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pdf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2010年格文美尔教育奖 获奖作品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2010年格文美尔教育奖 获奖作品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2010年格文美尔教育奖 获奖作品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2010年格文美尔教育奖 获奖作品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2010年格文美尔教育奖 获奖作品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的,做错事,然后反省,最后改正,都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学习成长。

}

高能预警:本文只有20%的人愿意读完,只有1%的人愿意认真去体会。

本文是笔者在线学习了混沌大学课程《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之后进行的笔录,笔录包括了笔者对课程的解读和理解以及思考延伸,课程主讲人是混沌大学的创办者李善友先生。

用混沌大学的logo给本文贴金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李善友老师在一开始就风趣的提到,包括他个人在内也无法摆脱在股票市场投资中因为错误的选择而被“套”的风险问题,翻译李老师的话就是:从“通常”(注意,笔者认为这个“通常”就是一切问题的开端)人们的观念(思考模式或看问题的角度)来说,厉害的人=聪明人=智商高的人=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人=成功的人,他们很少会犯错,特别是一些低级的错误。但事实上,聪明人一样会犯低级错误,而且有些错误非常荒诞,李老师举了几个案例来说:

门萨级别的高智商天才会有较高比例的人在没有确凿证据(这里是个坑)的情况下,相信有地外文明、史前文明等假设。

---笔者延伸:这个故事其实跟当年有许多科学界专家相信XX功、水变油一样不靠谱。

如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也会在股票投机当中先赚后赔(大概就是先投机赚到了,然后理性判断应该退出,但是看到股票还在猛涨,怀疑自己的判断,最终all in 跟进的情况),被割“韭菜”。

---笔者延伸:就像当前炒的火热的区块链、比特币,众多互联网和科技界“大佬”聚众到一个微信群进行投机活动一样,恨不得与区块链天荒地老,其实际很可能是以自己的光环“忽悠”更多不明真相的“聪明人”入场被“割韭菜”。

爱因斯坦在早期发现量子理论,但是在晚年,因为对经典物理学的惯性认知,居然极力否定自己的伟大发现。

在商业界就更加常见这样的现象:诺基亚的CEO说的: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联想总裁杨元庆在PC向移动终端过度的时代,极其自然的错过这波发展大潮;百度在从PC搜索时代向移动端转型的失败,在近十年内的各类发展受阻的情况,等等

怎样判断一个错误是低级错误?就是那些在犯错醒悟以后,当事人自己都觉得非常low,觉得自己非常愚蠢,怎么都不可能会掉入坑中的错误。

好,问题来了,聪明人会做蠢事,犯低级错误,说明做蠢事与人的智商是无关的,如果和智商无关,和什么有关?李老师引经据典(说了一堆学术名人,不再赘述),浓缩提出了一个观点:

人的大脑其实有两套思考系统:一套是快速反应,自然响应的“猛张飞”系统,或者称为“第一脑”,“感性思维”;另一套是深度思考,理性认知的“懒诸葛”系统,称为“第二脑”,“理性思维”。

---笔者延伸:笔者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第一套系统采用调用自己的自存认知也就是感性(印象、直觉)来处理大脑接收来的信息的。第二套系统采用理性(阅读、推理、计算、讨论)来独立处理大脑接收来的信息。

“军师,吾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

“翼德,三思而后行啊”

那这两套系统有什么特点呢?

“猛张飞”系统,响应快,能耗低,用人话说就是想问题的时候不费劲,我们注意有些人说话之前喜欢加一些口表,比如:很简单,很显然,或者是面对问题的时候毫不停顿的说出自己的答案。

“懒诸葛”系统,响应慢,能耗高,用人话说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仔细考量问题的中所涉及的各类条件和约束和问题的特异性,然后在不依赖自己惯性常识的情况下,不带任何情绪的思考。有些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先搜索和陈列问题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目的,看到问题的本质现象,表现出来的就是始终采用逻辑的推理,每一次推理的结果又成为下一个推理的条件。这样的思考系统,会大量消耗人的精力和体能。

如果读者觉得上述说法很拗口,那么笔者总结了一个简单特征来判断两个系统的思考特征:

当一个人采用第一种系统思考问题的时候,会迅速的先形成一个自己所希望或者假想的结果或结论,然后再进行延伸,而采用第二种系统思考问题的时候,在脑中会刻意屏蔽自己以为或希望的结果或结论,继而开始仔细着眼于问题本身,开始搜索问题条件和约束,具体的开始进行逻辑推理。

这两套系统之于人的意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那就是人往往比较少甚至非常抗拒采用“懒诸葛”系统响应问题,这就对应了两个系统的有趣名字,“猛张飞”有劲,但是鲁莽,“懒诸葛”理性,但是很少作用。

李老师延展了这个双系统理论的由来:从几百万年的进化来看,人类的大脑确实在生物链中占据了优势,因为“猛张飞”系统,也就是感性思维,其实也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例如记忆力、创作能力、沟通能力,大脑在占有2%的体积情况下,消耗20%的能力,成为人体当之无愧的核心。但是在近7万年来,地球进入冰河时期,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人类的种群为了繁衍和生存,逐渐进化出另一种思考能力,就是“懒诸葛”系统--理性思考,理性思考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指导人类对外界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更加客观,更加符合生存优势的行为。感性思维更加贴近生物性,而理性思维则是非常自然性的。

遗憾的是,从生物的进化过程来看,几百万年人类使用的是感性思维,它成了人的本性,刻印到了基因中,而理性思维是近万年来演化的结果,所以理性思维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后天习得,因此,一个人的聪明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其感知系统的敏感和灵活,而不是指理性思维的能力。笔者的理解是:理性思维因为需要高注意力且屏蔽感性思维的干扰,这就变成了所谓的“逆人性”思维,一个高能耗,“逆人性”的思考系统,当然在人的自身认知中是不受待见的。同时,外界环境的因素的变化所造成的非连续性(笔者所能认知的非连续性,就是人类根据以往经验对外界因素判断的想当然,和实际外界因素已经发生变化的矛盾,用人话讲就是:实际上不存在“自以为是”)。

李老师用一个比较浅显的比喻就是:人脑类似PC,感性的思考系统相当于机器的硬件,理性思考系统相当于软件。机器开机的时候,不运行软件就是待机状态,只有运行软件的时候,PC才能有真正的应用。

在基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人类每一次随着环境的变化或者根据所遇的大事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理性认知,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石头、木棒作为生存的工具,近万年来人类进化出的理性思维,其实也是这种“工具”。这种思想“工具”不断的帮助人类摆脱基因进化过于漫长的约束,不断的使人类适应环境,同时“理性思维”也由于不断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的“思维模型”。

在人们生活的过程中,实际上包含洗衣、做饭、柴米油盐的家务事,生活上的琐事还是应该使用第一脑处理问题,如果全用第二脑,那么人类会因为无法承载思考的负荷而停摆。李老师总结了一个现象,如果需要说服他人,比如营销、融资、买卖、谈判的时候,尽量利用他人的第一脑思考方式,用更多激情的、感性的、直观的、视觉的东西去影响别人;而在防止被别人忽悠的时候,一定要利用自己的第二脑思考方式,去理性的分析问题,规避盲目的自以为是。

课程中举的两个在股票证券交易市场上投资的两种流派:

索罗斯,资本大鳄,善于利用和操纵整体市场和投资者的情绪来获得投资收益;

查理芒格,利用理性思维进行投资,形成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屏蔽巨大利诱所带来的冲动行为。

这一反一正的操作方式,代表了两种思维方式的作用和特点。

笔者在这里做一个延伸,有句俗话说:“家里不是说理的地方”,为什么夫妻双方有时候会因为论理而吵架,比较典型的是男性家庭成员喜欢辩论说理,而女性家庭成员通常比较任性,这样的家庭男性成员在事业上往往比较成功,而女性更注重在家庭的耕耘。实际上因为男性在事业上的成功更多使用理性思维,而女性在家庭中惯用感性思维,双方无法在遇到问题时用同一种思维系统进行沟通,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了解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概念,进而了解其特点,就应该在生活当中真正做一个“聪明人”学会识别不同的状态下与不同思维的人采用何种沟通方式。

在基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人类每一次随着环境的变化或者根据所遇的大事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理性认知,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石头、木棒作为生存的工具,近万年来人类进化出的理性思维,其实也是这种“工具”。这种思想“工具”不断的帮助人类摆脱基因进化过于漫长的约束,不断的使人类适应环境,同时“理性思维”也由于不断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的“思维模型”。

在看不见的过程中人类的大脑也在进化

在今天的世界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发展和裂变速度无比高速的状态下,“思维模型”对人的行为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世界当中,在学习某项具体知识和技能之前,我们更应该提升自己“思维模型”,如果一个人在认知的思维模型仍然沿用低纬度的、局限的思维模型,那么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只不过是在无效的重复。

为了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模型,那么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在这里,笔者也确实没有太能够分清楚认知边界和思维模型的对应关系,到底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对应了不同的思维模型,还是认知边界提升了思维模型,思维模型到底是一个不断在变更的状态,还是应该归为单一不同思考方式,或者两者兼具)。

李老师以著名的认知心理学书籍《认知吝啬鬼》中引出了几个关键概念,人的认知不仅存在边界,而且认知的边界限制了思维模式,从而在人的认知中常常产生各种认知效应。

比如:框架效应、眼见为实效应、损失厌恶效应、禀赋效应、锚定效应。

框架效应: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框架效应的概念由Tversky和Kahneman于1981年首次提出,

眼见为实效应: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人存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加工方式,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能动地处理外界信息,即所谓的知觉的假说检验原理,是故我们脑袋中看到的可能会超越眼睛看到的而形成错误知觉。我们很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而即使没错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当时看到的记忆也很可能是错误的,这就是虚假记忆,记忆也并不可靠。是故,现代法律取证的时候重物证轻人证,一方面人可能撒谎,另外一方面即使人证没撒谎其说的也不一定可信。

锚定效应:沉锚效应,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损失厌恶效应: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7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为了充分理解“思维模型”对人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谈到的如下问题及其分析。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

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请先给出你的答案:A、B还是C?

研究发现,人们在这道题目上的错误率高达80% (超过 80%的人给出的答案都是错误的X绝大多数人选择了 C(无法确定),而正确答案其实应该是A (是)。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完全析取推理。当我们了解并使用这种推理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完全析取推理是指面临诸多选项做出决策时,或 是在推理任务中选出最佳问题解决方案时,对所有可能性及其结果进行分

如果想正确解答上述问题,就有必要对安妮所有可能的婚姻状态进行考量。如果安妮已婚,那么答案将是“A.是”,因为她正在看着乔治,而 乔治是未婚的。如果安妮未婚,那么答案依然是“A.是”,因为已婚的杰 克正在看着未婚的她。对所有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完全析取推理策略)后 可以得知,无论安妮婚否,我们都可得出“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 婚人士”的结论。该问题的题干中未提及安妮的婚姻状况,让我们觉得这 道题目因为信息不足而无法得出结论。这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答案,但是, 不好意思,这却是一个错误的答案。“认知吝啬鬼”是以肤浅著称的类型 一加丁的显著特点。换句话说,人们倾向于寻找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而不愿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进而得出更全面准确的信息。这种认知加工特点是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给出“无法确定”答案的主要原因。人们往往会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最简单的(错误的)推理,而不愿进行稍复杂但是 能够得出正确答案的完全析取推理。

进行完全析取推理要求人们克服成为“认知吝啬鬼”的冲动也就是说, 避免在对信息进行肤浅加工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实际上,在被告知需要进行完全析取推理时(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然而, 事实却是绝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动进行完全析取推理。如同其他所有人一样,髙智商人群也是认知吝啬鬼。智商与自动使用析取推理之间并无关联。

在启用完全析取推理失败时(没有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我们通常对此毫无察觉,原因在于类型一加工迅速启动并取代了完全析取推理。丹尼尔卡尼曼和他的同事肖恩*弗莱德里克(Shane Frederick )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解答下面这个问题 。

球和球拍的总价是1.1美元,已知球拍比球贵1美元。请问球的价格是多少?

许多人会脱口而出那个即刻进人脑海的答案:0.1美元,而不去仔细 思考这个答案的正确与否。试想,如果球的价格是0.1美元的话,那么球 拍比球贵1美元,即1.1美元,球和球拍的总价则为1.2美元,而非题目 中的1.1美元。只需稍作思考,即可知道0.1美元这个答案是错误的。然而, 在卡尼曼的研究中,即使是就读于世界顶尖大学的学生,也常常会给出错误的答案,并且不假思索地开始做后面的题目,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因为使用了肤浅的信息加工方式而犯了错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臣服于类型一信息加工,未能采用类型二加工。弗莱德里克的研究发现,大量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天之骄子,与研究中的其他 普通人一样,都是认知吝啬鬼。

李老师在课程中对于框架效应的最大一个应用点:

当人们面对浮盈的时候,往往选择落袋为安,从而错过持续性增长的机会;当人们面对浮亏的时候,往往会继续追加投入,从而为赚回浮亏而陷入更大的亏损陷阱。

例如:一个人在股市当中有浮盈的10万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对股价正确的评估,担心失去收益,从而抛售,而当人们炒股亏损1万的时候,不会理智的选择止损线,反而不“割肉”最后反而沉到海底。

这种效应在更多的人生选择中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比如:有一些在技术研发岗位上积累很多的人士,没有理性评估当前的局面,贸然选择换岗从事其他类型的工作;而有一些投资人在看到投资的公司亏损的时候,没有理性评估公司的运营情况,还在想办法追加投入试图挽救公司。这都是框架效应对人的影响。

为了打破这种框架效应对人的约束,必须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从完全与问题的反方向去思考。

比如:小孩要上学,想上重点学校,要买什么样的学区房?那么反过来想就是小孩要上学,如何不买学区房也能上重点学校?实际上经过仔细调查,至少还存在一种以上的方法是不用买学区房也可以上重点学校的,这就算是拓宽了框架思维的边界。

那么看问题的角度越多,拓宽的思维框架就越宽。最后一个在课程里提到的话题是证伪思维。在听这一段课程的时候,笔者比较有感触,因为自身也喜欢用证伪思维,笔者经常要做市场调研工作,事实上,笔者认为在市场调研的那一刻市场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感觉没有办法证实,但是笔者还是把这种感知发明了一个概念,就是“调研中的薛定谔的猫”,就是很多人对一个市场进行调研的时候,其实无形中是对自己开始对该市场的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调研实际上无形中是去证实这种观念,从而影响了市场的客观度,进而发布的调研报告会影响到其他人对市场的看法,影响市场的天然走向。破除框架效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证伪规则。

证伪规则的引子了,是贝叶斯定理:关于随机事件A和B的条件概率(或边缘概率)的一则定理。其中P(A|B)是在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可能性。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观察到某些个别的事例和现象,很自然的认为这些事例和现象与事情结果有必然关联,事实上,这种证实的惯性思考方式也是框架效应造成的,实际上客观的方式是:通过反向思考,应该去设置对照组,证明这些个别的事例和现象不能导致结果的关联,如果存在这样的证伪,那么就可以反证之前的证实推论是不对的。

举例说明:某人观察到电视当中,有些医药广告或节目,说某种药会对一些人的病有效,于是某人就会对这个节目形成一个概念,某种药可治疗某种病,真正的看问题的方法是不用某种药是否会导致病的治好,必须要有对照组才能说明药的疗效。

其实这样的证伪方法,就是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的序言当中,卡尼曼自己论述的,当初他与阿莫斯在研究的课题:直觉型统计者这一概念,实际上所要研究的人,就是那些习惯性用证实思路的人,最终他们反而发现,其实不存在直觉型统计者,因为实际上这样的思路就是延续了人的框架效应,感知部分事实而看全貌的一种做法。

老爷子80多了精神矍铄

整个课程学习下来,一方面觉得过自己对于理性思考的理论分类更加清晰,也再一次更新了对于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的灵活使用的意义。

实际上,在笔者学习完课程后,真正感受到一个伟人的思想精髓的精妙之处,那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三个方面: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仔细思考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毛泽东思想就是一种完备的理性思考过程的方法论,保持实事求是,对待问题抛弃成见和刻舟求剑的观念;研究问题走群众路线,也就是调查真实的、全面的数据用以证伪;独立自主,就是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屏蔽感性思维的影响,拓宽思维的框架。

李善友老师的这门课程,其实也是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所主要讲述的观点,是卡尼曼等心理学大师的重要研究成果。

我们对于感性思维的应用往往很成熟,但是受制于《认知吝啬鬼》中所提到的各类思维陷阱或者称为心理学效应,我们的理性思维往往不能发挥作用。

我们最终需要的就是对理性思维的刻意练习,有目的采用完全析取推理的方式进行思考。完全析取推理(fully disjunctive reasoning),是指面临诸多选项做出决策时,或是在推理任务中选出最佳问题解决方案时,对所有可能性及其结果进行分析、采择的思维过程。

思维导图,是一种较好的思考训练方法

本文的最后是笔者自己出给读者对的思考练习,如果阅读您是我的知音,不妨留言给我,一起思考和探讨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家庭的孩子努力刻苦的学习,但是还是有很多知识点掌握不了,这个“理解不了”是什么意思?如何能让孩子“理解的了”

为什么看到别人成功了,自己也喜欢去跟进,但是却遭致失败

为什么有些公司努力加班、扩张最后还是输了?

为什么有些公司或者个人看上去运气特别好,无论在哪个时期始终能够赚到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