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麻将真的能赚钱吗?有赚钱的朋友告诉我怎样赚钱一下

有没有在手机上打麻将还能赚钱的工作_百度知道
有没有在手机上打麻将还能赚钱的工作
有没有在手机上打麻将还能赚钱的工作
我觉得不值得,但是你要是想那个玩的话就去应用宝下载,那里有很多适合安卓手机跌游戏,不管你想要理财类还是其他类型都有的现在告诉你你好,你可以玩一下炫斗麻将,因为他转的财富多了是可以换人民币的但是好多财富才能换异地那点
采纳率:5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打麻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顺指尖望去,时而好风如水时而罡风浩荡,古老的回响,就那么赤条条地来了
是兔年正月的事了,恍恍然就要闹元宵,元宵就跟灯连着,把一首或朱淑真或欧阳修的《生查子》反复诵叹,痛感九洲大地已无处可寻词境中那般古韵,那么,哪里尚有灯可看?
青灯黄卷伴英特网,只差白首穷经之际,惊见闽东南沿海古城——泉州,借首届旅游节之名行闹灯之实,弥足珍贵。但泉州并不被我看好,原因出自它的近邻晋江,一个因制售假药而将“品牌”行销天下的地方,纵有怎样的风物也吊不起人的胃口,而泉州机场毫不避嫌地自称晋江机场,这两条已经让人怕怕。
正月十三了,其它的灯市不是不得见就是差强人意地造势之作,灯河游兴已象扯飞的棉絮。电话里经泉州旅游节组委会确认,勉强组了个夫妻团,带着搓麻将整到后半夜的心情上路了。淡如白水的兴致,简便潦草的行囊,只求有个结局,向这个“长年”交待。
几日游下来,背囊里添了大堆有关当地的文章典籍、木偶头、闽茶之物,回到理所当然的平常生活里,恨恨地老有种给鬼追着的感觉,说白了,一个满可爱的地方逗得你有了心思。想不到为泉州竟有如此一忙,查全唐诗、全宋诗、宋词佳句、东坡集注、欧阳修文集、回族研究、宗教史、新旅全集、辞海,不亦忙乎。当下的日子,所有的城市人都庄重地应付着自己的问题,我却躲避着股市的潮涨潮落、楼花的朝开夕闭,搜寻对一座仅仅走近几天的城市更详尽的注释。
泉州,中国仅有的四十余处世界之最有十三处荟萃于此,风景名胜古迹人文多到让游人头麻心急,让导游难以两全。旅行社终于想出了分类“游”的好辄儿,甚至科目细到茶艺游;朱熹眼里满街都是圣人,现如今出街的圣人之后,远不如省亲的台胞侨胞多,更有幼儿园般乖乖跟在导游小旗下的内地团队;后渚港的活力自不比先前,香烛照妖镜装老店格外有生意,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恁地就杀进城门,泉州自造的“七匹狼”西服名字毒辣得想忘也忘不了……
五花八门的气象叫人摸不着边际,林林总总的线索不知如何定位,泉州,稳踞海岸,那么地铺陈复杂?那么地厚积薄发?走进任何街巷都是家家门风古典地一刀切,展读历史它却又比任何一个城市都勇敢地吸纳着海洋文明。
泉州,即游离在中华主流文化之外,又保留着最古老的民族文化活化石,很少有一个城市能铺展出如此文化多元的信号,很少一个城市能在你回程的机票里,印上如此独特的气息。步入二十一世纪的前夜,无论唐宋的落叶与明清的潮汐都不再浮泛,泉州,你还恪守着与众不同的尊严,向永久的大洋致礼。
泉州,同样叫人感动,关帝庙前的戏台活脱脱鲁迅先生的版本,戏台上一弯圆月分明是闰土头上那一轮。最难忘抵埠第一晚,坐人力车夜奔威远楼看高甲戏《高文举》不得,融月影在楼下往昔的校场闲步,市区灯光工程一景的威远楼月色里显得格外磁实,古朴得分明注定活在某一年,比如1503、比如1619,或再早些的宋真宗年间。
漫步高大的墙基下,冷冷的气温梳理出绝对清醒的思想,顺指尖望去,时而好风如水时而罡风浩荡,古老的回响,就那么赤条条地来了。
他说,美国精神是由一位孩子来代表的,他就是哈克·贝利芬
在美国南方大学做访问学者时,第一次外出是参加学校里国际留学生的郊游,white water rafting 。那会儿我对这个rafting 没概念,想到的是去河里划船,还有歌词里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去的时候带了照相机,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国内公园的景色。我们这群人里,也有二三年级学生,他们去过white water rafting,说是好玩得不得了,去了还想去。
南方的道路旁林带起伏,绿色山峦望不到边,偶尔呈现的宽阔湖泊让人嫉妒。美国人那么少,怎让他们拥有这么富饶的自然环境。两个小时后我们离开州际公路,进入国家森林保护区的山道。青山间一条大河沿山势流淌下来,河道时宽时窄。原来这里是一条让人们坐橡皮筏漂流的河,这段河流还曾经是某年奥运会漂流的赛场。但见停车处的沙滩上,到处是给皮筏子打气准备下水的游客。有些健壮的老年人,皮肤晒得黢黑,摩拳擦掌的。还有些十来岁的孩子们,教练让他们各自在身上绑扎救生衣。所有的人下水前都要穿救生衣,这气鼓鼓的坎肩穿在身上,给人平添一股子探险的精神气。
我开始想,自己的手表和照相机怕是得摘下来吧。到这会我还不知道漂流是个啥意思。我们跟着教练扛起筏子,下水后,按教练的要求,分别坐在了筏两边。我前面的男孩女孩是一对法国留学生,跟我一排的是一个匈牙利小伙子,我背后是美国教练。教练赤膊上阵,彩色的石头项链挂在毛茸茸的胸口,像个部落土著。他用英文发号司令兼掌舵,让我们前后左右划拉了好几圈。这时,我的感觉也还不错。接着他一声号令,掉转船头顺流而下。好家伙,这哪叫划船?筏子在水里连滚带爬,再也止不住。进入河流中间,河滩里大石嶙峋,水在石头里形成不同的涡流,河水左冲右撞,我们坐在筏子的气垫上就能感到河底大石头和水流的撞击。一个个大浪扑过来,人被颠得东倒西歪,禁不住狂呼乱叫;几分钟以后,全身上下都湿透了。
后来回到学校,留学生指导德波跟我说,你真行,还敢去漂流,我都不想去冒险。我说,早知道是漂流,我就不去了。
那天岂止是几度跳下河里把筏子掀翻来倒水,最惊险的是急流哗地打过来,人还没弄明白就滚进了河里。刚从浪里冒出头,又一个浪头打来,眼睛睁不开,鼻子还呛了水。几口水吞下肚,顿时我心惊胆战,直怕在这条美国河里丢了命,再也回不到我的中国,活活要让家人悲悼。我上气不接下气地冒出头来,河岸隔得老远,自己的筏子也不知去向。我已经多年不游泳,这会只管在水里扑腾,心里不断提醒自己要冷静,往最近的筏子游。
那段河里,不少人都被撂到了水里。我觉得眼前筏子近来又远去,上面的人并不知我是真害怕,都不着急救我。我扑打着靠近一条筏子,哑着嗓子喊help,才有人扔过一条绳子,把我拖近筏子;又有几个人出手拽我的救生衣。我这才明白,下水前教练为什么要检查每个人的救生衣绑好了没有,从肩膀那儿拽不拽得起来。我这一百三十多斤,在急流里得背朝河水面朝天,让人那么硬挺挺地顺上去,不然自己爬不出来,没准还把人家的筏子掰进河里。上去后我直着脖子大喘气,那帮美国人呵呵呵乐得不行。过了一会我看见教练,原来我们那筏人全都被大浪掀进了河里,各人奋自游出。这会他先抓着了筏子,正在靠岸的地方找人呢。
我到了自己的筏子上,惊魂甫定,不禁想起了一段往事。一个是当年在北京念博士时,有年夏天,中文系里两个研究生去黄河那边部队讲课,归途中两人要领略黄河风采,不听战士劝告就下河,结果下去就没了人影。议论此事时一位朋友说,这两个学生遇难,那送行的战士不知内心有多大的压力。他说当年他带学生上游泳课,谁都怕学生出事,担当不起。
这么想着,我不禁佩服起这满河的美国人。从我身边飘过的筏子上,有一群孩子,想也是刚才那大浪里冲过来的,真不知领队的老师想了什么法子把这帮孩子拢到了一起,又不知人家的爹妈怎么能放心。还有筏子上那些兴致勃勃的老头老太太,也不怕心跳过速关节疼。当时是秋天,人在河里掀筏子时,全身泡在水里;水面上热乎水里是冷的。上到筏子上就那身湿衣服给阳光晒,河风吹,一直穿到岸上。坐进空调车凉簌簌两小时,还是这身半干不湿的衣服。也是奇怪,谁也没说会着凉生病。
紧张了四、五十分钟之后,我们到了水流平静的河面。经过急流的冲刷颠簸,这终于可以坦然欣赏风景。在河里几番折腾,我觉得身体里充满了活力。刚才经历的险情,眼下已无迹可寻。到这时,我开始想象八十年代一些勇敢的中国人,他们漂流长江一两个月,该有多少艰辛!我也想到马克·吐温小说中,那个哈克·贝利芬和黑奴,他们逃亡的河也许正是这样的急缓不定;他们搭窝棚、点篝火、夜夜胡扯的林子,也许正是这样的荒寂莫测。
十个月以后,我离开美国之前,听一位教授讲美国文学。他说,美国精神是由一位孩子来代表的,他就是哈克·贝利芬。他年轻、淘气,不怕冒险,追求自由。这时,我就想到了那曾让我战栗一时的大河,那顺流而下的筏子,以及男男女女在水中出没。的确,那是一条激扬着力与美的大河。
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大潮,是每个传统企业必须面对的,万科自然不能置身其外。对IT企业,万科曾经很陌生,现在的理解还在ABC的阶段
传统企业与新e代企业的差别,越来越不容易说得清楚了。
最近万科与OICQ进行了一次网上争论,参与者从老网虫、IT专业人士、媒体记者到传统企业的职业经理不等。从激烈的对话中,可以管窥出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对问题的理解方式,截然不同。在讨论过程中,双方并没有特别意识到,很可能是在代表着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的佼佼者,进行了一场意义独特的对话。
有意思的是,这场意义特别的交锋,是在传统企业的网络平台中展开的。
感慨篇:OICQ访问杂记
话题的开始,是单小海在《万科》周刊的《与王石对话》论坛发出的一篇帖子——
单小海:周五上午,纠集了万科集团信息中心的朱佳生、陈虹宇君,一同拜会腾讯公司(OICQ)。我们的意图是,想与对方探讨如何利用OICQ的沟通功能,移植到集团企业,提高办公的效率。因为直觉这一块如果成功,可以作为传统企业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接待我们的是市场部的邹经理、朱经理。很年轻,言语间抑制不住的自豪,因为这个几个小伙98年鼓捣起的OICQ,已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个人网络寻呼系统了。
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但是小伙子有点固执,津津乐道于自己目前的成功:“企业这一块,我们暂时顾不上。(宣 传单上)是8月的数字,现在我们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3200万……”
我也就不客气:“你们的用户大部分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四川、重庆,好多年龄都是23岁以下,你们测算过没有,这3200万注册用户里面有多少商业价值?你们能够指望那些在网吧里上网聊天的ddmm给公司创造多少收益?
“你们这种以吸引用户指望卖广告赚钱的模式,到底有多少可行性?全世界靠卖广告为生的大网络公司,好象也就一个YAHOO!
“OICQ其实只是国外ICQ的翻版,有多少核心技术?据我们所知,国内如新浪等公司都在做自己的汉化ICQ系统,企业这块市场,你们不去占领,很快会有同行去抢。”
邹经理和朱经理就开始解释,因为腾讯现在只有60人,还是个小公司,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做。不过他们会跟公司的CTO汇报,探讨企业应用的问题。
走出腾讯,我笑着说,就凭这些创意,今天腾讯应该给咱们一千万。
因为工作的关系,最近和IT人士打交道比较多。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成功者,如张静君、CARBOY、桑夏集团的张总、安络科技的张CEO……与他们的交流,使我们这些置身传统行业的家伙,对IT业有了更感性更深入的认识。
但是遗憾的是,也有相当多的IT成功者,缺乏大的视野,缺乏对市场的敏感,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兴趣,缺乏对创建制度的远见和热情,缺乏对自己的技术和自己的公司以外事物的了解和尊重,这使得他们的成功,多多少少看起来有点侥幸。
如果不能和传统企业结合,如果不能虚心地与传统企业相互学习,现在的许多所谓的IT明星,不一定支撑得到春暖花开的季节。
书生意气:有道理但也有偏颇。
IT行业和传统行业既有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最大的共同点是,大家都是为了赚钱。不同点:缺乏对市场的敏感,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兴趣,缺乏对创建制度的远见和热情,但依然能够毫不侥幸地取得成功。
与房地产行业不同,IT行业是另一套规则,另一套价值观,在房地产行业最重要的,在IT行业可能顶多只是第二第三重要而已。有些缺点你们看得很准,但这些缺点在IT业并不见得就像你们想象的那样致命,而有些你们认为的缺点也许并不是缺点。
单小海:书生言之有理。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弱点,相信OICQ的选择肯定有自己的道理。
OICQ:万科并没有考虑他人
嘿嘿:1、首先请问像万科这样的企业有多少?2、有万科这样想法的企业有多少?3、万科为此将付出多少钱?
为万科开发专用的OICQ,如果要做出比较成熟的产品,是需要一些精力和投入的。
万科是否会为此全部负担?产品的开发和完善需要过程,万科是否愿意做这个试验田?如果仅仅为了一些单一、简单的功能,OICQ做这些事情是很无聊的(我就是这样认为)。
而且,因为万科而做的企业版OICQ,在国内会有多少潜在的用户呢?有了用户,他们是否接受OICQ的价格呢?他们是否会采用OICQ的工作方式呢?
在没有成熟的市场面前,谁都不愿意去尝试的。
从OICQ的发展来看,它现在面临着一个调整期。作为一个IT公司,它不会不考虑利润的实现。现在国内企业对网络的认识大多都停留在建立一个网站上,为什么这样呢?一方面是领导人的水平,另一方面是开发的成本。对于企业深层次的开发都是一对一的,并没有一个统一、适用于大家的标准,除了税务,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更是千差万别。
所以,国内的IT认知水平这么低,很难说开发企业版的OICQ会有多大市场。
而万科却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当然,这和万科刚涉足IT是有很大关系的,也可以说是万科对目前IT界的情况不了解所造成的。
如果万科真正想把IT融入企业中间,没有IT成长经历和经验的人,是会让企业走不少弯路的,而且会浪费企业不少投资的。
仅仅用数字不能解决问题
小我:注册用户是个什么样的名词?企业真正从我这里得到了什么?注册用户的有效百分比是多少?简单的数字真的有效么?
3200万这个数字让我想到大跃进时候的“小麦亩产超千斤”。
1934年德国出版了一本书《一百名科学家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听说后一笑:只要能证明我错了,一个人就足够了,何必要这么多人?
嘿嘿:很好。
企业真正从我这里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建立文化所需要的人气。注册用户的有效百分比是多少?简单的数字真的有效么?市场的培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有效百分比和有效来判断。
注册用户数在客观上反映了一种文化,建立一种文化需要大量的用户去拥护,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相应的规则。
为什么强调长期?一是因为大众购买力,一是因为电脑、网络普及率,还有一个就是相应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一种文化可以长久流传,而它所产生的凝聚力是不能忽视的,我们谁都不会指望几个人组成的小帮派去建立一种文化,而且谁都不会对几个人组成的小帮派长久流传而抱有希望。
只有文化可以广泛流传,只有文化是可以世界性的。
以用户为中心还是
以技术为中心
my2000: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我认为这是目前IT行业的突出问题。
微软最近重组的核心内容,就是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
多年来,在微软的视野里是没有用户的。
它基本是通过Compaq、Dell、IBM等制造商和CompUSA等大型销售商来收取利润,与最终用户没有直接关系。但这样难以控制服务的质量,而且这种隔离大大损及用户的满意度,并使自己与市场隔绝开来。
重组计划表明,微软终于要为客户服务,要倾听客户的声音了。
Jazzz:我非常相信一句话,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不可能一直是直线的发展。
有些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只有经历过以技术为中心,才会知道客户的重要性,服务的重要性。别人的经验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应该借鉴,来加快自己的发展,一步迈向共产主义只会带来更多的错误。
中国年轻的IT人士,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包括我自己。
我们的理解还在ABC阶段
Lion:向传统企业进一言:不要因为有钱就什么都去买,也不要以为自己就代表市场需求,更不要认为新e代的企业都那么嫩。
向新e代企业进一言:不要不重视个别的需求,也不要怕什么机密,你的核心价值是提供沟通的方式,而不是什么企业管理。
OICQ为什么不在现有基础之上建立面向企业的公共OICQ平台,以ASP的身份,向传统企业提供企业化的沟通服务?
不知道我的这个建议又价值几何?
Ayrton:承蒙各位抬举OICQ。
我个人很赞同上面那位大侠的文化一说,即形象代表了认可。我的朋友出差到山西的一个小地方,发现深夜网吧里面还有不少人废寝忘食地用OICQ,他当时就给我发信息说:“你们真是发了,这么小的地方都在用。”我想其中包含的商业价值,又岂是一个具体数字能代表的呢?有谁会废寝忘食地盯着新X,搜X或者网X的新闻、社区、搜索引擎,一看就是大半夜呢?
腾讯很看重创意,有关企业版的开发早就有了相关的构想,而且远不仅仅是万科一家曾经来找我们商谈合作的意向。但是问题远比单大侠想的复杂:每一家的企业要求都不同,腾讯在企业版的OICQ开发上,也必然会因为对传统行业的不熟悉而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更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所以把腾讯作为一家软件提供商来看是有失偏颇的。
腾讯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在现在OICQ软件基础上稍作改进,根据要求开发服务器端的控制程序,然后希望企业能接受这种方式,而不是根据企业的定制来开发不同的OICQ企业版程序。
我想反过来打个比方,如果全国各地许多不同企业向万科提出单独开发厂房、写字楼的需求,要求或大或小,各有不同,试问万科怎么对待?
事实上,腾讯内部的OICQ服务器运作良好,也是公司员工日常交流的必要手段,但是传统企业甚至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就未必能接受这种内部人人平等的机制,即普通员工有可以直接向老总发信息的权限。
腾讯作为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其依存的根基还是在互联网。无疑,为传统行业企业开发即时通讯软件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市场,但是腾讯也必须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自己的发展状况和市场前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很高兴中国有万科这样成熟的企业,我们也非常愿意和万科展开所有可能的合作。
单小海:谢谢这位来自OICQ的大侠的回复。
顺便说一句,万科虽然是传统企业,但是可以接受人人直接和老总对话——这一点,您从这坛子也可以看出来。
也许,一下子改造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企业的OICQ不太现实,但是如果有心,从现在开始逐步摸索应该算是一个不晚的起步。我本人和万科集团都希望能够有机会和OICQ这样的IT企业保持交流。
Jazzz:单兄说的不错,至少我到万科来就是想通过这个窗口了解更多传统企业的东西,为网络所用。作为IT人,一般都比较年轻,自己也觉得缺少太多的东西,特别是对传统企业的了解,相信这对做网络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人。
谢谢万科提供了这样的场所。
王石: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大潮,是每个传统企业必须面对的。作为城市住宅开发企业,万科自然不能置身其外。对IT企业,万科曾经很陌生,现在的理解还在ABC的阶段,但有一点是越来越清楚:万科是IT行业的客户。企望“传统企业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话题给万科决策者启迪!
透过外表华丽或简陋的房子,你能知道居住其中的灵魂模样吗
灵魂不租房,灵魂借房,到时它会还的。
灵魂借住的房子,是我们的身体,包括我们的肤色、身高、相貌和头发等。
借房手续大概是在上帝那里办的,没我们的事,我们只负责义务提供住所。
这所房子合不合住,也就是说,灵魂被包装得走没走样。其实走没走样不敢说,因为事先也没有人征求过灵魂的意见。房子是美丽的,人们会说,那是个招人喜欢的漂亮女孩;房子太过粗制滥造,人们会说,哦,就是那个牙齿暴出满脸凶残的家伙。或说,咦,那个秃顶的小老头可恶心了。外表形成了他或她的标志。人们看不见本质,人们不关心本质。但就房子来说,灵魂满意不满意都必须接受,并要在这里住一辈子。灵魂在这里被包装得难以突破,或说难以出窍。
灵魂就借居在这个躯壳里,委委屈屈别别扭扭,留给灵魂展露的地方或许只有眼睛,除此之外,大概还可以算上那很难说得清楚的气质吧。
透过外表华丽或简陋的房子,你能知道居住其中的灵魂模样吗?不知道。康德说,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
在不借助任何外在形态的情况下,灵魂能够独立地出现,并行走于世吗?
不成,那会像鬼一样,半夜出来吓人一跳。所以无论怎样,人们都要披一件外衣出场,就好像《聊斋》,狰狞厉鬼也需画皮出场,或者扮成一只美丽的狐狸,或者扮成一个美丽的少女。鬼也要漂亮的躯壳,没有鬼会选择扮成一只蟑螂或者一条鼻涕虫什么的。唯一不同的是,传说中的鬼可以自行选择外表形象,灵魂出世就不同了,如果行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无“丑”可言了。
像是牢狱,房子禁锢着那个灵动不拘的灵魂,终生终世都难以摆脱这肉体凡胎的累赘——除非睡梦,除非偶尔的出神,这是灵魂短暂的散步放风时间。在这个极为宝贵又极为奇妙的时间里,灵魂用来上天入地探古访今,用来飞奔于山岳河流之上,穿梭于人鬼万物之间,办他想办的一切事;而对于躯体来说,灵魂也是个危险的敌人,时不时要搞搞震伺机作乱,躯体如心怀鬼胎,如怀揣定时炸弹一般严密防范,说不定什么时候灵魂会给你出乱子。就这样,灵魂与躯体间存在的关系,是互相防范互相禁锢的关系,是委委屈屈别别扭扭厮守一辈子的关系。与房东彼此满意的关系和谐的房客,实在不多见,何况还是位不交房钱的房客。
其实,灵魂一直都是个虚荣浅薄的家伙,虽然给他展露身手的地方很小,但他从未安分过。他永不满意他的临时住所,他似乎有装修房子的瘾,它总在别出心裁地不断设计这居所的形象,力图修饰和改变这个居所:用化妆美容减肥增白增高,用时兴的返古的豪华的简朴的来装修装饰它,与遗传与本来与衰老作着永不疲倦的抗争,甚至不惜冒着死亡的危险去整容改装,力求以更新的形象打动和征服这个世界。
灵魂还是个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的家伙,胃口极大,永无止境地暴敛钱财权力美色声誉。是的,他以这个衡量他来世一遭的成就,他还十分注重生前死后的名声,如果你总是用不以为然的口气提到他,他是会耿耿于怀的。你看,灵魂在躯体内蠢蠢欲动,两眼炯炯闪光,鼓动和怂恿躯体不惜一切努力,抓住那个叫作机会的东西。
这里,我将灵魂的指代词用作“他”,而躯体的指代词则是“它”,前者属精神范畴,后者是物质。你看追悼会上人们称之永垂不朽,称之精神不死,那都是在说灵魂,没躯体什么事儿——也就是这个意思。
到我们死去时,灵魂就悄然出走。这个无情无义的家伙,看着房子日见衰老疲惫难挡风雨了,就悄悄地放弃了装修房子的努力,自顾走了,灵魂与躯体间的借房协议也到此结束。灵魂出走,丢下的东西你可以叫尸体,也可以叫遗体,还有一个更为确切的称谓,叫臭皮囊。
一年以前,人们对《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看法,谈起网恋时暧昧的笑声,不会比同性恋更好。
两个月前人们还对李泽楷推崇备至,但最近电讯盈科跌破发行价,人们对纷纷倒下的网络企业还是忍俊不禁地幸灾乐祸。
就在两天前的一次闲谈中,一位IT专业人士坚信,纳斯达克是美国对世界的一个大阴谋。
网络终究不是哥伦布的寻宝故事,也不是什么天堂自由梦,但是,如果我们看得更远——
在“美丽的谎言”背后,已经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的确已经有些不同。
恍如一场静悄悄的网恋故事,其实早已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或者不愿意留意;又或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我一直在想,他们是怎样开始的。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很多事情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来的。”
这种改变不动声色,但是无处不在。
就象刚刚过去的奥运,最大的赢家不是获取金牌最多的国家,也不是多赚了三五两银子的悉尼,而是一开始就被摒弃在外的,网络媒体。
以往,为了奥运我们只能牢牢盯着电视屏幕,被动地接受着上帝的安排,忍受比赛结束却迟迟没有结果的结果,以及忍无可忍的广告。但你不得不选择,因为没有选择。
而此次,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解放的快感。因为网络。
“感谢网络,”一个作者幸福地写道,在网上。
当你给公司人力资源部发出第一张电子请假条,你也许没有意识到,网络化办公、电子商务、远程视频会议、远程教学,这在几年前还无法想象,但现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工作方式。
当每天拨号、上网,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跟资本市场层出不穷的网络概念相比,这种变化潜移默化,但是更加致命。
就在上周,AC尼尔森公布了一份亚洲区内几大媒体的业绩比较。
从数据来看,亚洲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报纸受众比上年度分别下降了8%、10%,《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分别下降了5%、8%,只有《经济学家》和《远东经济评论》略有上升。
数据表明,传统媒体除卫视频道取得显著增长外,印刷媒体包括日报、周刊、月刊均呈下坡趋势。
真正令人生畏的,不是传统媒体市场存量的增减,而是来自网络新增力量的出现。
以《时代》为例,在亚洲,其传统销量将近31.5万份。相比之下,timeasia.com目前每月的浏览页次达到90万次,平均每周22.5万次。网络媒体读者群的迅速壮大,虽然不及传统版本销量,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觑,而且带来了新的读者群。timeasia.com近四成网民来自亚洲,七成六大学教育程度或以上,男性读者占了近八成七。以职业群体分析,五成八属于专业人士,一成三为高层管理人员。
新的读者群的出现,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呈现出一种与过往完全不同的崭新趋势。
是居安思危的时候了,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就象是一场浪漫的恋爱,当人家甚至已经利用网络眉目传情的时候,我们如果还想着给人送荷包——
会是什么结果?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创刊百周年纪念特刊的头条写道:“人类能够拯救这个脆弱的行星吗?”文字旁边是一张水晶般的地球全息照片,当地球倾斜着时,看起来就像是摔破了。球体的完整形象被授给环保英雄,旁边的说明写着:“我们的星球就像是托座上的精致水晶球,值得我们做最妥善的照顾。”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秋风乍起的八月,整个新疆热气腾腾。短短一个月内,共有5个大型招商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据说已签了近两百个亿的投资协议,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一片欢欣鼓舞之声。
与新疆各界人士在一起聊天,谈到当前的“热”时,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这些协议最后会落到实处。一个当地颇为活跃的记者私下里说:“每个招商会议来了好几千人,平均每人最低花费1万元,加起来就有好几亿。将这些钱支援新疆也够了,可能比那些意向性的协议还更实在。那些意向性协议承诺的投资,天知道最后能落实多少?”
我想起去年在新疆的一次经历,那是与吐鲁番附近一个党校的教师闲聊。这位教师当时对东西部地区差距表示强烈不满,并且举上海与广东两个地区为例,认为这两个地区的人均GDP比新疆高得多,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具体表现。
记得我当时也谈了看法,主要是谈新疆与这两个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所决定的生态资源系统不一样,由此决定的发展程度也不会一样。新疆必须承认这种先天的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如同我们要承认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一样。但那位教师不同意我的看法,只是纠缠在结果是否均等这一问题上。
在新疆半个月中的谈话始终就是这样在两极间徘徊。部分人怀疑“西部大开发”究竟是否有实效,担心出现新一轮泡沫经济;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新疆的发展就是缺钱,只要有大量的投资注入,新疆就会获得极大的发展。
我理解新疆人民急于拉平地区差距的急迫心情,但认为必须正视西部地区的资源限制,因为新疆地区缺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而任何地区要开发,总得解决水源的问题,否则人将何以存活?至于从去年开始出现的那个大而无当的“水工程神话”,我一直觉得它与《伊索寓言》里山雀夸口煮海的故事差不多。随着对新疆的了解加深,这种关于资源限制的考虑也越来越挥之不去。
我几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去那些或远或近的旅游景点,一路上总能看到一排排已经死去的枯黄的白杨树,据说这种防护林工程就是因缺水而难以见效,树的成活率不高。自从84年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来,最先启动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据当时见诸报纸的各种报道,防护林工程启动以后,多年来困扰北京的风沙开始减缓,扬沙日、浮尘日、沙尘暴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荒漠化并不是一种荒漠的“入侵”,而是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国土整体“退化”,因此效用十分有限,北京的“后院”内 蒙古和全国荒漠化趋势仍继续恶化。
于是政府只好再扩大防线,开始建设太行山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共构造了“五大防护林体系”,全部进入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八项生态保护工程之列。但这边种树,那边砍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陷入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恶性循环。
西部大开发就是在这个荒漠化日益严重的区域进行,让人不由得担心西部地区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这一忧虑不是始自今日,很早我就认定一个事实:人的生存,必须要受生态资源的制约。那种由自称彻底的唯物主者提出来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实在是种完全彻底的唯心论。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社会发展得好些?为什么有些社会始终在较低层次的生存问题上苦苦徘徊?
近几个世纪以来,为了解释世界各地为什么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各学科都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精神的、制度的、经济的,各种解释都曾领过一段风骚。独独只有一种解释始终未受到学术界的青睐,那就是地理学的。曾有先贤进行过这种努力,比如孟德斯鸠就曾试图建立地理社会学,但由于他对地理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神学阐释,从而使地理社会学还未诞生就沦为学术界的笑柄,严重损害了这一学科的声誉。以后的两个世纪里,思想界一直在清算“地理决定论”。
但是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类首先是环境的产物,而生存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人类的生存质量确实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盘点西部生态资源
人对自然的绝对依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水、土地、气候。
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而气候则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适合人类生存。
从这三方面考察西部地区,前景并不乐观。
打开中国的地形图,就会发现,中国的“三北”地区,即东北、西北、华北约有331.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4.6%),被地质学家称之为“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其间80%(即262.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实际上早已成了一片荒漠,也就是说, 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之中。
据原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一次调查,“三北”地区的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基本上是以治理1亩,荒漠化1.32亩的速度在扩张。近二十年来土地沙化速度为年均2460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荒漠化的原因是由于水源林与植被的破坏及超载放牧。专家们不止一次地发出警告:地形图上那些密布的桔红色小点,即被称之为“潜在发生荒漠化”的区域,也正在以不慢的速度扩张。
很显然,这些荒漠几乎没有什么地面资源,不能成为“财富之父”。
与荒漠化同时发生的是河流的干涸。无需回望遥远的历史,只要看看近二十年间死亡的河流就可知道情况的严重。在地形图上,已经没有水的干涸河床以棕色虚线标明,在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至少分布着60多条;而在新疆几大沙漠周围,则多达100多条。西部的荒漠化,正是植被消失、众多河流死亡的结果。罗布泊曾经是一个面积2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随着孔雀河等河流的干涸断流,72年这个巨大湖泊终于死亡。新疆石河子的大规模屯垦,造成了玛纳斯河断流干涸。黑河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内陆河之一,随着黑河下游的断流干涸,居延海也随之死亡。西部的其它河流与湖泊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位居内陆河世界第二的塔里木河也断流1/4,水量缩减到三十年前的1/10,从一条大江大河变成了一条水渠。
没有了生命之源,人类就不能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存。为了论证西部地区大开发是个可行工程,这两年竟然有不少专家出面论证“南水北调”的可行性,搞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水报告”。这个可操作性极小的报告,用科学的形式论证了从南方地区引水的可行性,全然没有考虑到工程需要付出的庞大成本,以及这一工程实际上是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
曾有多个报告指出,中国现在其实是个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我们一共有七大江河,从南往北,依次是珠江、长江、淮河、 黄河、海滦河、大辽河和松花江。早在28年前,黄河已开始断流, 奄奄一息。海滦河、大辽河与淮河近些年已经断流。可以说,今天整个华北平原已经没有一条常流河。水量丰富的松花江近几年也开始出现断流现象。七大江河中,有五条都陷入半死不活,濒临枯竭,只有水量最为充沛的珠江和长江干流暂时没有断流。但这两条河尤其是珠江已遭到严重污染,长江重要的支流嘉陵江已发生过好几次断流。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长江、珠江迟早也要步其它河流的后尘。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水土条件最好的东南部也开始缺水,如果过度透支水源,就等于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大谈西部移民的可行性。全然不去考虑一个事实,那就是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支撑力已达到极限。一次有关荒漠化的联合国会议提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的临界值为7人和20人。而目前中国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也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比如甘肃河西走廊绿洲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496人,最少的金昌市也有276人。人口剧增和荒漠化加剧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当地一位通晓文博的青年陪我参观新疆博物馆,那里的出土文物表明当年新疆曾有过非常灿烂、富有特色的中亚文明。我问那位青年:这些灿烂的文明诞生之地一定是后来才变成沙漠的,有没有人研究过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历史变化?青年告诉我,没有成书的资料,但估计就是沙进人退,凝聚着人类智慧与辛劳的文明被荒漠一片一片地吞噬。
一想到人类灿烂的文明被漫漫黄沙一片一片地吞噬,尤其是想到荒漠化进程正在一点一点地向我们逼近,那种人类在大自然肆虐之前的无力感就特别强烈。
近二十年来,新疆其实从来就没放弃过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地面资源在毛泽东时代就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改革以来,认识到由于牧地大量被用作农地,水土涵养能力大大下降,生态劣化,新疆已被迫采取“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等措施。
所以从地面资源的利用来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环境生态,而不是中国式的开发——除非环境保护成为“开发”题中应有之义。
对资源的开发,近十多年来新疆采取了所谓“一黑一白”的发展战略,所谓“一黑”是指地下蕴藏的石油,“一白”是指农田里种植的棉花,前者主要由国家垄断,后者虽由地方开发,但不是发出货收不回货款,就是受有关政策所限,基本上发挥不了什么优势。这两年加上了所谓“一红”,即西红柿,但这种农产品经过加工所增加的附加值也很低,更兼西红柿酱始终不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配料,所以,仅靠这三大战略的实施推进,新疆无法达到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理解新疆人民的焦虑,但我希望能想得更远一些。
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
说到底这其实是个养鸡生蛋,还是杀鸡取蛋的问题。
我在美国黄石公园附近的波兹曼市议会旁听过当地议员们的竞选演讲,演讲题目是:“发展优先还是环保优先?”这个竞选题目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大致情形是这样:波兹曼这个西部城市风景优美,那里的居民可以尽享湖上泛舟垂钓之乐。与美国其他地区比较,该地区发展水平偏低,家庭年收入平均两万左右,低于美国全国年平均收入3万美元的水平。联邦政府长期以来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食物券,免费供应鸡蛋牛奶等日常食品。
当地一位律师告诉我,其实波兹曼市民只要改换一下思路,就能轻易摆脱贫困,因为当地有一个蕴藏量很大的白金矿,矿藏所在地的主人们大都希望政府批准他们开发,从而迅速脱贫致富。但这种意图却遭到当地其他人士的激烈反对,多年来这个地区的议会与其他公共组织一直就在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
波兹曼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新鲜净水,漫步在树林环绕的河流湖泊之旁,比远离大自然的现代高水平物质生活要好得多。在台上发表竞选演说的议员们,在别的主张上有些差别,但在环保方面的看法却相当一致。
我国一些地区的做法正好相反,这方面已有许多惨痛教训。
贵州有一个山区,十多年前还是一片青山绿水,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地上流淌着清清的溪流。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当地居民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进行土法炼铅。几年以后,空气中弥漫的铅粉等有毒物质将附近的树木花草等植物全都毒死,方圆15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再也没有一条干净的河流与小溪,居民饮水需要大量从外地购买矿泉水。除了生态系统的彻底破坏之外,铅粉污染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当地不少居民眼睛被铅毒熏瞎,得了不治之症。
以人体健康与生存家园为代价所获得的人均收入提高,这样的“发展”对人类又有什么意义?
已经有人指出,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撒哈拉大漠到华北荒漠,一条横贯非洲与亚洲的连续沙漠带已经形成。它从巨大的撒哈拉沙漠开始,穿过中东——阿拉伯沙漠到中亚——南亚——新疆沙漠,与陕西——内蒙古——华北地区那些潜在荒漠化地区连成一片,几乎已经抵达太平洋西岸,成为世界上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横穿欧亚大陆中线与北部非洲的一条超级沙漠地域。它既是地球气候变化的结果,又是地球气候进一步变化的根源之一。
处于这样一条世界宽阔荒凉沙漠带上的中国特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太原、兰州、西安、乌鲁木齐,可能将难逃与开罗等撒哈拉沙漠超级城市相同的命运,变成一个个沙漠围城,而中国西北与华北地区基本上成为温带(冬天)或者热带(夏天)沙漠气候。联想到世界上众多因荒漠化而沦落的国际生态难民,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气候和地理变化引起的经济、政治、社会、文明后果肯定非常巨大,而我们却显然缺乏应对良策。
作为一位观察者,在罗列了西部资源的现状以后,我只想再次强调一句话:进行西部大开发,一定要建立绿色GDP概念,不要竭泽而渔,不要让世界生态难民的行列增加中国这一支系。
只有在诗人变得可靠的时候,诗歌的审美素质才有可能滔滔涌现
现代诗的读者正像华南虎那样日趋稀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读现代诗越来越成了一种针对读者智力的检验,我们也可以把“检验”二字换成“折磨”。以高超的文字技艺而非卓越的人格形象显示自己的存在,成了二十世纪不少诗人的典型特征。
我们愿意佩服他独出机杼的句子,出人意表的想象,却往往无从辨认诗人本身,更别提对诗人抱有热爱之情了。现代诗人似乎大多长有一个巨大脑壳,其中蕴藏有大量足够致读者的理解力于死地的奇思异想,却惟独不见诗人的真情流露,或者,那份真情仿佛搭载上了“和平号”宇宙飞船,只满足于以失重的状态演示情感。这让我想起一个关于未来人的可怕预言:由于人们越来越懒于使用肢体,越来越强调使用大脑,日后的人类将个个具有硕大无朋的大脑,四肢却急剧萎缩,形状大致如一只放大的蝌蚪。
如果现代诗人的奇思异想足够有力深刻,表达方式也足够新颖纯美,作为读者一般也愿意在智力上作出臣服之态,为自己的智不如人而自惭形秽,为偶一为之的审美发现而欣喜若狂。人们对待T·S·艾略特或艾兹拉·庞德之辈就是这么做的,通常并不计较艾略特生命意象上的相对平庸,或庞德生命操守上的若干不争气之处。
然而,如果说二十世纪的个别大诗人还能通过自己别具一格的创作给人类带来启示的话,相当数量的等而下之者,把文字分行的目的,似乎仅仅是为了吓唬一下读者。张扬怪诞的情感、抖露离奇的信念,几乎构成了他们的下意识冲动。美丽的诗歌遂幻化出某种美丽的狰狞,不愿开卷取辱的读者便只能礼貌地与诗歌告别,于是,我们几乎也忘记了真正的诗人应该是怎样的。难道,比技艺出众、异想天开更重要的,不是诗歌应该首先让人感动吗?不是诗人应该首先让人觉得可亲吗?
这些本来已懒得去发的感想,是被一本薄薄的诗集重新唤起的,这两天我一直在读周实先生的诗集《剪影》。
在序诗中,为了说明自己诗性思维的特点,诗人周实写下了这样几行句子:
就像麻绳在颈上绞着
就像开水在灶上烧着
就像深潭在山里睡着
潭里的鱼儿却莫名的惊慌
它们太简单了。但是,麻绳绞颈的窒息感,灶上沸水所传递出的紧迫感,以及山中深潭那一份与世无争的恬然睡相,又分明暗示了诗人的多重情感维度,多种生命触角。诗人精选的意象,几乎个个可以被读者自身的生存体验还原,这里没有丝毫失重状态。
我们一边展读着诗人的诗句,一边又会不由自主地打捞自己的生命经验,而且,貌似幸运而实则顺理成章的是,作为读者的生命经验,总能与诗人的诗句进入某种生命情境上的重叠。哦,久违了,一种可以切切实实获得感动的诗,就此在眼前逐行展开。诗人的形象变得真切可感了,时而有点憔悴:“惟有这副躯壳/临风独立/日晒雨淋”,时而有点孤僻:“移步门上猫眼/惟有走道孤灯”,时而又显得凄清落寞:“看不到一张熟悉的脸/视野里全是辉煌的商店”。
对我这一个多少有点特殊的读者而言(这特殊性在于,本人也曾有过十余年的写诗经历),读周实的诗,我还仿佛意外地获得某种赦免。我发现自己完全没必要去累人地思考作者的诗风属于哪门哪派,完全没必要费劲地去摘抄一些文坛高士的谠论宏议,作者的诗情既不在某个《海滨墓园》里,也不会“像一个病人上了乙醚,躺在手术台上”,更不会奢望“让沉重的影子像道路/穿过整个国土”。
如果周实的诗能够给人带来某种震惊的话,那便是诗句惊人的朴实,朴实到几乎使人怀疑那是否还是诗。但紧接着感动就接踵而至,对诗的质疑也随即冰释。
重要的是,诗人的每一种忧虑,每一份困惑,都直接连着地气,通着灶台,牵扯着岁月,关联着妻子,一句话,维系着一个中国男人活生生的家常日用情感。我们知道他在为什么流泪,被什么感动。诗人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让我们相信了这一点:他虽然是一个敏感多情的人,更是一个诚笃实在的人。诗人的心向我们敞开了,读者的心也就不必设防,可以径自向诗人飞去,感觉就像走向一位老友,然后拍拍他的肩膀,或者面对面递一枝烟,或者肩并肩共看落日西沉。我发现,诗人周实并不打算显得比他的读者高明,他只是坦然地向我们显示了自己的可靠。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发现对我便更为重要,即只有在诗人变得可靠的时候,诗歌的审美素质才有可能滔滔涌现。
我们试着欣赏组诗《你》中的一节诗:
生活中没有什么大事
有的只是芝麻小事
为了小事面红耳赤
你我只有这种本事
语言惊人的平白,叙述惊人的流畅,乍看之下所有的字眼似乎都不宜入诗,一愣之后却被诗境的精炼警醒所震呆。机智中充满着自嘲,冷峻中似乎又洋溢着宽慰,一幅寻常夫妻的家常图画,遂跃然纸上。这样的诗句似乎一点也没什么了不起,读完之后却让人静默良久。
诗人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发言,他先是诚实地感受,然后便诚实地记录。
同样在这首《你》中,诗人用全套的大白话,写下了这样一种失恋感受:
喊一声要走
便无法挽留了
不是短暂的旅行
而是完了,完了
没有渲染,没有修饰,我们却真切无比地感受到了那份沉痛。说不清诗意的秘密到底隐藏何处,生命的严酷,命运的残忍,却兜头浇来,摩挲书面的手指能够顿时觉到一股寒气。“完了,完了”,真是“比什么都厉害/上帝的那一声‘不行’”(勃朗宁夫人)。我只相信,没有对生活够格的感受,单凭一点文人的笔墨活计,是不可能表达得如此犀利痛快的。为这类诗行输送养料的,不是先贤的华章,陋室的苦吟,而是诗人曾经承受过的生活苦难。那苦难可以被表达为如下两行诗句:
南方的盛夏火山一般
岩浆如发披在肩上
一个不擅长塑造自我的诗人是乏味的,如果人类应该特别记住某些人的形象,诗人就是其中之一。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认为,凡是其形象不能让人记住的诗人,即使诗句华丽无比,想象挟云带电,才华独吞八斗,也依旧只是匆匆过客。此外,特别值得在今天一提的是,诗人的形象不必都是高大的,伟大与否更是无关紧要。比如,我们民族记忆中留着长指甲的李长吉便无甚伟大性可言,杜牧、秦观更是整天泡在秦楼楚馆里。我们要求的只是,你必须真实而又独特,真实是赢得信赖的前提,独特则构成信赖的条件。
若我们姑且依循这个标准,周实的诗便显出了价值。我怀疑周实也许从未想过以诗人自命,也未必具有成为大诗人的宏大抱负,如果真是这样,虽然会使他的作品外观上略显糙砺(毕竟,写诗除了仰仗天赋之外,也是需要一份苦役犯的经营的),但作为回报,却也会极大地突出诗人的真情品质。
当诗人抖落所有虚饰、视一应矫情为无物时,他的自我造型便最大程度地贴紧了大地,他的感觉器官便最大程度地进入锐敏状态。于是,当“梦儿尖叫着各自回家/树梢上挂着几声嘶哑”时,我们追随着诗人的视线,“遥望远处两点灯火/像两个人儿正在偷情”,我们也同时听到了“夜风拧着窗钩”的声音。当诗人郑重发问:“如果能够疯狂一点/我究竟是人模还是狗样”,我们也会本能地把同样的问题扔给自己,并坚信自己同样找不到正确答案。
唉,原来诗歌的魅力是这样产生的,当诗人变得诚实以后,我们愿意与诗人抱有同样奇怪的信念:
惟一的去处
是那温暖的坟包
那里面盛开着三月桃花
千万别变成“西部大开挖”。
——专家呼吁,不要借“西部大开发”的名义,进行破坏性开发。
戈尔不需要“在职训练”。
——《纽约时报》挺戈尔,认为小布什需要假以时日才能成为他口中所形容的领袖。
进军制冷业是铁定的事实,但未必是格兰仕的牌子。
——一个月前信誓旦旦,一个月后悄无声息,俞尧昌解释为改变战术。
失败者没有什么不好的?事实上现在同哈佛的MBA一样受人敬重.
——.com倒闭后,猎头们同接收者来得一样快。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中国的“索尼”。
——康佳澄清“要淡出彩电业”的传闻。
南水北调调来的水,农业用得起吗?
——农科院一研究员质疑。
执法者请上场。
——吴敬琏认为,“基金事件”已经涉及到法律问题。
如果你热爱这个国家,如果你想一个人呆着,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天与地,你去西部吧。
——一位记者的西部随笔。
我们在此次旅行中,还有两人住一个房间的情况。
——沃尔玛新掌门李斯阁的中国之行,仍不忘身体力行降低运营成本的理念。
日本将在五年内超过美国成为超高速网络大国。
——索尼公司会长出井伸之对未来充满信心。
莫大门站在球门线上给人的感觉除了魁梧,就是紧张
上海万科老总丁长峰,致力于万科集团北部各公司(南方的弟兄因路途遥远被忍痛抛弃)的亲善交流、倡导万科一贯的“健康丰盛”宗旨、活跃各路万科好汉的沟通氛围,在率先经过一段近乎残酷的秘密“魔鬼训练”之后,向北京公司、沈阳公司、天津公司发出倡议,举办“四国足球邀请赛”。
倡议一出,四下里响应声一片,沈阳公司更是本着重在参与的精神,私下里仗着地方底子厚的优势,在开赛前三周组建了一支队伍。其余天津公司和北京公司也是纠集各路人马,人事部“球探”更是纷纷打探新到员工中可有被埋没的“司脚”,以便抓紧充实队伍,阵前磨枪,不快也光。
空前高涨的气氛使得各地老总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队伍名单一出,名字大都跃然纸上,北京公司最为壮观,计有莫军(守门员)、陈平(前锋)两位发烧友;天津公司刘壮成决定在大势已定(或赢定、或输定)的情况下披挂上阵;丁长峰更是身披上海队10号球衣,俨然“大牌”,殊不知其余队伍早已将其列为进攻的主要突破口。
10月13日下午,阳光灿烂。首届“四国足球邀请赛”第一回合正式在北京国家队训练基地开幕。四支队伍衣着光鲜,粉墨登场。比赛以抽签分组,两队一组,每组胜者次日角逐冠军,负者争夺第三。
比赛前几天上海队已放出风声非冠军不取,舆论也一致看好,沈阳队因组队时间不长,被私下里当作弱旅,就看北京队与天津队如何为争夺亚军而努力了。更有好事者欲投注赌名次,把四队排名早早列出:第一上海、第二北京、第三天津、第四沈阳,赌注为一斤包子。
北京——沈阳
第一场比赛在北京公司和沈阳公司间展开,比赛甫一开始,双方奋勇争先,没曾想未过多久,北京公司就因一个禁区内手球送给对方一个点球,对方当即笑纳。此举激发了北京队的斗志,在随后比赛时间大都压着沈阳队半场,却是只开花、不结果。上半场接近尾声,又因回传守门员失误让沈阳队再得一分。好容易扳回一球,上半场也结束了。
下半场,双方队员大都原形毕露,脚步踉跄之下,体力已成决定场面优势的唯一要素。动作变形之下,磕碰逐渐增多。终于,北京公司守门员孙凯群被沈阳公司前锋踢青眼眶,被迫下场,替补守门员莫军只好上场。许是疏于球场,莫大门站在球门线上,给人的感觉除了魁梧,就是紧张,后卫队员除非万不得已,决不敢将球交于他。
好在莫大门颇有自我保护意识,每每被迫出击,必大喊一声:“让我来!”此时,双方队员也都能以大局为重,娱乐输赢事小,老总被弄得鼻青脸肿去开随后的听证会终归不成体统。于是北京的后卫和沈阳的前锋无不放慢脚步,趁机喘口气,待莫军拿稳皮球再抛出后,重新拔腿狂奔。
随后的时间里,沈阳队的大门前热闹非凡,球象长了眼睛一般,不时地飞向大门左右和上方,独独进不了球门。比赛最后结果,沈阳公司2比1胜北京公司。
天津——上海
第二场比赛随后进行,开局不久,上海公司就进了两球,场下观战的已经开始推测本场比赛上海总共能进多少球,一时间上海队行情更加看涨。那赌一斤包子的又开始振振有辞,仿佛上海队多进一球,他就能多赢一屉包子。可是世事总是难料,在这以后,上海队居然就再也没有攻破天津队的大门,天津队倒是硬扳回了两球。
比赛结束,本应实行加时赛,并以金球定胜负,裁判看出这两拨人马着实累得不轻,遂取消加时赛,直接进入点球决胜负。关键时刻,天津队守门员发挥出色,左扑右挡,生生将上海队拒于冠军争夺战之外,围观者无不跌破眼镜。如此跌宕起伏,扑朔迷离,让两位北京公司观战的女啦啦队员顿时迷上了足球。凝眉唏嘘之间,不知泪为谁洒,威武刚勇之后,却有这种花柔。
北京——上海
同是天涯沦落人,北京公司和上海公司终于相遇。北京公司更是祸不单行,在主力守门员受伤之后,上一场替补上场的莫军手指又不幸受伤,只是伤得有点蹊跷,不知为什么,这场比赛前,其手指已如胡萝卜一般。原本指望莫大门再用“让我来”来阻挡对方的毛手毛脚,这招失灵,只好临时在队伍里挖掘替补门将,没曾想却挖出了一个本届比赛最佳门将——李瑞军。
原为后卫的李瑞军居然在整场比赛中发挥神勇,北京公司队员大受鼓舞,随即又遣上福将前锋陈平,全队动员,只打丁长峰这一早已瞄准好的突破口。想那丁“大牌”年轻时也是一员骁将,怎奈岁月不饶人,北京队众小将又杀得性起,哪里体谅“大牌”此时的黯然神伤!屡次三番,“大牌”终于中招,回首身后北京小将一骑绝尘,破网定乾坤,沧桑感油然而生。
沈阳——天津
这是一场最没有悬念的比赛,沈阳公司的体力好象已在前一天耗尽,天津公司攻进3球。北京公司在场下悉数成了天津公司的啦啦队,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远亲不如近邻,比赛将近尾声之际,更有人唱出了“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下半场后半段,天津公司老总刘壮成果然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翩然登场,司职前锋。刘前锋在场上拼抢积极,进攻也有欲望,无奈天津队另一12号前锋持球太独,总想表演帽子戏法,每每让刘前锋错失射门良机,气得场下北京啦啦队大喊,“把12号换下!”但刘前锋始终以团队利益为重,见进球无望,索性甘当绿叶,频频扯动,创造机会。终于刘前锋开始气喘,挥手下场,场下叫好声一遍,虽未进球,却也赢得一片好人缘。
四国邀请赛最终排名与之前预测可谓一个天、一个地。曲终人散,满地的镜片引证了“足球是圆的”这一被中国足协屡屡提及的哲理。倒是那个以一斤包子当赌注的人,却总也想不起是谁了。
房地产商比政府更敏感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因为房地产开发首先要考虑市场的消费对象
谁对社区更敏感?
作为与人密切相关的住宅,尤其是房地产商要向人们推销的住宅,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在新住宅运动北京筹备会上,社会学家杨东平表达了一脸的困惑:红红火火的房地产业似乎与所谓知识分子群体相隔甚远。
这也说明一个普遍事实:即当今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是处在体制之内,其住宅是由政府分配的。政府积极推进的安居工程,在知识分子阶层内没有遇到阻力甚至没有多少争论,倒是在民营地产商中招致了巨大非议:因为安居房分割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并且超标建房以及掌勺者多占的现象触目惊心,这种资源分配方法,与市场经济是背道而弛的。
政府有政府的理由,即使在发达国家,由国家提供公房是普遍采用的办法。比如,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政策,就极大地有助于国民的安居乐业;而香港的廉价公屋,也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有效的安居途径;美国的政府廉价房也不少,但主要是用于出租,而不是购买永久产权,因而为爱好流动的美国人所接受。
我国政府的住房分配正在由实物分配向货币分配过渡,但这一政策从大框架到细节,均有待迅速而深入地探讨,否则,我们永远要在厚重的历史遗留问题与新规则之间徘徊。
由民间人士发起的新住宅运动,其名称得到政府有关人士的指点,改为新住宅论坛,但这场运动由民间人士占主导,则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方面说明了民营房地产企业的壮大,另一方面,预示着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市民社会的萌芽。关于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理论探讨,我不是专家,但在房地产业兴起的地方,确实有许多值得说道之处。
房地产商比政府更敏感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因为房地产开发首先要考虑市场的消费对象;在房型设计中,充分考虑消费对象的户型人口构成、空间行为与使用方式的差异;是否核心家庭抑或数代同堂、有无保姆、家电如何配置、网络设施、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在一个楼盘的策划中有相当重的分量;而对地段环境的考虑、房屋内外装饰材料的选用、整体形象风格等等,更是如今精明的房地产商均要殚精竭虑的。看来,尽管政府在大力提倡住宅的产业化,但房地产商似乎看得更长远、更精细。
这是民间力量参与市场动作,具有政府无可比拟的优势的证据,也是市民社会得以存在的充分理由之一。
在发达国家复兴市民社会,乃是为了克服日益繁复的科层制国家权力,对市民混杂多元生活的扼杀;在中国提倡市民社会,面对的对象是有些粗糙和武断、甚至带有传统专制成份的权力机制,意欲逐步消解、并进,从而建立多元并存的市民生活领域。
重构居住方式
在中国传统居住模式中,四合院、民居村落、行政建制大院、住宅小区等是几种较突出的类型。其中四合院被认为是中国居住文化中的最具典型性的模型;行政建制大院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必将迅速瓦解;民居村落则依地域与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有不同的所指;住宅小区是依附于传统计划体制的,一种正在面临全面更新的居住方式。
在新住宅运动追求的居住中,社区将逐步得到深化发展。可以说,至今为止,我们对社区的理解是不完整的。目前以物业管理为主导的社区,仍未能组织积极的社区公共交往,物业公司往往是依附于房地产开发公司,不停地在居民群体中作“秀”,社区居民未能自发地、积极地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在经济上,社区居民也未能理解居民的继续投入,是社区有活力的必要保障。
在社区生活中,公共活动面临许多创新,其内涵远远不是“群众娱乐活动”的当代版。社区电子商务、物业管理、邻里空间、老人与孩童活动、选举与论坛、游戏与精神等等,是构成社会大结构的基础单元,因此,社区文化的创造与社会意识形态的重构密切相关。
社区事务管理处,将代理原来由政府强制的许多权力,并进而演化出非强制性的社会公共事务,有助于塑造平等开放的社区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自我意识水平。
通过塑造新型交往空间,直接刺激人与人之间新型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新住宅运动涉及政治、经济与各种学说的改革历程还漫长得很。
良好社区的形成,有赖于比目前的小区开发更大的规模的房地产运作。房地产商一是基于行业本身发展、资源更合理配置、经营更规模化的要求,提出了产业联盟的设想,并且将这一联盟扩展到建材工业、建筑技术、网络业等其他行业;二是从居住文明的发展角度考虑,参考发达国家社区生活的经验,因而也要求规模化的合法性。
随着房地产集约化、规模化,自主的社区生活必将占据国民生活的重要位置,市民社会的形态日益明显。
美学与意识形态诉求
我国民间传统的建筑美学主要侧重于造园术与风水系统,作为现代意义的建筑审美,则来自于梁思成先生那一代人以西方古典美学原则草草构成的中国建筑比例、尺度、和谐理论。与现代中国人生活形态直接相关的建筑审美学说并没有成熟的规范。这些年房地产开发流行的欧陆风、澳洲风也只是表层的借用。
所以,新住宅动动应该致力于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材料、技术在居住环境塑造中的技术美学研究,并结合运用现代行为科学、心理学的知识,建立新时代的居住关系。
城市中居住空间环境是否和谐优雅,很大程度影响着城市的整体景观质量。大量住宅是作为城市总体面貌中绵延的背景,而少数住宅甚至可能成为某些地段的标志性建筑。住宅建筑的性格应该是温馨宜人的,住宅区的公共空间和各种公共设施,是城市市政广场、市民广场和公园、街道的延伸,它的细部是居住者更易于感官接触的,因而可能给城市居民以比公共建筑更深刻、更牢固的印象和感受。
城市居民与城市结缘是以家的建立为真正开始的。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在城市中有不同的领域感。大多数人最强烈的领域,是在自家室内及其相近的住宅区公共活动场所;江洋大盗可能把握一些特殊的空间;欢场人物熟悉并把握着一些具体的场所;城市领袖人物视整个城市为自己的家园,因而整个城市类似于他们活动的舞台。
新住宅运动关注的是普通人,因而在住宅设计和社区建设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普通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致力于形成普通人领域感的空间与环境,必须改变那种把城市当各种戏剧舞台的做法,城市美化运动应该建立在对普通人生活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过于人工化的、舞台布景一般的城市空间是不适合于居住的。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蒙程序没有很顺利地开展,“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抗日救亡中断,八十年代文化启蒙又为政治风波所压抑。中国需不需要启蒙?对这个问题应该是人言言殊,但科学精神的缺乏、公正与公开性的缺乏、法律意识的缺乏、民主的缺乏,却是有目共睹的。
新住宅运动难道还能启动这些宏观层面的启蒙程序?当然不能。但是,我们可以在微观的层面来作有效的推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告诉我怎样赚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