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必修二历史框架图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框架表

&&&&&&详情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 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 过程& 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 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产生发展的条件
1、古希腊山多,岛屿多,良港多,平原少,土地贫瘠。由山岭、海域、水域隔开的小块陆地,形成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体制(主要因素)容易实行民主体制。同时小国寡民的城邦要保证其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也需要通过民主增强凝聚力。也导致商品经济发达,易于形成平等、互利、诚信,平等、民主、开放等共同的价值观,同时使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兴起,迫切追求民主权利
2、政治家不懈的努力和平民,特别是新兴工商业阶层的抗争
3、奴隶制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4、受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影响和亚非文明的影响
①颁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的《解负令》;②按财产多寡划分四等级来分享权利;③重组国家政权,恢复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④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用10地域部落取代4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②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进一步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③扩大五百人会议的职能;④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⑦发放观剧津贴
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繁荣,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
对人类文明发展
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其思想与实践(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权力分立等思想与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1、& 它是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主要局限)。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民主权利,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2、& 这种直接民主只适应于小国寡民体制
3、& 轮番而治和抽签形式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限制窒息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有时成为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4、& 过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
1、为巩固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为其统治提供法律依据
2、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罗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法学家积极配合
4、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不断斗争
5、罗马人普遍信奉“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局限: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原因: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
作用与意义: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是罗马法的渊源,也是罗马的基本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时间:公元前3世纪中叶-----3世纪
原因:①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②为了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物大量授予公民权。从3世纪开始,帝国内部自由民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时间:公元7世纪编纂完成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意义: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从形式上: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
从整体结构上:分公民法(只罗马公民)和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主要调整财产关系)
1、核心之一: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稳固了罗马的统治
2、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武器(如自然法思想)
3、对欧美及至于整个世界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如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民法典》《人权宣言》。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陪审制、律师制,裁决要有记录、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奴隶制度),男女权利不平等等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政府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调节和缓和社会矛盾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689年《权利法案》)
亦称“立宪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第二帝国)
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当时它还是封建性的。议会由国王和上、下院组成
2、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者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形成君主立宪制
确立和发展过程
1、确立: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依然掌握行政大权)
2、补充:17世纪末的《三年法案》与18世纪初《王位继承法》等从法律上确认“议会至上”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发展:①内阁制形成:内阁由国王的咨询机构转变为最高行政机构,1721年,乔治一世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内阁制开始形成,第一任首相是华尔波尔
②两党制形成:先是托利党(保守党)与辉格党(自由党),后是保守党与工党
③议会普选权扩大:1832年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工商业资产阶级增强在议会的地位,保证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后来议会改革使成年男子和妇女获得选举权
④19世纪末,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内阁成为权力中心,成为议会的‘第三院’
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
1、国王 “统而不治”
2、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议会权力至上)
3、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内阁产生与权力: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主要职权是对提交议会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行使最高行政权,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和控制下院等。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
首相的产生与权力: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其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提名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事实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国王的地位与权力: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批准和公布法律等象征性权力。实际君主 “统而不治”。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上院的产生与权力:不经选举,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等组成,无任期,有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拖延与修改权、有最高司法权。1999年上院改革,取消了世袭贵族的当然议员资格,一部分议员由选举产生
下院的产生与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5 年,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1、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专制独裁统治
3、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议会和平斗争,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4、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导致国家形势严峻:政治不统一,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阻
2、美国没有封建传统,又深受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意识强
直接: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保护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根本: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
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由序言和正文组成,序言部分阐明了制定联邦宪法的目的和宗旨,正文部分对联邦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加以说明和规定;对其他立法事项进行了规定;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问题;规定了修正案的制定和生效等问题
实行联邦制
中央集权与地主自治相结合。主要国家权力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和外贸等由中央掌握,地方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等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191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直选),每州两名(现共100名),任期6年,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现共435名),任期2年。两院地位平等
①立法权 ②征税权& ③宣战权& ④政府拨款权 ⑤调整贸易权 ⑥征兵权 ⑦对总统等官员的弹劾权&
⑧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的法案的否决& ⑨可规定政府及法院的组织与权限& ⑩两院可各自否决对方的法案& ⑾众议院倡议预算法案、弹劾政府官员、以及在选举人团僵持不下时选举总统
&⑿参议院对总统任命的官员、大法官及签订的条约的审批权
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1951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不能超过两届)
①国家行政权归于总统。还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的总司令. 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总统对宪法和人民负责
②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及大法官
③签署法案成为法律,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实行否决权(间接立法权)
④有权与外国签订条约
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任命(共9人)。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年满70岁、任职满10年或年满65岁、任职满15年者,可自动提出退休
①最高司法权&
②最高审判权 ③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可宣布总统与国会的法律、条约或政策“违宪”而无效
体现了①分权制衡原则(最主要)(三权分立的原则,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代议共和制原则 ③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原则& ④“联邦与州分权”的原则(中央集权原则 、联邦制原则)⑤法治原则& ⑥文官控制军队原则
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以总统共和制为政体,实行分权制衡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确立了联邦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3、实行分权制衡原则,防止了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对以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总之,它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为美国的强大提供了制度保证
1、没有及时写入人民的民主权利。(经过几年斗争后以修正案补充进了宪法)
2、允许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不能和白人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后发修正案加以修正)
美国联邦政府建立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同时选出了第一届国会,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驴象之争” 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使其政策更能适应社会和民众的需要
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使其政治更加清明、高效,防止权力的滥用
容易导致两党之间的对立和社会裂痕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共和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第二帝国被第三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共和派与帝制派之间经过近百年的曲折斗争,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①行政权归总统和内阁(总统命令需部长副署),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 ②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的任命权 ③缔结和批准条约权 ④特赦权& ⑤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的权力
总统和部长对议会负责
实行两院制。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众议员由普选直接产生,任期4年
①立法权,众议院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②议会拥有组阁权,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选举总统权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大,二者相互制约
①在法律上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②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宪法》——二元君主立宪制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不完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二元君主立宪制
实行联邦制
帝国政府控制各邦军事、外交、海关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权。地方留有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普鲁士占统治地位
皇帝的产生与权力
皇帝世袭: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军队统率权、立法权。拥有绝对实权
宰相的产生与权力
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内阁大臣只是其助手
议会的产生与权力
分为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作为立法机关。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权力大,代表不经选举,来自保守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帝国议会有立法权,帝国议会的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行政监督作用。但有批准预算权
①确立了二元君主立宪制,是历史的进步
②促进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特点与局限
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议会权力小,容克地主的利益没有根本触动,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最大的特点)和军国主义的传统,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性、必要性)
原因: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夺取更多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 ①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 &&&&&&& &&3、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②领导:林则徐
&&&&&& &&&&&&&&&&&&& (借口、导火线、偶然性)&&& ③经过:1839年,虎门销烟
&&&&&& ④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直接导致鸦片战争
&&&&&& &&&&&& &时间:1840年—1842年
&&&&&&&& 经过: 1、1840年广东——厦门——天津白河口
&&&&&& 2、扩大侵华: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英勇抵抗;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危害)
&&&&&&&&&&&&&&& 败因:1、具体原因:对比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
&&&&&&&&&&&&&&&&&&&&& 2、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封建主义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工业革命完成,经济发展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拮据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装备陈旧,国防废弛,战和不定
性质: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反封建、反侵略
旧式的农民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西方学习
&&&&&&&&&&
PS:鸦片战争中签订的条约
根本原因:世界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
&&&&&&&&&&
直接原因:列强要求修约失败
&&&&&&&&&&
根本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时间:1856年——1860年
&&&&&&&&&&&&&&&& 1、1856年英国袭击广州,挑起战争
&&&&&&&&&&&&&&&& 2、1857年组成联军攻陷广州,扶植柏贵傀儡政权
&&&&&&&&&&
经过:3、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英法美俄四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俄国也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
&&&&&&&&&&&&&&&& 4、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大沽(史荣椿壮烈牺牲)、天津,后又占领北京,洗劫并焚毁烧了圆明园,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俄国也迫使中国签订《北京条约》
&&&&&&&&&&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性质: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程度
&&&&&&&&&&&&&&&&&&&&&& 1、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PS:近代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共150万平方公里,其中第二次鸦战争100万)
不平等条约
割 占 领 土 范 围
面 积(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北京条约》
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根本)
&原因 &&2、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人民灾难深重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
4、西方宗教的影响,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号召人民群众
领导:洪秀全等(农民阶级)
&&&&&& 时间:1851年——1864年
1、初期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改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时间、内容、目的、评价:革命性与空想性、结果及其原因)
A、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
B、时间:1853——1855
①北伐: C、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
D、结果及其原因:孤军深入而败&
&&&&&& E、意义:牵制了清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经过:&&&& 2、全盛时期&&&&&&&&&& A、目的: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B、时间:1853——1855
&&& &&&&&&&&&&&&&&&&&&&②西征:&& C、领导人:赖汉英——石达开
D、结果:控制了长江中下游
E、意义:巩固了天京革命根据地
&&&&&&&&&&&&&&&&&&&&&&&&&&&&& ③东征:& ①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
3、转折点:天京变乱:& ②时间:1856年
&&&&&& ③影响:天国元气大伤
4、后期失败: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防御战(攻势:二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李秀成东征。受挫:上海战役、安庆保卫战)——天京陷落(1864年)
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1、主观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表现:)
败因:&&&&&&&&&&&&&& ②战略上的失误(如偏师北伐等)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1、加速了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主要)
2、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作用: 3、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4、开始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深远影响
5、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6、促使了洋务运动的出现
1、表现:& ①既反封又反侵略
特点:&&&&&&&&&&&& ②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原因:发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根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
背景: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对峙
时间:1853
目的: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内容:1、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平分土地
2、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来分配产品
  &&&&&&&&& 1、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土地的强烈
评价:& 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落后性:这种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无法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它又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背景:天京变乱后,元气大伤,重建领导核心
时间: 1859年
作者:洪仁玕(在香港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
1、政治方面:统一政令,以法治国,选举官吏
2、经济方面:发展工商,奖励技术发明
内容: &3、文教方面:创办新式学堂和医院
4、外交方面: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不准干涉我内政
评价: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性,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具有超前性和空想性;而且迫于当时的形势也没有实行
PS: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共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不同点:(1)产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2)有关社会主张不同:前者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后者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3)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映。(4)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后者农民对其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未能付诸实行。(5)反映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
2、农民起义局限性
阶级局限性:由于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具有狭隘、保守、迷信、自私和分散性的致命弱点,因而农民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巩固的政权组织,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始终保持内部团结。
.时代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了强大的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攻击,新时期的中国革命需要一个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阶级力量来领导。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但由于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条件:&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国力强盛
2、西方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
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时间:1894——1895年
1、开始:1894年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李鸿章避战求和、左宝贵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平壤
3、黄海战役:北洋舰队的邓世昌等壮烈殉国,李鸿章保船避战;日
经过:&&&&&&&&&&&& 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占九连城、旅顺、大连;在旅顺大屠杀
5、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时间、内容、危害)
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清政府的腐朽(根本原因):中央采取避战求和的政策(慈禧与李鸿章),奉行消极抵抗的方针
败因:2、许多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3、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落后
4、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时间:1895年
领导者及军队:丘逢甲、徐骧、姜绍祖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结果:台湾全部沦陷。原因: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敌强我弱
意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原因:根本: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 直接:义和团运动发展和清政府的支持严重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目的:直接——镇压义和团(借口),迫使清政府屈服
根本——瓜分中国
时间:1900年
侵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
1、廊坊、杨村狙击战
经过:& 2、天津保卫战(聂士成牺牲)
3、北京陷落(联军烧杀抢掠)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时间、签订国、内容、危害)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
补充:其他重难点:
(1)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清)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3)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甚至废除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
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5)从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等方面,简要分析和对比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6)英、德、美、法的比较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皇帝、宰相
&立宪为虚,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7)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
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美国: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但总统权力较为突出,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法国:总统执掌行政权,但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是议会制共和制国家。议会掌握立法权。
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8)正确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半封建”性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壮大。
(9)太平天国北伐、西征、东征概况&&&&&&&&
清军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
推翻清朝统治
巩固大本营
断绝清政府财源
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
牵制、保证
大败、巩固
摧毁江南大营、江北大营
(1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① 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④作用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11)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解答教师:和风细雨
解答时间:14-02-08 11:58
本题考点:知识点总结
思路分析:谢谢你的提问
难易度:中
弘成答疑网
京ICP证041171号
客服电话:4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政治必修一框架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