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是选足球还是选德国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和德语

德国文化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你?是怎么影响你的?
来源:互联网
谢邀。既然说的是“对我的影响”,那么那些制度什么的就不提了。其实每次说德国,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要黑某国。你们懂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开,综合大学里没有大行其道的商学院。教育不是投资,不是为了挣钱,对我来说这个观念是革命性的。真正独立的人格。没有中产阶级主流价值观,没有“德国梦”,没有一股脑要做律师、医生、投行的职业倾向。年轻人很早就自立,个性显著,不随波逐流。节俭,节俭,节俭。谦虚谨慎。正如我曾经在另外一个问题中回答过的:“德国人很少说自己因为作为一个德国人而骄傲(不像某国总说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度)。看这里:(从3:45开始)。一个谦虚谨慎,懂得反思的民族,会一直向前看的。”作为曾经留德的学生,我还要向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们致敬。因为没有一掷千金的学费,德国吸引了很多来自普通家庭的中国留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里,他们(或者说我们)在德国勤劳勇敢认真辛苦地打拼着。我一直记得有一天晚上一个哥们儿打工回来,餐馆老板送了他一大桶酱油,他就跑到我们几个同住一栋楼的中国学生家里,挨家挨户地用矿泉水瓶装一瓶酱油送给我们。我后来去了别的国家,接触了不同的留学生,再也见不到类似的事情了。正是德国的经历让我变得不浮躁,让我学会了坚韧、学会了情意、学会了感恩。我相信对于每个在德国读书的中国孩子来说,这都是一段会影响一生的经历。
在德国做交换生半年多,之后选择回国在德资企业工作。德国生活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Peaceful,原谅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这是一种平和、安宁、井井有条却又令人乐观积极的生活。这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头一回真正静下心来“独立思考”,然后发现国内的生活是如此焦躁,之前根本就没真正得思考过。关于德国人,我的一个德国同学曾经这么描述自己"我并不聪明,不能像你们中国人那样综合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我的精力只允许我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考虑清楚"。这句话在我之后数次做重大个人决策时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2014 更新见文末-------------------十七岁到德国做交换生,当时没有太多的期待,一年后回国以为一切照旧,但三年后又回到德国读书,现在即将毕业,回头再看,却发现被德国改变的已经太多。先从日常生活入手,再写观念的改变吧。衣普通衣着以舒适、简单为标准;花较大价钱在功能型衣物上(以 Jack Wolfskin 的流行为代表);非必要场合不穿高跟鞋;食认识很多动物、植物,采野韭菜、摘樱桃、捡栗子(给鸽子吃)、把超市里苤蓝(Kohlrabi)的叶子摘回家喂兔子;时常会想吃掉一大盘沙拉(或某种奶酪);烧烤和吃雪糕是庆祝好天气的做法;只要提供材料(这一句说多了都是泪),暂时没遇到想吃而不会做的中国菜;住习惯租房;勒令父母把家里的花园种上草而不是铺上砖;行出门前查好车次,确保不会迟到;习惯车会让人过马路,过马路时挥手向司机致意表示感谢;夏天去图书馆会穿方便脱掉的人字拖或者船鞋,坐定了以后直接脱鞋到处走,后来发展到只要不是严肃的地方都会这么干(如果想的话);爱走路,以前在国内出门靠车,最近的纪录是走了 43 公里/周;偏爱度假休闲型旅游而不是走马观花收集城市型旅游;三观不盲目以就业形势好、将来赚钱多等因素作为选择大学或专业的理由,平等对待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而不是因为同学/同事的关系交朋友,在兴趣爱好内自发钻研和投资;信任陌生人和政府,有困难可求助周围的人;规则之下有人情,多沟通以求解决之道,别骗人,别钻空子;遇到不满意的事情去投诉,争取自己的权利;其他跟人约定见面时间之前先翻日历;定期做身体检查,有问题医保报销;吃饭声音变小,擤鼻涕声音变大;小数点会写成逗号,「7」会多写一横;见到不认识的人也会打招呼(村里对任何人都会,城市里对有目光接触的也会);[衣]因为这事情我没少跟我妈打架:她总觉得我天天破布烂衫地可悲惨了,我一个月不买衣服不买鞋子不买包(准确来说是不买那些她认得的牌子的衣服鞋子包),她就得叨叨。可是……我。被。德。国。文。化。影。响。了。啊。背景:法国友人第一次到德国游玩,冬天。「为什么德国人穿的都是夹克?!」(看着他的呢子大衣)「这是 Jack Wolfskin……」「为什么 Jack Wolfskin 卖那么贵?」「因为买一件可以穿一辈子啊!」背景:法国友人第 n 次到德国游玩,夏天。「为什么德国男生都穿运动鞋出门!」(看着他的休闲皮鞋)「你还没有见过 Birkenstock* 配白色袜子的搭配呢……」*德国人在 Amazon 上对该鞋评价:「我已经穿这鞋七年了,当然我在此期间也穿别的鞋(不解释会死星人的消歧义句),它还非常舒服,我觉得这鞋的性价比很高,值得推荐!」。我最近打算趁夏季打折给全家人一人搞一双(目前功力只到光脚穿)。背景:在德国待了几年的中国姑娘苦恼中。「我在鞋店里看上了一双橙色的鞋子!可是因为觉得德国人都是黑灰棕,所以不敢买!」(有什么好担心的啊喜欢就买吧——笔者将此鞋买下)……(一年后发现自己最常穿的鞋子是黑灰棕……)为了给母上大人证明在德国我就是个正常的孩子,我仔细留意了一下同学们的穿着。新校区里多以死宅理科生为主,他们的衣服以 T-shirt、长牛仔裤/短布裤为主,穿布鞋、球鞋或者拖鞋;老校区里多以传统人文科学学生为主,除了上述搭配,还能看见色彩艳丽的民族风大裙子和大裤子;高富帅校区里有经济系、政治系和社会学系(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图书馆全是 Mac 啦),学生打扮终于上了点档次,能看见衬衫了,甚至还有好看一点的裙子出现(很少,一般是棉的),以及皮鞋。所有人都主要背书包,或者拎着个进图书馆专用的塑料袋,女孩子顶多会背个 Longchamp,皮包是什么好重的啊有那个力气不如多带点书。后来我变本加厉,每个中午坐在学校&del&饭堂&/del&咖啡厅的收银处正对面,用手机拍各种来买东西的学生,&del&以后会上图&/del&我想上图来着可是怎么也传不上来。最近年轻的中国留学生穿得越来越好,非但不土而且还秒杀朴素的德国孩子好几条街啊。关于这个问题我跟一些朋友讨论过,他们的意见是「德国人都长得比较立体,即使穿得很随便也会很好看」,我琢磨了两天,终于体会到所谓「立体」是「前突后翘」的意思……虽然我现在还是得时不时满足一下母上大人的愿望买个衣服,但是半橱子的衣服都有超过三年历史我还是挺满意的(跑步穿的裤子还是校服呢)。买个外套要求防风防水透气有帽子,买个鞋要求舒适好走(穿高跟鞋走石头路鞋跟会卡在缝里的啊朋友!),这些其实都不会太便宜(Jack Wolfskin 的外套大概一两百欧起跳,Birkenstock 的鞋子大概四五十欧起跳)。其他的衣服就随便了,要么是我太迟钝,要么在德国就没有「流行」这个概念,但反正这里应该没有淘宝爆款。[食]我一直以为在吃的方面自己的习惯改变并不是很大,除了:一年的交换生活结束,我胖了 10 公斤;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出以前,就不再喝国产牛奶,因为觉得「味道不对」;后来我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时隔两年再次回到德国的时候(我的体重降了大概 7-8 公斤),大家点 Pizza 来吃,每。人。一。只。「Singzy 你怎么了才吃了一半不到就不行了?」「我饱了……」「两年没见,你已经瘦了,现在你还不肯吃东西?!」(就差没直接问我爹妈在中国把我怎么了)然后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什么时候我能毫无压力地吃完一只 Pizza 或者完整一份学校饭堂的食物,我就该回国了……再讲一个法国友人的奇闻逸事。背景:第一次到德国餐厅就餐,他点了一盘各种肉制品的大杂烩,盘子直径大约 30 厘米。(服务员上菜)他(瞠目结舌状)我(言笑晏晏状)「Welcome to Germany!」隔壁桌大体积德国夫妇(憋不住笑状)(十分钟过后,此人盘子里的东西没下去多少,隔壁桌夫妇结账离席)夫妇「一会儿记得给他要点儿烈酒,帮助消化!」我「非常感谢!」他(埋头苦干状,眉头紧皱状)(又来了一对大体积德国夫妇,女人点了盘同样的东西,十五分钟过后,该女人的盘子已经空掉)他(自暴自弃状)「Culture shock……」我一直都很淡定地在吃自己那直径 30 厘米盘子里的菜。另外就是会因为嘴馋而做很多中国菜,跟德国本身的文化关系也许不大,但是跟德国缺少好吃的中餐关系比较大……会做很多在国内直接能买到的食物,包括但不限于萝卜糕、年糕、八宝饭、粽子、包子、酒酿、五香花生、牛肉干、泡椒凤爪。没有拿手菜。[住]住过接待家庭的独栋别墅,住过朋友家的一层公寓,租过私人公寓,现在住学生宿舍。有感觉的改变无非是适应租房子了,适应东西都不太会用坏。以及让我父母把家里的花园种上草——好多同小区的住户都把花园里铺上石头或者砖,如果要种树的话用花盆,我表示理解不能……[行]交换生是在一个电话号码只有 4 位的&del&小镇上&/del&小村里,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当时只有一岁的小妹妹,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在附近的三个不同的大城市读 Diplom。初来乍到的第二天,我就被爸爸妈妈带着去了南部阿尔卑斯山脚的另一个小村里度假,那里是他们常年度假的地方,住的度假屋和吃的餐厅都很熟悉,度假的时间大约是一周,每天我们去爬山、晒太阳、在大棚子里喝啤酒吃香肠(和 Brezel……),妈妈负责照顾小妹妹,看她在小喷泉边上玩水。因为全家没有任何刷旅游景点式的经验,以至于去年我父母到德国来的时候,他们负责带着看我上学的地方、家附近会绕圈跑步的湖、当地保留下最古老的农民小屋(已经改造成博物馆,还出了本书,奶奶在封面上)、小村子的最高点(哇靠这个大概三层高的小信号塔已经是他们认为最景点的地方了因为没有一个人之前去过),而我负责带着去看周边大城市的观光景点(爸爸也去了因为他要负责开车)。最后的顿悟发生在前年安排了个刷景点的西班牙之旅,半年后又安排了个休闲的国王湖之旅之后,前者去完回家直接病倒,后者住小木屋吃烤鱼走走森林看看湖水回家了之后各种流连忘返,我就想此生大概与八天十国游无缘了。[三观之职业贵贱]交换的时候我读的是 Gesamtschule 11 年级,全年级 60 人,分为 3 个班,当年 13 年级(准备考 Abitur 即德国高考)的有 20 个人。德国的教育体系可参考,简单来说,孩子四年级之后就要决定(父母和老师也参与)要读哪种中学,有的中学以高考为结束,还有的中学一半一半,也有的中学读到 10 年级或 11 年级就结束了,之后可以去读职业培训学校。在 10 年级的时候孩子们还可以再选一次,不过一般都不会改变。当然十岁的孩子似乎就要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出选择听起来很不负责任,在德国也一直有这样的讨论,此处就不赘述。我读的中学属于中间那种,所以同学们有些打算一直要读到 13 年级参加高考,也有同学打算读完 11 年级就去参加职业培训(银行职员、售货员、面包师、工匠,什么都可以),同学间并不觉得要高考的就多厉害,或者参加职业培训的就多低贱,只是觉得「哎哟我们志趣不同耶」而已。他们能有这样的底气,也跟德国的税收较重、贫富差距较小是息息相关的,以他们的平均收入而言,要维持个还不错的生活(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烧个烤看球的时候可以喝个啤酒又花不了多少钱可是就很开心很满足了)之余再培养个不太烧钱的爱好(一般都是运动或者园艺,不然收集点什么不太贵重的东西也可以)在大部分职业里是没有问题的。这件事情我在读了大学之后更有体会,就我聊过的朋友而言,大家的心态都比较是「我对这个感兴趣嘛所以就读了啊」,而他们的兴趣,除了从父母那一代的影响,大学前的教育也提供了不少平台,包括各种已经可以走得很深入的研究课题啊,工厂/公司参观啊,课外的兴趣小组和协会啊,等等。而选择哪所大学这件事情,我不止听过一个人说「这学校离我家比较近」……德国虽然现在有精英大学和非精英大学的区别,不过重要的其实是专业和研究所或者实验室,否则「饭堂比较好吃」都可能是理由呢。至于说对我的影响,父母在体制内但是我(原来打算读工科)现在读的是人类学算不算……[三观之交友]做交换生一年最挫败的事情就是没交到什么朋友。当时只是读高中,课业压力不是很大,本来交换生的「任务」大概就只有文化交流,不能跟同学成为朋友那我怎么办啊!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其实同学之间的交往也不是很紧密,一来大家并不是特别有班级的概念,二来大家的朋友圈子也不是以学校为起点建立起来的。之所以没有班级的概念,是因为虽然说 20 个人/班,保证 20 个人都参加的课只有语文和数学而已,其他的课更像选修课,比如说理科内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可以自选两门,宗教课内基督教、伊斯兰教、哲学可以自选一门等等,大家每天都不一定能见到固定的人来上课,下午可能一点也可能五点下课,大约也不太容易发展出因为同桌(座位也是随便坐的啊)或者一起放学/午饭(每个人的课表都不一样啊)的感情来。可是我所在的小村子附近有个挺好的手球队,有些同学就参加他们的青年队,还有些同学参加别的体育俱乐部,或者音乐、戏剧等等其他的兴趣小组,还有的喜欢钓鱼、参加家里的宗教活动,那些才是他们的交际圈来源。无奈当时我的体育一塌糊涂,几乎没什么特长而且也不对什么事情特别感兴趣,听说一些其他交换生因为参加学校的体育或其他俱乐部而交到很好的朋友,对此我当时表示羡慕嫉妒,恨自己烂泥巴扶不上墙。读大学的时候这件事情得到了改善,一来因为我发现我对做饭有了强烈的热情而且似乎我的手艺还不差,二来因为跟着接待家庭跑步的原因,我也会做些运动。虽然至今还是没有参加什么运动俱乐部,但是我了解到在交朋友这件事情上「道不同不相为谋」,吃货们可以凑在一起做饭吃饭讨论菜谱和厨具,运动项目方面我还是比较喜欢没有交互性的,但对此我表示释怀,反正也不碍着谁,而且我也不再是为了「文化交流」而在德国待着的交换生了。二十岁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我不知道在国内算个什么情况,反正在德国估计这还挺后知后觉的,但我很庆幸自己终究是找到了。读书期间也去做过一些实习,觉得心态调整过来了以后,就不大会因为无法和同事成为朋友而感到焦虑,大家会一起吃午饭,聊聊新闻或者天气,本来就是个社交的过程,至于你当时是感情受挫还是论文写不出来,靠的还得是那些因为志趣相投而走在一起的朋友。之所以说这是德国文化给我带来的改变,因为我发现国内大概更喜欢搞班级聚会或者小组聚餐,毕业的那个学期似乎有很多人天天都要在外面「应酬」,充斥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虽然我没有切身体会,但总觉得在这边不太需要应酬是件顶舒服的事情了——不是说大家就没有朋友,互相很冷漠,而是你得找合得来有话讲的人当朋友,不要既跟人家讲不到一块儿去,又得因为这个或那个原因「不得不」跟人家交往。话既然说到这里,我也不否认你在公司里认识个什么人,内部引荐一下会有更好的机会就职,在德国也是一样的。但我知道的情况,那些愿意互相帮忙的,总是有着千丝万缕兴趣爱好上的联系。[三观之消费观]不买衣服就算了,物价水平又不是很高,那钱都该花到哪里去呢?结合上一大点,他们的钱都花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了。接待家庭喜欢养动物,于是他们要买各种动物的粮食,还要带狗去学校、放鸽子出去飞;他们还喜欢运动,于是他们去健身房,还买很多运动器材,参加各种跑步比赛。哥哥在没结婚生孩子以前,喜欢航模,就买了很多回家拼。对我的影响嘛,我有个很长的愿望清单,上面列的几乎都是锅碗瓢盆和厨具算吗。等我有厨房了,我打算趁网上大打折的时候一件一件地买掉!另外我好像没接触过兴趣爱好为名牌衣服鞋子包的德国人。再举一个例子,德国人用功能手机的不少,但是在这个月平均工资能买 3,4 台 iPhone 的国家*,我没听说过 iPhone 买回来刷机越狱为了装免费游戏的(Geek 想玩新的功能而越狱的有),也没听说过买回来了只用通话和短信功能的——那些人会很开心地用功能机。和专业选择以及大学选择类似,他们只是觉得「哎哟我们志趣不同耶」而已。*月平均工资按 Statista 提供的 2010 年雇员税前年薪 27.997 欧[1]折算,iPhone 价格按 16G 德国售价 679 欧[2]计算。税后工资分析见文末[3]。关于消费观,因为近一两年还会跟法国进行对比,就觉得更有意思了。在德国的华人用微博的估计都会加「德国败吧」和「德国打折网」什么的,因为他们都提供买各种东西(电子产品、衣服鞋包、化妆品护肤品保健品)的折扣信息,而我查了一下法国的微博大号,要么是报道某某明星又到巴黎来了,要么是某某中餐馆又推出了新菜式,或者谁又要租房子了。德国的代购除了奢侈品以外,还会代购奶粉、日用品和非处方药,法国没有这个现象。在德国用 Amazon 或者其他公司网购是个很自然的事情,可是法国似乎就不是很普遍,再然后我发现德国有 DHL 啊,法国邮政那是比不了的……另外大概前者强迫症一些,更爱有计划地、货比三家的购物一些,而后者冲动消费会多一些。当然,德国人在面对限时折扣的时候,干劲是充足的,什么铸铁锅十分钟之内抢完的事情我是会记恨到下次我抢到为止的。总结来说,我的消费观念(以及我理解的德国特色的消费观念)偏向实际,不是说不花钱或者省钱,而是把钱花在功能性更强的(相较于美观)、自己感兴趣的(相较于他人称赞的)。我想一定有人觉得奢侈品能带来快乐,而并不考虑是否会得到他人的羡慕,假如铸铁锅和不锈钢锅在做红烧肉时对普通食客产生的区别,相当于鳄鱼皮和小牛皮的背包对普通着装者产生的区别——细微,只被懂行的人重视;而陶瓷锅(这种全新的表面材质)之于不粘锅(这种传统材质),相当于果冻鞋(这种全新材料的鞋子)之于普通船鞋——新颖,只有懂行的人想尝鲜;还有刨肉片的机器(我想说 Allesschneider,这种昂贵且专业的机器),相当于登山冲锋衣——小众,只有懂行的人有如此需求。憋完五行排比句,我反思了一下,如果有人用以上理由跟我讲她们要买奢侈品,我可以接受,可是买铂金包的人会这么说嘛……(而且最后憋不出来,连登山冲锋衣都出来了摔!)[三观之信任和规则]其实分点来讲观念改变挺难的,尤其说的是信任,这是体现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举个例子。背景:我妈妈和她的同事希望我买更年期的药。「我去网上的比价站点*看一下,找个评分高买家多的就下订哈。」「买的是药啊,用网上药店是否可靠?」「都有认证,没有问题的。」*比价站点:不说一桌子的电脑随便放着,然后大家就去吃饭休息的事情了。从来没见贴出来告示说丢过东西的。我的 iPad 倒是有一次漏在图书馆了,第二天去取,确实在那里。我还补办过一次学生证,以为要带什么身份证明的材料才可以,结果过去说一声就好了。跟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感觉也大致如此,如果有需要的话当然会要求交证明材料,可是要的东西都是必须和明确的,有问题了就去问一下,能得到明确的解答。当然,这些信任背后是有很多机制性的东西作为保护,否则我的牙医也不敢让我补完个三百欧的牙(三百欧对牙医而言确实不多啦),钱也不收光说会给我寄账单。说德国人保守、死板,我觉得还不全面。规则是死板的、复杂的,比如说如果我要在学院里开成绩单,应该先找秘书打印,再找「辅导员」一样的 Studienberater 签字,最后找考试办公室的阿姨盖章。人却可以因为你是学院的学生,成绩单要得比较急,把事情办得在规则之内有很多回转得余地,比如说秘书虽然不在工作时间,却用手机回复了我好多的邮件,辅导员直接留手机号码说秘书把成绩单打出来的时候他应该在办公室,如果不在就给他打电话,考试办公室的阿姨也爽快地盖章。还有一次,我的成绩算错了,过了两年发现了,去找秘书,秘书查了一下原始档案,改了——耗时十分钟。规则之下有人情,而不是规则之外有人情,这个区别很重要。人情的来源不是金钱或者利益,而是信任,这更重要。-------------------[2014 更新]2013 年末,另一位法国友人在耳濡目染之下决定去德国一探究竟。结果,她在柏林火车站把自己的卡夹丢了……还见识了一下德国新年夜之后的满地啤酒瓶子玻璃碴。我告诉她丢了卡夹(内有居留证、信用卡等,但是没有钱)赶紧报警,登记,等通知。具体她在柏林是怎么做的我也不太清楚,于是我回到德国后决定给柏林火车站的失物管理处打个电话问一下(0180 收费电话变固话方法:)。结果。人家说。那个卡夹已经找到了,而且已经寄信到法国去通知失主了。后来我就拜托了个刚好在柏林的朋友拿着法国友人的授权书把卡夹取回来了。哦还有,最近我因为一时脑热没有查比价网站就订了一些有机奶粉,后来发现价格差距好大,通知人家取消订单的时候已经寄出了,就申请退货,那公司给了我张要自己负担邮费的回邮单,我觉得不对劲,研究了一下他们的退货条例,引用了一下发邮件给他们,他们就把自己承担邮费的回邮单寄给我了。我就不引申了。待续。[1][2][3] 指出,2011 年德国家庭平均税后月工资为 2988 欧,亦可作参考。
不鳥萬Rio:
在德国做了一年交换生,有一个人让我印象异常深刻。他是我的房东,托马斯。 他也是我在德国交换的大学的计算机系的系统管理员,之前在西门子做工程师。托马斯是一枚身高一米八五、头发纯白的中年德国男纸。托马斯每日必去健身房,身材属于健身教练级别。他是极少数我认为帅的人之一。我和我老婆在德国的时候常常一起感叹丫真帅!下面这个三层带地下室的小楼是他家,也是我在德国的居所。这个小楼是他和几个朋友们亲自动手盖的。小楼的顶层存放的全是各种机械装备,比如各种钻头、电锯之类的。家里需要安装任何东西,或者有东西坏了,托马斯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对应的工具然后装好、修好。我房间的所有家具、电器就是这样装好的。我的单车也是这样修好的。托马斯是射击教练+裁判。小楼的地下室有一个小型军火库,各类枪械数十支,而且还能自己组装子弹。托马斯还是一个摇滚乐队的贝斯手,每个周末会带上他那一堆乐队的行头出去表演。计算机系流传的一句口号是 “Nicht klagen, Thomas fragen!” 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大概是「有困难、别抱怨;托马斯、全搞定」。基本上在办公室遇到的许多无法解决的技术和非技术问题找托马斯都能帮你搞定。Relentlessly resourceful. 说不清托马斯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我,但我对德国的认识因为他而有了很大的不同。
上廁所不帶紙算嗎?
严格的垃圾分类:刚来时找不到玻璃瓶的垃圾桶,导致房间里堆满了各种玻璃瓶,无处安置。严谨的做事态度:严谨的有点不近人情。车让人的规则: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非常不适应,按照中国的习惯我会等着车过去后,再穿行马路,但是在德国,车会缓缓的行驶到你面前,司机邀请你先过马路。后来才知道“行人优先、汽车让人”是这里交通规则的基本原则。职业化:整个社区的保养和维护非常职业化,扫地的,消毒的,清洁玻璃的,换地毯的,疏通喷泉的(喷泉在每年的3月份会定期有人疏通后,开始运作,每年冬季就停止运作了),都有专职的人负责。我家小孩在这里出生的,在医院住院时的分工也相当细致,感觉住了三天院,先后接触的医生就有10个以上。
我们一起来学几个德国的俗语好了,很能说明问题的。1So ein Mist!(真是)乱七八糟!(一定要以非常愤怒的语气)Alles in ordung!(终于)井然有序了!(一定要在收拾完烂摊子之后如释重负的语气)我之前从意大利旅游回来,一回到德国就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Alles in Ordung……意大利是个神奇的国家,这一点如果有机会以后再说。言归正卷,所有到德国上学的同学都会爱上的这里的本子。如图。看上去很屌丝对不对!其实大有学问。箭头所示的地方是已经做好“撕下线”,这样写完作业或者记完笔记,就可以徒手撕,撕得整整齐齐一张,不会有靠近铁圈的那边毛毛躁躁的情况;而且本子已经打好孔,这样你撕下来就可以直接分类,放到两孔或者四孔文件夹……真是收纳控的救星。看上去很屌丝对不对!其实大有学问。箭头所示的地方是已经做好“撕下线”,这样写完作业或者记完笔记,就可以徒手撕,撕得整整齐齐一张,不会有靠近铁圈的那边毛毛躁躁的情况;而且本子已经打好孔,这样你撕下来就可以直接分类,放到两孔或者四孔文件夹……真是收纳控的救星。在德国上课人手一本。顺便带着文件夹,每门课的笔记写完就分类收纳好。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复习资料了。2Wir müssen mit dem Schlimmsten rechnen.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其实比较起来,德国人的特点是悲观/有批判性。一个故事是,有个研究机构无聊调查说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悲观的国家,然后德国排名第一。广播节目里面在聊这个事情,然后两个主持人说,啊真高兴终于得了第一,但我觉得我们很快就会丢掉这个第一的……如果你对任何事情都比较挑剔,你就会比较不容易满足,你就会宁愿多花时间动手做好。很多德国公司的总部都是在一个从没听过的德国小镇上,窝在山沟(阿尔卑斯山脉)河沟(多瑙河)默默做几十年上百年,一直默默地当业内top 1……3Besser eine Stunde zu früh als eine Minute zu sp?t.宁早一个小时,不晚一分钟。Termin machen(约医生,移民局这些)一般都会精确到分,你没到?Tut mir aber leid (对不起,但是……)请重新约三个月以后的号。所以在德国呆久了,会有点儿强迫症,一定要记好每一件事的准确时间,算好出门时间。基本上人手一本Agenda。这是我号去约的医生Termin,约的时间是日,上午11:30。约三个月以后的事?没问题,你去了一定有人。回国以后,去办事,人说你过两天再来,就会有一种非常贱的无所适从感……但是网上关于德国火车不晚点的故事,我只能呵呵呵,被DB (Deutsch Bahn)坑过的同学你们都懂的。------------------------------------------------------------------------------------------------------------------------------------------26/11/2015答主回来了,被作业折磨到死,以后有机会再聊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4.Zwischen Becher und Mund wird manches kund.直译大概是,两个杯和一张嘴出真言。也就是酒后吐真言的意思。德国人爱喝啤酒。来了以后才发现,对他们来说,啤酒=软饮料。在德国的收获就是了解啤酒的分类,学会欣赏啤酒了。以前是:在外就餐,打死我也不要喝啤酒,请给我来两罐旺仔牛奶……最搞笑的是,15世纪巴伐利亚的大公居然颁布过一个《德国啤酒淳酿法令》,规定啤酒原料只能是麦芽,啤酒花,水和酵母。你们真的为了造啤酒颁布了一个法令嘛?不过也是因为这个德国啤酒有着悠久和纯正的传统吧。种类多到数不清,每个地区也会有自己的品牌,几千种品牌,我们还是不要讲那些酿造过程了。简单的来说,一般以颜色来点酒,不太会错。Schwarzbier/Dunkel (德语:黑啤酒/深色)图上所示就是典型的慕尼黑黑啤,旁边的就是典型的巴伐利亚菜,猪肘子+土豆。图上所示就是典型的慕尼黑黑啤,旁边的就是典型的巴伐利亚菜,猪肘子+土豆。个人感受:黑啤比较醇厚,不会有清啤酒的苦味,反而有股甜甜的,混合着咖啡味的回甘。答主最爱。(答主你不会photoshop直接用画图在自己脸上盖一个圈真的好吗?)PILS (清啤酒)颜色介于黑啤和白啤酒之间,这个糖分不太高,不太容易醉。我个人不喜欢,因为糖分低=好苦的……Weissbier(白啤酒)颜色最浅,比较醇厚,不如PILS苦,但是因为是小麦芽和大麦芽混合酿制的,所以热量很高。”液体面包“就是指它。想要长啤酒肚的请大量摄入。然后是Radler,这个其实不算真的啤酒,是啤酒和雪碧或者其他柠檬苏打水1:1混合。不喜欢酒味的妹子点这个就没错了。超市也有卖的,如下图。不过超市卖的一般没有太好喝,一定要直接龙头现打现混的才好喝。不过超市卖的一般没有太好喝,一定要直接龙头现打现混的才好喝。妹纸们或者是点Malzbier,这个酒精含量低于0.5%,德国孕妇喝这个……(什么,你怀孕也喝酒?)有意思的是德国醉驾的标准,酒驾是0.5mg/ml,醉驾为1.1mg/ml。和国内的标准比较一下: 根据国家《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80毫克的驾驶员即为酒后驾车,80毫克以上认定为醉酒驾车。问过德国朋友,他们基本上公认喝1~2杯啤酒驾车,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毕竟吃个饭什么,旁边伴一两杯啤酒,不是很正常的么?一点啤酒都不让喝,是不是太不人道了?-----------------------------------------------------------------------------------------------------------------------------------------又要去写作业了,请给答主一点动力瞎唠,点赞到200回来更新。
第一名的回答,让我回想起很多德国生活的点滴。而对于我来说,在德国的生活和文化,对我影响最深的,恐怕是让我想清楚了“大城市的繁华对于生活来说到底有多大的意义”。2013年在德国实习一年,下面是时隔一年后的今天写的一篇关于德国的回忆或者说关于“繁华与生活”的思考,其实我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能记住这么多的细节。
有多少繁华看起来属于你,就有多少安宁真正属于我「有多少繁华属于自己?」这也许是我从德国回来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在德国,很多公司的总部都会建在小镇小村里,例如著名的 Johnson Controls 公司的德国总部就在我当时生活的小村。Johnson 的员工或在附近的租下一个 department,或从不远的周边小城驱车来上班。而我,和小伙伴每天步行 10 分钟到公司上班。冬天,雪花飘落在房屋上、马路上、在周围的田野上。这时候,总能看见隔壁的一位老人,一大早在门口铲雪,方便早起的行人。我们经过,会对他说一声「Hallo」,说一声「Danke」,感谢他一大早的劳动。也是在这,我头一回低下了头,看了看落在手套上,落在草丛中的雪花,发现了一个个六角精灵。春天,绵羊,奶牛和叫不出品种的马儿开始在各家的农庄出现,一路上也冒出来各色各样叫不出名字的花,还时不时蹿出几只小松鼠。而我们到 Lidl 超市采购食物的频率,也从每周一次上升为每周两次。夏天,路上多起来的还有人气。有骑自行车的父亲和孩子,牵着小狗散步的夫妇,还有很多人穿得像职业运动员一样在跑步。露天的小餐馆是谈笑的老头老太,偶尔路上驶过一辆保时捷 911,发现开车的竟是一白发老头。远远的,能闻到烧烤的味道,原来德国人到了暖和的日子,就会在自家的院子里 BBQ。夜晚,抬头能看见繁星;雨后,能闻到小时候熟悉的清新;下班后,为室友和自己做一顿饭;周六,坐着 RE 火车,穿过莱茵河到城里购物;周日,宅在家里看看电影看看书;国家假期,跑到各个国家穷游。第一次,发现生活可以这样宁静和自由。再到秋天的时候,我已经回到国内的南京。从仙林郊区搬到了市中心和校友合租,离鼓楼校区步行 15 分钟,离繁华的新街口步行也不过 10 分钟。每次到新街口,看到的是迎面匆忙的行人和拥堵在孙中山铜像周围的汽车。也许是适应不了这种速度与繁华,半年下来,到新街口也不过 5 次,而每天几乎都在家与学校的两点一线间走过。又到了冬天,一个人走在路上,周围是雾蒙蒙一片。寒风袭来,却丝毫没有德国冬天里的那个兴奋。来到长江大桥,能见度该有 100 米,看不见莱茵河上那样的水鸟。约了室友吃饭,抱怨到:「当时搬来市中心,就是觉得在农村呆太久了,想感受一下城市的气氛,回归城市的生活,没想到,这繁华,似乎不属于我。」「我何尝不是,最熟悉的,是家里到公司的路,就在旁边的新街口也好久没去。」室友回应我。德国的这段日子,让我收获最大的,恐怕就是感受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于是毕业后,我离开了这个呆了四年的城市,即使在这有很多熟悉的人。我回到了珠海这座小城市。海边长大的孩子,还是离不开这片海。现在,下班后可以步行去同事家做个意大利面,周末可以和大家一起到情侣路边骑骑单车,到格力海岸看看那些玩滑翔和放风筝的人,偶尔接地气地到大排档或烧烤摊吃吃喝喝……还记得那天坐在从白云机场回珠海的大巴上,看见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士,手里抱着一把小提琴,坐在我的右前方。车开动没多久,他的电话响了,从兜里掏出一部功能机,开口说道:「All?......」整通电话,讲的都是法语。我心里偷笑: 这该不会也是一位习惯了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而逃到珠海的国人吧?大城市的繁华,固然耀眼,但是生活其中,便会很难得到宁静。于是我想明白了,北上广之于我,他们有繁华,也有历史,但它们只是值得探索的旅游城市,出差的时候感受下,同学聚会的时候看一眼,假期到了,再去那找找美食,看看展览或者购物。而回归生活,便是一些最简单的日常:与你的学习,你的工作有关,与你的同事,与你的家人有关,与你每天坐的车,每天走过的路,每天呼吸的空气,每天看到的风景,每天吃的饭菜......有关。当然,这样的想法不适用每一个人,因为有的人的确只能在不停地升职加薪,或者不停地忙碌中获得成就感。我只是想说,德国的这段日子,让我发现了另外一种生活和思考方式。我不会担心失去繁华的刺激后,变得懒惰享受安逸,因为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教我学着写写文字,教我聆听音乐的美,让我发现设计的奥妙,让我学会逻辑的思考。放假了,会拉上我去看看海,骑骑单车。有优秀的人在,在哪都会进步。而褪去繁华,那才是真正的生活。
不谈虚的,说说最实际的影响和改变,当然未必是只有德国人才有的:1.坐着小便。屋里卫生程度提升300%2.用日程本3.所有资料归档文件夹4.坐车系安全带5.在众人面前擤鼻涕6.受到惊讶不说啊改发音woops7.不午睡,只喝咖啡8.理解工程师文化9.喝啤酒10.勤说谢谢11.德国法律的逻辑
在德国呆了几个月,印象深刻。1)信任。刚到德国,房东说我们上班可以买公交月票,公交车上就有卖的。上班第一天坐公交,公交司机告诉我们他不能卖月票,只卖次票,月票要到公交总站去买。我们今天要去上班呀,就说那我们买张次票吧。公交车司机说,你既然要买月票,就包含今天这次了,这次不用买了。 我当时感到的信任让自己都感动。一般在咱们国内,司机会说,既然这次坐了车,先买这次的,以后你买月票是以后的事儿。2)认真。我住的公寓前面有个圆形的喷水池,是用很多块石头砌的。一天有人要清理喷水池。工人将周边的石头一个一个按顺序编好号,写在石头上,然后再搬到旁边,按照原来的顺序和样子摆好。 等清理完毕,再原样恢复。恢复的样子与原来无异。国内的工人一般的工作方式是,先拆开,然后再尽量恢复,但是总是有点不一样。当时我就感觉,中国想超越德国也许还需要2-3代人的努力,我这一代估计不可能了。
1. 爱学习。在距离慕尼黑工大几条街的咖啡馆门口就聚集了各种学生,很认真的讨论问题。中午的校门外超级简陋的大理石板上坐着的都是啃着三明治赶课的人们。校园里我冒然闯入一个大教室时推开重重的门发出的噪音,都没能引来零散的几堆在讨论着的学生的目光。坐在地铁上都曾看到几个女生围着扶手站着,激烈着争论着题。我有一个语言伙伴,这个德国小伙子是医学生,学中文的热情迅速感染了我,他写的中文字已然比得上我初中时候的水平(咳咳虽然我的字迹一直是全班从后往前数一数二的),记得有一次他问我“走过去”和“走了过去”的区别,我自己嘀嘀咕咕了半天居然也没能搞明白,只能嘿嘿的说“差不太多吧”。结果一周之后再见面看见他的笔记上记满了栗子们用来区别比如“玩起来”和“玩了起来”,最后他说加“了”的小词组更多的是直接作为句子的终结。我嘿嘿的觉得很有道理。(=______,=)最汗颜的一次是我回国还寝室的钥匙,我远远一喵发现队好长,赶紧回去拿了手机心想可以在排队的时候玩游戏打发时间。结果排队的时候大家基本都在看书,我一转身发现后面那哥们在做微积分题目。。。2. 也没那么严谨和不讲人情。比如我提前回国,比合约上的日期提前了两个月,很忐忑的去交涉,Studentenwerk的工作人员(宿管办大妈之类的人)先是严厉的批评了我说“一般要提前解约的话必须提前三个月告知,这样我们能够给在等候的学生签约你退掉的房子,给他们更多的准备时间“云云,以及“你这种情况是要把租金交到合约结束期的”,听到这里我xx一紧心想完了一笔巨款要白白流向外国了,结果她又补充一句“鉴于你第一次来德国也是初犯我就不惩罚你了,押金会直接打回你的卡里”。当时瞬间就心花怒放差点永远寻思着永远扎根我德了。(p.s. 来了美国才发现德国的房租真心便宜,压根称不上巨款...&不过德国要修地铁或者道路的话会贴上标识说“x月x日完工”,结果一般都是于上述日期确实完工的。这点非常严谨非常值得学习。 但让我印象更深的是在我家门口地铁维修竣工的当天,当我从临时bus上下来的时候(这个bus是为了临时取代地铁所开通),bus的地面管理人员,一个中年巨型大胡子大叔冲我发出一声怒吼(类似hey yo check it out),在我被吓傻的一刻,他突然换颜欢呼着说”地铁完工了噜啦啦噜啦啦“,然后剥了一颗糖果直接塞进我嘴里, 普天同庆~ : )
回国因为一直找斑马线,最后都是被朋友拖着直接横过马路。餐厅或公共场所里一直谢谢,工作人员服务员被我弄得不好意思了。和朋友约好聚会,永远都是最早到的。包扔地上,有些地方直接坐地上。出门坐车感觉半个多小时的路都好近。特珍惜国内吃小吃的机会,还有海鲜。早上先吃饭再刷牙洗脸不用毛巾其他的有空再补充不过一般回去一个礼拜后就适应了。德国只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还是比较喜欢国内的好脏好乱好快活的生活。
一个很小的方面:公交车/火车很安静。每个站就站名1个词,2秒钟。国内的公交地铁废话真多。还每次到站就重播一次,声音还贼大。
德奥音乐。勃拉姆斯在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前几秒钟里,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德国精神。德奥音乐的冷静睿智和深刻,以及它背后蕴藏着的剧烈情感力量,让我相信德意志就是这样的民族:极致的完美而决不流于形式。
2006年去德国生活学习了一年的时间,让我有了很多感触。当时的我才20岁,社会阅历比较少,因此想法比较多,下面附上一篇我当时写的文章(文章写的有点乱,缺少标点符号,也是当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什么不当之处也欢迎交流指正
ps当时在德国比勒菲尔德的宿舍里写的,写的时候正好在互联网上看了许多国内的有关地区污染或者城管欺人等图片,有感而发。)我并不想夸大什么 只是真的这么想……请相信我……
现在已经是德国时间凌晨2点48分,我还没有睡,今天……不对应该是昨天,是情人节,自己一个人过其实也没什么我觉得还是跟平时一样,只是最意外的是居然接到了去中餐馆做事的电话,情人节就这么过了,一直到晚上11点拿着到手的35,虽然不是很多但已经不错了,其实本来没想写日志,也许也会这么睡了,结果还是音乐的力量大啊,听着某人空间的那首 最后是我开口了 加上看了一些其实是自己已经看过的新闻或是图片什么的内心实在不是滋味,我是个有时候很偏激的人,我想拯救世界,我更想让中国强大,可是如今的中国真的让我很伤感,看了那些图片,就像人家题目说的
只有一声叹息。如今的中国是比以前强大了,确实世界经济在看亚洲,亚洲经济在看中国,可是看的只有经济吧,说实话中国大部分人的素质还是普遍不高,虽然我们的教育程度已经大大提高,可是有多少是实质性的?来到德国我一开始是感觉人家素质真不错:开车的会让你走路的,公共设施是那么的齐全,对于残疾人更是方便;之后我觉得怎么明主国家的大部分人都是"脑残",在周末都会玩的很疯狂,平时做事情死板到极点,相比他们我们是多么聪明。呵呵 我只能傻笑,现在想想其实:我错了;其实我们看来那是死板 但其实那也许是严谨,人家明主也不是盖的,是真的。中国出了什么事情大多报喜不报忧,央视的事情大家已经深深体会到了,其实早在89年早就出现过当时很轰动的学运事件,我也在YouTube上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当时央视就撒谎了,没想到20年后的今天它还是那样,以前我们没有发达的通信工具被骗了,可是现在上网已经普遍消息想封锁太难了,为什么就不能公开事情?我想大家现在多多少少是明主倾向的,只要央视承认错误改正了我想大家反而是理解和支持的,当然因为中国人多所以也会有少部分的不理解人群,那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的做法跟20年前的还是一样,哎
我承认自己是个爱国主义者而且是偏激的,不知道这样的中国还能持续多久的繁荣,现在的我们都为中国的发展感到骄傲,我也是。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问题,西藏,台湾问题何时能解决?也许只有上帝知道,中国最多的是什么?贪污腐败从来没有断过,当官的一个个都怕出事请,自己做了却不承认,有多少的贫困我们没有看到,看到了又是视而不见?当我第一次看这图时我也只是一时的伤感,之后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中,没说不让大学生泡吧,没说不让我们生活富裕,只是当你有这样条件的时候请不要错过了你的幸福,也许你现在不是那么的富有不是那么的幸福,可是你比许多贫困的人已经好了很多很多了,也许当你在想我什么时候能买个lv的时候人家想的只是我什么时候能上个学。世界是公平的,也是不公平的,只是希望所有的人特别是中国人,能够改变自己的一点点,牺牲自己的一点点,多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有时候捡个瓶子可能会尴尬,公车上让个位子也许有的老人会不接受……但做了这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小朋友学到,这在无形之中会是一个榜样,是提高大家文明素质的无形资源,在德国看到很多的是人们互相的帮助,正常人会主动帮助残疾人,大家时不时,不认识的人也会互相和谐的交谈。但在中国,就是在国外的中国人当中大多也是很冷漠的,互相之间是那么的陌生。在中国这个倡导和谐主意的时代,我想有的只是形式主义,这是一贯的作风。对于学习很惭愧。在德国我没有那么努力,有时候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所以压力特别大,幸亏我的爸爸会时常的开导我,我很感激你,我也会好好加油,尽自己的所能的!虽然德语没有学好,虽然上课没有好好的听讲,但是我看了许多,听到了许多,学到了许多,更加的关注中国,也希望自己的所见所闻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所知。也许回国后我又会变回从前的我,但是希望这篇日志能让我警惕自己,让我不再迷茫。也许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许多人都为找工作发愁的时候我还在谈国家的事情不是很合理,但我想说的是,只有中国真的强大了 那我们相对的苦一点又何妨呢,中国人最喜好的就是面子,我也是,有时候面子就是那么重要,但在德国没人看你穿什么衣服,更不怎么关注你的身份和地位大家都是平等的,也许这就是明主的一个特征吧。
我喜欢有自己的个性,中国也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希望中国能够顺利的走下去,真正的强大起来!
yellowist:
该忍的忍,不该忍的不忍,做事有条理,上学不是混,想混去工作。
从我小学喜欢德国,听说德国人很遵守规矩起就从来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这么多年骑自行车生涯从不闯红灯。听起来挺傻,但是这真的是因为我喜欢德国才从小养成这个好习惯。。。
小羔羊一直在战斗:
2010年来到德国的第一个冬天,1米9的德国室友告诉我一句话:一件事,如果你做了,也许不会成功;但是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你永远不会成功。留德五年,这句话帮助我从找房到打官司、转学、找实习等等方面一路走来。除了在姑娘上没灵验过,其他基本都成了= =
感觉上面所有的答案说的都是德国和美国(外国in general)的区别,比如严谨啊,细致啊什么的,好像少有人题其作为欧美国家所具有的共性。当然我也只能从我接触到的很小的方面谈一谈。1:对于运动和运动装备的热爱,每个大学都有运动中心,里面提供一般人能想到的几乎所有运动!除了风帆滑板,这类听起来就很高端的课程之外多数都是对学生免费的(每学期交几块钱的注册费,我学了排球、击剑、Frisbee,下学期去学瑜珈),而且各类运动都能找到伴儿。也因此每个城市都会有很多不小的专门买运动装备的地方,作为腐朽的帝国主义国家,装备全都是国内所谓的"顶级品牌"。2:信任和安全,这点其实有点见仁见智,比如在图书馆我直接把钱包ipad什么的放在桌子上然后出去一趟什么的,从来没丢过,但是在国内我只是不敢而已,并不说明会丢3:专业,无论你想买什么(自行车,滑雪板,电钻etc.)都有非常专业的商店,而且如果之前在网上稍微了解一下然后带着问题去的话,能让里面的专业售货员从头到尾给你普及一遍相关知识。3:热爱旅游,让我觉得掌握德语真重要啊,还没有一次旅游没碰到德国人呢。要说对我的影响呢,就是我被同化了,在国内我是几乎不运动的,现在平均每天运动两个小时以上;以前不管买什么东西都自己在网上把它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后选择最便宜的购买方式,挺有意思的但是的确是太折腾,到现在想买什么直接去店里买,绝大多数情况也就比网上贵10%不到
德国的歌剧,尤其是瓦格纳这个传奇天才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已经使我下定决心把德语作为二外学习。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大学本科选修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