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大连武汉籍足球运动员员迟跃旭近况!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大连已故的十位足球先贤的故事
缅怀与大连足球有关的10位前贤
&作者:朱元宝
书名题字:刘金正
&写在前面的话
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广泛热爱。尽管目前中国足球处于落后阶段,但是国人从上至下挚爱足球者不仅颇众而且赤诚之心依然不减。
中国足球一个时期一度出现了假、黑、赌现象,负面的东西多了,媒体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这也大都是出自爱之深责之切的原因。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尤其大连足球不乏楷模式人物,不能数典忘祖,应当将这些前贤的事迹告诉后人。人们常说教书育人,必须弘扬“学深是师、德高为范”的精神。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本文作者就一直在大连足球界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大连足球发展的过程。
最近20多年来,大连一直在坚持推行绿茵工程。少年立志往往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足球少年的成长更离不开自己的明星榜样。“学深为师,德高为范”,“师范”、“师范”,就是这样来的。为此,将与大连足球有关的先贤的球艺、球风、球德、球品的事迹告诉大连少年足球爱好者,就是作者多年的夙愿。
&大连足球界不乏精英式人物,本可以收录更多在册,但是按照国人盖棺定论的传统,这次收录的只是与大连足球有关的已故的10位先辈的事迹。按出生年月排序,他们是傅立鱼、罗仙樵、王赞瑛、郭鸿宾、王寿先、马绍华、孙福成、姜杰祥、张宏根和李富胜。
假如为大连足球绿茵工程培育幼苗所撰写的这些浅显文字,能为少年足球的启蒙尽到绵薄之力,则不胜荣幸之至。
此书在成稿过程中一直得到市足协名誉主席康积惠的指导,市足协秘书长郭军的大力帮助,“国家特级书法师”刘金正大师题写了书名,馨东方养生有限公司陈德勇总经理、
、陈晶、李元臣、朱涛、王惠军、朱斌、谷惠子、张晓峰、李勇、明旭、张冰、康宏光、韩采书、张师萝、郭然、朱思琪等都为此书的出版做出了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傅立鱼与大连第一支足球队——中华青年会足球队
资料表明现代体育从十九世纪4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大连地区也是中国现代体育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1880年清政府在旅顺建立北洋水师基地,聘请德国、英国教官,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辅助手段,把田径、、球类和等现代体育项目引进了大连。《五四运动》对大连新文化尤其现代体育的开展影响也是巨大的。1920年7月,大连中华青年会成立了,这是一个当时在大连的中国人自己集会、教育、修养活动的组织。在此之前的1895年大连就沦落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大连的中国人不仅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权利,就连文体活动的自主权也被剥夺了。当时在大连的日本人每年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运动会,但是不论身份如何,是不允许中国人参加的。大连中华青年会成立后规定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向人们灌输文化科学知识,再有就是增强人们的体质,使大连中国人“身体强壮,精神刚健”(青年会章程),把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该会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设立了体育部和武术部,开展了多次多项目的体育活动,从此大连现代体育事业逐步开始兴起。
中华青年会的成立以及大连现代体育的开展不能不提爱国报人傅立鱼先生。
傅立鱼字新德,别号西河,1882年出生于安徽省英山县(现属湖北省)。17岁考取秀才,1900年于安徽大学肄业,旋以官费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明治大学分校。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归国后,辛亥革命期间,参加革命军事行动。国民党二次革命时,在天津日租界创办《新春秋报》。因发表激烈反对袁世凯的言论遭到通缉,于1913年潜入大连,加入中文报纸《泰东日报》社任编辑长。曾怀着民族正义感发表了一些抨击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文章。1920年7月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他的倡议下创办了大连中国人第一个爱国团体、社会教育机关——大连中华青年会,被选为会长。为激发民族意识,他和其他中华青年会领导人一道,经常举办双十节庆祝活动、中国人参加的运动大会(项目有田径、、足球比赛等),与日本人相抗衡。
从日开始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都在当时大连唯一的运动场——西公园满铁运动场(今大连铁路体育场)举办中华陆上运动会,这是非常振奋大连中国人心的盛举。不仅大连市内的中国学生、商人,就连远郊的旅顺、皮口(普兰店)等也派队参加,运动员人数达到500多人,“来观者四万余众”(青年会事物一览表),奖品和奖旗都是东北三省各爱国团体和人士捐赠的。这次运动会规模大、人员多、奖品也多,远远超过了此前日本人举行的运动会,也是大连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场面,《泰东日报》第二天(日)撰文称“大连破天荒之盛举”。
历届运动会傅立鱼都是主要组织者,或担任委员长或担任主席。运动会的举办规模也越来越大,1924年第三届运动会举办时参赛单位达25个,运动员超过了千人(1100多名),更值得一提的是“大连进德女校”的学生也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第一次跨进体育场,参加了比赛,这可以说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媒体当时形容“会场内外数万人之多,人山人海,无立锥之余隙”。
早在上个世纪初,大连港对外开放,现代足球运动就传入了大连,大连建立起的第一支足球队,就是中华青年会足球队,简称中青队。那是在中华青年会会员宋子仁、吕健生建议下于日组建的,时值中华青年会成立第二年。当时全队有37名队员,其中半数为青少年队员。虽然建队初期水平不高,但是凭借大连人的刻苦好学精神,很快就在足球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天赋。到了20年代中期,技艺得到明显提高,经常与来访的外国船队比赛,连战皆捷,譬如5比0胜太古轮队,6比0胜英国商船队等,名噪一时,“旅大各团体及欧美各国轮船上之白种足球健将莫不知本会体育上有相当之成绩”(青年会事物一览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侵略者进一步加紧了对大连的统治,逼迫中华青年会更名为大连青年会,球队也改为大青队。1934年中华青年会又被迫解散,足球队也随着解散。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华青年会恢复活动,中青队也随即复出。1945年12月为庆祝大连市人民政府成立,大连市举办了冬季足球比赛,中青队获得冠军。1947年根据有关部门的文件规定,中青队再次解散。历史上中青队出现了许多足球名将,譬如以夏树福(旧中国国家队队员、著名的东北风足球队组织者)为首的李永新、孙德信、孙承祺、孙承祀五虎上将(同时也是旅顺二中的五位前锋,他们五人同时加盟了中青队)、阎承宽(老东北风主力前锋)、王兰(东北最早的足球记者)等等。中青队培养的一大批足球健将,成为后来大连足球发展的种子。建国后大连能够成为中国的足球城,与大连成立的第一支足球队的影响,关系极大。
1928年7月,傅立鱼被日本殖民当局以“扰乱东三省为目的,组织政治秘密结社,策划种种阴谋”的罪名逮捕,并关押15天,随后被驱逐出大连。
时光荏苒,如今的大连是中国浪漫之都,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开放城市,也是中国的足球城、体育名城。大连人崇尚体育运动,现代体育运动得到广泛的开展,原因诸多,这与五四运动的影响分不开,也与傅立鱼先生倡导成立的中华青年会分不开,大连体育应该永远铭记这位先人。
罗仙樵约法三章,隆华队独树一帜
罗仙樵1907年出生于大连。
20世纪20年代初,中青队甫一树旗,犹如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许多大连球队雨后春荀般相继建立。当时大连所建球队有个特点,即大都带有中字或者华字,诸如中青、华商、隆华、工华、华青等等不一而足。盖因当时殖民当局在连推行殖民教育,要起个既不失掉民族尊严又不被殖民当局怀疑的名字,绝非易事。殖民当局不准国人使用中、华二字,国人偏不信邪。但中青队后来还是被迫改为大青队,傅先生也被殖民当局关进监狱,最后不得不离开大连。另一支后起之秀华青队也被迫更名为新青队,该队创始人、武艺师傅王小辫决心非报此仇不可,后来果然如愿以偿。
当时受中青队影响,一支常在今劳动公园附近踢球的年轻人组建了名称为“老虎”队的足球队,现今古稀以上老者大都认可老虎队。老虎队的来历是原来劳动公园当初叫过老虎花园,倡导建队的是大连足坛先辈罗仙樵老先生。如同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需要知识分子引进外国先进理论一样,现代足球的传播,也需要通晓外语的体育人士加以介绍,才能与国际接轨。
罗老先辈可谓大连足坛不可忘却之师,他自公学堂毕业后到华商夜校补习英语,该校校长付先生喜欢足球,亦建有足球队,罗老也是其中一员战将。世上任何一项事业大凡若想成功,须有知识为根基。罗老精通日、英双语,凡与西洋船队比赛,皆由罗老用打字机打出英文邀请函,后来罗老还主编出版了《中日体育词汇大辞典》(等等足成佐证)。1925年老虎队更名为隆华队,大家为隆华队树旗和起队名绞尽了脑汁。身为队长的罗老先生睿智过人,恰好该队拥有数名正隆银行职员,譬如郭义达、刘宜昌等,假借正隆银行华人队名义搪塞过去。其实暗喻“兴隆中华”之意,由此可见大连足坛先辈良苦用心之一斑。
当时国人对于现代足球规则以及其相关知识知之不多,难免不出一些乱象。于是罗老函购了英人麦克乐所著《足球》一书,继而从中华体育协进会购进《足球规则》,从日本订阅了《朝日体育运动》。在与英人球队比赛时,获赠英国《足球年鉴》。博览群书后,茅塞顿开,正是罗老奠定了大连现代足球理论基础。
隆华队甫一建队立马约法三章:
一曰:凡入隆华队者,不得再入他队;
二曰:参赛严禁动作粗野;
三曰:尊重裁判。
区区三章看似简约其实并非简单,大家千万别小觑此三章,时至今日又有几队能照章做到?针对当时不明体育比赛精神之实质、不知规则为何物、动作粗野、甚至追打裁判之各种怪相,此三章可谓及时好雨、指路明灯。隆华队历经二十余载,不仅球星辈出,战绩彪炳,而且作风良好,竟无任何恶意犯规现象,此等传统一直延续到大连足坛后代,难怪口碑极佳,深得大众喜爱,也是由于从最初建队就立下了好规矩。
隆华队树旗后翌年5月,时值第五次中华运动会召开之际,中青队约战隆华队在大会闭幕式上表演足球。岂料此一举动,竟成为传统延续下来,时至今日大连无论厂矿或者学校,大凡举办田径运动大会时,往往都增添足球表演赛,增加乐趣不小。
欣闻中青运动会有足球表演赛,远在沈阳的冯庸先生特意赶在赛前,捐赠大银杯一座,刻有:“勇冠三军”四个大字。赛会规定此后每年中华运动大会,都举行足球比赛,连胜三次者,将永久拥有此杯。长江后浪推前浪,结果从未战胜过中青队的后起之秀隆华队,在罗老先辈带领下出人意料地2比0完胜老大哥,捧得奖杯,于是声名鹊起,逐渐取代了中青队的足坛霸主地位。据罗老先辈回忆,那场比赛的观者竟多达2万余众,促进后来大连足球之发展作用可谓不小。自此开始,当时的《泰东日报》特聘请了旅顺工大学生、亦为中青队员的王兰,兼任该报体育记者,此又成为了东北体育记者第一人。隆华队曾7比0大胜日本冠军拓殖大学队,此战对方连换3个守门员,还是净吞了7弹,就是守不住球门,被打成了筛子,一时传为佳话,很是令国人扬眉吐气,弹冠相庆。应援者(拥趸们)竟打起鼓乐沿街游行起来,足见其盛况绝非一般。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真是大涨被奴役民族的元气,即使在那时,也足见足球在大连人们心目中是何等地位!隆华队不仅成绩彪炳,而且人才辈出,新中国第一代国脚郭鸿宾、王寿先、王礼宾等都是出自隆华队。更重要的是其良好作风,在大连足球界播下了种子,形成了传统。
大连少年足球的启蒙者王赞瑛
王赞瑛老师日出生于大连,卒于文革结束后不久的日。
如今,古稀以下年岁的大连老教练许多都是他的弟子,在大连足球界人们称呼他为“王老太爷”,他是大连50年代第一任少年足球教练,堪称大连少年足球启蒙的高祖。
曾在第一批少年队任队长、后来担任过中国足协副主席的盖增圣2001年曾如是评价王老师:王赞瑛老师在选苗、育苗方面的经验,为大连足球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当中国足球终于实现了“走向世界”的夙愿时,我们不会忘记先辈做出的贡献。
另一位文革前的得意门生、担任过中国队主教练的戚务生说过:王老师带领我们训练的日日夜夜,就像昨天一样历历在目。王老师胸怀宽广、忠厚为人、艰苦朴素、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和敬业务实、契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始终是我遵循的工作准则。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就是说慧眼识珠的大师级人物太少了。“千里马”再多,也需要“伯乐”去发现,并且要“策之以其道,食之要能尽其材,鸣之要能通其意。”这样“千里马”的日行千里之能才能被发掘出来。自古英雄出少年,建国后大连足球人才比比皆是,这也是伯乐去发现、挖掘和辛勤培育的结晶。
大连足球人才辈出,从最初的开山鼻祖罗仙樵先辈发现新中国第一代中锋郭鸿宾起,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足球幼苗宛如层出不穷的雨后竹笋般茁壮成长,原因诸多,除了浓厚的足球氛围、青少年自身的良好素质外,不能不谈到的是大连的足球园丁呕心沥血的付出,园丁们辛勤的育苗才使得建国后大连足球人才不断涌现。
大连的足球园丁的动人故事无论用多少笔墨恐怕也只是挂一漏万,因为实在太多太多。建国后先后在大连业余体校、体训班(后来的足球学校)从事过专职青少年足球教育工作的有:谭学高、王清汉、赵鲜凤、朱作富、王克民、孙连璋、贾凌福、王有成、丛润芝、王立惟、丛安庆、孙元云、孙凤玉、王亮等等。这还仅仅是点到在大连足球运动学校和体训班的已经年过古稀的一批老教练,而区体校、基层学校等等诸如孙重兴、王冬青、陈俊、张斌、盖增君、柳忠云、宋元栋、程显飞、何军等等,各个年代都有一大批辛勤育苗的代表人物。但是不能不提的是50年代最早带大连青、少年队的老教练王赞瑛。这样说吧,直到1964年出生的大连籍足球队员孙伟,凡是从大连体校出来的国脚,几乎都得到王老师的真传。
出生于1914年的王赞瑛老师,早在30年代就是与郭鸿宾等齐名,素有“小白帽”、“草上飞”之称。当时曾接受在大连的德国企业老板乌尔茨之邀,出面组建了斯巴达克队。包括老板乌尔茨在内队中不乏数名外国队员,当然也力邀了包括大连足坛名宿杨振增、郑广禄、安邦有等参加该队,曾远征沈阳,大获全胜,由此可见实力不俗。王老师也曾因从事足球运动而被日本殖民当局抓进监狱,可见老一辈先贤搞足球的不易程度到了何种地步。
建国后王老师在医药公司工作,仍不放弃一生挚爱的足球,尤其对大连少年足球热心非凡。1955年,辽宁省举行过一次少年足球调赛,他受市体委委托临时组建了大连童子军出征沈阳,这是大连第一支少年队的雏形。1955年,辽宁省体委下发通知称:“拟于1956年举办第一届全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得到这个消息,大连体委决定在下半年组建大连少年队,以备打好次年在锦州举行的比赛。这个组队的重任就落在了当时还在医药公司工作的王赞瑛老师身上。翌年大连业余体校成立时把他调入体委系统,这是大连建国后首批从事专职少年足球教练工作的园丁。关于大连市业余体校成立的始末大致如下:日市体委制定了“旅大市青少年业余体校章程”(草案),7月15日市业余体校在六中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当时设有田径、足球、游泳和体操四个班级。
当时大连的初中学校中,8中、6中、铁中以及新华中学等开展足球活动尤为出众,于是王老师就以这些学校为主,正式组建了第一支少年足球队。
俗话说良好的选材就是成功的一半,王老师选材很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办法:以他自身多年踢球体味,虽然属于老式经验,但是在当时缺少与外界交流机会,国际科学训练模式得不到吸纳的环境下,那一套老办法还是蛮管用的,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因为他的弟子出了众多人才。
少年足球队员的选材,最初稚嫩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脑子好使,就是会踢意识足球,身体柔韧性好、反应机敏,那种鬼精灵、可塑性强的应为首选。王老师很看重少年队员的意志品质:品行是否端正,是否肯于刻苦训练,是否有集体主义精神、能与队友密切配合,是否品学兼优等等,这些都要细致观察。那种脑子乱呼呼一摊浆糊式的,虽然身高马大一时还挺好用,但是发展前途不大的则不予录取。当时大连踢球的孩子挺多的,例行的比赛可以选材,但是要真正发现好苗子还要向基层学校老师询问、沟通,了解更多的详细情况,而且必须长期私下里跟踪考察。后来与王老师共事过的几位晚辈教练形容王老师选材时的形象是:每天骑个,大街小巷不断地寻觅;裤子上两个口袋,一个是装着大生产牌香烟,一个是笔记本,见到在马路上或者胡同里踢球的好苗子,立马记录下来,经过数月考察,通过打比赛考核才最后确定收入队中。
苗子选出来了,如何训练这些小队员呢?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都说教书育人,王老师在训练少年队员时,也是先教队员如何做人,然后才教如何踢球,教人教球,育人于教球中。
1955年下半年组建的大连少年足球队,继承了大连足球先辈的优良传统,譬如红黄队大战国家队、譬如造船队出访享誉神州大地等,许多优秀品质都是小队员学习的榜样,这是少年队建队初期最主要的思想教育内容。那时王老师还在医药公司上班,他每天下班后,赶到体育场训练小队员,小队员也是在放课后从四面八方坚持到体育场接受训练,这种业余训练当然很辛苦,但是此前因有旅大红黄队的先锋榜样作用,小队员们都能自觉地接受训练。
真要让这些少年足球的可造之才虚心受教,并且在足球之外,还能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仅对他们教授足球,那是远远不够的,在足球这个行业,如同任何其他社会行业一样,如果一名队员仅仅只懂足球,那就难以成功,失败概率甚大,唯有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
为了少年队员的成长,王老师呕心沥血,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训练上。教球育人,道理上自然不错,但要真正执行起来,谈何容易!不付出百倍努力,是万万不行的。他的三女儿、大连体操著名教练王明华回忆自己的父亲的事迹时说,他就是一位痴迷足球的人。她小时很少能看到父亲,星期天从来没有在家的时候,整天都是在足球场。王老师老伴刘菊梅老人说:“他就是一个不回家的人。”家里大小轻重活,诸如买煤买粮买菜等,全都抛给了老伴。
王老师教球育人,“不学礼无以立”,训练伊始就进行礼仪教育,包括穿衣带帽、待人接物、语言行为等等,简直包罗万象,良好的素质养成教育正是绿茵场上一种无形的战斗力。王老师不仅训练比赛要管,而且生活当中事无巨细也亲力亲为,更一刻不放松地抓小队员的学习成绩。队中有一条规定:凡是功课掉队的都要停止训练。所以热爱足球的队员们非常珍惜训练比赛机会,没有一个不用功学习的,真正做到了踢球学习两不误,为队员们后来成才打下了基础。
这些小队员虽然有踢小皮球的经历,但是由于都是踢马路足球出身,没经过正规的基本功培训,还是有点野路子的不很正规的踢法。王老师认为,去掉不合理的成分、发扬原有的技术特点,应该首先从基本功训练抓起。基本功越扎实,后期越会起作用。但是,这个基础要打牢,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踏踏实实、一招一式,循序渐进才能真正掌控到手,磨斧不误砍柴工嘛!
王老师采取经常打比赛的实践法,来提升球队的能力,这一招效果很好。少年队曾数次在大连、旅顺与当时旅大学联代表队和旅顺中学交手,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还与青年队、成年人等各种球队打比赛,甚至许多成年队都不是这支少年队的对手。
由于王老师本身就是一位资深裁判,在市内许多重大比赛中他都担任主哨,深知理解足球规则对于球员发展的益处,因此经常安排小队员学习足球规则并让他们担任裁判工作,因此那批少年队员对于足球规则掌握很深,基本没有因为欠缺规则知识而“吃苍蝇”的事发生。(吃苍蝇是大连话,人人都懂得的,就是如同糗事,干傻事悔之莫及。)
在王老师自创的训练法的启迪下,这批小队员由于选苗准确,心有灵犀一点通,靠着足球的才华、悟性加上自觉刻苦训练,很快掌控了足球技战术真谛,半年多后已经判若两队。
当时18名队员中的守门员之一、来自8中的张承瑛副教授,后来到沈阳体育学院专攻足球,成为培养出众多守门员的教练。他经过多年精心探讨,总结了王老师的许多选苗育苗以及培养少年队员的经验。统计数字表明,第一批少年队后来专门从事足球的成才率极高,其中包括盖增圣、桑廷良、陈文芳、初钦章、阴合源、孙凤玉、张承瑛、于业昌等,或入选国字号队员、或获得运动健将、国家级教练、国家级裁判、体育教授等称号。即使从事其他行业的,也都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或者国家干部等,都成为有用之才。
这支少年队1956年5月获得了辽宁省全省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载誉归来后,被誉为全国农民“足球之乡”的大连前关村邀请他们前往参观比赛,受到了热情款待。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闻讯特意赶到现场拍摄了纪录片,并于当年10月在全国公开放映,一时大连童子军足球事迹传向全国各地。
是年8月,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运动大会在青岛举行,大会主要进行田径和体操比赛,但是足球被列入了表演项目。共有三支少年足球队参赛:一是东道主山东队,二是新疆队,三就是辽宁队。由于大连少年队此前在5月获得了全省冠军,当仁不让地代表辽宁参加了这次足球表演赛。开幕式表演的是辽宁少年队与东道主山东队的比赛,1比0取胜;次战5比0大胜新疆队,两战皆胜而且不失一球。他们的突出表现深受媒体和观众青睐,当时在现场观看比赛的北京体委负责人,因为北京也在此前早已建立了业余体校足球训练体系,觉得与大连少年队比试肯定受益匪浅,于是立即邀青大连少年队进京表演。这完全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天下第一美事!50年代的少年没有太多的出远门机会,谁不想去首都啊!事情来得太突然了,这让小队员高兴地如同骑毛驴吃豆包——此话怎讲?乐颠了馅呗。一颗颗童心早已飞向了北京、飞向了天安门!于是不待大会全部结束,王老师就率领全队开赴北京,迎接着即将在首都赛场上的新考验。在北京全队下榻在什刹海(SHICHAHAI)业余体校,受到热情的首都人民的款待。当然小队员在比赛中的卓越表现,也博得京城观众的喜爱。在对北京业余体校、北京少年宫和什刹海体校的三场比赛中,都是净赢3球以上的大比分获胜。在京期间,共青团中央书记、北京体委负责领导还接见了大连少年足球队一行,并合影留念。那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的体育报纸,中国青年报是报道体育比较多的报纸,该报记者采访了大连少年足球队,并将全队集体照片发表在该报上,于是大连少年足球队就更加名扬全国了。也就是在此时,全国足球专业队纷纷来大连物色优秀足球苗子,盖增圣、孙凤玉等被沈阳体育学院竞技科足球队、初钦章被北京队、阴合源等被八一队选走,后来都成为了一代足球名将。
送走了一批足球苗子,王老师又继续一批又一批不间断地培养着大连少年足球苗子。说来还有一个趣事:当年在体育场内场训练,训练结束后,常常发现丢失训练用球,究竟啥原因?百思不得其解。经过思考后,王老师有一天在训练结束前,自己提前走了。当全队都离开内场后,只见常来观看训练的几个小孩子,从体育场内的跳高、跳远的沙坑里将踢到界外埋在沙子里的足球挖出后,高兴地向场外走去。原来如此!这些小家伙也太鬼了。其实王老师并没离开体育场,而是在室内通过体育场看台留下的透气孔观察,终于发现了是一傍观看训练的小孩子把足球藏在沙坑内拿走的。这时王老师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孩子们当然知道错了,吓得哇哇大哭。王老师于是耐心地告诫他们,喜欢足球并不是坏事,但是用这种方式得到足球就不对了。如果想踢好球,一定要做好人。而且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当中有可造之才,也可以跟着训练。从这些孩子当中,后来还真培养出了小球星。
1958年7月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共有38个城市的少年队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在沈阳、重庆、保定、郑州、南京和武汉六个赛区举行,只有取得分区赛小组第一名的6支球队才有资格参加于8月17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阶段决赛资格。大连少年队不负众望,击败了沈阳、延边、长春等劲旅,终于获得了进军首都参加决赛的机会。
当时在北京的大连籍国脚孙福成、陈家亮、王克斌和丛者余都到现场观看、指导来自家乡的童子军,见到这些足球健将和心中的偶像,小队员们甭提多高兴了!四位大连籍国脚还与全队合影留念,国脚的到来的确给了小队员们极大的鼓舞。
在北京的六强循环赛中,大连少年队再次以5战4胜1平不失一球的成绩,获得了冠军。那时上海少年队中就有包括王后军、蒋耀章等好手。这是继1951年以大连人为主组成的东北队零失球获得全国足球冠军和1955年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会足球决赛大连造船厂足球队零失球获得冠军之后,大连童子军又一次零失球获得的全国冠军。国家队的后防线上,历来不乏大连籍国家队员。譬如第一代的王寿先、王礼宾、王政文三王、还有姜杰祥,以及后来的王克斌、戚务生、迟尚斌、郭新源、林乐丰、刘志才、张群、臧蔡灵、贾秀全、朱波、赵发庆、徐弘、朱晓东、张恩华、孙继海、张耀坤、冯潇霆等等,守门员中的马绍华、桑廷良、李富胜、许建平、傅玉彬、徐弢、程强、陈东、王大雷、刘殿作等等。防守是比赛取胜的重要一环,当然要靠全队的整体集体协防了,但是不能不提后防线上的队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预判意识和位置技术,以及强悍的身体条件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拼搏自我牺牲的精神。
请看1958年全国少年足球决赛时的具体比赛成绩:
大连少年队4胜1平0负积14分,得失球14/0,获得冠军,
(当时计分办法是胜一场积3分,平一场积2分,负一场积1分)
上海队2胜3平0负积12分,得失球13/2,获得亚军,
天津队2胜2平1负积11分,得失球4/2,位居第三。应该说这三支球队实力伯仲,后来都输送了多名专业队员。
旅大&&&&&&&&&&&&&&&
0比0&&&&&&&&&&&&
0比0&&&&&&&&&&&&
0比1&&&&&&&&&&&&&
0比4&&&&&&&&&&&&&
0比5&&&&&&
0比6&& 0比0
这支夺取全国冠军的少年队的主要成员有:陈文芳、桑廷良、高春武、徐来贤、陈存才、李德周等。
由于大连少年队的出色表现,各支球队纷纷来大连物色人才,桑廷良、徐来贤等去了辽宁队,陈文芳等去了北京队,陈福祥等则入选了八一队……
从1955年执教盖增圣等第一批30年代出生的少年队开始,直到后来的戚务生、李应发、王积连,再到文革后执教1964年出生的关门弟子孙伟等为止,王赞瑛老师可以说是大连少年足球训练的开山鼻祖,足坛弟子已经桃李满天下了。
郭鸿宾——36岁的新中国第一中锋
郭鸿宾老师出生于1916年。在辽沈足坛只要一提郭鸿宾的名字,包括后来成为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盖增圣等在内的足坛名宿都是一口同声地尊称他“郭老”,其威望由此可见一斑。
郭鸿宾8岁进入大连西岗公学堂开始就喜欢上了体育,大凡球类他都打得不错。譬如30年代初期,由于公学堂地处西岗大庙一带,那是中国大连人开展的主要地点,郭鸿宾是当时大连最著名的篮球队飞飞队创始人之一。人们评价他的篮球水平:动作敏捷、速度快、投篮准……在50年代担任辽宁队主教练期间,全队经常举行乒乓球比赛,而那些年轻队员不乏像慕厚仁、盖增圣这些乒乓球高手,但是往往都打不过老教练郭鸿宾,他的手感太好了。当然他最喜欢的还是足球,足球技术尤其出众。由于各项球类水平都不错,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更增加了他的灵活性。
他的中学时代是在足球开展比较好的大连商业讲习所度过的,那时就参加了社会上的球队——关东队。17岁时就被大连足球名宿罗仙樵老先生看中,被吸收到了大名鼎鼎的隆华队,成为全队当时年龄最小的队员。毕业后在大连海关工作,得到更多参加足球比赛机会,参加了30年代一系列大连足球的重大比赛。后来与多名大连足球好手一起被罗仙樵介绍到长春,入选满洲国足球队,数次出访日本、朝鲜。
1946年至1948年是东北风三次出征关内的主力队员,东北风足球队在关内取得了彪炳战绩。日,新中国成立应邀赴京参加足球表演赛,光荣地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
在1951年12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他是东北队的核心成员,他与队友取得了7战6胜1平进球30球不失一球的辉煌战绩,为东北队夺得全国足球第一个桂冠立下赫赫战功。赛后,他入选了30名1951年度全国足球选手,也就是第一届国家队,而那时他已经是36岁的高龄了,是年龄最大的国脚。1952年与中国体育代表团一起参加了第十五届,把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空。
在国家队时,第一批老国脚回忆说,为了提高体能,他穿着有2斤重的笨重的足球鞋,与年轻队员一起坚持长跑训练,毕竟年岁不饶人,有时累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但还是顽强地完成了训练任务。但是每逢出场打比赛,他都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当时国家队的流行语是:“在中锋这个位置,只要郭鸿宾认了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可见其功夫了得。
在绿茵场上他的头脑非常清楚,技术全面,动作简练,控球能力极强,盘带过人有独到之处,传接球到位,左右开弓,头球尤其出众,他的转身射门堪称一绝。辽宁足坛后来出现了许多技巧性的中锋,盖增圣、马林、张玉宁、李金羽等都有他当年的影子。
1953年从国家队退役后,他是东北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竞技科、辽宁足球队的前身)第一任专职足球教练,他先后担任过主教练、总教练、足球班主任、顾问,还担任过沈阳市、辽宁省和中国足协副主席等职务。
辽宁队一直是中国足坛的一支劲旅,获得荣誉之多、为国家队输送优秀队员之多,堪称中国之最。他培养出的学生已经桃李满天下,可以这样说,半个多世纪来,他就是辽宁足球队的教父。
之五 新中国第一任队长王寿先
贺老总点将西行——小记大连足坛名宿王寿先老师
王寿先老师1918年生于大连金州,在金州公学堂读小学时,在启蒙教练石洪玉指引下就开始踢足球。30年代到大连读商业学堂时,该校球队是大连地区与旅顺高公齐名的劲旅之一。后加入大连著名的隆华队,司职左前峰。他个子不高,只有1米7,但他速度快,技术全面,踢球稳健。后来到长春、沈阳等地发展。1946年至1948年,他是东北风三次出征华北、华东的主力队员。日,他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并荣幸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1951年12月,他和多名大连籍球员一起,代表东北队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足球比赛大会。当时队中并无教练,而是由他和郭鸿滨、王政文、丛安庆、马绍华五位大连人组成了核心小组,取得了六胜一平,进30球不失一球的辉煌成绩,获得冠军,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队,并出任队长。在这次的比赛的第二轮,他被动作凶狠的对手撞得头破血流,抬出了场外。但是第三轮是一场关键性的比赛,作为队长的他,岂能因伤而下绿茵场?他带伤上阵,结果击败了实力极强夺标呼声最高的华东队,为东北队最后夺得冠军奠定了基础。中国足坛曾有过著名的“三王一郭”之说,这是他在四川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中国国家队守门员继而担任足协要员的笔杆子马克坚在著述中把他与王政文、王礼宾和郭鸿宾等东北队主力称为“三王一郭”,而后这个名声就传开了。
1952年夏天,就在即将出征赫尔辛基奥运会时,王老师突患阑尾炎,最终未能成行,引为终生憾事。回忆这段历史时,老年(年维泗)这次来大连参加元老足球赛时提到,还是他在北京找了辆三轮平板车,把王老拉到医院去的,那时的国家队条件也太艰苦了。
2000年,党中央发出了开发西部的号召,全国各方支援大军纷纷奔向西部地区。而王老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率先进入四川大地,成为了播种足球的先行者。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年,西部地区足球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全面发展的新格局。陕西国力队冲A一举成功。五年前由贾秀全带去的多名大连籍老将已经淡出,但大连小伙朱永胜、李国旭、孙峰、王楠、陈家楠等却不折不扣地挑起了国力半壁江山。大戚也领着多名大连战将在云南保级成功。特别是四川足球,不仅有全兴、隆鑫两支甲A,而且名列季军和殿军席位,还有五牛和绵阳两支甲B,成为不折不扣的足球重点之地。在这几支球队中,大连人也尽了一份力,如全兴的史永强、徐辉、宋振瑜,隆鑫的徐弢、赵发庆、石雪清、吴政等,五牛的于景连等等。提起四川足球,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王寿先老师。
王寿先老师前往四川执教足球,是贺龙元帅亲自点将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贺老总一生喜爱体育,全国解放不久,他与邓小平在大西南地区工作,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西南军区战斗足球队。1952年足球队成立时,没有像样的足球教练。当时西南区足球队参加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成绩不理想,只排在倒数第二位。球员形容说,大家都是教练,大家又都不是教练。如何带好如同一盘散沙的球队,贺老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也让部下物色教练,甚至了解到了球王李惠堂的事迹,但是那个年代是无法邀请在香港的李惠堂来执教的。
1952年参加完奥运会的中央体训班足球队(国家队)回国后,贺老总亲自邀请国家队到四川表演,年末国家队终于来到重庆,参加西南地区第一届运动会,作表演比赛。
国家队抵达重庆后,第二天就进行了表演。贺老总到场观看,李凤楼教练专门在主席台上为贺老总做讲解。
时任国家队队长的王寿先老师,带领全队做赛前热身示范,贺老总看得十分认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眼前这位国家队王队长不就是十分理想的教练人才吗!
表演赛甫一结束,贺老总就迫不及待地向李凤楼询问王寿先的情况。并让国家队教练和领队回京后,向中华体育总会领导报告,务必作王寿先的工作,让他到四川执教足球。
回到北京后,体总负责人黄中以及李凤楼先生等开始做王老师的工作。离开北京谁能没有想法?但是,几天后王老师还是想通了,终于在日来到了重庆,落户大西南,成为了四川足球的真正开拓者。
从那时起,他出任西南地区足球队教练,后来是总教练,一干就是20多年。四川以及其它西南地区的一些著名球员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可以说,王老在四川是足球桃李满天下。王寿先的名字,在四川叫得很响,四川足球界,也非常尊重这位大连足球前辈。马克坚、王凤珠这些西南国脚,谈起王老,都非常感动。直到80年代初期,王老才落叶归根,回到了故乡辽宁。年过七旬的王老,回到家乡后,任辽宁省体科所副研究员,省足协副主席,一直从事足球运动训练科研工作。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国家体委足球运动选材课题研究一等奖
也是在2000年,同是金县老乡的陈家亮(前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也曾任过国家队队长)来连时告诉我们,王老已经走了。我们为大连又失去了一位可敬的足球老人而痛惜,更认为有责任尽快抢救大连的足球历史。家亮还告诉我们,王老师生前有一个愿望,想和他等几位金州的足球老人一起回家乡,而金州体委的于吉川主任也非常欢迎这些足球先辈们常回家看看,没想到王老师已经走了。但可以告慰王老师的是,他在四川播下的足球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了。大连人和四川人在新世纪中将继续联手开发天府之国的足球资源。让我们期待美好的未来。
&第一代国门马绍华
马绍华,1925年出生于大连,第一代国家队守门员,曾在1951年于天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足球比赛大会上创下了全部7场比赛不失一球的记录。更令人惊奇的是,在随后被邀请到北京为中央首长和北京观众表演的两场比赛中,继续保持了一球不失的记录,其中包括扑出一粒点球。连续9场比赛,整整长达810分钟的比赛,0失球,固然与东北队实力雄厚不无关系,但是谁又能否认作为门将的马绍华的作用呢!
马老马绍华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国家队守门员,这是现在大连足球爱好者人人皆知的事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是出于疏漏还是人为的原因,连权威的中国体育年鉴及足球运动史都没有马老是第一代国脚的记载。这既不符合事实,也是对马老的极大不公,这是体育史一个极大的败笔。“国无信史,士之耻也”。作为大连的足球工作者只要条件允许,就有责任还历史一个清白。所以,我们不厌其烦地反复调查核实,终于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承认,还中国足球一个真实,承认了马绍华是第一代国脚,这是令人欣慰的。
马老年轻时代大连还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日本人在大连实行的是全面化的殖民统治。为了振奋民族精神,当时在大连的著名的爱国报人、老同盟会会员、《泰东日报》编辑长傅立鱼先生组织了中华青年会。其目的就在于通过灌输文化科学知识、开展体育活动来与殖民当局对抗。他认为“民族兴旺之理,国家盛衰之迹,系于国民元气之消长。”大连人往往就是利用足球这项运动达到和殖民当局对抗的目的。在足球场上嬴了你,既可大大地振奋当时大连人民的民族精神,也可以极大地打击不可一世的殖民当局的气势。马老20岁左右的时候,血气方刚,组织了街头的一批年龄相仿的青少年,在1945年日本人的樱花节这一天,将他所在的工作单位、当时在大连也算强队的满铁队打败了,于是大祸临身,不仅被满铁开除,而且被抓去当劳工。幸亏机灵的他趁上火车混乱之机溜掉了,否则,新中国还真少了一位国门。至于在同场比赛中建功的他的师兄陈勤,因为家中被发现有大米,竟被日本人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建国后,马老成为第一批国家队队员,虽然物质待遇很微薄,但他们练得很自觉。每个人都有绝招,这是当今足球运动员所不具备的。1952年在周总理的关照下,马老和他的队友们终于踏上了参加第15届奥运会的征程,并胜利地完成了把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空的任务。为国争光就是他们最大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他们的动力。职业化以后,再让足球运动员像过去那样过苦行僧生活是不现实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职业化后的运动员该拿大钱还得拿,毕竟运动青春是短暂的。但金钱不能成为唯一动力,还得物质和精神相结合,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到任何时候都要放在第一位。只要心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人人都会练出自己的绝活,足球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这才是第一动力。
马绍华在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期间,曾创下810分钟比赛0失球记录。
大家知道,日至9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一共有东北、华东、华北、西南、中南和西北六大行政区以及解放军和铁路8支球队参加,打的是单循环赛,即每支球队都要与其他7支球队交锋,7场比赛每场都是90分钟,总共也不过630分钟,哪来的如标题所写的810分钟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东北队在对依次获得本次比赛第二、三、四、五、六、七和八名的华东、解放军、华北、中南、铁路、西北和西南的具体比分分别是2比0、2比0、2比0、9比0、0比0、7比0和8比0,总比分是30比0。只是在第3轮对铁路队的比赛中,对方采取了老虎不出洞坚决死守的战术,尽管东北队曾获得一个罚点球的机会,可惜中锋郭鸿滨老师没有罚中,只有这一场球以0比0收场,这样东北队的战绩就是6胜1平得失球为30比0。其中最有看点的一场就是第5轮对当时4战全胜的华东队,就像后来职业联赛的大连与上海的连沪争霸一样。由于东北队在此前被铁路0比0逼和,所以只有打胜这场比赛,才有可能获得冠军。而华东队拥有多名名将,例如前锋张杰、方纫秋、钱允庆,中场陈成达,后卫何家统、郑德耀和东北风队访沪时留在上海的大连人李承先,特别是1948年就曾参加过奥运会的老国门张邦纶。出生于1919年、当时已经31岁的张国门虽然只有1.71米高,但身手异常灵活,又有参加奥运会的经验,声望非常高。在比赛中,他是指挥员,他的发挥如何往往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他与马绍华都成为了新中国国门,但在这场比赛中,他的两个失球,让华东队与冠军无缘。
12月9日7轮比赛全部结束后,大会选拔委员会主任、著名的清华大学马约翰教授宣布了入选的30名1951年度国家选手名单。因为是冠军队,东北队的11名主力全都入选,又因为入选人数最多,所以被排在最前面,而守门员马绍华又是第一个被念到的名字,于是“头名状元”的美名就不胫而走。这时又传来一个好消息,为了满足北京观众观看足球比赛的需要,周总理亲自调获得前4名的东北、华东、解放军和华北4支球队进京表演。到北京后,上面安排东北队与获得第二、第三名的华东和解放军再各赛一场。在赛前准备会上,后来成为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在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任足协主席的黄中的陪同下来看望华东队,鼓励他们说:华东队一定要打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打破东北队一球不失的大门。然后贺老总又让辽宁人黄中转告他的东北老乡,在北京的两场表演赛不但要继续赢下去,而且要努力再做到不失一球。贺老总一碗水端平,为双方加油,鼓励他们都打出自己的最好成绩来,这样才能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东北队果然没有辜负贺老总的期望,分别以4比0和3比0再次战胜了华东队和解放军队,而且做到了0失球。更有意思的是马绍华还扑出了一个点球,终于力保东北队龙门不失。黄中后来赞叹说:东北队在全国比赛中,能做到不失一球,虽然不是绝后的,但肯定是空前的。
1953年马老师从国家队退役后,先后执教过东北体育学院队、吉林队和山东队。晚年又在大连西岗区体校从事少儿足球培训工作,与其他年轻教练一起培养出了包括孙继海在内的一大批优秀足球队员。
国家足球队的老大哥——孙福成
孙福成日出生于大连,日病逝于北京。
1958年《新体育》在一期封面上,登载了国脚孙福成教子打凌空球的照片,给读者留下很深印象。人们经常感叹,说现在的队员不如过去。这是不对的,不能像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那样,唠叨着今不如昔。其实,今天的身高、速度、力量、技术、营养、科学水平、媒体等等,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时代在前进,“青出于篮而胜于篮”。以现在足球激烈对抗程度,过去才是无法对上茬的。但有些老队员刻苦自练出的绝招,形成自己的特有的动力定型,则是现在年轻队员应该学习的。如大连足坛老将孙世宽,从右路的传中和射门,就很有特色。他练罚角球,往往一练就是半天,其熟练程度简直可以指哪打哪。韩文松的左脚抽射,往往不用抬头就会奔向对方球门死角,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结果。孙福成的凌空绝活,也是如此。
孙福成自1951年第一次被选入国家队,一直到1959年代表中国队参加第一届全运会,与苏联和匈牙利的国际比赛,整个50年代都是国家队的主力,还出任过队长一职。是国家队不折不扣的老大哥,由于他为人非常友善,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孙大”,孙大就是孙大哥的意思。
1927年出生的孙福成,在西岗公学堂读书时,就喜欢踢小皮球。他和丛安庆、袁吉发(后来都是国脚),经常组织西岗街头的孩子们与沙河口街头的马绍华、陈勤兄弟比赛。几年后,和马绍华又成为华青、大连日报、国家队队友。那时,孙福成为了练好绝技,和袁吉发两人在博爱旧货市场买了一双旧球鞋,两人一人一只。袁吉发穿左脚的,孙福成穿右脚的。不想,孙福成在比赛中右脚被踢伤。等到能下地走路时,他就用右脚支撑,慢慢用左脚踢球,待伤好后,左右脚竟能同时自如处理来球了。因为他和袁吉发个子都不高,是大连足坛上的矮脚虎,所以就得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奔跑,人们都称他为“小驹子”,因为他象一匹小马驹一样在场上异常活跃。他的跑位飘忽不定,被称为狐仙步,变化非常灵活,总是能抓在第一时间抢到战机。孙福成不仅在场上积极,而且技术、意识、作风都非常好。为了摆脱对方,能出其不意地破门得分,他在一中操场上,没少练凌空射门。有时有队友在,就让队友传球,他从各个角度:正面、背面、两个侧面左右开弓地射门。一个人单独时,就自己抛球练凌空球。在有月亮天的夜晚,更是他练这一绝招的好时候。“梅花香自寒霜苦”,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后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赛场上,他屡屡利用凌空绝技破门,为中国和大连的足球增了光。
1951年12月,孙福成代表东北队参加全国足球比赛,随后入选了国家队。他在那次大会上,不仅攻城拔寨,屡屡破门得分,而且宁失一球、不伤一人,从对方守门员身上跳过去的良好作风,受到大会的表扬。整个50年代,他一直在国家队效力。就连年维泗都一口一个“孙大哥”地叫着。他为人朴实,生活俭朴,很受队友尊敬。他是大连籍早期国脚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孙福成不仅是大连籍第一批国脚,也是第一位入党的国家队员。他从来都服从组织安排,那是日晚上,他接到父亲病故的消息,但球队却要到上海打比赛,他送走了来通知消息的领队柯轮,自己大哭了一场,让老伴回大连料理后事,自己赶往了上海赛场。他也是第一批被批准的足球运动健将之一(1957年,另一位大连籍是丛安庆),也是第一批被评为全国观众所喜爱的十名足球运动员之一(1958年),他还是大连籍队员参加世界杯预选赛打入对方球门的第一人(1957年对印尼)……。在孙福成身上,有好多大连足球之最,他是那个时代大连籍足球队员中的优秀代表,先后出任过国家队副队长、队长。他先后代表中国参加过1952年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因到达过迟而未能比赛,但和队友完成了把五星红旗升起在奥林匹克赛场上空的任务),1956年墨尔本第16届奥运会(因反对有人制造两个中国而未能成行),1957年对印尼的第6届世界杯小组预选赛,并打入一球。当时,年已30的孙福成,首场在在印尼雅加达,并未被教练戴麟派上场。结果,中国队以0比2告负。回到主场后,担任左内锋的方韧秋主动让贤,力荐孙福成出场担任他的位置。结果,他不负重望,攻中一球,为中国队以4比3获胜立下了战功。第三场双方在中立的缅甸仰光加赛一场。虽以0比0战平,但外界评价,中国队打得最好的就是年岁最大,已过30的孙福成和盯防他的印尼队员陈龙虎。总之,50年代一系列国际重大比赛,你都可以看到孙福成上场比赛的镜头。特别是1958年,他和队友以1比1逼平了16届奥运会冠军、后来打入世界杯决赛的苏联队。1958年,国家队曾因为他已年过30,把他下放到了二队。结果,在一场国际比赛中,他的一记凌空射门,精彩无比攻入对方死角,技惊四座,令人感到他宝刀不老,又马把他调回一队。每谈此一精彩入球,后来的国家队队长、大连人陈家亮都很感慨。再进国家一队时,他仍是绝对主力。1959年,在第一届全运会后举行的国际足球比赛中,国家队以1比0力克当时的足球强国匈牙利的国家二队(回国后大部份就入选了匈国家队),而那一球,正是在他紧急逼迫下,对方后卫解围,自摆乌龙的。他生前常说,能为中国足球在世界体坛上称雄而奋斗死而无憾。即使在病危期间他还是不忘那难以割舍的足球。
1960年以后,国家队把他下放给了北京队,他任副总教练兼队员,一直到1963年还披挂上阵。一大批大连籍队员被他带进了北京队、国家队。北京队有名著名的国脚李辉,当年许多教练都看不中,但他慧眼识珠,一招一式地带他,把他培养成了国脚。孙指导那矮小的个头,再加上后来的疾病,更显得瘦小,但他带队从来都是身体力行,一遍遍地做着示范动作,那些凌空绝技毫无保留地教给了队员,而他则在做动作倒在地上时全身沾满泥土,让所有观者都为之动容。
孙福成十分眷恋生他养他把他培育成足球健将的故乡大连,十分想念故乡的一草一木,还有那牵肠挂肚的足球。孩子长大后,他就想回大连,从事足球教练工作,但疾病终于没让他实现这一夙愿。孙福成1952年进入国家队,1958年代表北京队(实际是国家队)回大连打比赛,此后,作为运动员他再也没有机会在故乡的土地上表演那手凌空射门的绝技。孙指导最后一次回家乡是1982年,他在家乡还为少年队示范过凌空技巧。可惜后来耳癌转为肺癌,第二年春天就去世了。他一生生活非常简朴,一件军用大衣就是他长年不离身的行装。临终时身上也是盖的这件大衣。生前虽然没能实现回故乡的愿望,但在各方的努力下,特别是大连体育界的支持下,在他去世三周年时,他的骨灰终于安放在了故乡,他终于回到了大连,这生他养他抚育他成长的地方。孙福成的球风、球技、球德,一直为大连人乃至那一代足球人所传颂,足球情怀浓,风范益后人,他堪称大连足球也是中国足球的一位楷模。
&绿茵场上的拼命三郎姜杰祥
&“我死后,把骨灰埋在为国争光的球场上”
记从大连公安走出来的第一代国脚姜杰祥
姜杰祥1932年出生于大连,日逝于北京。
日,正值岁末隆冬,由《北京日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全国观众评选的“你最喜欢哪十名优秀足球运动员?”活动在开展一个多月后结果揭晓,在收到的1400多封球迷们热情洋溢的信件统计中,来自大连公安系统的老国脚姜杰祥榜上有名。
其实姜杰祥的上榜并非偶然,大连公安系统足球运动一直开展的不错,至今仍有不少专业足球队员退役后在公安系统从警。大连公安曾在80年代获得过全国公安系统足球赛冠军荣誉。再往前追溯,1951年还获得全国军队系统足球比赛的冠军。
1945年,日本投降。当年11月,我党执政的大连市人民政府即宣告成立。但根据苏联与国民党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当时大连属于苏军驻军军管,不准中国军队在大连驻扎,共产党、国民党的军队都不准进驻。
如何才能保住旅大不落入国民党手中保住民主政权?大连市政府当年在苏联驻军的支持下成立了共产党控制的公安局。韩光、陈云涛等大连的负责人就想出一个妙招:扩大警察部队!那时这支队伍叫大连公安总队。在只有60万人口的大连,大连公安总队竟多达一万余人。苏联驻军中将高兹洛夫司令笑称:“这是他见到的世界上拥有最多警察的一个城市!”的确,当时大连公安总队确实对保卫红色政权作用极大。
大连人喜欢足球的传统由来已久,当时许多单位都组织了足球队,譬如市政府和关东公署联合组成的球队叫“公仆队”,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球队。当年,大连公安总队也组织了一支足球队,起名就叫“铁流队”,寓意像一股红色铁流击碎了各种反动势力的逆流,保卫民主政权。这支球队有不少大连足坛宿将加盟,譬如段全图、杨振富、孙秋波、赵鲜凤、薛吉竹等,曾在全市足球比赛中横扫各路对手,一举囊括冠军。当时只有16岁的少年姜杰祥也参加了公安总队,由于自小喜爱足球,后来顺理成章地被选入了“铁流队”。
1951年,解放军足球队作为新中国第一次出国比赛的足球队先后以1比9和1比17的悬殊比分输给了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足球队,艰难开启了中国队征战国际赛场之路,也着实让国人领略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为了打好新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全国足球比赛,全军在北京举行了一次选拔赛,当时属于军队序列编制的大连公安总队以绝对优势取得冠军,赛后六名大连人姜杰祥、薛吉竹、刘正涛、赵鲜凤、潘延令和朱锡祚入选了解放军足球队。姜杰祥在解放军队司职右前锋,与队友一起获得了季军的好成绩,他也被选入了1951年的30名全国足球选手,即第一批国家队。
此后,姜杰祥一直在八一队效力,不过位置改成了左后卫,是50年代国内鲜见的实力派左后卫。由于姜杰祥是由前锋改打后卫,技术全面,视野开阔,后来成为了八一队和国家队最出色的左后卫。尤其他那出色的飞铲动作,屡屡化险为夷,加之他的作风勇猛顽强,被称为绿茵场上的“拼命三郎”。
在1957年中国队参加世界杯亚预选赛的主场比赛中,被教练戴麟经委以重任,结果4比3完胜对手。文革前八一足球队是全国足球劲旅之一,也是观众喜爱的一支足球队,在一系列国内、国际比赛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姜杰祥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场上“拼命三郎”,场下“能工巧匠”。
姜杰祥从小就迷恋足球,自家做的布鞋没几天就被他踢得前后漏眼,有时两脚踢出了血,他也不会停下来。当年,由于物质条件奇差,足球队员们个个都学成了一门好手艺——-缝鞋。即使像“八一队”这样的足球强队,也专设了专供掌鞋的工具,诸如钉拐子、锥子、皮子、大针、麻线等工具和材料。训练间歇,队员个个都得亲手缝补自己的球鞋。别看姜杰祥踢球时虎虎生风,干起针线活来,也绝对是梁柱上插针——粗中有细。那细针细线宛如绣花妙手一般细腻,成为全队公认的巧手匠。
更难得的是,姜杰祥还是个热心人,有的小队员刚入队时不会补鞋,他就如同兄长般地帮助修补,不管是球场上,还是生活中,他都处处帮助小队员进步,当年八一队的不少晚辈们,至今还念念不忘他的为人。
足球比赛是勇敢者的竞技项目,国内足球圈内都知道“八一队”当时是驰骋国内外的一支铁打的队伍,作风勇猛顽强。有些队员遇到“八一队”,还没等比赛就开始打怵。
姜杰祥在球场上就是一个特别能拼善战的勇者,几乎每场球都是这么拼下来,他的身上没有一块好肉,从头到脚全是伤。
八一足球队的勇猛顽强作风,很多就是从他赛场上的表现体现出来的。八一体工队当年的老领导曾经如此评价姜杰祥的三招鲜:“对手的前锋难挡姜杰祥三板斧,一铲二带三长传。”作风顽强,敢打敢拼,自然就受观众喜欢。“能拼善拼、勇猛顽强”,“上了场不考虑自己,不怕受伤,敢拼命的球员”等都是称赞他的。那时国内其他球队只要打国际比赛,往往都会临时“借用”他客串左边后卫,用东北话讲,因为确实“好使”。
1957年,中国队组队参加第6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这也是中国队第一次征战世界杯预选赛。5月12日,在雅加达对阵印度尼西亚队中,上半时中国队占尽了优势,但是却屡屡错失破门良机。下半时,雅加达的酷热天气令中国队体力消耗过大,被对手连进2球,最终0比2告负。那场比赛,姜杰祥没有上场,戴麟经教练安排高筠时打左后卫的,由于打惯了中卫位置,高筠时不习惯这个位置,经常无意中回到了中卫位置,遮挡了守门员张俊秀的视线,也是直接导致失球原因之一。
球队回到北京后,国内不少足球界的专家建议之后的比赛让姜杰祥担任左后卫。临危受命的姜杰祥与孙福成两位大连人携手出战了之后的两场中国队比赛。结果,两人不辱使命,帮助中国队取得了1胜1平的战绩。但最终因净胜球比印尼队少一个而惨遭淘汰,未能为中国足球争得首次征战世界杯决赛圈的机会。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不能得到展现,好强的姜杰祥深感苦闷,竟独自一人沉默了很久,甚至连和家人也不愿多说一句话。
顽强防守逼平劲旅 赢巴西著名教练盛赞
1964年初夏,巴西著名足球劲旅马杜雷拉俱乐部来华访问,因为当时两国关系处于微妙阶段,巴西扣押了我新华社记者等九名人员,而我国此时已经退出国际足联。根据当时国际足联的规定,凡与我国进行足球比赛的球队,往往要受到国际足联的重金罚款。能与这样的强队交流比赛,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中国队是在付出了昂贵代价才得到这样的交流机会的,包括邓小平、贺龙和陈毅等高层领导都很关注这次比赛,当他们听说原来的预定方案没有安排八一队出场参加在北京的两场比赛时,表示了不同意见。据知情人后来很形象地透露,贺老总当时“哼!”的一声,组织者明白了,立刻安排八一队打比赛,而且是在首都第一个出场迎战巴西队。
当时,全国优秀的足球队以及足球工作者都被邀请到了北京观摩学习,而且座位都是在视角最好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主席台对面的第六看台上。果然,马杜雷拉队一亮相,其先进的足球技战术水平,就令中国足球人大开眼界。譬如控球技术,中国足球界第一次看到了脖颈停球的动作,于是我们才懂得了足球不仅仅是只有13部位的停球,技术内涵很多。
在这场比赛中,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的八一队表现得相当顽强,其中姜杰祥更是令观众敬仰不已。他盯防的对手右边锋达西尔瓦,是个技术精湛的小个子,两人一攻一守踢得甚是精彩。下半时,这个小个子前锋一次近距离的劲射,直奔姜杰祥而来,他就像黄继光堵抢眼似地迎上去,被炮弹般的皮球打中腹部,随后慢慢地倒跪在草地上,一个前滚翻动作后躺在球场上,昏厥过去,但却力保球门不失。此后马杜雷拉与北京队2比1获胜的进球,就是由改打坠后前锋的达西尔瓦策动的。
姜杰祥苏醒后又爬起来示意可以继续参加比赛。当时在场全神贯注看比赛的观众一时竟没反应过来,一片鸦雀无声,过了几秒钟后,全场立即爆发出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无需语言,这是送给这位拼命三郎的最好赞叹!比赛双方打成了0比0,其中八一队左前锋朴光哲有一次极好的单刀赴会机会,可惜由于缺乏大赛经验,错失破门良机。
赛后,巴西马杜雷拉队教练评价说:“八一队的防守是真固若金汤!”能得到足球强国教练如此高度的评价和赞赏,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也十分罕见,姜杰祥和八一队用他们的拼搏精神赢得了尊重。
足球比赛属于对抗强烈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运动员受伤是难免的,而像姜杰祥这样顽强拼搏的队员,受伤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就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伤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病逝才在火化后的骨灰里发现有钢钉,原来姜杰祥受伤后坚持带着钢钉又踢了多场比赛。后来家人才了解到,这枚钢钉是姜杰祥在1956年打比赛受伤腿骨断裂,治疗时固定用的钢钉,才解开这位硬汉的身上之谜。曾率领中国足球打入世界杯的米卢教练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之动容,这位世界级的教头压根儿就没听说过世界上还有像姜杰祥这样的足球铁汉。
临终留言:把骨灰埋在为国争光的足球场上
1988年6月,姜杰祥患胆管结石住进了北京解放军309医院。这次他病得十分严重,全身都黄黄的,尿已呈咖啡色,医生决定尽快做手术。在这之前,姜杰样就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为了防备不测,手术前,他拉着妻子董妙音的手说;“给我拿张纸来,万一我不行了……得留几句话。”董妙音只好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拿来纸笔。“来,我说,你写。”姜杰祥说,“我死后,把我的骨灰埋在我曾经为国增光的先农坛体育场和工人体育场的左后卫位置上。我活着离不开足球,死后也要看着年轻人怎么踢,怎样赢外国球队。这样,我才能瞑目。”董妙音流着泪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新中国第一代国脚姜杰样的遗嘱就这样立下了。然而死神并没有把他领走——手术成功了。董妙音在高兴之余,把他的这份遗嘱悄悄地收了起来。日夜里,姜杰祥病情复发再次住院。这回死神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在手术台上,他心脏病突发,永远闭上了眼睛。这年他才57岁。1990年初春,董妙音带着儿子悄悄地来到先农坛体育场和工人体育场的草坪上,分别在球场南侧的左后卫位置上埋下了丈夫的骨灰。北京足球名宿、姜杰祥当年的战友史万春也来了,他说:“这个位置上的草将是最绿的。”
关于姜杰祥在足球场上的许多可歌可泣故事,后来的八一队负责人、大连小老乡、著名国门李富胜知之最为详细。作为八一队的负责人富胜经常用这个铁人的故事来教育八一队,也讲解给国家队员和媒体记者们听。闻知这个故事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是多么值得人们怀念和尊敬的一位足球先辈啊!
姜杰祥的事迹鼓舞了后来的足球晚辈去努力奋斗,为国争光。这种精神是大连足球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和优良传统,他将永铸中华足球灵魂。
绿茵场上的拼命三郎,姜杰祥,人们永远怀念您!
带领大连万达队取得第一个职业联赛冠军的主教练张宏根
张宏根,1935年出生于上海,日病逝于北京。
大凡了解张宏根的人都知道,他是创下新中国足球之最的第一人,中国队第一位在世界杯进球的前锋、第一批被授予足球运动健将称号之一的国家队员、第一位被外国邮票采用的中国足球运动员、第一批被授予全国最佳射手之一、第一位中国足球教练委员会主任、第一位率队夺得职业联赛冠军的金牌教练……
张宏根7岁时开始踢足球,是上海参加1953年全国青年联赛获得冠军的主力前锋,同年入选中央体训班(国家)足球队。是1954年第一批留学匈牙利足球的队员之一。被匈牙利教练称为中国足球未来的灵魂人物。归国后入选国家队,参加了1957年世界杯外围赛,并打入中国队的第一个进球。1957年被授予第一批运动健将称号,1958年以得票第一的身份又被评为全国十佳足球运动员,1962年获得全国最佳射手称号。退役后,先后担任过国家青年队、国家二队、中国队等主教练。职业联赛开始后,担任大连万达队主教练,获得第一个职业联赛冠军,被授予1994年甲A联赛金牌教练。生前曾担任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教练委员会主任等职。
看过张宏根踢球的人都公认他技术全面、娴熟,脚法细腻,头脑清楚,反应敏捷,射门意识强,善于组织进攻为同伴创造破门机会,其个人突破、假动作过人出神入化,是全队进攻的核心,是五、六十年代风靡中国足坛的球星。当年马林被称为中国足球的第一中锋,张宏根指导带过马林,以马林的体验,张指导即使年过半百脚下功夫依然很是了得。而马林的弟子、职业联赛进球最多的前锋李金羽则说,马林指导的过人技术是自己无法企及的,由此不难看出张宏根的功夫精炼的程度。与张宏根指导接触过的人,不难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是一位涵养性很高、待人处事极其和蔼的老好人,谁都愿意和他打交道。
张宏根指导退役后大体经历如下:1965年因伤挂靴后在国家体委训练局任教练。1970年至1973年执教体院青年集训队,1976年起任国家足球队教练。1977年任中国青年队主教练,并获得首届北京国际友好邀请赛冠军,1978年任中国国家队教练,并获得第二届北京国际友好邀请赛冠军及第八届亚洲运动会季军。1981年获国家级教练称号。1982年获国际足联讲师证书。1983年获高级教练员称号。1985年任中国二队主教练,率队夺得长城杯足球邀请赛亚军。同年担任中国大学生足球队主教练,在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足球赛铜牌,开创了我国在世界级足球赛中夺取奖牌之先河。1991年被选为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委员会主任,同年作为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技术顾问参加第二十五届奥运会足球预选赛。
1994年初,大连体委根据大连足球现实状况,邀请了张宏根教练来执教开始崛起的大连队,敏感的媒体如广州发行的《足球报》,就载文声称“大连此举,意在夺冠”。当年赛季结束后,事实证明还真被媒体说对了。
张指导到大连后,根据球队的现实情况,与俱乐部和教练班子一起探讨了如何争取佳绩的一系列办法。譬如当时看到球队技术还不是很细腻,一向主张技术流派打法的张指导就狠抓细活,加强传接球的配合。那时很需要通过多打比赛来发现实战时的不足,就经常与大连石矿队打比赛,并不在意对方是乙级队。还比如职业化初期,球队装备并不完善,甚至足球鞋也只是李宁牌赞助的,而且数量并不充裕。张指导就回到北京将家中积攒的多年老底——那些名牌足球鞋拿来供队员穿用。当时担任领队兼教练的盖增君教练也没少帮张指导出谋划策。譬如张指导已经离开一线多年,如何组织训练闯过体能测试关,经验不多;而如果不能通过体能测试,队员就没有参赛资格,必将影响全队的比赛成绩,当年吉林队国家队员李红军就是因为体能测试没过关,失去了甲A联赛资格的。张指导就放手让盖指导带队全权负责搞体能训练,结果大连队包括向来体能测试很难通过的几名老大难队员全体顺利通过了体能测试这一关,为全员参赛打下了良好基础。赛季初,一向为人做事谨慎的张指导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对于任何一个对手都要尊重,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甲A无弱旅”,这就是保证万达队的夺冠的箴言。
当年3月8日,全队已经在昆明冬训,这时大连万达集团与市足协联办万达足球俱乐部的合同正式在大连签字,极大地鼓舞了在昆明冬训的球队。万达集团的介入,为当年万达队夺冠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证。那一个赛季,大连队在全部22轮比赛中,取得了14胜5平3负积33分(当时联赛规定胜一场只记2分,如果换算成3分,则为47分),提前一轮夺取全国甲级队A组联赛冠军。这是足球城大连的第一个甲级联赛冠军,而且带有“职业“二字”,甚得外界好评。在当年全国足球表奖大会上,张宏根指导获得了1994年甲A联赛“最佳教练金牌奖”。
张宏根指导因病于日22时20分在北京普仁医院逝世,享年68岁。次日,在甲A联赛的七个赛场上,裁判员、队员和现场球迷在升国旗、奏国歌之后,都为这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第一位“最佳教练员”以及取得第一个甲A冠军的优秀教练员深深地默哀。
足球人能得到如此尊重,实在难得。
荣获亚洲最佳防守奖的国门李富胜
李富胜,1953年出生于大连,2007年逝世于北京,享年54岁。
李富胜在孩提时代就喜欢体育运动,尤其他的二哥篮球打得很不错,受其影响富胜的各种球类都能玩两下子。但是由于操劳一辈子的老父亲已经过世,家中生活很困难,他甚至连鞋都穿不起,所以他自小就很懂事,经常帮助老母亲维持家计。1966年春,13岁的他曾入选大连市少年队,受过专业训练,但是那个年代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一切足球活动都被中断了。16岁时初中毕业就不得不到大连石油七厂,当了一名年轻的学徒工。大连的工厂都有开展足球活动的传统,经常举行车间之间的比赛,一次比赛前,他的师父拉着他到海边沙滩上试试是否可充当守门员,结果不试不知道,一试试出了一代国门。。因为富胜打过各种球类,加上弹跳力好,而且速度也快,他的百米曾跑出11秒4的好成绩,爆发力也强。到了市内打比赛,石油七厂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球门却始终没被攻破,引得观众一片叫好。正走在体育场的著名老教练朱作富就被吸人过去驻足观看,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位年轻门将,于是把他调入大连青年队和旅大工人代表队。
机会从来都是青睐于有理想、抱负和远大志向者。富胜在市青年队是练得最刻苦的一位队员,在谈到他这一点时,当时他的队友、也是富胜后来在国家队的队友于景连的哥哥于景刚感慨地说,那时大家训练完后,往往都是去休息,唯独富胜还在沙坑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鱼跃扑球动作。不付一番寒霜苦,哪得腊梅吐清香?这位年轻的门将,成了技术提高最快的一位队员。
1973年,全军准备举行文革后的第一次足球比赛,成都部队来大连物色队员。经过层层淘选和名宿推荐,尽管费的周折不小,但是富胜和盖曾军、王福春、孙成耀、杨宝华等一批大连青年,终于穿上向往已久的军装,成为成都部队的足球运动员。
在成都部队,他又得到了另一名朱姓主教练即四川名将朱德全教练和大连籍教练王瑞林的赏识,经常安排他担任主力门将。富胜在全军足球比赛中大放异彩,被选入了八一足球队。在他的训练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没有休息这一天,节假日全都被用来加班加点训练。1996年为了参加亚洲杯比赛,年维泗指导把他选入了国家队。三年三大步,可用神速来形容他的进步。亚洲杯之后,老国门胡志刚退役,从那时起,富胜就是当仁不让的国内第一大门。1977年在北京举行文革后第一次长城杯国际足球邀请赛,决赛那天邓小平刚刚复出,李富胜把守中国青年队大门,屡屡化险为夷,取得了冠军称号,人们从此记住了这位钢铁大门。
1980年,中国队在香港参加世界杯亚大区外围赛中,击败了包括朝鲜、日本等劲旅,获得了唯一的一个出线名额。富胜在比赛中表现异常突出,赛后获得了最佳防守奖,并成为第一位被选入亚洲明星队的中国足球队员。
在后来与科威特、新西兰和沙特的亚大赛区最后争夺参加世界杯决赛权的比赛中,他也屡屡有上佳表现,尤其在主场与当时的亚洲足球强国科威特比赛中,关键时刻竟扑出了一记点球,极大地鼓舞了全队斗志,一举以3比0大胜科威特队。
富胜1984年挂靴后,在八一足球队担任教练工作,又培养出一批好守门员:王振杰、付立来、江洪、江津、李健、李雷雷等。后来又担任了八一体工队足球队以及体工大队的领导工作,得到了朱一先等老教练的极大支持。一生中碰到的三位朱姓教练,也是他的福分。
1992年,正是在富胜的大力支持下,标志着足球改革的“遵义会议”——红山口会得以顺利召开,他是主动请缨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做贡献的。
2007年夏天,富胜不幸受伤,在那一年寒冷的冬天,只有53岁的富胜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
富胜走后,老教练年维泗、张俊秀等对他赞赏有加,国家队的老大哥迟尚斌高度评价他,队中的小弟弟林乐丰敬仰他,大连人说他好,外地人沈祥福、古广明、陈熙荣等也无不交口赞誉他。总之不管是否与他共过事、打过交道,也不管是否认识他的,都是非常佩服他,金杯银杯不如人们的口碑。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写过“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富胜就是臧克家笔下的这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做人做到这份地步,不枉来到世上一生,值了。
人们难忘富胜,不仅因为他是师级大校军官,曾先后担任过八一体工大队大队长和军博副馆长等要职,当然在这两个岗位上富胜干的也很出色,比如在八一体工大队任职期间就培养出多名世界冠军和奥运金牌得主;他生前在大连结识著名陶艺大师邢良坤后,就成功地将大师制作的精品陶艺吸纳到了军博。1996赛季没有外援的八一队取得了仅仅次于大连万达和上海申花两强的第三名的好成绩。
挂靴、离开绿茵场是自然法则,每一个足球队员的必然经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但是退役20多年后人们还能念念不忘富胜,足见他的成功。足球改革职业化以后,队员的钱是多了,通过媒体的多视野报道名声也大了,可以说名利双收,这也许不全都是坏事,但是有谁在挂靴20多年后还能像富胜这样令人难忘?恐怕很难再找到一位了。
富胜那一批国家队强啊!打日本队不在话下,打朝鲜队4比2拿下。首战沙特0比2落后时硬能4比2反超,再战2比0完胜;主场3比0大胜科威特,那时是何等地振奋全国人们精神啊!北京甚至喊出了足球万岁的口号,那场球正是富胜扑出了一记点球,致使中国队士气大振,大胜了当时的亚洲老大科威特队。只是客场0比1小负拥有石油美元做后盾的对手,令人惋惜。苏永舜教练没有地区和门户之见,谁好就用谁。那届国家队主力阵容中大连籍队员多啊,经常可以占据半壁江山:李富胜守门,迟尚斌、林乐丰、臧蔡灵组成防线,黄向东位居中场,快马杨玉敏冲锋陷阵,许建平、刘志才、盖增臣上谁个个都能胜任自己的位置。笔者和苏永舜教练、容志行(再纠正一遍,此处读ZHIXING,意思是志在必行,不读HANG,别再误读)以及古仔多次交流过,他们对大连籍国脚印象都很好,尤其佩服大连队员的吃苦精神。富胜可以说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作为守门员,身材并不十分理想的他,那双惊人的弹簧腿以及永不疲倦的训练劲头,谁都会伸出拇指大加夸奖,他的百米速度11秒多,固然有遗传因素,但谁又能否认富胜付出的艰辛努力。
坦率地讲,富胜那届国家队因为种种原因也没能冲出亚洲,但是他们的事迹却一直为人们传诵,真正做到了胜固可喜,败亦欣然,这在“成者为王败者寇”的竞技体育领域里,确实鲜见。之所以如此,就是因那一代队员表现出了为足球事业奉献、拼搏、奋斗、献身精神。
富胜本是个性格率直的人,每每和富胜交往,都能感受到他对人的尊重,这体现了他的高素质。富胜的成功,有他从小因为家贫历练的一笔宝贵财富,树立了远大志向,艰苦奋斗的原因,也有进入北京后接受京城文化熏陶的结果。帮助富胜成功的还源于他不同于常人的经历——他是个军人。要想踢好球,必须先做好人,军队的球员还必须首先当好兵。那批国家队里,富胜来自成都部队足球队,黄向东是昆明部队,臧蔡灵出自空军,刘志才是沈阳部队,迟尚斌和林乐丰也分别有过北京部队、沈阳部队的经历,部队的素质养成教育和军魂更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最后要说的是富胜对于家乡大连,总是那样怀恋,对于大连足球给予了极大地关照和帮助。我们交往多次,包括八一与大连联办少年足球队,包括郝海东转会大连万达,甚至包括大连队到八一队集训、从北京上下火车需要购票等等事无巨细的等等,热情的富胜都能尽量相助,让人感激不尽。
80年代我们宣传过志行风格,现在太需要弘扬富胜那一代运动员的精神了。对于中国足球也应该是“不抛弃、不放弃”。中国足球人要想完成富胜的未竟事业,就应该从弘扬富胜精神开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连籍国字号年表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连籍国字号年表
所谓国字号,就是国家队、国家红队、白队、联队、黄队、集训队以及代表中国参加比赛的地方队(北京、上海、天津、八一都有此先例),此说也有待于大家论证。当然更希望大家补充、订正。此名单仅供参考:
1951年12月
队&员:马绍华、王礼宾、郭鸿宾、王政文、王寿先、丛安庆、孙福成(前7名为冠军东北队成员)、姜杰祥(解放军队)、&&邵先凯、李朝贵(华北队)、
注:1951年12月全国足球比赛大会评选出上述30名优秀队员,成为建国初期国家队的班底。
队&员:马绍华&、王礼斌、王政文、丛安庆、郭鸿斌、李朝贵(队长之一)、孙福成、(王寿先,本来是队长之一,因盲肠炎手术,错失出国机会)。
注:上述球员参加了当年的奥运会及其他出访比赛。
1953年,国家队发文征调高春田、李长平和吴德起三人进国家队,但都因各种原因没能成行,贺老总说:“当工程师是人才,当国家队队员也是人才”。80年代,李长平老人亲口对笔者如斯说。更可惜的是高春田,汽车都开到他家门口来接他了,但由于父亲有病,作为长子的他需要担起养活全家的重担,没能去国家队报到。后来不止一人对笔者说过,他没去国家队可惜了。
1954年:中央体训班足球队:孙福成、邵先凯、李朝贵、薛吉竹、孙连璋。
1955年中国联队名义出战缅甸、苏联泽尼特
造船厂与中央体育学院的大连人:丛安庆、曹益海、李长平、王立惟、杨振富、韩文松、孙秋波、孙福成、李朝贵、张宝玉(?)等
是年,孙福成、李朝贵、邵先凯、薛吉竹、孙连璋在中央体训班足球队,即国家队。
队&员:&王克斌、丛安庆、王立惟、
孙福成、丛者余、陈家亮。
注:上述球员参加了当年的奥运会预选赛,并出访印度、缅甸和苏联。
教练员:邵先凯、薛吉竹
队&员:&孙连璋、 孙元云、 袁吉发 。
注:上述队员以中国队的名义参加了中、朝、越三国足球赛。
队&员:&王克斌、姜杰祥、&&孙福成,丛者余(替补)。
注:上述球员参加了当年的世界杯预选赛,并出访缅甸。
1958年北京队以中国队名义出访越南:
孙福成、陈家亮、王克斌、赵清河
队&员:&王克斌、丛者余、陈家亮、孙福成、孙元云&&。
注:上述队员出访了罗马尼亚、苏联,并参加中、苏、匈三国对抗赛。
教练员:潘延令
队&员:&姜杰祥
注:以中国队名义参加了中、&朝、越三国对抗赛。
队&员:&桑廷良
、王克斌、 丛者余、陈家亮、孙云山、孙元云。
注:上述队员以中国队名义参加了中、朝、越、蒙四国联赛。
1961年国家集训队
队&员:桑廷良、王克斌、&&孙云山、陈家亮、
孙元云、丛者余、盖增圣、倪继德、王克勤。
陈家亮、王克斌、孙元云、桑廷良、陈文芳,参加了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
&第二届全运会后选出的大连国脚有:
桑廷良、戚务生、王积连、王建华
队&员:桑廷良、王建华、务生、王积连。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足球比赛。
因“文革”,中国队未组队参加任何公开比赛。
70年代大连国字号队员
队&&员:&戚务生、谷明昌、周庆国、王积连、迟尚斌。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一系列出访及国际友谊比赛。
队&&员:&戚务生、谷明昌、
迟尚斌、 周庆国、 王积连、常万诚、陈福祥(国家集训队)。
&&注:这是正牌的国家队,出访了朝鲜及非洲四国。
教练员:丛者余
队&&员:冷传磊、李应发、孔观龙、王瑞林、蒋立升、毕文武、由&&东、李家和、张义明、
赵世福、马辉、 曲明超、尚家琦、毕敬义。
&&注:上述队员以中国队名义出访了巴基斯坦、叙利亚、民主也门。
队&&员:&戚务生、王积连、迟尚斌。
注:上述队员出访了阿尔巴尼亚,并参加了一系列友谊赛。
队&&员:&戚务生、
迟尚斌、王积连、谷明昌、李应发、倪继德。&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1974年亚运会足球比赛。
&李忠才、李富胜、张&&群、刘志才。
&&注:上述队员以中国队名义出访了新西兰、斐济、澳大利亚。
第7届亚运会足球赛,并出访了东南亚5国(地区)。
全运会冠军辽宁队以中国队名义出访马来西亚
队&&员:李富胜、戚务生、
迟尚斌、 张&&群、
张义明、于景连、王积连、(高惠辰、阎群国家集训队)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6届亚洲杯赛,获得第三名。
队&&员:郭新源、林乐丰、杨玉敏、王长太、刘志才、李富胜、黄向东、迟尚斌。
&&注:上述队员出访了朝鲜、与美国宇宙队的比赛。
&领&&队:于清成
教练员:&谷明昌
队&&员:&陶义田、林乐丰、盖增臣、迟跃旭、郑克慎、柳忠云、郭新源、王长太、迟尚斌、赵世杰、李树斌、于景连、
李文财、初立川。
&&注:上述队员以“中国一队”的名义参加了长城杯北京国际邀请赛。
领&&队:都浩然
队&&员:李富胜、
黄向东、迟尚斌、 杨玉敏、刘志才、郭新源、林乐丰、王长太。
&&注:上述队员出访了美国、牙买加、墨西哥。
队&&员:&杨玉敏、迟尚斌、李富胜、郭新源、林乐丰、
王长太、刘志才、陶义田、林乐丰、盖增臣、迟跃旭、郑克慎、柳忠云、
郭新源、王长太、迟尚斌、赵世杰、李树斌、于景连、李文财、初立川、许建平。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香港贺岁杯、第8届亚运会足球赛和第7届亚洲杯预选赛,并访问澳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意大利、西德、奥地利。
队&&员:许建平、李富胜、林乐丰、杨玉敏、李富胜、刘志才、黄向东、臧蔡灵、于景连、迟尚斌。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7届法国土伦杯国际青年邀请赛,并出访了意大利。
大连国字号名单80年代
队&员:李富胜,许建平、林乐丰,刘志才,
迟尚斌,黄向东,臧蔡灵, 杨玉敏。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22届奥运会预选赛。
队&员:李富胜、许建平、林乐丰、刘志才、迟尚斌、黄向东、臧蔡灵、杨玉敏。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日本杯国际邀请赛。
队&员:李富胜、许建平、盖增臣、林乐丰、黄向东、
臧蔡灵、刘志才、迟尚斌、杨玉敏。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7届亚洲杯决赛。
队&员:李富胜、许建平、林乐丰、刘志才、迟尚斌、黄向东、臧蔡灵、杨玉敏。
&&注:上述队员出访了马来西亚。
队&员:李富胜、林乐丰、刘志才、迟尚斌、臧蔡灵、黄向东、杨玉敏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2届世界杯亚大区小组赛。
另外本年度选出了国家队备用队员的大连人有:
朱&&波、于景连、唐海连。
队&&员:李富胜、许建平、林乐丰、刘志才、迟尚斌、臧蔡灵、黄向东、杨玉敏、关正斌。&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2届世界杯亚大区预选赛决赛和部分国际比赛。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届印度尼赫鲁金杯足球赛。
&&注:上述队员出访了英国、意大利、西班牙。
队&&员:&李富胜、藏蔡灵、林乐丰、黄向东、许建平、谢德刚、迟尚斌。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9届亚运会足球赛。
教练员:&戚务生&
队&&员:李富胜、黄向东、林乐丰、臧蔡灵、刘志才、贾秀全、朱&&波、李华筠、藏蔡灵。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23届奥运会亚洲区小组预选赛、长城杯邀请赛及出访比赛。
队&员:朱&&波、马&&林、贾秀全、李华筠、林乐丰。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8届亚洲杯赛
教练员:戚务生
队&&员:&王振杰、傅玉斌、林乐丰、贾秀全、朱&&波、李华筠。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3届世界杯亚洲区小组预选赛。
队&&员:朱&&波、李华筠、贾秀全、马&&林、许建平、王&&军。
注:上述队员出访了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队&&员:朱&&波、
贾秀全、建平、柳忠长、马&&林、王振杰。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0届亚运会足球赛及出访比赛。
日日,刚率队参加印度尼赫鲁金杯足球赛归来的国家队领队年维泗在首都机场大厅里宣布组织国家红队、黄队的决定。
红队以原国家队为班底,黄队由辽宁队组成,两队的地位是平等的。建队目的是:1.可以调动更多队员的积极性;2.扩大队伍,减轻队员压力;3.互相树立对立面,产生竞争心理,增加紧迫感和危机感。红、黄队组建后,共交锋4次,红队4战4胜。为组建新的国家队参加亚洲重大比赛,不久红、黄队即自行解散。
中国足球队红队队员名单:
运动员:许建平、王振杰、朱波、贾秀全
中国足球队黄队队员名单:
主教练:李应发
教&&练:李树斌、蒋立升
运动员:傅玉彬、徐弢、程强、李毅、赵发庆、刘建伟、潘廷贵、李锡才、孙贤禄、孙伟、孙贤义、王军、柳忠长、王学龙、黄崇、王勇、马林。
队&&员:贾秀全、马&&林、朱&&波、王&&军、李华筠。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24届奥运会预选赛及其他友谊比赛。
队&&员:贾秀全、马&&林、&朱&&波、
王&&军、黄&&崇。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24届、第9届亚洲杯及其他友谊比赛。
由于八一队获得了1986年全国甲级联赛冠军,自然取得了黄队名义,队中的大连人有:
领队:李富胜
运动员:王振杰、朱&&明、庄连胜、黄向东、王&&涛、杨祖华、姜凤林、周旭平、张志英、朱波、贾秀全、栾毅军、高明远、李洪武。
1988年国家队名单
亚洲杯1988年
队&&员:贾秀全、马&&林、朱&&波、王&&军、黄&&崇。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24届奥运会足球比赛、第9届亚洲杯及其他友谊比赛。
队&&员:&傅玉彬、朱&&波、贾秀全、马&&林、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4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
&90年代大连国字号名单
1990年朱波、赵发庆、贾秀全、王涛、马林、傅玉彬、马林。
1991年未组队
队&&员:傅玉斌、
贾秀全、朱&&波、赵&&琳、
徐&&弘、赵世刚、王军、徐晖、魏意民、高旭、吕东。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0届亚洲杯赛,以及参加了再上海举行国际足球邀请赛。
队&&员:徐&&弢、
赵发庆、徐&&弘、
朱&&波、李&&明、
孙&&伟、小王涛。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5届世界杯预选赛。
教练员:戚务生
队&&员:徐&&弢、
徐&&弘、(大)王涛、朱晓东、李&&明。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5月赴德国集训,大部分队员参加了第12届亚运会足球比赛。
主教练:戚务生
教练员:谷明昌
队&&员:&徐&&弘、朱晓东、李&&明、王&&涛、
王&&涛、魏意民、张恩华、程&&强、于&&明。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亚洲杯预选赛以及本年度中国队的一系列友谊比赛。
主教练:戚务生
教&&练:&谷明昌
&队&&员:&韩文海、
张恩华、徐&&弘、小王涛、孙继海、李&&明、于&&明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1届亚洲杯赛及其他友谊比赛。
主教练:戚务生&
队&&员:&孙继海、张恩华、隋东亮、李&&明、王
涛(小)、徐&&弘。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6届世界杯预选赛。
教练员:桑廷良
队&&员:&陈&&东
、张恩华、孙继海、隋东亮、 张永海、王&&鹏。
&&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3届亚运会足球比赛。
两外&,韩文海、魏意民和朱广辉代表中国参加了中韩对抗赛。
1999年中国足球队名单&
主教练:霍顿(英格兰)
教练员:桑廷良
张恩华、李明、徐弘。
队&&员:&张恩华、李明。注:上述队员参加了第12届亚洲杯赛。
是年,宋黎辉、俆辉、赵昌宏等入选了国家队。
新世纪—— 大连国字号
2001大连国字号名单
&&助理教练:迟尚斌、徐韬
&&运动员:安琦、孙继海、张恩华、李明、宋黎辉、赵昌宏。
2002年参加世界杯决赛和出访西班牙
教练员:迟尚斌、徐涛、孙成耀
运动员:安琦、张恩华、孙继海、杨林、胡兆军。
2003年中国队大名单:
&&教练员:李树斌、徐弢、
&运动员:陈东、李明、季铭义、孙继海。
2004年中国队大名单:
运动员:李健、安琦、孙寿博、张耀坤、季铭义、周挺、周海滨、阎嵩、李明(大)、王鹏。
2005年中国队大名单:
&&教练员:徐弢
运动员:李健、张耀坤、季铭义、冯潇霆、赵旭日、周海滨、邹捷、权磊、于子千、
汪强、王寿挺、邹捷、朱挺、邹游、闫相闯、孙寿博。
2006年-2007年中国队大名单:
&&教练员:徐涛
运动员:王大雷、张耀坤、季铭义、冯潇霆、崔鹏、赵旭日、胡兆军、阎嵩、邹捷、董方卓。
主教练:朱广沪
张耀坤、孙继海 、董方卓、赵旭日、朱 挺、季铭义、周海滨、王 鹏。
上述人员参加了日亚洲杯决赛阶段比赛。
2007年-2008年中国队50人大名单:宋振瑜、冯潇霆、张耀坤、孙继海、周海滨、赵旭日、朱挺、吕建军、王万鹏、胡兆军、季铭义、孙继海、崔鹏、阎嵩。
陈东、宋振瑜、冯潇霆、周海滨、朱挺。
&上述队员于2008年02月参加在重庆举行的第三届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籍足球运动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