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围棋网站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低段选手能挣钱

最强大脑鲍橒那么聪明,为什么只是围棋业余6段,围棋高手需要哪方面的天赋?
按投票排序
首先谢邀:)”只是业余6段“这个词让答主很伤心啊。。。全国像我一样的上千只业5都会伤心的,要知道业六收拾我等不说手拿把攥,也是十盘让你赢一盘都算回家过次年了。业余6段和业余7段比职业棋手数目还少,在保护动物图谱上应该是高于大熊猫小于朱鹮的存在。业余8段比世界冠军少得多。业8有且只有4只,世界冠军么,快二十只呢。按不那么围棋的说法,业余5段和业余六段下棋有屈辱感,其他业余五段以下的棋手则没有这种感觉。业六已经是很强了围棋高手最强的地方在于三种力道1战斗力在围棋普遍年轻化,快棋化,锦标赛化的当下。围棋逐渐变成斗兽棋,没有战斗力和速算能力,分分钟被小朋友撕的粉碎啊。你的境界,你的经验,你的感觉,先要活下去才有的施展。如果你被咬死了,境界呵呵,感觉呵呵,经验。。。被撕碎吃掉的经验还是不要太多才好想磨练战斗力?上网黑砍去吧。当你浑身伤疤也饱饮鲜血,大概就能出道了2.判断力围棋最难的地方在于判断,A也可,B也可,C也可方案ABC各自有很多兑现方式肿么办呢?好困惑啊,要扔钢蹦了。。。陈人杰有首词,写的就是这种抓耳挠腮的情况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要想成为高手,选择障碍症的人肯定不适合,而高段棋手,在不发生战斗的情况下每下两步就要做一次形势判断,一方面判断形势,一方面判断自己是不是下了坏棋3控制力这也是最难的。围棋十诀第一句就告诉你”不得贪胜,入界宜缓“但控制力这个东西是反人性的很多业余高手恨不得打入拆二,见到孤棋就不顾自己一身破绽追杀一百手,最后引狼入室鸡飞蛋打。还有很多图都是”宁可死了也不能受这欺负“然后真的死了。职业的,会在长考之后,根据局势需要或受胯下之辱或放生穷寇,或者在劣势下卧薪尝胆等优势方犯错,或者在优势下以铁血手段割地赔款,最快速度到达终点,让劣势方望着微小的差距感慨半目即天堑。战斗力是与别人斗争,判断力是上帝视角审视作战双方,控制力则是对付自己的心魔。当年优势下屡屡被半目逆转,而劣势下安乐死形式还大有可为时突然发神经猪突致死。一盘盘败局后,怎样控制自己,比啥都难。这也许是天赋,也许不是。但棋如人生,请走好每一步,然后落子无悔。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高手,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强大脑,但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与题主和读者共勉:)
很多朋友都讲了业余六段有多么厉害。那我就来聊聊鲍橒为什么“只是”业余六段。先说明,鲍橒在节目中展现出的脑力是怪兽级的,非常可怕。 从比赛战绩来看,他的棋力是业余六段强手。巅峰时接近职业初段,远远超过大部分业余五段。以下是他的比赛战绩,其成长轨迹非常清晰。我借他的轨迹顺便聊聊,一个棋童怎样才能成为职业棋手。鲍橒,北京人,出生于日多次获得北京市少儿围棋比赛冠军。1992年升为业余5段,1994年和1997年专业定段赛失利,告别职业围棋。1998年升为业余6段。1998年双元杯全国业余锦标赛冠军。1998年黄河杯第四名、1999年TCL杯全国业余锦标赛北京赛区冠军、全国第六名2000年play361全国业余大赛亚军、2002年全国晚报杯第五名、2003年全国晚报杯团体冠军在中国看待一个棋手的成长轨迹,不能忘了他的另一个属性:学生小学开始学棋,到毕业升为业余5段,这是很典型优秀棋童成长轨迹。业余五段就可以报名参加定段赛了,最完美的莫过于中考前就拿到定段变成职业棋手。如果不能,也要在高考前拿到。鲍橒是1999年进入清华的,那么他1996年上高中,1993年上初中。那么很清晰,他小学五六年级达到业余五段,解决小升初后积蓄力量,在初一打了一次定段赛。但是失败了。这个失败不能说明什么。因为那年全国茫茫多的业余五段里只有8个人定段。83年出生,日后统治棋坛的古力,当年也参加了定段赛,同样铩羽而归。初一没能定段,鲍云整个初中再没把精力再放在定段比赛上。直到他上了高中,才在高一才再次参加,还是没能通过。这还是一点也不奇怪,两次参加定段赛不能通过非常正常。即使是古力,也是连续三年参赛才最终定段的。但鲍橒,或者是他的父母,还是决定不再走职业棋手的道路了。这真的是很明智的选择,因为他的目标是上清华不是么? 然后他出去打了一系列业余赛,拿了个业余六段。黄河杯第四名在我印象中是很硬的成绩,而且业余六段,在北京估计有特殊的高考加分。等上了清华,鲍云又是积累几年。在大学毕业前,再集中打一两年比赛。 2002年晚报杯第五名是他生涯最好战绩了,非常硬。所以结合成长轨迹可以看出,鲍云参加比赛非常克制。都是在最漂亮的时机参加大赛,在初高中前一两年各尝试一次冲击定段。定段不成退出职业道路也非常果决。最后考入清华。对一个没能成为职业选手的棋童来说,简直是完美的。他的家庭一定是有很高的见识才能如此。这份见识远远高于当年全国无数在小学拿到业余五段的棋童的父母。说白了,仅凭鲍云是个北京人一点,家庭条件就算远远高于同期优秀棋童了。那么到底鲍云为什么没能成为职业棋手,而止步于业余六段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选择不成为职业棋手。如果他从97年后一直坚持把精力投在提高棋力,年复一年的打定段赛,坚持到影响学业/高考的地步,他一定可以在几年后拿到职业段位。不,即使和那些成为职业棋手的人相比,他的人生可能也是更好的选择的。一方面,和职业棋手终日厮杀不一定健康,遇上太可怕的对手难免留下点心理阴影。我在另一个答案( )提过。终日鏖战,难免有点老伤。围棋作为一种游戏,其实质是:无规则的脑力格斗。另一方面,想通过这个定段赛,付出代价是巨大的。代价有多大呢? 我在这里举两个早年和他进度相似的人。80代棋手孟昭玉二段1981年出生。 1993年开始打定段赛(业余五段), 1995年 陕西省个人赛冠军 1996年 获业余6段 2000年 入段 同年进入陕师大新闻系12岁拿到业余五段,算和鲍云相似。15/16岁拿到业余六段,就快于鲍云了。但即使如此,她从93年到00年一刻不停歇的练棋。七年,才能通过定段赛。90代棋手杜阳三段1991年出生,2008年十七岁入段。 他打了几年定段赛呢?九年。想一想他是几岁拿到业余五段的?那我们换句话说,鲍云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当职业棋手? 我想以他家庭的见识,和他自身的素质,只有当确定自己是超一流棋手时,他才会选择走职业围棋道路。那么问题来了,鲍云离超一流棋手有多近?答案是非常近也非常远。以鲍云的巅峰战绩,21岁拿到晚报杯第五名来说,超一流棋手就在他身侧。当年晚报杯第一名就是时越,日后的超一流棋手。问题是那年时越十一岁。那我们回退到最初,如果在1994年,鲍云能通过定段赛会怎样? 答案也是会离超一流棋手非常近。让我们看看当年定段的八位选手:仇丹云、王垚、张森、孙丹、黄奕中、孔杰、林锋、王凡这其中同为80后的孔杰,黄奕中,王垚,都是活跃在围甲的一流棋手。而孔杰更是超一流。而另一位80后张森,时年十三,我知道你们一定没听过他。他是我的老师就是这样。
修改于:没想到这个回答重新回到热门话题了。。。这是我第一个知乎回答,而且是成文以后受朋友邀请才来发在知乎的~当时还没有开专栏,所以只是在已有问题中选了一个跟文章主题尽可能靠近一点的提问。正如很多朋友的留言一样,其实本文跟提问并没有很多卵关系。。。因此,要不这个回答还是折叠了吧。。。对我的文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我的围棋专栏——,谢谢大家的支持 萌萌哒~觉得专栏麻烦的朋友,可以扫一下下面的二维码,进入我个人的公众号~从鲍云的最强大脑之行谈起——围棋究竟难在哪?
数日前,北京棋界著名业余豪强鲍云6段登陆最强大脑节目并挑战蜂巢迷宫成功,在棋界内外引起了广泛热议。在其获得节目第二赛季首个满分的同时,棋界也不断传出对其天赋和能力的由衷赞叹,称其为棋界骄傲的声音不绝于耳。在笔者这样的天然路痴对其卓越的空间定位能力击缶叹绝的同时,周围的朋友也就其本人赖以成名的多面打盲棋和蜂巢迷宫孰难孰易展开了激烈的争讨。本文谨从蜂巢迷宫和围棋二者难度的异同出发,简析围棋这一古老游戏经久不衰却始终未能被人工智能攻克的原因,以及笔者对于围棋发展的拙望。一家之言,还望读者大力斧正。蜂巢式的迷宫架构,最早出自于美国著名认知行为心理学家托尔曼,其提出的认知地图模型在近年的经济心理学界炙手可热。师从德国心理巨擘考夫卡的托尔曼深受完型主义的影响,始终坚信有机体的所有外显行为都依赖于其内部形成的以期待和目的为终点的认知地图(即S-O-R模型,有兴趣的读者请自行查阅相关文献)。简单来讲,在解决蜂巢式问题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根据环境对自身行为做出的反应(证实之前的预期或者否定之前的预期)来不断完善自身脑海里的认知地图,并将该地图作为唯一的行为导向逐渐趋近问题的终点。从最强大脑节目中的蜂巢迷宫的路径设置来看,挑战者的每一步都可以通过六扇门的开关状态来判断之前一步的正确与否(正确途径有且仅有一条),因此在具有充沛体力、良好记忆、严密逻辑和充分时间的前提下,参赛者只需要按部就班逐层推进,就可以根据每开一次门面临的情况反推上一次开门的正确与否来进行迫选,进而一步步最终达至迷宫的终点。因此,笔者认为此次挑战的最大难点,反而仅仅在于鲍云的蒙眼操作了。也正因如此,笔者相信鲍云最擅长的盲棋技术的难度,远非区区一个极简状态下的蜂巢迷宫可比,鲍云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到的“这次迷宫挑战可能仅仅利用到我本人60%潜力”等相关言论也从侧面证实了笔者的这一观点。所谓盲棋,亦即棋手通过单纯的口头报告完成棋局,而不能使用眼睛和手来进行观察和落子。前文中笔者已经提到视觉线索对于人类参与任务完成的激活脑区(学名工作记忆系统)具有几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相较于中象和国象的8*8棋盘,围棋的19*19路棋盘因坐标报告带来的额外记忆负荷量显然更加夸张。更有甚者,鲍云作为围棋盲棋的世界第一人,在盲棋对局中几乎能保持业余6段的水准且曾完成过以一敌十的惊人壮举;这在具有相当的围棋水平之后,才更能体会出其困难之处。在与周围一些棋界朋友的讨论中,笔者发现有相当多的棋手朋友认为蜂巢迷宫的难度比盲棋更甚,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是具有相当水平的职业棋手。由于高强度的经年累月的围棋训练,使得这些棋手在下围棋时的许多思维过程已经不再需要意识的参与,反而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加工,棋手本人也就无从探知了。而如果我们将围棋所需的思维过程进行一一细分,则该问题的答案跃然纸上。首先,笔者始终认为围棋作为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游戏的原因,就在于围棋胜负判断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是围棋时至今日依然未能被人工智能所攻克的重要难题。相较于中象、国象和五子棋,围棋的规则最为简单,而这种简单也直接导致没有一条明确的规则能够划分每一盘棋局的胜负。不论象棋中的攻防和换子如何繁杂,整个棋盘中始终有一个坐标点是己方绝不可能让出的(即己方王/将的位置),可以直接到达该位置的敌方棋子的评分为无穷大。由此,在任何的棋局状态下,棋盘上的敌我每一颗棋子,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规则和与敌方王子的位置关系进行动态评分,进而得出形式优劣。接下来,人工智能就可以以当下的子力评分和行形势态为基础, 去计算各种着子的可能下敌我子力评分变化的高低,并最终选择一种最有利于扩大敌我得分差的着法,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己方获得无穷大的评分为止。这是象棋中人工智能最基本的工作原理,而它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得到了实现。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下,这种数据开发和挖掘的算法显然十分简易;当今的中象、国象和五子棋界,都已经必须要采取强制的规则和手段来尽可能降低人工智能对棋局的不公正影响。换言之,在这些棋类的世界中,人类早已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反观围棋,由于“地大为胜”这一规则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导致棋盘上没有一个无穷大得分点作为基本评分标杆,因此每一手棋的评分就变得无比艰难,当下的形势判断也难以形成。在对棋子评分艰难的同时,由于没有无穷大得分点的存在,这样的评分计算也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终点,而没有终点意味着途径的缺失;没有起点评价,没有终点目标,甚至没有可行途径,再强大的计算能力也无从下手。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人类棋手逐渐发明了先宽后窄、先大后小、势地均衡等利用复杂的认知系统来进行的概念代替了单纯的计算工作,在近百年来的数次围棋技术革命中逐渐找到了更加合理的评分体系。因此,在电子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软件也只能和非常低级的人类棋手相抗衡,使得围棋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仅存的数块人工智能至今难以染指的乐土之一。当然,笔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发现,终有一天,这些认知概念和过程的基本化学原理将被发现,那也应该是围棋这个项目的最终归宿。关乎这一话题的讨论在后文中有所涉及,在此不表。除了没有明确的终点以外,围棋的另外一大难点就是信息采集的主观性,这也是包括球类、棋类等一系列对抗性竞技项目的最大魅力所在。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选手在完成蜂巢迷宫的过程中,由于正确路径的唯一性,其前进的每一步都可以根据接下来六扇门的开关状态来反推前一步的正确与否,进而根据该判断来决定接下来的行动方向。其实,不光是蜂巢迷宫,在人类从事的大量工作中,及时正确的反馈都将起到具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不幸的是,在围棋这样的二人对抗性项目中,反馈的作用却显得如此单薄。一方面,由于前文提到的评分体系的不完善,棋手本身对于形势和上一着的好坏判断都是主观且不健全的,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棋手对于决定下一手落子位置所必须考虑到的可能性判断数量绝非线性递增,而是呈指数级急剧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竞技体育的对抗性带来的非胜即负二元世界观,对手在对棋手着法进行反馈时,常常会给出一些与事实相悖的信息,这也给棋手利用这些信息得出下一手的过程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反馈信息的主观性、不健全性和谬误可能,使得棋手对于之前行棋的正误判断举步维艰,也使其对接下来的棋局进行的所有判断都成为了可能性推断——这不光意味着思考容量的剧增,也意味着棋手无法对自身之前的表现有比较客观地认识。当然,这种无法依靠单纯算法解决的推敲之处也正是诸如围棋、德州扑克等竞技项目在近年愈发热门的独特魅力所在。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对手并因此获得最终胜利的过程,参与者能体验到大量的成就感与挫折感(即被征服感或无望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感跟焦虑一样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同时也是成就感的一部分,对体会到成就目标也会起到重要作用),进而获得高峰体验,在高度的生理唤醒状态下获得心理的满足。顺便提一句,这也是球类、棋类等竞技项目在当今世界远比文化艺术流行的原因之一:客观标准的存在使得每一次的参与都能获得明确的成就感或挫折感,这在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的同时也能不断发展个体的认知世界观,完善自我。相较于竞技世界,文艺世界中大牛的高自杀率或多或少也能成为这种理论的一个证据。毛主席的“与人斗,其乐无穷”,同样是这个理论最好的诠释。另外,广泛应用于象棋人工智能中的模式识别算法在围棋中不再适用,也是围棋这个项目显得非常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课余生活中偶有教棋经历,在对每一个小孩的授课之前都会反复向其强调:围棋是不断变化的游戏,千万不能认死理。哪怕是棋界公认的众多所谓定式,也都要受到整个棋盘内其他每一颗棋子的影响。忽略了棋盘中其他子力的影响而把围棋的任何一个局部单独挖掘出作为评价单位,显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围棋对锻炼小孩大脑的开发也正是如此——随时随地的变化状态要求参与者必须有高度的精神专注和逻辑分析能力,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不同环境中对敌我双方的优劣状态进行不断分析和评价,才能在一盘漫长的围棋竞技中取得最终的胜利。正是因为围棋有如此众多的困难之处,所以笔者坚持认为:哪怕是今天的围棋发展,也仅仅停留在非常低级的地步。记得小时候学棋的一天,笔者突发奇想问老师:既然围棋最终有一天要分出胜负,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定式呢?既然总有一个人要失败,那定式的某一方不是一定会或多或少吃亏吗?由于年代久远,当时老师的回答已然模糊,不过这个问题萦绕笔者脑海十数年未曾消褪。作为一个由里到外的纯理科生,笔者始终相信数据是世间万物的基础,围棋也绝不例外。既然围棋的唯一目的就是击败对手获得最终的胜利,那么所谓的均衡或是两分,就仅仅是还没有足够能力的个体对混沌现实的一种妥协罢了。熟知当代围棋发展的读者应该会知道,哪怕是二三十年前的众多公认的不可置疑的“定式”,在今天都已经无数次被否定被推翻,形成许许多多面目全非的新“定式”,而这些更替的原因,就是棋手在对于定式之后的变化研究中有了更新的发现。那我们又有怎样充分的理由,去武断相信今天的所谓绝无争议的“定式”或是判断方法,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一定不会被更为精细和科学的研究所否定呢?在笔者的经验中,当今的职业棋手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胜负不在这里”;如果从围棋的本质上看,一盘棋的前面的着法直接决定着之后的每一步进行,胜负怎么可能不在这里呢?因此,笔者认为,今天的棋手们对围棋的认知,仅仅是建立在个体以往胜负经历下的一种可能性判断,这样的经验主义的判断体系显然是不够科学和合理的。我们所谓的好棋或是坏棋,仅仅是根据过去出现过的类似棋型在统计学上获胜频率的推算而已。连好坏都没有确切的评判标准,当今围棋的具体下法显然也就缺乏最基本的逻辑验证了。所幸的是,今天的职业棋手已经不再是往日那些一副宗师气派却藏拙如藏私的模样了。更激烈的竞争、更公开的信息通道加上更精确的局部计算,使越来越多以往不可想象的新变化鳞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闻名遐迩的科学大牛曾说道,人类的知识是个可以不断变大的圆,圆内代表着已知,圆外代表着未知;随着已知知识的不断增多,我们接触到的新的未知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今天的职业棋手常把“可能”“也许”“差不多”“搞不清”挂在嘴边的绝不妄下结论的谨慎的态度,不正是说明围棋人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远非昨日可比了吗?最后,笔者大胆设想围棋今后发展的终极形态。在笔者的想象中,有一双滑板鞋啊不有一副蓝图,那里的棋手已经发明了一种相较于今天的“实地—外势评价体系”而言更加科学和准确的动态评分体系,每一颗棋盘上的棋子都有明确的算法得出具体的分数,而随着棋盘上任意一点的落子,每颗棋子的得分会有相应的精准的得分变化。在那里的世界中,棋手不再需要通过模糊的厚薄、发展等概念来衡量各着棋的大小,一个共有的科学的标准解决了一切烦恼。在那里的世界中,人工智能终于可以完美再现人的各种认知过程,棋手再也不需要自己动脑筋去精算每手棋的大小,一台高科技电脑回答了一切问题。那样的世界是如此完美,可是那样的围棋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今天的围棋这么难,还有这么多连电脑和人脑都无法解决的困难,不正是围棋吸引智者不断思考的魅力所在吗?可是,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终究是不一样的。如果您也对本文探讨的领域有哪怕一丁点兴趣的话,请也来加入我们,尝试一下这个可能是整个人类历史中最困难也最有趣的游戏吧。一副棋具,两条规则,还您一生乐趣。
作为鲍云的本科同学,出来露个面好了。鲍云99年进清华之前已经是业余六段了。业余六段是业余选手能达到的最高段位,业余七段是头衔不是段位。所以说,鲍云只要不成为职业棋手,棋力再强也只能是业余六段了。有的回答里说业余五段及以下的差距很大,其实业余六段之间的差距也会很大。棋力高的业余六段和职业九段下分先棋就能赢。 [补充:评论和其他回答里有人说业余7段是段位,应该是我记错了。业余7段的条件是拿全国冠军,否则就升不上去]鲍云和国家队的选手应该私交很好,在清华的时候经常会有国家围棋队的来和我们系队踢足球,鲍云好像是系队的前锋?这个记不清了。另外,鲍云的棋力,某个采访中他提过和周睿羊下受让二子的盲棋,最后下成和棋。如果非盲棋的话,他的棋力应该略高于此吧。这次看最强大脑的项目介绍之后我就觉得这个项目对常人来说无法完成,但是对鲍云来说就是体力的考验,和记忆力完全没有关系。后来微信问他,他觉得这个迷宫记忆量不及一局围棋盲棋。如果是在电脑上做这个项目,他可以同时完成几个这种规模的迷宫。另外,围棋盲棋和象棋盲棋是不可比的,指数级的难度差距吧。象棋盲棋是我中学上课时和同桌的休闲项目,围棋盲棋目前全球只有鲍云一个能完成,还是1对n。他现在的主要精力在推广闭目运动,顺带还在香港棋院教棋。他开百万悬赏找人和他下双盲,也是为了推广闭目运动。如果有人有资源有能力可以帮到他的话,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题主这么说大概是因为周边太多小孩打上5段了。题主知道6与现在的5之间差距有多大么?这么说吧,俺这种老5段(证书上还是陈祖德签名的),与6之间差距大约是让先。或者说一线职业棋手一对一让我2字我输面大,让6段的话差不多甚至让不动(毕竟6之间也是有高低的)。至于现在那些小孩打上的5,我可以让3-4子。嗯,前两天在晚报杯赛场上老朋友们纷纷表示,那帮小家伙还不会下棋,他们的5段就是来羞辱我们的。
你看他文化课的成绩 人家只是没有选择职业棋手这条路罢了 围棋么智力记忆力专注力 最重要的是精力啊 个人认为
人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往往至多只知道金字塔最顶尖的一两个人,因而错以为其他的人都是庸庸碌碌之辈。殊不知自己身置其中,恐怕比山脚的人都远不及。
邀。很多人对围棋不甚了解,所以简单地科普一下业余6段的水平,以及下围棋所需要的天赋。业余 6 段是什么水平?上数据做对比呗。中国有多少职业棋手呢?参见一则新闻:从新闻中可以看到,目前中国活跃的职业棋手有 362 人,另有不活跃的职业棋手 239 人,共计 601 人。接近 14 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只有六百个职业棋手,够少了吧。那么,中国有多少业余 6 段以上的业余棋手呢?参见一篇博客:中国围棋业余最高段位为“荣誉8段”和7段。原来的8段这一等级,是指个人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夺冠,而由日本棋院授予的。目前全国业余 8 段4人;业余 7 段14人;业余 6 段为349人。而真正业余出身的8段只有 3 人,7段 10 人,6段为 327 人。由此可见,“业余6段” 的人数,竟然只有 300 多个,还不及 职业棋手 的人数。再来看一下 职业棋手 和 业余 6 段都是怎么获得的。显然,要成为职业棋手,是很困难的——每年都有专门的定段赛,目前,每年大约只有 25 人 能通过这样的比赛,成功入段。而且,比赛有年龄限制,过了 25 岁 就没有入段资格了。业余 6 段呢?参见这一篇文章:中国能授予 业余 6 段 称号的大赛一共有 6 个,都是全国性的大赛,必须前几名才能获得 6 段,每年能获得 业余 6 段的人数满打满算 30 多人,但要知道,很多比赛的前几名,实际上都是 现有的 6段、7段获得的,在有资格被授予 6 段的棋手中,原先只是 5 段以下的,往往还不到一半。所以,每年能获得业余 6 段称号的人,可能还不及职业入段的人多。结论:从普遍的情况来看,业余6段和业余7段的业余棋手,都具有相当于低段专业棋手的水平,或者根本就是退役的专业棋手。(当然,也有说法认为,业余 6 段可能比职业初段稍弱,但也顶多差一个让先)业余 6 段的围棋水平,平均来讲,在全国也在 500 名左右,这比考上清华北大的人要少得多(清华北大每年共录取 6000 人,注意是 “每年”),即使考虑到学围棋的人比参加高考的人要少得多,这依然是一项非常不容易的成就。********************围棋高手需要哪方面的天赋?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大局观,二是计算能力。大局观,简单地说就是棋感,它决定了你在序盘阶段能否得到正确合理的行棋方向,以及中盘阶段的关键节点能否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战略上获取最大的利益;计算能力,决定了你在中盘厮杀中能否一举击溃对方,以及在收官阶段能否步步为营,在战术上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上两点,既有天赋的因素,也有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获取的感觉。那么,记忆力,对于围棋有多重要?不那么重要。大局观和记忆力没有关系。而在考验计算能力的地方,常常可能需要简单地计算几步,高手可能需要计算十几步乃至几十步,这些地方需要一点记忆力,但其实并不多,私以为它对逻辑能力的考验更多一些。至于下盲棋,它的确需要非凡的记忆力,不过,它和下围棋用的根本不是一个技能点。强如职业棋手,还有大量人完全不敢碰盲棋。弱如业余低段位棋手,只要记忆力出色,下盲棋也是可能的。(不过由于围棋盲棋的难度非常大,所以全世界能完成整盘盲棋的也只有寥寥几人,而鲍云在2004年成为完成盲棋的第一人,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虽然 “只有” 围棋业余 6 段,鲍云依旧在“最强大脑” 上大放异彩,这并不奇怪。
他又不是以围棋为职业,业六已经很厉害了。打个不算很恰当的比方,某个码农,拿到了山东省散打冠军,你说牛不牛。
只能说围棋界人才太多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业余围棋比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