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球类运动动能否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自信心

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动力,科勒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简称为ARCS。 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本文依托生物教学实例介绍了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主要是介绍每个因素在实践中的使用策略。通过ARCS学习动机模型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动机。
【关键词】ARCS学习动机模型& &生物教学& &应用
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由美国教授科勒提出,在国外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有效性已被证明,将ARCS学习动机模型应用于生物教学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它将对学生学习动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应用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ARCS学习动机模型概述
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科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该模型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科勒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简称为ARCS。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首先,要引起学生对一项学习任务或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其次,使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自己密切相关;再次,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最后,让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
二、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ARCS学习动机模型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型。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的注意、关联、自信心和满足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动机。
(一)引起并维系学生的
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象的实例维系学生的注意力。
1.学习材料新异性,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奇的学习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如在进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名人关于遗传的观点来引入新课,如柏拉图认为子女更像父方还是母方,取决于受孕时哪方的感情投入更多,亚里斯多德认为雄性提供蓝图,雌性提供物质……那么遗传规律究竟是不是这两位名人所说的呢?接下来我们便学习遗传规律。学生对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都很熟悉,他们关于遗传学的观点都很有趣,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预期目的。
2.课堂情境多样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生物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素养。如在必修1《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中蓝藻部分涉及到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大量繁殖,海水中将会爆发赤潮,河水中将会爆发水华,是很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素材。教师可以播放太湖爆发水华的相应影音资料,使学生对水污染有更深刻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再如教师可以利用挑战式提问,来激发学生动脑。教师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道某年竞赛,具有一定难度,看大家能不能凭自己能力解答出来,你们敢挑战吗?这样的挑战会激发学生斗志和求知欲。
3.教师行为多变性,维系学生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时间是有限度的,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后,要设法维系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改变语态语调、改变教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行为变化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维持一定时间。如在进行“相对性状”概念教学时,教师需举很多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但是仅仅是语言描述,恐怕不能够维系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来吸引学生,如教师先伸出双手,让学生也模仿,然后双手手指嵌合,让学生观察哪个手指在上面,学生对这一相对性状比较陌生,也比较好奇,这样便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关联
科勒说过“如果你利用从学习者及情境的分析中获得的信息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教内容的相关性,你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让学生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有关联的,让学生从事有目的的学习,才更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
1.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关联的最基本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与实际经验、已有知识或者某种利益相关。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重要性和趣味性,才会认真的去学。如在进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目前这两种育种已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如果以后从事种子研究工作,就会经常接触育种方式。
2.教学内容熟悉化
熟悉的教学内容能够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利于在学生和学习内容间建立关联。如在进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这节课将会解决为什么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植物的茎背地生长。这样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材料筛选和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关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的学生会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主动探索未知知识,而自卑和挫败感会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可见,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1.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期望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期望,只要有期望才能够付诸努力,才能够最终获得自信心。帮助学生建立期望可以从很多教学细节入手,如在上“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实验指导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期望,进而树立信心。
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根据需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困难,太易或太难都不能使他们获得有意义的成功感,都不能够达到目的。比如在生物课堂提问时,对于较简单的题目可以留给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留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3.帮助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
自信来自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义的成功感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学生往往找不到原因,教师应积极点拨,帮助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了解是自己具有能力并且付出努力的结果。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满足感之后会更加奋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生物学习。此外,对学生学业的进步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避免挫折感。
1.为学生提供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
学生的满足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要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参与的快乐和满足。如在学习“徒手切片”技术之后,教师应该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给学生创设展示成果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够获得满足感,激发学习动机。
2.适当评价学生的成功与失败
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都会产生满足感,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与表扬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当学生遇到学习苦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与帮助和鼓励,使学生振奋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生物实验中,如“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很多学生看不到实验现象,教师就要提供帮助并给与安慰;很少的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教师要给予肯定,并且让其展示实验成果。
总而言之,科勒的ARCS学习动机模型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动机体系,在生物教学中应用ARCS模型对于激发学习动机,改善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生物教学中的灵活应用ARCS模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郭德俊等.ARCS动机设计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2]罗峥等.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效度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田密娟.浅谈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师,2008(8)
[7]崔美玉.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8]郭希林.国内有关“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第27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46906.html
相关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论文:以“健康第一”为导向 培养学生自主运动习惯-中大网校论文网体育运动论文
38人评论|1人关注
摘要:体育运动可以塑造美好的形体。青少年在长身体的时候,通过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实习肌肉的丰满与发达。而女孩子也可以通过一些体育锻炼来塑造美好的形体。对于成年人,坚持长期的体育运动也可以实现减肥、形体矫正、肌肉丰满、延缓衰老等目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的机能。
体育运动论文: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安全教育论文
一、充分准备,提高安全意识
丰富的运动安全知识是体育老师的基本要求。体育老师在体育学院已经学到体育专业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的储备同样是体育老师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和要求。体育教师要同其他老师一样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在本节体育教学课堂内容中可能出现的运动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也应大体写出来(这也是体育教案与其他老师做上课准备不同之处);在每一堂课上课之前一定要检查运动场地、运动器械等安全事项,把安全隐患消除在上课之前;了解本次上课班级学生的基本体质状况和天气变化造成的学生身体体质变化等,以备学生发生意外。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也是防备运动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二、尽心上课,保证安全运动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全方位做好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保证高质量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体育课是一门以运动为主的特殊课程,老师需要防止和尽可能减少运动中出现受伤等意外事件。老师应当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和简单科学施救方法,并且做到易懂详尽,以防为主。首先,全面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开学时的第一堂体育课就应当全面地讲解体育课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和简单处理方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摔倒、扭脚、磕碰、出血、刮擦、碰撞、器械伤害及过度疲劳等意外现象。再次,严格组织课堂,检查学生穿戴特别是鞋子是否符合体育课要求等安全状况。每一堂课前要讲解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由于专项运动不规范造成的不适,如篮球是许多学生的爱好,但是篮球课中运球之手臂动作有运球时五指要张开,用手指及指根以上部位与手掌的外缘触球,掌心不触球的要求,如果不规范如整个手掌都触球则易造成运球坚持时间不长且易劳累,跑步中岔气等问题。还有,在体育课中分组对抗或比赛中出现的由于身体过度接触造成的意外更需要老师及时化解和制止,否则会出现如打架等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后果;有女生的班级更需要老师注意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不要一概而论强制要求去练习或训练;在上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到肌肉放松及心理放松;同时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不适应和病痛等现象。最后,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具有自我保护意识。这是老师必须做好的一点,如哪些运动或动作可以独立做、可以协作运动或保护运动等。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知晓一些体育运动不安全事项,还要教会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简单、科学合理的救护知识,告诉学生不科学、不规范的动作和方法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出现一些意外时理智科学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不要人为地造成二次伤害,留下遗憾。同时及时表扬严格规范、有效防范、合理运用安全知识的同学。总之,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防不胜防,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时,对体育运动愈加有兴趣。但这必须以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为前提。
三、及时总结,服务教学
45分钟的课堂并不是体育教学的结束。每一堂课后,体育老师要将本次课上出现的运动安全事故或意外记录下来,以备今后课堂教学时参考和应用,避免出现类似的运动安全意外和失误,也为出现的意外提供有效资料和指导。四、上下求索,责任升级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实践中对运动安全知识的学习不应停滞。时代在发展,体育运动在发展,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和进步。在运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安全因素的不确定性也会变化,因此老师对安全知识的学习也要顺应教育发展和体育运动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样不断学习和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视频等技术把先进的体育运动方法和技巧、预防安全新知识利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安全高效地提升自己的运动水平。
作者:徐计梅 单位:邹城市技工学校
体育运动论文:体育运动及社会体育论文
一、社会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价值与实施途径
(一)社会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
1.体育运动可以强健体魄
体育运动可以塑造美好的形体。青少年在长身体的时候,通过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实习肌肉的丰满与发达。而女孩子也可以通过一些体育锻炼来塑造美好的形体。对于成年人,坚持长期的体育运动也可以实现减肥、形体矫正、肌肉丰满、延缓衰老等目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的机能。坚持进行体育运动,可以使身体新陈代谢效率提升,改善呼吸、消化、循环系统机能,提高血红蛋白的含氧量,增加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和含氧量的需要,以辅助对脑组织进行供氧,使人体保持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中。社会体育运动可以调节大脑的状态。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往往使得人出现疲劳、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通过体育锻炼,可以重新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提高大脑调节机能和脑细胞的反应速度,有利于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或者工作的效率。
2.社会体育运动可以防治疾病
通过古代“五禽戏”和现代“太极拳”等医疗体育的活动,我们国人实现了强健体魄、修身养性、预防疾病的目的。而现实生活中,通过快步走、慢跑、做操以及其他体育项目而舒缓甚至根治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癌症等疾病的例子比比皆是。体育能够防治疾病以及是人们的共识。
3.社会体育运动辅助智力发育
体育锻炼与人的智力发展也有关联,体育和智力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实践能力。因此社会体育和智育相辅相成,二者可以实现共同发展。
(二)社会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
1.社会体育运动促进人格养成
每周参与锻炼的人不仅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参与体育锻炼,在比赛中就会有胜利和失败,胜者继续努力,胜不骄,更够促使人继续奋发向上,失败更是对锻炼者自身的考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找到失败的原因突破自我,继续努力,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人格品质。
2.社会体育运动可以调节情绪
长期的学习和工作给人们造成了比较大的身体负担和心里压力,让人们处于负面情绪的影响当中。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泄口,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使人们能够消除或者减少自身对焦虑点的关注,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脑力的恢复以及思维的放松,是种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能够有效的转移注意力。每周参加2—3次社会体育锻炼,身体在得到放松的情况更容易增强工作效率,并且达到豁达、乐观的心理状态。
3.社会体育运动提升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大家往往忙于自己的生活和事情而忽略了与别人的交流,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现象。通过相约一起参与体育锻炼,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具有乐趣,花钱请人吃饭,不如花钱请人流汗,更加说明了运动在当代的重要性,也通过运动来增加人们之间的友谊。
(三)社会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实施途径
社会体育即大众体育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例如广场舞、广播操、团体棋牌社等都是大众体育形式。大家抱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参与到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项目当中。与社会体育不同,娱乐体育是指在余暇时间或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一种以娱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业余性、娱乐性和休闲性的活动。除了我们常见的观赏类体育项目,近年来电视上热播的“水上闯关类”活动也是娱乐体育的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防治疾病,促进智力发育,而且还对人格养成、情绪调节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积极参加社会体育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并长期坚持下去,对个人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而从社会角度出发,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普及体育项目,让更多的民众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体育锻炼的“大军”当中是社会文化事业进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强健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毛主席的话语仍响在耳边,全民体育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不应只在竞技体育上面是“体育大国”。真正让全民参与其中,让民众身体素质有了大幅提升,社会体育文化不断丰富,国家才能真正步入“强国”行列。
作者:刘豫洲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体育运动论文:体育运动与体育学论文
一、体育学困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自信心的树立方法
1.提高体育学困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
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重视是体育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思想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是激发其运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灌输科学的知识和生动的事例打动学生,同时了解学生周围真实的例子,并列举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也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家长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带领学生在课后及假期进行体育运动,这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而且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会逐渐积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为了得到父母的赏识,学生会更具积极性。
2.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学困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叩开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善于观察学困生平时的兴趣爱好,对学困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要积极引导,也可以将学困生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并在学困生感兴趣和擅长的体育项目中要给予其更大的展现空间,帮助那些内向或自卑的学困生在班级中展现自己,更好的进入到集体中去。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灵活利用体育教学的多变性,同样的运动技巧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更能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将枯燥的体能训练转变为有趣的体育竞技活动,能进一步提高学困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小学体育教师作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启蒙者,应该更加大胆的推销自己,通过展现自身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优点吸引学困生,帮助其打下热爱运动的基石。
3.适当的赏识教育和情绪激励
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当伯乐,抓住学困生体育学习中的种种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学困生取得较大自我突破时给予适当通报表扬和奖励,这不但可以激励受表扬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给其他学困生树立榜样。在体育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赏识能够树立其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对体育成绩在班级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与奖励,能使体育学习充满竞争性,也是激发学困生上进心的一种方法。对于体型和身体素质原因所造成的学困生,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其自身的好处,举出一系列成功的事例,制定运动目标来激励这类学困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帮学生审视运动中自身体型的改变和身体素质的改善,来维持学生持续的运动积极性,帮这类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各类学困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学困生采取不同的行为或心理方面的激励,从多方面入手提高体育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吸引学困生多进行体育运动,对学困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学困生遇到的挫折应积极给予帮助。为学困生制定运动目标,为其在今后的体育道路上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想这一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梦想,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它吧!加油!
作者:周晓成单位: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体育运动论文:体育运动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2问卷调查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取了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天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嘉峪关市体育运动学校、定西市体育运动学校等6所学校作为本文特定的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采取自编式问卷,内容涉及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调查中将上述6所体校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8.9%。问卷的回收率和效度符合该研究需要。
1.3实地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甘肃省6所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主管领导,并与甘肃省体育局相关处室的领导进行广泛交流,了解校园文化在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中的建设现状,为研究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1.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后,依据统计数据绘制图表,并做出必要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更多认同校园文化是文化氛围和文化潮流;其次是物质精神综合和意识形态。而研究表明: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层面。
2.2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传统与作风。而学生对所在学校历史的了解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精神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表现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研。从图表2可以看出,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自身学校历史情况“不了解”的比例占半数以上。由此说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校史校情的教育,值得学校管理者予以深思。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不了解学校历史的原因,笔者又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进行了调研。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更多的偏向于校纪校规教育。笔者认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产物,是学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结晶,是学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对其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认知应该纳入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中。
2.3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物质环境调查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如同知识传授一样同等重要。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设施、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而校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计,又是学校特色的反映。为此,笔者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有无标志性建筑进行调研。有标志性建筑的学校占绝大多数。可见,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4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状况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校园文化的“发动机”,是隐形的德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另外笔者就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满意的占50.8%,不满意的占44.5%,弃权的占4.7%。
2.5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学校社团举办活动所持态度
学生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同时,学生社团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会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促使其向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所持的态度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可见,学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顺理成章的使学生投入到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中。
2.6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学术讲座的举办情况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首先希望举办的讲座是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是对社会、娱乐、学术、思想方面的学术讲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体校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期盼值较高。
2.7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专业性体育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历来都是学校活动中举办各项活动中次数和频率最高的,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这也是体育专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所在。
3结论与建议
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了解程度不深;学校物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且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所持态度各异,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学生对学校举办的学术讲座期盼值较高;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
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知识结构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是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体育,服务体育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办学定位上,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体”为主,把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作为立足点。但也要适时开设哲学、文学、美学等相关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从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2.抓好校风校纪
实践经验证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成败得失与学校管理层的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办学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和学校的校风、学风息息相关。学校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所以,地方体校的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顺校园文化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3.提升学校物质文化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将办学目的任务与学校物质设施、校园布局和校园美化等因素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建议学校应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学校环境设施,美化育人环境。通过提升学校物质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提高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生源素质和教师素质
生源素质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办学中,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历来注重学生体育竞技成绩,忽视文化成绩。为此,建议学校在招生时应提高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同时,学生进入学校后除对专业高要求外,更要重视加强学生理论文化课的学习。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竞技水平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老师而言,如何促使学生实现夺标育人方面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5.加强图书馆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图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图书馆自习室有限;图书馆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图书、缺乏电子杂志等问题。笔者认为,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议购进除体育学科以外的文、史、哲以及科技等类图书。同时,尽量营造图书馆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提供大量的自习室以供学生学习。
6.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优势
校园体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催化剂,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具有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特点,学校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促使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7.通过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议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多组建诸如艺术团、文学社、体育协会、书画社、影视协会、科技协会、龙谊沙龙等各类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8.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毕竟还处于发展成长阶段,他们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有浓厚的对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需求。因此,建议学校对学生要加以正确引导,通过各种渠道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使其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作者:李建新刘仁憨单位: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运动论文:体育运动多媒体教学论文
1、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
1.1、团队气氛
团队气氛也是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体育运动与学习文化是有区别的,体育运动的形式是身体活动,气氛非常的活跃、生动。这种体会是在教室学习不可能出现的,这与学生的天性可以融合在一起。而一群同龄人在一起的体育运动的团队气氛是学生不可抗拒,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是过程中可以结交新朋友,也是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社会维度。
1.2、其他原因
除了前面已经提出的这些参与因素之外,另外一些原因的重要性虽然不太明显但也值得一提。在这些原因中有追求体育精神、寻求刺激或者挑战、旅游以及获取奖金、奖状、在学校里出名等外部奖励以及话的自己重要的体会。
2、中学生退出体育运动的动机
2.1、未能获得乐趣
在青春期,乐趣是年轻人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创设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时,必须尽量保证在项目运行之时,乐趣是提供给他们最高的奖赏。这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相当复杂。胜利第一的心理仍然是不幸的现实。
2.2、教师自身原因
对于“教师应该努力做些什么”?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低水平的教师也同样可能存在。目前,在培训能为青少年提供合格服务的教师方面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教师通常对青少年的训练工作都很有兴趣,他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也拥有美好的初衷,然而他们缺乏成功所必备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运动技能。同时,有些教师可能会想象自己是下一个国家队教练,因此,用铁腕方法、长官意志以及其他一些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教练员擅用的手段来达到目的。青少年认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是最好的训练方法,他们因该对儿童的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应该运用柔和的方式,那些见多识广并且感觉敏锐的教师本因该避免或者很大程度上减少青少年推出体育的某些理由。
2.3、与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冲突
对于每个人来说,体育就是一切或者体育不值一文的说法都是毫无理由,那些假设除了体育,其他更好的选择都不存在的想法无疑过于天真,在运动表现的早期孩子很少接触其他活动,家长倾向于让孩子参加有组织的活动、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然而,随着孩子们的身体越来越成熟,他们凄然渴望更多的独立。这种日益明显的独立自那个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退出体育运动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然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个体不断正常的社会需求与学业追求、打短工与参加辩论、戏剧和音乐活动以及另外一些有意义的和奖赏性的活动。
2.4、来自家长和同伴过多的压力
青少年体育爱好者在参加以及退出体育运动方面很容易受家长和同伴的影响。也许每个人都很清楚家长对自己孩子参加每项运动都非常投入,似乎他们参加的就是世界级的系列赛。毫无疑问,对孩子的幸福记忆快乐的关注,部分原因出于自己,部分原因出于天性,不管真实的动机是什么,对所涉及的孩子(也包括孩子周围的人)而言,这种家长的反应充当了一个潜在的应激源。
2.5、没有足够的上场机会
由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过于强调获胜,因此人们有一种严重的倾向,那就是把做好的选手派上场以取悦那些胜利的渴望者,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遭受损失的是那些看上去天赋欠佳的参与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将不再可能成为任何形式的运动员,而,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是相当多的人在他们的运动技能尚未被发现之时就已经提前退出该项运动。由于没人个身体的成熟速度并不一致,因此过早地对孩子的运动技能做出不成熟的评价并判断他们未来的运动潜力都是非常滑稽的,我们有理由怀疑,其实存在大量潜在的优秀运动员,他们仅仅因为某些教师或者管理者认为胜利比所有参与者的利益更为重要而被扼杀在摇篮中。
3、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退出体育运动的影响
3.1、媒体教学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直观、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这个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育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有本质上差别的学科,体育科目更多的上课次数在室外,重视身体的运动,但是,体育讲解与示范也是体育科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例如其多大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就是,从体育运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可以拉近学生与体育运动的距离感。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是有积极影响的。
3.2、媒体教学对中学生退出体育运动的动机的影响
虽然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当学生因为上述原因要退出体育运动,多媒体教学没有对将要对退出体育运动的学生有挽留的作用。学生不会因为多媒体教学而不退出体育运动。学生退出体育运动的原因有其特殊性,更多的原因归因于自身、教师、社会关系等,而这些原因不是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多媒体教学对学生退出体育运动是没有积极影响的。
作者:张梦宇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运动论文:体育运动损伤预防医学论文
一、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由于准备活动不足或不当而引起的损伤,是在损伤中比例占最大的。因为不充分准备活动,使身体的柔韧及伸展性都没有舒展开来,这样容易使身体各部位受伤。其次,准备活动中没有针对运动中负担量大和易受伤部位进行充分的拉伸,会使损伤的几率大大的提高。
(二)学生对体育运动安全意识不强
很多学生在上课前都没有专心听教师讲解安全措施,在进行练习的时候,经常由于技术复杂或者难得较大而造成损伤。同时,有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把一般的运动损伤看成正常现象,在观念上没有引起重视,对于运动损伤后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使运动损伤不断加深,这样就造成学生身体得到进一步伤害。
(三)学生身体素质差
学生运动时的力量、速度及耐力是由学生的身体素质好坏直接决定,肌肉力量和弹跳差,反应慢、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不够,这些都会导致损伤发生。此外,在课中,学生对于动作要领的把握程度,也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心理状态欠缺
如果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思想不集中,对于运动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不能客观冷静的进行分析,高估自己的能力,在运动前准备不充分,轻视困难,这样容易引起急躁、急于求成的心理,进而造成损伤。其次,学生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害怕得到教师的批评和责怪、同学的嘲笑,因而在运动中过于紧张和焦急,这样也非常的容易引起损伤。
(五)场地、器材、服装有缺陷
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场地、器材、服装的缺陷,尤其是在我们中等师范学校,由于场地有限、场地不平及太硬等,都非常容易造成学生脚踝受伤。同时,运动服装与体型不适合等都极易引发损伤的发生。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树立安全意识
教师应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安排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将安全措施和方法做到处处得以体现,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牢记“安全”二字,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安全为前提井然有序的进行体育活动。
(二)充足准备活动及加强课堂秩序
及时的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课前。同时要对学生运动服装进行检查,尤其是对运动鞋进行检查,看是否适合上体育课。做好课前检查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逐步调动提升学生心血管系统及运动系统的机能,尤其是在冬季的时候更应加强准备活动,使肌肉的粘滞性降低,避免肌肉、韧带拉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学生面对新教材的好奇心,让他们一试为快,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知识开始讲解,对于动作要做正确的示范,与讲解相结合,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主要教学过程应当为:首先,看老师做师范;然后,试着做徒手练习;接着,进行小强度、低要求的联系;然后,进一步进行符合技术要求的学习;最后,进行巩固提高。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当中,需要时刻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并对其错误动作即时纠正。认真组织维护好课堂教学秩序,掌握练习节奏。在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时,要指定小组安全负责人,如在投掷练习时要分组,且组别之间要保持充分的距离,绝对不能面对面练习。并要给予符合标准的保护措施,不能因陋就简,如在进行单杠教学时需要垫子。教师要随时用正确的保护动作对学生进行保护,并教导学生正确保护自己和同学的放魔法,提高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督促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对于运动生理的基本知识要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好准备活动。由于体育教学几乎是在室外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管理,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其养成讲秩序、守纪律的好习惯,如果平时理论知识学习好了,在户外进行训练的时候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得多。同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己任,尊重和爱护的身体,不能因为害怕出现安全事故就降低体育教学中的难度和强度,而应当从预防上来做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形成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结合影响学生运动的多方面因素展开教学工作,另外还要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把预防运动伤害事故作为课堂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来抓,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做到师生双防,相信运动损伤事故一定会不断减少。
体育运动论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透视论文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方法,对江苏省10所普通高校筛选出的名新生进行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结果证明:体育运动对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价值
随着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1]。同时,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上,研究者在对随机调查的1516名大学生的研究中显示,90.5%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有时或经常出现单项心理障碍症状的情况占调查总数的11.54%~18.6%,最为突出的症状为抑郁,占调查总数的18.60%[2]。
显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突出矛盾。为此,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3]同时,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防范和处理的方式,但笔者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尽管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关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可以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研究已成为现在乃至以后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苏省10所普通高校2008级新生400名,其中文科学生200名,理科学生200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SCL—90量表和常用体育锻炼方法调查表对400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平时常采用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实验法。将通过SCL—90量表筛选出的三组共60名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问题的新生,随机平均安排在篮球、排球、足球、太极拳、健美操5个锻炼小组中,每周锻炼1h,共锻炼6周。实验前,采用问卷调查了60人的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意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六项自测指标作为评估标准。6周后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通过SCL—90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其中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对60名有明显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都进行了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意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六项指标的自评测试(见表1)。
表160名大学生实验前、后六项指标总评情况对比一览表
注:六项指标总评在480分以上者心理健康水平为好;360~479分为一般,360分以下为差。
实验中,被平均分配到各锻炼小组中的三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后与其症状相关的因子分也发生了各种变化(见表2)。
从表1中可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作用明显。因为体育运动的疗法方便易行,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也不需花费过多的财力、物力,便于自我调控。其实际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来影响其心理状况的方式。此方式对那些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或患心理疾病,更不愿意去心理治疗机构咨询或治疗的大学生更为有效。因为体育运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在运动中可以打破年龄、性别、身份、年级以及地域的界限,相互合作,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从而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抑郁组的学生在各锻炼小组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组的学生只在排球和太极拳锻炼小组中呈显著差异,说明只有排球和太极拳对焦虑具有改善作用;人际关系敏感组的学生在篮球、排球、足球锻炼小组中呈显著性差异。显然体育运动具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公务员之家
1.能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会产生最优化的运动愉快感。这种运动愉快感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是很大的,体育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愉快情绪的作用,人通过体育运动,爆发出来的不仅仅是能量,同时更重要的是释放了积压的不愉快情绪。体育运动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控制抑郁,因为抑郁通常与低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运动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
2.能缓解紧张的情绪。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的指标。许多研究发现,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运动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如,Melnman等人(1993)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4]。Hayden等人(1984)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5];Berger(1993)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6]。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人们经常会产生压抑,紧张等情绪反应,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使人们从烦恼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常会因为繁多的考试、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焦虑的情绪。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降低学生的焦虑状态、学生的心理紊乱等水平;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况,减轻抑郁程度;减轻强迫症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身体活动的参与者能够体验到运动愉快感,即个体运动后会产生满足、愉悦、舒畅。心理学家们认为,身体活()动是使神经中枢系统得到适当的激活并得到愉快水平的重要途径,适度负荷的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在进行运动后直接感受到舒适愉快的心情。因此,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参加自己喜爱或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能增强自我控制感。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控制感和自我控制得到了发展,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可更多体验到成功感和竞赛感,也能从运动中体验到压抑感的释放,有满足感,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效益。
4.有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体育运动有助于个性的形成,因为体育运动一方面是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便于磨炼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和机智等品质;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有以进步和友谊为内容,便于培养人的坦诚、宽容、谅解和互爱等品质,以及使人在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观方面得到加强和提高。
5.有助于培养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本质上讲就是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净化自我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从而在某一种体育运动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中,渐渐的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以完成人格的升华。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都要求具有勇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运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它培养人的勇猛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胜败和体育运动永远相伴,体育运动鼓励人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勇于接受失败,后者对一个人的成长更有意义。在胜利和成功时保持进取精神并不难,但在失败时保持进取精神就很难了。
6.能改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有利于情感交流和解除自我幽闭,更容易与他人之间形成友朋关系,大学生可以借助运动锻炼的方式来认识、调整和改造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通过运动锻炼,身体素质的提高与锻炼的内在动机是分不开的,运动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
体育运动论文: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健康;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的产生的背景、阳光体育的内涵、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的现状等,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地一”,“达标刨优‘面向全体”等理念,认为:创立多种教学模式,适应不同水平与层次学生的需要;更新与挖掘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促进使学生体育锻炼的经常化、生活化;深刻理解运动负荷与健康的关系;改革高校公体课程评价方式等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学校要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其目的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近大自然,走在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突出了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和措施,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审视“阳光体育运动”语境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分析目前的体育现状,以崭新的思路思索“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对深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
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学生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呈持续下降,城市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近视检出率居高不下.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也传出消息,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肺活量、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不断增高,眼睛近视率居高不下,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很不容乐观.与此同时,青少年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等问题也日益凸显[1].为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2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囱此,可以认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特征是“运动”,当然体育运动的“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在大脑支配下,有特定目的的体育活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体育,阳光体育本质也是以身体练习为最基本手段的一种运动.从“阳光体育运动”的组成结构来看,“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分为物质部分和精神部分.物质部分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客观载体,主要包括各种体育设施设备、体育场所以及有关的体育工作人员和相关物体等.精神部分则是比较抽象的部分,主要包括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体育思想意识、体育文化等[2].从上述角度去把握,可以看出“阳光体育运动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肢体活动为主要练习手段;第二,“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是体质的增强,更是心理的健康;第三,阳光体育是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经常化的一种理念.因此,可以这样理解“阳光体育运动”:是以改变目前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局面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3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3.1高校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深刻
教师们对公共体育课的目标认识多种多样,有的认为是教给学生们技术与知识,有的认为促进学生健康,有的把体育课看作为娱乐课、游戏课等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度重视技能,过度娱乐化,出现运动不足的现象,这些认识的偏差导致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下降.一些体育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只关心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漠不关心,根本不主动引导、组织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教师教育的失败,是体育教师工作的失职[3].
3.2学生的体育的需求与体育场地、器材、师资之间矛盾重重
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不断增加与运动设施、体育器材的增长之间存在矛盾,场地器材的紧张很难保证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相矛盾,教师的业务素质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运用先进代教学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很难适应现在大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前沿科学探究等方面的需求
3.3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滞后。运动负荷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由统一授课转变为部分自由选项,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体育教学模式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互割裂,不仅表现在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方面,还体现在两者管理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在90分钟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不少时间都花在了组织管理,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内容安排等方面,实际学生身体活动时间是很少的,从而导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足,没有发挥体育的本质作用.
3.4评价体系不科学
第一,教学目的与评价手段不一致.在教学工作中,体育课考核存在为考核而考核的做法,把考核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考什么,就教什么,存在注重学生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的考核,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体力培养方面的考核评价,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激励与发展功能[4].第二,体育成绩评价内容不完善.只评价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和体能素质的高低,不评价学生的道德意识与品质意志、学习态度和进步、合作交往能力、实践与创造能力,造成教师只重学生的运动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效果不能作到综合测评,挫伤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影响了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4];第三,过程评价的缺失.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等,从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觉能动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实际进步与努力程度,存在着不公平性,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5].第四,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在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唯一的参与者,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就好像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由于现行这种不合理的体育成绩评价模式,不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贯彻落实.
4“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启示
4.1把握阳光体育运动“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创立多种教学模式,适应不同水平与层次学生的需要
高校体育课程应形成必修与选修、专项与选项、基础、保健与提高等层次鲜明、内容广泛、设置灵活的课程结构体系及平行开设的课程类型,学生可根据个体的生理条件、技术基础、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如:体育选项课则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并通过学习使他们掌握一两项运动的基本技能及方法;康复保健课主要对体弱、残障、处于病后恢复期的学生开设的具有较强针对性与指导性的特殊体育课程.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征及技能掌握的规律分专项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的时数和课程的模式.选项分层教学时选项设置的顺序还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体育课程设置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区别对待”的教育宗旨和原则,使学校体育在促进大众健身活动普及与提高校园竞技水平方面获得共同的发展.
4.2理解阳光体育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更新与挖掘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根据课程的发展,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技能,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激趣”方法,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大学公体教师要紧扣时尚体育脉搏,把握年轻人对时尚体育的崇尚心理,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时因地制宜地引入并壮大时尚体育的内容,如:攀岩、拓展运动、野外生存等项目逐渐的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学校体育课内容的创新,积极挖掘民间民俗体育的项目,拓宽高校体育课以及体育锻炼的项目,积极引入趣味健身类项目如:跳绳、跳皮筋、打沙袋、打陀螺、跳竹竿、踢毽、毽球、拍毽子、踩高跷(雪地走)、荡秋千、打弹弓和溜铁环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不断提高课程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
4.3遵循阳光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思想”,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促进使学生体育锻炼的经常化、生活化.
高校教育阶段的要求,应使学科性课程为中心的教学,逐步向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性课程过渡.体育活动性课程包括课外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活动性课程的内容应与学科性课程相互衔接,并使知识的广博性和体育能力的拓展相结合.体育竞赛的开展应面向全体学生.竞赛形式应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条件相匹配,并适当地改变竞赛规则;应结合阶段教学计划与评价进行,并结合项目的特点广泛采用集体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形式,如游戏、表演、教学竞赛、竞技比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内外群体竞赛,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和多样化的竞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获得竞技的体验.
4.4深化阳光体育“增强体魄的目标”的理念.深刻理解运动负荷与健康的关系
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就是用3—5年的时间让我国大部分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只有这样,运动技术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5思考阳光体育“达标创优”的号召。改革高校公体课程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考核的方法只用“高度、远度、时间”等作为统一指标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应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相关的素质练习方法与测试应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和教学考核相结合,对未达标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指导性的必修课程,对进行运动干预.学生达标的状况与进步的幅度应计入到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并参与学生在校的综合评定中,成为学生评“三好”与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把评价过程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相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探索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才能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有利于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公务员之家:
(1)“阳光体育运动”是以改变目前青少年体质日益下降的局面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2)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深刻;学生的体育的需求与体育场地、器材、师资之间矛盾重重;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滞后,运动负荷不足;评价体系不科学.
(3)在阳光体育的语境下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途径:创立多种教学模式,适应不同水平与层次学生的需要更新与挖掘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促进使学生体育锻炼的经常化、生活化;深刻理解运动负荷与健康的关系;改革高校公体课程评价方式等.
体育运动论文:高校体育运动研究论文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有了健康的体魄,就能为祖国和人民作更大贡献,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但全国第五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这一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健康状况下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时刻。阳光体育运动无疑是一剂良药,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高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体师生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
当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是很高,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007年4月笔者对广西8所成人和高职院校1000名学生进行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发现:一周活动3次以上的男生只有24.71%,女生只有12.20%;每次活动时间1小时以上的男生为32.17%,女生为14.0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尤其是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明显比男生少。如何鼓励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2.1体育课增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根据高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不但要考虑学生在校学习的需要,而且要考虑适应社会的需要;不但要选择传统的优秀教学内容,而且要选择具有地方特色和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形成学校和地方阳光体育运动特色。新兴体育项目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需求,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如广西部分高校体育课开设的气排球项目,是近年来社会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娱乐项目,是一项具有减重、减速、降低网、缩小场地、适当放宽规则又保留传统排球特征的竞技健身性的大众化体育运动,具有很高的竞技健身与娱乐观赏价值,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对我院年级3116名学生选择上课内容统计显示,第一个学期通过教师对气排球项目的介绍,2006级有15%、2007级有18%的学生选择此项目;第二学期经学生的互相传递信息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2006级有27%、2007级有29%的学生选择此项目,两学期平均2006级有21%、2007级有23%的学生选择该项目,它特别吸引那些没有体育特长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有排球基础的学生可起到骨干作用,因而大大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
2.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为了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让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掀起全体学生健身运动的高潮,高校应做到:(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并逐渐形成制度,使每一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在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探索学生感兴趣,有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热情,督促那些锻炼意识差的学生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使上课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课外得以实现,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2)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各项目体育协会是由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它以共同的观念、追求目标为基础,以体育运动为活动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体育协会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体育协会参与的自主性和协会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锻炼氛围,使体育协会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作用和功能,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同时,学生体育社团、协会要加强自身的组织管理,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协会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3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开设竞赛项目的空间,竞赛项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和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现象;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扩大直接参赛人数,使更多的人能够从参与竞争中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竞赛中体现出的体育精神。(1)对田径进行调整,保留具有观赏性较强、学生喜欢的项目,如100米、跳高这些项目,这类项目虽然技术难度大,但具有鲜明的竞技性,感观刺激性强,是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体现了人类不断自我挑战的精神。(2)把技术性强、难度大的项目删除,如跨栏跑、标枪等,保留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常规项目,以竞技运动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参与比赛。(3)增设师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的体育集体竞赛项目,如24人“勇往直前”70米跑、“10×200米接力赛”、“集体跳长绳”、“篮球定点投篮”等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4)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投绣球、踢毽子、三人板鞋、拔河等,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5)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和现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2.4拓展运动休闲形式,丰富学生的节假日体育生活。
运动休闲形式可丰富节假日体育活动。高校运动休闲是指学生利用余暇时间,为达到娱乐、健身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参加由学校或班级、个体组织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运动休闲是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乐趣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它具有自主性、娱乐性、创造性、新奇性和群体性等特点。运动休闲可以丰富节假日的体育生活,是一种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运动方式。经常参加运动休闲活动可以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做轻松的健身运动,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达到强身健体、放松心情、增进健康、调节情绪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设施,还要有效地利用校外的资源;不仅要重视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还要抓好学生节假日的体育活动。教师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突破课堂的局限,适当地开展郊游、登山、游泳、徒步旅行、骑自行车等休闲和有氧运动方式,通过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实现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练,汲取大自然的精髓与力量,激发热爱人生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运动休闲这种积极、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休闲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运动。培养学生运动情趣,使学生在节假日能轻松快乐地参与运动锻炼,将运动休闲贯穿终身。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对在高校中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积极保障体育活动开展的各项基础条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运动时间,科学、合理、有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应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将校内体育活动扩展到校外,延伸到节假日,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再次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论文关键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论文摘要: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是使学生能够在人生各个时期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来安排。本文指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手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体育教育,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体育运动论文:体育运动权研究论文
1体育权利的渊源
1.1国际体育文件
二战后,国际人权立法迅速发展,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和1946年的《世界卫生组织章程》,都有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体育发展的相关内容。1966年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权、受教育权、参加文化生活的权利等内容,为体育权利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虽然如此,体育权利的直接渊源仍来自国际体育文献,1978年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规定:“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第4条规定“从事体育运动是人的权利”。1992年的《新欧洲体育宪章》也规定:“任何人都有参加体育活动之权利。”至此,体育权利被明确提出并被表达。
但自此之后,晚近的各项国际权利文件,包括《欧盟基本权利宪章》、《欧盟宪法草案》等诸多最新人权法律文件均未明确提及公民体育权利,《欧盟基本权草案》中人性尊严、自由、平等、连带权、市民权、司法受益权及其他一般规定中,并未见有体育权利的直接规定,可见体育权利仍为一项新兴权利,其在国际法中仍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并获得深度认可。
1.2《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公约第12条规定:“一、本条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二,本公约缔约各国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达到下列目标所需要的步骤:(甲)减低死胎率和婴儿死亡率,和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育;(乙)改善环境卫生和工业卫生的各个方面;(丙)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风土病、职业病以及其他的疾病;(丁)创造保证人人在患病时能得到医疗照顾的条件。”[1]24国内有学者认为(丙)款可作为体育权利的国际法渊源,实际上该条规定的是健康权。根据联合国官网,健康权被定义为:“一个有效的、综合的根据需要作出反应的卫生制度,其中包括为所有人提供卫生保健和健康的基本决定因素”。①再者关于丙款,“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所通过的一般性意见指出:“要求对行为方面的健康关注建立预防和教育计划,如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及有害于性卫生和生育卫生的行为,改善健康的社会要素,如安全的环境、教育、经济发展和性别平等。得到治疗的机会,包括在事故、流行病和类似健康危险情况下,建立一套应急的医疗保健制度,及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1]127不可否认,体育锻炼能够预防疾病,利用运动对某些疾病进行干预能取得一定疗效,各国对运动干预日益重视且其研究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入,但由于健康权界定极为清晰,该条中并未直接规定体育权利,但其作为体育权利的理论渊源之一,为体育权利的正式提出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因为无论是《奥林匹克宪章》还是《体育运动国际宪章》都强调了体育运动在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即“在自然属性意义上为克服人类的缺陷,在社会属性意义上则是为防止人的异化。”[2]
1.3各国法律
自《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明确提出体育权利以来,各国国家法逐渐跟进并以不同的方式对体育权利有所体现,如《美国业余体育法》,确认了美国业余运动员的部分权利;《法国大众与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促进法》(1994年9月)第一条规定“每个人,不论其性别、年龄、能力或社会地位,均有权参与体育活动”;而《俄罗斯联邦体育运动立法原则》(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第3条直接规定了公民在体育运动中的权利;《白俄罗斯共和国体育运动法》(日)第一章就是“公民在体育运动中的权利”,且第1至第4条明确规定了“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建立体育联合会、俱乐部和协会的权利”、“从事职业体育的权利”以及“从事商业、企业经营活动和广告业的权利”;古巴则直接确认“参加体育运动是宪法赋予的权利”。这些规定有以下特点:(1)原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于传统对体育的重视,体育权利有较为明确的规定;(2)大部分国家均直接规定有关体育权利主体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而对体育权利的性质、内容、内涵未作明确界定;(3)在文字表述上多采用有权“从事”和“参加”体育运动的方式。
2体育权利的内容
2.1体育权利的概念
确定体育权利概念的困难首先来自于对“体育”界定的模糊。从国外来看,主要的相关词汇为“physicaleducation”和“sport”。《体育运动国际宪章》规定“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②从该句可以看出,“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是一项权利,两项具体内容,即体育教育(狭义上的体育)和体育运动。但根据《奥林匹克宪章》(日生效)来看,其仅在“基本原则一章”中“sport”就出现7次,6次被译为“体育运动”,一次译为“体育”,在翻译“sport”的过程中也并未寻找到满意的中文语汇与其对应,加之我国形成的“体育”广狭多重含义,导致了对应上的困难。但国外学者一般将“physicaleducation”作为“sport”的内容之一。本文采用体育(广义“sport”)为第一层次的概念,体育教育(physicaleducation狭义体育)和体育运动(狭义“sport”)为第二层次概念,从而形成体育权利统摄体育教育权和体育运动权的架构。
2.2体育权利的定义
在廓清体育的概念层次以后,确定“权利”的构成要素就成为体育权利定义的必然要求。然而学者对“权利”各项要素的认定并不一致。如霍菲尔德认为“权利”是由特权和自由、权利要求、权力、豁免4个要素构成的[3];葛洪义总结出权利的4要素说,即个体自主地位、利益、自由和权力[3];夏勇[4]把权利的构成归纳为利益、主张、资格、力量和自由5大要素”。于善旭教授[5]认为:公民的体育权利就是公民为维护和追求与体育相关的各种利益,因社会承认为正当而受社会承认和保护的行为选择的自由和资格。陈远军
、常乃军[6]认为:体育权利就是指公民或者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获得身体健康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自由以及平等和竞争的机会和资格,从而享有能达到最高体质和心理健康标准,最终实现最大自我利益和公共福利的可能性。童宪明[3]认为:体育权利由国家法律法规确认的,公民或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关于身体运动的权利。本文认为,无论是主张、资格还是权能,本质上均是利益或自由的一种表现,所谓体育权利就是由法律确认的人在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应享有的自由和利益。对于此定义主要强调3个方面,第一,体育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而不是法律赋予的;第二,体育权利的核心内容为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第三,将权利的本质归结为自由与利益,对权利的要素进行了整合。
2.3体育权利的构成
对于体育权利的构成,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如于善旭教授[5]认为从体育权利中可以引申出体育结社权、体育劳动权、受体育教育权、体育活动权、体育创作权、体育社会保障权等多项子权利。不可否认,体育权利也是一个权利系统,由于其为新兴权利从而与其他权利存在广泛重合与交叉,笔者认为这个系统的核心由体育教育权和体育运动权构成。
1)体育教育权(physicaleducationright)。关于此项权利,学者多关注不够,盖因此项权利从属于教育权。由于现代社会的全面教育和终生教育的理念,使得教育权下的体育教育权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其中学校体育教育既包括公共的体育教育,如学校的公共体育课内容的教育,也包括以竞技为目标指向的学校体育教育(sportseducation)(在我国目前则是专业的体校系统)。
2)体育运动权(sportsright)。在《新欧洲体育宪章》中,体育运动被定义为:“在轻松欢快的或者组织性的参加形式下,以体力的增强、精神充实感的满足、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及所有层次上的对竞技成绩的追求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其主要表现为一种行为、一种运动、一种生活方式或娱乐方式,目前主要包含两部分的内容,即大众体育(sportsforall)和竞技体育(competetivesports)。对于此项运动主要体现自由与平等,即运动自由和平等,国家、集体和个人不能加以不正当干涉,且应该创造条件予以保障。
这两项核心子权利是紧密相联的,从广义上讲体育教育一般要寓于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运动本身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在特殊情况下二者也可合并为一个过程。因此,如果单讲体育教育权,而缺失体育运动权,则体育权利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但如果只讲体育运动权而不讲体育教育权,则又不能保障其逻辑统一。至此,二者构成了体育权利的和谐整体。
3体育权利的性质
3.1体育权利在其他国家法上的权利归属
体育权利在国内法上的体现一般有4种形式。第一,从属于教育权,如芬兰,根据1995年宪法改革,芬兰修正后的宪法第13条规定了教育基本权利,在政府向国会所做的备忘录的说明中此权利包括个人发展自己的权利。体育活动和其他形式的体育文化是该权利的一部分。第二,从属于自由权,如冰岛,认为从事体育锻炼是人们的自由选择。第三,直接规定体育权利,如法国日宪法第一条,强调每位公民体育锻炼和从事身体活动的权利不受基于性别、年龄、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歧视。此外匈牙利宪法70/D(2)条也规定进行有规律身体锻炼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第四,直接规定有关主体的权利,如美国《业余体育法》。由此可见,体育权利在各国宪法和体育基本法中均有所体现,但根据各国法律体系尤其是权利体系的不同,体育权利有不同的权利归属,且一如国际体育文献的规定一样,无论在名称与内涵外延方面均缺乏一致性。
3.2我国体育权利的性质
1)总体归属于社会文化权利。
内容决定性质,既然体育权利包含体育教育权和体育运动权两项主要内容,那么这两项内容也就限定了体育权利的性质。首先,体育教育权隶属于教育权的范畴,而教育权属于文化权利;其次,体育运动权则具有复杂性,其主要表现为一种行为自由、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平等要求抑或一种谋生方式,因此其可能具有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因素。根据《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原则第1条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谋求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再加以体育排斥政治干预的奥林匹克精神,因此体育运动权主要体现了平等与自由的精神,而这是社会权利所强调的,从而使体育权利在总体上归属于社会文化权利。
2)体育权利目前仍为推定权利。
我国宪法第21条第2款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学者认为这是我国宪法对体育权利的规定,实际上前者属于“总纲”中的国家政策。国家政策也称为基本国策,是国家就社会发展所确立与制定的基本方针、原则与指导思想,包含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政治期待。“总纲”中的某项原则规定与“基本权利”的宪法地位相去甚远。总纲的效力不同于宪法正文,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法规属性。作为方针条款或者国家政策指导原则,其实施有待立法裁量,并排除司法审查。其次,一般认为,宪法46条规定的是我国公民的教育权,其虽然包含体育权利的部分(体育教育权)内容,但并未直接规定公民体育权利。
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尽管囿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与法治环境,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但通篇仍彰显了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思想,但遗憾的是其未明确提出体育权利,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体育权利概念,从而未曾按照一项权利的应有逻辑进行立法设计。
无论我国宪法还是体育法,都不曾明确规定公民的体育权利,从而使体育权利仍归于推定权利。
3)具有成为基本权利的各项属性。
何谓基本权利,我国理论界争论颇多。基本权利的范围主要有3种意见:第一,仅限于宪法基本权利文本中的权利(狭义)[7];第二,宪法文本中规定的权利(广义);第三,不限于宪法规定(最广义)。但基本权利必须是宪法权利,是我国法学界的基本学说。体育权利由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两项核心子权利构成,前者隶属于教育权,而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后者因其兼有平等权、自由权等诸多权利的部分特征而难以确定,但无论平等与与自由权均为基本权利之一,再者体育权利整体上属于社会文化权利,而社会文化权利是《公约》确定的基本权利,我国是《公约》签约国,《公约》对我国当然具有约束力,因此,体育权利可以作为基本权利存在。有学者认为,体育权利是“从母法中派生出来的,是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化”。从而是一种基本权利[8]。但正如上述分析,体育权利在我国仍是推定权利,因此,其仅具有基本权利的属性,但尚未成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
4明晰体育权利属性的现实意义
首先,作为权利立法,《体育法》修改时应按权利立法的特点进行立法设计,即围绕权利确认、权利享有、权利行使与保障和救济展开。其次,体育法修改时,在制度设计上应以保障人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参与为依归。竞技体育虽然受社会与经济性影响更为直接,但正如《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3条第3款所说:“竞技运动虽然具有可供观赏的特点,但也必须按照奥林匹克理想,始终以服务于教育性体育运动为目的。竞技运动是教育性体育运动的最高体现。它决不能受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的影响。”因此我国体育类立法应围绕着体育教育、大众体育而非以竞技体育为重点展开。再次,在国家体育资源配置上,也应该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逐渐转变,从重竞技体育转向于大众体育,即以全民健身事业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对竞技体育进行产业培育,提高其“造血”功能而不再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输入。最后,为我国体育法学的研究构筑平台,为体育法学的交流与对话提供前提与基础。
论文关键词:体育权利体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人球类运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