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风湿痹症怎么办跑步能根治吗

产后风湿痹症,气血两亏,阴阳两虚怎么调理好呢?_百度宝宝知道中医治产后风湿
我的图书馆
中医治产后风湿
中医治产后风湿
中医治产后风湿
&&&&&&&& 产后风湿俗称“月子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产后血虚体弱,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据统计,在女性中约有40%的人患有此病。故对产后风湿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一、内服方
  1.黄芪30克,白芍15克,桂枝12克,生姜、防风、独活各9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此方适用于气血亏虚者。
  2.党参12克,云苓、附子、威灵仙、木香各15克,黄芪30克,细辛3克,桂枝、当归、独活各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此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者。
  3.独活、熟地、伸筋草各15克,寄生、秦艽、杜仲、牛膝各12克,防风、川芎、当归各10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此方适用于肝肾亏损者。
  上述三方均可随症加减。10剂为一疗程,用至症状消失。
  二、外洗方
  萝卜缨、荆芥、鸭跖草、桑枝、松节各100克,蒜杆、食盐各50克。加水5000毫升,煮沸30分钟,用被蒙盖患部及药盆,先熏患处,至药温适宜时洗患处30分钟,以身体微汗出为佳,每日一剂,早晚各熏洗一次。熏洗后暂避风。5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两日。气血过虚或病程过长者需配合内服中药。
&&&&&&& 产后生活起居要谨慎,免受风寒,不宜劳累、负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巾、内裤要勤换,保持干燥;居室应空气新鲜,切忌紧闭门窗,尤其是夏季;饮食要注意营养,特别是产后几天内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吸收,忌食生冷瓜果。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郭旭光
针灸治疗产后风
&&&&产后风,是产妇在产褥期内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后出现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产后风与痹证相似,但病在产后,与产褥期生理密切相关。一般在产后8周后出现症状,如果放任不管,就有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产后风”有很好的疗效。针灸有通经脉、调气血、止疼痛、疏风散寒等功效。针灸穴位以督脉为主,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等,带针的同时进行艾灸,每次30分钟。还可配合拔罐、局部穴位注射(主要使用当归或丹参注射液等活血化瘀类药物)。
&&&&文章来源:大众卫生报&&作者:王自斌戴秀娟&&河南省中医院
热敷治产后关节炎
&&&&将食盐500克,花椒100克,生姜20片,葱白20根,混在一起放在铁锅里炒热,然后装入事先缝制好的两个布袋,制成药袋。使用时,将药袋放在关节炎患处(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进行热敷,敷到局部热乎乎、出汗为止。
&&&&一般每日热敷两次,每次一小时左右,两个药袋交换使用(冷了要加热,以保持温度)。可连续使用4~5天,连续敷用15天左右,至双膝关节步行轻松,安静或运动时均无疼痛并能上下楼梯及下蹲时活动自如为止。对风寒湿邪、筋络阻滞的膝关节炎颇有疗效。&&&&&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摘自《家庭保健报》)
产后关节痛的中医治疗
&&&&&&产后关节痛是指产后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属中医“痹证”。其病因多为产时失血过多,气血亏耗,产后百脉空虚,经脉失养,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骨节,留滞经络,致气血受阻,不通则痛,故关节疼痛。亦有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邪后,寒湿化热,阻滞经络,出现湿热症状,称为热痹。临床治疗可分为血虚、湿热、风寒三型治疗。&&&&&&血虚型:全身关节疼痛,肢体酸楚、麻木,头晕心悸,舌淡红,少苔,脉细无力。治宜养血益气,温经通络。处方:当归12g,川芎9g,炒白芍15g,熟地12g,黄芪15g,羌活12g,独活12g,秦艽10g,姜黄9g,川牛膝10g,防风12g。服法: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一般服8~10剂。&&&&&&湿热型:产后周身关节红肿热痛,或窜痛,屈伸不利,发热,口渴,烦闷,恶风,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宣痹通络。处方:桂枝12g,知母12g,白芍15g,甘草10g,苍术12g,黄柏12g,川牛膝12g,薏苡仁20g,威灵仙12g,海风藤15g,防风12g。服法同上,一般服10~12剂。&&&&&&风寒型:周身关节疼痛剧烈,甚则如针扎锥刺,麻木重着,行步艰难,阴雨天加剧,遇热则舒,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治宜养血祛风,散寒除湿。处方:独活12g,桑寄生25g,秦艽12g,防风12g,细辛3g,当归10g,炒白芍20g,川芎9g,杜仲12g,甘草6g,薏苡仁20g,党参9g,云茯苓10g,川牛膝12g,肉桂9g。服法同上,一般服12~15剂。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应明春
产后痹的中医治法
&&&&&&&&&妇女在产褥期或产后,可能会出现肢体疼痛、酸楚、畏风怕冷、麻木、重着以及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民间俗称“产后风”。中医称之为“产后痹”,亦有产后身痛、产后中风、产后痛风等之说。产后痹多发生于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但由于失治或误治也可数年不愈而反复发作,严重干扰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广义地说,凡属产后或褥期发生的不通的症状统称“产后痹证”,是妇人产后正气虚弱之时外感风寒湿所致四肢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的一种病症,痹就是不通的意思。
  中医认为,女子怀孕生产,最易耗伤气血,致使身体虚弱,再加上自身不注意调节保养,使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从而出现肢体疼痛不适、活动不利的症状。产后痹为妇女产后的专有病症,总结其发病特点有三:必有本虚,兼有邪实,情志为辅。简单来说就是体质差,有实邪,心情不舒畅。所以治疗产后痹要注意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驱除病邪、消除病症,也要注意调整心态,身心同治。
  补虚是基础
  妇女在怀孕时将大量的营养和能量供应给胎儿,身体抵抗力多少会有下降。待到产中大量失血,或者剖腹产、小产对人体更是损伤,气血亏虚,不能滋养肌肉、皮毛、筋骨,就会出现麻木,肌肉、关节酸痛,活动不利的症状。治标要治本。医书《女科切要》中说:“产后诸疾,先以大补气血,纵有他疾,以末治之。”意思就是说,产后不论得什么病都要考虑到气血已虚,体质不强,所以要以补为基础。
  补益脾胃、肝肾是重点。中医认为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此三脏气血不足,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就会产生关节、肌肉、肌表的病症。脾胃是后天之本,饮食需要经过脾胃的作用,才能变化为气血以滋养人体、充实元气;肾为先天之本,是人的元气所在,而元气则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密切相关。脾胃健旺,人就有食欲,且能将饮食顺利化生为气血,气血充足,一则补体内诸脏之虚损,二则充实体表肌肉皮肤,使邪气无法乘虚而入,以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效果;若脾胃虚弱,则气血化源不足,无以荣养四肢百骸,无以补充元气,使抵抗力变差。脾虚不能将饮食很好地转化,也会造成湿邪内生,阻滞经络,进而产生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诸多经络痹阻不通之象。
  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中医认为,肝的功能之一是藏血。女子妊娠生产及至产后均会有气血亏虚。除了补益先后天(脾胃、肾),也应当酌情补益肝血,使肝功能正常运行。肝的另一个功能是条畅气机,气行可推动血行,可帮助人体气血运行通畅,经络无阻;更能协助调整脾胃气机功能,使饮食运化得以正常进行,以助气血生化。
  在治疗产后痹时,除了直接补益气血,如给予四物汤、八珍汤,或加桑寄生、炒杜仲等以补肝肾、强筋骨之外,亦要重视补脾胃,调营卫。故方中常加莲子、山药、白扁豆等,或用黄芪、白术、党参、茯苓、桂枝汤等补气健中之品调理脾胃。脾胃功能健旺,气血充足,全身得以濡养,才能抵抗疾病的发生或祛邪外出。
  随证以祛邪
  《女科切要》中说:“夫产后气血大损,即易产力壮者,尚有感疾为终身之患。产母不可恃健,不行保重,劳碌以损其营,多食以伤其胃。外感六淫之邪,内受七情之气,为患莫测。”产后体弱,气血不足,倘若保养不当,极易感邪获病。产后起居不慎,寒温不适,或失于调养,或因过于进补滋腻之品而内生湿热,或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经络,致使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内生痰浊瘀血阻滞经脉,内外邪互结而发病。
  治疗时要祛邪外出,可以根据感邪的情况,灵活运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疏风散寒等多种方法:内有湿热者,证见舌苔黄腻、阵热汗出、口干口苦,可加四妙散;有瘀血者,加片姜黄、泽兰等;风湿在表,证见头重、腰疼、肢体重着无力,加白芷、桑枝;寒邪偏重,证见怕冷、四肢不温等,可加细辛、附子、生姜等。
  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时切记气血已伤,元气已损,不要一味祛邪,独用大剂辛散祛风或寒凉之品,使得气血受伤,脾胃受损。须当攻补兼施,平调阴阳,注重顾护脾胃后天生化之源,使气血得以运行,正气乃充,邪气则退。若当邪重而需急祛之时,亦要谨慎小心,中病即止,以防过治而使气血更伤,病情更甚。
  情志畅则病减
  情绪变化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情志的变化既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变化,又能够影响脏腑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预后。女性属阴,以血为体。一般来讲,女性的感情较男性脆弱、细腻,常易因忧郁、悲哀、思虑等情志刺激而发病或加重病情。正如《医学正传》中所说:“妇女百病皆自心生。”产后女子血虚气耗,不能涵志养神,更是如此。妊娠产后,女子情绪易于波动,除了因怀孕而产生的兴奋、不安等情绪之外、身体状况对于情绪的影响也很大,且情绪和身体状态的作用是相互的。
  脾胃与思虑关系密切。女子思虑太过,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而致痰湿内生,湿浊困脾;患者不思饮食,再加上脾胃运化、升降功能更弱,气血生化无源,不能荣养全身且气机不畅,湿邪阻络,以致经脉不通,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而见痹症。患病后情志更加不舒,如此以往,恶性循环,病情更甚。
  肝与情志关系最为密切,且肝与气血运行亦有直接关系。气血亏虚,肝血不充,不能涵养怒志,或致肝阳上亢,病人稍有刺激,就易发怒,不能控制自己情绪。气虚无力以行气血,肝气不疏,可见精神抑郁不舒。妇人妊娠产后若情绪不佳,不能自行调节疏导,则致肝郁气滞,致使气机升降失调,或郁滞经络为痹;或上冲发为晕眩;或化火而烦躁易怒更甚;或肝火与体内痰湿瘀血相结,而至病情更为复杂,经脉不通,气血不行。故而治痹可从情志调,焦躁或心情不舒时易出现头涨头痛,口苦咽干,胁肋部窜痛、胀痛,爱叹气,胸闷不舒等症状,可加少量川楝子、元胡、香附等疏肝理气之品,以助通经络而除痹,或加入逍遥散、白芍以疏肝柔肝,肝气疏而情志调。同时也要让病人自己注意调整自身情绪,使治疗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产后痹由于产后失养引起,起病缓慢,症状隐匿,病程较长,时轻时重,治疗关键是乘邪浅病轻时及早治疗,以免病邪入里而发生其他变证。治疗时除了对患者本身症状做出评估,更应根据患者所处季节、环境、生活习惯和地域的不同而灵活用药。调整情绪对于产后痹病情的预后转归有很大影响。
  相关链接
  产后痹的调理
  考虑到哺乳期不便服药等因素,产后痹病人的自身调理极为重要。
  适寒温:气血虚弱,体质变差,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差,尤其在季节更替,环境变化的时候,更应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防止寒、热邪气乘虚而入,使病情更加复杂。洗衣洗手要注意避免用凉水,使寒湿邪气有机会侵入关节。
  宜锻炼,忌劳累: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推动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协同药物治疗共同祛邪外出。快走、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甚至广播体操都可以尝试。但平日锻炼切忌过度,产后体质变差,抵抗能力差,劳累会加重气血损伤,使病情反复甚至加重。锻炼前后也要注意适当加减衣物。
  节饮食:饮食要规律、营养要充足,过饱或过饥都会影响脾胃功能。粥是保养脾胃的好食疗方。脾胃弱的人最好少吃寒凉的食品,尤其是直接从冰箱里拿出的西瓜、饮料等。可适当地进食莲肉、山药、薏苡仁、扁豆;血虚明显的可食用猪肝、菠菜、枸杞、大枣、当归等补血膳食;热象严重的可适当食用绿豆、赤小豆、苦瓜、芹菜;湿热患者可以用冬瓜皮、西瓜皮、玉米须等煮水喝;虚寒症状明显者,可在冬季服用当归羊肉汤,或加入杜仲、桑寄生、怀牛膝、熟地黄、芍药等煲汤以温补阳气、滋补肝肾。需要说明的是,食物调理是辅助治疗,仍需要辨证选择,亦要适量而用,不可过量。现在生活条件改善,有些患者进补过甚,湿热内生,也成为产后痹发病或症状加重的原因。
&&&&&&&外治法:对于产后关节疼痛明显的病人,可选用局部治疗,如泡洗、熏蒸、贴敷等。四肢不温、关节症状遇凉发作或加重的患者,可以加用按摩以促进气血循环。
&&&&&&&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张华东 陈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内科
产后关节痛诊疗技术
&&&&&&&& 产褥期内,出现关节或肢体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产后关节痛。中医称本病为“产后身痛”、“产后痹证”。
  病因病机
  本病发病的机制主要是产后气血虚弱,或风寒湿邪稽留有关。
  血虚:素体血虚,产时产后失血多,阴血亏虚,四肢百骸空虚,经脉、关节失之濡养,则肢体麻木、酸痛。
  血瘀:由于产后余血未净,瘀血留滞于经络、筋骨之间,或因难产手术,伤动气血,或因寒、因热,致血行不畅,瘀阻经脉、关节,发为疼痛。
  外感:产后百节空虚,卫表不固,腠理不密,加之起居不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肢体,气血运动不畅,瘀滞而痛。
  肾虚:素体肾虚,复因产伤扰动肾气,腰为肾之府,足跟为肾经所过,肾虚则腰膝酸痛、身痛、足跟痛。
  辨证论治
  治疗宜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1.血虚
  [证候]&&产后遍身酸痛,肢体麻木,关节酸楚,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宣络止痛。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主要药物: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当归、鸡血藤。若头晕眼花、心悸明显者,加熟地黄、枸杞子、龙眼肉、制首乌、阿胶;若关节疼痛较重兼有外邪者,酌加穿山甲、威灵仙、羌活、独活;脾气虚者,加白术、山药、扁豆。
  2.血瘀
  [证候]&&产后遍身疼痛,或关节刺痛、屈伸不利,按之痛甚,恶露量少色黯,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生化汤加减。
  主要药物;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桂枝、牛膝、鸡血藤。
  若痛处不温,喜热熨者,加姜黄、川乌、草乌。
  3.外感
  [证候]&&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处游走不定,或冷痛剧烈,怕冷恶风,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初起可有恶寒,发热,头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
  主要药物: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芍药。
  若风盛者,加羌活;寒盛者,加草乌;湿盛者,加薏苡仁、苍术、木瓜;痛甚者,加海风藤、石楠藤、威灵仙。
  4.肾虚
  [证候]&&产后腰膝关节、足跟酸痛,难于俯仰;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强腰,壮筋骨。
  [方药]养荣壮肾汤。
  主要药物:当归、川芎、独活、肉桂、川断、杜仲、桑寄生、防风、生姜、秦艽、熟地黄。
  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每1~2包,每日两次,开水冲服,治血瘀产后身痛。
  金鸡虎丸:每次6克,每日两次,口服,治气虚血亏产后身痛。
  安络解痛片:每次3~5片,每日3次,治血滞经脉产后身痛。
  黄芪注射液:每次4毫升,每日两次,肌内注射,治气血虚损产后身痛。
  人参再造丸:每次一丸,每丸3克,每日两次,能益气补血、舒筋活络,从而调治产后身痛。
  经验方
  1.产后身痛汤
  [药物组成]&&当归、白芍各10克,黄芪15克,牛膝10克,独活6克,肉桂6克,薤白10克,炙甘草6克。
  [适应证]&&产后气血虚之身痛。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每日一剂。
  2.乌头煎加减
  [药物组成]&&炙麻黄5克,桂枝6克,赤白芍各9克,当归、制川乌各9克,独活6克,桑寄生、牛膝、黄芪各12克,川续断、仙灵脾各9克。
  [适应证]&&寒湿性产后身痛。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每日一剂。服上方5剂,身痛减轻,舌苔腻化后,改用桂枝加附子汤合黄芪防己汤巩固疗效。
  3.马宝璋验方
  [药物组成]黄芪50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生龙牡、穿山龙各35克,地龙15克,川续断、牛膝、防己、元胡各20克,桑寄生25克,独活10克。
  [适应证]气血虚弱兼夹外邪之产后身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共服6剂。
  4.王维昌验方
  [药物组成]熟地黄40克,茯苓15克,山药、山萸肉各20克,泽泻、牡丹皮各15克,吴茱萸25克。
  [适应证]产后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日服一剂。
  适宜技术
  1.针灸疗法
  (1)体针
  取脾俞、膈俞、阴陵泉、足三里穴。针刺补法,加灸。适用于血虚证。
  取大杼、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穴。行针用补法,加灸。适用于肾虚证。
  取膈俞、血海、气海穴。行针用泻法,可灸。适用于血瘀证。
  取风池、曲池、膈俞、阴陵泉穴。针刺以泻法为主。适用于风寒证。
  (2)耳针
  枕、肾上腺、神门、皮质下。并配以相应部位的主治耳穴,如膝关节痛配膝、眼、鹤顶穴。
  (3)穴位注射法
  取环跳、足三里穴。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注入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每穴0.3~0.5毫升。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推拿治疗
  取肝俞、胆俞、肾俞、天宗、委中、承山、环跳、足三里、三阴交穴。操作方法:&&&脊柱两侧,重点在肝俞、胆俞、肾俞、膈俞等,自上而下2~3次;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两侧、委中、承山、环跳及跟腱部位为重点,约5分钟,然后加按、揉两侧膈俞、足三里、三阴交,以微感酸胀为度。最后直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本法适宜于血虚型。
  3.药液热敷法
  透骨草30克,虎杖15克,威灵仙15克,千年健15克,稀莶草15克,桑寄生12克。上药煎沸,用热毛巾浸透药汁,趁热敷于关节肌肉疼痛处(慎防烫伤),每次敷20~30分钟,每日1~2次。
  4.外敷法
  (1)三棱12克,莪术12克,威灵仙12克,防风12克,木瓜20克,杜仲10克,独活10克,冰片3克。研细末,调拌凡士林,外敷贴痛处。治产后腰痛。
  (2)辣椒痛可贴、麝香镇痛膏或狗皮膏外贴痛处。&&&
  5.沐浴法
&&&&&&&& 老茅草叶、石菖蒲、陈艾叶各适量,水煎后把药液加入沐浴用的热水中,趁热洗头部及全身,治产后身痛。
&&&&&&&&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馆藏&3693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中医筋伤学资料汇编
中医治疗痹症的绝密心得
& & &中医痹证大体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质增生等。对本病西医的理论中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致病因,所以只能用激素、非甾体类止痛药等药治疗,也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激素有很多副作用(如疏松骨质、浮肿等),非甾体类止痛药对胃刺激比较严重,使人体的脾胃受损,所以并非是理想的治疗办法。中医发展了几千年,对痹症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素问》“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痹也”。 &&& & 《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做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采用袪风、除湿、散寒、补气、补血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法则。  痹症是体虚的前提下,感受风、寒、湿、热、毒之外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是阻闭不通的意思。风寒湿热等邪,乘虚袭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以发病。 痹症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是人体肝、脾、肾及气血俱虚;外因是风、寒、湿、热、毒等邪致病。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按摩只能表面上缓解疼痛症状,很难做到针对病因治疗,因此,疾病容易反复发作。 对本病应从整体角度来考虑,根据脏腑理论,认为与肝、脾肾关系最密切,肾气的盛衰对肌体的生长衰老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因为肝肾同源,肾主骨,肝主筋,筋骨相连,所以肝血的充足与否对筋骨的生长荣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如脾胃受损则后天化源不足,人体的正气虚弱,而易感受外邪。  治疗原理为“不通则痛”,即任何疾病的疼痛均为气血不畅通引起,不畅通的常见原因是风、寒、湿、瘀等。所以本病的性质是正虚邪实,正虚是指素体阴阳气血的不足为内因;邪实是指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引起的不通则痛。  风痹,由人体虚后风邪侵袭人体而得,其性如风之善行,痛无定处,治疗则以风药治之。药用:麻黄、苍术、白芷、白芍、川芎、桔梗、威灵仙、甘草、独活、党参、白术、黄芪等。风痹是由人体虚后才会得,因风药多有耗气伤血的副作用,所以风药的运用一定得顾护到人体的正气。中医藏象学中讲到,肺主皮毛,风作用于人体必先受于皮毛,“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肺弱则无力对抗风邪,所以对本病的治疗一定得从健脾胃入手,本人一般以四君子汤为主,再针对病情加用风药,如气虚严重之病人,则用大剂黄芪(50—100g)补脾肺而固表为主。  热痹,见关节红、肿、热、痛,有时人体还有体温升高等现象,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化湿祛风为主。生石膏、知母、桂枝、忍冬藤、威灵仙、防己、牡丹皮、甘草、生地等。本症有热毒的存在,忍冬藤是一味很好的药,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作用,以热痹很合拍,本人有时用一味忍冬藤(100g)为主药再辅以丹参、白术、生米仁等药治之,临床效果显著。此痹如还见症有五心烦热,则用大剂生地(50 —100g)为主药,佐以威灵仙、桂枝等药治之。风寒湿痹日久,见有气血亏虚,患者肢体关节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形瘦神疲,舌质淡。治以祛风通痹、益气补血。药用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杜仲、党参、白芍、当归、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淮牛膝等。本症风寒湿三邪均在,应区别是那一种邪气为主,针对用药。  患者肢体关节疼痛严重,局部无热感,四肢不温,肢体活动不利,口不渴,小便清利,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迟而弦。阳虚寒凝痰滞所致,治以温阳散寒、化痰通滞。药用熟地、鹿角胶、肉桂、白芥子、麻黄、木瓜、姜黄、白花蛇、枸杞子、仙灵脾等。本症是由于肾阳虚无力外抗寒邪而起,寒湿入体内,阳虚无力化湿,本症以肾阳虚为主,多还兼见有脾阳虚,所以治疗时还得佐入健脾之品,我师鲁贤昌教授,对治痹有丰富的经验,他多用蕲蛇9克加入方中,临床多见验效。  本病常缠绵数月、数年、经久不愈。邪客络阻,气血瘀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久病则愈加耗伤气血。在治疗上,非用辛热燥烈及有毒之物则邪不能祛,若用之又重伤气阴,诚有“虚虚”之弊。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不论治疗何证均应当先顾护胃气。本着“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客者除之”的治疗原则,以补虚为主,祛邪为为辅的治疗,这才是根本。近年来有不少的报道,对马钱子、草乌、蜈蚣等药讲了很多“大道理”,本人认为,治疗本病,对这类毒性较大的药还是少用为好,本人治痹很少用毒药也同样有显效。临床上有很多人本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奉为圣旨,一通为快,但用于临床上却是少有见效。其实血行风自灭实是治疗痹症的有效原则,但要知道有血不行的标实一面,也有无血以行的本虚一面,所以治疗时一定得以固本为主,使有血可行,这才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本人治痹以生黄芪、生地、生白芍为三宝,对一些久治不效的患者,针对病情,恒以此三药为主,配合祛风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化痰药的运用,临床屡用屡效。  对于以阳虚为主的痹症,重用生黄芪(50—150g)为主药,配入当归20g,变通当归补血汤为基础方,再根据阳虚的程度适当的加入仙灵脾、仙茅、枸杞子、威灵仙等药以治之,而不用乌附等热毒之品,药性平稳,且疗效确切。生黄芪不仅用于阳虚痛痹,还用于热毒痹,本人曾以生黄芪100克、忍藤100克二味药治病诸暨一热毒痹经多方治疗无效的患者,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阴虚病人则重用生地(50—200)克,加蕲蛇、威灵仙祛风活血之品,也常收显效,有人认为生地过用会产生滞胃,对生地《本经》“逐血痹”,《别录》“生地为散血之专药”,《本经逢源》“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观历代本草的论述,生地治痹实有殊功。对生地的滞胃,如用30克以下实会滞胃,但用量超过30克反而能通。本人于金华治疗一血精患者,以生地300克、鲜茅根100克,一剂血止,5剂痊愈,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近三年来随访病人一直身体健康,无有不适,所以说生地大剂量用,副作用是很小的。对于生地在痹症中的运用,已故名中医姜春华老师可称得是一绝,他不仅用于阴虚,还用于阳虚之痹,但阳虚方面本人无甚经验。  痹症病人多见有肢体拘挛(所谓的抽筋),多为血虚不养筋,或痰瘀阻闭,但均可重用生白芍。有些见症,本人恒用大剂生白芍(30—100克)、甘草10—20克为基础方,加威灵仙、木瓜、生山楂等药治之,对此种见症一般用三五剂就有显效。对于现代医学中X线显示有骨质增生或有骨刺疼痛严重的病人,本人也恒用生白芍(30—100克)、甘草10—20克、威灵仙15—30克、木瓜10—20克、生山楂20—30克为基础方,对于骨刺疼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并经过较长时间(1—3个月)的治疗也有消除骨刺的作用。  本人跟鲁贤昌老师学习时,见到一些慢性长期的患者,对称性关节(或一侧)疼痛,晨僵,早期具游走性,关节软组织呈菱形肿胀,关节僵硬、畸形、强直、功能障碍的病人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寒湿为患。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有的深入骨节,所以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从而生痰,痰瘀互阻,深入于关节,所以关节僵硬、畸形、强直、功能障碍。对此种症,鲁师是以补肾入手,用怀牛膝、川断、狗脊、仙灵脾、仙茅、巴戟天、枸杞子、党参、黄芪、麻黄、米仁、蕲蛇、木瓜、赤白芍、羌独活、制南星等健脾补肾佐以祛风湿治之,临床上经多年验治,实有良效。  骨质增生症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减退,尤其是肾精亏虚,髓腔不充,骨失所养,骨骼缺乏精微物质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负重的关节(颈椎、腰椎、膝关节、跟骨)疼痛、僵硬、酸重、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往往因外伤、劳累、寒凉等因京,诱发或加剧,休息后缓解.X光摄片可见特征性改变,关节边缘可见唇状改变或骨刺形成,晚期可发生关节腔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周围的韧带钙化,增生骨质压迫周围神经血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骨质增生既不同于感受风寒湿所致的痹证,也不同于因感邪日久、气血阻滞、外邪深入骨骼所引起的骨痹。基于本病是由于肾精亏虚,肝血不足,骨刺压迫经络,阻滞血脉超过人体代偿功能引起疼痛而发病,故本所在治疗时应着重于补肾养肝强筋骨治其本,活血止痛治其标。目前有不少广告说是什么祖传秘方,专治骨质增生之类的,这实不可信,试想中国当时那来的X光来诊断是否有增生的骨质,这一病名也是近来才提出来的,这只是一些人为了弄钱而采用骗子样的话,骨质增生不是病,是人体老化的现象,只是有一部分人增生的部位特殊而表现疼痛。只要补肾养肝强筋骨治其本为主,佐以活血止痛治其标。临床上多能缓解其疼痛。枸杞子、仙灵脾、熟地、巴戟天、鹿衔草、骨碎补、威灵仙、赤芍、白芍、鸡血藤等治之,基本病人都在较短的时间(3—5天)内缓解疼痛。  风湿、类风湿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由于病程长,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个别患者甚至因此而致残。中医认为风湿、类风湿属“痹症”范畴。西医认为是感染源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以滑膜炎为基础的关节病变,多以激素治疗,但激素给人体带来了重大的副作用。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热、毒外邪侵袭导致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滋养所致。病情也是以正虚为本,风、寒、湿、热、毒、瘀为标,治疗时根据标本的情况不同以采用治标为主,还是治本为主而治。对于本病,鲁师要求在吃激素药的患者停服激素药,如疼痛严重则以止痛药止其痛,配合中药治疗,几十年来鲁师在这方面总结出了很丰富的经验。鲁师认为本病是中医的顽痹,顽痹病人大多长期服用激素药,这种病人无论是寒证还是热证都得补肾。另外鲁师还常用蕲蛇,蕲蛇通透关节的能力很强,是理想的药物,只是价钱较贵。如见到有关节肿硬的还用南星以化顽痰。经治的大都得到很好的疗效。另外据病变部位加减用药,使药力直达病所。颈椎病变加葛根、羌活,胸椎加狗脊、炮山甲;腰椎加用杜仲、怀牛膝;骶髂关节加当归;膝关节加白芷、桑枝;跟骨加川芎、槟榔;强直性脊椎炎加鹿角片通利督脉;并发坐骨神经痛重用白芍滋肝柔筋。  本人治痹对鲁师有些经验亦善而从之,从不用西药激素、雷公藤、马钱子、草乌等毒性较大的药物,此类药大多伤胃。应从整体出发,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立方。在用调肝理气,扶脾养胃,滋养肝肾的基础上,采取化瘀,解毒,利湿,涤痰方法以治标。因为此病是患者内脏气化功能失调(主要是肾的气化功能虚弱)致使机体的气血津液新陈代谢紊乱而形成的。用扶脾养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以补充先天肾中之精气,肾中之精气旺盛不衰,才能推动血液和津液(水湿)正常运行,机体的新陈氏谢才能旺盛、抗病邪的能力才能增强,加之配合用清热、化瘀、解毒、利湿、涤痰的药物。在机体和药物的协同抗邪作用下,把体内瘀存的病毒,瘀热、湿痰及关节囊的积液、瘀滞和关节的粘连物等有机物质经新陈代谢吸收后,脉络再不受湿痰、瘀等异物阻塞。  对于一些单味药的动用也值得注重,本人老家有一老人,得痹病,双脚已有两年多不能行走,后来他以单味骨碎补,每天200克,煎汤渚猪蹄吃,连吃半年,双脚竟能行。民间有些单方的运用,如用之得当还是有很好效果的。  痹病患者对平时的日常生活也要注意,这很重要。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潮,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换洗,被褥要勤晒,感冒后要彻底治疗,防止病邪内传。劳逸结合,饮食有节,积极锻炼身体,配合着中医中药,风湿病会得到治疗。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  中医如何去痹症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三、除湿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著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五、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常用方剂有二陈汤。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或夜间定时痛者。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七、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八、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川断、桑寄生。&九、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脉细,舌质淡。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十、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艽、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20:08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湿痹症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