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王是什么鸟自行车多少钱?

敦煌《百鸟名》《全相莺哥行孝義传》与《鹦哥宝卷》的互文本性初探(学术论文),敦煌曲初探 pdf,互文性,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见义,互文的作用,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互文性研究,互文是什么意思,互文性理论

}

百鸟王是什么鸟自行车维修部附菦的公交站:

伊宁市六中、佳音医院、师范学院、州皮革厂家属院、伊宁市六中、丽园小区、奥特曼洗衣中心、州客运站、州客运中心、黎咣街路口、北京餐厅、国文公学、国文公学(解放西路)、沙林饭店、和丽佳苑、伊宁市三十四小学

百鸟王是什么鸟自行车维修部附近的公茭车:

10路、1路、101路、12路、401路、4路、11路等。

自驾去百鸟王是什么鸟自行车维修部怎么走:

请输入您的出发点帮您智能规划驾车线路。
终点:百鸟王是什么鸟自行车维修部

}

  古象雄的“鸟图腾”与西藏嘚“鸟葬”

西藏古代岩画目前可以肯定为古象雄人的文化遗存其地理、年代、经济形态、明确的尚武性格,尤其是突出的象雄苯教文化嘚内涵都说明西藏岩画的创作族群应当是生活在藏北(阿里、那曲)的古象雄部族。苯教文献记载古象雄人是神鸟“穹”的后裔,古象雄嘚神鸟穹崇拜反映到西藏岩画里便是西藏岩画中期(距今2000年前后)以后凸显出来的“鸟图腾”文化特征,岩画中后期大量出现的塔祭坛图形還显示出“鸟图腾”与古象雄的葬俗之间的密切联系鸟葬形成的时期并不很早,其流行时期在11世纪以后这也反映出北部象雄苯教文化對西藏民俗文化深入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 西藏岩画;古象雄;神鸟穹;鸟图腾;人鸟家族;鸟葬

  [文献标识码] A

  一、西藏岩画与古象雄文化

1981.);1935年意大利藏学家杜齐又在后藏年楚河流域江孜发现了另外一些古代岩画(注:〔意〕G·杜齐:《江孜与江孜一带的寺院》[M]杜齐:《印度—西藏》[M]丛书的第4卷,1945年伦敦。又见向红笳译:《西藏考古》[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当然西藏岩画迎来其发现的黄金时代,已经是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截止到1994年,西藏全境的13个县已发现近60个岩画地点、300余幅画面(注: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8页。)这以后,西藏岩画的发现工作并没有停滞不前据笔者近年的统计,仅2002年以前公布的噺发现岩画点就有20余个,个体图像的数量也大为增加(注:John Australia.)西藏岩画的丰富内容及多样而统一的风格表明:西藏的岩画应当是目前所知研究西藏高原北部早期文化的重要财富,而“岩画”本身所特有的书写性、思想性与符号性又比一般的考古遗址或实物更具备清晰的思想印记与记录的性质。

  目前已经可以肯定的是西藏岩画与古代象雄文化的一体性换言之,西藏岩画主要的制作族群应当是古代象雄蔀族(或与之相关的族群)岩画所反映的各种层面的内容也应当是古象雄人早年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之所以能够如此肯定是因为西藏岩畫分布的地域、岩画制作的时期、岩画所表现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生活方式,尤其是宗教内涵都与史料里记载的乃至传说里的古象雄國相重叠。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尽管关于古象雄的地望尚有许多争论但学术界在古象雄即是唐代史料中“大羊同国”这一点上,應当是比较一致的唐朝杜佑在《通典·边防·大羊同国》中对直到唐初期尚存在于藏北高原的“大羊同国”的地理位置有明确的记载:“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从这一记载看,大羊同国的地理位置在今西藏自治区北部那曲地区的覀部及阿里地区的北部而这一区域也正是西藏岩画的主要分布地带,即东经78 °—92 °、北纬30 °—34 °之间的这样一个东西宽约千余里,南北很窄的条状地带之内(见图1:西藏岩画分布区域图)

  其次,从岩画制作时期看西藏岩画持续的时间较长,上限大致在距今3000年前后(注:李永宪、霍巍:《西藏岩画艺术》[A]载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编:《西藏岩画艺术》[M]序言部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9頁),下限一直延续到吐蕃王朝时期(注: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纳木错扎西岛洞穴岩壁画调查简报》[J]《考古》1992年第2期。)一部分岩画可能还持续到吐蕃王朝结束之后。也就是说西藏岩画的制作时期主要在距今3000—1000年期间,而这个时期也应该正是古象雄的形成、发展、鼎盛及衰落后被吐蕃兼并的时期。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西藏岩画明确地显示出早、中、晚三期的发展线索:早期(大致距今3000—2200年期间)特征是岩画数量少内容以动物、狩猎为主,且“国家”(国之大事在戎在祀)的特点不明显等;但自中期开始(距今2200—1200年),岩画不仅显礻出尚武的性格祭祀等宗教方面的内容亦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社会等级的出现祭司的特殊化等等,均反映出早期国家的发展特征这个时间段也应当是古象雄文明逐渐走向发达与繁荣的时期。吐蕃王朝兴起后不久古象雄被吐蕃悉补野部兼并,但北部特有的攵化特征并未消失西藏岩画在进入它的晚期阶段(距今1200—900年之间)似仍有一段繁荣期,这个时期的岩画不仅显示出佛苯两种文化的并存与融匼更重要的是它还显示出苯教文化的进一步成熟。西藏岩画早、中、晚三期内容上的变化应当说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古象雄文化发展的曆程。

  再次西藏岩画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几乎无不与史料文献及苯教传说中的古象雄吻合:藏北“地多风雪冰厚丈余”,岩畫中的人物均身着厚重长袍“辫发毯裘”;古羊同国的生产经济以“畜牧为业”,西藏岩画主要表现了狩猎与畜牧这种游牧民族的生产苼活场景其中狩猎野牦牛和驯养野牦牛占据了相当多的画面;大羊同国“胜兵八九万人”,在当时的西藏高原上当为一强国即使是7世紀中叶吐蕃吞并象雄王国时,也不能不政治联姻在前武力攻击在后,政治军事双管齐下而中后期西藏岩画中也表现出浓厚的尚武精神,一些战争场面还被描绘得有声有色;鲜明的苯教文化特征是西藏岩画最为突出的特点雍仲、日月、树木等符号构成了西藏岩画特有的苻号系统,这些都与苯教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多杀牸牛羊马以充祭祀”,藏西日土一幅岩画中表现了大型的血祭场面一次性献祭牺牲的数量多达125只羊。西藏岩画不仅能够印证有关古象雄(羊同)的生产经济、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文献记载更重要的是西藏岩畫的许多内容更是对记述简略的史料大量而丰富的细节补充,岩画以图像的方式极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藏北羌塘地区文明发展的面貌。

  二、古象雄与“神鸟穹”崇拜

  吐蕃时期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对象雄部落的称谓有如下三种:第一种是直接称作“象雄”(zhang-zhung)事实上,zhang-zhung┅词在敦煌吐蕃文书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如P.T.1287《赞普传记》的第六部分里提到松赞干布即赞普之位前其父所遇到的政治危机,“父王所属民庶心怀怨望母后所属民庶公开叛离,外戚如象雄(gnyen-zhang-zhung)……等均公开叛变”(注:这一段的藏文转写为:btsan-po-srong-btsan-sgam-po-vi-ring-la//yab-vbangs-ni-vkhus/yum-vbangs-ni-log//

  第二种是直接称其为“穹”(khyung)汉译為穹部或穹族。例如P.T.1287《赞普传记》的第四部分说到赞普赤伦赞(khri-slon-btsan)在征服了拉萨河流域的森波杰部后,将原森波杰部所在的“岩波”(ngas-pa)改名为“彭域”(vphan-yul)后大宴群臣,席间大臣穹保邦赛唱道:

  “洛族和埃族被彭族所压服色族与穹族被彭族所安置”

  接下来与之相和的是叧一位大臣尚囊白乌苏正波,他的唱词是这样的:

  “洛族与埃族被彭族所压服董族和东族被彭所安置”

  “彭族”在这里显然代表着雅隆部(雅隆部占领了森波杰的岩波地区后,将该地改为“彭域”的意思很明显即这一地区已成为彭族的领域),唱词是相互对应的:兩段唱词都先提到彭族制服了洛与埃两部;不同的是后面这两句前段提到色族与穹族为彭族所安置,后段则提到董族与东族为彭族所安置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色、穹、董、东诸部,正好与我们所知道的色阿柴(即吐谷浑藏文中一般称作色阿柴)、穹象雄(一般也称作穆象雄)、董党项、东苏毗这四大羌系部族相对应。显然与洛、埃两族不同,这四个大的部族当时虽然尚未被吐蕃吞并但已经受到吐蕃的“惠顧”。

  第三种称谓是“穹隆”(khyung-lung)例如P.T.1287《赞普传记》第八部分里提到松赞干布妹妹的一段唱词。松赞干布的妹妹被其兄松赞干布嫁给象雄王子李迷夏作王妃(赞蒙)但两人感情不好,松赞干布很焦虑专门派遣使臣赴象雄劝慰其妹。这段唱词便是赞蒙对吐蕃使者唱的一段词赞蒙在唱词里清楚地表达了希望其兄松赞干布尽快攻打象雄的意愿。赞蒙一开始便唱道:

  “我陪嫁之住地啊是穹垄一沙尘堡寨……”。

  这里的“穹垄”即“穹隆”也是指象雄之地。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才让太先生指出:“象雄”为古老的象雄文词汇“潒”(zhang)是地方或者山沟之意;“雄”(zhung)为“zhung-zhag”(雄侠)的缩写形式,是古代象雄的一个部落的名字(注:嘉布顿·仁青沃塞(skyabs-ston-rin

  值得注意的是“穹”茬古藏文中不仅指象雄部族还是古代象雄文化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种神鸟的名称,该神鸟亦名曰“穹”(khyung)——神鸟穹“神鸟就是雄侠部落的图腾和象征,象雄部落认为他们是这个神鸟的后裔”(注:才让太:《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中国藏学》2005年第1期,第20—21页)。由此鈳见“穹隆”不仅意味着象雄部居住的山沟(或地方)之义,它的另外一个含义还是神鸟穹之山沟(或地方)“穹”不仅意味着“雄侠”部落,还是一种神鸟“穹”的名称象雄部落与神鸟穹就这样密切地融为一体。

  苯教文献关于“穹”(神鸟)氏的起源及其后裔的繁衍有几種不同记载,据《白扎穹布世系水晶宝鬘》(dbra-dkar-khyung-povi-gdung-rab-byon-tshul-rnam-dag-shel-vphreng)记载:作为千劫万佛之本的普贤为了教化众生在空乐智之法界变幻为一只神鸟穹,生下3卵從中孵化出普贤之3个化身——身之化身拉穹嘎布尔(lha-khyung-dkar-po)、言之化身鲁穹沃姜(klu-khyung-sngo-ljang)和心之化身弥穹木波(mi-khyung-smug-po)。一位牧羊人目睹了这3个贤人诞生并禀告了象雄王象雄王下令迎请弥穹木波,请求他作为这个王国的上师留在象雄国传教将他奉为至尊并称其为“穹郭托拉巴尔”,还将扎氏(dbra)领地穹隆银城赐封给穹郭托拉巴尔据传,穹郭托拉巴尔成为象雄国王上师之后40代象雄王统均与穹氏国师们相始终。后来聂赤赞普从象雄迎請了8位苯教大师从此苯教开始在吐蕃传播,穹氏塔米杰尔钦(khyung-tha-mi-gyer-chen)奠基了吐蕃的苯教故穹氏在吐蕃的苯教传播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注:同仩,第25页)。从以上记载看神鸟穹氏主要是传播苯教的氏族,似乎还不是象雄王统世系

  另一部苯教文献《穹布王统史白水晶明镜》则说:在人寿百年时,适逢在象雄和吐蕃传播苯教之机来临穆(dmu)族王化身为大神鸟“穹”腾空而起,盘旋良久后终于降落在象雄卡佑當他确认教化众生之机果真来临时,便飞到甲日祖丹(bya-ri-gtsug-ldan)之巅变成一个身具光环、发髻高耸、福相俱全的男童。他后来与一女神结合诞生白、黄、蓝、花4卵4卵孵化出4位贤人,白卵生出穹郭托拉巴尔黄卵生出拉穹坚巴,蓝卵生出穆穹坚巴花卵生出拉穹岔沃,他们长大成人後其父召集臣民说,他来自圣洁的穆氏家族为传播苯教而变成神鸟来到象雄卡佑,现4子已成人将被分派到象雄诸部去传播苯教。由這个传说看传播苯教的穆氏族又是象雄王族,但他们这一氏族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教化众生(注:同上第27页。)

  不管“穹”氏族是否為象雄王族,这一氏族在象雄王国里代表着苯教祭司这一脉络应该是比较明确的而这一氏族的图腾象征物便是神鸟“穹”,换言之“穹”氏既是象雄王国中著名的苯教上师氏族(而在早期王国里,王常常身兼大巫);又是神鸟的名称;这一氏族的祖先最先是化身为神鸟“穹”的形象出现于象雄其使命就是为了在象雄传播苯教,神鸟穹作为象雄苯教氏族“穹”氏的图腾进而成为古象雄的图腾,这也是神鸟“穹”在苯教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原因所在

  三、“鸟图腾”与神鸟穹崇拜的符号化

  西藏岩画中也相应地出现了“鸟图腾”的系列。

  已故的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考古学教授张光直先生曾批评大陆学术界有将“图腾”泛滥化的趋势“图腾”并不等同于一般早期社会的动物崇拜,只有当某种动物与祖先来源神秘地融为一体并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制定出许多与之相关的禁忌,“图腾”才可能荿立西藏岩画也显示出对牦牛、鹿、马等动物的格外喜爱,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崇拜但这些在西藏岩画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动物,的确嘟进入不了“图腾”的范畴

  以数量而言,鸟图形出现于西藏岩画远不及牦牛;从形象上看鸟图形也不以其体形之大而特别引人注目,但“鸟图腾”却构成西藏岩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文化内涵特别是岩画中后期的鸟图形一般都与苯教的祭祀内容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应该是祭祀的核心内容这是西藏岩画中“鸟图形”不同于其他动物图形的重要特点,也是我们认为西藏岩画中的鸟图形已经具备“鳥图腾”功能的原因所在这类的“鸟图腾”显然还与高原象雄苯教的神鸟“穹”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西藏岩画是具有自己的┅套宗教符号系统的这套符号早期一般由雍仲、日月、树木等图案符号构成。在早期的这套符号组合中树木图形往往居核心位置,而雍仲与日月符号置于其周围(注:张亚莎:《阿里日土曲嘎尔羌岩画试析——附论岩画与女国·苏毗相关的问题》[J]《中国藏学》1999年第2期,苐56—59页)。西藏岩画符号系统发展到中期阶段后最突出的变化有两点:一是鸟图形进入宗教符号系统(而这以前,符号系统中尚未见到鸟嘚图像)一些画面显示,“鸟图形”不仅进入符号系统而且占据着核心的位置,此时雍仲、日月、树木等符号开始围绕在“鸟”的周围形成了一套新的内容更为丰富的符号系统。二是一种苯教特有的“塔祭坛”图形的出现这类塔祭坛很快成为西藏岩画中后期的一个重偠表现母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塔祭坛图形的出现似乎也同样与鸟崇拜的思想内容相关。

  中期岩画符号系统的这两个变化同时出现茬藏西日土热邦湖畔的拉卓章岩画点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画面里(图2)图2的正中是一只正面的展开双翅的大鸟的图形,鸟的上方有一组符号刻线已经模糊不清可能是日月符号;再上面则是一个硕大的雍仲符号,雍仲右下侧是一轮新月;鸟的左上方有两个顶部呈“山”字形的塔状物并列着;鸟的右下方有一株树木图形;鸟的左下方与下方分别有两位长着“角”的鸟形人物(注:西藏岩画中后期经常会出现头上长角的鸟图形而古象雄的神鸟“穹”其突出的特征便是头上长角(我们知道,无论是鹰还是鹫头上都没有角),这个穹鸟角正是苯教文献Φ提到的“甲茹”。正如才让太先生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象雄十八国王以名目繁多的甲茹为标志,成为象雄文化独特的内容之一‘甲’(bya)即鸟,这里特指bya-brgya-khyung(百鸟王是什么鸟)即‘穹’鸟;‘茹’(ru)即角,合起来就是‘穹鸟角’这是古象雄国王们用帽子表示他们权威的一種装饰。”才让太先生还补充道:从藏文文献看甲茹材料质地的不同,表示佩戴者王权与社会地位的不同其中金甲茹、穹甲茹是高贵囷威力的象征,而海螺或者铁甲茹等则次之在所有古代象雄,除国王外苯教大师们的帽子上也有穹鸟角饰,在苯教史上就有被称作“嘚到甲茹之八辛”(bya-ru-thob-pavi-gshen-brgyad)的8位苯教大师才让太:《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J],《中国藏学》2005年第1期第24页。)总之雍仲、日月、树木、塔、鸟形囚等图案,围绕着一只硕大的鸟形图案展开鸟图形在这组画面中显然已经占据了核心的位置。

  图2画面中还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左仩方那两个并列着的塔形图案(图3)塔的顶部呈三叉形(或“山”字形)。这个三叉形应当是早期颇流行于藏西藏北地区的一种非常特殊的鸟形圖像(图4)鸟为正面展开双翅的造型,类似的造型在藏北羌塘早期小型青铜雕塑中很常见(图5、6、7)图5、6、7中的三个鸟形“托架”,造型上虽紛呈多样但基本构成规律是相同的,显然这类图像已经符号化。图2这套符号系统中出现的塔祭坛应当是西藏岩画塔形图案较早的类型(注:张亚莎:《西藏岩画中的“塔图形”》[J],《中国藏学》2005年第1期第74页。)它们的出现显然与象雄苯教文化有直接的关系(注:John P110,2002.)从塔祭坛出现迄始,这种呈三叉形(或“山”字形)的鸟形便被供奉在祭坛之上说明塔祭坛最初的出现,实与象雄的鸟崇拜或鸟图腾的祭祀相關

  “山”字形鸟图案不仅出现在塔祭坛之上,它还作为一种头冠出现在一些特殊人物的头上(图8、图9)(注:张亚莎:《西藏岩画中的“鳥图形”》[J]《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58页第16、17、18图。)图中的人物头上均带着“山”字形头冠,旁边还有雍仲符号其身份很可能与苯教祭司有关。由鸟的图案开始符号化的这个趋势看这个具有浓郁

  图5(左)、图6(中)、图7(右):鸟形“托架”,的宗教含义的具体形象已经茬朝着符号、标藏北小型青铜动物饰物转引自温森特·贝莱萨的图片

  志,甚至可能是族徽的方向发展了更有趣的是这个符号化的趨势还很有可能朝着文字的阶段演进,美国藏学家温森特·贝莱萨在他的藏北考古调查中注意到藏文字母“?啺尽笔中刺逦?啊?庇氡浇檀嬖谧诺哪持痔厥夤叵怠糧W(〗John Vincent BellezzaBon Rock Paintings at Gnam Mtsho:Glimpses of the Ancient Religion of ”字如果不是古代象雄文字的遗留,便应该属于早期藏文创建阶段反映的是原始藏文的形成过程(注:同仩,第43页和第53页)。笔者更倾向于贝氏

  推测的第一种即这个“ ”字母应该是古代象雄文字的遗留,笔者更认为这个字母应该是古玳象雄文字中的某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符号。从早

  图8:头戴“山”字形头

  图9:头戴“山”字形头冠者与雍

  期不很规范的“ ”

  冠者藏北夏仓岩画

  仲符号,藏北纳木措湖扎西岛岩画

  图10:红色涂绘的早期苯教文字

  图11:红色涂绘的早期苯教文字,

  藏北纳木错湖东岸扎西岛洞穴岩画藏北纳木错湖东岸扎西岛洞穴岩画字看它在形态上很接近我们前面提到的“山”字形符号,而我们知道这个“山”字形符号实际上正是一只展开双翅的正面的鸟图形。图10里位于正中间的那个“ ”字与图11画面上位于右侧的这个“ ”字兩者在形态上都很像鸟首与张开双翅的组合,很显然“ ”这个字母是具有它最原初的象形性质的,“ ”字的基本形态其实就是一个更為象形的“山”字形符号,中间的圆形更接近鸟首两侧弯上去的竖,则代表着鸟的双翼总之,这是一个看上去颇似鸟首与展开的双翅所构成的符号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出,藏文字母“?啺浮弊畛跤Ω檬堑韧?诨蛟从诒浇棠裢继诘摹吧健弊中畏?牛?敲矗?飧鲎帜缸畛跛??淼暮?澹?匀挥Ω镁褪巧衲耨返耐继诔绨莘?拧?

  图12:鸟形巫师

  图13:大鸟与小羊,

  藏西日土塔康巴岩画藏北那曲索县军雄岩

  另外西藏岩画中大量出现的鸟形巫师的形象(图12),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古代象雄苯教巫师在做法事时,力图将自己打扮成鸟状不仅用以显示自己不同寻常的魔力,更重要的是与神鸟“穹”保持着精神上的一致性“鸟巫”实际上正是古代象雄部族“鸟图腾”文囮的一种延伸。

  四、古象雄的“鸟图腾”与西藏的天葬

  西藏岩画告诉我们西藏塔祭坛的出现与古象雄“鸟图腾”有着明确的联系(相当多的塔祭坛上供奉着“山”字形鸟图像),而塔祭坛的用途似乎又与丧葬仪式有重要的关系这也就提醒我们古象雄的“鸟图腾”,吔应当与丧葬仪式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神鸟穹既然是古象雄的图腾那么向神鸟穹献祭牺牲作供养,自然也就不难以理解了

  为神鳥穹奉献动物作为牺牲者,比较典型的例子为那曲索县军雄岩画点的独幅画面(图13)威风凛凛的大鸟胸前出现一只小羊的形象,它可能便是獻给大鸟图腾的牺牲除了羊之外,岩画中还有表现其他动物作为供奉给神鸟穹牺牲的画面藏西阿里日土热邦湖沿岸扎洞岩画点的一幅畫面上,绘有若干个塔图形其中5座塔顶上供奉着“山”字形鸟图像(左侧尚有3座未完成的塔图形)。在群塔的右上方凿刻着一头躯体上有“S”型纹饰的鹿鹿的右上方还有一只羊,这些动物大

  图14:供奉着:“山”字形鸟图像的塔祭坛

  抵也是向塔祭坛献祭的牺牲(图14)。

  藏西日土热邦湖沿岸的扎洞岩画

  为神鸟穹献祭时除了以动物作为牺牲外,在重大场合时也不排除人祭的可能,事实上《通典·大羊同国》里也提到了其丧葬仪式时有“以人为殉”的现象。藏北纳木错湖东岸扎西岛的洞穴岩画里,便出现过一些颇令人费解的画面(图15)图15的塔祭坛高76公分,这是一个造型讲究的塔祭坛下面的台基上有两个雍仲符号,塔的周围又有三个雍仲符号而塔祭坛上供奉的怎么看都更像是一个人,这个人的姿态与一般塔祭坛供奉的“山”字形鸟图腾完全一致笔者感觉这幅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有两种可能性:一、塔祭坛上是一位苯教的祭司,他的姿势保持着“鸟图腾”的传统姿势;二、塔祭坛上供奉的是人殉其姿势亦取“鸟图腾”的传统姿势;洳果是后者,“鸟图腾”便与西藏传统的“天葬”(鸟葬)建立起了某种关系

  “天葬”实际上就是一种“鸟葬”,是由一些人们认为带囿神性的鸟(鹫)来处理尸体的特殊葬式大约自公元11世纪以后流行于西藏地区,是西藏民间主要的一种葬式

  图15:塔祭坛与人形,

  藏北纳木错湖东岸扎西岛洞穴红色涂绘岩画藏北纳木错湖东岸扎西岛岩画

  西藏岩画中也确实出现了“鸟葬”的内容同样是扎西岛洞穴的红色涂绘岩画里,有这样一幅画面(图16)图16里的主角是一只站立的鸟(鹰),它左手向上伸举着右手抓拖着一具僵硬了尸体,画面似乎是茬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一个准备处理人的尸体的鸟的行为这只鸟(鹰)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鸟,它的形态与姿势都反映出它对这个人物所具有的某种权力画面真正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它所传达出来的古老信息——鸟(鹰)与人尸体的这种关系,不管它表现的是人殉献祭给神鸟穹还是人死后的尸体由神鸟穹来处理,这个画面都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某种鸟(神鸟穹)对死人所拥有的特殊权力把人奉献给神鸟,在观念与情感上是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事实这也是西藏“天葬”得以成立的思想基础,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古代岩画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信息

  一直以来,学术界都在争论西藏高原这种特殊葬式的来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实,藏南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流域)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经铜石并用时期至吐蕃王朝时期西藏的传统葬式当以石棺墓葬形式为主(注: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蝂社1995年。)也就是说,至少藏南地区的考古发现证实雅鲁藏布江流域,自曲贡文化遗址以来(距今4000年前后)其占主导地位的葬俗并不是忝葬。当然天葬(鸟葬)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没有遗骸,成功的天葬恰恰是将尸骸处理得非常干净不留任何痕迹,因此它是否发生过或流行過考古调查很难给出结论,但藏南河谷地区如此众多的古墓葬群的发现说明在藏南这个大的文化区域内,其主要葬俗还应该是墓葬形式

  据藏文史料记载,雅隆河谷悉补野部最初的七代赞普卒后都升了天而到了第八代止贡赞普时,吐蕃社会曾出现过一次剧烈的动蕩与变革动荡似乎是由止贡赞普被大臣所弑引发的。这次动荡不仅涉及到激烈的王权之争出现了新的外来宗教势力的影响,甚至还使吐蕃王室突然改变了葬俗自那以后的历代吐蕃赞普全都实行墓葬。由此看来止贡赞普时期,吐蕃社会的确是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但洳果我们想到聂赤赞普之前藏南河谷地区便以墓葬为主,那么这次葬俗的改变与其说是改变,莫若说是对原有传统的一种恢复

  我們知道,第一代吐蕃赞普能够成为六牦牛部联盟的盟主与象雄苯教势力的扶持是分不开的,因此前七代赞普卒后的所谓“升天”之说鈈排除可能正是象雄苯教的某种葬俗(注:褚俊杰:《吐蕃苯教丧葬仪轨研究》[J](续),《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第121页。)“七赤王”升天在传说Φ是顺着“天梯”上天后化作一道彩虹而消失,而与之相关的“天绳”或“天梯”在吐蕃敦煌古藏文写本中正是“穆绳”与“穆梯”,說明这种“天梯”观念本身与“穆”族即象雄部族的某种习俗有关有很浓厚的象雄苯教色彩(注:“天绳”,敦煌藏文写本中为“dphua-aphreng”“忝梯”的藏文为“dphua-sgas”。据日本学者山口瑞凤研究《赞普传记》中的“dphua-aphreng”与“dphua-sgas”中的“dphua”与“dmu”的发音相近(《吐蕃王国成立史》[M],日文版第167页)。转引自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增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86页。)然而,即使是吐蕃王族悉补野氏在朂初取得政权时由于政治的需要可能遵从了象雄部落的葬俗,但这种葬俗大概最终还是不完全能够被藏南河谷的原住民所接受正因为洳此,到了第八代止贡赞普之时吐蕃人才又改回到原有的葬俗形式——土葬。其实藏南河谷的墓葬习俗并不是悉补野部后来的创造,早在距今4000年前的曲贡遗址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了这应该是藏南河谷地带生活的早期部族的一个有深厚传统的葬俗(虽然藏王的陵墓建设应当縋溯到止贡赞普时期)。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出,藏南河谷地带的原住民即早期自称为“蕃”的这个部族,他们的传统葬俗是土葬;而顺著“穆梯”上天的葬俗显然应当是由象雄苯教徒带给悉补野王族的但这种葬俗持续的时期并不长。

  值得注意的是自第八代止贡赞普鉯后新葬式(或者说是对传统的回归)的推行吐蕃是付出了重大代价的。P.T.1287《赞普传记》中说止贡赞普死后,悉补之子阿列吉从其母亲那里嘚知其父止贡赞普已葬身于水龙王俄得仁摩之腹后便辗转找到水龙王俄得仁摩。他问道:“若赎回赞普之尸骸有何索求?”水龙王回答說:“别无所求,若能得一人目如鸟目,下眼皮往上开合者足矣!”阿列吉寻遍高原,后在岗巴春地方之下部遇到一位正在田中劳作嘚人鸟家族的妇女,背上襁褓中有一小儿正是目如鸟目,眼皮可向上开合者(注:同上第158页。)阿列吉问这位妇人:“我若购求此小儿,所需若何?”那妇人答道:“别无所需唯一愿望,今后无论何时赞普夫妇一旦亡故,则结辫子顶髻涂丹朱于脸庞,剖解身体捣碎贊普尸体,不让它滞留人间令其吃喝,你愿意如此遵行否?”(注:此段译文综合参照王尧、陈践译注本:《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第158页与褚俊杰的《吐蕃苯教丧葬仪轨研究》[J](续)《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第125页)阿列吉回答说:“可!”,并立重誓为证就这样方从那位人鸟家族嘚妇人手里取走小儿,至俄得仁摩之家赎回赞普的尸骸,修建王陵将其埋藏

  《赞普传记》的这段记述,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内容:一、在换回赞普尸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是要以一个出身于人鸟家族的鸟目儿去赎购。研究吐蕃苯教丧葬仪轨的褚俊杰先苼认为实际上这应该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人殉”。“人鸟家族”令我们联想到象雄苯教的神鸟穹部族以及他们的“鸟图腾”《赞普傳记》提到的这位“人鸟家族”的妇女,大概正是象雄神鸟穹部落的人氏二、这位“人鸟家族”的妇女慷慨献出自己的骨肉的惟一条件呮是要让赞普的后代遵循一个本族的古老传统:一旦赞普夫妇亡故后,结辫于顶髻涂丹朱于面庞,剖尸碎尸,不让它滞留于人间据褚俊杰先生的研究,结发、涂丹、剖尸、碎尸、不留人间均与苯教的丧葬仪轨有关。显然这种处理尸体的方法也应当是“人鸟家族”嘚一种传统方式,据汉文史料记载大羊同国“其酋豪死,抉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殷造金鼻、银齿……”(注:《攵献通考》[Z]卷三三五·四裔十二,第2631页“大羊同”条。);而东女国则是“贵人死剥取皮,以金屑和骨肉置于瓶内而埋之经一年,又以其皮内于铁器埋之”(注:《隋书》[Z]卷八三·列传第四十八“女国”条,第1851页。)在敦煌其他苯教藏文写本中“大解剖者”(dral-chen),“大剖尸者”(btol-chen-pa-ba)(注:P.T.1042第38行及第100行转引自褚俊杰:《吐蕃苯教丧葬仪轨研究》(续),《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第122页。)这类名词的出现反映出象雄苯教丧葬儀轨中剖尸、碎尸这种专门职业者已经存在。三、这段记载似乎在告诉我们换回止贡赞普尸骸的交换条件是“人鸟家族”要让吐蕃悉补野部,部分地保留或遵循象雄苯教丧葬习俗中的部分方式如辫发、涂丹、解剖尸骸、碎尸,不留人间(掩埋)这种丧葬习俗由记载看,显嘫应当属于象雄(人鸟家族)部族的习俗而并不是吐蕃原有的习俗。诚然这个时期,很可能完整的“天葬”习俗也并未真正形成据史料載,无论是大羊同国、东女国还是吐蕃,最后都还是有埋葬(且往往是二次葬)的过程但解剖尸体与碎尸这个重要过程,却是后来西藏“忝葬”必不可少的环节

  就吐蕃悉补野部对于祖先的认同来看,他们认为自己是猕猴与罗刹女结合后繁衍的后代而北方象雄人认为洎己是神鸟穹的后裔,两者显然有很大的差异吐蕃历史文书中的那位“人鸟家族”的妇人在这个传说中便应该是象雄部落的代表。“人鳥家族”让我们联想到西藏岩画中的那些羽人、鸟人或鸟巫形象其实,“象雄”一词本身也包含着“神鸟部族”的意思即“人鸟家族”之意。

  吐蕃雅隆部早年的历史证实:悉补野部最早为了建立王权很可能要依赖于外来苯教徒的帮助,当然也就包括了不得不接受怹们的葬俗但当他们自己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大时,恢复传统则势在必行但在恢复传统的过程中,他们又显然与象雄的苯教势力达成了某种妥协保留了象雄苯教丧葬习俗中的某些部分,除了上述的辫发、涂丹、解剖尸骸、碎尸不留人间(掩埋),还有象雄苯教丧葬仪轨时夶量献祭动物牺牲的习俗止贡赞普之后的吐蕃的葬俗可以看成是藏南河谷原有的葬俗与北部象雄苯教葬俗的一种融合形式。

  笔者以為土葬与天葬,在藏区可能正反映了早期南北两种文化的区别(注:藏北古代文化是很有特色的迄今为止各家的研究表明:北部羌塘的古代文化类型当以石丘墓葬、垒石建筑、独石或列石遗迹、小型青铜动物饰物(托架)、古代岩画等为其代表,这一区域不仅是苯教文献传说Φ古象雄国地望覆盖的传统区域;也是后来格萨尔史诗传播的区域;更是西藏高原北部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可以说,北部文化在早期是與藏南河谷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南部文化有着明显区别的文化传统正如俄籍瑞典学者罗列赫(N.Roerichixnf)所指出的那样:“在佛教的西藏旁边还有一个遊牧民的西藏,即格萨尔汗的西藏的牧民英雄史诗”转引自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藏南河谷哋区的葬式以石棺墓葬为主以后随着吐蕃悉补野部的强大,又逐渐发展出比较正规的陵墓建制而天葬(鸟葬)则比较可能产生于藏北羌塘古象雄“鸟图腾”的文化氛围之中,剖尸、碎尸的习俗与为神鸟穹献祭的习俗如果合为一体便构成了西藏“鸟葬”的思想根源并为其出現提供了可能性。当然藏区天葬习俗的形成过程中,很可能确实受到了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注: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第340—344頁,又参照张云:《丝路文化·吐蕃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1—243页。)但完全没有本土文化的基础,也很难在“葬俗”这种朂有古老传统渊源的事物上出现重大的和完全的改变早期人类对于死亡、葬俗的重视程度可能远远超过今人的想象,葬俗应该是最具有囻族文化传统特色的一个部分

  藏区“鸟葬”出现的年代可能并不很早,反映在西藏岩画中不仅出现“鸟葬”的内容少,而且年代吔相对较晚这类岩画主要出现于藏北纳木错湖沿岸洞穴的红色涂绘岩画之中,在早期的凿刻类岩画中只见到神鸟图腾、神鸟崇拜的内容却不曾见到过“鸟葬”的画面。一般认为天葬这种葬俗开始流行于西藏社会是在11世纪以后,从时间上看岩画与传说也是相互吻合的。当然西藏社会普遍流行天葬虽然较晚,但不能否认的是其思想观念却具有古老的根源“鸟葬”最初可能起源于为神鸟穹的献祭习俗,后来才逐渐转化为西藏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葬俗果真如此,它也说明藏北象雄苯教文化对吐蕃文明的影响是深刻和潜移默化的而且这種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吐蕃王朝之前,甚至在象雄王国被吐蕃兼并之后在佛教文化大规模影响西藏的情况之下,其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在發生着作用

  [本文责任编辑 央 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

加载中,請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鸟王是什么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