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大连国际马拉松赛自愿者赛

志愿招募 | 2015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志愿者招募启事 -- 小医生Joy -- 传送门
志愿招募 | 2015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志愿者招募启事
交医学生微信平台
热爱公益的你错过了“益路锋行”?热爱体育的你想近距离体验国际大型赛事?2015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志愿者活动正在向你招手!20年不懈奔跑,20年风雨无阻,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自1996年拉开帷幕以来,每年都吸引着全上海,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而在众多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奔跑者背后,有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志愿者:他们维持着秩序,他们指挥着交通;他们予运动员以便利,他们予世界以微笑;他们用满腔的热血,书画青春的色彩;他们用一颗赤子之心,奉献着自己的爱意与真诚。2015年也是上马的第20周年,也是上马志愿者招募第一次走进交大医学院。值此金秋时节,更适逢如此有意义的时刻,你还在犹豫什么?快来加入我们,一起用志愿奉献的脚步,去体验马拉松的激情吧!【服务内容】参与上海国际马拉松的服务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运动员补给分发、赛道秩序维持、起点终点引导等。(志愿者录取后将由主办方统筹分组)【服务时间】日(周日)(预计凌晨4点左右集合统一发车,最迟于中午时分结束活动,以活动当天具体情况为准)【服务地点】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道沿线,包括起点外滩金牛广场、健身跑终点上海展览中心、十公里跑终点复兴公园、马拉松终点上海体育场。【招募对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黄浦校区全体在校学生【招募人数】100人,若报名人数多于100人将于日(周五)下午或晚上进行面试筛选,面试通知将以手机短信形式发送【志愿者要求】热心公益,执行力强,态度良好有耐心【志愿者福利】1.上海马拉松组委会提供路费补贴和志愿者证书2.赞助商提供志愿者服装3.学生联合会志愿者指导中心提供志愿者活动证明【报名方式】以下方式任选其一:1. 点击本文末的查看原文填写报名表2. 微信扫描海报二维码填写报名表3. 10月21日中午于医学院东区食堂门口的摆摊现场报名【报名时间】即日起至日(周三)20:00【疑问咨询】如有疑问,请短信/电话联系
郑同学 吴同学* * *回复 新生驾到 新生成就查看新生特辑回复 花棉袄 How-old 二次元查看别样的交医风景?小医生Joy,与您共享医路生活?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小医生Joy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小医生Joy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会面向全体师生及社会各界朋友的信息服务平台,为您提供最及时的校园资讯,最前沿的医学动态。小医生Joy就在您身边,愿能带给您更多Joy,一起Enjoy医路生活!
小医生Joy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0月26日 15:06当前位置:
“无悔青春服务上马 坚定奉献迎接校庆”
近2700名交大志愿者服务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图]
[发布时间]: 日
[责任编辑]: 洪纳娜 孙佳
11月8日上午7点整,随着外滩陈毅广场的一声发令枪,第20届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简称“上马”)正式开始,来自全球各地约35,000名运动员参与比赛。近2700名上海交大志愿者奉献上马,为赛事的平稳开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也为上马赛事20周岁生日献上了自己的礼物,更为交大志愿者服务上马的第15个年头续写了新的篇章。&
凌晨2:00,伴着绵绵细雨,志愿者在交大新体育馆集合,签到、发放物品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40,志愿者全部登车,58辆满载志愿者的大巴分别前往马拉松的起点和终点两个方向,将志愿者送往各自的岗位。&
4:00,志愿者们陆续就位,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与指挥,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细节,怀着饱满的热情,准备投身于紧张的工作。&
7:00,一切就绪,赛事如火如荼进行起来,整个上海的气氛愈发热烈。 &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近一个月的交大上马志愿者15周年纪念活动的火热开展,今年志愿者队伍中加入了高中生、博士生、留学生、教职工等不同身份志愿者们,使得志愿者团队更为多元化。 &
新星闪耀 希望萌芽
在今年众多上马志愿者中,有一些稚嫩的脸庞格外引人注目。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志愿者,终点芯片回收组志愿者、来自市三女中高一的张芯怡年仅16岁,是今年志愿者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志愿者。&
在终点区,她为疲惫的运动员一一从鞋带上解下芯片,还流利地使用英语引导外国运动员在指定地点交回芯片,领取奖牌。她说:“我之前也参加过一些诸如垃圾回收的志愿工作,但参加上马志愿服务这样的大型项目还是第一次。这一次的工作,除了做“体力活”外还使用了外语技能,让我感觉到志愿服务的另一层魅力和意义。” &
青春无悔志愿追随
来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研二的丁立是终点管理组的一名志愿者。早在年,丁立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上马志愿者的行列中。因为出国深造,他不得不中断了自己与上马的情缘。今年,从国外回来的他再次加入了上马志愿者的行列。而这次的回归,也让丁立发出了“如今上马更有规模、更有条理、更人性化”的感叹。&
终点管理组在比赛后期工作繁重,丁立更是被安排在人流量最大的终点线处。面对拥挤混乱的人群,他没有丝毫的慌乱,沉着地引导运动员和观众。当谈及为何时隔多年再次选择上马时,丁立表示:“志愿精神不仅是一种温暖的传递,更应该是一种永久的传承,而我有责任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
从青涩到成熟,从成熟再到传承。一代又一代上马志愿者在赛道旁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如今,丁立带着这份记忆再次回到了熟悉的赛道旁,将这份热情带给了新一代的志愿者。 &
志愿同心团队共力
在本次饮水组志愿者队伍中,有一个23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令人瞩目——他们是来自交大电气工程系的智能电网优化调度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在通过志愿者面试选拔后,主动提出“承包”一个饮水站。团队领头人周云已经连续三年参与了上马志愿服务工作。&
在谈及为什么会选择以团队的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时,研究团队中的王亚男这样说:“除了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完成工作外,这对于我们自身团队的建设也有积极的作用,我们通过这次集体服务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周云则认为:“实验室课题组作为科研创新工作的第一线单位,个人的不断努力、挑战自我,以及伙伴间的相互鼓励、互相协作是科研创新的必备条件。”&
坚定奉献献礼校庆
赛后,已经有十多年马拉松经验的全马运动员陈国东感叹道:“我今年还参加了厦门、北京和深圳的马拉松,感觉上马的工作最细致,上马是做的最好的一个。” &
据悉,近年来随着赛事组织的不断完善,志愿者的工作岗位不断细化,新增了贵宾接待、安全检查、场地管理等岗位,对志愿者的工作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要求,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对于上马志愿者的面试筛选也正逐年提高难度、严格标准,以更好地服务赛事。面对新的挑战,这支传承了15年的志愿者服务团队迎难而上,与其他心怀上马的工作人员一道为上马这场全城嘉年华作出了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华诞在即,今年的上马志愿者们将印有120周年校庆Logo、交大上马志愿者15周年Logo的纹身贴贴于脸颊或手背上,在为运动员们倾情奉献的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了交大学子的风采,以最坚定的行动献礼母校120岁生日。炫目的纹身贴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更不乏有运动员主动贴上纹身贴留念,成为了今年上马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二十年上马辉煌,十五载志愿同舟。期待下一次相约,期待下一个十五年。&
[作者]: 汪许垚 车路&
[摄影]: 代朝进 王涵 陈秋文 范孜朋 丁宁 钟昊 王籽润 崔泓睿
[供稿单位]: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阅读]: 人次
[] &&&& &&
[]&&&&&&&&
更多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沪ICP备020861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新闻网编辑部维护一项正规的马拉松赛事应该包含哪些安全保障和补给设置?
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 >> ,更多马拉松/长跑话题欢迎关注讨论。----赛程出现这种情况的伤亡是什么导致的?相关消息:从昆明市政府新闻办获悉,5月25日上午在昆明市呈贡新区举行的“2014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10名参赛人员在赛中出现身体不适,其中1人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其余9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按投票排序
作为一名跑步爱好者,因工作在海外的原因,我有幸参加过9次国外的马拉松比赛,包括柏林、东京、巴黎等4、5万人的大型马拉松,也有几千人规模的小型马拉松,对国外马拉松比赛的安全保障和补给保障算有一点感性的认识,但从来没有参加过国内的比赛,我简单谈谈我对国外马拉松比赛的一点认识。1、首先,法国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方一定会要求选手出具有医生签字的体检证明,这份证明的有效期是从医生签字之日起一年内有效,这会督促你定期体检。其他国家的比赛虽然不全要求要这个体检证明,但也都会在参赛者报名的时候,终点提醒你要量力而行,并对一些可能会影响你完成比赛的疾病做了提醒;2、无论大型比赛还是小型比赛,通常官网上都有详细的赛事指南,列明了比赛的路线图、海拔高度变化图、途中各类补给点的分布、每个补给点的补给内容、医疗救护点的分布、比赛当天的天气预测、历史上比赛日的平均气温等等;3、领取的号码牌背面通常要求参赛者写下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这样在发生事故的时候,主办方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上家人;部分比赛会在赛前的领取号码牌的expo博览会上,专门安排一个区域做急救培训,让感兴趣的人可以掌握急救知识;4、我在国外参加的所有赛事还没有遇到过补给不足的情况,当然我的全马成绩都在4小时以内,也许并不一定有说服力。国外比赛补给站提供水和运动饮料基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型比赛,吸引力强,赞助商提供的补给赞助十分充足,这种情况下水和运动饮料基本都是成瓶供给的;另一种是小型比赛,赞助商提供的补给有限,这种情况下水和运动饮料基本都是志愿者倒在纸杯中提供给参赛者的,但无论哪种方式,主办方必须承担提供充足补给的责任和义务!5、全马比赛一般每隔5公里设置一个补给站提供水、运动饮料、香蕉、葡萄干、橙子等补给,有些比赛还会在两个补给站的中间2.5公里处设置简单的只提供水的补给站;6、比赛时,部分主办方会安排穿轮滑的医疗救护人员和参赛者一起前进,方便第一时间救护,比赛现场尤其是终点附近一定会安排相应数量的救护车待命;7、成熟的马拉松比赛还有一个特点是在终点处一定会将观众和参赛人员分区隔离,并设置比较流畅的单行线路引导完成比赛的参赛人员领取赛后纪念品、补给包之后迅速离开终点区域,避免人群聚集。赛后补给包一般包含1瓶水、1瓶运动饮料、水果(香蕉居多)、巧克力、饼干等,基本上可以满足参赛人员的赛后补给要求了。我能想到的基本就是这些了,写得比较零散,请大家见谅!
谢邀,黄猛的答案已经可以概括大部分方面了,结合近期苏州马拉松、昆明马拉松都出现的猝死现象,做一些补充:1.大家一定要认识到,马拉松参赛者的受伤甚至猝死,主要是参赛者自身的“原因”,而不是组织方的“责任”,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受伤、猝死的为什么是年轻人(昆明的小伙子21岁,苏州的小姑娘也是20多岁),而马拉松中参赛比例非常高的中老年人反而不太有类似问题。以昆明这位小伙子为例,自己起跑前就跟朋友宣称要跟着专业运动员,看看到底能跑成什么样,因此可以想象,整个过程中他树立了一个过高的标杆,比赛会刺激肾上激素的分泌,因此在一定时间内,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已经超过自己的体能耐力的极限,挑战极限是好事,但忽略了自己的能力,对于个体而言是存在非常大的危险的,希望其他参加马拉松的朋友都要引以为鉴,身体出现不适的警告时候,可以适当坚持,但更好的办法是调整片刻再继续出发,全程马拉松后半程经常可以看到停息下来按摩自己肌肉的,这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的态度。2.为什么我用的是“主要”,显然,作为赛事组织者,完全有义务做好后勤、安全服务工作。针对黄猛在国外马拉松的经验,对比国内如下:
2-1 体检证明:国内少数比赛会要求提交该体检证明,我印象里上海是有的,似乎杭州也有要求。我认为这点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心脏病,高血压等一些患者,跑马是危险系数非常高,从对选手身体负责的态度,有必要进行筛选,防患于未然;
2-2 赛事指南:除平均温度外,其他国内组织已经可以做到在选手领取的物品包中涵盖相关内容;
2-3 急救联系人与赛前培训: 联系人的卡片,国内也有;赛前培训还是很少遇到,一般在赛事指南中会提到相关内容;
饮食补给:对于参赛选手,补给是评价一项赛事的主要标准,国内赛事做的比较好的:上海马拉松、苏州半程(仅限2014年),为什么是饮食补给而不是饮料,因为对于全程42公里来说,后程能够提供香蕉或者其他食物是非常非常雪中送炭的!
2-6 医疗队伍:包括医疗车、医疗志愿者,这点非常重要,对于猝死者而言,晕倒的前4或前5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过了这一时间,即使能抢救回来,也会受到严重损伤,这点医生朋友会有更权威的回答。因此,一个赛事的组织者,应该平均分布医疗队伍,使得在最短4分钟内可以到达事故现场。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可以用这项标准去衡量组织水准。
2-7 赛后补给:国内没有那么齐全,但也尚好,各个赛事水准不一,特别提出表扬那些赛后组织进行肌肉按摩的。
作为一个急救志愿者参加了去年(2014)的杭州马拉松(以下简称杭马),今年由于有事情没参与,不过一直在关注,发现急救保障方面加强了很多。除去各大医院派出的救护车、专业医护人员之外,去年的杭马还由之前我参加AHA急救证书培训的机构发起召集了两三百名急救志愿者,均为AHA First Aid CPR&AED证书持证人员,从全马终点往回推,每50米左右一个点,当时我跟我太太在34-35km之间的位置,所幸全程没有意外发生。除去各大医院派出的救护车、专业医护人员之外,去年的杭马还由之前我参加AHA急救证书培训的机构发起召集了两三百名急救志愿者,均为AHA First Aid CPR&AED证书持证人员,从全马终点往回推,每50米左右一个点,当时我跟我太太在34-35km之间的位置,所幸全程没有意外发生。今年的杭马急救保障有所加强,组委会特别安排了10名医疗直通选手参加全马赛事,随身携带一个巴掌大的除颤器,如图所示:这玩意儿比飞利浦那个大板砖AED小了太多太多,重480g,很方便的可以随身携带。这玩意儿比飞利浦那个大板砖AED小了太多太多,重480g,很方便的可以随身携带。“最后选出的10个携带者速度不能太快,有3小时的、330的,350的,也有4小时的,争取覆盖在各个路段,这样能在第一时间处理情况。”除此之外,20台救护车上分别都有除颤仪器,另有40台AED由配备了电瓶车、对讲机的医护人员携带,范围1公里内机动处理突发状况。赛前对这批急救志愿者进行了强化训练
首先,猝死是很难事先预防的,体检只能说是检查一些症状确定的风险出来。其次,全世界的跑马拉松猝死都是存在的,并且大多发生在非全马项目的年轻男子身上。国内的跑步风潮已经到了丧心病狂加速阶段。这两句话大家可以尽情联想。马拉松的保障基础部分应该包括相隔不超过N(各地水平不同,看实际状况)公里的医疗救助站、相隔不超过N(这个最好是5吧)公里的带AED(心脏除颤器)的救护车,更好的应该有分成N组的不同配速医生跑者和流动单车医疗员,带简单医疗设备的流动医疗车当然也是高水平服务的体现。补给应该是间隔2.5或5公里的水站(含运动饮料),高标准应该有能量食品和各种小吃。天气炎热应该设几个喷淋站。终点处充裕的空间,可以马上领取的完赛物品含运动饮料、水、易消化食品,天气寒冷提供毛巾或保暖毯。以上都是要求组委做到的,因为组委最不希望的就是跑者出问题(即便都购买了足额保险)。实际上,最该责问的是站到起跑线的跑者们,你们为了跑马拉松做了多少准备工作?还是仅仅为了在朋友圈炫耀就力有不逮勉为其难地过去给赛事增添风险。那种自己不负责,出了事后家属大闹组委的行为我是不齿的。曾几何时,跑马拉松根本没几个人报名,估计赛道保障也很差,没什么人抱怨。
挖个坑,主动和被动
谢邀没跑过国外,不久前合肥马拉松,又发生了猝死事件,从14年起,国内马拉松进入井喷期,但大多赛事离专业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专业化的安全保障工作也是其中之一。这方面上海马拉松应该算国内做的最好的马拉松赛事,提取参赛包有序,开跑前按成绩分区,安检到位,志愿者专业,心肺复苏点,医疗队伍齐全,水,运动饮料,能量棒等补给充分(注:不是补给,水越多越好),这些都比国内另外几个金标赛做的要好!!还有很重要一点,跑步比赛的意外伤害及医疗保险,很多跑友都不清楚,猝死中暑死属于疾病,光投保意外险无法得到赔偿。跑马热潮源于大众健康意识觉醒,还有政府对经济转型的尝试,其实42公里马拉松对身体是有伤害的,但这个热潮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安全事故还会发生,真正好的赛事也会诞生。健身先健脑,跑步也要科学,静静一个人慢慢跑,马拉松只是一场狂欢夜。
#我还准备跑8月份贵州那次马拉松了,被这一新闻吓到了。简单的分析下,10人身体不适,应该不排除和食物的原因。不知道昆明那边天气怎么样,反正西安这两天太阳公公高高照,热得不行,一般跑步都放在傍晚6点左右。结合以上两点,我说下我的想法。首先主办方必须得提前了解天气状况,实在很热及时准备防暑药物,或者葡萄糖,淡盐水进行能量补充。其次,在选手跑步的过程中应该派多辆救护车随行,以免发生意外没人管,马拉松是个人多集体的项目,一跑开人会非常的乱,排成一条条的,真的不好管理。第三,严格马拉松报名体检程序。体检程序不是放在那儿摆设用的,来一个人就让他上。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是一律严谨参加此类赛事的,这应该是作为主办方必须要狠抓的!今天很荣幸被邀请回答了一个问题,我本人,业余选手,跑过NIKE 10KM和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对马拉松赛事的承办不是很熟悉,只是站在一个选手的角度帮助题主回答了一点小东西,还望题主见谅!XD
谢邀,首先,题主要明白一个事实,昆明高原半程马拉松,这意味着选手不仅要承受21.0975km的历练,还要忍受天气的炎热以及高原反应可能带来的影响。那现在就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第一,一般来说,马拉松主办方会要求参赛选手出示医院体检的健康证明或者一年以内的全程或半程马拉松完赛证书(电子版)第二,主办方会准备充足的水及运动饮料,大概是五公里第一次提供,之后每2.5km提供一次,选手这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期间应该还会有固体食品供应,选手应自己把握。第三,主办方会提供一些简单的医疗点,其实也就有一些创可贴 凡士林什么的。不要报什么太大希望。第四,量力而行,马拉松暴毙猝死的群体都是差不多,年轻人!而且以大学生为主,为什么?我觉得最有可能的一种就是,比如在操场跑了二十来圈,就有同学说,哇,这么牛逼,去跑马拉松吧!然后自己头脑一发热,然后比赛人声鼎沸,再一发热,跑的更快,然后,就没了。所以量力而行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说一下无关的东西。的确,很多人经过训练是可以在马拉松完赛,但是,还是请敬畏它,它是一项极限运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许你认为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但请你相信,人生真的不止止是一场马拉松。再次谢邀。
被邀请回答问题感觉很荣幸。我只是一个马拉松初学者,正规跑步训练只有一年,而且也只是参加过今年的大连马拉松半程比赛。近几年经常爆出马拉松赛事有选手死亡的新闻,或者有参加马拉松的人在备战的阶段猝死的,很惊心!这里简单谈一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一、赛事组织者1、季节、时间的选择。赛事组织者在组织赛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好季节。一般盛夏是不适宜举行马拉松赛事的,最好选择日最高平均气温在15-25度之间的季节,赛事的时间也要避开正午阳光较强烈的时间。新闻报道昆明马拉松赛当日气温高达30度,这也是造成不良结果的最重大因素之一。2、地点的选择。昆明是明显的高原地区,虽然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但是对大多数生活在海拔500-800米的人来说,已经算很高了。据说在西藏还有林芝地区的马拉松赛事。如果一定要选择在这样的地区比赛,赛会组织者一定要做好赛前参赛选手的健康状况筛查。即使选手签订了责任自负的说明,赛事组织者也难逃责任。3、赛事的组织保障工作。赛事的组织保障一定要想的精细,特别是补水、医疗、救援等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工作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个人感觉补水应该每2.5公里就有一个补水站,可以将补水和补充矿物质饮品相交替,这样选手在比赛过程中随时可以有充足的水分补充。医疗救援车辆要随时可以将因感觉不适而退赛的选手及时送医治疗或就地抢救。这一点是考验赛事组织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另外参赛选手在报名的时候,特殊地区比赛(如高海拔、高温、或者气候异常地区举办的赛事)一定要选手进行赛前体检,并提交体检报告单。虽然这可能造成额外的工作,但是是对选手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二、参赛选手1、一定要量力参赛。未经过半年以上正规训练或者周跑量不足32公里且坚持不足3个月以上的选手一定不要参加半程及以上的赛事。至于参加全程赛事一定要有一年的正规训练。而且参加半程比赛的一定要有2小时以上连续跑步的经历,参加全程的要至少有3个半小时或者至少35公里以上的跑步经历。如果有遗传疾病或者健康状况不佳的一定不要贸然参加比赛。2、自我保障措施。如果条件允许,参赛的过程中一定要佩戴心率带,配合运动手表,及时监测自己的心率,确保自己的心率在最大心率以下(最大心率=220-年龄),或者按照MAF训练法,心率不超过180-年龄区间。如果心率突然上升且在降低速度甚至走路的时候心率依然居高不下的,只要不是心率表出问题,一定要立即退赛并寻求医疗救助。3、赛前准备。赛前准备非常重要,花点时间了解参赛地的气候、温度、湿度非常必要,异地参赛一定要提前到比赛地,熟悉一下场地,可能的话最好能坐车全程走一下,只是能了解在全赛段那些地方会有上下坡的变化等。还有就是心理准备,如果你已经为了比赛准备了一年,参赛前要让自己尽量放松,还是有很多选手在比赛前一晚因为兴奋睡不着或者睡眠很少,尽量平复心情让自己在赛前一晚至少睡够6-7小时,特别是是参加全程比赛的。比赛过程中需要的一切东西,如衣服装备、补给品、运动手表、联系工具等一定要仔细检查。参加比赛不是去玩玩的,可以抱着玩玩的心态,可毕竟马拉松比赛是一项激烈的竞技体育运动,对于业余爱好者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做好充足的准备是对自己对家人对比赛对组织者都负责的体现。希望自己的一点体会能对大家有用!也希望爱好马拉松的人能越来越多,大家一起跑跑更健康!
安全非常重要 包括交通安全,供水站足够,还有就是有救护车和医疗人员。我们这里供水站是每3公里一个。水是150ML的塑料袋,牙齿咬破来喝,可以马上喝或者带在身上 什么时间想再喝都可以。南非2000年的89kmComrades同志超马,当时参加的人突然增加到22000人,组织机构就用了5部直升飞机,几百俩救护车,救援车和通讯车和警车来救援。当时100多俩车开坏。那个在终点的救护站是当年世界上最大的临时医院。这样才保证了当年没有人遇难。还有就是长跑运动员最大的苦恼是膝盖疼和小腿抽筋,当时南非所有大学的运动医疗学生都参加志愿者为抽筋运动员按摩。这个也是个隐形福利。总之 如果组织机构是有经验的长跑安好者,这些的一切都会有人做的。如果组织机构是官僚和没有经验的私人公司,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谢谢邀请,简单说下。1.赛事主办方要做好后勤供应,主要是水和葡萄糖水等饮料。2.参赛选手尤其是业余选手要量力而行,健康第一位,名次随缘吧;业余选手最好能自带一点功能饮料,以备供水点缺水或间隔太远。3.平时加强锻炼,不要为了参与而盲目去尝试马拉松;这毕竟是一项极限运动。
谢邀上面各位的回答已经非常充分,我补充一个比赛气氛。很多马拉松宣传做得到位,城市市民能接受而且热情,对比赛的宽容度和参与度高,有这些拉拉队的加油,选手可以舒缓很多,分散很大的生理痛苦。而有很多马拉松在这方面动员不够,市民对马拉松影响交通等抵触较高,赛道旁甚至怨声载道,这会削弱选手的参赛感,影响发挥。
马拉松是种极限运动,对抗的是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在这项运动中,后方的保障和服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水,包括淡水和盐水。马拉松的长跑,身体水分和盐的流失很厉害,如果不及时补充身体会出现脱水和抽筋现象,甚至出现休克,合理的补充水分和盐,能够有助于跑者的发挥。其次是能量的补充,马拉松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当身体里面储存的能量用完之后,一般选择香蕉和巧克力.士力架之类的好消化吸收的食物,能够迅速的补充能量和热量。最好的是有能量棒之类的,这是补充最快的方式。再有是医护人员的救助,很多经验不足的跑者会会出现抽筋胸闷等各种情况,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给予适当的救护。
最近几年,马拉松热,每年各个城市都会有各种马拉松赛。据说现在在网上抢报名资格,比春运抢火车票还困难。去年参加中甸国际马拉松赛的时候碰到一位北方五十多岁的老大爷,当时他告诉我,今年已经跑了8个全马,而且还没有停止的意思。马拉松赛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才能保证马拉松赛事安全、顺利的进行。题主的问题是需要包含哪些安全保障和补给设置?可以说赛事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安全保障来进行的。一般赛事的组织者会成立很多部门来保障马拉松的顺利进行:有对志愿者进行招募、培训和安排的志愿者服务部门、有通信、交通、后勤、医疗、采购等等。1.首先是赛道的规划和比赛过程中赛道上的指路标识。相信大家都在网上看到过下面的这些新闻:确定赛道是举办马拉松的第一步。赛道路线确定后,在比赛的进行中,需要在每一个三叉路口设立指路标,还会安排志愿者来参赛者进行引导,并有巡逻车沿途巡查,给参赛选手提供服务。城市马拉松还好,山地马拉松选手万一跑出赛道跑进深山老林,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2.赛事手册和志愿者服务手册。在比赛的过程中,参赛者和志愿者在比赛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通过手册找到答案。比如参赛手册上会告诉你:比赛时间、前往比赛场地的交通信息、赛道信息、需要携带的个人物品、个人物品的存放、比赛完成后的返程方法等等。3.通讯在比赛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对讲设备,确保整个赛道上的工作人员的信息通畅,同时大赛组织者会告知参赛者紧急求助电话号码。比如在赛道的某一段,突然有人晕倒。这个时候志愿者就需要向医疗团队报告,并反应给相关负责人。医疗团队在收到讯息后,会第一时间赶到,然后做紧急的处理和下一步的救援。4.沿途补给站和医疗点在马拉松赛道上,一般三公里或者五公里会设置一个补给站,十公里会设置一个医疗点。这里说一个本人的血的教训:人生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是参加的深圳盐田山地马拉松。因为当时住宝安,离大梅沙比较远。于是比赛的前一天特意赶到罗湖体育馆附近过夜,别问为什么不住大梅沙,因为穷!第二天乘坐公交赶往大梅沙,当时到的时候是8点钟左右,全马开跑时间是9点(现在开跑的时间好像是8点半)。去注册、存包就已经差不多八点半了,显然没有时间吃早饭。当时我看到手册上面写的有沿途有补给站提供食物,我想那就去补给站吃吧。结果比赛途中遇到补给站只提供香蕉、功能饮料等,这些东西吃完后,根本没有饱腹感,而且我也不喜欢吃香蕉,所以吃的也少。跑完21公里折返点之后没多久,就明显感觉到小腿抽筋,连续三次跌倒。还好当时路过一哥们,给了我一个能量棒,碰到几个志愿者,给了我一个鸡蛋和几个小蛋糕,最终离关门时间还有4分钟的时候,跑完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全马。所以,跑马拉松之前和当天,一定要补充好能量。5.对于志愿者招募、培训一般每年年初就会确定马拉松赛的时间,同时就启动了对志愿者的招募。根据工作内容的不一样,需要招募大量的志愿者。在比赛开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大赛组织者会对志愿者进行各种培训,以应对他们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志愿者根据服务职能的不同,在比赛的过程中,会通过志愿者T恤的颜色或者其他显而易见的标识来对进行进行区分,参赛者很容易找到他们。这里说句心里话,每次马拉松赛最辛苦的的真的就是这些不图回报的志愿者,比赛开始前一天或者两天,志愿者就到岗了。特别是比赛开始前的一个晚上,很多志愿者是通宵工作,保证第二天赛事的顺利进行。6.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在开跑之前,大赛的组织者一定会找漂亮的妹子和帅哥带领大家做准备活动的。在这之前,自己还是要有意识的进行一下热身。7.保险这里我忘记了是报名者自己买保险,还是保险费用包含在报名费里面了。以上基本上就是马拉松组织者提供的安全保障。(本来上面的内容想提供图片说明的,但是硬盘坏掉之后,所以的资料都找不到了)最后,多说几句:1.跑步只要你想跑,在哪儿都能跑,不一定要去跑马拉松。2.如果想要去跑马拉松,应该制定的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所以应该是平时坚持锻炼,而不一个从来没有跑过马拉松的人在报名之后,进行赛前突击突击训练。3.虽然马拉松是一项竞技,但是比赛往往就是在跟自己比,能跑多远算多远,没有必要不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而盲目坚持。
2015年筑波市的马拉松供水供食设置拍的不好,将就看一下每个工作人员还会提供一张当天停车、坐车免费的票每个工作人员还会提供一张当天停车、坐车免费的票
知乎真奇妙,知乎有意思。居然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个,泻药~~对这方面的了解几乎为零,但是在书上看到过相关赛事的人物轶事。的确,成功组织一场国际马拉松是一件庞杂繁琐的事,马拉松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也可以被归纳总结出很多,超级赛事要经受太多考验,同时也分享给大家愉悦和上万个故事。
关于用厕:纽约人又一次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们在一次成功地解决了近4万名奔跑者和200万名市民在街头“方便”的巨大难题,在周日的纽约街头一下子就神奇地出现了2250个高达2.1米颜色鲜艳的方便厕所,具专业人士估算,这些设施先进的厕所如果被充分使用的话,会产生16000加仑(1加仑=3.785 411 784 升)的废弃物。周一一早这些厕所又要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对于赛事组织者和市政管理部门是一个小小的考验。说起马拉松的厕所,那还真是重要,想当年那些跑到终点的选手们急不可耐的就解决,组织者最初也没有能力在终点设置充足的厕所,只好给出建议,如果风大了,就请选手们好自为之……
关于故事:《纽约时报》的一位资深体育记者罗宾斯有本书叫《A Race Like No Other:26.2 Miles Through the Streets of New York》(《无与伦比的赛跑:26.2英里穿越纽约城市街道》),她用大量的笔触描摹了2007年马拉松赛的人和事,包括草根的感人经历和前三名的故事等等。在数万参赛者中,她寻找到了22岁的的哈雷·巴斯克特,他从癌症的魔掌中劫后余生,第一次参赛;3个孩子的母亲帕姆·里卡德,45岁,曾酗酒让家宅不宁,奔跑在纽约的街头是她新的生活开始;65岁的安德森,从1976年开始,他就从未缺席过这项赛事。
关于经济:纽约城市的广泛参与程度是值得称道的,有一个数据非常醒目,4万多名参赛者中有一半是来自海外,一个全球化的马拉松赛当之无愧。2009年的比赛尽管继续受遭受金融危机的摧残,但是纽约仍然会因为马拉松赛而在前后一周的时间内获得2.5亿美元的商业收益,真是不错的好生意啊。看似一个一天而已的比赛,但是因为其独特的全球影响力,每年创造的旅游住宿规模仅仅小于盛大的纽约国际牙医大会。发现跑题了。以上引用出处为智性大气的张斌的《彼岸》。
伤亡除了一部分运气因素,主要原因就是没练好就上去跑,还追求成绩,不作死就不会死。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国际马拉松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