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东怎样评价截拳道跆拳道合气道和合气道的

  导读:江湖,一个中国文化感极深的文字,曾经让扑克君一度痴迷。从各种武侠小说和电影里,觉得似乎有了功夫,才能行走江湖,有了高超的功夫,才能遇而不怯,战而不败,做江湖中众人敬仰的那个侠客。后来才知道,人所称道的那种“侠”的精神,跟功夫没半毛钱关系,跟打赢打不赢没半毛钱关系,跟战与不战没半毛钱关系。如要是问什么是“侠”?金老夫子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好像解释的很够味道。

  最近有两“江湖战”,着实让扑克君和亲们当了回吃瓜群众。一个是人与AI对弈之战,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无论是一对一,还是组合玩,人类被虐的不行不行的,特么AI它竟然学会逼人类投降了。关于AI,我们之前著有深度文章,亲拿走研读不送。

  还有一个,就是综合格斗KO雷公太极之战。挑战者徐晓东也豁得出去,不怕事大要继续挑战现存的众多门派,惹得各路人马侧目坐等戏看。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今日扑克君推送这篇专稿,来至于大宗江湖石油界一位大佬,高手带你看看关于功夫的正真门道。

  大宗江湖,卧虎藏龙豪杰多。“拼”累了歇歇,找小编聊聊也投个稿吧。。。

  从4月27日玩的一次西方综合格斗(MMA)对战“太极”的直播事件,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慢慢过去,但是对于已经习武多年的我,许多感受不吐不快。简单来说,这场对战其实属于“关公战秦琼”。类似于打羽毛球的上了网球场比赛,足球前锋当了篮球中锋去投篮。

  先看对抗视频,魏雷出场前连MMA的规则都不懂。太极拳师对于对抗的训练是“推手”,而“推手”是以破坏对方平衡或者推出指定区域来分胜负的。“综合格斗”是直接将对手打到认输为止。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我会在本文中借此“约架”对中西武学的发展和现状,做出我自己的分析。抛砖引玉,供海内外习武者参考。

  陈钢:作者五岁习武一年,然后在1982年电影《少林寺》引发的武术热后,重新开始习武。1986年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加入“广袤园武协”修炼“武当无量派”的武当拳、八卦掌及其他各派拳术和器械。现任某百年跨国石油公司中国地区资深商务运营官。

  “武术”一词并非中国专属,英文翻译为“MartialArt”,定义为一种格斗术。比如MMA全名就是:Mixed Martial Arts,也可以翻译成综合武术(格击术)。

  中华武术为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以传统中华文化为思想底蕴的武术,着重“术德并重,内外兼修”,以“武德”、“武艺”、“散打”、“套路”、养生、表演多种形式于一身的传统民俗体育运动。

  “武林”一词来源于20世纪的著名武侠小说家宫白羽,他是相对于“文林”一词(泛称文化界),创出了“武林”。自有“武林“便成”江湖“。

  从1982年的最早的《武林》杂志开始,中国武术界一直强调对于中华传统武术的翻译应该是“Wu Shu”。当然,对世界影响最广的应该是“武侠片”“功夫片”了。李小龙以四部惊世绝作成为开天辟地的功夫片的鼻祖,而他在《唐山大兄》中说“功夫”,以粤语的发音翻译为“Kong Fu”,也对传统武术有了另外一层解释。

  为行文方便,我将中华传统武术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传统武术:先秦~宋明;

  近代传统武术:明末清初~1949年建国;

  当代传统武术:建国后~现在。

  1973年,因体弱多病,母亲领着五岁的我到湖北武汉武昌滨江公园学过一年武术训练班,此后的我才知道在那一年,有一位伟大的中华武术巨星在美国去世(后文会提到)。八十年代,《少林寺》风靡全国,武术热再次兴起,初中的我又开始到处找书籍来学武。大学时候参加了“广袤园武术协会”。(注一)后坚持习武至今。

1973年,我在练双刀

  我对武术爱好广泛,在中学、大学期间,除了找得到的传统武术各门派外,柔道、跆拳道、合气道、剑道,泰拳、巴西柔术、拳击我都试着练过。在毕业十四年后,又重新开始恢复武术训练和武术文化研究。其实,各国武术与传统中华武术缘起基本类似,都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中产生,但中华武术自有发展轨迹。

  2 、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的三个层次

  1)、集体有组织性的对抗。要说明,三英战吕布的四位古代马上技击的高强武功只是罗贯中的演义神话而已,在骑兵列队冲击下,谁也不是英雄。因此计谋是强过个体格斗技术的,战场上杀伤力最大是弓箭与长枪,90%的死伤都是来自于它们,这也是蒙古骑兵横扫万里的缘故。

  2)、单兵作战,擒贼先擒王。那么历史上谁是单兵作战的高手或高手们呢?鉏麑?聂隐娘?剑圣柳生宗矩?佐罗?吕四娘?其实荆轲是个明白人,所以在临行前要求朋友们白衣素服前来送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武林谚语:“双拳难敌四手,好汉也怕群狼。”

  3)、“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不断进化的兵器。这里我说的是杀人的兵器,而不是文人墨客的剑术。比如中华武术的剑在格斗和杀人方面都输给了日本军刀,日本是一个刀剑不分的国家,“剑道”练的是“刀”法。(写到这想起了《神雕侠侣》的“公孙止”),但是中国剑是意志权力、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的象征。(有关兵器的演变以后另文再述)

  因此在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功高下并不是古人争夺地盘的决胜因素。我们所最早流传的华佗“五禽戏”,“唐手”,以及武则天设置的“武举人制度”等,都是普通的格斗招式。此格斗招式本身无任何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战争。而个人的武功修为主要来自于自卫。有关自卫的资料因年代久远,早期的没有,但是一位美国的武术学者Stanley E. Henning (1965 - 1993)记载过这张画“女中丈夫”:

  “女中丈夫”则描述了一个妻子为了营救欠债被绑架的丈夫勇闯鸦片馆的故事。女子在与鸦片馆主人起正面冲突时出其不意地一脚将对方踢倒在地。另外两个男人从不同方向向她袭击,她用双手将两人同时击翻。还有六人见状从侧面向她冲去,女子假装摔倒,立刻又跳起用一个飞旋腿将其中一人踢倒,接着击退三人。剩下的人不敢再轻举妄动,女子遂牵着丈夫的手扬长而去。

  封建社会明清禁武六百年。传统上文官地位普遍比武官高,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纪》、俞大猷的《剑经》等皆非科举必考书目。《千古文人侠客梦》(注三),武术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必须从军事战争中分离出来,具备自我繁衍的文化内核和表现形态。那么产生“武林高手”的近代传统武术土壤是从何时开始孕育的呢。

  1、在信仰之前,功夫是一碗饭

  传统武术有很多拳派,这个不假,但是“门派”则值得商榷。且门派林立的近代传统武术并非如武侠小说描写得那么幽深高远浪漫。虽然我是金庸迷,但依然认为,武侠小说对当今中国武林产生的第一个负面问题就是对传统武术门派发源的艺术性夸张,造成社会上的误解。目前少林、武当、峨眉、华山、崆峒等等,都在宣传自己为几百年的正宗传人。但是在历史上,中国武术是有拳派无门派,到了近代,更是有帮派无门派。

  任何一个组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饱肚子,无稳定的经济来源,门派无法维持。那么从武侠小说和历史记载来分析,各路大侠和宗师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以下几个方面:

  镖师进贡:在《笑傲江湖》中,福威镖局给几大门派进贡。当然,这个前提是镖局武师水平不及,需要几大门派做后援;

  自备耕地:十三棍僧救唐王后,李世民赏赐过土地。在历史上,兴佛和灭佛的朝代都是拿土地说事。《笑傲江湖》中魔教买通恒山派“在恒山脚下购置良田三千亩,奉送无色庵,作为庵产。”看来黑社会真有钱,对出家人都出手阔绰。

  “劫富济贫”:杨过偷了县官四千两银子,拿了二千两做慈善,留下一半去闯江湖(《神雕侠侣》),武林高手力气不小啊;

  收有钱人当徒弟:在旧社会里,富人可以请保镖,而穷人是学武的主要客户群体。所以岳不群在收了富二代林平之后,马上就集体下山秋游去了。

  搞第三产业:以黄药师徒弟为例:曲灵风开酒店并收藏皇宫名画,冯默风开铁匠铺打造奇门兵器大剪刀,陆乘风开“归云庄”统领太湖水盗,黄药师本人也是富豪,所以才有“白富美”的黄蓉。

  自己当皇帝:大理段氏家族。

  我们倒过来一一进行分析:

  自己当皇帝:危险度太大,当皇帝需要的是权谋,不是武功。

  第三产业:都说术业有专攻,黄药师找到他那几个徒弟批评他们武功的第一句话就是分心;

  富二代当徒弟的确是一劳永逸,但是真正吃苦的有几个?不然林平之会为练神功走捷径去自宫吗?

  “劫富济贫”的模范就看梁山一百单八将的下场吧,无论是侠盗高飞,还是燕子李三,都如同夜空中的流星,只能是个案。七侠五义与御猫的故事才是江湖。

  直接做地主土豪。自己炮制富三代当然是最直接了当的,只是可惜历史上记载的豪强地主似乎很少有武功根底的。而民国老一辈拳师出身大都是贫下中农为主。

  进贡这个问题就免了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无法有稳定财源是门派很难成立的主要因素,当今武林门派基本上都是源于以梁羽生、金庸、黄易、古龙等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因此,据闻峨眉山的峨眉派总部有一个“郭襄”祖师奶奶的塑像,也不奇怪了。在真实社会里,自明朝开始的中国民间习武练武的主要目的有八个字代替:走镖护院,疆场立功。

  看起来一代宗师也就是服务行业的标兵人物,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这四项当中,当兵和当保安到目前都存在,而我要提的是“镖局”。我反对现在网络上戏称他们是最早的“快递”,这是因为网络文化往往流于皮毛和知识的碎片,却忽略了完全不同的深度历史背景。

  2、镖局 - 近代传统中华武术的载体

  1882年,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集中了华东所有蚕商,企图与进口丝绸一决雌雄,但结果却是一败涂地。这也是一个东方农耕文明的传统领域被在机器化大生产的产品所占领的标志性案例。工业革命后,商品流通日益发达,商贸(Trading and Marketing)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流,为了保证商品流通的安全,也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私人财产持有者需要获得物流保障,同时一些熟悉技击技巧的人们组织起来,对流动性的货物进行保护以收取保护费,这就是镖局的来由。

  只有在私有制产生后,才有全民保护私有财产的需要,这也是不管生辰纲再贵重,京杭大运河再宽阔,皇家的东西自有官兵去保护,地主家的余粮才会产生护院高手的职位空缺。所以说,镖师是当代中国传统武术步入近代社会的鼻祖,镖行兴盛于冷兵器末期,行镖的收入为镖局主要来源。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商品经济开始繁荣,私有财产收到保护的宋明开始,习武者最容易结成的组织是镖局。但是随着枪械的发展、铁路公路的兴起,镖局活动的社会土壤开始消失。而在科举的废除,流民(失地农民)的增加,外地入侵,朝廷治理能力败坏等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江湖文化”,帮派秉承的就是江湖文化。“青红帮”和“洪门”都是民国千万个帮派中的代表。而同时也迎来了近代中华传统武术的鼎盛时期, 1909年,陈其美、宋教仁等即委托陈公哲组织“精武体操会”,国家领袖孙中山题写“尚武精神”,普通民众纷纷组建武术社团公开组织武术教学。

  3、一招制敌的近代中华传统武术

  中华武术的拳种众多。太极、形意、八卦、洪拳、蔡李佛、咏春、戳脚、劈挂、翻子、大成等,南拳北腿,讲究踢打摔拿跌,腾挪展闪转。从黄飞鸿系列、成龙系列、叶问系列等中,我们看多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的风采。而“徐雷约战”,打破了武术爱好者的“中国梦”。难道太极拳真的不堪一击吗?

形意拳名家郭云深与宫廷护卫李尧臣、翟禹臣和宫廷画师管念慈等合影

  几位镖师推着镖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走着,突然出现劫镖的,他们会拉开架势大战三十回合吗?

  几个新加入青红帮的弟子,各自学的是形意、八卦、咏春等拳术,遇到汪精卫日伪政府官员的袭击,他们会不拿家伙,赤手空拳地迎上去吗?

  翻阅史书,经常看到流氓斗殴,帮派火并,抢地盘,但是有谁看过拳馆火并?华山派和少林派为争夺第一高手约战比武?

  答案很简单,传统武术基本上讲就是一招制敌,瞬间见分晓。格斗者多深藏短兵,拳拳到肉转到刺刀见红,是瞬间发生的事。在镖师和江湖帮派争斗时,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格斗场面,就是几分钟决定胜负。三十年前我在大学练武时,遇到和外面的农民啊,混混打架的时候,也是要么后面插个二节棍,要么腰间缠条九节鞭,至少也把一条皮带系在练功裤里面来防身。即便是后来为数不多的冲突场面,也是几十秒让对方认输,或者控制局面,或者打不赢就跑路。

  当然“打群架”(群殴)则不同,先不谈文革早期的“武斗”和农村械斗,街边群殴可以参考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者冯小刚的《老炮儿》,基本上就是见红,或者撂倒就算了。往死里打,如MMA那边猛击头部将对方致晕而丧失战斗力,并不多见。徐浩峰的《师傅》揭露的才是真实江湖武林文化的一面。

  传统武术第二次兴起的文化结构是:江湖文化。中国社会分二个层次,以朝廷官场为主的显性社会,和以游民为主的隐性社会即江湖。何为游民,我从王学泰先生的观点感悟出,中国古代社会是由“士农工商”+“兵”(个人意见)组成,统治阶级非常希望“士农工商”阶层稳定,这样的社会结构坚如磐石。但是当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而造成社会运动和震荡,特别是在清末外敌入侵,传统文化基石遭到撼动的时候,一部分“士农工商兵”被抛到社会上,构成游民的主体。游民的个性形成了“江湖文化”。(注四)

  “这种江湖是干什么的呢?它是游民觅食求生的场所,游民脱离了宗法网络、一无所有,他们为最基本需求——生存而奔走奋斗。他们空手练空拳,全凭个人心智、力量和勇气、胆量以求生存、安全和发展。因此,这个江湖没有了士大夫江湖的与世无争的气度,这里不仅要“争”,而且在“争”的时候没有了主流社会中的“争”所应该遵守的规则。”因此如果说近代传统中华武术不能打,那就是笑话了。二龙戏珠(插眼)、白猿摘桃(撩阴)、双峰贯耳(太阳穴),至于擒拿和分筋错骨等方法更是在街头挑衅中的有效技击术。

  视频:黑帮传奇 陈慧敏的戏剧人生

  但是这样的武术是不是真的可以如电影里面,杂志上介绍的,可以打败了来华挑战的各国大力士呢?

  4、拳打“大力士”的神话

  虽然真相总是大煞风景,但是我们需要有面对自己的勇气。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屈辱的历史,我们常常说“祖国饱受列强欺凌”,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的弱者,因此需要寻找一个道义的述求。这样:

  “东亚病夫”的牌子是一定要打碎的~《陈真》系列;

  战场上输掉的,在鬼子的监狱里面一定要打赢回来~《叶问2》;

  来华炫技的各国“大力士”一定要输在武林人士脚下;

  洋人、大力士打不赢我们,肯定会下药、用毒针、暗器、匕首在对我们进行暗算~《霍元甲》

  当然,我们的高手也是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安排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女“海归” ~ 十三姨,既有了辈分上传递西方知识的便利条件(哪有妹妹教哥哥的呢?),满足了东方大男子主义的自尊,又有了年龄相仿互生情愫的可能。这是徐克导演的妙招。从此,银幕上的武术大师黄飞鸿可以学英语,谈恋爱,学西方科技,最后开始用洋枪。

  据记载,民国时期打了国外大力士的有:形意拳韩慕侠、他师傅张占魁、沧州少林王子平、少林罗汉门刘百川、七星螳螂范旭东、沧州孟村丁发祥、嵩山少林释德根、佛山黄飞鸿、精武迷踪拳霍元甲、八极拳王芗斋等等,被打的有美国沙利文、英国丘斯威尔、法国、德国彼得等,其中数俄国大力士康尔泰最惨,分别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地被中华武林好汉们,先后用十几种中华武术拳种多次击倒。

  有很多杂志、书籍都做过报道,最著名的是李大钊先生的《晨钟》在1919年9月16日的文章题为《大力士偃旗息鼓》为。齐白石、孙中山等都成为过见证人。韩慕侠也据传是周恩来的形意拳师傅,这样来说周总理是形意门的高徒,还亲自训练红色特工。(注五)

前排左三韩慕侠,左四为周恩来

  现找出《益世报》的后续报道:

  “俄国大力士康尔泰自持其力,蔑中国武术,上星期六(十四日)在中央公园开一万国武士角力大会。曾即有中国武士会会长张占魁、李存义率领武士数十人到场求赛。中有保定高等师范学校武术教员王俊臣,京西庆华学校武术教员李剑秋及张远齐、韩慕侠四人武技最精湛……

  将该力士之称万斤大铁球随手举起又将其重称千斤之大铁链折为数段…… 大铁球系木质外里铁皮不过百余斤轻重…… ”

  从康泰尔故事演变的经历,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民族主义越强的时候,就是这类“大力士”神话越活灵活现的时候。在《叶问2》结尾,甄子丹演的叶问打赢2015年猝死的,著名英国武术演员达伦-萨赫拉维(Darren Shahlavi)饰演的世界拳击冠军后说了这样一段话:

  “今天的胜负,我不是想证明我们中国的武术比西洋拳更加优秀,我只是想说,人得地位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不应该有贵贱之别。我很希望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大家可以懂得怎么去互相尊重。”

  老外有一句这样的话:“Godcreated man, Sam Colt made them Equal(上帝造人平等,但左轮手枪让他们真正平等)”。尊重都是在显示实力后,才资格提及的。假设其实是我们败了呢?

  另外陈真独自挑战日本虹口道场,以一敌众,打得日本人落花流水,交还“东亚病夫”的招牌这一经典故事,其实是“香江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先生在1972年虚构出来的。倪匡曾经帮金庸代笔,因他不喜欢阿紫,所以在《天龙八部》代笔时候把阿紫的眼睛写瞎了。而虚构虹口道场的故事一事他自己在《光明顶》和《AM730》节目中透漏过。

  那么,当代中华传统武术究竟是否能打呢?

论当代中华传统武术与西方格击技术的发展

吴钩赵客,缦胡长缨映雪

  1、当代中华传统武术的套路化有其合理性,但缺失去了对抗性

  1952年,经历了百年动乱,满目苍夷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毛主席针对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大元帅贺龙担任国家体委主任。将流传在北方的查拳、华拳、弹腿等北派拳种整理为“长拳”,而流行在南方的洪拳、蔡李佛等拳种整理为“南拳”,并按照难度分为甲组、乙组、规定套路、自选套路、和相关的刀枪剑棍套路,并将技击格斗技巧编练成“对练”套路。

  成立体育学院武术系,武术系本科和专科学生毕业后,可以安排工作分配等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是对年轻人开了一个现代“武举人”考试之门。而考试的方法主要就是“套路化”的武术。

  解放后万象更新,年轻人更是向往着“超英赶美”,人民公社,建设新中国。那些社会上的拳馆、帮派即便不清理,也吸引不了年轻人。何况体育学院毕业后,更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因此,一代代年轻人就开始练习武术套路,这就是当地传统中华武术的特点,重表演,轻技击。

  在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会的争辩中,国外体育界人士对武术套路提出不少质疑。论技巧,不如体操,论美观,不如芭蕾,论刚猛,不如拳击。的确,就算“旋子旋转360度接劈叉再来个乌龙绞柱”和任何一个自由体操的翻跟斗相比,都逊色很多。何况武术器械表演为了效果,刀剑都是薄、闪、亮、软。实在难以让全球体育爱好者都相信这些是杀人的利器。

  不过似乎只有中国,才有“以武会友”这个经典口号。“文人相轻”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因为笔头打仗难分高下。而习武人之间的“约架”反而比较少见,盖也因大家发现,如果不约定拳种的招式来比武,似乎大家动作容易差不多吧。

  2、世界综合格击运动的历史源头

  西方体育发展的基础理论奠基人之一是捷克的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他不仅是第一个提出儿童教育的人,而且创立了体育教学的分班制,并提出了每进行一段小时的智力课业后,要有半小时的休息,这就是现在的课间休息和会议茶歇的前身。另一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洛克提出教育应该分为德智体三个部分,相信得过“三好学生”的朋友们不会陌生。现代西方体育的诞生来自于德国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的户外运动。这对后来的西方格斗的发展奠定了标准化和商业性两大特点。

  当徐晓冬击败雷公太极并且叫嚣MMA可以挑战中华武林的时候,他其实忘了谁是MMA最早的现代创始人。

  追溯西方的综合格斗术的起源可以远至公元前648年古希腊时期的三十三界奥运会,在当时被称为Pankration的比赛中,参赛者应该是最优秀的摔跤手。此外,不论是罗马斗兽场还是中国的打擂台,都是讲究不用以任何招式来击败对手为胜者。

  我一直相信最早通过系统的改良工具和训练方法,超越自己的武术所学,并综合能够遇见的不同流派、不同领域的格斗技术,在实战中创立了自己的以取胜为目的的无限制综合格斗术的人是:“李小龙”。他的拳派就是:JKDMMA,“截拳道综合格斗术”。“截拳道”意思就是阻击对手来拳之法,或截击对手来拳之道。截拳道倡导搏击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抛弃传统形式,忠实地表达自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它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和方法论。

  李小龙从来没有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为己任,也从来没说过截拳道打遍天下无敌手,更没有贬低世界上任何一种武术流派。作为华盛顿大学的本科肄业生,他主修戏剧,以及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在他的多本英文原著里,他注重的更是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他写的一张人生目标是:“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

  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5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将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经常说李小龙弘扬了“民族自尊心”。不过,这种话不会用在美国影帝盖博或法国影帝让.迦本身上,他俩的魅力来自于他俩对美国和法国的冷嘲。(注六)而民族自尊心似乎在我们这个国度,特别显得重要。

  李小龙去世后的第二十年,1993年的世界武术界发生了这样几件事:

  • 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好莱坞名人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

  • 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 第一次UFC综合格斗大赛在美国成功举办,而大赛的重要推手之一,美国的踢拳宗师乔.刘易斯就是李小龙三大冠军深造弟子。

  至今无论是电影节还是武术界,依然没有能够找出全面超越李小龙的中华习武之人。

  3、切磋文化与商业KO

  回到开头,为何我说MMA与雷公太极的约架属于“关公战秦琼”式的荒诞呢?这要从两个与“格斗”有关的名词“切磋”和“Knock Out”开始说起。

  1)、“KO”影响下的当今世界格斗发展:

  无论是否习武,人与人之间用身体各部位进行对抗并分出胜负,就可以叫“格斗”。以格斗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三种:(中华武术近年开始的对抗性比赛暂不在此进行归类)

  双方站立,以四肢击打对方为主要技法。倒下为输。主要代表拳种:

  双方站立,但以身体缠绕对方并将对方摔倒的格斗方法。主要代表拳种:

  双方在地面以压制、反关节技法、绞技等降服对手的格斗方法。主要代表拳种:

  而我们说的MMA,就是把上面三个全部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格斗术”,其判断胜负的方式有:优势胜利、医生终止比赛、对手弃权、分数评定、取消比赛资格,以及使用反关节技法、窒息技法等迫使对方失去战斗力,对方拍地认输为降服取胜。广义的“KO (knock out)”就是指以上诸多胜法。那么最简单和直接就是以对方头部为主要攻击目标,多次持续猛击才能快速解决战斗。或者马上倒地转入“寝技”。记得三十年前我学拳击的第一课,就是头部抗打击训练。在双拳(带拳套)护头的情况下,被对方连续击打十五分钟只是刚入门的强度。

  下面是有关MMA和UFC的基本解释:

  不过,富有民族感情,练习中华武术的我们是不服气的。因为上述三个也都在我们武术中找得到。站立式和缠摔式大家都懂。地面控制拳种虽然不多,但我依然可以举出我练过的福建少林狗拳,地趟拳来进行比对。在大学和同学比武的时候,我最喜欢打着打着就主动倒地,用腿去绞攻对方作为防守的主要方法。

  但是别忘了,我们不喜欢用“格斗”而喜欢用“切磋”来形容习武者之间的武技交流。为什么呢?

  2)、中华武术“切磋”文化

  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国家武术学院,取名“中华国术馆”,冯玉祥担任第一届理事长。武术一直以来就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积淀。因此武术中有很多专用名词无法在外语中找到对应的解释。其中在对抗性中最典型的是“切磋”。

  《诗·卫风·淇奥》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源自于古人加工兽骨、象牙、玉石的手法。后比喻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探讨研究。 宋 王安石《寄吴冲卿》诗:“切瑳非无朋,阻阔嗟何速” 。单纯的“武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并非雅称。中国人喜欢“儒商雅士”,“文武兼修”,上马能提枪,下马做文章”。因此“武士”的“士“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武术的“切磋”实际上本质是一种士大夫的文化,他与西方格斗相比有几个不同:

  A、比武前,不讲攻防部位的保护,而讲“起势”的风度

  这就像在比武开始前,每个人摆出不同的起势一样。通过起势,首先能够识别不同门派,比如太极的手云手、形意的三体式、洪拳、鹰爪、螳螂、翻子、八极、咏春等都有自己特定的起势动作。其次,“起势”也表明一个人的内心修养,黄飞鸿经典的“三七步双扬掌”,有一种来者不惧的正气和风度。

  B、比武技法讲究“士可杀不可辱”。即我们说的“打人不打脸,打脸武艺浅。”

  面子是中国人很讲究的东西,所谓“切磋”是不主张打脸的,更不可使用撩阴、插眼、暗器、下毒等下三滥手法。如用此方法取胜,我们会说“胜者不武”。在武林风的太极比赛中,也可以看到“切磋”文化的特点,那是以以破坏对方的平衡,将对方体面地摔倒或者推出场外为胜。并且我们还讲究明显获胜的一方一定给输的对方面子,最好在他倒地前搀扶一下,这叫做以和为贵,以德为贵。不打不相识,江湖上大家都是兄弟。因此,习武的人喜欢将“武”字,拆解为“止戈”。不过如果习武不是为了交手,如何成功地“行侠仗义”呢?

  视频:太极大师王占海

  C、“切磋”文化和“武侠”小说相结合后,我们传统武术变得非常地“尊老”。

  “尊老”是武侠小说对中国武林技击的第二个负面影响,它使得我们认为越老越能打。一个门派、或者拳馆、或者武校谁最厉害,最能打?那就应该是掌门人、或习武时间最长的老人、或武校校长等。这才有徐晓冬点名挑战“掌门人”一说。用现代体育体能训练理论一衡量这个“尊老”论,只会发现明显靠不住。于是我们加上另外一个绝招叫:“内功”、“气功”。这就是我所说的武侠小说所造成的第三个负面影响。(注七 篇幅所限,另文再详述。)

  西方格斗用现代体育运动的方法,以体重、赛制等方法来解决谁比谁更能够在格斗中获胜这个问题。

  当然,科学不能解释宇宙之间的所有难题。我是相信气功的,我也练过多种“动功”和“静功”。调息养气属于强身健体之类,并非可以用来攻击对手,移动的目标更难。

转“凤凰周刊”- 《对中国武术迷的发展阶段》

  因此,在我看到某练习大师要和练习MMA的人立下生死文书,来进行“比武”的时候,我心里就嘀咕其“公平”性。我认为,如果要比,可以在用MMA的方式比试后,另外再用不同拳派的方式来再比一场。比如,与太极拳师用“太极推手”来比,与咏春拳师用“黐手”来比,与八卦掌的用“转掌”来比、练套路的用”对练“来比。其实当代中华传统武术要是真的是对抗为目的的格斗技术话,李小龙为何要综合世界不同流派的格斗精华来创”截拳道“呢?

  虽然电影《叶问》都拍成系列片了,但平心而论,李小龙的截拳道说是有咏春的影子,到还不如说“他的步伐是阿里舞步与击剑的混合,拳脚是空手道与拳击的混合,交手状态最富于太极拳所言的“一触即发”,他表现出超出他对手几倍的反应能力与速度,令人感受到一种特别的风神。要知‘神气’两字是习武的第一关键。”不过“李连杰和成龙的花哨更能获得观众,李小龙的风神在银幕上许久不见。”(注六)

武术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

  1、拥有防身技击的功能

  行文到此,我的结论也呼之欲出了。当代中华传统武术其实是以中国道教思想为主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主旨,以流传至今的传统拳术为承载方式的一项具备中华特色的体育运动。世界格击技术在高科技、高度商业化、大量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发展至今,已经基本趋同,能够在短时间徒手攻击对方而取胜的招势大同小异。武林谚语“一力降十会”,指的是对抗中,力量的重要,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都是习武者的必备基本功。而下一句“以巧破千斤”原本指的是反关节和窒息技法。但是中华武术的丰富内涵并非仅仅指“一招制敌“。

  就在“徐雷约战“后,一位来自于英国的练习MMA的选手,提出希望代表太极来应战。Nick Osipczak 出生于1984年,18岁开始接触MMA,后来在读大学时候又同时学习了两年的洪拳,并进入MMA全国赛获得公开重量组冠军。他在23岁时候进入职业MMA的资格,并参加UFC比赛,虽然他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对于格斗工作的困惑和恐惧接踵而来。于是,他在2010年开始闭关练习太极。

  他说道“最早学习太极拳是在一个公园里,那是一个夏天。那节课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些全新的理论,敏锐、专注、和谐、根源。重新成为新手的感觉很棒,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整套全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在武术上大获提升。”五年后,“我参加了Macto锦标赛,花不到两分钟就在第一场比赛中战胜了一个拳击高手。这标志着首次有MMA选手代表内家拳出战,也为我修正自己的训练方式提供了很多反馈。”(注八)

  因此,不是太极能不能打,而是太极如何去打?我们可以平时以传统武术的功法来修炼自己,但是接触对抗性比赛时候,一定用现代竞技体育的方式来参与。这也是一个“道”和“术”的问题。

  大部分的中华传统武术拳派是以个人修炼为主。即便有了师兄弟,对招式、呼吸、触觉等的体验,都是非常个人的。而纵观世界武术,只有中华传统武术离自然最近。当我在树林中随意选择九棵树木而绕树而行九宫八卦的时候,当我赤裸的脚,踏在草坪上,夜风拂面,星辉漫天,习练武当拳的一招一式的时候,我觉得天人合一,心旷神怡。

  上个星期,人工智能(AI)打败了世界围棋排名第一的中国小将柯洁,以后也一定能够打败全球最厉害的格斗高手,但他们无法体验胜利和喜悦和失败的泪水,更无法明白什么叫人与自然共同呼吸。中华武术可以做到。

  3、 商业化运作功能

  • 中央银行:以前是“一碗饭”,现在是资本的介入

  即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谋生”的技能。那么习武,除了强身健体外,还需要有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的功能。

  一个MMA的职业选手后面是跟着一群辅助人员,有三种武术的教练(击打、摔跤和寝技)、营养师、按摩师、医师、市场营销人员、广告商、赞助商、保险公司。以及专业的训练基地和科技数据分析等人员。因为这是一个商业化的社会,网红经济与体验式营销推广相结合,会产生巨大的商业收益。

  在MMA挑战某传统武术拳师时候,该拳师应该明白,和他对垒的不是一个肌肉发达的MMA运动员,而是整个西方商业化格斗体系。如果说一定要找个门派打这场“约架”,我只能推少林。

  注意,不是少林派,而是IPO少林。少林门启动IPO曾经是一个热门话题。少林寺释永信大师是一个将武术、佛教、寺庙和现代商业运作结合起来的人物。曾经沸沸扬扬的少林寺IPO,成为武林界和金融界的双重话题。自中华传统武术发展至今,这还是第一例。而“方丈门”事件(注八)影响了几个上市公司和资金面。首先是直接关联的上市公司,少林寺控股权港中旅,A股华贸物流,影子关联股:凌钢股份。

  假设少林寺IPO在即,少林寺派武僧应战徐晓冬。那么本来是门派“约架“,则变成了影响金融市场涨跌的诱因,这个演绎出来的变化则太具备想象空间了。要知道当年拥有最多单兵作战的武林高手的杜月笙、黄金荣这样的老大级江湖人物,遇到宋子文代表的上海金融界,也要退避三舍。商品经济社会,大家求财不求气。

  八十年代的《精武》杂志中有这么一句话:“唯有武术真国色,千古不绝精武魂”。传统武术形成于秦汉,壮大于清末,多元于当代。我们武术拥有套路流派,军事谋略、修身养性,练气吐纳,阴阳五行,周天八卦,奇门遁甲,黄老中医,推拿按摩等等诸多内涵。而儒、释、道的学术更是对武术影响深广。武术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技击对抗的武术之“术”的本源,但并非“道”的真谛。武术的“道”为“道法自然”,修德,修心,修性,修身。

  人生的道路是不公平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衡量自己的两个坐标轴,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再富有的人也每天也只有24个小时,再穷的人也可以通过锻炼或者赖床来左右自己的身体体能的变化。如果将此坐标轴抛向星空,在万里晴空下,闪耀不灭的是千年来中华武士奋斗进取,不屈不饶的精神。

  文章转自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炒作自己,根本就没有真材实料。

怕死。有视频爆料。有人不服,去找到单挑,就躲起来了。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炒作自己,根本就没有真材实料。

怕死。有视频爆料。有人不服,去找到单挑,就躲起来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截拳道跆拳道合气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