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国鲁尔区转型相比,山西存在哪些不足呢?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最美好的时光静好的博客
最美好的时光静好 .cn/u/.html
最美好的时光静好的博客
关注好友人气:
好友关注人气:
精彩博文推荐
德国鲁尔区转型对山西经济转型的启示
& 德国鲁尔工业区久负盛名。它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在德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引擎&。鲁尔区不仅有着骄人夺目的历史,也有着痛苦衰落的过程,还有着重新崛起的振兴。
  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发迹于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它一跃成为德国乃至全球的重要能源工业区域,二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一度占全国的40%。20世纪60年代,世界能源结构巨变,廉价的石油、天然气成为能源的主流,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同时,由于鲁尔区浅层煤矿挖掘殆尽,导致开采难度加大继而成本增加,许多煤矿被迫关闭,鲁尔区遭遇到严重的&煤炭危机&。随之而来的是,煤炭问题又对钢铁行业产生连锁效应,钢铁企业纷纷转移,搬到沿海城市或其它国家,鲁尔区又遭遇到严重的&钢铁危机&。这一状况持续了10年之久,使以生产煤炭和钢铁为主的鲁尔区和以采矿、钢铁和煤化工业为主导的重型工业开始衰落,进而失业率居高不下。鲁尔区从德国战后复兴的领头羊变为问题区,甚至衰退区。面对困境,鲁尔区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阔步进行结构转型,走上重新崛起之路&。
  经过40多年的转型,鲁尔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新基础。许多大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情况制定自己的科研计划,能够源源不断地研发和提供高新技术。二是实现了由传统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目前鲁尔区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向着既有强大传统工业作基础,又有以新型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三是以创意文化和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提高了区域的文化质量。鲁尔区利用原有工业设施,打出&工业旅游&品牌,保留小部分模拟生产,让人们亲自参与工业流程,将工厂改造成文化设施,矿坑改造为攀岩场所,体现了一种文化创意,更用工业革命高速发展、德国飞速崛起时期的遗迹提升了德国的民族自豪感。四是企业结构向中小型企业发展。五是区域空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使鲁尔区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了竞争力。从鲁尔区的重新崛起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传统能源城市转型的启示。
  启示之一:传统能源城市转型必须选择新的战略制高点,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中,寻找契机,谋篇布局,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鲁尔工业区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资源不断枯竭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环境质量下降、生态恶化与人居住环境改善愿望之间相抵触;失业人口增加与社会稳定矛盾等。面对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鲁尔区及时地调整了发展战略,其主导思想是发展新兴工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以及改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审视鲁尔区崛起过程,令人感到其发展战略是摆脱困境的济世良方。
  启示之二:传统能源城市转型需要整体规划,通过立法保障规划执行,从而使转型高质、高效。
  鲁尔区改造是在各项规划的总体指导下进行的。鲁尔区先后颁布了&鲁尔发展纲要&、&鲁尔行动计划&、&矿冶地区未来动议&等规划,对矿区改造、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布局、环境保护等都进行了明确和详尽的安排。德国政府通过扩大专门机构的权力来主导鲁尔区的改造。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KVR)是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该协会主要负责协调市、县各项建设事业,主导各项规划的实施。它不仅是德国独有的机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法律、法规保障各项规划的实施。如1966年KVR编制的鲁尔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就是最终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德国政府在鲁尔区的改造振兴中还先后制定了《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环境基本法》等法律法规。这从客观方面保证了各项规划长期、稳定地实施,从而使地区改造按照预订轨道进行。
  启示之三:传统能源城市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必须符合现代产业升级发展规律,方能找到出路。
  鲁尔区将产业政策贯穿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改造全过程。这既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又是一个认识再深化的过程。1984年以前,人们认为鲁尔区的危机是暂时的,所以采取的措施是以防御为主的&再工业化&政策,基本思路是在保持传统区域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实行再工业化,面对鲁尔区产业衰退的态势和不断萎缩的世界煤钢市场,试图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能力来维持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衰退工业区的产业重建与政策选择&&德国鲁尔区的案例》一书中提到,&再工业化&政策是防御性的,这一政策是在制度锁定、经济锁定、意识形态锁定的背景下进行产业重建,所以收效甚微。鲁尔区精英们意识到传统工业的萧条和产业衰退不是简单的经济循环,而是信息技术革命后一种经济结构变迁的基本趋势。所以在1984年以后,鲁尔地方政府制定&新产业化&政策,实施以进攻为特征的产业重建措施。一是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在煤炭、钢铁领域采用新技术,继续组织合理生产;二是加强科研开发,在区内老工业部门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产业;三是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四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创意文化及展会经济。20多年来,&新产业化&政策取得了丰硕成果,鲁尔区已由第二产业占主导变为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仅以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为例,它已成为德国IT产业的重要地区之一,拥有德国24.1%的新建网络与电子商务公司,22.6%的新建软件公司,23.8%的专业服务性公司,25%的信息管理服务与网络市场。
  启示之四:传统能源城市转型必须治理环境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重获青春的必要条件。
  鲁尔区最初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的。在产业结构转型中,污染严重的环境成为新型企业不愿落户鲁尔区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花重金清理废弃矿坑,处理地表有害物质,并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昔日浓烟隐天蔽日,污水横流的鲁尔区变成了&欧洲花园&。在鲁尔河上建立完善完整的供水系统及污水净化系统。各个工厂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及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为高新技术产业落户鲁尔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给鲁尔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德国政府和鲁尔区政府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交通基础方面,鲁尔区原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尚可,但随着区域发展的加快,造成区内交通不堪重负。因此,政府开始重点建设水陆联运网络,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水平。例如,1969年鲁尔区架起了高架铁道,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现在鲁尔区已经成为德国高速公路网络最密集的地区。
  启示之五:传统能源城市转型必须积极解决就业问题,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的调整。
  鲁尔区特别注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劳动大军的调整,使之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尽可能将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相适应、相匹配,这是鲁尔区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在对传统产业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之后,失业问题更加严峻。38%的失业者失业时间在一年以上,23%的失业者失业在三年以上。政府为解决失业问题想尽了办法。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分别建立培训中心,对转岗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培训中心还与招工局联网,可向每个培训者提供两个以上的就业机会。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支付。同时,职业教育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源源不断地培养技能人才。政府把区内经济中心和研究中心联系起来,在主要城市之间建立一条贯穿全区的&技术之路&,并建立&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和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咨询。
  为从长远解决就业危机及产业结构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鲁尔区还特别发展高等教育。从1961年起,鲁尔区的波鸿、多特蒙德、埃森等城市陆续建立大学。13年内,鲁尔区从一个没有任何大学的地区转为欧洲境内大学最密集的地区,使得人口素质增强、科研能力扶摇直上。鲁尔区还拥有6家国内外著名的研究机构,15个技术咨询转让处以及12个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这些都为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启示之六:传统能源城市转型必须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众多的中小企业是转型崛起的强大力量。
  鲁尔区在转型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目前中小企业已经取代大型企业成为鲁尔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社会稳定的基石,使区域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经营灵活、技术开发积极性较高、对现代市场要求适应性强、解聘职工慎重的特点,在一般的经济地区尤其是老工业基地转型中具有特别的作用。
最美好的时光静好的博客 的更多博文
所属自分类:
(423) | 分享数
(0) | 转载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