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红河州山地城镇特色新型城镇

& & & & & & & & &日本Z
第九届泛珠大会官网
贵州都市报
贵州工业经济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多彩贵州网-贵州日报
彭澎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新闻热线:96677&|&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主战略,贵州城镇化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客观上表现为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区域内部向某一区域的不断集中。对于一个国家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来说,城镇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其对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加快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贵州目前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城镇化率均实现了年均1.5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8.2%。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速度。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两个轮子,两者是紧密联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过程。2013年贵州工业化率为33.5%,低于城镇化率近5个百分点。
  &大城市病&与城镇空心化并存。由于贵州省仅有贵阳市一个大城市,各种资源集中于贵阳,造成贵阳大城市病突出,一环、二环开始向外&摊大饼&,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人居环境难以改善。同时,省域内很多城镇呈现出&空心化&问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坚持走贵州特色山地城镇化道路
  省委、省政府2014年4月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城镇化推进大会,对加快城镇化发展明确了方向。当前应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实现黔中城市群率先突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坚持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城要积极借助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通过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从而不断推动城镇化进程良性、可持续发展。特别应该重视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突出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区的作用,应坚持产城互动,将各类园区作为城市新区来谋划建设,使各类园区成为承载产业、吸纳人口的聚集区。同时,对于不具备工业化条件的地区,也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着力建设农业园区型、旅游景区型、交通枢纽型、民族风格型、商贸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
  第二,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作为一个拥有4000万人口的省份,针对目前仅有贵阳一个大城市实际,应首先重点培育黔中城市群,加快贵阳&&贵安&&安顺一体化,同时加快将遵义、都匀、凯里、六盘水、兴义、铜仁等城市培育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同时,由于贵州没有平原支撑的特点,应结合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通道建设,在其沿线选择用地条件较好的小城市和县城,重点培育其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其次,应加大对现有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其变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引擎,并将城镇建设与工业化、生态移民工程结合起来,使县城和中心城镇成为吸纳周边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战场。
  第三,提高城镇规划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城镇规划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城镇规划水平,提升规划品味,抓好规划衔接,强化规划执行,一张蓝图干到底。特别是针对贵州多山、自然生态保护良好的特点,应将城镇规划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照抄照搬平原地区大城市建设理念,防止贪大求洋,防止千城一面,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加快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创新城镇管理模式,对违反城镇规划的各种违章、违法行为要坚决纠正,尽快改变目前一些城镇脏、乱、差的面貌。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城镇规划、管理专门人才,打造一支适应贵州城镇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第四,逐步改善城镇公共服务。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使城镇真正成为关心人、陶冶人的幸福家园。注重协调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让全体居民共建共享,让城镇原住民和新进城人口、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共享城镇化的文明成果,努力实现城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高度重视城镇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城镇学校、医院、供水、供气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要注重城镇的人文关怀,加强城镇绿地系统建设,下大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彭澎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多彩贵州微信二维码
多彩贵州微博二维码
耕云贵州新闻客户端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 |
| 网站地图
增值电信业经营许可证(ICP):黔B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营业执照:77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黔)字001号 &一条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可以推动一方热土的跨越和腾飞;
一座舒适的生态宜居之城,直接彰显当地人民的安居与乐业。
一直行走在改革路上的安顺,因其不可复制的人文历史和地缘优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又一次与机遇比肩: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综合试点。
&要高高举起&新型城镇综合试点&这面旗帜,努力建设山水田园、绿色生态、宜居宜游、开放创新、历史文化&五型&城市,实现百万人口生态宜居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安顺将前行的目光坚毅地锁定在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这条主线上,以新型城镇化统领工业化、信息化、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和旅游产业化,汇聚力量,整体发力。
活力:城乡一体浪潮涌
怀品历史到旧州,田园风光看浪塘。&旧州镇+浪塘村&联游&&安顺探索出的这种镇村联动&旧州经验&模式,在2014年火爆了安顺近郊休闲游市场。此时的旧州、浪塘,日游客量为800人(次),周末则多达数千人。
屯堡旅游大道、贵安大道的建成,把犹如散落珠串的天龙、鲍屯、云峰、旧州等明代军屯遗迹的镇村串联在一起,激活了独具安顺特色的屯堡文化,组合成了大屯堡旅游圈。保存完好的屯堡民居、独特的人文风貌与田园景色、完善的配套设施,激活了小城镇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镇村联动的创新开展,让安顺15个省、市级示范小城镇195个&8+X&项目已建成10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旧州镇、产城互动型小城镇夏云镇、交通枢纽型小城镇白岩镇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小城镇相继涌现。在黔中城市群版图上形成了集和谐家园、产业乐园、山水田园、世外桃源于一体的示范带。
去年以来,随着贵安、安普城市快速干道建成投入使用,平坝、普定、镇宁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逐步推进,二环路、北四号路等骨干路网基本建成,虹山湖城市新区和新火车站片区基础设施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68平方公里以上,安顺城镇化率达到41.3%,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
城市的主体是人,判断一座城市是否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主要体现在其公共服务上。体育中心、人民医院、儿童医院主体建成,安顺学院改扩建工程、安顺职院新校区等项目顺利推进,中心城市供水二期、污水处理二期、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成投用,虹山湖景观整治二期工程启动实施,各区县基础设施建设&五个一&工程基本建成投用&&这些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让安顺城乡公共服务功能大为改观,城乡居民生活便利程度得到很大提升,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2014年全市城镇建设投资完成386.5亿元,同比增长59.17%。
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面貌是外在,民生保障是内涵。安顺万绿城、多彩万象旅游城等城市综合体功能显现,有效催生一大批餐饮、文化、娱乐、购物等新业态。中华西路等棚户区改造共完成275.6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8.63万平方米、10645套,竣工32.55万平方米、7320套。中心城区山体公园化绿地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人均公园绿地面积6.8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42%,绿地率达30.38%,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考核验收,获省政府命名为&贵州省园林城市&。
城市显山露水,乡村通达便利,或许是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最理想的宜居家园。随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全面实施,安顺围绕&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的创建要求,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成功打造出了旧州镇浪塘村、大西桥镇鲍屯村、大山镇大寨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样板。龙宫桃子村、黄果树滑石哨村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
安顺,确实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一座景色怡人的城市。
当中东部地区在为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侵袭倍感焦虑时,安顺空气质量多年保持优质,去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1%。欠开发、欠发达是安顺的经济劣势,空气优、环境美却是安顺的生态优势。
虹山湖的娟秀、贯城河的沧桑、西秀白塔的守望,见证着这个西部小城市一次次美丽的嬗变。
安顺于2013年3月启动&创园&工作,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宜居安顺、绿色家园&的主题,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到&植绿、爱绿、护绿&的行动中来,形成了市区联动、市县同创、整体推进的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格局。采取&县(区)承建、部门协作、属地管养&的建设模式,全力推进山体公园化绿地建设,将166座山头纳入绿地建设。
贯城河是安顺人民的母亲河,让贯城河清溪潺流,花香两岸,是安顺人多年的夙愿。去年以来,安顺市投入15万元资金,以龙泉路河段作为贯城河河畔绿化的试点工程,打造2000余平方米的桂花园,并配种多色花种,使四季有花,四季常绿,为市民打造一条绿色生态的休闲廊道。
与此同时,随着虹山环湖游园、若飞公园、多彩万象旅游城及驼宝山广场等一批新增公园绿地的次第开放,城市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不断提升,城区公园、广场星罗棋布,基本实现了市民出行500米见园的需求。市委大院、家运天成、畔山龙庭等20余家园林式单位和小区相继涌现,为城市编制成了靓丽彩衣。通过实施多项增绿工程,让城市绿地与依山而建、延绵起伏的环城林带共同构筑起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生态圈。
绿地面积1467.92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248.37万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0.38%、34.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6.84平方米&&这些硬指标,让安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成功进入省级园林城市之列。
创建不止步,梦想再起航。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功后,安顺来不及沉浸于喜悦中,马不停蹄地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目前,正按照国家级园林城市申报标准,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安顺,绿色家园&的奋斗目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城市干道为纽带,高速出入口为节点,全力推进园林建设,把安顺打造成一个&城在绿中、湖在城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公园化盆景生态城市,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绿地,更洁净的水,更清新的空气。力争到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乐业:产城互动兴热土
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产业兴旺是内在动力,居者乐业是发展归宿。
安顺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作为&一二四&攻坚战中四个重点之一,切实&做大&中心城市,&做优&县城区,&做特&小城镇,&做美&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核心,不断提高城镇对产业的吸引力和聚集能力,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相互支撑,确保城镇化中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目前,正在各地兴起的建筑业,已成为发展小城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突破口,以示范小城镇与城市综合体&结对子&为载体推进&5个100&不断融合,一个个集中连片的农业示范带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吸引广大农民就地就业。2014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67万人,新增创业户4683户,创业带动就业1.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4%以内。
城镇活力强,百业自然兴。夏云小城镇成了安顺工业化发展过河摸着的那块&石子&,白岩小城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崭露头角,西秀区七眼桥、大西桥等小城镇依托黄果树大旅游圈和大屯堡文化旅游圈,旅游业欣欣向荣。如今,通过对旧州镇、夏云镇、白岩镇等省级示范小城镇综合打造,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现,全市50多个乡镇形成了互相借鉴、相互促进、你追我赶、增比进位的良好势头。同时,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创建,安顺涌现出小康示范乡镇20个,小康示范村居100个。西秀区旧州镇、平坝县天龙镇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大西桥镇鲍屯村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秉承&做优& 县城区的指导思想,安顺各县区也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这场赛跑中比学赶超。
西秀区着力走好山地特色城镇化,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擦亮城市窗口,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活力小镇,&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建设美丽乡村;
平坝县将大力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进程。抢抓机遇,改造路网建设,统筹推进县城中心区、特色小城镇、农村集中建房点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联动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力争2016年城镇化率达46%以上;
普定县将尽快建成普定15平方公里的新城区,推进以白岩新镇建设为示范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打造全县10个各具特色的&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小城镇,加快安普同城化步伐;
志存高远铸就伟业,脚踏实地筑牢根基。安顺,正高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旗帜,着力构建出一座活力、宜居、乐业的生态之城。我们有理由期待,当安顺城乡一体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后,穿行于城市,可显山露水寻见乡愁;脚踏入乡村,可醉美村色彰显文明!
(责任编辑:刘燕交)已撤销的内容该内容已经被撤销。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发布时间:
& 作者: 尔珂
记者 杨梦佳 &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谭洪洲
  讯 9月10日,州长廖飞主持召开第十三届州人民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关于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等议题。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全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我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多年努力,我州工业化进程取得跨越式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服务业进入较快发展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以推进,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客观要求。会议要求,要对实施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明确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定位、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要与中央、省有关推进城镇化方面的工作部署和行动计划相衔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形成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强有力的工作保障机制和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会议还研究通过了其他有关议题。
本文暂无TAG标签!
新闻图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