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站桩的正确方法图片总是脚跟支撑重力,总是会往后

我习练站桩养生桩的漫长历程_大成拳?意拳
 当前位置: >
> 查看详情
我习练站桩养生桩的漫长历程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 12:33:36& 点击:
我习练站桩养生桩的漫长历程
&&&&&&&&&&&&&&&&&&&&&&&&&&&& ――谈我对芗老《养生桩漫谈》一文的体悟与认识
&&&&& 关于芗老意拳(大成拳)站桩的功法要领、心法秘要,先贤和老师们已经谈了很多,我也看过很多,发现都比我总结的更有文采、更能体现出拳学真相,故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在这里只向同道汇报一下自己艰辛曲折的学习养生桩之心路历程。一花一世界,一相一般若,希望我走过的弯路能给大家以参考借鉴,愿你的站桩之路不再重复我过去的错误。
&2010年,我在接触意拳(大成拳)20年之后,怀着对芗老无比崇敬的信仰,希望能得到芗老在世的亲传弟子于永年老先生一脉的指导;希望能当面聆听于老研习一生、教诲学众无数的养生桩的要义。尤其是于老这一支肩负芗老当年“养生”的重托,把养生桩的理论上升到老聃《道德经》的层面,以道学原理、从中华文化的源头诠释意拳(大成拳)养生的内涵;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把解剖学、人体循环理论等应用到桩功解读中,让更多的人能更直观地理解和读懂芗老的拳学。特别是知道于永年老先生年逾九旬,仍然研练养生桩,日日不辍,尤其让人感佩不已!后来打听到,于永年老先生年事已高,已经不便会见、辅导求学者,这些教学重任就委托给自己的亲传弟子于冠英老师等,于是在2010年的10月,我们终于得到了于冠英老师的指导。
&下面这些文字就是我20多年来习练养生桩的过程(我还跟一位老师学过,出于对他的尊重,这篇心得里略去这一段学习的经历),重点是总结于冠英老师从道学原理方面指导我学习养生桩的心得。
一、“同于大道”是养生的捷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让别人羡慕,他们性情稳定、气质优雅,做什么都不紧不慢,气定神闲,精力充沛,但是他们往往都能在不显山不漏水中把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不能不让人佩服。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人往往是天生就“同于大道”的人,因为他们天生就符合道纪:“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而大多数人却不是这样,很多人往往劳心竭力、身心受损也不见得就能做成事情。不幸的是我就属于这样的大多数之一,《道德经》有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2500年的的老聃,给了我通过后天自我修炼,弥补某些先天不足的可能。
我初次接触王芗斋老先生的《养生桩漫谈》是在1990年。20多年来,芗老的养生桩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从我对养生桩的痴迷而言,可以说是朝夕不离、勤研不辍;如果从我学习的历程来看,那又是爱恨交加、曲折跌宕,一次次在黑暗中摸索,乃至绝望,终于盼到了阳光……
&我由于天生性格倔犟,青少年时期好学又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好胜却没有正确的处世为人之道、好激动却没有正确的生活方式,这样咬牙支撑到高考之后,身体状况已经接近崩溃。上大学后,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到1990年年初,我面对满抽屉的药,几乎绝望。因为不管吃什么药,都控制不住我虚弱的身体随时都能感冒,我被没日没夜的头痛、心烦、乏力、心情低落折磨得奄奄一息。连以前最不怕的课业学习也成了巨大的心理包袱,犹如压在悟空头上的大山,而当时我不过才刚刚20岁,我该怎么办?
&&二、本来是学陈氏太极,却偶然发现了站桩的好处
&我曾经在云龙山独自一人静坐过几天,满脑子都是生与死的缠绕,在经过一番内心斗争之后,有朋友建议我学习太极拳,说太极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我二话不说决定学习太极拳,在跟刘会友老师习练陈氏太极拳套路的时候,由于我天生不善运动,手脚笨拙,协调性不好,加之当时健康状况太差,很难把动作做标准,老师便建议我下课后去体育馆外面的落地玻璃幕前面对着镜子,自己校正动作要领。
&我学习太极拳几个月后,发现身体状况改善不大,健身效果对我当时而言并不明显,我以为是自己不够用功,动作不够标准所致,所以,我谨记老师(陈氏太极名家刘会友先生)之嘱经常去玻璃幕前自己校正动作。
&我一边在玻璃幕前比划动作要领,一边思索如何做才能让我身体好起来,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如果只要保持某一个动作凝神定气站立不动,即便是几分钟时间,过后感觉都神清气爽,身体上各种的痛苦都减轻很多,比练完一路太极拳感受好多了。在经历多次重复尝试后,我确定站立比运动更适合我。就在我私自琢磨这样的想法对不对时,一次太极拳课上,刘会友老师指导已经学了几年的师兄时,说要练好太极拳还要练站功,并示范了一个站桩的姿势,我当时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中国内家武术真有站功训练。虽然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站功,但是已经能大概明白站功是一种更高级别的锻炼方式,既然站桩比练习套路对我更有益,这样一来,我主要就摸索着练站功了。(最近这些年才明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白云之上,都是蓝天”,所有的内家拳到最高境界都是一样的,陈氏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也是一流的,不是刘会友老师教的不好,而是我当时身体虚弱、精神状态差,无法精深理解老师的教诲,真是愧对师尊)。
&三、初次学站桩,迷上《养生桩漫谈》
&大约在1990年年末,跟我一起练太极拳的一位同学(至今仍是我好友)跟我分享一套复印资料――王芗斋老先生意拳(大成拳)系列著作,我于是得知王芗斋先生是将站桩公之于天下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武林界唯一公认集大成的大宗师。王老虽然是以武术家闻名于世,据说也没有正式上过什么学,但是他的著作文采飞扬、字里行间犹如潜藏着无比雄宏的力道和气场,读他的文章犹如有无形的天幕向人凌空罩来,何止是气势如虹,绝非一般文化修养者所能写就,可以说是我读过的文章中最悠扬、最流畅、最优美的,又是最有内涵的。当时芗老的很多文章我是看不懂或者不能完全明白其内容所指的,在这些著作中我最喜欢讲述比较浅显易懂的《养生桩漫谈》。从此,我跟王老以及他所创立的养生桩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天生不喜欢跟人比划手脚,尤其厌恶打架斗殴,也许是我身体差根本就不适合打斗,也有可能是我天生是气虚型的体质,正常维持生命的能量之外,没有多余的力气跟人打斗,因此,我学太极拳、学意拳(大成拳)都是为了健身养生,所以芗老的养生桩最适合我不过了。
&这一时间我和同学一起向一位吕老师学习过站桩。他要求我们做提插桩、撑抱桩时全身放松,后脚跟要虚,也就是不要踩实,站得时间越长越好,也许是我当时初学,没有听清楚吕老师的详细讲解,反正当时就记下这么多。真是由于自己学习不用功,没有学全老师的教诲,愧对吕老师的一片弘道之心意!
&由于我当时寻求身体康复的心理非常强烈,我在差不多两年多的时间里除了上课学习外,业余生活中就是站桩,一般是每天下午4点去校园后山的亭子旁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默对长空、独自静立在万千松涛之中,直到手脚发麻不听使唤了,才回宿舍休息。下雨天、大风天就在教室里站,其他同学不知道、不理解我在干什么,但是兄弟姐妹们从未说过什么。就这样傻站了几个月,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我的胃口大开,特别能吃,体力也逐渐好转,大约不到一年,身体已经达到我生身以来最好的状态,再也不感冒吃药了,即使偶尔受凉不适,只要站桩不到十分钟,鼻子气一通,身体一发热出汗,很快就没事了。
&四、站桩获得了健康的身体,让我十多年精力充沛地工作
&转眼是毕业,参加工作。从学校走向社会,环境迥然不同,开始几年虽然四处奔波,但是一有机会我都要站会儿桩,但是随着生活逐日复杂化,慢慢地就不能天天坚持了,当然除了生活环境的影响之外,迫使我不能坚持站桩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身体康复后,我站桩时的耐心就差多了,往往是站一会就不能静心下来,老是感觉没有以前那么有感觉了,接着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动作要领还是不够正确?回头再研读《养生桩漫谈》,发现又有很多东西不明白了,而且是更不明白,立刻惊出一头冷汗,最不能理解到位的是“松”,对自己最不能满意的也是在站桩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松”。当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还没有出现,无法就近查到需要的学习资料,出门求学又因工作条件所限不能成行。这样在不能接触到站桩方面的老师、没有人指导、自己也琢磨不清真相的情况下,加之现实生活事情一大堆干扰多,那几年几乎没有长进,站桩也是断断续续的,后来竟然到了只要一站下来,不出几分钟就心烦意乱,再长一点时间甚至有抓狂的欲念。如此下去,信心渐无、兴趣渐无,以至后来渐渐荒废了。
&虽然站桩少了,但是年这段时间扎实的站桩训练给了我一个足够健壮的身体,保证我在36岁之前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尤其是1998年以来,在我作为一名图书编辑的十年期间,我策划和编辑出版了许多好书,给孩子们提供了许多有益身心成长的阅读大餐,为社会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这一切都得益于芗老意拳(大成拳)养生桩。期间工作忙碌之余,我也时常想起站桩,也经常琢磨自己遇到的难题,然而,一直没有能解决这些困惑。
2006年,我因长期辛苦工作,劳心伤神,终于累病了,一贯身体状态极好的我竟然染上了很严重的丹毒。精神状态也似乎回到20岁时是样子,情绪低落,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确切说是力不从心。我猛然意识到我的生活需要重新规划,我必须把站桩捡起来,像20岁时那样从头来过,自己拯救自己。这时我的那位老同学也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一拍即合,在跨进不惑之年的门槛之前,一起重新研习意拳(大成拳)养生桩。令人钦佩的是我当年的这位老同学一直在研习意拳,在理论和实作方面都大有长进,也得益于意拳他的学业和事业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也许是又经过十多年的人生磨练,我更成熟一些了,这时候再读芗老的《养生桩漫谈》就比以前理解得深刻多了,加之网络提供的方便,我们可以尽情查阅与养生桩有关的所有资料,向已故大师们的视频学习,向在世的先学们请教。
&五、于冠英老师讲授的传统武学精髓、核心
&回到这篇心得体会的前面,也就是2010年深秋,在朝阳区一个公园里我和朋友终于见到了于冠英老师,他时年12岁的儿子于泽众也随行。我们一并来到公园一片幽静的空地,于老师看上去跟实际年龄偏年轻,一点也不像奔五的人,浓眉大眼,一头黝黑的头发衬托着白净而红润的面皮,一看就是传说中的得道之人!
&于老师首先向我们讲述了意拳(大成拳)的历史沿革、强调了老子《道德经》在意拳(大成拳)修习中的重要指导意义、讲述了王芗斋、于永年等先贤前辈的事迹,然后一边讲授拳理,一边演示站桩、试力、摩擦步、推手、健舞以及实作技巧。他的身体非常灵活,做出的动作规范而洒脱,宛如灵蛇飞舞,又如雾豹在田,直观地表达出内家武术的本来面貌。尤其是他的试力就像一叶轻舟在水上漂浮,貌似轻巧,实则内含很沉的力道,如若撞上江面的物体,必然一穿而过,犀利无比,这就是传统拳法灵与力的结合,能如此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来,实属难得。
&当于老师知道我们学习养生桩的目的后,他爽朗地笑了,决定从头教起,让于泽众给我们示范养生桩的动作要领,他在旁边一个细节又一个细节逐一讲解,很快两个小时过去了,于老师又让我们俩再站好桩式,他又纠正了动作,让我们再口述一遍动作要领后,才结束了这次教学。并约定每周末在这里见面,进行下面的教学。
&在随后的教学中,于老师除了反复不断地纠正我们站桩的动作之外,讲授拳理成了重点。他说站桩是意拳(大成拳)的基本功,如果用时间跨度来比喻的话,站桩应该占到整个意拳(大成拳)习练过程的90%,如果没有扎实的桩功为基础,最后难以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他首先阐述了自己对中西文化差异性的见解,强调中国文化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天人合一、太极五行相生相克、互为存在条件的关系,指出站桩离不开传统哲学的指导。祖师爷芗老在《养生桩漫谈》等著作里反复阐述站桩理论思想源自《黄帝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并暗合《道德经》的基本思想,用“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来形容站桩的状态再确切不过,其实就是古代站桩的称谓。
&站桩时外人看来一动不动,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动之动,表面上不动而内在加速运动,往往站桩几分钟就心跳加速、时间再长还会出汗。于老师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静位运动,顾名思义,就是位置没有发生移动的运动,它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是运动的高级形态。道家的站桩功就是典型的静位运动。在静止状态中(如站桩双腿不移动,双臂无动作)能使脉搏升高,摄氧量增加,从而调动全身的气机,使血流加快,促进了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练功者的体质。
&站桩是知行合一的运动,心念和姿势同样重要,于老师反复叮咛我们站桩的心态是素朴、简单、去心机、少杂念、堕肢体、罢聪明、清心寡欲,离形去知,方可通于大道;站桩务必要做到松的境界,不但心念要松,动作姿势也要松,心身合一、内外无为了才能达到全身气血流畅,健身强体的目的。
&于老师认为,西洋文化有其好的一面,其科学技术确实是造福人类的利器。但是从养生方面来看,恰恰相反,站桩养生必须抛弃西方文化中“更高更强更快”的理念,道者反之动,养生站桩反而要求慢、静、素、朴,这正是老子《道德经》阐述的思想,也是健身理念的不二法门。
&通过于老师的教授,我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站桩中心静不下来的毛病,除了姿势不正确造成气血不通畅而外,主要是心中杂念太多,把站桩跟工作、生活的状态没有分开,一味地追求过高的体验、神奇的感觉,结果造成本末倒置。站桩其实也是一种修炼,是一个比赛谁更“笨”,谁能做得最简洁的活动,谁的减法做得好谁就能收获站桩的好处,这恰恰是跟工作相反!于老师风趣地说:“《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此看来人生再简单不过,其实就是做学问、干事业要学会做加法;养生站桩要学习做减法,这一加一减连小学生也明白的道理,为什么那么多人就不明白呢?”
&于冠英老师最后把于永年老先生推崇的四个字“独立守神”送给我们,他说这四个字完全能概括站桩的所有内涵,不要看这简单的四个字,“独立”二字强调站桩的姿势;“守神”二字道出了站桩的心理精神状态,真正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内涵,也就掌握了养生桩的核心要义。
于冠英老师还安排我们拜访了部分在京的意拳(大成拳)名家王玉芳老人、杨鸿晨先生、王兴玉先生、王成先生等,并得到了前辈们无私的指点,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感谢!
六、于冠英老师叮嘱我要经常温习《养生桩漫谈》
于老师要求我们以后经常温习祖师爷王芗斋的著作。我回头再看《养生桩漫谈》,又一次发现一个事实,原来该说的话芗老已经说绝了,世间再无比这更凝练、更准确、更精妙的描述:“养生桩,极容易,深追求,头万绪,用功时,莫着急,应选个适当场地,充足阳光,流通空气,有水有树更相宜,不论行走坐卧和站立,要内外放松,身躯挺拔,腰脊骨垂线成直,浑身大小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守空洞,保清虚,凝神也静气。臂半圆,腋半虚,体会无微不舒适。不思考,不费力,心脏无负担,大脑得休息,想天空虚阔,洗涤情缘和尘俗万虑。虚灵独存,悠扬相依,绵绵如醉也如迷,笑卧如在水中宿,返婴寻天籁,平凡无奇有天趣,师法当遵守,不可太拘泥,这里边包罗着无限深思多甜蜜,动转颇似水中鱼,自在自在真自在,先哲并无其它异……”
&&&&&& 如今,我通过这些年的养生桩习练,不但严重困扰我健康的丹毒已经痊愈,身体状况也大为好转。人们说四十岁后是人生下半场的开始,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但是人生四十,先天精气耗损过半,很多人即使有豪情万丈,往往身体条件不允许,力不从心,如果没有正确的养生方法一切都是空谈,所幸我学习了意拳(大成拳)养生桩,我将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坚持不懈地联系站桩,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地向“大道”靠近,向自我完满的靠近,向健康快乐的人生迈进。
&&&&&&&&&&&&&&&&&&&&&&&&&&&&&&&&&&&& &刘宏武
&&&&&&&&&&&&&&&&&&&&&&&&&&&&&&&&&&& 2013年春节于家中
&&友情链接
 |    |    | 
 |    |  
版权归属:大成拳?意拳网站 dcn.org
咨询热线:
联系人:于冠英老师
网站备案号: 全程网络支持:关于站桩;站桩有坐卧站三类,以站为主;站桩时,后脚跟不要吃力,身体重力在脚尖之后的前脚;开始傻站就行,别考虑那么多;站桩环境幽静为好;2,关于没有练过拳术的人;术训练班;站桩到一定程度,身上抗击打能力非常强,这是站桩的;站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一定的姿势并坚持一段时;站桩的首要要求,就是对姿势的要求,而且这些对姿势;我们知道,人体在精神和体力的劳作后,需要
站桩有坐卧站三类,以站为主。全身力的运用,脊椎是个关键。拳谚云,起于脚,运于脊,形于手。看着是手打人,实际力量应是从脊椎发出来的。什么时候你能从脊椎发出力来,你就上了一层搂。可以这么说,懂得用运脊椎,一般的练家恐怕就都不是对手了。在武术来说,也就算进了一个门槛。手是大树的枝干的梢头,手能有多大力?加上胳膊,力量也大不到那里去,脊椎是大树主干。坐着比较难找出脊椎力量的运用来,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关于脊椎在站桩的调整,前面已说,不再赘述。
站桩时,后脚跟不要吃力,身体重力在脚尖之后的前脚掌上。脚跟是虚的。似踩地非踩地。站着脚麻。身上有些部位不舒服,可能跟站的姿势有关。应该是以舒服为好。 力量过于下坠,时间长了就会不舒服。拳谚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头顶好像是杂技演员顶着碗水,顶不正了水就要撒,这样头就中正了,头中正了,上面似有个东西向上轻轻牵引,虚虚领着,呼吸的气沉向丹田,五脏六腑才舒服。在站的时候,整个身体有 点飘飘欲仙的感觉。站的时候,身上那个地方不舒适,自己调整到舒适的程度。酸胀麻 ,都算是正常的,但不能太过,尤其是开始的时候,太过说明站姿有些问题。
开始傻站就行,别考虑那么多。傻人才出功夫呢。站得飘飘欲仙,那时再考虑脊椎等问题,才有效果。站桩没几个月,其他都谈不上。
站桩环境幽静为好。尤其在高山之巅,感觉美极了。眼界开阔,胸怀也为之开阔。但这样的条件城市人不长有。夜间在高楼凉台上的感觉也不错。周围视野开阔,夜阑人 静,精神不放自大,天人和一的感觉容易体会。我再说一遍,天人和一,精神放大,是 拳术里非常重要的感觉,对练习力量有不练自得之功,气不练自在,劲不练自长,全在这里面。
2,关于没有练过拳术的人。我的建议是,参加个拳击训练班,或参加中国式摔跤 训练班。有些击打动作必须有教练指导,老老实实练上几个月,自己瞎琢磨效果比较差 。既然只是防身,不要到武术训练班。散打训练班当然也可以。实际对打几次,你才明 白真打起来是怎么回事。仅仅坐在家里想是不行的。我个人比较偏向拳击和中国式摔跤 ,不是非常看好散打。也可能是我的偏见。此外,再按照我介绍的练习站桩。如何单纯练习速度和力量?拳击里有一套教法,我是不大赞同的,作为学员,知道和应付教练就行了,不必认真去练。等你站桩有一定程度了,慢慢就回理解速度和力量是怎么回事
站桩到一定程度,身上抗击打能力非常强,这是站桩的副产品,不用追求,自然得 来。站桩到一定程度,有气感,不必理会。任其自然。有时气由脊椎两侧向上拱,有的 人反应比较大,有的反应比较微。早年我练时,有位师兄站在那里,上身前后打摆,说是被气撞的,看的我们一群直笑。
站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一定的姿势并坚持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并且,在这个概念基础上,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总结,基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锻炼目的和功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和方法。
站桩的首要要求,就是对姿势的要求,而且这些对姿势的要求,哪怕以现代科学看来,都是那么的符合人体自然规律,有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产生无比的敬仰之情。
我们知道,人体在精神和体力的劳作后,需要进行休息补充,才能持续。而最佳的休息,就是睡眠。睡眠是自然造化能力迫使人类所做的行为,以免人类不知劳累而尽情浪费肌体能量只到竭尽死亡。当人类关注到自己健康的时候,就会把被动的睡眠变为主动的休息,而睡眠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人体的疲劳,就在于它是人身心尽可能放松的结果,因为身心的放松,对放弃了气血运行的干扰,而使气血运行能够按照自己的轨道收敛能量浪费和修复劳损的肌体。如果我们每天的休息不能完全补充、修复当天的损耗和劳损,那么肌体就会“带伤工作”,如果日复一日的损耗、劳损得不到补充和修复,当消耗和劳损积累到肌体无法承受和自我恢复的时候,疾病也就爆发了。 从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看到,对于不知道锻炼修补劳损的人来说,睡眠是最好的养生法。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如果人们能过主动的在劳作时,尽可能少的消耗体能,尽可能少的产生劳损,那么我们生病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 如果人们能在更多的时候,模仿甚至超过睡眠的放松状态,那么恢复体能和修补劳损的几率就会更大程度的提高,我们生病的几率就会更加的减少。 再进一步,如果我们能明了气血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气血运行状态并避免劳损,那么,我们健健康康享天年的愿望就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了。
上面的道理,就是为了说明,锻炼的大原则,那就是松、静、自然。
唯有松静了,五劳七伤的可能性才能降到最低,唯有自然了,也就是气血运行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了,才能保证肌体不受到伤害。松、静、自然,也就成为传统健身锻炼的总原则了。虽然这个大原则,为了特定的目的,为了发挥人体特定的功能,有些锻炼方法会局部、暂时的有所变通,但是最终的总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松,就是说在保持正确姿势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松。静,就是在站桩过程中,尽量的保持意识的安静或专一。当然也最好保持环境的安静,以免影响心神专一安静。自然,就是在锻炼过程中,严格按照功法要求操作,越是自然越好,不要人为的强加力量、意念以助呼吸及体内气血运行。
前面说到了姿势与健康,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总结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口诀,如头顶虚悬、双目垂帘、舌顶上腭、面带微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腋开跨、舒指松腕、尾闾中正、宽胸实腹、顺臀溜胯等等。我们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口诀俗语,来说说站桩对全身姿势细节的要求。
头颈:头顶虚悬、虚灵顶劲等等,是非常形象的口诀,就是说,头部百会穴好像有根虚拟的绳子把头部轻轻吊起悬在空中一样,转动轻灵,不对颈椎产生额外的压力,这样,颈椎也就自然保持了最佳的自然曲度。我们知道脊柱内部神经异常丰富,人体的中枢神经通过这些神经对躯干进行指挥反馈,头顶虚悬,因为保持了颈椎的最佳最自然的曲度,而使脊柱腔体不受外力压迫而变形,不至影响神经和保持脊髓通量。颈部的不良姿势习惯,会造成诸如神经压迫,大脑营养不良等相关的情况发生,而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我们如果仔细体验,会发现我们通常习惯把头向后微仰,下颌前翘,这样的姿势造成颈椎过分向后弯曲,长期的不良习惯,使颈部筋肉供血不畅、僵滞扭曲,进而会压迫通过颈部的血管经脉,造成头部营养供给不足。当你稍微活动颈椎,就感到颈部酸胀不适,就是因为长期不良的姿势,造成供血障碍或颈部肌肉劳损。还有些人转动颈部时会感到颈部嘎嘎有声,这是筋腱椎骨已经有些僵滞的表现了。 有的老师说,微微收一点下颌,其实也是为了做到这个要求。还有的老师说,脖子微微用意向衣服领子靠,也是在引导我们做好虚灵顶劲。 面:面带微笑是人体面部肌肉最放松最自然的表情,面带微笑还能给他人带来良好的感觉,从而也能反馈给你良好的场能信息。面带微笑能促使自己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心态。
眼:在锻炼时,一般讲究先眼光内收(也就是眼光从望远到渐近只到收回颅内),再双目垂帘,也就是说两眼皮像布帘那样自然的耷拉下来,不加紧闭的意念。保持这种自然垂帘的状态,符合局部气血的通畅,同时也因为双目垂帘,使得目光不外散,也就不容易收到外界诱惑而保持心神内敛。俗话所说的闭目养神,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肝开窍于目,闭目而使精魂不散。也有的锻炼方法因为特殊的原因,或者为了避免闭眼带来复杂的内景而形象心神安宁,要求睁开眼睛锻炼,但是即使如此,也要求不要东张西望、思想涣散,一样要求眼光收近,一遍宁神。只有在特殊功效的锻炼中,要求眼神的收放及引领。
舌:常常有说舌顶上腭,但是初学者往往因为不习惯反而造成舌头紧张。所以,我们提倡在站桩初始阶段,无需刻意舌顶上腭,只要自然放松即可。等到锻炼到一定程度,因为体内气血运行的原因,到一定时候可能会有自动舌顶上腭的表现出来。即便没有这种力量产生,在站桩站到一定程度,舌下津液泉涌,汨汨然咽下阶段,稍加意念舌顶上腭,也是不迟的。而那时你已经可以很好的掌握放松的要领,而不至于因为照顾舌顶上腭反而造成紧张。
肩:一般传统说沉肩,其实就是把肩部放松。肩部的放松有个特点,就是拉长的感觉。也就是肘部向外或向下引,这时肩峰处肩臂骨交接处,就会出现一个凹,感觉上有点把肩臂拉长的那种感觉。所以传统常常把沉肩坠肘放在一起说。
腋:张腋、虚腋、开腋等等说法,其实就是要求腋不不要紧夹,要放松腋部好像空虚能放下一个小气球那样的感觉。其实沉肩坠肘做好了,就可以体会到虚腋的感觉了。开腋,除了便于肩臂气血的通常外,还能减轻了两肩对两肺的自然压迫,从而使肺的工作更加自然松畅。
肘:讲肩腋的时候差不多说了,坠肘,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不管摆什么姿势在什么位Z,都要有外展下坠的意念或趋势,以拉长肩臂的特殊经筋。
腕:平直放松。在特殊的锻炼方法时,有立腕踏腕的要求,就是立指的时候,腕横纹小指侧也就是尺骨尽处有向前的意念或趋势。
指:五指自然舒展伸直即可,不要用力挺直。
胸背:含胸拔背。怎么体会呢?想象你在抱一株粗于合抱的大树,尽量把臂指放长想要环抱住两手接触的那种感觉。有人形容,你在很多人的公共汽车上抱着孩子,环抱的双臂又要保住孩子,又要抵挡别人挤着孩子的那种感觉。再有,如果说弯腰是胸背向前合拢的趋势,就好像肩胯合拢的趋势,那么含胸拔背就好像左肩和右肩合拢、左胯和右胯合拢的趋势,是身体纵向弯曲的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趋势,就是有那么一点点意向和趋向,而不是用力想要达到那样的效果。因为可以用力,又违背松静自然的大原则了。应该注意,前面说的种种,都是为了让读者体会什么是含胸,而不是要大家用力去那样做。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胸的唯一要求,就是松。含胸,也是为了胸部更好的放松。 腰:平时我们直立时,腰命门一带是向前弯曲的,站桩时,我们需要微微用意把命门向后凸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又要保持前述身体姿势的要求,就需要稍曲膝来配合了。
腹:当前述要领都做好了,小腹只需放松,就自然达到要求了。放松放松再放松,就这样,小腹慢慢感到充实,胸部慢慢感到空旷,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13关于站桩等内容。 
 关于站桩的秘传 发表时间:
04:09 作者: 医盲 来源: 民间中医网
字体: 小中大 | 打印 站桩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从古至今,...  篇三:关于站桩的体会 关于站桩的体会 收藏到手机 转发(1) 评论(3)
13:18 我一般都是站桩结合深呼吸练功,大概在晚饭后一小时开始,边看电影边练功...  所以在时隔数月后,才想起系统介绍关于站桩 的文章。由于在写第 1 篇文章时,没有按系统的思路构思,导致那一 列文章的整体思路受到影响。今天,我决定对原作进行...  在各种站桩中 4页 1下载券 站桩怎么站 2页 1下载券 关于站桩 10页 免费 站桩...站桩口诀站桩功,极容易,自然立,脚平行; 脚距宽,与肩齐,膝关节,微弯曲; ...  关于站桩 10页 免费 站桩的好处 1页 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站桩精华 20页...因此术的姿式,行走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桩为主,故名为 健身桩(又称为浑元...  的公开和融合,有些秘密也就不 应该成为秘密了,虽然如此,到目前为止,关于站桩的高度的这个方法,智邦还 没有在任何报章杂志网站看到介绍,也就是说,关于这一点,是...  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养生的内容,在汉墓中已出土养生功的功法。在唐代药王...但是 徒手站桩无助于增加肌肉束的半径,所以徒手站桩只能运化实力,而不能增加...  各种拳劲都应当在桩上找,开始时肌肉僵紧酸疼,只要坚持站桩下去,慢慢就会松下来,你 这个完整性就有了,咱们这功夫主要从桩上摸,关于一些劲的用法,通过站桩练出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站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