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火箭专家克拉克贺祖明现状

在火箭卫星发射失败中,中国航天在成长
在火箭卫星发射失败中,中国航天在成长。在火箭研制的早期,各国都面临一个在技术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所以,虽然程度不同,但各国都有发射失败,说明航天事业风险高。在前50发的统计中,长征火箭的成功率比较高,低于欧空局的阿里安火箭但高于日本、美国以及前苏联的火箭成功率。
目前根据网上认真摘抄如下(仅供参考):
1、1969年12月,东方红1(DFH-1),长征1号第2级故障,未能入轨。这是长征1的首次任务飞行。可能这件事刺激了小日本,70年2月急匆匆把他那个几公斤的小卫星放了上去,否则我们是第4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才发射成功。)
2、长空1号卫星风暴1号火箭酒泉 失败。
3、长空1号卫星风暴1号火箭酒泉 失败。
4、.返回式1-01号(FSW-1),第一次返回式卫星一号 LEO
酒泉,爆炸,失败,长征2号第2级故障,未能入轨。这是长征2的首次任务飞行。
11月5日将近13时,戈壁滩上寒风阵阵,发射程序进入到了“一分钟准备”,现场发射指挥员随后下达了“牵动”口令。这时,卫星控制台操作员突然发现星上大部分仪器断电。指挥员接到这一意外情况的报告时,离下达点火口令只有13秒的时间。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员果断下达了“停止发射”的命令。发射阵地17个系统的指挥员听到命令后,指挥各自的操作手按原定预案,有条不紊的退出了发射程序。由于原来预想工作做得好,各级指挥得当,没有发生不协调、程序错乱、漏电串电或误操作等问题。
  发射停止后,立即组织人员对故障原因进行查找,结果发现是卫星地面综合控制台电源容量较小,脱落插头长线电缆电压下降过大,造成星上电压不够而使一些仪器断电。找到原因后,技术人员迅速更改了卫星的脱落插头供电方式,重新启动后,卫星工作正常。
当天17时40分,第二次组织发射。运载火箭起飞6秒后,出现越来越大的俯仰摆动,造成姿态失稳。飞行至20秒时,安全自毁系统爆炸,火箭自毁。卫星及运载火箭残骸坠毁于发射塔东南方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试验失败。这种由于一根导线的纰漏而损失一颗卫星和一枚运载火箭,使卫星上天时间推迟一年。
5、 长空1号卫星风暴1号火箭酒泉 失败。
6、一箭三星:实践2号,实践2号甲 , 实践2号乙。风暴1号酒泉,失败。

7、返回式1-02(FSW-1)号,第1颗进入任务状态的FSW-1,减速伞失灵,硬着陆。&
8、. 实验通信卫星 GTO
西昌失败,东方红2-01(DFH-2-01),长征3号第3级故障,未能入轨。这是长征3的首次任务飞行。&
9、1984年4月,东方红2-02(DFH-2-02),成功,第1颗进入任务状态的DFH-2,在定点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最后用非常规办法解决,风险重重。&
10、1988年风云1号-01(FY-1-01),成功入轨,仅35天星上相机镜头被污染,卫星平台虽工作正常但主要功能丧失,实际已报废。&
11、1990年,风云1号-02(FY-1-02),成功入轨,星上计算机故障导致姿态失衡。这里要请高人指点,很多报道说被抢救回来,但又说只在轨175天?&
12、. 长征三号 F08东方红二号甲 通信卫星 GTO 西昌 失败(发射成功,星未入轨)
13、澳赛特B1 长征2号E 西昌 紧急关机。
14、. 长征2号E捆梆 F03 澳星B2 LEO澳大利亚澳普图斯B2(美制)。国际商业发射
No.3,西昌。失败。事后经过协商,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卫星和火箭都没问题,仍用长二捆补射一颗B3通信卫星。
12月21日晚,中美双方准时进入发射程序。19时20分,点火令下达。19时50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报告:“澳星”已于19时31分被火箭送入距地球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1050公里的椭圆轨道。各种测量数据表明,“澳星”入轨轨道参数,符合合同规定要求。中美双方代表分别在有关文件上签了字。代表着合作双方认可中方至此全部完成三年多以前签订的“澳星”发射合同的全部内容。
  然而仅过一天,这一切就统统消失了。只有从外电报道中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那颗价值1.38亿美元的卫星谜一样地失踪了”。
  最后调查出来的结果竟然是一场灾难,又是一个奇迹!
  专家们经过科学的判断后,揭开了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火箭发射后47秒时,托在顶部的卫星发生突然爆炸,将前部整流罩炸开脱落。而在卫星爆炸产生震动、运载重量突然减轻的情况下,“长二捆”火箭自动调整好姿态后仍按原定程序正常飞行,将“澳星”爆炸后的剩余部分送入了预定轨道。
15、返回式卫星 长征2号C 酒泉 卫星未返回。
16、1994年,风云2号-01(FY-2-01),在厂房中爆炸,未发射。&
17、1994年,东方红3-01(DFH-3-01),长征3甲(LM-3A)的首次任务飞行成功,但卫星燃料泄漏,未能定点。&
18、. 长征二号 捆梆 F05,亚太二号 通信卫星 LEO
西昌,爆炸,失败& 国际商业发射 No.6。
19、1996年,02.15. 国际708号 通信卫星 GTO 西昌 爆炸,失败&
国际商业发射
No.9长征3乙(LM-3B)首次任务飞行,箭上姿态控制故障,火箭倒栽地面,星箭俱毁。这次失败对正进军国际商业发射的中国航天来说打击是巨大的。火箭点火升空22秒后发射爆炸,造成6人死亡,50多人受伤,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大的挫折,也是世界第五大航天事故。有网文说,那时,国际保险公司对中国几乎关闭大门。
20、. 长征三号 F11,中星七号 通信卫星 GTO 西昌 失败&
国际商业发射
No.11。火箭起飞后没有多久便出了故障,没有飞到预定轨道的火箭把价值连城的卫星扔在了半道,变成了一个新的太空垃圾。
21、日,“开拓者一号”首次试飞,火箭刚上去就掉了下来。(固体运载火箭可以快速部署、快速进入空间)日中国首枚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开拓者一号”,才在太原发射成功。
22、日成功发射的“鑫诺2号”卫星,由于定点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致使太阳帆板二次展开和通信天线展开未能完成,卫星无法提供通信广播传输服务。”鑫诺2号(SINO-2),东方红4-01星,中星4号(DFH2-05)?
23、,17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尼通信卫星,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二次点火后出现异常情况,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具体原因在分析中。
世界各国的火箭发射成功率(日文版),仅供参考。成功率顺位
※左から「打ち上げ回数」「失败数」「成功率」です& &
&&&&&&&&&&&
1:ロシア 1507回?65回?95.7%&
&&&&&&&&&&&
2:EU 174回?11回?93.7%& &
&&&&&&&&&&&
3:米国 535回?37回?93.1%& &
&&&&&&&&&&&
4:中国 93回?8回?91.4%& &
&&&&&&&&&&&
5:日本 57回?5回?91.2%& &
&&&&&&&&&&&
6:インド 22回?7回?68.2%& &
&&&&&&&&&&&
7:イスラエル 6回?2回?66.7%& &
&&&&&&&&&&&
8:韩国 1回?1回?0.0%←new!&
(我国针对于长征火箭,已经累计发射了49次,成功42次,两次由于星箭协调原因而失败,总成功率为87.75%。)
在年间曾一度几次发射失败,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声誉处于低谷。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经过一系列质量整顿后终于打了个翻身仗。自1996年10月到目前已连续25次发射成功,这在世界卫星发射界也是不多见的。
历史上中国一共有若干次航天发射失败。注:有些发射的失败是卫星没有正确入轨或者入轨位置有错,但是火箭本身发射正常。这种失败,国内外均很常见,没有国家能避免。
真正的“爆炸”事故就两次,一次是70年代的长征二号,那次“暴炸”也是在地面控制中心的命令下自毁的。(所有火箭都有自毁装置,一但发现不可控的苗头就自暴,防止更大的危险!)
央视的“撼天记”里的片段:
一九九六年用我们新研制成功的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的一个,在当时来讲在国际上应该是最大的卫星重量,而且我们是第一次跟国际卫星组织合作,那么这次发射成功对我们影响非常大。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在发射第7、8代卫星时,决定用第一发长三乙火箭发射该组织的708卫星。人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将身处中国航天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之中。
平台是火箭上的中枢神经---陀螺仪的又一种称呼。不知什么原因,这枚火箭在平台的检测上不太顺利,让专家们费了些力气。
贺祖明:“但是最后换了个平台,测试来讲都挺好。整个测试都很顺利,没有感觉到,都还觉得挺有把握的。”
离春节还有4天的2月15日,中国第一枚“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点火了。 但仅几秒钟后人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倪海龙:“我们当时看呆了。我当时在家里看的是实况转播。当时我一看这火箭,‘唰’起来了。起来之后,‘呜'就拐过去了,就没了。远处它有一个镜头跟过去,就横着飞了。最后大家现场人都呆了,完了,完了,肯定完了。”
正是由于火箭上新更换的控制平台失效,使得保证箭体飞行平衡的信号出错,才出现了人们眼前的场景。
失控的火箭让现场的专家们意识到一场灾难已经无法避免。许多人至今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个让他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恐怖场景。
火箭爆炸的地点正好在航天工程技术人员住的宿舍附近,强烈的气浪瞬间冲垮了钢筋水泥的建筑。本来应该是昂首飞上太空的火箭,此时却变成一场是实实在在地“飞来的横祸”。
与火箭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航天人第一次看到了身边的死亡。事故中一位专为火箭设计飞行弹道的高级工程师不幸成为失控火箭的牺牲品。
&&在这枚长征三号乙型火箭点火前,中国航天界以及世界上关心中国航天的人们,都在翘首期盼它能像它的前身长三甲型那样首战告捷。当时从向全世界转播的发射实况荧屏上,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气氛。然而点火后22秒的结局,使这一美好的期望灰飞烟灭。与失控火箭一起粉身碎骨的还有那颗国际卫星组织价值连城的
“国际708”卫星。
航天人在惊心动魄的恐怖过后,又面临着失败带来的沉重的精神压力。本来要随后发射的那枚“长征三号”火箭也因发射场设备受损而暂停。
失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誉的损失。客户在惨重的事故面前不能不对中国火箭的可好度产生怀疑。本来好不容易才打开的国际商务发射市场开始产生了危机。
首飞失败,3个月后,专家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又经过约4个月的时间,提出并且基本完成了44项256条改进措施。
中国官方对事故的描述是:
“长三乙火箭的首次发射是在1996年2
月15日。由于一个电子元器件的失效,使得惯性基准倾斜,火箭按错误的姿态信号进行姿态矫正,导致火箭在飞行22秒以后,触地爆炸,星箭俱毁,发射失败。”
具体原因是:“火箭惯性平台随动环回路中电子器件的焊接质量问题”
这次事故中国确实有人献出了生命,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些技术人员与工程师,据说是10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青春追梦飞九天-中国青年报
06版:综合新闻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 往期回顾 & && &&&
青春追梦飞九天
——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青年科技人员
本报记者 郑宇钧
中国青年报
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九号飞船逃逸塔进行状态检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部的科研人员在研究火箭部件。宿东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神舟飞船回收队伍进行空投试验。范学超摄
&&& 当神舟一号返航时,中国女航天员的飞天之旅还像是科幻片;如今,34岁的刘洋已在太空中打太极、玩自拍了。
&&&&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步入第20个年头,是怎样的一批人让梦想照进现实?
&&&&1992年,59岁的戚发轫接下了载人飞船系统的帅印。20年后,他的接班人是40岁的何宇。今年6月,和何宇一道作为八大系统领军人物中的新面孔出现的,还有出任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的王翔,这位38岁的海归博士从事航天事业仅9年。
&&&&如今,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的科研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80%,和欧美同行相比,他们平均年轻了15岁。
&&&&“少帅军团”的崛起让美国航空航天局原局长迈克尔·格里芬感叹:“最让人敬畏的不是中国航天所取得的成就,而是现在领军和主导中国航天的这些人太年轻了!”
&&&&上篇:那些年,一起追神舟
&&&&对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青年科技人员来说,航天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
&&&&当记者问起北京飞控中心科研计划部部长申敬松的生日时,他说,就是神舟一号返回地球的那天;当记者问起航天一院12所4室副主任胡海峰女儿的生日时,他说,就是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日子。我们梳理一次次任务,那成千上百的数据背后流淌着的,是航天少帅的青春。
&&&&打好“保护伞”
&&&&烈风扑面,阿木古郎草原从身下疾速掠过,高树义极目远眺天边那朵伞花。
&&&&此刻是6月29日10时,“雄鹰”号指挥直升机载着他追逐神舟九号,“返回舱离地面4~5公里时,我肉眼就能看见了。”他对记者说。
&&&&在离地面10公里处,一朵伞花绽放,如一颗火红流星般向地面飞来的返回舱,13分钟内,速度由每秒200米左右陡降为每秒7米左右——从百米冲刺转为闲庭信步,它回家的步伐轻盈起来。3吨多重的返回舱,是靠着一张相当于3个篮球场大的世界最大降落伞安全着陆的。
&&&&直升机离地还有一米高时,高树义一个纵身跳出机舱,当看到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绿色草原上徐徐铺展开来,他长舒了一口气。
&&&&“上得去,待得住,回得来”。作为分管回收着陆分系统的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当别的系统大多已完成任务时,高树义的心还在为飞船“回得来”而悬着。“我们的系统是不可逆的,一旦上天,不管是航天员还是地面都没法干预。”他说。
&&&&不能带着问题上天。巨型降落伞靠人工缝制,也只能靠人工检验,多年下来,这位魁梧的山西汉子炼就了一副火眼金睛。
&&& 严格得让人敬畏的高树义,被下属唤作“高大全”,在他眼里,再没有比产品质量更大的事了。
&&&&“别以为是总师了,没技术含量的细节就不是自己该考虑的。”高树义说,“哪怕拧一圈螺丝钉,我也得盯到位。”
&&&&这张1200平方米的主伞有7000多个零部件,为了一个数据、一条线迹,高树义拿着尺子,一寸一寸地比。
&&&&2003年,年仅29岁的高树义接任508所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兼指挥,他和“实效”较起了真儿。除了亲力亲为地质检,他把精力更多放在成果创新上。我国第一套半实物回收着陆仿真平台、降落伞可靠性评估模型等相继投入应用。今年,高树义团队的成果名单又添新成员,通过对神舟九号伞舱盖弹射系统进行密封设计,避免了产品的有害气体排放,保航天员一方绿色空间。
&&&&黑红的肤色透露出高树义的工作性质。和多数航天人在室内工作不同,为了完成空投模拟试验,他一次次奋战塞外,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白毛风里通宵奋战。
&&&&“成熟不一定可靠,可靠不一定成熟。”在飞船某架次空投试验中,一个经历过7年来上百次试验的产品出了问题,大伙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高树义感到压力空前。
&&&&“航天高风险,你不将问题归零,问题就将你归零。”艰难而坚定的“归零路”由此开始。早晨出改进方案,上午到工厂加工,下午出产品,晚上做试验,一干就到后半夜,如此循环往复。
&&&&一步一步走出迷宫,经过半年辛苦,问题的根源终于被高树义团队挖了出来,仅仅只是因为微米级的公差差异——比头发丝还细。
&&&&通过508所所级归零评审那天正好是日,“我们团队的小伙子说,这是给他们最好的情人节礼物。”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笑意的高树义说。
&&&&消除“暗礁”
&&&&“回收主开关接通!”
&&&&6月29日9时,当高树义耳畔灌满呼呼的风声时,飞控大厅内响彻的是总调度的报告声。被誉为“金手指”的软件室遥控组组长于天一向神舟九号发出了最后一条指令,这意味着地面飞控任务基本完成。站在他身后的软件室主任孙军如释重负,通宵值班的他已熬红了眼。
&&&&本次任务,软件室共向天宫一号发送3181条指令,数据492帧;向神舟九号发送1696条指令,数据186帧,无一失误。“打造软件航母”是软件室的追求,作为“船长”,他防的就是像“暗礁”一样潜伏的隐患。
&&&&一次又一次的“无一失误”背后,是一双双警惕而布满血丝的眼睛。2005年6月的一个子夜,北京飞控中心,神舟六号发射前的最后一次天地间联合演练后,时任总体室主任的孙军审查总结时发现,缺了飞船方面的打印数据。
&&&&“型号部门打电话说了,没问题。再说最近3次演练都很正常。”相关人员说。
&&&&“必须以数据说话!”平时说话和气的孙军急了,让人连夜去拿数据。&
&&&&拿到数据后,同飞控中心的一比,完全不一样。
&&&&“对方打错了?”“即使注入有误也不可能全错啊。”在场的人议论纷纷。
&&&&孙军揪住了那个“捣乱鬼”——注入方式字。它虽然短到只有一个比特,却决定了飞船如何解释注入数据。“一个比特的错误,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蔓延,破坏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飞船舱段分离。”孙军对记者解释。
&&&&原来,双方对该方式字的理解有歧义。“隐患像地雷,踩上哪个都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孙军正色道。在场的人不由得后怕,“如果问题被带到天上……”
&&&&“如果现在再遇到2005年那类的问题,我们的软件就能自动判别。”孙军说。2003年4月,时年32岁的孙军被破格晋升为总体室主任。2007年6月,他调任软件室,为在总体室遇到的难题找到了更彻底的解决方法。在总体室时,孙军在中心首先提出了“上行控制数据综合验证技术”的方案,瞄准的就是自动检测和消除注入数据的失误,这一设想在新一代软件系统得到实现。2007年7月,新官刚上任的孙军带领软件室展开了第二代系统的研制;2011年,该系统在神舟八号任务中首次担纲。
&&&&二代系统由1100多万行代码构成,你别以为它是个笨重的庞然大物,其实它“反击”起故障来,动若脱兔。采用了层次化的跨平台中间件技术等多种新技术的它,把盘根错节化为简单明了,让错误无处藏身。孙军介绍说,系统复杂度低了,安全性自然就高。而采用数据描述方式的二代系统,让错误不再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采用二进制作为接口约定方式的一代系统,一个岗位犯错,关联的岗位都会受影响。
&&&&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集中调度监控软件”就是个“眼明手快”的猎手。作为二代系统的创新点之一,该软件能对故障自动监测,并自动语音报警,可谓是“故障克星”。孙军说,二代系统大大提高了故障监控的效率,把人从大工作量中解放出来,软件室的相关岗位也由12个减少为两个。
&&&&任务尚未完成
&&&&6月29日11时,当大屏幕上神舟九号乘组成功出舱时,飞控大厅的欢乐时刻由此引爆。
&&&&悄悄离开狂欢的人群,39岁的轨道室主任谢剑锋向第二指挥厅走去。
&&&&与神舟九号分离后,天宫一号还得从离地球343公里处回到原先370公里处的轨道,这意味着轨道室的任务得到7月2日才能完成。相应地,神舟九号发射前21天,天宫一号第一次调相控制,以确保神舟九号认清太空的“家门”,轨道室的任务已提前开始了。
&&&&“我们就得比别人起得早,睡得晚。”这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江苏人对记者打趣说。
&&&&老天爷开了个玩笑。6月17日,发射次日,神舟九号遭遇空间环境波动,对轨道控制精度的影响超过了预期。6月18日,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前,谢剑锋通过精密定轨和精确的轨控效果标定,将原来设计的5次变轨减为4次,在简化飞控操作的同时,提高了航天员的安全性。在与老天的较量中,他又胜了一局。
&&&&取消这1次变轨可不只是让神舟九号少动两步这么简单。“神舟八号时有些试验本来想做,没做成。而神舟九号全部的试验都做了,比神舟八号更顺利。这得益于少1次变轨节省了燃料。”谢剑锋介绍说,如果在变轨中轨道控制进行得不够优化,试验就会受燃料短缺的影响而删减。嫦娥一号任务时,时任副主任的他将卫星的轨道控制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减少了两次中途修正,为卫星节省了190多公斤燃料,使卫星延长寿命两年。
&&&&“等任务完成了,我想带孩子去海边看看,孩子4岁了,我还没带他出过北京。”这位父亲坐在工作台前,看着走出飞控中心参加欢庆的同事们说。
&&&&中篇:“少帅”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没有921工程,没有探月工程,没有航天事业发展提供的机遇,就没有我们青年科技人员实现价值的机会。”32岁的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助理马晓兵对记者说。
&&&&北京飞控中心在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指挥长单位中成立最晚。1996年白手起家时,离神舟一号首飞仅不到4年。面对“飞控中心将成为工程‘薄弱环节’”的质疑,一群连载人飞船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平均年龄为22岁的飞控人是怎样成长的?
&&&&新来的大学生,在别处当学生、当助手,没有两三年恐怕连重点课题的边儿都摸不着。而在飞控中心,一脚踏进来就成了主力和骨干。这,正是酝酿超常规奇迹的青春之源。
&&&&在飞控中心,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1年人力,3年人手,5年人才,10年人物。
&&&&从人力到领军人物,“少帅”何以炼成?任务密集,碗里有肉,组织还得敢于压担子,老同志勇于让贤,这样,才有跨越式的成长。
&&&&“我们太幸运了”
&&&&“我当时被分到航天一院12所,等了好长时间都没工作。他们说,反正你肯定是要走的,还给你分配什么工作?”34岁就成为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的宋征宇回忆起1995年他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况说,那时人人争相“下海”。1998年,高树义转到飞船系统工作,“就因为早来几年的都跳槽去外企了,我来填补他们留下的真空。”
&&&&1996年,“长三乙”火箭首飞失败。内忧外患下,航天事业陷入低谷。
&&&&1999年,神舟一号首飞;2007年,嫦娥一号首飞,中国航天在世纪之交迅猛发展。&
&&&&2004年,胡海峰毕业刚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2所工作,就赶上了“长二丙”火箭的高密度发射期。老主任设计师王载桢把担子压在他身上,只有第一次发射时带着他,后来就放手让他单飞。
&&&&“有的老同志一辈子都走不全太原、酒泉、西昌这3个靶场,可我不到半年就都跑遍了。”现任12所4室副主任的胡海峰对记者说。
&&&&2005年,“长二丙”火箭副总设计师张洁找到工作刚满一年的胡海峰,让他负责火箭控制和利用两个系统。
&&&&“在以前,让入所才一年的毛头小子负责一个型号的设计,难以想象。孙凝生副总师说过,要做一个型号的综合设计,没3到5年的历练,难以胜任。”胡海峰顿一顿,“可所里人员紧、任务紧,就有了我这样的破例。”
&&&&2010年,当上主任设计师的胡海峰还不到32岁。与胡海峰同年晋级为主任设计师的同龄人李聃感叹,“‘长三甲’系列火箭总师贺祖明到40多岁才被评上主任设计师,相比老一辈,我们太幸运了。”
&&&&“搭档”与“保姆”
&&&&那是他俩唯一一次搭档。
&&&&2005年,执行神舟六号任务时,洪春辉第一次担任注入数据的主岗,和他搭档的副岗是徐红兵。
&&&&2009年,时年30岁的徐红兵被提为飞管室副主任。2010年,时年33岁的洪春辉被提为轨道室副主任。轨道室和飞管室有如跑接力赛的前后棒,虽然他俩管的是同一个目标飞行器,可只有交接棒的短暂时刻并肩作战,在神舟九号发射前的一周和返回舱落地后的两天内,他俩交叉管理天宫一号。
&&&&他们是一对好搭档。如果说天宫是个孩子,当7月2日,经由洪春辉再次交接给徐红兵时,这个274天大的婴儿还带着前者身上的体温。
&&&&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轨道控制精度要求高,得留给测轨计算更长的时间;神舟九号多次变轨间隔时间短,数据注入频度高;再考虑到天基不可用的最恶劣情况,测控网覆盖范围有限,多因素作用下,留给上行数据验证的时间只有50分钟,时间拖长了,变轨就不能按计划实施。
&&&&旧系统的注入数据验证时间得要120分钟,怎么办?
&&&&从120分钟缩减到50分钟——注入数据快速会签验证系统应时而生,开发者正是洪春辉。
&&&&“时间魔术师”。这名干练的重庆小伙子在任务规划时效性上的屡屡突破让他赢得这个美誉。他在嫦娥一号任务中实现了独创的“飞控计划冲突自动消解”技术,把原需40分钟完成的流程压缩了一半。
&&&&徐红兵,这名33岁的江苏小伙子,英俊的面容透着朝气,当寡言的他一张口,你才会发现他精准而严谨的表达背后那颗澎湃的心。“像照看孩子一样管理卫星”,自诩为“保姆”的他有着一种诗人的感性。
&&&&徐红兵爱琢磨,总能琢磨出省时高效的创新方案。2010年,嫦娥二号进入环绕L2点轨道。按常规流程,得把处于对日定向旋转姿态的卫星停下,使其处于惯性指向空间姿态保持,上传完数据后再让卫星重新起旋。而控制卫星“刹车”和“发车”都需要让其喷气。
&&&&“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儿被徐红兵使得有声有色。他可不想卫星这么费劲儿,他琢磨出了“旋转姿态下定向天线对地指向控制”技术。通过该技术,只要调整定向天线就能完成数据传输。这样一来,不需要卫星“大动干戈”,节省了燃料,延长了寿命。据他介绍,这一套思路也将在火星探测项目中应用。
&&&&这个时代等不及了
&&&&在迈入航天一院12所的第11个年头,“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助理孙岳已经历了该系列火箭的41次发射。
&&&&日,震耳的轰鸣打破了西昌深山的寂静,“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尾焰映红了孙岳的脸。这是自1994年首飞以来,“长三甲”系列第50次发射,预计在未来5年内完成又一个50次发射。“5年的发射量能顶上之前18年的,我国火箭发射是井喷式发展,这就是我赖以成长的机遇期。”孙岳对记者说。
&&&&在航天一院,有这样一片独特的银杏林,每一棵银杏树代表着一次运载火箭的发射。长征火箭已经完成了165次发射,前50次用了30年,第二个50次用了近10年,而第三个50次仅用了4年。2012年上半年,中国第一次在运载火箭发射数量上跃居世界首位。
&&&&2012年,33岁的孙岳被提为副总设计师助理。“2004年,还是主管设计师的我就提前操刀系统级冗余项目的总体设计,假如没这么早让我担纲分系统,我也许做不到今天这个位置。”孙岳这么解释他的“跳步”。
&&&&“可我们这个时代等不及了,于是给了我们这批人以机会,担子往你肩上压,你只能硬着头皮去顶,如果扛过来了,就出师了。”孙岳说,“你成长得越快越让你干,能干两个项目决不让干一个。”
&&&&下篇: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年轻,不是航天“少帅”们值得自豪的资本,梦想才是。生命的厚度,因梦想而丰盈。底蕴的厚度,决定了未来的高度。
&&&&恰如只有一个面的莫乌比斯环,严慎细致的踏实稳重与天马行空的创意飞扬,看似不可兼得的特性,在“少帅”身上得到了神奇的统一。
&&&&从罚款3000元到0.97的可靠性
&&&&2006年,凭借“系统级冗余架构”,孙岳荣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可他却高兴不起来。
&&&&话还得从此前的首飞说起,采用该技术的“长三甲”火箭到了首飞前的最后一环。
&&&&离发射只剩3天,在最后一次演练中,孙岳突然发现新设计的单机里有一个数据不对。
&&&&“本来进靶场时自我感觉良好,历经3年没日没夜地攻关,自信满满,但偏偏在交卷时才发现有道大题做错了。”孙岳回忆道。
&&&&发现缺陷后,孙岳心情沉痛,只得向各级领导汇报,“不大的问题,一下捅到天了”。
&&&&缺陷很小,解决迅速,火箭成功发射。但孙岳作为责任人,被罚款3000元,其领导也连带被罚。
&&&&3000元,相当于孙岳当时的月工资,这是他工作11年来唯一一次被罚,“到现在我都不能饶恕自己”。
&&&&“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可靠性已达到0.97,即100次里有3次失败的可能性。从业11年来所经历的41次该系列火箭全部发射成功,但孙岳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咱成功次数的增多,实际上失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如何提高可靠性?“冗余技术”是孙岳团队的杀手锏,“就是给关键部件作备份”。“系统级冗余架构”是国内首创,技术跨越大,实现了40%的更新率,“换的全是核心产品,好比是胳膊腿没变,心脏换了”。在此基础上延续的“双激光惯组冗余技术”,于2011年实现首飞,“将来发射嫦娥三号,也用这技术”。
&&&&控制系统的可靠度系数在“长三甲”系列火箭所有分系统中是最高的,从2004年的0.948提高到2011年的0.977,冗余技术功效显著。
&&&&但小数点的后3位,每提高1位,都得付出很大代价。2005年,在研发三冗余产品时,为了找到一个数据出错的原因,孙岳团队先后投入十几个人,经过了“非常痛苦的40天”。最终发现,事因三套CPU在采样时未能同步,“只差3微秒”。
&&&&技术民主
&&&&“少帅”们心很细,细得像针眼,“少帅”们肚量很大,大到能撑船,因为他们的成长受益于宽松、自由、平等的“技术民主”氛围。
&&&&日凌晨,北京飞控中心。当科研人员专注于神舟三号环绕地球的第三圈飞行时,意外发生了。数管遥测数据丢帧、乱码,无法进行拼帧处理。紧接着喀什、卡拉奇等测控站,远望四号相继出现了同样的异常现象。
&&&&所有计算机终端和大屏幕上都在不断跳跃着乱码,整个陆海基测控网成了半瘫痪状态。而按计划,飞船进入第五圈飞行时,就要由飞控中心实施对飞船的变轨。
&&&&告急!
&&&&早在首飞试验,时年27岁的李剑就成为任务飞控组最年轻的专家。年轻就该敢担当,他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大胆地向一些权威专家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老专家同意了他的方案,问题迎刃而解。2010年,不到40岁的李剑被提为副总工程师。
&&&&“少帅”们将“技术民主”视作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来光大。于是,在老专家面前,青年航天人一点都不“胆怯”。
&&&&34岁的李聃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11室副主任,在他的团队中,除了他,其他人参加工作都不超过3年,“我才不让他们叫我主任,都直接叫我外号。”李聃说,“我们团队的年轻人就很敢于发表言论。我一贯主张大家来说话,不管对错。因为技术问题,我也没少和总设计师争辩。”
&&&&希望工作生活两不误
&&&&工作量大是航天人绕不开的现状。孙岳,这个身高1.87米的北京小伙,曾经的所篮球队主力,却因为“干起活来什么都忘了”,所有爱好都没了,偶尔投个篮也是“三不沾”。
&&&&“少帅”自然有年轻人的新思维。
&&&&“不希望媒体过多宣传我们航天人抛家舍业一心工作,我更希望我的团队能快快乐乐地工作,工作生活两不误。”一脸阳光的孙岳说。
&&&&“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密集,李聃团队全年在靶场多达250多天。“我心态好,就跟媳妇说,我又去那边度假了,其实在靶场的压力更大。”他说。
&&&&自驾游、聚餐、看电影,李聃想出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团队放松。今年5月,李聃团队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专程回到城里,奔波两小时只为了看电影《赛德克巴莱》。如果你知道李聃狂热球迷的那一面,就不会惊讶于他的乐天,2010年世界杯时,哪怕加班到夜里11点,他也会开车到20公里外的三里屯看球。
&&&&“我们部门足球队每周末都踢一场比赛,虽然大伙儿总有这样那样的班得加,人老来不齐,可坚持下来,不就给大伙留个念想吗?累归累,我们干得舒心,在团队里,我们首先是好朋友,其次才是同事。”李聃说。
&&&&干新型号最有激情
&&&&2003年,杨虎军担任副主任设计师;2005年,他晋级为主任设计师;2006年,时年32岁的他被提为副总设计师。
&&&&2005年,历经6年攻关,杨虎军领衔的新型号首飞成功后,他却放弃了一条平坦的路,投身于另一个新型号的研发,漫长的攻关迄今已进行到第7年。这就是为实现载人登月、建造空间站而准备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
&&&&“我问团队里的年轻人,愿意干成熟型号还是新型号?很多人的答案是,还是干新型号最有激情。”杨虎军对记者说。
&&&&新,一字道尽新一代航天人。
&&&&5月22日,由美民企Space&X研制的“龙”飞船搭乘“猎鹰9号”火箭升空,作为人类首次发射的商业运输飞船,其成功向国际空间站运输物资,开启了商业太空探索的新时代。
&&&&李聃在该公司官网发现,其研制的“猎鹰9号”火箭所列的全球竞争对手中,中国只有“长三乙”一个型号名列其中,他为自己的型号获得国外顶尖同行的认可而自豪。
&&&&“我们这代航天人具有新思维,心态更开放。”李聃认为,中国航天人应该更大胆地“走出去”,迈出跟国外宇航公司接触、及时跟踪国外动态等步伐,为最终能够拿到国外的火箭发射订单而努力。通过与西方同行的交流,李聃收获最大的是了解了国际通行做法和规范的系统操作,“老一辈被西方封锁这么多年,我们只有走出去,与国际接轨,才能最终赶超西方。”&&&&
&&&&7月1日,神舟九号返回舱开舱,随天宫一号遨游太空273天的“时间芯片”被取出。这件由中国青年报社提交的搭载物,装着100件最具前瞻性的创想,选自全球15万封18岁青年写给未来的信。它将在日首次开启。
&&&&写于2010年的这么一件作品畅想道:“28年后,航空器已成正常交通、休闲工具,可方便地实现太空遨游。”
&&&&2038年,当中国实现了载人登月,甚至往返火星,彼时的“少帅”会产生出什么样的梦想?
&&&&这个惊喜,我们等着下一代航天“少帅”创造。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箭控制专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