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股票/基金&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看似华丽行之不易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看似华丽行之不易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社科院朱鹤皆认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在坊间的流行,恰恰是代表了一种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当前中国国际地位的强烈渴望。而当这些问题在国内看不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之时,舆论自然而然就会把目光和希望投向外边的世界。但是,中国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解决,中国的地位还是要靠实力说话。无论是产能过剩还是资源消耗,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争夺国际话语权,最终都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努力和实力。中国要想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马歇尔计划”,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随着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在北京召开,加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设立相关协议的签署,中国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概念在网络上被热炒,不少研究机构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解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是对中国国家原副局长提出的“共同发展计划”的解读。理想中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能够通过增加对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同时达到增加对外投资、化解过剩产能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三重目标。
  之所以舆论对“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再次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以AIIB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具体实践正式展开。因此,无论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还是“一带一路”战略,实质上都体现着在国内外形势同时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以往“走出去”战略开始进行全面深刻的调整。
  乍看起来,以“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为代表的新常态下的开放战略,正是帮助中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妙药良方。当前,中国三四线城市普遍存在的住房供给过剩局面,预示着前一阶段集团式的“造城”运动基本宣告结束。而由房地产为核心带动的众多上下游产业,也因此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因此,姑且不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一提法是否值得商榷,单就化解产能过剩一项作用,就足以引起决策部门的足够兴趣。但是,现实往往要比理想骨感的多。通过对比“马歇尔计划”和“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就能看出,两者其实是内容迥异的两个概念。
  “马歇尔计划”,真实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二战之后,欧洲满目疮痍,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生产能力大幅下滑。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和自身战略的综合考虑,开展了一项总规模达130亿美元,为期4个财政年度,旨在帮助欧洲经济复兴的贷款援助。由于这些贷款援助中的大部分资金都用来采购美国生产的产品,因此美国因战时而增加的产能得到了有效利用,美国经济发展也一改战后初期出现的颓势,回到增长的轨道之上。而正是这一点,成为那些希望通过“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化解中国过剩产能的人眼中的“历史经验”。不仅如此,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美国在欧洲的政治影响,这一点更成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拥簇者手中的王牌。
  我们认为,要理解这两个计划的核心区别,关键要理解原计划中的“复兴”二字。该计划之所以被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原因在于二战之前欧洲的制度和经济,已经达到在当时看来相当发达的水平了。欧洲大陆虽然受到二战的严重破坏,但是无论是制度还是人力资本,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下来。按照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的说法,和日本之所以能从二战的破坏中快速恢复,恰恰是因为其人力资本在战争中受到较少的损失。
  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欧洲就像一辆出了事故的汽车,只要适当修补之后即可重新驾驶。而美国提供的贷款援助,虽然是实现欧洲复兴的最关键要素之一,但确实很难独立解释欧洲整体的复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无怪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正主义派历史学家们会坚持认为,“美国的援助对于欧洲的复兴来讲,并没有那么关键”。
  更值得注意的是,复兴的背后是援助,而援助意味着计划双方的地位存在不对等。在“马歇尔计划”中,美国不仅占领了道德高地,而且还享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修正主义派的历史学家甚至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帝国主义的表现,其实质目的是控制西欧,就像苏联控制东欧一样”。
  反观“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不难发现该计划的本质:是探索,而非复兴;是合作,而非援助。具体来说,“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其涉及到的伙伴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或者说新兴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更像是一种通过“合作”共同探索,而非通过援助实现“复兴”。两者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后者已经有现成的经验和制度,而前者没有。这就意味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所涉及的所有具体措施都是一种发展尝试,而尝试就必然暗含着失败的风险,以及为了应对风险而面临的实践中的挑战。
  首先,对“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概念的解读有太多一厢情愿的成分。正是由于合作的本质,“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涉及到的双方或多方原则上享有平等地位,这决定了无论任何计划设计都面临着对等的谈判过程。仅此一点,就决定了当前所有对“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所有解读都有某种程度的一厢情愿。例如,如何保证其他新兴经济体会欣然接受中国递出的橄榄枝?由此看来,近期对中铁建的违约行为或许是个好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给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发出了提醒。
  其次,如何顺利实现本土化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面临的重大挑战。“马歇尔计划”涉及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或者都曾是发达国家。而无论是“一带”还是“一路”,涉及的各国都仍在探索符合本国的发展道路。面对不同国家之间差异颇大的具体国情,很难想象能存在单一计划满足所有差异性的需求。因此,即便是这些国家都愿意参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如何保证合作许诺的愿景会顺利实现?特别是一旦计划在最初出现挫败,很难保证后续的合作会持续下去。从理想到实践,再到结果,始终都有着巨大的鸿沟。
  最后,海外输出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冲突不可忽视。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地位已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何巩固和强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探索国际新秩序的战略,而非具体的战术布置。然而,即便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仅代表某种发展战略,这种国家主导的产能输出和资本输出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意识形态的冲突。而这种源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抵制,恰恰是最需要隐讳的原因,会让人直到最后都无法找到合作出现问题乃至最终失败的原因。因此,这种国家主导的性质一旦摆在了台面上,意识形态的暗流就会开始在台底下涌动起来。
  总之,“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虽然只是一种坊间的说法,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但这一概念背后的故事却值得我们反思。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历了超过30年的高速发展,GDP已经跃居全球第二。然而,这一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历史问题,如资源消耗严重,收入分配不均和产能过剩等,而这些问题都在当下得到了集中体现。再加上4万亿的外汇储备早已成了炙手的山芋,如何化解过剩储备,实现资本输出,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巨大考验。不仅如此,虽然中国经济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但是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依然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现有的国际体制中,留给中国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当今发达经济体又经济复苏泥潭而只顾自保,这又仿佛是中国难得一遇的最佳战略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在坊间的流行,恰恰是代表了一种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当前中国国际地位的强烈渴望。而当这些问题在国内看不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之时,舆论自然而然就会把目光和希望投向外边的世界。但是,中国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解决,中国的地位还是要靠实力说话。无论是产能过剩还是资源消耗,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争夺国际话语权,最终都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努力和实力。中国要想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马歇尔计划”,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胡俞越为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教授,朱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HN016)
11/17 06:5811/10 07:1011/07 01:1611/06 01:05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浅析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经济的影响_期货日报_报刊文摘_电稿库_
站内搜索:&&
浅析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不仅使美国走出了“二战”后的经济低谷,而且还促进了欧洲经济复苏 1 & &经济背景战争严重破坏欧洲经济,战后重建急需启动资金作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欧洲各国在战争中遭受巨大的破坏,工业体系几乎全面瘫痪,战后西欧各国重建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和物资缺乏。第一,“二战”后欧洲各国能源和食品等基础物资大量短缺。据美国政府1946年的数据,战后欧洲每年需要从美国进口煤炭3000万吨,折合6亿美元;粗粮1200万吨,折合14亿美元。第二,欧洲各国财政赤字严重,外汇储备短缺。其中,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英、法、意、西德财政赤字分别为22.5亿美元、17.5亿美元、5亿美元、5亿美元。由于基础物资短缺,各国纷纷将有限的黄金和美元储备用于购买能源和食品,加之欧洲各国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居民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的恢复缺乏必需的启动资金。第三,欧洲对外贸易恢复困难重重。战后欧洲各国殖民地纷纷独立,欧洲失去了主要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无法通过外贸来增加外汇储备;同时,战争中欧洲的港口和船只受损严重,缺乏恢复对外贸易的硬件。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但面临战时经济转型“二战”结束时,在资本主义世界几乎所有的生产领域,美国都占据绝对优势。其中,美国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外贸出口总额的32.5%,黄金和其他贵金属的储量占全球的75%;在国外的资本投资总额由1939年的114亿美元上升到1946年的187亿美元;商船运载量57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但美国经济在经历了战时繁荣后,面临着产能过剩带来的转型压力。“二战”期间,美国GDP和非农就业人口一直保持较快增长。1944年“二战”临近尾声时,美国经济增长已明显减速,非农就业人口开始下降。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开始呈现负增长,非农就业人口大幅下降。1946年后,美国GDP增长停滞,失业率大幅上升,煤、食品、运输设施、棉花等工农业领域产能过剩。1947年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年美国出口总额为145亿美元,占GDP约7%,而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要求这一数字为20%。因此,在战后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下,美国需要向欧洲市场输出过剩产能。图为“二战”前后美国实际GDP总量图为“二战”前后美国非农人口就业总量图为1948年后美国PPI2 & &政治背景  美国国家战略转向欧洲,欧洲成为美苏争夺的关键区域1890年,战略家马汉提出了以海洋为核心的大国军事、贸易战略,称为海权论。海权论一经提出,受到英、法、美等大西洋沿岸资本主义大国的高度重视。“二战”后,海权论也对美国国家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本土在“二战”中受海洋天堑保护几乎没有遭受损失,但是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主流政治力量意识到,战后固守美洲大陆并不能使美国获得与其经济霸主地位相符的全球政治地位,而援助战后经济凋敝的西欧是美国获得世界霸主地位的最好时机。战后的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苏联欧洲部分位于东欧平原,缺少保障边境安全的地理阻隔,迫于复兴后的西欧资本主义阵营潜在的军事威胁,苏联迫切希望参与到欧洲事务中,将东欧国家作为苏联边境的安全带。因此,位于西欧和东欧交界地带的资本主义大国——德国,成为美苏两国争夺的核心。位于欧洲中心地带的德国鲁尔区,其工业基础和煤、铁资源是战后欧洲复兴关键的经济要素。苏联希望控制德国以彻底消除德国对苏联的军事威胁;美国则希望通过控制德国将西欧整合到美国的经济和政治轨道上。西欧社会主义力量兴起,严重威胁资本主义阵营战后由于经济凋敝,英、法、意等传统资本主义强国频现工人运动。在战后政府的组建过程中,法、意、比等西欧国家的共产党成员进入联合政府且担任要职,并在立法机构中取得重要话语权。西欧经济虽然在“二战”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依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美国担心西欧的经济和资源一旦落入社会主义阵营的控制中,将对美欧贸易和美国国土安全产生重大威胁,因此恢复欧洲经济并以此稳定西欧资本主义政权已经刻不容缓。 3 & &思路转变  在马歇尔计划提出前,美国曾实施了一系列对欧双边援助计划,但是收效甚微。1945年7月,美国提高了进出口银行的贷款能力,授权该银行将出口信贷增加到35亿美元,以满足欧洲国家的进口需求;同年12月,为了解决英国所面临的严重财政困难,美国政府为英国安排了37.5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1946年,美国通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向西欧国家捐款26.68亿美元;1947年,美国通过《临时援助法案》,对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等提供总额为5.4亿美元的援助。虽然美国对欧洲提供了大量双边援助,但是欧洲各国物资短缺、财政失衡、外汇储备枯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美国担心不断的双边援助将使欧洲经济复兴严重依赖美国,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负担。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政治家认为,要想实现欧洲复兴,必须建立一个欧洲各国能够负起责任的多边框架以推动欧洲自助复兴计划的实施,框架内各国需要制定明确的经济恢复目标并接受美国的援助和监督,最终实现欧洲的整体复兴并不再依赖美国援助。4 & &计划实施  欧洲16国成立CEEC,确定复兴计划和援助需求1947年7月,英、法、意、西德等16个欧洲国家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CEEC),开始共同协商制定欧洲复兴计划的具体目标和对美国的援助需求。9月,CEEC向美国政府提交了复兴计划总报告。在最关键的援助金额部分,CEEC各国以对美贸易赤字为基础向美国提出了援助需求。CEEC估计,1948年欧洲对美贸易赤字为56.4亿美元,1948年至1951年欧洲对美贸易赤字总额约为158亿美元。应美国的要求,CEEC还在报告中对复兴计划做出承诺,通过恢复生产、稳定财政、扩大欧洲内贸易以及加强欧洲多边合作等措施,在三到四年时间内使欧洲经济实现自立。同时,1947年6月美国政府成立的总统对外援助委员会以欧洲对美国进口额为基础对援助金额进行预估。在同年11月的报告中,该委员会认为1948年欧洲对美最低和最高进口额分别为44.5亿美元和49亿美元;1948年至1951年欧洲对美最低和最高进口额分别为124.2亿美元和190.6亿美元。据此,该报告建议,1948年美国对欧援助总额为57.5亿美元,而1948年至1951年援助总额介于125亿至172亿美元之间。1948年2月于捷克爆发的“二月事件”加剧了美国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担忧,推进马歇尔计划立法的进度明显加快。4月2日,《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作为马歇尔计划的法律载体,获得国会通过。4月16日,CEEC各国缔约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标志着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获得通过,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对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援助条件、援助方式、援助金额、监督机制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核心要点如下:第一,美国的援助计划自法案通过起至日止。其中,第一年援助总额为53亿美元,不确定四年的援助总额,每年的援助额需要美国国会逐年审批。第二,援助分为赠款和贷款两种方式。法案规定:美国对受援国提供援助的方式可以是无偿援助,或以现金偿还为条件,也可以采用贷款方式或者采用其他美国认为合适的方式,包括欧洲国家向美国提供美国短缺或潜在短缺的原料以换取赠款或贷款。第三,美国对受援国的援助条件。美国在法案中要求每个受援国必须与美国签订双边协议,做出八项具体承诺。除了CEEC报告中提及的承诺外,美国还要求受援国承诺:必须为美国出于战略目的原料购买提供便利,为美国提供战争工业所需的战略储备;必须按季度提交援助计划报告;必须迅速向美国提供与援助计划有关的情报;欧洲在原材料生产提高的情况下应考虑向美国输送,欧洲国家向美国提供美国短缺的材料是换取援助的条件;受援国必须优先购买美国的农产品;受援国必须用一部分援助资金开发美国需要的资源;必须消除关税壁垒,以利欧美自由贸易。第四,成立管理马歇尔计划的政府机构——经济合作署(ECA)。ECA署长由美国总统任命,属于内阁成员。法案赋予ECA署长非常大的裁量权,主要包括:署长有权添加援助附加条件;有权获取受援国情报;有权对援助的资金和产品进行分配;有权终止援助;有权采取措施确保援助资金在美国采购产品的50%由美国商船运往欧洲。第五,援助终止的条件。法案中规定:受援国必须坚持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防止国内共产党对援助使用不当;ECA署长有权在援助与美国利益不符时终止对受援国的援助。第六,建立对应基金制度。受援国接受美国赠款的,必须在特别账户存入与美国赠款对等的本国货币;赠款的使用必须由ECA于美国采购产品赠予受援国;对应基金的使用必须征得ECA署长的同意,并只能用于稳定受援国财政或开发新的资源。第七,确定受援国具体的经济复兴目标。美国以欧洲战前水平作为重要参照,对农业、工业的关键产品设定了具体的增长目标;同时,对欧洲内陆运载能力的建设提出要求以促进欧洲内部贸易的发展。5 & &计划成效  日,美国政府宣布马歇尔计划提前结束。在三年多的援助期内,美国共向西欧援助124亿美元,其中90%是赠款,10%为贷款。在受援国当中,英、法、意、西德获得援助最多,分别为32亿、27亿、15亿和14亿美元,占全部援助额的71%。马歇尔计划不仅令美国走出经济低谷,而且促进了欧洲经济复苏马歇尔计划打开了美国向欧洲输出产品的大门,美国过剩产能有了稳定的输出渠道,成功平抑了1948年后美国的经济低谷。在1948年至1949年美国就业形势严峻、PPI持续下滑的两年内,美国GDP保持相对低位,没有出现大的滑坡,马歇尔计划带来的美国对欧出口增加是关键因素。尽管如此,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经济并没有起到提振作用。由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总额仅占1948年至1951年美国GDP总额的1.4%,因此1950年后美国经济恢复增长主要是因为朝鲜战争爆发而非马歇尔计划的提振作用。西欧国家经济显著恢复。西欧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从1947年的1196亿美元上升到1951年的1588亿美元,增长32.8%。其中,投资是带动西欧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内资本形成总值上升了30.1%。截至1951年年底,西欧工业生产总值较战前增长30%的目标提前完成,超过战前水平35%;农业生产总值恢复速度相对较慢,较战前提高11%;对外贸易显著复苏,超过战前36%,其中西欧内部的贸易量增长了70%。美国掌控西欧经济,打开产品输出大门《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使得美国完全掌控了西欧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经济体,是战后初期欧洲各国获取资金、进口物资的唯一渠道,西欧各国只能接受美国提出的各项援助条件;第二,美国在马歇尔计划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有权获得受援国所有的核心经济机密,对西欧经济状况了如指掌;第三,援助额度逐年审批以及受援国对美国政府、美国政府对美国国会的两级季度报告制度确保了美国对援助计划的有效监督;第四,美国政府对援助资金用途的限制,可以保证西欧复兴计划为美国经济调整和发展服务。在掌控西欧经济的同时,美国也为本国产品打开了西欧市场的大门,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受援国接受赠款必须由ECA采购美国产品的形式来实施,确保了美国本土过剩产能能够通过援助计划顺利输出;第二,在《关贸总协定》的配合下,美国在保护本土贸易的同时,消除了对欧洲出口的关税壁垒,彻底打开了欧洲市场。西欧各国合作加强,为欧洲一体化打下了基础虽然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并没有实质性进展,但是其所蕴含的西欧共同体概念却对西欧之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歇尔计划在提出之初就要求西欧各国进行多边合作互助,并且在正式的援助法案中还要西欧加强内部贸易,这成为西欧各国加强合作的开端。同时,CEEC作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平台,为西欧各国提供了良好的多边磋商和合作机制,也为后来欧共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北约成立影响计划实施,冷战格局形成1949年北约的成立以及《1949年共同防御援助法案》的出台,使得防务成为美国在欧洲的第一诉求,因此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ECA在向国会提交的最后一次马歇尔计划季度报告中承认,部分援助资金被用于欧洲防务建设。尽管如此,马歇尔计划从经济上促成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美国通过经济来掌控西欧,西欧各国成为美国的坚实盟友,完全被纳入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当中。 6 & &成功原因  马歇尔计划成功实施,可能要归结到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美国政府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以及援助终止的条件,尤其是注重过程控制,能有效防止援助资金不当使用。二是美国与西欧受援国在文化上同根同源,易于沟通和协调。三是西欧各受援国本来就是经济发达国家,法律制度完善,有良好的契约精神。四是有共同的政治制度,都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共同的意识形态以及共同的敌人,利益高度一致。 & & & & & & (作者单位:中国金融交易所)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maning当前位置:
简析“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战后的重建作用
2011年6月25日,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表示,始于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走上战后复兴,也令美国更加强盛,这个计划对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仍具有借鉴意义。“马歇尔计划”的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当时及其后全球治理体系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简析如下,供参考。
一、“马歇尔计划”概述
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储备增加迅速增加到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年,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由42%(为英、德、法、日4国总和的1.3倍)上升到53.4%(4国总和的2.7倍),出口贸易由14.2%上升到32.4%,黄金储备由50.5%上升到74.5%。
与美国相反,战后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基础效能设施几乎毁坏殆尽,货币支付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其进口需要。失业率持续走高、食品短缺导致罢工不断,社会秩序日趋动荡,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几乎没有增长。其中,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则仅为59%。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给予大量的额外援助,欧洲特别是西欧将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即“马歇尔计划”。虽然名义上是帮助欧洲经济重建,但该计划的战略指向很明确,通过资本、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从而有利于控制和开拓战后欧洲市场。事实上,通过二战,美国经济经历了自建国以来增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庞大的工业产出能力在战争结束后急需新的商品市场,对外贸易仍然是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美国需要一个经济力量活跃、稳定并具有长期支付能力的欧洲。
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马歇尔计划”的另一个战略意义在于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强化盟国力量,使之成为抗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和工具。“马歇尔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乔治?凯南曾指出,战后世界将呈现两极格局,对苏联必须遏制。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讲”,美国总统杜鲁门予以首肯,开始着手制定遏制计划的具体内容,即向非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提供援助,以起到遏制苏联影响及扩张的作用。“马歇尔计划”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炉了。
1947年9月,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瑞士、丹麦、挪威、瑞典、葡萄牙、希腊、土耳其、爱尔兰和冰岛16国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建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德国也宣布接受美国援助,“马歇尔计划”全面展开。最初,该方案执行期限为5年,然而在1951年底,美国出于战略部署的调整,宣布提前结束“马歇尔计划”,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据统计,在“马歇尔计划”期间,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
“马歇尔计划”旨在重建西欧经济并构筑针对苏联的“遏制屏障”,因此在不同阶段其侧重点也有所调整,主要内容包括贷款、赠款、技术援助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计划实行的初期,即第一阶段,欧洲国家将援助资金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稳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随后,在第二阶段中,欧洲国家将采购重点放在工业原料和制品,用以战后工农业体系的重建;第三阶段,在美国国会以及朝鲜战争爆发的双重压力下,“马歇尔计划”的大量资金开始用于重建欧洲各国军备,这也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据统计,截至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1.5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出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见图1)。
为了监督“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进程,美国与欧洲国家共同成立了经济合作总署和欧洲复兴基金,指导重建计划。经济合作总署提出了一个“技术援助计划”,即资助欧洲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参观访问美国的厂矿企业,以使他们能够将美国的先进经验和制度应用于本国。同时,美国技术人员作为技术顾问前往欧洲。此外,经济合作总署还规定,欧洲复兴基金中60%的款项要应用于制造业投资,贷款企业需按期偿还贷款,保持基金的资金充沛以再次贷款。这一规则在德国战后的“再工业化”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年,德国采煤业投资总额的40%来自该基金。
资金运作方式
“马歇尔计划”涉及的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的政府,所有资金由所在国政府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美国向每个受援国派出经济合作署特使。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分配款项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负责管理各国的商品流动。“马歇尔计划”设立另一个重要机构是“欧洲复兴基金”(也称“对应基金”),其作用是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转换成为由当地货币构成的资金。
“马歇尔计划”的核心是由美国向欧洲提供物资援助,促进后者实现重建,但其涉及的资金链条的运行流程却较为复杂:美国出口商向欧洲受援国提供物资出口,货款以美元形式由欧洲进口商所在国的欧洲复兴基金支付,而欧洲进口商则向该基金支付当地货币以充实其资本余额,最终这笔款项的余额大多被编入本国的财政预算。
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 美国对欧洲拨款的131.5亿美元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英、法、意、西德四国获得全部援助的近60%。
 & 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成效
 & (一)经济方面
重建了西欧经济。“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国家GDP的高速增长,至1951年计划结束时,受援国家基本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约25%。各国工业产量较计划实施前平均上升了30%,西德甚至高达312%;农业产量较战前提高10%。马歇尔计划也为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西欧在随后的年代里经济的显著增长奠定了基础。西欧国家在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经济奇迹,七、八、九十年代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建立在西欧经济的复兴基础之上的。
削弱了贸易壁垒。由于“马歇尔计划”强调了双边和多边贸易,削弱了西欧各国间长期存在的贸易壁垒,极大促进了欧洲贸易水平和质量。到1953年,欧洲的贸易量较之战前增长40%,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从而在之后的20余年里,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该计划通过其运行机制,促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经验,成为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
改变了西方经济贸易结构和经济秩序。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西欧各国基本丧失海外殖民地,贸易条件和外贸结构趋于恶化。西欧各国内部由于战争的毁坏和资本损耗严重,重建需要大量美国资金、设备和技术援助。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只能转而依赖美国市场。这给美国提供了重新塑造西方贸易结构和经济秩序的机会。美国以此为开端,通过“马歇尔计划”在西欧内部投资、生产和贸易恢复、发展等方面逐步消除经济民族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建立了开放式的西方经贸体系。通过重建西欧,“马歇尔计划”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以及为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 (二)政治方面
缓和了西欧紧张的社会经济形势。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战前的水平。经济的复苏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政府权威得到提高,紧张的社会经济形势趋势于缓和,西欧国家中的左派社会力量也因此陷入低潮。
推动了冷战的最终形成。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约”的建立,并使之贯穿整个“冷战”时期持续至今。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 (三)促进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马歇尔计划”在欧洲自由贸易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取得的成效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它通过强化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内部贸易和欧洲货币体系来引导欧洲合作的新形式出现。同时,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长久地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繁荣。因此从政治层面他们也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催生欧洲一体化进程。在这种大背景下,欧洲煤钢联营与欧洲支付同盟应运而生。
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6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6国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6国外长签订《罗马条约》。1965年,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诞生,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进入了新阶段。
 & (四)安全领域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的出现标志着在美国主导下,西欧在实现经济同盟之后建立了军事同盟,其目的旨在与苏联领导的东欧集团进行军事抗衡。
至此,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同盟框架逐步建立,欧洲的基本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初步形成。
 & (五)“马歇尔计划”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作用
“马歇尔计划”是当时作为最大债权国的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它也是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案例,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该计划的推出与实施,直接奠定了北约、欧共体的前期基础,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贸总协定(GATT,世贸组织WTO前身)及联合国一起构成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 三、几点思考
“马歇尔计划”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二战”对欧洲巨大的破坏,美国全面强盛,苏联的迅速崛起和扩张,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和自决运动兴起共同构成了“马歇尔计划”的时代背景。欧洲丧失了传统的殖民地,原有贸易格局和体系全盘颠覆,战争的创伤使之无力自救,苏联的扩张锋芒令西欧各国忧心忡忡,因此,急需外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帮助西欧走出困境。另一方面,美国通过1929年的经济危机认识到:完全自由的、缺乏政府干预的市场也会“失灵”,无法保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增长。而美国的这些经验也被西欧各国不同程度地接受和吸收,甚至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的积极影响。“马歇尔计划”取得的显著成效加速了美国《对外援助法》的推出,以期取得系统性成效。在“马歇尔计划”付诸实施之前,美国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欧洲重建,仅年间,美国即投入90亿美元。这些援助中的大多数都是以间接形式进行的,其中包括作为租借法案中一揽子协定的继续,或由美军出面重建当地的基础设施及帮助难民等不同途径。此外,美国还与一些国家签定了正式的双边援助协定,并通过联合国在欧洲进行了一系列救济以及减免债务等人道主义努力。这些资金的使用较为分散,缺乏完整的战略指导和系统性协调,收效并不显蓍,忽视了欧洲重建的许多最基本的需求。“马歇尔计划”的推出开创了美国对外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援助的成功案例,从而直接推动了《对外援助法》的通过。以“马歇尔计划”为开端,美国摸索并积累了一整套对外援助的经验与方法,逐步渗透到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强化了地区同盟及影响,奠定了世界政治、经济、贸易和军事霸主的重要地位。
“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的负面作用。美国施行该计划的本意是为了扶持西欧,使之成为其在欧洲主要附庸,用来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然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最后超出了美国的最初设想,反而成为一支可以在经济、贸易和技术上与美国抗衡的重要力量,在不同领域形成了对美竞争优势。
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框架的重塑中,“马歇尔计划”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时代背景虽然在变化,后危机时代的各国也完全不同于“二战”重建中的欧洲,但是“马歇尔计划”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战争、自然灾害或经济危机对全球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沉重打击或破坏的情况下,“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将会出现不足,并将导致全球治理体系失衡,从而产生更大规模的混乱、纷争及动荡。“马歇尔计划”的着眼点正是以金融救助和经济扶持的方式,输出安全、金融、贸易规划等“全球性公共产品”,从而塑造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全球治理框架,建立并巩固主导全球的地位。
当前,全球复苏处于一个极为脆弱的状态。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财政状况日趋恶化。此外,这些国家的海外投资日益收缩,造成其传统的经济、贸易势力范围急需大量资金、技术补充,这就为我国对外经济援助的系统、全面、高效的展开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联合国贸易及发展大会(UNCTAD)2011年7月26日发表的报告,2010年中国大陆海外直接投资(ODI)达680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和英国,跃居全球第5位,仅次于美国、德国、法国和香港地区,同比增长为17%,显示出极强的增长潜力。但是中国的海外投资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为既没有全球性的生产体系,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国际性程度来看,海外资产、人员和销售指标都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其他新兴市场国家。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海外直接投资、对外援助和政治经济合作已经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马歇尔计划”进行认真中肯的研究,可以剖析其高层次的战略性思维、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严谨精细化的执行方式,从而帮助我们提升海外直接投资水平及成效,对于我国破除贸易壁垒,扩大产品出口,消化剩余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最终建立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及经济合作体系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以预见的是,只有将系统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对外援助与政治经济合作紧密结合,才能塑造有利于我国的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为我争取更为长久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1949年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根据IMF数据,2009年,欧盟GDP总量为16.45万亿美元,而美国为14.25万亿美元。
(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 2011年7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投稿邮箱: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投稿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歇尔计划的一带一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