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表可以摸到棘间棘上韧带损伤和横突间棘上韧带损伤吗

腰三横突症第七次作业(班长)评审-轻舟已过万重山
昨天晚上看到班长提交的作业,《腰三横突综合症第七次作业之脊神经后支与韧带分析》总体来说,质量有很大的进步,其中最经典的一幅是,脊神经后支之后面观图,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图,但是绘图表达的非常生动,连非常细微的骨纤维管都表现的栩栩如生,当时我的第一感叹就是:“上帝创造的就是最完美的”,脊柱的解剖结构之精妙,真是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自从4月份开始培训以来,因为绘图的原因,我对脊柱的解剖结构和骨性标志感觉总是非常陌生,但是这一次我看到了脊神经后支之后面观图以后,我大致对脊柱的骨性结构产生了一些印象,班长作业中所绘制的图片能够让向我这样的门外汉都能够理解,这一点是非常成功的。唯一的缺憾,是韧带部分的部分图绘制的不是很理想,希望请Y教授来协助!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现在看来关于腰三横突部分的难度已经基本突破,请考虑固化解剖部分的作业,并进入后续模块的编写。另外,近期的作业的编写量非常大,请班长和学习委员注意保重身体,骨科医生是帮助病患的人,所以首先必须把自己的身体调养好,才能更好的服务哪些需要帮助的人。我真诚的希望若干年后,班长和学习委员不但能够成为中医骨科界的旗舰人物,同时也是中医治未病的专家,并效仿中医界的前辈孙思邈老师学习,在90岁的高龄还能够帮助病人。
1) 关于后外側分支功能: 支配椎间关节连线以外的组织,如横突间韧带、腰骶韧带、横突间肌、骶棘肌、腰背筋膜
&& 后内侧分支功能:
支配椎间关节连线以内的组织,如棘间肌、多裂肌、骶棘肌的内侧柱、椎间关节囊、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请问,在脊柱的那些运动场景中,需要涉及到相关的后外側分支的控制机能,和后内侧支的控制机能.
2) 骨纤维孔:位于椎间孔的后外方,开口向后,与椎间孔的方向垂直。
其上外侧界为横突间韧带的内侧缘,下界为下位椎骨横突的上缘,内侧界为下位椎骨上关节突的外侧缘。
骨纤维孔的体表投影:位于同序数腰椎棘突外侧的下述两点的连线上:上位点在腰1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的2.3cm,下位在腰5平面后正中线外侧3.2cm。
骨纤维管:位于腰椎乳突与副突间的骨沟内,自外上斜向内下。
前壁为乳突副突间沟,后壁为上关节突副突韧带,上壁为乳突,下壁为副突。
其体表投影:在同序数腰椎棘突下外方的下述两点:上位点在第1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2.1cm,下位点在第5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2.5cm。
在这一部分的描述中,总体描述的非常清楚,但是其中涉及到比较多的骨性标志,请考虑增加一张大图,
尽可能多的突出相关骨性标志的特点.
3)后外侧支的走行结构:
穿出骨纤维孔后本分支形成,沿横突背面向外下方斜行。腰1-3神经的后外侧支穿过骶棘肌后,一部分在距棘突旁约三横指出穿出腰背筋膜至皮下,构成臀上皮神经。
请增加一幅图来表达这句话,并把相关的臀上皮神经等结构表达出来.并建议请Y教授协助.
后内侧支:因为腰神经的后内侧支与上下节段的后外侧支都有交通联系,所以临床上主要出现的症状是感觉的刺激症状,即表现为腰部,腰骶部的疼痛。
请增加一幅图, 忽略其他的结构,体现骨胳, 骨纤维孔, 骨纤维管,和后内侧支, 后外侧支,展现这种”
腰神经的后内侧支与上下节段的后外侧支都有交通联系”的关系.
关于脊柱韧带部分的修改意见
1) 后纵韧带部分的图画的不清楚,请重新画,并添加必要的骨性标志.
2) 黄韧带, 棘间韧带, 棘上韧带, 横突间韧带相关部分的解剖图谱缺乏,请重新补画.
3) 第一部分的最后两张图描绘的笔比较清晰,但是希望表达的含义不明确.
4) 在三种运动场景下, 周围韧带被动受力学特性分析:
A) 请用两张图,一张是平衡态,一张是运动态.起到对比的效果.
B) 请考虑多画一些腰椎的节段,体现一些整体的印象.
C) 骨性标志在图谱上要标识.
5) 腰3关联韧带的损伤
根据腰3的解剖特点,我认为身体在侧屈运动时容易引起损伤。
腰3横突比较长,而其上下腰椎的横突均较短,且腰3位于腰部运动的中心,在侧屈时,腰3横突顶作为此时腰部活动的杠杆顶点,附着于此处的横突间韧带受到的拉应力最大。若突然剧烈侧屈时,腰部脊柱侧弯,凸侧腰3横突顶伤其周围软组织,同时因侧屈过度而引起凸侧横突间韧带的撕裂;若是慢性腰部活动,腰3横突刺激周围软组织,产生慢性损伤性炎症,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同侧肌肉收缩或痉挛,腰部脊柱向对侧凸起,对侧横突间韧带受牵拉,在持续牵拉后引起对侧横突间韧带的损伤。
&这一部分的描述,请增加2-3幅图来表达,并建议请Y教授协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横突间韧带损伤(附60例初步分析)(摘要)--《第四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论文汇编》1995年
横突间韧带损伤(附60例初步分析)(摘要)
【摘要】:正从装卸工人腰痛原因及发病情况的分析中发现一组病例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主要病损在横突间韧带、是与棘突间韧带和棘突上韧带损伤同属一类疾病,故称为横突间韧带损伤。
【作者单位】:
【分类号】:R244.1【正文快照】:
从装卸工人腰痛原因及发病情况的分析中发现一组病例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主要病损在横突间韧带、是与棘突间韧带和棘突上韧带损伤同属一类疾病,故称为横突间韧带损伤.本组阳例均为20一4口岁男性青壮年,均为一侧单发,左侧与右侧发病之比大致相同,发病在了、4腰椎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新强,秦贵弟;[J];陕西中医;1994年06期
熊小燕;[J];江西中医药;2005年05期
丁金榜;茅振玲;;[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周贤华;林海桂;;[J];针灸临床杂志;2006年01期
赵燕邦;王慧声;姜颖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唐文江;蒋垂刚;钟无非;朱波涌;庞勇;;[J];江苏中医药;2010年08期
陈风军;陈欣;;[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21期
鲁德山;;[J];辽宁中医杂志;1993年01期
刘庆国,戴爱琳,何和清,李祖祥,杨鹍,黄明辉;[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6期
陈利东;[J];颈腰痛杂志;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云生;;[A];第四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1995年
乔晋琳;汲广成;刘灿坤;;[A];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二00七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翟爱军;;[A];第四届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6年
曾宪春;;[A];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08年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陈利东;;[A];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陈日曙;田磊;;[A];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张蔚蔚;于明儒;王静;;[A];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韩冰;冉春风;何扬子;王鸣川;;[A];全国第16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全国第11届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当代临床治验论坛暨中西部十省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杨米雄;;[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来心平;来宾;;[A];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燕玲 衣晓峰;[N];健康报;2006年
胡献国;[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张云鹏;[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王业龙;[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N];医药导报;2006年
刘烨;[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华英;[N];新疆科技报(汉);2002年
王敬霞;[N];保健时报;2006年
殷浩;[N];健康报;2006年
李禾;[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雄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金晓飞;[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运海;[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年
陈祝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姬更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蔡坚雄;[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梁泳聪;[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王浩;[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李宁娜;[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王瑞华;[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周鸯鸯;[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沈国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腰痛就是腰间盘突出吗?看看这些最权威的解释吧!
腰痛就是腰间盘突出吗?看看这些最权威的解释吧!
蔬菜养生你懂吗
腰痛的现状据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约70%~80%的人在其一生中均患过腰痛,大多数患者年龄在20~55岁之间。腰痛在医院的日常诊疗中占有相当比重。平时在生活中,人们如何判断腰痛的原因呢?80%的中国人都有腰痛。据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约70%~80%的人在其一生中均患过腰痛,大多数患者年龄在20~55岁之间。腰痛在医院的日常诊疗中占有相当比重。腰痛的分类现代医学认为腰痛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证候,诸如腰部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发生损伤或病变,任何原因导致的姿势失衡和某些内脏疾病都可引起腰痛。软组织性腰痛脊柱旁背伸肌、棘韧带、横突韧带等软组织引起的腰痛, 归于此类。一、外伤性:如腰软组织受到挨伤, 挫伤所致的腰痛。按损伤方向不同, 可分为三型。1、伸直型:即在用力伸腰活动时发生损伤, 多见于:(1)下腰三角区骸棘肌骸骨起点处及骼腰韧带;(2)背阔肌肌筋膜交界处;(3)多裂肌棘突及椎旁起始处;(4)第12肋骨腰方肌附着处。2、屈曲型:即在用力屈腰活动时受伤, 多见于胸腰段:(1)棘间韧带;(2)横突间韧带。3、旋转型:脊柱旋转活动中损伤, 以胸椎背侧疼痛为主, 多见于胸椎横突肋骨关节韧带、胸椎小关节囊及周围韧带损伤。二、炎症性:指腰背部肌肉、筋膜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腰痛。 1、肌纤维组织炎、肌筋膜炎,此种腰痛可急性发作。常可找到“激发疼痛点” ,此为本症的特征之一, 压痛明显, 甚至可使患者痛得跳起来, 并同时出现传导痛。若用0.5-1%普鲁卡因液封闭后, 疼痛霍然消失。我们往往可以摸到皮下索条状肿块, 但无皮肤感觉障碍。后期可伴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如肢体发凉、汗分泌异常及内脏功能失调等。2、类风湿性肌炎:此病可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存在。三、劳损性:1、原发性: 与长期在固定体位或不良姿势下工作有关。例如久坐或持久弯腰, 可于下腰部发生棘韧带及肌肉筋膜劳损。驼背姿势可引起胸韧段棘韧带及肌肉劳损。2、继发性: 发生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之后, 例如脊柱侧弯所致的两侧腰肌不平衡、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椎侧突, 日久之后可造成一侧腰部软组织或臀肌劳损等。四、压迫性:软组织如肌肉或筋膜, 可由于种种原因压迫有关的神经而引起腰痛。主要有!1、梨状肌症候群: 该肌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痉挛、挛缩, 或与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发生异常, 可引起下肢痛。2、腰皮神经炎:是腰神经皮支的非特异性炎症。在筋膜出口处, 该支被增厚的腰筋膜挤压而引起腰痛。3、股外侧皮神经炎:该神经在腹股沟韧带处被挤压而引起疼痛。4、 腰背筋膜脂肪疝:因挤压感觉神经长稍而引起腰痛。骨关节性腰痛系指脊柱的骨及关节本身, 由于某些原因所产生的腰痛。一、外伤性:如脊椎的小关节嵌顿, 可发生于腰椎、胸椎的小关节及胸肋骨横突关节,亦称为小关节紊乱症。二、炎症性: 如病灶性骨关节炎, 可由于某种毒素作用, 或机体中形成的某种免疫反应的结果, 侵犯脊柱小关节, 成为强直性脊柱。三、退变性:1、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的发育,到成人后即开始退变。退变后可发生椎间隙不稳、变窄等,可能成为腰痛的原因。由此引起的腰痛, 称为腰椎病。2、腰椎小关节退变:可继发于腰椎间盘退变之后, 亦可单独发生。关节突肥大增生, 关节软骨退变, 关节囊充血和增生, 椎间孔变小等, 可发生腰痛。由于小关节病变为骨关节炎性, 故此种腰痛为腰椎骨关节炎, 其急性发作, 可刺激脊神经后支发生剧烈疼痛。3、髓骼关节亦可有此种退变, 并引起疼痛。四、结构不稳性:1、腰椎椎弓峡部不连: 分先天性、外仿性及分损性(疲劳骨折)三种。2、骨盆关节松弛: 多见于经产妇, 低髂关节可引起下腰部、坐骨结节等处疼痛活动时可发生响声, 骼骼关节叩痛, 骨盆分离试验阳性。X线片示关节增生、硬化。此外, 耻骨联合可有疼痛、压痛,X线片示关节分离和增生。3、脊柱畸形:如驼背、侧弯等继发骨关节炎。腰痛是指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生活中最常见于持续长时间体力劳动之后,不少人会扶着腰说“腰酸背痛”、“累到腰都直不起来了”。很多女人经常被腰痛困扰,影响生活和工作,因此要及时治疗才行。治疗前自然需了解导致腰痛的原因,那么导致女人腰痛的原因是什么呢?女人如何治疗腰痛呢?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供大家参考。女人腰痛的原因是什么?女人比男人更易得腰痛,比如月经前后及生产前后易发腰痛,具体女人腰痛的原因请看中医的介绍:1、寒湿性腰痛主要是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痛感为局部(腰站偏上)疼痛,现为冷痛。阴雨天加重,此腰部疼要注意日常腰站保暖。2、肾阳虚腰痛是最常见的腰痛,是肾阳虚引起的腰痛。腰部冷痛,腰膝酸软无力。生育过孩子以及反复人工流产的女性比较容易出现此类腰痛,其原因是失血过多,损伤肾气。3、盆腔等炎症引起的腰痛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盆腔炎和宫颈炎引起的腰痛,痛感为腰部酸困疼痛,伴有小腹坠疼。白带增多,有致严重者,从女性平常的气色和脸上色斑的急促增加,就可以看出。是此类症状一起的。4、血淤性腰痛这种腰痛比较常见,痛感表现为局部刺痛和针扎痛。原因是腰肌劳损或扭伤引起局部淤血运行不畅。此类要注意不要长期的久坐、久立。注意平时不间断的活动身体。做运动加强血气循环使血气通。女人如何治疗腰痛?1、节房事做好避孕人工流产多者,轻易伤肾造成炎症。2、床垫厚度适中腰部有一个生理曲度,床垫可适当加厚,中度硬度即可,从而让腰肌充分休息。3、鞋跟别太高不要穿太高的鞋,轻易增加腰部的劳累,长期站立、行走者尽可能少穿。同时,生理期、哺乳期尽可能不穿低腰裤。4、腰部肌肉要锻炼倒走、瑜珈、慢跑等都可以锻炼到腰部肌肉,同时,还可以常扭腰、睡前在床上做燕子飞运动。对久坐的上班族而言,可以每天每隔段时间做扩胸运动(此时,双肘要放平),以及向后仰腰、向上牵拉等。5、四季保暖月经期、生孩子等都可以损伤肾气,因而,女性应该时刻注重腰部的保暖。如坐月子期间,要穿长衣服保护腰部,免得出现月子病中的腰痛。6、控制体重控制体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轻腰痛的状况。肥胖无疑是使腰部肌肉承受更大的压力。因此,控制体重很重要,建议腰不好的女性朋友们尽量控制自身的体重,防止发胖而带来的腰部不适。7、调补肾阴假使月经量过多、常常腰部冷痛、性欲冷漠,应该及时调养肾脏,女性应该多补肾阴,增强反抗能力。可多食用些补肾的食物,如枸杞、山药、桂圆、核桃。还常吃一点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如果阴虚火旺者,可吃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腰痛者可吃金匮肾气丸。8、避免久坐和久站不仅长时间久坐会导致腰痛,长时间站立亦是如此。长时间站立会使腰部的承重力增强很多,因此想要保护好腰部,就要避免久坐以及久站。若避免不了要长久站立的话,建议女性朋友们偶尔换换脚,以帮助减轻腰部的负担。9、坐姿要正确坐姿尽量要正确。由于上班族的女性朋友们整日都要面对电脑工作,而女性朋友们可以将键盘离自己的身体稍近一些,保持正确的坐姿,以减少腰部的承重力。久坐会加重腰部的疼痛,而工作中,要时不时的起身走一走,同时,可以在座椅上,腰部的部位放置一个靠垫,作为腰部的支撑物,以减少腰部的承重压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蔬菜养生你懂吗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蔬菜养生你懂吗,不懂就跟我一起学
作者最新文章棘上韧带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状纤维。起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棘上韧带在颈部特别,构成颈部两侧肌肉之间的中膈,故称项中膈或项韧带
棘上韧带简介
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状纤维。起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棘上韧带在颈部特别,构成颈部两侧肌肉之间的中膈,故称项中膈或项韧带(据解剖学发现,该韧带止于第3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二十二,止于第4棘突者占百分之七十三,止于第5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5。从未发现上韧带附着)。棘上韧带是由腰背、、多裂肌的延伸()部分组成。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且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中层跨越2到3个棘突;浅层跨越3到4个棘突。作用是与弓间韧带一起在棘间韧带帮助下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的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受到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腰痛或牵涉性痛。
棘上韧带棘上韧带损伤
腰部韧带很多,除了强大的、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外,还有横突间韧带、关节囊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其中最易造成损伤的主要有棘突上的棘上韧带和两棘突间的。棘上韧带自上而下附着于各椎骨棘突上的索状,起保持躯干,以及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腰部棘上韧带较强大,但在腰5~骶1处常缺如或较为薄弱.在正常情况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黄韧带均受骶棘肌的保护而免受损伤,但在脊柱前屈超过90度搬移重物时,处于松弛状态,臀部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为杠杆将重物提起,支点常处于腰骶部,这时棘上韧带无骶棘肌保护,人体上半身的重量及重物全部落在韧带上,仅由韧带维持脊柱姿势,如果躯干骤然屈曲,极易造成棘上韧带撕裂伤,甚至从个别棘突上;或因长期反复多次的腰部前屈造成损伤,使棘上韧带的部分纤维撕裂,或从棘突上掀起,局部出现少量渗液、出血,产生。前者为急性棘上韧带损伤,后者为慢性棘上韧带损伤。急性棘上韧带损伤多因骤然使腰椎向前屈曲的暴力所致,多见于弯腰搬取重物或激烈的运动训练、比赛中。此韧带发生断裂时,患者可自觉有一突然响声,并随之腰部产生宛如“折断”的感觉;局部剧烈疼痛,在前屈时更为明显,后仰可减轻疼痛;腰部的前屈、侧弯及旋转功能明显受限;棘上韧带在损伤处有索条状剥离感或明显的钝厚感,压痛明显,常在腰4、5和腰5、1处,在压痛点注射少量1%利多卡因封闭暂缓,可明确诊断。
慢性棘上韧带损伤多由于长期反复的或急性期治疗不当所致,每当重体力劳动或弯腰过久时,即感腰部酸痛不适,甚至不能胜任较重的体力劳动,疼痛局限在1~2个.局部封闭结合腰背肌肉练习,配合红外线理疗,常可取得满意。TOTAL COMMENTS:
//官方微信号:x-yaling8(每日更新)
//投稿信箱 :
健身早上好还是晚上好?早起运动能让你一整天充满斗志,还能延长一整天的高代谢率,尤其是运动后产生的后燃效益,对于燃脂来说,非常有帮助。
冰敷和热敷的区别,肌肉拉伤后怎么处理?那么我们在第一时间保证受伤不加剧,在治疗后阶段又能让治愈时间缩短呢?
47岁的我卧推120KG视频,卧推110公斤8次和卧推120公斤3次.卧推120公斤3次是110公斤8次之后拍摄的.如果第一组卧推120公斤可以推5次....
性感的臀部训练集锦.我们料酒特别版:臀部敬礼.庆祝你的这鼓舞人心的收集16强的臀部和腿部的镜头!
暂停训练法则指的是,在用一个重量做到力竭之后,把器械放下来休息片刻,然后,继续用同样的重量做到力竭。这个训练法则最适合诸如杠铃划船、肱三头肌拉力器屈臂下压等训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棘上韧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