果的完整报告,可以再次发表,但不包括以会议论文集或类似出版物形式发表的全文;
(2)类似于在一种刊物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种期刊的文稿;
(3)有关学术会议或科学发现的新闻报道类文稿,可以再次发表,但此类报道不应通过附加更多的资料或图表而使内容描述过于详尽;
(4)重要会议的纪要,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可以再次发表;
(5)对首次发表的内容充实了50%或以上数据的学术论文,可以再次发表;
(6)论文以不同或同一种文字在一种期刊的国际版本上再次发表;
(7)论文是以一种只有极少数科学家能够理解的非英语文字己发表在本国期刊上的属于重大发现的研究论文,在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再次发表;
(8)同一篇论文在内部资料发表后,可以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再次发表;
以上再次发表均应向期刊编辑部充分说明所有的、可能被误认为是相同或相似研究工作的重复发表和先前报告,并附上有关材料的复印件;必要时还需从首次发表的原期刊获得同意再次发表的有关书面材料。
多余发表(redundant publieation)
国外“多余发表”(redundant publieation)一词经常和“香肠论文”同时使用,常常是评价科技论文中“香肠论文”现象,用来说明这些论文的多次发表是多余的,严重的浪费资源,对读者而言,阅读其中的任何一篇文章就含有了足够的信息量。
国外学者KassirerJP,AngenM在1995年时注意到,作者将某个较大科学研成果的有效内容“支解”为若干“最小可发表单元”(多篇论文的形式),先后投多个杂志发表的现象,并将这种稿件形象的比喻为“腊肠切片”或“香肠论文(salamislieing)”。国内一般将这类“一稿多投”的类型叫做“化整为零式”,“分期交货式”,从事编辑工作的人称这种现象为“变相重复发表”。
“香肠论文”具有以下形式特点:
(l)作者单位相同,或大部分作者相同,包括第一作者相同或不同,作者排名顺序相同或不同;
(2)主要的研究方法相同;
(3)研究内容及结果有50%以上重复;
(4)结论类似。
细读被“支解”后的多篇“香肠论文”具有以下实质性特点:
(l)用一篇总的论文更具有信息量,且比用多篇“香肠论文”更为完整,更具有关联性;
(2)可以在同一篇论文中表达所有必要的信息,根本无需增加篇幅;
(3)多篇“香肠论文”发表,可能会降低这项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使得研究成果变得残缺和支离破碎;
(4)多篇“香肠论文”发表,读者可能阅读其中某一篇论文即已足够,其他的几篇都是多余的。
2.国外期刊对论文“一稿多投”的处置办法
发出了撤消原来论文的通告,以警示作者、告知读者。
目前,我刊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联合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检测来稿。
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检索各种学术论文数据库时,不会再出现一连串的多投文章,不会再看到那些重复的、多余的信息;在阅读各种期刊杂志的稿约时,不需要出现“请勿一稿多投”的提醒字样;不会看到期刊中出现由于稿件多投而撤消论文的通告;也不会看到网络中列出的一个个多投者“黑名单”;“一稿多投”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不会再有人创新,因为那时候“一稿多投”己成为投稿者心中最不应该做的事。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格式还是要按照EST已发最新文章格式去写你好,关于EST投稿的字体按照ACS模板去弄,当然你不按照模板弄也可以的,这个EST主页上是有的,就是双倍行距,Times New Romans 就可以了EST的article字数要求在7000以内
依旧秋之美 &1-19 10:54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贸易问题投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