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糖友不能只两个月靠节食瘦了30斤来控制体重和血糖

光靠节食可以减脂吗? - 薄荷减肥论坛
光靠节食可以减脂吗?[减肥知识,总结]&
回复:1&|&浏览:7512&|&
&&|&&&&|&&&&|&&&&|&&&&|&&&&|&&&&|&&&&|&&
去其他板块
《减脂》一定要加入运动计划,从维持血糖这个观念开始说起好了。人体的血糖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浓度,一般在空腹时,正常的血糖值为70-110/dl,饭后两小时则以不超过120mg/dl为标准。血糖苦太高会有罗患糖尿病的风险;血糖若太低也很危险,会出现饥饿,发抖,冒冷汗,心跳加快,无力,头晕,嘴唇麻等症状。所以。为了让血糖维持在一定的浓度,人的身体自然有机制来做调控。况且,很多的重要器官,如:红血球,脑部主要能量来源泉都来自葡萄糖,一量血糖过低,身体很多重要的功能会受影响。也因此,身体为了保命,必定会设法优先把血糖的浓度维持在一定范围。
那身体如何将血糖维持在一定的浓度呢?第一个方法就是“吃东西”。当我们吃进太多的糖分时,身体会分泌胰岛素,把停留在血管中的糖分推进细胞中让细胞利用,藉此维持血糖浓度。
&& 节食时,身体到哪里找血糖救兵?
&& 然而,当我们靠节食减重,成其又采取一口淀粉都不吃的方式时,体内的血糖会迅速降低,身体为了维持血糖浓度让机制正常运作,必须去寻找血糖的来源,此时,身体开始从肝脏分解出“肝糖”,并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管理。
&& 但是,肝脏所储存的肝糖无法源源不绝,一段时间后任会耗尽,血糖又开始下降,这时若再不补充“糖分”身体接下来会去寻找下一个血糖的来源,这时它的求救对象就是肌肉,因为肌肉可以分解出“胺基酸”,“胺基酸”脱“氨”后剩下的“碳链”,会跑到肝脏变身为“葡萄糖”然后释放到血液里,这个步骤叫做‘糖质新生作用’。尽管透过此作用可以维持血糖的浓度,但我们的肌肉开始变少了,这也是在减重过程中,我们最不乐意见到的。一旦减掉LBM,等于就减去了脂肪燃烧器了。
&&&& 节食反倒是日后复胖的元凶
&&& 事实上,节食时,脂肪一定是身体最后才会去动用的求兵,因为对身体来说,把脂肪转化成‘葡萄糖’是一件非常没效率的工作,原因是脂肪能转转达换成‘葡萄糖’的原料只有甘油的部分,但甘油在脂肪内占的比率很低。所以,身体一定会把这种没效率的事摆在最后做。
&&&& 这就是我一再强调,不要期待靠‘节食’来减脂,因为在减掉脂肪之前,你可能已经先减掉一堆肌肉了。之后当你恢复进食时,很不幸的,先前的节食方式反倒让你的身体囤积更多脂肪。光靠‘饮食控制’又刻意不摄取淀粉的方式,你会把能帮助热量消耗的肌肉减掉了,之后以为瘦身成功了又开始吃,结果没有肌肉帮忙消耗掉的热量成了堆积的脂肪,节食后的恶性循环会让你变成典型的‘泡芙人’外表看起来瘦瘦的,其实身体里面一堆脂肪。所以减脂绝对不能只靠节食。
节食时,体内的生理变化顺序
前期&& 肝糖分解&& 身体快速脱水&& 此时造成体重减轻的假象
中期&& 肌肉分解&&& 降低基础代谢率&& 减掉LBM等于少了脂肪燃烧器
后期&& 脂肪分解&&& 体重下降缓慢& 此时会以为脂肪已下降,又开始吃,造成脂肪堆积
ld800721写道:
《减脂》一定要加入运动计划,从维持血糖这个观念开始说起好了。人体的血糖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浓度,一般在空腹时,正常的血糖值为70-110/dl,饭后两小时则以不超过120mg/dl为标准。血糖苦太高会有罗患糖尿病的风险;血糖若太低也很危险,会出现饥饿,发抖,冒冷汗,心跳加快,无力,头晕,嘴唇麻等症状。所以。为了让血糖维持在一定的浓度,人的身体自然有机制来做调控。况且,很多的重要器官,如:红血球,脑部主要能量来源泉都来自葡萄糖,一量血糖过低,身体很多重要的功能会受影响。也因此,身体为了保命,必定会设法优先把血糖的浓度维持在一定范围。
那身体如何将血糖维持在一定的浓度呢?第一个方法就是“吃东西”。当我们吃进太多的糖分时,身体会分泌胰岛素,把停留在血管中的糖分推进细胞中让细胞利用,藉此维持血糖浓度。
&& 节食时,身体到哪里找血糖救兵?
&& 然而,当我们靠节食减重,成其又采取一口淀粉都不吃的方式时,体内的血糖会迅速降低,身体为了维持血糖浓度让机制正常运作,必须去寻找血糖的来源,此时,身体开始从肝脏分解出“肝糖”,并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管理。
&& 但是,肝脏所储存的肝糖无法源源不绝,一段时间后任会耗尽,血糖又开始下降,这时若再不补充“糖分”身体接下来会去寻找下一个血糖的来源,这时它的求救对象就是肌肉,因为肌肉可以分解出“胺基酸”,“胺基酸”脱“氨”后剩下的“碳链”,会跑到肝脏变身为“葡萄糖”然后释放到血液里,这个步骤叫做‘糖质新生作用’。尽管透过此作用可以维持血糖的浓度,但我们的肌肉开始变少了,这也是在减重过程中,我们最不乐意见到的。一旦减掉LBM,等于就减去了脂肪燃烧器了。
&&&& 节食反倒是日后复胖的元凶
&&& 事实上,节食时,脂肪一定是身体最后才会去动用的求兵,因为对身体来说,把脂肪转化成‘葡萄糖’是一件非常没效率的工作,原因是脂肪能转转达换成‘葡萄糖’的原料只有甘油的部分,但甘油在脂肪内占的比率很低。所以,身体一定会把这种没效率的事摆在最后做。
&&&& 这就是我一再强调,不要期待靠‘节食’来减脂,因为在减掉脂肪之前,你可能已经先减掉一堆肌肉了。之后当你恢复进食时,很不幸的,先前的节食方式反倒让你的身体囤积更多脂肪。光靠‘饮食控制’又刻意不摄取淀粉的方式,你会把能帮助热量消耗的肌肉减掉了,之后以为瘦身成功了又开始吃,结果没有肌肉帮忙消耗掉的热量成了堆积的脂肪,节食后的恶性循环会让你变成典型的‘泡芙人’外表看起来瘦瘦的,其实身体里面一堆脂肪。所以减脂绝对不能只靠节食。
节食时,体内的生理变化顺序
前期&& 肝糖分解&& 身体快速脱水&& 此时造成体重减轻的假象
中期&& 肌肉分解&&& 降低基础代谢率&& 减掉LBM等于少了脂肪燃烧器
后期&& 脂肪分解&&& 体重下降缓慢& 此时会以为脂肪已下降,又开始吃,造成脂肪堆积得了糖尿病,你必须要做好这几件事!得了糖尿病,你必须要做好这几件事!大概多多百家号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确诊后需要管理好自己的血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由于中国的糖尿病教育尚不够普及,也存在很多误解,导致很多人确诊后,并没有监测血糖,导致很多糖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一般人刚被诊断为糖尿病时的反应,大概是这样:然后,上网疯狂的搜索和糖尿病相关的信息。知道了这是一种慢性病,需要经常扎手指监测血糖健康。也会不停的向老糖友请教。但是,一下子看了那么多的控糖文章后,反而不知如何下手。接着,就开始了迷茫。那么,确诊后需要做的事情都有哪些呢?2型糖友2型糖友常发生于中老年群体,占总人数的90%以上。确诊后你需要做这些事情:1. 听医生的建议:向专业医院里的医生咨询自己的血糖情况、胰岛功能情况,确认治疗方案(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生活控制)。2. 控制体重:身材过于肥胖的糖友,需要减轻自己的体重,有实验证明,57%的糖友通过成功减重,可以达到无需用药,只靠饮食和运动即可控制血糖。3. 生活作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糖友更好的控制血糖。坏的生活习惯不只影响血糖健康,也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晚上11点前睡觉,每天饮食规律,晚饭吃8分饱。4. 购买装备:购买测指血的血糖仪,坚持每天测量血糖值。像酒精棉、试纸、针头都是一次性用品,用完及时更换。条件稍好的可以选择动态血糖仪,不用扎手指,及时查看24小时血糖曲线。5. 监测血糖:刚确诊的糖友要坚持每天测7次血糖(三餐前后血糖和睡前血糖),待血糖稳定后可减少至每天4次。随时掌握自己的血糖变化可以更准确的管理好血糖健康。6. 坚持运动:运动可以降血糖,也可以帮助你控制体重,坚持每天餐后1小时左右运动,不宜餐后马上运动,会容易引起胃下垂。像走步,慢跑等是最适合糖友的运动。无氧等剧烈运动反而会升糖,爱健身的糖友注意关注血糖变化,避免不必要的麻烦。7. 饮食规律:一定要吃主食,这是很多糖友存在的误区,认为少吃或不吃主食,就不会升糖,这是错误的。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碳水和各种营养的支持。只要控制好食量,每天按时吃饭,早中饭吃饱吃好,晚饭以清淡为主。8. 学习控糖知识:控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越早掌握好控糖的技巧越可以轻松的享受生活,还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危险。像饮食方面的知识、用药知识、运动知识等对糖友来说都很重要,糖友们可以下载微糖app,学习控糖技巧,还可以和糖友沟通交流。9. 测糖化:正常情况下,糖友每3个月需要测一次糖化。通过糖化可以了解最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否达标。1型糖友1型糖友多发生于0-18岁之间,胰岛功能绝对受损,需要外源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很多1型糖宝尚未成年,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其爸妈身上。1. 胰岛素知识:由于1型糖宝胰岛功能绝对受损,需要掌握好胰岛素的知识。像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如何保存胰岛素等基本的胰岛素知识。2. 确认治疗方案:咨询专业的医生,为糖宝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确认每天的胰岛素用量,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医生咨询。3. 防止低血糖: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加危险。使用胰岛素容易出现低血糖,自己和糖宝身上都要备好像糖果这样的甜品,出现低血糖时及时补充。4. 正确教育:糖宝年龄偏小,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要及时把正确对待糖尿病的态度告诉他们,避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另外,注意保护隐私,毕竟社会中还存在误解。5. 少吃零食:零食大多含有较高的热量,不利用血糖平稳,更不利于健康。父母要及时监督他们。不过,有些糖宝性格调皮,为防止出现逆反心理,可偶尔适量吃一些,控制好量即可。6. 佩戴动态血糖仪:一种不需要扎手指的测血糖装备,扫一扫就可以知道血糖值。由于糖宝每天需要上学,且每天测量的次数很多,扎手指显然不太方便,这时候佩戴瞬感就方便多了,还可以查看24小时的血糖曲线变化。7. 饮食规律:饮食是对血糖影响最大的部分,帮助糖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会对血糖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在控制总热量的同时,也要保证糖宝营养全面,健康发育。8. 运动建议:和2型糖友不同,1型糖宝餐前通常需要打胰岛素,如果餐后血糖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适量搭配简单的运动。如果出现低血糖和高血糖,都需要及时调整血糖,不要运动。所以,糖宝餐后是否运动,要取决于当前的血糖值,这也是为什么建议糖宝佩戴动态血糖仪,因为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当前血糖情况,减少扎手指的疼痛。9. 学习控糖知识:1型糖宝和2型糖友的控糖知识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1型糖宝的血糖标准和2型糖友就有区别。掌握的控糖技巧越充足,也就可以轻松应对一切问题,加上1型糖宝处于成长发育期,需要细心呵护,健康成长。妊娠糖友妊娠前就有糖尿病的,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占总数的20%;妊娠期间才出现糖尿病的,称为妊娠期糖尿病,80%以上孕妇为这种类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可在产后恢复正常,不过将来患2型糖的机率会仍会高于常人。妊娠糖友的血糖健康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必须引起重视:1. 合理饮食:妊娠糖的孕妇需要规范自己的饮食规律,除了保证每天需要摄入的营养外,也要时刻关注血糖变化。2. 监测血糖:血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肥儿的发育,所以妊娠糖孕妇必须每天测量血糖情况。3. 孕期体重增长计划:孕妇在怀孕期间体重会不断增长,但怀孕期间的体重增长是有标准的,若在标准外,则会对胎儿造成负面影响,要及时向医生反馈改正治疗方案。(点击查看孕期体重增长标准)4. 治疗建议:大部分妊娠糖友可以通过饮食+运动来控制血糖,若无法通过饮食和运动降糖的话,不建议孕妇服用降糖药,最好使用胰岛素降糖,尽量减少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注射胰岛素需要遵循医生建议,另外,注意血糖的变化,低血糖时要及时补充。5. 运动建议:孕妇平时可以多走动,像走步,爬楼都是很适合的运动。运动前记得测量血糖,低血糖时不宜运动。6. 胎儿监测:定期去医院去胎儿监测,确保胎儿的正常健康发育。7. OGTT检测:产后42天去医院做一下OGTT检测,可以确认产后是否摆脱了糖尿病,大约有50%以上的孕妇可以产后恢复正常。8. 母乳喂养:妊娠糖孕妇在产后尽量选择母乳喂养,一方面有利于控制血糖,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孩子以后得糖尿病的风险。9. 产后建议:即使产后恢复了正常,也要改正生活不良习惯,因为妊娠糖产后恢复到正常,也比正常人得糖尿病的几率更大,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得糖的几率。如果产后未恢复正常,确诊了2型糖尿病,则按照2型糖的控糖建议执行即可。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建议:不要相信谣言!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彻底治愈糖尿病,一切所谓的偏方都是不可信的,不仅浪费钱财,还耽误了正确的治疗,最终伤害的只有自己。糖尿病不可怕,只要使用正确科学的治疗方法,不走弯路,控制好血糖,就可以健康生活。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大概多多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日最新的综合资讯信息就在这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糖尿病血糖没控好,这10外错您犯了几个?-凤凰新闻
打开凤凰新闻观看更流畅
糖尿病血糖没控好,这10外错您犯了几个?
数据显示,在我国有超过1亿人患有糖尿病,全球每7秒钟就有1人死于该病,每年因糖尿病死亡人数已达460万。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另有1亿4千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随时会步入糖尿病的行列。 一、吃得过少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降低血糖、减少药量、控制体重十分重要。但是,控制饮食并不等于“饥饿疗法”,而是在确保患者代谢所需的前提下,适当限制食物的总热量。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均衡。过度节食或者偏食,不仅会造成全身乏力、营养不良、贫血、饥饿性酮症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还会导致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加剧血糖波动。此外,饮食治疗不能搞“一刀切”,对某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孕妇或明显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当适当放宽饮食控制。 二、追求减重过度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减肥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糖尿病患者宜将体重控制在标准体重范围,绝非越瘦越好。因为过度消瘦会导致营养状况恶化,致使机体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下降。而且,消瘦患者由于肝糖原储备降低,对低血糖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 三、运动强度过大 运动疗法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之一,适当的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益处多多:可以增加能量消耗,辅助降低血糖;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并预防骨质疏松等等。 但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运动强度不宜太大,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剧烈的运动(属于“无氧运动”)可以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儿茶酚胺等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此外,如果运动量过大(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运动时间过久,还会显著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四、过分依赖降糖药物 治疗糖尿病仅靠药物治疗远远不够,还需要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后两者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有些患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吃上降糖药,就可以放心地敞开肚子随意吃喝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不注重生活方式干预,一味地靠增加降糖药用量来控制高血糖,不仅效果不好,还会因为药量过大而增加药物副作用。 对胰岛素过于抵触 有些病人担心胰岛素有成瘾性,或是嫌麻烦怕疼,对胰岛素当用而不用。事实上,胰岛素既不是鸦片,也不是麻醉药品,而是一种生理性的降糖激素,不存在成瘾性的问题。至于是短期应用还是终身应用,则完全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病情,尤其是自身胰岛功能状况。 事实上,对初诊时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保护和修复胰岛功能,有些患者甚至可以完全停药,单靠饮食控制便可使血糖维持正常达数年之久。 五、血糖监测过于相信感觉 血糖监测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病情,指导临床用药。但有些患者平时很少监测血糖,治疗用药全凭自我感觉。症状明显时就吃药或增加药量,没有症状时就停药或减少药量。 事实上,自我感觉不可靠,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或有神经病变的患者,无论血糖是高还是低,往往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发生危险。因此,病情监测光凭感觉是不可靠的。 六:糖尿病可以根治? 当今社会虚假夸大的医疗广告层出不穷,依然有不少“糖友”误信这些广告,认为“老中医祖传秘方、纯天然植物提炼药物、高科技纳米理疗仪、欧美最新保健品”等等可以治愈糖尿病;也有些患者入院经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内,认为血糖恢复正常即是痊愈,将出院带药服完后就再无规律就医,最终贻误治疗时机,甚至出现严重的急性并发症。那么糖尿病是不是真的可以根治呢? 专家解析: 糖尿病病因还未完全明确,目前无法根治,是一种需要终生控制的慢性疾病。 有些患者确实在糖尿病发病早期,可以仅凭饮食和运动生活方式干预或较少量的药物让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这并不等于糖尿病已经被治好了,应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在用药上建议长期用药,切忌擅自停药,否则高血糖必然卷土重来,导致病情恶化。如果出现随病程发展,胰岛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血糖会出现波动,则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七:胰岛素使用会成瘾? 很多患者非常抗拒打胰岛素,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一旦使用就无法停用,或是认为胰岛素是降血糖的终极方法,应在口服药治疗完全无效后才开始使用。胰岛素真的那么可怕吗? 专家解析: “担心打胰岛素会‘成瘾’完全是杞人忧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莹说。胰岛素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降糖激素,糖尿病正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被抵抗等因素而产生的疾病。事实上,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药物治疗中副作用最小的生理性疗法,根本不存在成瘾的问题。 部分患者打胰岛素后真的撤不下来了,也并不是对胰岛素产生了依赖,而是他们的病情需要长期的胰岛素治疗。例如,有的患者并发症严重,不打胰岛素就无法有效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发展;有的患者胰岛功能已经衰竭,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不打胰岛素就无法理想控制血糖。当然很多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血糖控制理想后,配合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改用相对方便的口服药治疗。 八:根据他人的经验用药? 有患者对医生的嘱咐不以为然,而对朋友、病友的“经验”深信不疑,认为“朋友”用过的方案已经经过了实践证明,对自己也必然有效,于是就自行于药店买药,甚至服用一些所谓秘传的“偏方、秘方”。这种“隔壁老王吃某某药血糖控制很好,我按他的药吃就行”的认知对吗? 专家解析: 降糖药的选择因人而异,不同个体、不同阶段身体状况都有不同,降糖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疗效、心血管安全性、年龄、肝肾功能、低血糖风险、是否怀孕等,不是适合别人的用药方案就一定适合自己,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切忌自作主张、看心情吃药。 九:血糖控制的越低越好? 有些患者对自己的血糖控制要求过高,甚至到了“强迫症”的程度,血糖偏高恨不能分分钟内降至正常范围,血糖稍有波动即会万分紧张。在很多糖友眼中,血糖越低越好,这种看法对吗? 专家解析: 过分苛求血糖的严格控制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是会引起各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是寿命,不过高血糖的危害通常都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会威胁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却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如果平时血糖就偏高,体内环境对血糖突然下降是无法马上适应的,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引起脑中风,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并使患者原有的视网膜病变加剧。 因此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该平稳降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并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一般患者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 十:饮食控制就是只吃粗粮? 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是少不了的部分。但不少患者在饮食上容易走极端,如认为某些食物一定不能吃,视鱼、肉、水果为绝对禁忌,而某些食物对改善血糖有益要多吃,如市面上所谓的“糖尿病无糖食品”,造成饮食结构单一,进而引起营养不良等问题。饮食控制就是不吃甜食,不食荤腥,全素,只吃粗粮? 专家解析: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上切忌“极左极右”,特别需要警惕的就是无糖食品。“无糖食品”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它不含糖,对血糖无影响,可以随便吃。但事实上,会影响血糖的不仅是人们意识中带甜味的蔗糖、果糖,几乎所有的食物种类,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都会产生热量而影响血糖。所谓“无糖食品”指的仅是不含蔗糖的食品,而并不是没有热量的食品。目前市场上的“无糖食品”大都是无糖的糕点、饼干、奶粉、麦片、八宝粥等,它们的成分多是碳水化合物,患者如果摄入过多此类食品,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 归根结底,饮食控制,控制的是总热量,而不是份量。糖尿病患者头脑中都必须有“控制总热量”这个观念,无论是吃主食、副食、水果还是所谓的“无糖食品”都要考量它所含的热量,做到合理配餐,平衡膳食。世界卫生组织为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平衡提出这样的建议:每天主食应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其他25%~30%是脂肪,应做到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食搭配,勿挑食,勿偏食。 总之,糖尿病是一类可控制的慢性疾病,重要的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贵在持之以恒。
正在载入...
暂时没有数据控制血糖 从控制体重开始
核心提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所以,糖尿病需要以改变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即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五驾马车”的综合管理。那么,体重控制在糖尿病管理中有何作用呢?本文就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
  超重及肥胖是糖尿病的孪生兄弟
  几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会遇到关于体重方面的问题,如“我该如何减肥?为什么我已经做得很严格,但体重还控制不下来?我的体重为什么还在不断减低?该如何解决?”等等。这说明了体重的变化是糖尿病的重要伴随。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以高为主要特点的代谢紊乱性,常同时存在、肥胖、体力活动量少、高热卡饮食、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肥胖是抵抗及糖代谢异常的典型外在表现。90%以上的2型糖尿病存在超重或肥胖。长期高血糖和上述多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严重危害着机体的健康,引起如、足坏疽、、脑梗死、眼底出血、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多种所谓“糖尿病并发症”。
  因此,认识到高血糖只是造成上述危害的一个元凶,或者说仅仅单纯控制血糖达不到预防作用,所以糖尿病患者通过积极控制体重,从根本上改善因胰岛素抵抗导致的代谢紊乱就更有意义。其次,对体重的控制不但是糖尿病治疗重要的基础问题,而且是观察疗效和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稳定、合理的体重是包括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糖尿病综合治疗有效的重要外在表现。此外,长期肥胖和超重还可以引起、骨关节病、压迫性、、睡眠呼吸暂停,甚至增加、子宫癌和等风险。所以,体重问题是每一个糖尿病朋友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
  体重增加责不在降糖药
  糖尿病治疗后,虽然饮食较过去减少,但很多患者的体重却不断增加。许多人看到有的降糖药物说明书上写到会诱发体重增加,尤其应用胰岛素后会引起体重增加,而把责任归结到降糖药物上。这显然是不对的。在糖尿病没有得到控制时,虽然进食量多,但因胰岛素不足致患者血糖很高,组织仍得不到能量,所以体重会不断。而药物治疗后促进血糖的利用,虽然进食量较前减少,但组织利用的明显增多,故体重会逐渐增加。所以糖尿病治疗后体重增加主要是由于减少了能量的流失。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停止药物,而是减少热卡的摄入并根据血糖情况减少药物用量。如饮食不能很好控制,则磺脲类、格列奈类等促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物及胰岛素确实均可导致体重增加。
  控制体重须达标
  我们已知,肥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是代谢异常综合征的常见表现,并且它们往往多伴随发生。那么我们应该知道正常人的体重是多少,或者说对于患有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朋友,体重应该控制在多少才合适呢?
  临床上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评价:
  1.简易公式计算法:身高165厘米以上成年人理想体重是:身高(厘米)-100。如果体重在理想体重的±10%以内,为正常,10%~2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低于20%为消瘦。例如:一位身高170厘米、体重75公斤的男性,其理想体重=170-100=70公斤。70公斤的+10%范围是7公斤,即在63公斤(70-7)到77公斤(70+7)的范围内是标准体重。所以实际体重75公斤尚属于理想体重。
  2.体重指数法:以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表示,BMI=kg/m2。体重指数(BMI)≥24kg/m2为超重,大于28 kg/m2为肥胖。
  3.身体率法:可以用体脂秤测量。女性正常值17%~27%,因男性比女性肌肉多,正常值为14%~23%。女性超过30%,男性超过25%即为肥胖。
  4.腰臀围法:糖尿病伴有的肥胖多为中心型肥胖,也叫腹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我国以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或腰臀比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5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中心型肥胖者易发生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及。
  科学减重 长期保持
  人体肥胖或消瘦的原因复杂,至今仍未明确,主要与、饮食、生活习惯、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但无论何种原因,都是由于能量代谢不平衡造成的。我们拥有的遗传基因由先天决定,无法改变。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改变环境因素,如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饮食摄入,改变静止的生活方式等。经常有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抱怨说,我已经饮食控制很严格了,每顿饭几乎吃不到1两,但体重就是减不下来。但详细询问后发现,虽然他正餐进食主食控制很严格,但不是副食摄入比其他人明显增多,就是餐间零食不断,或者不能做到长期的定量和规律进餐。
  体重的控制与糖尿病治疗一样需要进行系统地自我管理,需要相信并依靠科学,在专科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治疗和指导,才能够长期控制达标并稳定,最终彻底走出并发症的阴影。关于减重,目前社会上方法很多,如中西药物、、节食、减肥餐甚至手术等等,效果不一。糖尿病合并的治疗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以糖尿病教育为基础,调整饮食结构,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家属积极配合,重新形成良好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第二,尽可能避免使用减重药物。目前常用的减重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代表药物为西布曲明。另一类是非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药物,代表药物是奥利司他(商品名赛尼可)。对于糖尿病合并肥胖的人,减重药物只应用于严格饮食和运动治疗效果不佳时,否则不利于血糖的长期控制。
  第三,在糖尿病治疗和体重控制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自我管理系统,以利于达标后的长期保持。
  体重控制并非越低越好
  经过正规治疗,多数患者的体重会趋于正常,但一些患者血糖控制很好而体重还在不断下降,这引起他们的不安。那么,引起体重下降的原因包括哪些呢?
  最常见的原因是矫枉过正,主要是饮食控制过于严格以及运动量的明显增加。这时,根据血糖情况适当增加饮食的热卡并适度减少运动强度和时间,情况通常会得到改善。此外,应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这两种常用的基础降糖药物也常见体重下降,原因同样与摄入热卡减少有关。
  当然,因这种情况多见于初发糖尿病患者,故还需要排除可能的伴随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胃肠道疾病、等,甚至个别患者因初次诊断糖尿病而引起明显的焦虑、抑郁、神经性等,这些均会出现体重下降。此外,临床上还经常可以看到不肥胖,甚至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在经过饮食控制及药物等治疗后,有些人的体重不但没有增加,还在不断下降。对于这些体重偏瘦的糖尿病患者应用什么降糖药更适合呢?例如,一位65岁有1年多糖尿病病史的男性患者,身高172厘米,体重63公斤,目前口服格华止及拜糖平治疗,血糖控制基本达标,但是体重仍在逐渐下降。因该患者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已经做得很严格,故可首先考虑适当增加饮食的热卡,并注意监测血糖的变化,如血糖有增加趋势,则可以将格华止更改为胰岛素增敏剂,或将拜糖平更改为短效胰岛素促泌剂,如格列喹酮或瑞格列奈。当然,如果已经应用较大剂量的促泌剂而血糖控制不满意可更改为胰岛素治疗。
  总之,糖尿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体重的有效控制和保持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它反映了以血糖控制良好为中心的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有效的和谐统一。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在控制好血糖的前提下,适当放宽饮食及运动的限制,并可调整影响热卡吸收的一线基础的降糖药物,必要时可积极地使用胰岛素治疗。通过这些措施,绝大多数患者是能够做到长期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
(责任编辑:刘振龙)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小儿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 []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女人除了怕不孕之后更怕的是一身妇科疾病缠身,怀孕的就那……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宝宝哭的原因有哪些?有些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莫名地哭泣,…… []
轻度脂肪肝一般多坚持一定量运动,少食动物内脏等过油食物……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今日在京成立。39健康网从会上获悉,该专业委员会将吸纳全国各省市知名专家加入,打造一个千人专家团队,共同携手降低糖尿病病人因管理不当引发的并发症发生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丹丹说减肥全靠节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