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怎样如何增加肌肉力量和力量简单的

怎么快速有效增加体能和腿部力量
怎么快速有效增加体能和腿部力量
怎么快速有效增加体能和腿部力量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脊柱炎
擅长:小儿内科
提问者采纳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心脑血管研究
&&已帮助用户:49084
指导意见:你好朋友.蛋白质是抗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如摄入不足,则机体抵抗力降低。 可多吃些鸡肉、猪瘦肉、蛋类、奶类和豆类、豆类制品等
问怎样增加腿部力量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风湿骨病、腰腿疾病
&&已帮助用户:123888
病情分析:你好,一般的情况是缺钙或有中医的体虚的情况。
意见建议:这种情况是需要适当的锻炼。另外可以适当的按摩和中药进行治疗。
生活调理:平时注意饮食的调理。
问月经来前,能练体能素质,腿部力量吗
职称:医师
专长:子宫肌瘤、不孕不育症、无痛人流、月经不调、宫颈糜烂
&&已帮助用户:104148
指导意见:是可以的,但建议最 好是不要劳 累过度,不要剧烈运动。
问如何增加六月宝宝的腿部力量?
职称:医师
专长:内外妇儿精神病
&&已帮助用户:19827
病情分析:您好,孩子六个月了,腿部力量不够的现象,一般是孩子有些缺钙的现象,如果可以正常的扶着站立,智力方面正常,一般是问题不大的。孩子发育比较好的,问题不大,如果出生时没有缺氧一类的,是不要紧的,多活动,多锻炼一下,再复查。意见建议:孩子床前尽量不要挂玩具一类的,容易引起孩子斜视的,要注意一些的,多带孩子户外活动,晒太阳,有利于钙的吸收,再一个孩子也会硬实一些的,食物要多样化的,钙和鱼肝油坚持服用
问求教,什么样的运动增加力量
职称:医师
专长:老年人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已帮助用户:140
问题分析:要做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竞走瑜伽等是要增加心跳次数的最好是你的年龄加40 如是40岁运动心跳要达到170次身体微微出汗前后背出汗为好当然了运动时要循序渐进的慢慢适应意见建议:运动有氧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不要剧烈运动反而无效以适度的出汗为好
问如何有效快速增加小孩的腰部力量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
&&已帮助用户:355977
指导意见:饮食以增强营养就行了 另外就是每天坚持锻炼
问怎样才能增强腿部力量
职称:医师
专长:腰痛,颈椎病,膝骨性关节炎
&&已帮助用户:1593
问题分析:你好,对于想增强腿部力量,其实很简单,多加强体育锻炼意见建议:建议你多压腿,做蛙跳,每天坚持练习锻炼,希望有帮助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不能良好调节自我心理,导致.
长期持续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会给身体造成很大负担,通常晚睡会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是男性高发病症,一般分为假性和真性两
百度联盟推广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简单的力量训练】_力量训练_怎么训练_训练方法_如何训练-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简单的力量训练是怎么做?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拥有力量,拥有力量是强壮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优秀的生活在社会里,当然不想畏畏缩缩。拥有健康、拥有强健的身体是我们首先需要的第一步。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现在都越来越注重力量训练了。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简单的力量训练该怎么做。
1、力量训练会让妹子变汉子
很多人妹子听说力量训练会让自己肌肉发达,变得男性化而对力量训练拒之千里。但其实力量训练只会让女性变得更健美而不会让她们变成“肌肉女”。
2、力量训练能
脂肪是女性乳房重要组织。合理的体脂含量对塑造体型非常重要,女性在18-25之间算比较健康。倘若女性体脂低于12,胸部就会变小。而力量训练能够燃烧脂肪,或会通过增加胸肌来增加胸围,但对变大罩杯确是无助。如果女性让体脂低于12,那胸部可能会变小。
3、力量训练会让肌肉缺乏弹性、动作僵硬
肌肉本身具有弹性,而锻炼是令肌肉保持弹性的最好方法。无论是针对塑形,还是希望提高力量或增加肌肉,力量训练都不会降低人的灵活性。相反,女性通过反复循环的力量锻炼,能增强肌肉弹性,有助于增强软组织和关节的牢固程度。
4、停止力量训练,肌肉会变成脂肪
肌肉和脂肪是人体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皮下的脂肪组织覆盖在肌肉组织之上,当脂肪组织逐渐减少时,肌肉的线条就会逐渐清晰。过多的皮下脂肪会因为支撑力不足而松软、没有弹性,过少的皮下脂肪则会让女性的身体看起来棱角分明、缺少柔和感。
按照小编以上介绍的许多种方法,平时在生活中的细节,加上一点用心就能够锻炼出力量了。女性也不要担心力量训练会增加肌肉,过多的肌肉使女生失去了女人味。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心。尤其是女性,注重一下简单的力量训练,不但可以使自己健康、优雅的生活还能摆脱柔柔弱弱的林妹妹的形象。
3177阅读4854阅读3186阅读3087阅读4769阅读3019阅读4596阅读
4782阅读3181阅读4224阅读3362阅读4796阅读3873阅读4491阅读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回复: 17 | 浏览: 14281
| 字体: tT
注册时间&帖子15&阅读权限10&积分188&精华0&
妈豆69 &宝宝生日&积分188&
| 字体大小: tT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勇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忌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勾心鬥勇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疚
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
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存感恩
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
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胸廣大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慷慨大方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誠實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維護正義真理
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對世界多一分關懷
祥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瑪莉亞.蒙特梭利說:「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經驗是需要累積的,是慢慢的吸收而不是強迫性的記憶。
您有多久沒有走過松林的感覺?您有多久忙於事業沒有陪孩子一起成長,多久沒有陪他們吃飯、睡覺、洗澡、看電視、玩遊戲...?用一種享受人生的心情去做這些事,快把它找回來吧!
最後,再引用瑪莉亞.蒙特梭利的一句話:「陪孩子一起過日子!」。
(作者為資深幼教工作者,現任皇家幼稚園園長)不會說還是不肯說--嬰幼兒氣質與語言發展作者/林麗英嬰兒從出生那一剎那的哭聲開始,就展開了語言的歷程。哭,讓嬰兒學習如何協調呼吸和發聲,做為將來出聲說話的基礎;進食,讓他們運用口腔、咽喉的肌肉,成為將來咬字發音的主要動力;感官知覺則讓他們聽聽、看看、摸摸、聞聞,探索外在的世界,成為認知學習重要的管道。所有幼兒的語言發展,都建立在這些感官知覺、動作,以及發聲遊戲、學習互動等等的基礎上。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裡,他們的心智發展是感官和身體共同運作的結果,嬰兒藉著視覺來觀看身旁的環境,藉著聽覺來傾聽周遭的聲音、了解大人的話語,藉著觸覺來認識每一事、每一物,感受他們手中把玩的物品與玩具,這些感覺的輸入將促成腦細胞彼此間的連結,而使幼兒學習外在世界的能力愈來愈強,從而刺激語言的發展,因而我們知道,感官知覺在幼兒的語言發展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幼兒語言發展的歷程
大部份一歲半以前的幼兒是不會說話的,但是他們會喃喃發聲,會用動作拉著大人、指著物品來表示他們許許多多的意思,這些以動作為主,夾雜著許多令人聽不懂的聲音,就是口語前期幼兒的基本溝通方式。雖然此時期的孩子還不會真正的說話,但他們已經會發出許多不同的聲音,並用它們來充分表達出他們的情緒,雖然他們還不會使用大人的語言,但已經有相當不錯的溝通行為和互動方法來表示他們的需求,這些都是未來口語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幼兒到了一歲多以後,就慢慢進入了所謂的基本口語能力建立期,這階段的幼兒,口語能力是他們最重要的發展。他們先會說一些單字、語彙,到會說的語彙愈來愈多,就開始將語彙串在一起成為電報句,像:「動物園、帽帽、不見了」;進而發展出有句子結構的語言:「祥祥去動物園,帽帽飛走,不見了」;再漸漸地把句子愈變愈複雜,甚至能做冗長的敘述:「祥祥跟媽媽去動物園,結果風把帽帽吹走了,就找不到了」。我們可以發現,這個階段幼兒的話愈說愈多、愈說愈長,這也是此一口語建立期的基本特徵。一般而言,在四足歲左右的幼兒都已經建立了基本的口語能力,四歲以後孩子的語言發展重點則在建立語言的精熟度。語言的精熟度即包括了說話內容的複雜度、話語的完整性、口語的清晰度與流利度等範圍。我們可以看到四足歲以後的幼兒每天總是說個不停,而且是愈說愈有條理,愈說愈不離題,口齒也愈來愈清楚。嬰幼兒整個基本語言能力的發展,會在六、七歲之後完成,所以,從出生後的第一聲哭聲開始,直到建立起碼的語言精熟度,至少要經歷六、七年的時間。幼兒氣質與語言發展的關係
許多父母會問:為什麼我的孩子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肯開口說話?相反的,也有的父母說,孩子整天吱吱喳喳說個不停,叫他閉嘴都不行。到底幼兒氣質與語言發展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知道每個幼兒都有不同的氣質,有些孩子總讓父母擔心他為什麼不說話?為什麼不主動叫人?為什麼只會點頭搖頭?到底孩子是會說而不肯說?還是真的不會說?
在此我要特別強調,幼兒氣質與語言發展遲緩有什麼不同。有些氣質內向、比較畏縮的孩子,確實是會說而不肯、不敢說,但也的確有一些孩子是不會說,這一類的孩子就是值得特別注意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了。到底孩子是不會說還是不肯說,是內向害羞還是發展遲緩,我們要從幾個方面來觀察釐清:
一.幼兒對於感官刺激的反應是否符合其年齡應有的反應?
任何一個孩子只要視力、聽力正常,對於環境任何的刺激,都可以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味嗅覺等來接收再加以反應,這些對於感官刺激的反應,就是未來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所以,如果一個雖然不太會說,但對於感官刺激有其年齡應有的反應,就可以先去除掉孩子可能因為聽力障礙等因素而導致不會說話的因素。二.觀察孩子的溝通行為和互動能力是否符合其年齡?
即使不會說話的孩子也可以藉由某些方式來表示他的需求,來跟別人互動,例如,當他想出去玩會拉著大人的手,指著門來表達;想吃餅乾,他會嗯嗯啊啊地說個不停,甚至把餅乾盒子拿到大人的面前要人幫他打開,這些互動溝通的行為可以透過不同溝通情境或遊戲中被觀察到。二歲以前的孩子是用很多的動作、手勢、聲音來與人溝通的,但是二歲多的孩子就可以用語彙來表達了,所以,如果孩子用低於他年齡層的方式來表達,或溝通行為不適當,比方說,他用撞頭、自我刺激行為來表達需求與情緒或根本很少有互動行為,我們就應當注意孩子可能有語言發展或溝通發展上的困難了。三.孩子的認知理解能力是否符合他的年齡?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特別是聽覺的理解能力符合他的年齡,雖然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稍慢了些,但仍多能迎頭趕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器晚成」型。反之,如果孩子到了該聽懂大人所說的某些話,卻表現出有聽沒懂,或到了該能辨識生活中常見事物的年齡,還是分不清杯子、鞋子,我們就應該懷疑是發展遲緩的問題,需要儘早尋找專業人員做進一步的評估,接受早期療育。
上述三個重要指標多是與孩子的發展有關,但是影響語言發展因素還包括環境因素,所以,為人父母、老師者,還應該檢視環境刺激是否足夠:一、孩子在生活上是否有足夠的溝通表達的機會?
在普遍孩子生得少的現代家庭中,父母對心肝寶貝經常是呵護備至,積極主動地去滿足孩子各種的需求,孩子不必開口說餓了,飯就已經送到口中;不用表達想玩什麼,成堆的玩具就放在眼前,孩子沒有太多可以表示需求的機會。上了學,在教室裡,也可能只是不斷被動接受老師的陳述、指導,也不太有暢所欲言的機會,所以我們要考慮孩子溝通的情境以及表達的機會是否足夠。二、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是不是符合他的年齡?
雖然口語表達能力並不是鑑定語言發展的唯一指標,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孩子說的話多不多,語句夠不夠長,是不是夠完整,是不是清晰流利等,來了解孩子語言發展的問題。大雞慢啼與語言發展遲緩的差異
口語表達會受到幼兒氣質及情緒表現的影響,例如內向的孩子、正在鬧情緒的孩子、面對陌生人或陌生情境的孩子,即使是正常的孩子也會有失常的表現而不說話,所以老師及父母要去釐清這些可能的因素,避免將內向與語言發展遲緩畫上等號。不要單憑孩子「說」的表現來論斷孩子的語言發展,而應該從溝通行為、溝通的機會、認知的能力、對感官刺激的反應,以及情境判斷的能力等來觀察孩子的語言發展。一般來說,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除了說的能力明顯落後之外,也會伴隨一些學習能力較為不足,對較複雜的事物、對邏輯、順序、推理,甚至於互動行為等各方面都會產生程度不一困難,這些孩子在教室裡除了表現出不說話之外,也會出現學習比較落後,注意力比較渙散,對學習的內容比較有聽沒有懂等等的情形,而氣質內向的孩子就不太會有這些現象出現。父母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由於現在的父母過於忙碌,與孩子互動的機會往往很少,孩子學習的經驗多來自錄影帶、錄音帶、兒歌、聽故事,與人的互動常缺乏實際的情境的演練,所以雖然有很多孩子有很好的認知理解能力,也會說很多的話,但常常無法了解適當的情境,與人做適當的互動與溝通,所以,即使孩子的語言發展並沒有較慢,為人父母者每天花個十分鐘,與孩子做語言的互動,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對於語言發展有困擾的孩子,例如對疑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父母應儘早帶孩子去尋求專業上的協助,進一步來了解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如果孩子確實在發展上出現了問題,早期療育是最好也是唯一的良葯,不要再安慰自己孩子不過是大器晚成、長大了自然就會好,因為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待,孩子的發展不能偏頗,面對孩子的發展與成長,我們要以客觀的角度去觀察,對孩子發展能力的促進,要以全面性的發展與生活導向為依歸來促進孩子整體性的發展。不要忘了,孩子的未來需要我們及早為他們奠下堅實的基礎!由 nini 發表於
如何協助構音異常的幼兒作者/林麗英常聽一些父母說,我的孩子說話不清楚,是不是舌頭太大了?是不是要剪舌繫帶?長久以來的錯誤觀念,造成許多人以為只要處理孩子的舌繫帶就可以修正孩子口齒不清的問題。其實幼兒口齒不清和舌繫帶是不是太緊沒有太多的關係,反而和孩子口腔動作的協調性以及語音的靈敏度有很密切的關係。在幼兒的語言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因為他說的話還不夠多,語音也不夠純熟而出現口齒不清、發音不清的現象,例如「蜘蛛」這個詞彙並不是很常用,「ㄓ」音又很難發,許多孩子特別是四歲以前的孩子,在說「蜘蛛」時,常會說成「ㄐㄧ
ㄓㄨ」或「ㄉㄨ
ㄉㄨ」,但這些並不代表孩子有構音異常的問題。一般而言,幼兒在三、四歲以後,口語表達能力可以達到日常對話的程度,也可以用比較完整的句子來表達,所以,如果這時候仍有發音不清楚的現象,我們才會需要帶孩子去做構音的矯正。換言之,四歲以前的幼兒有發音不清楚的問題,很可能是因為他的語言純熟度不夠,經過一段時間以後,語言發展愈來愈成熟,構音的問題會自行修正。但是,如果到了四足歲以後,孩子仍有相常程度的發音不清時,就需要語言治療師的幫忙了,而這一類的孩子也就是我們所謂構音異常的孩子。
構音異常的幾種類型  
構音異常通常可以分為幾種類型:一、舌根音化
這類孩子發音的特徵就是把大部分的聲母,例如ㄉ、ㄊ、ㄓ、ㄔ、ㄕ等用ㄍ、ㄎ來代替,像「弟弟」說成「ㄍㄧˋ ㄍㄧˋ」,「蛋塔」說成「幹卡」。二、舌前音化
這類構音異常的孩子常把大部份的音都用ㄉ、ㄊ來代替,例如「哥哥」說成「ㄉㄜ
ㄉㄜ」,「公園」說成了「東園」,「褲子」則成了「兔子」。三、不送氣音化
在聲母中有很多音是屬於送氣音,例如ㄆ、ㄏ、ㄊ、ㄎ、ㄑ、ㄕ、ㄘ、ㄔ、ㄒ……都是有氣流的音,有些孩子在氣流跟音的協調上出了問題,所以常把氣流都省略掉,所以「婆婆」發成「伯伯」,「泡泡糖」變成「爆爆檔」,這些都屬於不送氣的類型。
[ 本帖最后由 renbarszmm 于
15:52 编辑 ]
注册时间&帖子13722&阅读权限100&积分46351&精华0&
妈豆16850 &宝宝生日&积分46351&
我的妈呀....这么长??
注册时间&帖子4&阅读权限10&积分49&精华0&
妈豆2 &宝宝生日&积分49&
真是好贴!
真是好贴!
注册时间&帖子129&阅读权限100&积分567&精华0&
妈豆640 &宝宝生日&积分567&
太长了,看到很累。
注册时间&帖子15&阅读权限10&积分188&精华0&
妈豆69 &宝宝生日&积分188&
因素所導致的書寫困難外,一般孩子在練習寫字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且常被忽略的問題,要算是握筆姿勢的不良了。
握筆姿勢的發展
一般而言,孩子大約一歲至一歲半會開始拿握蠟筆或彩色筆塗鴉,這時握筆的姿勢常是用整個手掌去握筆,且手掌朝外、拇指在下(前臂內轉),並會用整個手臂或是肩膀和手肘的動作去控制這隻筆,這是屬於較原始的動作。
之後,隨著肌肉發展較成熟,約四歲半至六歲左右,孩子慢慢進步到可以只用前三根手指(拇指、食指及中指)握筆,且手掌是朝內的(前臂外轉,即拇指在上),運筆時則是使用手部的小肌肉來控制筆桿,而這就屬於一個比較成熟的握筆姿勢了(見圖1)。
加入(圖1:握筆姿勢的發展)
在一般書寫能力無礙的成人及兒童中,常見的握筆姿勢有三種:
1.動態三指握姿(dynamic tripod grasp):運用三個點--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腹以及中指末節內側面來捏握筆桿,並將筆桿靠於虎口上(圖2)。
2.側邊三指握姿(lateral tripod grasp):食指指腹及中指末節內側面靠在筆桿上,大拇指則跨過筆桿並靠在食指的側面;虎口為半閉合的(圖3)。
3.四指握姿(quadrupod grasp):用前三指指腹及無名指末節內側面拿握筆桿。
傳統上,老師和治療師認為最理想的握筆姿勢為「動態三指握姿」;然而,在近幾年的研究統計中發現,有四分之一至一半的人使用「側邊三指握姿」來拿筆;而「四指握姿」則為第三種常見的握筆姿勢。這三種握筆姿勢都是使用手部的小肌肉來運筆,因此,一般認為此三種都可歸類為成熟的握筆姿勢。
一個有效率的握筆姿勢,最重要的條件是拇指和食指之間能構成一個圓形的虎口。因為在這個姿勢下,能讓前三指在握著筆桿時有最靈活的動作,並讓筆尖可觸及的範圍最大,對於書寫的速度、辨識度及耐力都是有益的。
成熟的握筆姿勢
當孩子在操作各類玩具或物品時,手部的小肌肉便不斷地在使用,並重覆地練習一些技巧。在這樣的過程中,手部拿握物品及操作的能力也就會逐漸地發展成熟。但是,若太早讓孩子開始拿握鉛筆學習寫字,因為手部小肌肉尚未有足夠的發展,虎口肌力及穩定度都還不夠,反而會使孩子用一些不正確的握筆姿勢來代償尚不足之能力,因而成果往往令孩子及家長們都感到沮喪。
根據國內的研究統計,在發展正常的兒童中,四到四歲半的孩子約有四分之三的比例可以使用成熟的握筆姿勢;而五至六歲的小朋友已經有90%以上可以使用成熟握姿;六歲以上的孩子則幾乎全部都可使用成熟的握筆姿勢了。而在這些孩子中,使用動態三指握姿和側邊三指握姿的比例差不多,另約有10%的孩子是使用四指握姿。
大致上來說,國內兒童約在五歲時,即有九成的比例可以使用成熟的握筆姿勢來寫字或畫畫。因此,若孩子已經五歲多了,卻仍使用非成熟的握筆姿勢,家長和老師們可能要多加留意孩子握筆姿勢的發展,以及運筆書寫的能力了!
不適當的握筆
其實不論是成人或兒童,我們可以發現一般人握筆的姿勢可能多少都會有些不同。雖然一般認為「動態三指握姿」是最理想的握筆姿勢,但並非使用其他握筆姿勢的人都有書寫的困難。有些握筆的姿勢可以使寫字較為輕鬆而容易,例如前述的三種成熟握姿;當然也有些較不適當的握筆姿勢,可能會影響書寫的品質與能力的表現。
造成一般孩子使用不適當的姿勢握筆,最常見的原因便是虎口的力量不夠。當虎口力量較弱而無法提供前三指足夠的穩定度時,常常可以看到孩子會用大拇指緊靠於筆桿(圖5a.5b),或甚至將大拇指縮於食指下來運筆,這樣的姿勢雖然可以增加握筆的穩定度,卻也限制了前三指的靈活度。
當孩子的握筆姿勢不適當時,可能會造成下列問題:
1.寫字時,手部肌肉容易疲累,甚至出現抽筋的情形;
2.寫出來的字不容易看懂,或是寫字的速度很慢;
3.握筆寫字時,虎口緊閉而無法靈活地運用大拇指及食指的動作來控制筆桿;
4.握筆太用力(即致使關節泛白),以致筆尖易折斷;或是寫字過於用力,而常常會畫破紙面。
若孩子因不良的握筆姿勢而影響其書寫能力時,家長或老師們可至醫院或相關機構,依照孩子個別的狀況詢問職能治療師,以獲得更多的資訊和建議,藉此改善孩子的握筆姿勢及書寫能力。
改善孩子的握筆姿勢
要改善孩子的握筆姿勢,可以從下面四個方向努力:
建立虎口力量
不論是要讓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握筆姿勢,或是要改善孩子的不良握姿,首要的條件便是增進虎口的力量。因為當虎口肌力足夠時,前三指才會有良好的穩定度來拿握筆桿,並讓虎口打開構成一個圓形,指尖也才會有靈活的動作來控制運筆。
使用握筆器
另外,我們可以在市面上看到許多種類的握筆器(圖6),這些握筆器的功能都是在建立前三指正確握筆的姿勢,也就是讓大拇指、食指及中指能擺在筆桿周圍的三個平面上,使虎口能打開並構成一個圓弧形,使前三指能有足夠的靈活度來運筆;而三角形鉛筆的功能也是相同的。因此,當孩子握筆姿勢是虎口閉合的,或是大拇指緊靠於筆桿上時,我們可以將這些握筆器套於鉛筆的筆桿上,促使孩子用較正確的姿勢來握筆。而學齡前的孩子剛開始拿握鉛筆學習寫字時,若讓其使用三角形的鉛筆,則可以及早建立正確的握筆姿勢。
使用粗筆桿
若孩子握筆寫字時,使用過大的力量拿握筆桿,或是很用力地在寫字,常會使得筆芯折斷或紙張畫破,也會讓孩子的手指肌肉容易疲累,而無法寫完作業,或是寫得很慢、要寫很久才能寫完。當孩子有這樣的問題時,讓孩子使用筆桿較粗的鉛筆來寫字,可以有效地減輕肌肉的疲乏以及手指關節的壓力。
增加前三指運筆的靈活度
若要增加前三指運筆的靈活度,除了上述的幾個方法外,還可以在寫字時,用無名指及小指將一個小球或橡皮擦握於掌中。這個姿勢可以增加手掌的穩定度,因此可增加前三指控制筆桿的靈活度。
書寫是人類是藉由「筆」這個工具將手部功能延伸發揮的一項能力,人們使用這項能力來學習知識、記錄事情及表達意見或情感。然而,就因為書寫對於學習有著這麼重要的影響,因此,當孩子剛開始學習寫字時,常有許多家長們會擔心孩子寫字寫不好,便與孩子們在書桌上演你寫我擦的橡皮擦爭奪戰,而常使學習寫字的過程成了孩子的夢魘。因此,家長在關心孩子的握筆姿勢及書寫能力之餘,別讓孩子在心理上先對這個小小的工具──「筆」,產生不良的印象;亦應瞭解到寫字是件急不得的事,孩子們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及練習,來學習控制這個可能一輩子都要用到的工具。
(作者為資深職能治療師 曾任職於心愛兒童發展中心)
由 nini 發表於 10:34 AM | 迴響 (0) | 引用
注册时间&帖子15&阅读权限10&积分188&精华0&
妈豆69 &宝宝生日&积分188&
1.加粗加大筆的握柄,如加握筆器、套上海棉等。
2.握筆輔具。有些輔具可至醫院職能治療評估,有需要可請其協助作握筆器或建議適合輔具,其形式有:
A.腕部固定支架(豎腕器)。協助穩定腕部,可至醫院訂做。
B.協助三指抓握的握筆輔具。此輔具可用於手指抓握力量較弱者,或虎口尚 無法維持張開者,可至醫院訂做。
C.球狀筆。對於無法用手指握筆,能用掌握式抓法者可用,此種筆可於市面上找的到(如夜市)。
D.加重筆。對於動作協調較差的孩子,可提供外部穩定來協助其動作。若有需要可將其前臂固定在桌面,以加強動作穩定。
E.震動筆、可發光筆、或加重筆。可提供感覺動作回饋,促進其感覺動作經 驗
在傳統的學習過程中,書寫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一個基本有效的握筆姿勢,需要能有前三指的動態抓握,圓弧狀的虎口張開。影響握筆的因素很多,且隨著年齡的成長、練習的經驗、環境要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腦性麻痺的小孩,在此操作過程中,受影響的因素更多,不單只是能否握得住筆、拿得穩筆而已,更有可能因為其他因素,如姿勢、動作等問題,而大大地影響本身真正的技能,或阻礙其技能的學習發展。
如何讓孩子有最佳的操作,是一很重要的考量;而是否一定要孩子有所謂正確的握筆,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筆的形式有很多;改良輔助的方法也很多,如何依照孩子的能力、需要與表現去協調,以找出適當的操作方式,更是重要;而拿搖桿操縱,或用特殊鍵盤操作等,不也是新科技的另一種“握筆”書寫表達的方式。科學的日新月異,其實也提供了特殊困難的孩子多元的學習與選擇。因此在考慮或訓練孩子如何能握筆書寫時,除了考量孩子的能力外,更別忘了思考孩子本身在環境中的需求性、環境對孩子的要求,以及孩子本身的動機、興趣,方法或內容也可以是多元化的,如此孩子方能有一個最佳的表現,有快樂的書寫學習過程。
(作者為資深職能治療師 現任職於心路兒童發展中心)
1.所謂代償動作,即是用身體其他部份的動作來代替或協助主要動作,例如為了將手抬高,我們會用身體側彎、肩膀隴起等方式來協助。而在握筆寫字方面,不好的代償作用,即可能因為手腕的穩定度較差(或因彎曲張力較高),而將手腕過度彎曲,來達到穩定的效果;或因肩膀(肩關節)的控制差,而將手臂往身體夾或往內轉來協助穩定。
2.一般合適的桌面高度是小孩子將手臂靠在身體旁邊,手肘彎曲,以其手肘彎曲邊緣再往上加2英吋,為一般的標準高度。但對於一些腦性痲痺的小孩子,可能因其上肢控制差,或背部挺直能力較弱等原因,而考慮將桌面稍加高,或在其桌面上加一斜板架(像書架),以協助其姿勢、動作控制。
由 nini 發表於 11:51 AM | 迴響 (0) | 引用
穿穿脫脫自己來(二)
利用「衣飾框」做穿衣訓練
作者:呂秋華
穿著是幼兒生活自理中一項重要的技能,其中所包含的步驟依據穿著項目的簡易程度有所不同。對剛學習穿著的幼兒來說,扣釦子、拉拉鍊等需要用到精細操作的動作,往往是比較困難也較易產生挫折的部份。在蒙特梭利教材裡的「衣飾框」,即是將釦子、拉鍊等衣服上細小的接合物,製作成較大的教材,讓幼兒先在桌上練習,其直接目的在於訓練孩子發展其協調性、秩序感、專注力、獨立性及自我概念與信心;間接目的則可以發展數學性心智(如一個鈕釦對一個釦洞之一對一對應)、握筆前的精細動作訓練,並為真正穿衣前的準備練習。在幼兒熟練衣飾框的操作後,再將其能力類化至實際的穿著練習中,可使學習更順利。
11.5英吋的製框一個,釘上二塊布,中間由一排5個鈕釦扣住)大鈕釦衣飾框(11.5英吋
1.從最下面的大鈕釦開始,慣用手拿起鈕釦(大拇指在上,食指在下)。
2.非慣用手拉住布邊(大拇指在上,食指在下)。
3.用慣用手將鈕釦向右拉,非慣用手則將布邊向左拉。
4.慣用手將鈕釦穿進鈕孔。
5.非慣用手將鈕釦自鈕孔處握住(二指)鈕釦,同時,慣用手則將布邊反向拉住。
6.放開非慣用手。
7.放開慣用手。
8.用同樣的方式(1-7),依序(由下而上)將鈕釦解開。
9.所有的鈕釦解開後,停頓一下(預備下一個動作)。
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左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非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左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10.將右邊的布翻向右邊
非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右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右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11.將左邊的布翻向左邊
12.停頓一下(放開雙手)。
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左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13.將左邊的布翻向右邊
非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左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
非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右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14.將右邊的布翻向左邊
慣用手拉住右邊部的右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
15.停頓一下(放開雙手)。
16.從最上面的大鈕釦開始,慣用手將右邊左上角的布邊以2指向上拉起。
大拇指在上,食指在下。17.非慣用手拿起鈕釦
18.用非慣用手將鈕釦推向鈕孔。
19.慣用手抓住(2指)鈕釦,非慣用手則拉住布邊。
20.直到鈕釦穿出鈕孔。
21.放開慣用手。
22.放開非慣用手。
23.用同樣的方式(16-22),依序(由上而下)將鈕釦穿進鈕孔。
解扣暗(按)釦
11.5英吋的製框一個,釘上二塊布,中間由一排5個暗釦扣住)暗釦衣飾框(11.5英吋
1.非慣用手拉著左邊布的右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
2.慣用手握住右邊布最下面暗釦旁的布邊(拇指在下,食指在上)。
3.非慣用手抓緊布,慣用手朝上方用力拉,直到兩塊布分開,即暗釦也分開。
4.用同樣的方式(1-3),依序(由下而上)將暗釦打開。
5.放開慣用手。
6.放開非慣用手。
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左上角(姆指在下,食指在上);非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左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7.將右邊的布翻向右邊
非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右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右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8.將左邊的布翻向左邊
9.停頓一下(放開雙手)。
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左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非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左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10.將左邊的布翻向右邊
非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右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右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11.將右邊布翻向左邊
12.停頓一下(放開雙手)。
13.用慣用手翻起(2指 拇指在下,食指在上)最上面第一個暗釦之布邊,然後,使上面暗釦之凸起對準下面暗釦之凹洞。
14.對準後,將布放下。
15.用慣用手之食指按住暗釦。
16.用非慣用手之食指放在慣用手的食指上面。
17.用雙手食指的力量往下壓,使兩個暗釦扣緊。
18.放開非慣用手。
19.放開慣用手。
20.用同樣的方式(13-19),依序(由上而下)將暗釦扣上。
*最下面一個暗釦先以非慣用手的食指為支撐點,放在布的下面,當慣用手對準暗釦並以食指按住暗釦後,此時,非慣用手要以“拇指”放在慣用手食指的上方。
11.5英吋的製框一個,釘上二塊布,中間由一條拉鏈接合。拉鏈衣飾框(11.5英吋
1.非慣用手握住左邊布的上緣。
2.慣用手兩指拿住拉鏈。
3.將拉鏈由上往下的方向拉。
4.一直拉到底,直到兩塊布也分開。
5.拉開後放開慣用手。
6.放開非慣用手。
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左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非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左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7.將右邊的布翻向左邊
非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右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右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8.將左邊的布翻向右顛
9.停頓一下(放開雙手)。
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左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非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左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10.將左邊的布翻向右邊
非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右上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右下角(拇指在上,食指在下)。11.將右邊的布翻向左邊
12.停頓一下(放開雙手)。
拇指在上,食指在下。13.非慣用手拉住左邊布的右下角拉鏈處
拇指在上,食指在下。14.慣用手拉住右邊布的左下角拉鏈處
15.用非慣用手所拉住的拉鏈套進慣用手的拉鏈內。
16.用非慣用手握住剛才套進的拉鏈底。
17.放開慣用手。
18.用慣用手2指拿住拉鏈。
19.將拉鏈由下往上的方向拉。
20.一直拉到最上方,使兩塊布合在一起。
21.放開慣用手。
22.放開慣用手。
當幼兒操作衣飾框時,特別是在兩塊布接合時(如拉鍊閂滑入拉鍊凹穴、鈕釦推進洞釦)的動作及聲音,往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此外,利用布面的圖案與顏色,也可以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導者可以在製作時多加利用。
當孩子學會衣飾框的操作後,即可以將練習延伸變化。例如可以讓孩子拉脫或解扣他人的衣服,或是拿幼兒自己的衣服來操作,都是很好的練習方式。
(作者為資深幼教及早療工作者 現任大同兒童發展中心教師)
由 nini 發表於 11:04 AM | 迴響 (0)
穿穿脫脫自己來(一)
日常生活的穿衣訓練
作者:王憶菁
飲食、睡眠、穿著、排泄等生活技能是一個人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是滿足需要的根本,更是培養「人」在生活上建立自立性及獨立性的基礎。對一個正常發展的孩子而言,經常是透過模仿、扮演、社會適應,以及關鍵期的練習,而在成長過程裡將各項不同的生活技能,一點一滴類化,進而運用於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學習運用過程,往往是生活中潛移默化即自然可學會的能力,不需要父母、老師太費心或過度地擔心;然而對某些發展較慢的孩子而言,則需要大人從旁給予適度的協助,來引導他們養成正確且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技能。
要訓練個人處理自己身邊事務的能力,最好的策略便是借重日常生活中常發生的事件來訓練,不斷地在情境下重複練習。訓練發展障礙幼兒的生活自理技巧,必須在練習前,先將欲訓練的項目「步驟細分」,之後「逐步教導」孩子正確的步驟,待「技能定型」時,則加強孩子的「情境反應」,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反覆練習」。透過這種連續循環的學習訓練,即稱之為「生活訓練」。
在本篇中,筆者針對生活技能訓練中的「穿著」部份,例舉一般孩子穿著能力的發展,以及提供協助孩子學習穿著技能的引導方向。其中所提及的能力發展,雖然是以年齡為分界加以描述,然而每個孩子的發展或快或慢,很難有絕對的標準。家長或老師在提供孩子練習機會時,只要參考年齡順序,誘發孩子下一個發展步驟,即可配合其能力按步就班地使孩子練習適合其能力的生活技能。
正常幼兒穿脫能力的發展
訓練幼兒學習穿脫衣物是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項目;穿著能力包括穿脫上衣、褲子(包括內褲、長短褲)、裙子、襪子、鞋子等。這些穿著技能,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藉著這些穿脫技巧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達到下列目的:
1.培養幼兒的獨立性,減少對大人過度的依賴;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增進幼兒的自信心;
4.建立幼兒手部操作能力及精細動作的發展。
生活技能及個體習慣的養成,必須建立在發展成熟的基礎上,因此掌握發展的年齡、順序,是提供有效訓練目標的依據。在幼兒穿著能力的發展上,由於延續嬰兒時的本能反應,穿脫時會有舉起雙手、手或腳內縮的動作,因此穿脫衣物的動作,均先學會脫而後學習穿。
一般嬰幼兒穿著能力的發展為──
1-2歲:一歲前的幼兒由於身體的平衡、四肢的協調運用發展未臻成熟,所以,大人在幫寶寶穿脫衣物時,幼兒可以伸出手腳來配合穿脫動作,但沒有自己穿脫的能力;一~二歲時,身體的粗大動作已有良好的發展,有良好的坐姿平衡,手眼協調及具備足夠的抓握能力,此時孩子會脫下簡單的衣物,如鞋子、襪子、短褲等。
2-5歲:兩歲後,隨著手指動作的精進,開始會嘗試穿一些簡單的襪子、鞋子,及有黏扣帶式的鞋子。
5-6歲:雙手的運用及協調能力已發展相當好,而且手部的精細動作發展也愈見成熟,此時孩子多能獨立穿脫一般衣物及解、扣釦子。
6歲後:此時幼兒已可自行綁鞋帶,辨別衣物的前後、裡外的位置。
詳細的幼兒穿著能力發展,請參考下表所列:
Download file
在訓練幼兒的穿著能力時,如前所述,必須先將欲練習的項目「步驟細分」,並依所細分的步驟「逐步教導」。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逐步教導時,可以用逆向的步驟進行練習。例如,在以下所舉的「穿褲子」例中,家長或老師先幫孩子將1-5的步驟做好,只讓孩子練習6的拉拉鍊、扣鈕釦動作;待孩子此動作熟練了,大人則做1-4的步驟,讓孩子練習5、6的動作,依此類推。當然也可以使用一般的正向步驟教法,也就是將欲教導幼兒學習的穿著項目細分步驟,循序漸進地教導後,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以運用在不同的情境中。大人要漸漸放手讓幼兒練習,直到幼兒學會為止。逐步教導的方式,特別適合於困難度較高的訓練項目,可以讓孩子在一開始練習時就有完成工作的成就感。
穿脫訓練前,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幼兒要練習穿褲子及穿上衣之前,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包括──
1.有良好的坐及站立的平衡能力。
2.有足夠的身體與上肢關節獨立活動的幅度。
3.有良好的手部抓握能力。
4.有良好的雙手配合運用能力
5.手眼及腳的協調能力。
6.有身體形象,位置概念。
7.聽懂簡單指令和模仿概念。
工作內容分析
穿褲子(逆向步驟)
6.再拉上拉鏈,扣好鈕釦
5.再往上拉至腰部
4.站立,雙手拉至膝蓋
3.再將另一腳放進褲管
2.先放一腳進褲管(外褲示範時,需與幼兒同一方向)
1.坐下,打開褲子
穿上衣(正向步驟)
1.將衣服平放桌面,示範時與幼兒同方向,衣服背面朝上
2.兩手伸入上衣內,左右手分別伸向兩袖口,手掌伸出袖口外
3.舉起上衣,套向頭頂,伸出頭部,領口在頸部
4.伸出左右手臂
5.抓住衣服下緣,拉至胸口
6.再將衣服下緣拉至腰部
穿著技能訓練的原則
在訓練幼兒穿著技能時,有一些必須注意的原則與小策略。
1.動作示範並同時解說:動作訓練或練習時,最好面對鏡子,好使幼兒可以看到過程;解說時以簡單、明確、易懂的語言,重複述說;穿著步驟的安排要易記,穿著順序要固定(尤其有不同的人參與訓練時,方法、順序、過程、指令要一致化)。
2.逆向連結法:先學習脫,再學會穿。特別運用於穿脫複雜衣物時,需將步驟細分。
3.衣物要穿脫方便:尺寸、樣式以適合、方便、大方為主;幫助幼兒分辨衣物的裡外、前後時,可在衣領、衣角或縫線處做記號。
4.鼓勵自己動動手:生活習慣的培養,在生活上作中學習。要經常練習、熟悉。學習以活動化、趣味化。切勿過度要求或操之過急,以免產生挫敗感。
5.依循一定的漸進原則:由易而難、由簡而繁;內容簡單實用,生活化、簡易化;每次只教一種穿或脫的技巧;練習時間、次數不要過長。
6.隨不同情境運用:教導幼兒穿著習慣、技巧時要考慮習慣常用性、季節性、個別性、客觀性的訓練目標;給予幼兒不同款式但相同類別,或是鬆緊程度不同的衣物;並可以依幼兒的興趣、能力安排不同的情境練習,以強化其於生活情境中類化的能力。
「生活訓練」所注重的,即在於建立孩子基本的生活習慣,同時從小培養自我負責、照顧的態度。在現今忙碌的生活裡,大人常會為了「時效性」,急於幫孩子料理身邊的事物,而造成孩子完全的依賴,也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一點點時間去練習,長期累積下來,終會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樣的互動機會不只是讓孩子練習,也是大人與孩子相處的最佳時機。
發展正常的幼兒需要機會練習方能學習獨立,對於特殊幼兒更是如此。許多人會認為發展較慢的孩子能力不好、狀況特殊,更理所當然地事事代勞,使孩子在生活上更加依賴。事實上,日常生活中自理技能的養成,只有靠生活經驗的提供及反覆練習。只要用心,用正確的方法,孩子必能學會照顧自己,而為獨立生活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作者為資深早療工作者 現任心愛兒童發展中心教師)
由 nini 發表於 10:50 AM | 迴響 (0) | 引用
指與筆的親密接觸
正常與異常握筆
作者:李芳姿
在這個電子時代,許多文件都可以用電腦處理,似乎需要拿起筆來寫字的機會不再那麼多了。然而,對於學生而言,不論是做筆記、考試、作文或是計算等等,仍不可避免地必須要拿起筆來書寫;也因此,書寫能力在學生的學習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根據國外的一份研究發現,小學生在學校的時間裡,平均有將近四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在從事紙筆活動;而在國內重視升學的教育環境中,此比例相信只會增不會減。也因為書寫與學習是如此密不可分,也難怪學齡期或學齡前兒童的家長,特別關心孩子在書寫能力上的發展。
影響書寫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軀幹姿勢控制、雙手協調、手部運動覺、視知覺、動作計劃能力等等。這些受限於生理因素的書寫問題,有賴於專業治療師評估後,對孩子個別問題提供治療、建議,或是使用輔具加以改善。而除了這些生理
注册时间&帖子15&阅读权限10&积分188&精华0&
妈豆69 &宝宝生日&积分188&
<td class="t_f" id="postmessage_-2.能依物品的關係配對(如:鞋子配腳、鑰匙配對門鎖)
1-3.能依地方歸類物品(如:鞋子放在鞋櫃、湯匙、筷子放到碗櫥)
(關於1-3之短程目標執行時,可以依情境、單元不同,再細分學習細目來進行,例舉如下)
學習細目:
1-3-A.會把廚房的東西歸入廚房(在家中進行)
1-3-B.會歸類娃娃角、積木角的物品(角落教學時進行)
1-3-C.將可吃、不可吃的東西做分類(點心、午餐時執行此目標)
領域:語言溝通
長程目標:
1.能做常用圖卡的功能性指認,至少二十個
2.能以呈現溝通圖卡方式表示意思
短程目標:
1-1.能正確指認圖卡名稱
1-2.能做常用圖卡功能性指認
2-1.在暗示或示範下,會正確呈現溝通圖卡
2-2.會主動以呈現溝通圖卡方式表示擬定
IEP目標擬定時常見的錯誤
一般在為個案擬定IEP目標時,往往會因為對孩子能力的評量不夠正確,或是所擬定的目標不清楚、不具體等等因素,導致老師辛苦設計的IEP難以在課程中操作與落實。以下即筆者在輔導特教或早療老師設計IEP時,所發現老師們常犯的錯誤:
1.目標與領域不符
例如:領域:感官知覺目標──能自己至馬桶如廁
說明:此一目標應為生活自理領域目標,而非感官知覺領域。
2.長短程目標不相關
長程目標──能正確指認物品名稱
短程目標──
能解開物品包裝紙
會指出紅色、綠色的物品
說明:長程目標為「指認物品名稱」,然而短程目標之內容與「指認物品名稱」不相關。
3.目標太籠統,無法具體實施評量和記錄
例如:加強記憶、推理等認知能力、增加語言能力
說明:目標並沒有具體說明「增加語言能力」,是增加語彙能力?還是說話清晰度?流利度?此目標寫法過於籠統。
4.長程目標較短程目標簡單例如:
長程目標──能正確使用語彙表示意思
短程目標──能用句子描述事物、會自己說故事
說明:長程目標只在「使用語彙表達」,但短程目標卻是說故事或用句子表達,短程目標內容明顯較長程目標困難。
5.目標未符合個案起點行為
例如:個案目前尚無法站立,只能有少許爬行動作,而所列之目標為:會自己上下樓梯
說明:要設立「上下樓梯」目標前,應先考慮個案是否可以站立、獨立行走,之後才有可能學習上下樓梯之能力(依發展概念,上下樓梯能力係在獨立行走後才發展),故目標未符合個案之起點行為。
6.目標為個案已達到的能力例如:個案目前可以寫出自己名字,並會仿寫,而所列目標為:會自己寫名字
說明:個案已發展出來的能力或已經會的行為,可以於各種生活情境中去應用即可,並不需列目標。
7.目標為個案生理上的限制例如:因神經肌肉問題造成右手偏癱之個案,目標列為:用右手寫字
說明:因右手問題為個案生理上限制,且也沒有被訓練潛能時,就不應將目標列為右手寫字,因為個案可永遠都達不到。
8.目標內容不符合功能性或實用性例如:目標──認識世界各國國旗
說明:對某些智能不足個案的而言,此目標在生活中出現的機率太小,且習得此能力對提昇個案獨立生活幫助有限時,就不適合將此目標列入。
9.目標內容不易在生活情境中訓練例如:目標──會走十公分寬的平衡木
說明:此一目標限制在十公分寬平衡木,生活中如果沒有此一平衡木則無法訓練;若目標改為能在稍高台階上走一直線, 則生活情境中容易執行。
10.目標沒有彈性,易流於只教單一技巧,而非提昇個案能力例如:會對摺衛生紙
會指認蘋果、香蕉、橘子
說明:目標限制於衛生紙、蘋果、香蕉、橘子,使目標不能因單元不同、出現物品不同而任意轉換;若將目標改為「會對摺物品」,則執行時可以摺衛生紙、摺衣服、摺彩色紙等,目標執行時就有彈性了!
一份完整而適當的個別化教育計畫是執行有效教學最重要的起步。許多老師在為個案擬定IEP計畫時,容易以自己所想教的課程內容列入個案的IEP計畫中,而非以個案為導向;或者所列目標不符個案起點行為或個案需求,如此一來在執行教學時,就容易導致偏離目標的教學或無法達到有效教學,使挫折感頓生。期待以上所介紹的IEP擬定相關內容,對老師在擬定與執行IEP計畫時,能有實務上的助益。
(作者為資深語言治療師暨早療工作者 現任心路基金會早療服務總督導)
編者註:本文所介紹之IEP計畫內容,均可製成表格填寫。本刊自第四期起,每期中之「IEP擬定實例」,系採用心理出版社出版之「學前發展性課程評量」為使用工具,讀者可參考後自行訂購。
由 nini 發表於 12:37 PM | 迴響 (0) | 引用
腦性麻痺兒童的寫字訓練與輔具運用
作者:蕭瑄琪
學齡前大部分孩子的「工作」,便是遊戲。透過遊戲,孩子學到了各種技巧、能力,包括認知、語言、社會互動、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等等。透過這些技能的發展,到了學齡,孩子進入了小學,便多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學校課業,例如閱讀、書寫、計算、知識獲得、理解、問題解決等。其中的書寫活動,對學齡的孩子而言是一項重要的職能活動,他們必須要學習寫出如何讓人可辨視、可瞭解的文字,除了應付學業上的要求外,也是學習另一種溝通的方式。書寫活動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任何孩子都是先由塗鴉開始到一些線條,再到幾何圖形,之後逐漸發展出一些有意義的溝通符號,如注音、數字;透過組織、區辨、順序和記憶等過程,慢慢將這些符號拼成字,寫出國字,得以與人溝通。然而要完成一個有功能性的書寫溝通,必須要孩子不管是在學校或在家裏,都要能夠書寫,包括測驗、作文、寫故事、計算、抄下一些短訊等。對學齡的孩子來說,在一個傳統的課程中,隨著年級愈來愈高,書寫所花的時間及所需的技巧也愈來愈多;然而這對一些有書寫問題的孩子來說,卻也是愈來愈重的負擔,很可能因此阻礙他們的一些學業學習及表現。
書寫前的準備工作
在學會書寫之前,孩子除了必須具備基本的生理條件和學習適當的握筆、運筆技巧外,環境型態、機會的提供、教導者的態度等常為一般人忽略的外在因素,對孩子的書寫能力,往往也會產生相當重要的影響。
書寫能力的發展
10-12月 : 塗鴉
2歲左右 : 可模仿學畫橫線、直線
3歲左右 : 仿畫橫線、直線、圓圈
、方形、及有些數字等&#歲左右 : 仿畫+、左/右斜線、
、數字、注音等&#歲左右 : 仿畫
手部與相關感官的準備
不一樣的發展成熟速度、環境、經驗、興趣等都會影響孩子早期的一些操作經驗:有些可能早至4歲即開始書寫,有些可能晚至6歲才準備好。而孩子能夠書寫,在手部及相關感官的發展上,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
1.小肌肉的發展,包括肌肉力量、靈活度;
2.手腕穩定度;
3.眼-手協調;
4.有能力握住食具或書寫工具;
5.能很平順地畫一些基本筆畫的能力,如線條、圓圈等;
6.知覺概念,包括辨識視形狀、字型,注意相似處及相異處;
7.對文字的區辨(定位),包括對符號、字體的視覺分析,左右區辨的能力;
感覺動作操作因素
除了手部與相關感官的運用外,影響孩子書寫的生理因素,還包括感覺、神經肌肉、動作三方面的感覺動作操作能力。
1.觸覺和本體覺:依據所抓握的工具、橡皮擦、書寫的介面、表面等來提供訊息。
2.視覺:能夠追視物體、字型、線條,持續的視覺搜尋、注視物體和形成字型。
3.運動覺:依據大小、重量和動作的方向來提供回饋,能讓我們有適當的握筆或書寫力量,使我們正確引導書寫工具。
4.物體連續性:能讓孩子區分數字、注音和字體之間的相似處,如6 / 9,ㄇ/ㄈ。
5.空間中的位置:影響寫數字、注音、字體的分配,是否能將字寫在線上或格子內。
6.視覺整體性:能讓孩子分辨那個字已經寫好了
1.肌肉張力:能持續維持一個直立的姿勢,良好的上肢穩定度及靈活度。
2.肌肉力量(耐力):影響是否能穩固地拿著筆或書寫工具;是否能在書寫過程中維持良好的姿勢。
3.姿勢控制:書寫時是否能調整各種不同的姿勢。
1.通過中線:能在平面上書寫,通過身體的中線而不會中斷或有困難。
2.兩側整合:能同時使用對稱(可作同方向或同時的操作)和不對稱(一手作動作,另一手協助,如一手寫字,另一手穩定紙張,或拿橡皮擦擦)的手動作,來握住書寫工具和穩定紙張。
3.大腦偏側化:能持續地使用一隻手來書寫(慣用手)。
4.動作計畫:包括大腦將所看到的字,先計畫好如何運筆,如何依照順序,以便寫出字形、注音,且將注音或筆畫寫成字的準備。
5.精細動作協調,尤其是掌指間的操作,如:
A.移動:將筆由手掌移至手指
B.垂直移動:用手指調整筆的位置
C.複雜的旋轉:將筆轉過來用橡皮擦擦錯字
6.視覺動作的整合:能正確的寫出數字和字體,在範圍內寫字,和運筆練習。
功能性書寫的其他考慮
要能形成功能性的書寫,所需具備的能力是更多更複雜的,除了已有基本的生理與技巧的準備外,要能形成具溝通目的之書寫,尚需考慮的因素有:
書寫的範圍,包括:
1.可由記憶中書寫一些數字、符號、注音等。
2.仿寫,由相似的字型中,繼續再產生更多的數字、字,形式有:
A.平面(近距離)的仿寫:可由相同平面或同一張紙上仿寫。
B.三度空間(遠距離)的仿寫:可由垂直面來仿寫,如抄寫黑板的字。
3.聽寫:更高層的書寫能力,整合聽覺和動作反應,而不需要靠視覺,如聽寫自己的名字、地址、電話等。
4.作文:能將片段或句子組合起來,包括認知的理解、整合、準備計畫、句子的產生及校正等過程。這是一個複雜的整合,需要運用語言、認知和感覺動作技巧等能力。
可辨視度,包括字體的形成、排列(組合)、大小、字體的分配、和傾斜度等。
書寫的速度。
人體功學的因素,包括:
1.寫字的姿勢:即身體姿勢的控制及穩定度。如坐姿控制、背部穩定度、頭部控制等。
2.上肢的穩定度及活動度:包括肩關節、手肘、腕部是否能穩定,來讓手能靈活地操作。
3.握筆姿勢:是否能用正確有效的握筆姿勢來書寫。包括三指動態(見本刊*頁)握筆姿勢,及小指的穩定度
腦性痲痺兒童常見之握筆、書寫問題:
腦性痲痺兒童由於腦傷,使身體各部位的發展與協調,受到既有的限制;也因為這些限制,使腦性麻痺兒童常常因為肌肉張力、肌肉力量、姿勢控制、動作控制、動作靈活度、感覺動作整合、知覺概念等原因,而影響書寫操作能力。一般來說,腦性麻痺兒童較常見的書寫問題,分別有:
1.姿勢控制問題:因姿勢控制差、軀幹穩定度差,無法維持良好的坐姿或直立的姿勢,而影響雙手的操作。
2.肌肉張力問題:這類問題可分為:
A.高張力之腦性痲痺兒童常因張力太高,而無法做出分離的動作;或靈活度 差:或用關節角度受限:或用一些不好的代償動作(註1),而影響握筆。
B.低張力之兒童,易因關節活動角度過大、肌肉力量過弱而影響動作控制。
C.動作控制差之兒童(ataxia)易因穩定度差,動作控制差,無法做出較平順 的動作而受影響。
D.不自主動作(例如徐動型)之兒童,易因肌肉張力的改變(忽高忽低),使得 穩定度,動作控制差,產生一些不自主或突然的動作而受影響。
3.肌肉力量(耐力)不足:包括姿勢的維持,上肢的穩定和雙手小肌肉的力量不足,而影響握筆或書寫。
4.上肢穩定度差:有些兒童因肩關節或/和肘關節穩定度差,無法維持一持續、有效的動作穩定,而影響手的操作。
5.手腕穩定度差:因張力過高,易造成手臂向下翻轉、手腕內彎而影響;或因肌肉力量不足,而影響小肌肉的發展。
6.手指靈活度差:尤其是掌指間操作靈活度,且包括虎口尚未建立,而無法正確地握筆或調整筆的位置。
7.動作控制差:腦性麻痺兒童有些因受張力影響,易因一個動作而造成全身性的、無法分離的動作;或因不自主、突然的動作,無法做出平順、分離動作;或因肌肉力量差,用不正確的方法,將關節過度伸直,把兩個骨頭卡住的方式(即關節卡住locking)來協助穩定,而影響動作控制。
8.感覺動作問題:有些兒童因感覺經驗不足,或本身神經系統整合的問題,感覺過於敏感或遲鈍,導致不喜歡握筆、操作,或無法感受到物體所提供的訊息;有些兒童因運動覺較差,無法由動作的過程提供回饋,而無法適當地握筆,或書寫力量不適當。
改善腦性麻痺兒童的握筆、書寫技巧能力:
瞭解腦性麻痺兒童動作操作上的困難後,如欲促進此類兒童的書寫能力發展與運用,則必須從幾個方面著手:維持良好、穩定的姿勢或坐姿;減輕肌肉張力的影響;增加肌肉力量(耐力);增加上肢穩定度;促進手腕穩定度;促進手指靈活度;改善動作控制能力;以及增加感覺動作經驗等等。以下即針對改善腦性麻痺兒童的握筆、書寫技巧能力的方法,分成「活動」及「輔具運用」兩部份提供改善的方向。
*穩定、良好的坐姿
髖關節(骨盆)彎曲90度,膝關節彎曲90度或稍小於90度,雙腳穩固的踩在地面上。若小孩子的背部控制較弱,可協助將其背部固定於椅背上,或可讓身體靠近(或靠在)桌邊(註2),以協助其背部挺直。
*減輕肌肉張力的作用:可提供如下活動
1.被動關節運動 : 降低肌肉張力,維持關節活動度及角度。
2.對於較高張力的小孩子,給予緩慢、規律的搖晃(前庭刺激),如在搖椅上輕搖、在大龍球上輕晃等。
3.對於較低張力的小孩子,給予快速、不規律的搖晃(前庭刺激)。
註:給予前庭刺激時需注意小孩子的反應,若小孩子出現臉色發白、嘔吐、不舒或過度興奮等情況,即應立即停止活動,尤其對有癲癇的小孩子更要小心,因易引發癲癇作用。
4.給予肌肉力量訓練(如下文)。
*加強肌肉力量、上肢穩定度、腕部穩定度、動作控制能力、感覺動作經驗等,活動如下:
1.學動物用四腳走或爬,如小熊走路。
2.小牛耕田:讓孩子用雙手來走路,大人從後協助抬其雙腳,或抬其下半身(骨盆以下),或軀幹處。
3.從腿部抱起孩子,讓其手扶牆壁做伏地挺身的動作;或讓孩子用趴姿,扶其下半身(骨盆以下),讓其手撐地做伏地挺身的動作。若孩子的背部控制較弱,可往上扶至腹部或靠近胸部之較高處。此動作要特別避免小孩子用頭的甩動(往上抬或往下掉)來帶動手的動作。這是因為孩子易用張力的作用,用力將頭往上甩,引發伸張張力,帶動全身的伸直而挺身;或將頭往下甩,引發彎曲張力,帶動全身的彎曲而彎身。如此就達不到讓孩子練習肌肉力量的目的了!
4.將紙或畫板貼於牆壁上,讓孩子在垂直面的方向練習畫畫或做書寫的準備,這樣的動作可以協助孩子發展腕部的穩定度;增加其對垂直方向的定位能力,降低對方向的混淆;以及透過手臂、肩關節,有助於手獨立的活動,或與手臂的分離動作,並且可提供本體覺的刺激。
5.讓孩子趴著寫或畫畫,操作時可安排趴於楔型墊上;或在胸、腹部處壂一軟墊。須讓肩關節露出墊子邊緣外。此動作可藉由使手臂承重,而助於增加近端關節的穩定度;以及練習分離手臂、手和手指的動作,讓手和手指獨立操作。
6.雙手掌平放於桌面上或敲擊樂器上,手臂可舒適的放在桌面上,讓小孩子作拍打的動作。
註:活動時避免孩子用手指頭的動作代償,以指頭關節過度翹起,來帶動手腕的動作,或代替手腕的動作
7.搓揉黏土、麵團、砂土等,可練習手指動作、增加抓握力量、協助虎口的張開。
8.擰毛巾的動作,可練習抓握力量、協助虎口的張開、雙手的協調動作等
輔具的使用腦性麻痺孩子在發展書寫能力時,由於生理上的限制,有時候除了靠治療或活動的安排外,還需要特別的輔助工具(即輔具)來協助動作的達成。一般職能治療師依照孩子的個別狀況,考慮使用輔具的情形包括:
1.關節角度受限;
2.握筆書寫時,肌肉張力(拉力)過強,易造成疲勞;
3.影響握筆的姿勢,或書寫的熟練度;
4.因虎口過緊,無法做出有控制性和正確的手指動作;
5.腕部穩定度差,或在書寫時腕部過緊向下彎曲,影響握筆、書寫。
而依據孩子不同的需要與困難,所運用的輔具也有所不同。為了促進腦性麻痺孩子的握筆,運用的輔具包括兩大類:擺位輔具及握筆輔具。
對於姿勢動作控制較弱者,易因背肌或上肢的穩定度較差,而讓手的操作受影響,為降低因其他因素而造成的不能,可考慮利用外部的穩定或協助,來協助穩定。如:
1.姿勢穩定:標準坐姿依前述,用固定帶協助將其背穩在椅背上,或可坐在矯正椅上固定好。
2.上肢穩定:對於肩關節控制差者,可考慮將桌面的高度稍加高,但因避免肩關節過度隴起,超過肩膀的高度。
3.肩關節外展:為避免孩子肩關節內夾(易往身體夾),可協助將其肩關節打開(手臂張開),或在其身體與手臂間放一稍軟物體,避免手臂內夾。
4.手臂固定:
A.對於手的穩定度差或動作控制差小孩子,可將其(前)手臂固定在桌子上
B.對於手易完全伸直小孩子,需將其手固定在彎曲的角度下操作,或紙張放
 在靠身體處,避免因完全伸直的手動作,引發肌肉張力的作用,而阻礙手
 的操作。
C.對於手易完全彎曲的小孩子,避免手過度彎曲,引發肌肉張力的作用,可
 將手固定在稍伸直的姿勢,或紙張較遠離身體處(避免過遠而讓小孩子手完
 全伸直或用身體往前的方式協助)。
注册时间&帖子15&阅读权限10&积分188&精华0&
妈豆69 &宝宝生日&积分188&
同時,對於家中年齡較大的孩子,若發現有下面的狀況,仍應懷疑其有聽力方面的問題。這些狀況包括:
常常要求再說一遍
1.常常習慣側一邊向著說話者
2.說話太大聲或太小聲
3.常聽錯別人的意思
4.聽別人說話時,常常注視說話者的嘴唇
5.顯著較內向,不喜歡和別人說話,或是表達時常顯得緊張沒信心
6.有語言方面的問題,例如構音或是文法錯誤等
7.常顯得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別人
8.有情緒或行為問題
9.課業能力與同年齡比較表現較差,尤其是聽寫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以上所述的只是大略的發展與觀察指標,每個兒童的語言能力發展,往往皆有他們自己的特色與步調。如果孩子所表現的行為大致符合他的年齡,就不需要太擔心;但如果某些技巧尚未如期地發展,當然,筆者會建議父母帶孩子去看耳鼻喉科醫生或是聽力師,找出真正的問題,方能對症下藥。
正常的聽力,說話的清晰度和詞彙的正確選擇,是溝通不可或缺的三大條件。一如眾所皆知,溝通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傳送訊息,一方面是接收訊息;如果聽覺系統有了問題,即造成首要條件的訊息接收阻礙,當然學習語言的速度會受到影響。因此,父母透過自己孩子行為表現來觀察其聽力狀況,以便及早發現,及早療育,便能使障礙程度降到最低點。
(筆者為資深聽力師 現任職於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
1.聽閾:即對某一個刺激聲音的反複給予,有超過50%的行為反應。
2.最小反應位階:是指在聲音刺激的時候,受測者有行為反應的最小位階,這種反應只觀察到一次,而無法再現。一般個體的最小反應位階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例如一般人對輕微的開門聲即有反應;新生兒卻要對很大的聲音刺激(像是用力關門的聲音)才有反應,也就是說,個體的最小反應位階,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減。
由 nini 發表於 01:49 PM | 迴響 (0) | 引用
生活中的數學遊戲
作者:王培慈
「數學」,相信聽到這個名辭,都會令許多父母感到頭痛。「數」包括的項目很多,如:數字、數量、數的順序、數的記憶、快慢、長短、多少等比較概念,以及時間、空間、金錢等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運用,甚至形狀、對稱……等,均是「數學」概念的呈現。
常常發現許多父母有心教孩子,卻不知從何著手。的確,在筆者曾任教的認知發展課程裡,不少家長會全程地站在窗邊觀看老師如何教學,甚至做筆記,要求老師提供相同教具、材料及資料;一下課,家長們就開始問許多的問題,希望平日在家中,可以提供給孩子足夠的刺激,以促進孩子的發展。
然而,老師和家長的角色是不同的。同樣的要求從老師或家長口中說出,往往就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家裡,家長其實很難去要求孩子與父母一同坐下來上課的。即使在課堂上,尤其是孩子一開始被安排上課時,指導者往往需要提醒自己儘量將教具、教材活潑化,以遊戲的方式來達成學習目標;漸漸地,當孩子不排斥上課,接受了課程安排,甚至期待上課時,指導者也就能夠更輕易地掌握學習內容,而慢慢加入較難的課程領域了。反過來說,有時家長過於積極,要求寶貝們如同在學校一般地,在家裡指認、配對、寫……,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壓力,甚至於反抗、排斥學習教學,不但達不到學習的效果,同時也惡化了親子關係。
筆者過去最常和家長們分享的,其實是簡單易學的「生活中教學」──即在生活中跟孩子“玩”我們要他學的東西。這樣的“玩”,可以是從媽媽的妊娠期就開始的溫柔「胎教」;也可以是當孩子的互動行為越來越多時,安排全家一起參與的遊戲。
創造數學情境
以本篇中的「數學遊戲」來說,由於胎兒在形成的第15-20週之間就開始發展聽力,到第32週時就已經記得他每天所聽到的音樂,尤其,寶寶特別喜愛媽媽聲音,所以媽媽可以很輕鬆、溫柔地輕數數學,甚至唱些數學的兒歌給肚子裡的寶寶聽;等到孩子出生,看得見大人的時候,就可以加上手指動作,或是拿出自製的數字卡,呈現數量給他看……。其實,在這個階段,主要的目的只是讓寶寶接觸到數,並不能要求或期待寶寶學會!而這樣的方式,看起來就像大人很專注地在和寶寶玩,這時候,寶寶通常也會安靜下來認真地聽或看。
比較令父母擔心的,是有些孩子稍大了,仍沒有數或量的概念。雖然孩子在學習上有所謂的「關鍵期」,把握此階段學習會有顯著的效果,然而只要有心,孩子的成長就不會太遲。對正準備學習數或量概念的孩子,家長或老師可以在學校或居家環境上稍作設計與安排,像是製作數字卡(如1.2.3.4.5……)、數量卡(如一張卡片上畫5個蘋果、3隻貓…..),貼在門上、牆上、冰箱及櫃子上,讓孩子隨處可見到、接觸到,同時也常去設計一些情境上,讓孩子有機會去用到數。
舉個例子,您可以請孩子在貼滿數字的櫃子中,找出“5”號櫃子裡“上層”的砂糖,這其中,就包含了數字指認和空間概念;而當孩子表現很好時,要記得獎勵他喔!除了口頭獎勵外,給予增強物也可以創造一個很棒的學習情境。筆者就常常買些孩子很喜歡吃的可愛“小”餅乾,先拿一些在手中,告訴孩子:「你表現得很棒,老師(媽媽)請你吃二個小餅乾。」(我會加強”2”或反覆提醒他“2個”哦!)當孩子開始拿時,請他邊拿邊數,但記得不要數一個吃一個,可在他前方放一個空容器,讓他將餅乾先放到這空容器中,直到他完成了數量。若他數到了二,仍還要伸手拿,則表示它不具有二的概念,這時候,引導者可將握有小餅乾的手掌輕輕握住,再次提醒他:「很好,老師(媽媽)說要請你吃二個餅乾,你的盤子中已有二個了(數一遍給他看),你現在可以吃這二個餅乾了」。在這樣短短的獎勵過程中,“二”就反覆地在口頭提醒和數算了。雖然表面上在增強孩子的表現,其實這又給了他們更多的機會練習數量。而除了上述方法,家裡或學校也可買些一粒粒的水果,如:葡萄、荔枝、龍眼、櫻桃……等,請小朋友分別拿不同的數量給不同的家人或同學,均是隨處可練習的生活情境。
簡易數學遊戲
接下來,筆者將介紹一些與數學有關的遊戲。這些遊戲,不但有趣,孩子在學習規則與遊戲進行的過程裡,都可以重覆練習數學概念;除此之外,藉著這些遊戲,也可以讓親子,甚至全家人,在平日繁忙的生活中,增添良好互動的機會。
首先介紹一些簡單的撲克牌遊戲。
撲克牌遊戲之一:接龍
1.每人分等量的牌(剛開始可只取四種花色的其中一種玩,讓孩子先熟悉遊戲規則、建立信心,再逐漸增加花色)。
2.手中有數字“7”的先出牌,依序往7的上面(8.9.10…..)或往下(6.5.4…..)出牌,若手中沒有可往上或往下的數字,則扣壓手中的任一牌
3.玩至大家手中均沒牌時,數算每人扣壓牌的數字,數字最少者贏。
*此遊戲包括數的順序,大、小,及數的加法等練習。
撲克牌遊戲之二:10點半
1.撲克牌洗牌後由一人發牌,每人兩張。
2.拿到牌者先數算自己的牌點總數,決定需不需要加牌(有撲克臉的為半點)。
3.若發的牌點“總數”超過十點半,則喪失玩的權利;沒超過十點半的則相互比較大小,最接近十點半的算贏。
*此遊戲有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加法練習。
撲克牌遊戲之三:心臟病
1.撲克牌一副,洗牌後由一人翻牌,放在中間位置。發牌者放牌時口中要同時唸數字(照順序1.2.3…..13),若發出的牌數字與口中唸出的數字相同時,則大家要將右手掌壓於牌上方。
2.最後出掌的人(也就是手放在最上面的人),則要將已發出的牌全數拿走,52張牌發完後,看最後誰的牌張數多則算輸了,並由他洗牌,做下一局的發牌人,
*此遊戲有數的配對、反應和數算的訓練。
撲克牌遊戲之四:記憶數字
1.選取所有1-6數字的牌,將牌洗亂,背面朝上、數字朝下壓著,一張張排整齊。
2.一人先開始,隨意選二張牌翻出數字,若數字相同則可將牌取走;若數字不同,則需將牌在原位置上蓋著,換別人翻。
3.記住別人曾翻過什麼數字,好作配對。最後看誰配對取走的牌最多,則贏了這局。
*此遊戲有數字的配對、數及位置的記憶。孩子剛開始玩時,爸媽可用暗示,或減少桌面上的牌數來放水,等孩子的自信增加後,漸漸把難度增加。
撲克牌的玩法很多,在此僅列出其中四種遊戲,家長們可再以此類推,只要在玩時,特別去重視、加強數的部份即可。除了撲克牌之外,一些簡單的“大富翁”遊戲,也具有加法、數量、前後、甚至金錢的概念,很適合全家一起玩。接下來,筆者再介紹幾種利用簡單的玩具及材料製作,可以創造發揮的不同數學遊戲。其中的團體遊戲,只要稍加變化,就可以轉換成兩個人的玩法,適合在家裡或學校,甚至家族聚會時進行。
材料:玩具保齡球一組(包括球)、長尺(或繩)、數字卡(1-10)、自己置作「保齡球瓶」形狀的圖卡10張(後貼雙面膠)。
1.分組(兩人或四人一組),甲先站在長尺後方,用球擲向排好的保齡球瓶(可排稍開,才不易一下全倒),由乙方數倒下的瓶數,大聲告知甲方。甲方則拿等量的圖卡(如倒下瓶數為2,則甲拿兩張圖卡)貼到自己選定的牆上。
2.二人輪流,每人玩2-3次後,至自己選定貼有「保齡球瓶」圖卡的牆上,大聲數自己共打倒了幾個瓶子,再拿相同數量的數字卡貼於圖形下方。
3.比比看,誰的數量多,或比誰的數量大。
材料:紙箱兩個、長尺(或繩)、兩個小盒、數粒小球。
1.長尺放在距離紙箱約50公分遠,請兩位小朋友各數10粒球放到自己的小盒中,並站在長尺後方,將自己小盒中的球投入紙箱內,直到小盒中球丟完為止。
2.數一數對方丟入紙箱中的球數有多少,作比較。
* 以上兩種遊戲,可視能力拉長投球的距離,和增加球的數量,以提高難度。
製作數與量的小書
材料:生活中常見的圖案,1-10,厚紙板數張,剪刀、打洞器、線、膠水。
1.和孩子一起收集圖案及數字,剪下備用。
2.厚紙板裁成大小適中、再將剪下的數字和數量的圖案分別黏貼在書中,例如貼有五個蘋果的卡片上,同時貼上“5”的數字。
3.完成後,打洞在旁串成冊即完成。
*與孩子一起收集圖案,可從報紙上、廣告單、卡片,剪下孩子喜歡的圖案;數字可請孩子寫,或利用月曆上剪下清楚數字。整個製作過程,想辦法讓孩子動手來完成,他會有成就感,而更加珍惜、常翻閱。
材料:一壺水,八個玻璃杯,1-8數字、湯匙,有簡譜的兒歌數首。
1.先將杯子內倒入不同份量的水,用湯匙輕敲打杯子來決定排列音階的次序。
2.排好音階順序後,將數字貼在杯子外圍(1代表ㄉㄡ;2代表ㄖㄨㄟ……)。
3.將有簡單兒歌的簡譜寫出,讓小朋友照著其上的數字敲打出美妙的兒歌。
材料:紙條、尺
1.將人數分成兩組,由裁判先將要比的項目寫在紙條上(如比誰的頭髮長、誰的嘴最大……等)。
2.各組先派一人出來比賽兩人猜拳,贏的一方抽出一張要比的項目,經過比較看哪一方贏的項目多,則獲勝。
*此遊戲可將比較概念:長短、大小、高矮、粗細、輕重……等放入遊戲中。
材料:哨子、兩個空器皿、白板、筆一支。
1.分成兩組,由主導人喊出“支援前線”,大家喊“支援什麼”;主導人則可告訴大家,前線需要白頭髮二根、自動筆五支……等。
2.兩隊人馬則在隊伍中收集前線所需物品,收集速度最快且數量最正確的,則記上一比,看最後哪隊獲勝。
*可請小朋友帶齊所有他想帶的東西,如書包、零錢包……,然後再進行遊戲。遊戲進行中不可再跑回家或房間拿所需物品,主導人也儘量選擇兩隊現有的物品作為支援項目。東西收集來時,可大家一起來數數量,看是否正確。
以上的數種遊戲,都是非常簡單,也許爸爸媽媽小時候都曾玩過!現在,就請爸爸媽媽發揮記憶力和想像力,試著和孩子們一起來(甚至可邀孩子同年齡的鄰居、朋友一起參與),如此不但拉近了親子關係,孩子在您的細心設計中,也學到了數學。
自己創造遊戲,其實並不難。爸爸媽媽只要靜下心來,隨便想些每天要做的事,然後加上數字、數量、比較概念,並且鼓勵孩子參與,像是上市場買水果前,可事先列清單:蘋果六粒、香蕉五根、柳丁十粒、芭樂四粒,帶著孩子去照清單採買;有時去便利商店,買一、二樣小東西,讓孩子作簡單加減,再拿錢給老板,算出該找的錢;或為孩子準備個存錢筒,帶著他數、存下不同的錢數;如果孩子有想要的玩具,也可以幫著他從存錢筒拿出預算的金額,順便教孩子簡單的記帳,便會清楚知道存錢筒裡現存多少……。慢慢地,孩子可在無形中學到錢的概念。
其實,很多的時候,我們太順手就完成了生活上的瑣事,以至於幫孩子代勞了他原本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學習。從現在開始,爸爸、媽媽只要在「順手」做這些事情之前,先停一停、想一想,什麼是孩子目前欠缺的,如何利用這些事稍加變化,或將自己小時候玩過的遊戲舉一反三,就可以讓孩子學到他該學的。多動動腦,啟蒙的數學,就是可以這麼生活化地快樂學習哦!
(筆者為資深早療工作者 曾任職於心愛兒童發展中心)
由 nini 發表於 12:52 PM | 迴響 (0) | 引用
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的擬訂(上)
學齡前早期療育個案
作者:林麗英
前言發展障礙幼兒常因先天、後天生理上缺陷(如腦功能障礙、染色體異常、遺傳、新陳代謝問題或不明原因等),或後天環境不良等因素而導致幼兒在粗大動作、精細動作、感官知覺、溝通表達、 生活自理、人際社會性、概念理解等任一發展領域明顯落後其年齡應有之能力。發展障礙包括智能不足、腦性麻痺、視覺或聽覺障礙、學習障礙、自閉症或多重障礙等。目前許多先進國家藉著優生保健的實施及嬰幼兒健診制度的建立,對發展障礙嬰幼兒達成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目標;而我國兒童福利法中也明白指出早期發現、早期療育工作的絕對必要性,並提出縣市政府辦理相關業務的努力方向。
早期療育是對發展障礙嬰幼兒的預防性訓練,它開始於嬰幼兒時期,所以稱為早期療育。許多醫學研究明白指出:多數高危險群嬰幼兒將來可能有發展障礙之後遺症,為減輕這些後遺症的負面影響,在嬰幼兒發育成長過程中,就應積極介入,提供一些發展上的訓練,以減輕發展障礙嬰幼兒將來之障礙程度。因此,早期療育的主要目的是鼓勵正常的發展模式,避免障礙情形的加重,並提昇發展障礙幼兒或高危險群嬰幼兒的整體發展與能力。
早期療育服務目標
早期療育的服務對象,為O~六歲特殊需要或高危險群之嬰、幼兒(個案)及其家庭;而早期療育的訓練多是以發展為架構,藉由專業團隊的共同合作提供一種整合式的訓練,以促進幼兒發展、發揮學習潛能、增加個案獨立性、強化家庭功能。因此,早期療育的目標應包括:
1.增進個案的發展
2.增進個案的獨立性
3.增進個案類化及運用已學會之技能
4.建立及支持個案的社會性技巧及社會適應
5.提供或準備正常化的生活經驗
6.預防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
7.提供家庭必要的協助
個別化教育計畫擬定
每個特殊需要的孩子和他們家庭的特質及需求都是獨特且唯一的。所以,沒有一套訓練或教學課程適合於所有個案;也因為如此,每位特殊需要的孩子或家庭都必須有屬於他們的個別化教育計畫──IEP(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或個別化家庭服務計劃──IFSP(Individual Family Service Program)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在本文中,筆者即針對學齡前嬰幼兒之個別化教育計劃,提供內容安排上的重點,以及在設計時常犯的錯誤,以期待每位從事特殊教育或早期療育工作者,在為孩子擬定合宜的IEP.時,能有更清楚的方向。
@IEP內容:
1.個案基本資料:包括個案姓名、年齡、診斷、出生史、疾病史、家庭狀況。
2.評量結果及綜合研判:擬定IEP前應針對個案現有能力做評量。通常早期療育課程評量可以應用「發展性課程評量」、「PORTAGE評量」,或其他以發展為架構之評量工具;在完成孩子的各個領域發展評量後,將評量結果作成綜合研判報告。
3.安置方式及提供之相關服務:對個案安置於什麼班?安排何種治療?或提供何種特別服務,如輔助器具等,須一一述明。
4.個案目前各領域能力描述:針對個案在每個領域的現有能力及學習之起點行為,需加以描述,作為目標擬定的參考。
5.各領域之長程及短程目標 :若每一學期為個案訂一次IEP計畫,則長程目標為一學期目標,短期目標多為月目標。
6.計畫實施期限、方式、策略;學習前評量及學習後評量;計畫執行者等操作內容的註明。
@IEP目標擬定重要原則
為個案擬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應依個案的評量結果及下列四大原則來訂定:
1.目標內容需符合功能性(實用性)
2.目標是個案未來可被訓練、具有發展潛能者
3.個案習得此能力後,可以應用、類化於生活中,並可增進個案生活技能者
4.個案習得此能力後,可減少對大人依賴程度者
@IEP目標擬定的方法
1.依據個案在各發展領域中現有能力及應建立能力訂定具體目標
2.目標要具體、可明確被評量或記錄
3.以動詞作為目標書寫方式
@IEP目標擬定實例
為提供讀者更清楚瞭解目標書寫方式,特舉幼兒發展的其中三個領域──感官知覺、認知、語言溝通中的長、短程目標撰寫方式,供讀者參考:
領域:感官知覺
長程目標:
1.會追視移動的人和物品
2.會正確反應環境中聲音,至少五種
短程目標:
1-1.會注視呈現眼前的物品
1-2.會追視移動的人
1-3.會追視移動的物品
2-1.聽到聲音有反應(聽覺機警度)
2-2.對環境中常出現聲音可以有適當反應,至少五種
領域:認知
長程目標:
1.能依物品功能作配對、分類
短程目標:
1-1.能相同物品的配對(如:鞋子配鞋子、鑰匙配對鑰匙)
注册时间&帖子15&阅读权限10&积分188&精华0&
妈豆69 &宝宝生日&积分188&
由此可知,個案管理並非只是個案檔案之歸屬與管理,而是案主獲得服務之經紀人。換言之,「個案管理是以統整、有效能與有效率的方式提供案主所需要之服務的一種工作方法或過程」(Intagliata,1992,p.28;宋麗玉,1998)。其目的包括下列三項(Intagliata,1992,p.28;宋麗玉,1998):
一、服務之連續性:就橫斷面而言,提供的服務應是全面與統整的;就縱貫面而言,在每個時間提供連續而完整的服務外,還需隨時反應案主需要的改變。
二、促進服務之可行性及責信:個案管理一方面協助案主與服務系統協商以獲得其所需要的服務;一方面能指定專人或特定機構為整個服務效益的責信擔負者(註1)。
三、增進服務輸送之效率:即確保服務提供與程序之確實。
圖一:個案管理之內涵(摘自宋麗玉,1998)
由於個案管理的精神在於結合多元資源以提供服務,因此對於案主需求較多元,且需不只一位協助者時,最適合以個案管理的工作模式結合多方資源提供案主的服務;此外,對於資源使用有特別困難的個案或家庭(可能由於缺乏到何處去求助的資訊,或由於個人本身的一些不合宜的態度使他無法獲得協助),藉由個案管理工作,亦可加強個案或案家本身運用資源的能力(王玠、李開敏、陳雪真,1998)。
請見附件Download file
臺北市早期療育個案管理服務
基於上述對個案管理定義及服務對象的界定,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了協助設籍並居住本市未入學,且面臨多重問題的發展遲緩兒童獲得連續、適切的服務,增強家長運用資源的知識、技巧及能力,於民國八十六年四月起開始委託民間單位辦理個案管理服務,委託的內容包括:
一、家訪。
二、視個案情況陪同案家至指定醫院進行評估鑑定。
三、視個案需求邀集相關專業人員舉行療育會議,並擬定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IFSP)。
四、依個別家庭服務計畫安排及轉介療育資源。
五、每月定期追蹤個案狀況,個案結案後,個案管理員視個案狀況,持續追蹤三至六個月。
六、每月定期向社會局回報個案處理狀況。
七、視個案需要召開個案研討會。
八、提供個案管理作業流程及相關表格所需之資料。
九、視需要拜訪相關團體或機構以瞭解並建構服務資源網絡,每半年向社會局回報結果及建議事項。
十、規劃辦理相關團體或機構之聯繫會報,發展服務資源網絡。
另外,為協助家庭有效地處理問題並連結相關療育資源,臺北市派個案管理的指標為設籍並實際居住本市滿半年之發展遲緩,或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兒童,且具有下列之任何一種情形者:
*家庭失功能(如主要照顧者認知問題、資源結合、能力差……等)
*危機家庭或家庭面臨新壓力(如兒保、家暴……等)
*支持系統薄弱不足(例如:低社經……)
*案主面臨迫切的療育需求
因此,當「臺北市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及轉介中心」(以下簡稱通報轉介中心)於接獲幼教、療育單位,或是案家的通報申請後,會藉由電話訪問、會談、家訪或專業評估的方式,確認案家是否需要個案管理的服務。如果「是」,則依案家戶籍地分派委託的個案管理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在接獲派案單,三天內即回覆通報轉介中心後續處理的個案管理員姓名,之後,就由個案管理員開始與案家工作,此時通報轉介中心則退居幕後,做為資源、資訊的提供者。
個案管理員在與案家工作的期間,會評估案主及案家的需求、資源的可近性,並視案主的需要轉介相關專業評估;同時,根據評估的結果擬定個別家庭服務計劃;之後,再依據計劃連結相關資源,並定期檢視服務成效(如圖二)。
圖二:臺北市早期療育個案管理的實施流程圖
請見附件Download file
以下即舉兩案例,說明個案管理工作所對案家所提供的服務。
小如被幼稚園老師通報,原因是已經五歲了說話卻不清楚。早療通報轉介中心社工員與老師透過電話訪問時發現,小如的爸爸領有聽障手冊,以打零工維生,經濟狀況不是很理想,而家中尚有一個弟弟與妹妹;媽媽目前懷孕,且將於近一、兩個月生產。小如即將入小學,且由於家庭的經濟、支持系統薄弱,為避免小如將來跟不上進度,及考慮提昇爸爸、媽媽的親職能力,故請老師協助家長填妥個案管理的“服務申請表”,由早療通報轉介中心派案給個案管理中心。
個案管理中心接到派案單後,個管員即進行家訪。在家訪時,發現案家住在幽暗的巷子內,房子約三十坪,家中尚有祖母與姑姑同住,目前家中七人的生計全靠案父一人。在訪談的二小時內,個管員發現四歲的弟弟一直待在案母的身邊,未曾發過聲音,詢問案母得知案弟的語言表達比案主當年還少,為免誤判,個管員立刻為案主及案弟安排醫院評估。
評估結果發現,案主(即小如)的語言發展遲緩;而案弟除語言發展遲緩外,尚有聽力及智力低下的問題,二人皆須積極接受訓練與治療。雖然案母可在生產前帶二人至醫院接受治療,但因考慮其坐月子期間治療延續的必要,因此必須為此案尋找相關可運用的資源。
因此,個管員在了解狀況後,一方面將案主的狀況與學校老師溝通,請老師將專業人員的治療建議整合於幼稚園的課程設計裡;另一方面與社會局的「臨時托育服務」連繫,負責案母在坐月子期間案主與案弟的治療接送工作;另外,由於案家似乎有聽力上的遺傳問題,故建議案家可考慮結育,而案妹及案母腹中的胎兒將是個案管理員日後積極追蹤的對象。
小倫由爸爸主動通報,原因是二歲半了還不會叫爸爸、媽媽,且走路常跌倒。通報轉介中心社工員在電話訪談時瞭解案家的經濟條件不錯;案父為電腦資訊分析師、案母為學校老師,對早期療育有粗淺的概念,只是對早療的資源不是很清楚。
由於案父母均是知識份子,且案祖母可負照顧與陪同案主就醫之責任,故對此個案,社工員僅需為案主安排醫院評估,並提供相關療育資源供案家參考,之後再就案家與資源結合狀況作追綜瞭解即可。往後的每年,通報轉介中心亦不定期提供親職講座等相關資料,並於二至四月間提供公立托兒所、幼稚園的招生訊息,以協助案家儘可能運用適當的資源於案主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個管員在陪同案家的期間,並不是要替案家處理所有的問題,而是協助案家分析問題、排列處理問題的優先順序,甚至,培養案家有能力處理自身的問題並增進其使用或連結資源的能力。
當個案面臨以下的狀況,個案管理的服務也暫時告一段落:
*個案遷移外縣市或移民
*逾學齡,已銜接教育體系
*自動退出或行蹤不明之個案
*評估無發展遲緩現象者
*經介入服務,經追蹤評估無發展遲緩現象者或開案原因消失結束關係
*轉介服務或結案
雖然目前國內的個案管理員多半由社會工作者擔任,然而「個案管理」的服務模式並非社會工作者的專利,而是只要與案主關係良好的專業人員(如治療師、老師)、親友,甚至是照顧者,都可以利用個案管理的服務精神與模式,協助案主處理問題;同時,在服務的過程中應注意不要讓案家養成依賴的心理,畢竟,個案管理員的陪伴只是一時的,人生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自己去克服。適當地運用工作方法與專業智慧,促使案家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問題,其實才是對案主與案家最可貴,而且是一生受用不盡的幫助。
(作者曾任早療通報轉介中心社工員 現任職於社會局三科)
【註釋】1.所謂責信負擔者,亦即為服務的提供擔負責任與信譽。在個案管理工作中,由於每一位個案均有專屬的個案管理員,因此在服務的輸送與案主權益的維護上,能有一定的品質與保障。
由 nini 發表於 02:37 PM | 迴響 (0) | 引用
多層次教學法的教學活動設計
作者:吳筱蒨
前言 近年來,由於人本主義盛行,社會對障礙者的態度改變,在肯定弱勢族群的受教權與工作權之餘,教育體系中為了使特殊學童能融入社會、更有效學習之目的下,融合一般生與特殊需求學生一起上課的教育模式──「融合教育」便隨之興起。然而,在「融合教育」中,教師馬上面臨一個難題:如何在課堂上同時指導不同程度的孩子?其實,不止是融合教育中,即使在特教班裡,因學生間障礙的異質性甚高,老師亦需費心思,才能將不同的教學目標同時融入教學中。
「多層次教學」(multi-instruction),即是達成此項目標的有效策略之一。所謂「多層次教學法」,是指“在相同的課程內,進行不同類型的學習;採用不同教學方法、不同的學習活動,接受不同的學習成果(吳淑美,1996)。”簡單地的說,便是在情境中,以同一教學主題,達成學生個別間不同的目標。在課程活動中,強調的是「部分參與」,目的在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能力,因而產生參與感及成就感。
多層次教學法的活動運用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就教學上及生活上,運用多層次教學法,在一個活動裡同時針對不同需求的孩子進行教學,提出可行的例子。
活動一:搾檸檬汁
個別目標:甲生:可依溝通圖卡表示「要」或「不要」
乙生:可指認方位──左邊、右邊
丙生:可數出正確1-4之數量
丁生:可用眼神追視物品十秒
活動內容:教師介紹時,在丁生前面,拿檸檬緩緩由左到右,使之以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增加肌肉力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