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林志杰台湾综艺谈cba打球有感,台湾与大陆各省比较,哪些队可以赢

林志杰:中国男篮永远是支强队 但必要好好考虑
林志杰:中国男篮永恒是支强队 但须要好好思油盘新华网马尼拉8月9日体育专电(记者张地狱、黄杰)中国男篮下半场崩盘,惨遭中华台北队逆转止步八强。赛后失掉对阵中国队首胜的中华台南队队长林志杰透露表现,中国男篮在亚洲永远是一支强队,但中国队要好好考虑,额外是一些心理层面的问题。中华台南队下半场赢下中国队28分,一举旋转上半时重元素10分的下位,林志杰充当了简正模式,上半场7投1中的中华台北队队长下半时7投5中,半场砍下13分5次助攻,戏曲片舀下17分。他不只中远隔断投篮精准,还频繁闯进外线对中国队组成杀伤。&好久都没有赢过跟强队的比赛,刻期颇为雀跃,是法术共同奋力的究竟。&林志杰对记者说。往年曾31岁的林志杰正在CBA浙江广厦服务,外号&野兽&,可窥见一斑他正在球场上凶悍的球风。&此次我是队长感觉当然不太同样,随着年数的添加,和年轻队员一起打球当然偶然赛车场上会有点费劲,但他们的立场也影响着我。&林志杰前五场竞赛场均15分,逆转大专菲律宾一役更有&准三双&的冷傲表现。当然因脚踝茅屋,在对阵卡塔尔争取同类第一的比赛一分未患上,但倔犟的意志让他在对阵中国队时再一次迸发。对付中国队的表现,林志杰则闪现本身也感觉有落差,&中国队有更年迈的队员,他们的每一个点都尤其好,可是感觉他们不有打正在一起的感觉,不足向心力,打得蛮云散,跟过来的步队有点纷歧样。&但林志杰仿照照旧对中国队漫溢盼愿,&若是中国队要朝更好的左袒进行,要掌控好心态的标题问题,调解排遣好本人的生理,好好考虑这些问题后,中国队会走得更好,他们永暂是一支强队。&(完) 00:04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7被浏览18,990分享邀请回答2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8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台湾同胞尴尬症集体犯,面对援手张学文让林志杰很尴尬
最近,在中国大陆CBA工作的台湾球员们都或多或少有些尴尬,起因就是因为每场比赛开始之前在举行升国旗仪式的时候所有的球员都认真地执行注目礼,而只有曾文鼎同学把头深深的低下去,这一举动让让许多看球的观众十分不满意。
有人因此指责,台湾球员打球只是为了钱,不是为了联系大陆什么的。
这边葫芦未按下,那边瓢又起来了,在广厦与北京一战中,林志杰与翟晓川卡位过程中一直使用着小动作,愤怒的翟晓川挥拳要打林志杰,这场冲突让北京队被减少了5万元,翟晓川也因此被禁赛,又让林志杰招来一阵骂声。
就这样,在舆论界出现了一种极端的说法,就开始攻击台湾的球员了。
在CBA联赛第29轮山西队对阵广厦的比赛中,比赛情况就变得有些小尴尬。首先是闫鹏飞在面对他们的时候突然爆发了不一样的战力,在一个台湾教练的领导下,对面有两个台湾顶级球员,闫鹏飞在比赛场上送上了两记飞扣。
其次,在比赛中张学文也被林志杰送上了死亡缠绕的防守,在中线附近张学文被他给挤倒了,可能是有些不好意思,也可能是友谊,他伸手想拉起张学文,但张学文无视这个友好的举动,自己站了起来。
广厦队是拥有最好台湾球员的球队,林志杰和新人王刘铮,他们的加盟让广厦变成CBA竞争力恒强的一支队伍,而台湾篮球近几年的进步也有目共睹,他们之前也战胜过中国男篮。
但张学文拒绝握手这事儿,到底是因为什么,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邮箱youkujubao@service.alibaba.com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和Copyright(C)2018 优酷 youku.com 版权所有解闷,救台湾!————宝岛篮球观察与思考[转]
所有的人都是井底之蛙,区别只在于井口的直径不同。
在台湾的论坛上看篮球迷的帖子,需要一定的气度。上面有对台湾或日韩球员过头的吹捧,有对外面世界的无知,也有对大陆或姚明缺少善意的内容(当然也有不少理性的球迷)。争吵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换做我们在同样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是这个样子。更何况在这个大陆最好的篮球论坛上,让人一声叹息的言论同样屡见不鲜,尤其在关于台湾篮球的帖子里,不时能嗅出傲慢与偏见的味道。其中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台湾篮球暂且不论,问题是只要一旦有了先如为主的概念,得到事实真相的可能就为零有人会说:亚锦赛的第11名,了解它又有什么意义呢?把眼光放远当然没错,中国篮球也到了超越亚洲境界的时候了。然而台湾不同于卡塔尔,且不说两岸血脉相连的紧密关系,仅是对岸职业化发展的借鉴作用,以学校为主的人材培养机制以及同为华人体质下篮球技战术的探讨就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3.6平方公里2300万人口的宝岛。
台湾篮球是什么样子?SBL联赛水平如何?有多少球员可以胜任CBA?影响台湾篮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篮球职业化的过程怎样?发展前途如何?本文会试着粗略回答以上的问题。限于主题和篇幅的关系,分为上下两篇,也便于大家分题讨论。
尖叫声,震耳欲聋的尖叫声,这不是周杰伦的演唱会,而是台湾篮球超级联赛SBL的第五场总决赛。卫冕冠军裕隆队刚刚凭借比赛结束前1秒钟前锋周泓谕的补篮戏剧性的战胜了台啤队,并以4:1的总比分完成了SBL开赛以来的三连冠。
球迷大多都哭了,蓝色的在庆祝,绿色的则是悲伤。这一边裕隆教练李云光被队员抛到空中,另一边今年新到台啤的邱大宗则面无表情,而“野兽”林志杰已用毛巾遮住了脸-------台湾电影已经死了,但很显然,台湾篮球还没死。
时间倒转,让我们回到1990年东京的一个深夜,在漫画大师北条司(代表作《城市猎人》)的工作室里,一个年轻的助理思考了半天,终于给自己第一部长篇漫画集的主人公的头发染上了代表热情的红色。这个辍学的年轻人叫井上雄彦,这部后来红透东南亚的漫画叫《SLAM
DUNK》,也叫做《灌篮高手》-------------
一部漫画可以改变一项运动的发展面貌,这是在日本本国已得到证明的结论。高桥阳一的《足球小将》让更多的日本年轻人喜欢上了足球这项运动,极大地促进了足球在日本的发展,结果日本足球从九十年代初的亚洲二流变成今天首屈一指的亚洲足球强国。与《足球小将》有所不同的是,《灌篮高手》在海外的热度远远超过日本本土,在向来喜欢吸收日本流行文化的台湾,这部作品创下该地区有史以来进口漫画的销售记录,电视台也一遍又一遍地播着根据漫画拍摄的卡通片。
忽视这部漫画对台湾篮球的影响就如同略过《荷马史诗》来谈古希腊文明一样。观察台湾篮球你会经常感觉到它的潜移默化:高中联赛HBL的热度,球星的酷帅造型,“篮球精灵”颜行书主演的偶像剧《MVP情人》,甚至SBL场边的几乎清一色的少女球迷也会让人想到流川枫那疯狂的拉拉队。可以说《灌篮高手》超越了NBA和姚明,是促使宝岛青少年喜爱篮球的首要因素。
喜爱产生了兴趣。在美国,打球可能带来的金钱和社会地位促使黑人统治了这项运动;在台湾,兴趣则通常是球员的源动力,他们在高中打下了技术基础,在大学培养了篮球理念,因为喜爱所以坚持,最终成为一名篮球选手;而在大陆,大多数球员都是在未经世事的年龄被教练选入体校,因为过早地放弃了学业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当然也有许多在高中阶段喜爱上篮球并打进校队的孩子,但是他们知道无论如何自己是竞争不过那些俱乐部二线队的同龄人的,因此不得不放弃了梦想。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美国球员的打法那么具有侵略性,为什么台湾的球员不放弃任何扣篮的好机会,而为什么大陆的球员总显得激情不足了。
抛开前几年因“换血”引发岛内球迷抗议的中国台北队(岛内称为中华队)不谈,虽然有不少球员也同时兼战高中(HBL)或大学(UBA)联赛,甚至被伤病和合约问题困扰大半年的陈信安(他是台北体院的研究生)今年也在UBA复出,但是SBL无疑还是代表了台湾篮球的最高水准。
对于一个初观SBL的大陆球迷来说,会先从电视台不俗的转播水平,纬来猎人靓丽的篮球宝贝和场边的黑人陈建州身上感受到台湾先进的娱乐文化的渗透能力。把眼光放回场内,不难看出比赛的一些特点:节奏快,没有外援,每节10分钟,3分球出手比率高,缺少内线对抗。看过的比赛多了,对SBL的特点就更容易总结:没有主客场(所有比赛均在台北体院球馆举行),球员身材普遍偏矮,整个联赛甚至没有一名队员拥有完整的内线背筐技术,尽管如此,球赛观赏性并不差,也常常在最后时刻才分出胜负。
从整体上来说,拥有七只球队的SBL并不像某些球迷所说的不如大超联赛,虽然对抗强度不高,但防守积极,绝不是无对抗无防守(说实话,单论对抗和防守,CBA也是不及格的,并没有资格批评别人)除了以上两点,缺少内线攻防的战术和执行者而导致的比赛同质化也是制约SBL水平的短板。纠其原因,一是台湾球员的身材所限,二是因为教练缺乏训练内线大个球员的经验和手段。联赛是基础,就拿现代篮球的两大要素——速率和对抗来说,台湾篮球明显瘸腿,这也导致了其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从联赛具体到各个球队,相当于大半支中国台北队的裕隆队毫无疑问的属于第一档次,各拥有一个明星核心的达欣和台啤属于第二档次,台银,东森,纬来属于第三挡次,幼敏(前新浪)则明显弱于以上六队。SBL的总体水平并不低,但是由于球员数量不多加上没有外援,因此单论一支球队的实力的确有限,否则也不会被奥神横扫了。
从讨论价值来说,在联赛,球队,球员三者之间,台湾的球员也许是最有吸引力的。同大陆球员相比,台湾球员动作更灵活,技术更细腻,但是身材劣势是致命缺陷。同韩国球员相比,身材不吃亏,但技术的相对不扎实以及缺乏高丽民族的狠劲又拖了后腿。总体不出色,但具体到个别球员却乐观很多。因为事实说明,C级别的联赛也可以培养出B级别甚至A级别的球员。就拿CBA共75个主力位置来看,台湾球员足以占据其中6-7个位置(当然,所适合的球队水平不同)。抛开大家比较熟悉的台湾第一人陈信安和今年在美国大学二级联盟打球的吴岱豪(个人并不欣赏的张飞型球员),这里重点介绍SBL里最重要的三名球员。
曾文鼎:日出生,身高204公分,体重94公斤,位置C,效力于裕隆队。
SBL的内线统治者。打的是中锋,骨子里是大前锋。面筐持球切入是主要进攻手段,跳投仍需改进,尽管数据增加明显,但以其在SBL的强势,平均每场接近18分50%左右的命中率应该还可以更进一步。防守积极,站位还应更准确。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较好的灵活度和弹跳,喜爱扣篮。从国际角度来说,身材不够壮实,抗冲撞能力要提高。
模板(指风格):Gasol,Drew Gooden
CBA前景:最应该来CBA打球的台湾球员。继续留在岛内只会削弱他的斗志和进步愿望,在大陆可以大幅提高其背筐技术,得到急需的内线对抗环境,无论对个人和中国台北队都有极大好处。当然,他在CBA要改打4号位,不过以其实力和潜力足以胜任一支中上游球队的主力。从笔者个人角度来说,在他,胡克,王博和焦健四人中选择一人加入球队,我会选择曾文鼎。
田垒:日出生(刚过生日哦),身高202公分,体重88公斤,位置SF/PF,效力于达欣队。
上演了SBL的MVP帽子戏法。年轻帅气,球风飘逸,球迷宠儿。动作正规舒展,拥有一定的内外线技术,喜好投三分,今年基本达到了35%左右的命中率。身体条件在亚洲范围也可用出色来形容,扣篮潇洒,可轻松完成空中接力。与陈信安的差距主要在气质方面,“打得再硬一些”是岛内球迷和媒体对其的主要期望,这也是阻碍其成为亚洲级别球星的主要因素。
模板:Rudy Gay
CBA前景:以其天赋,如果是大陆球员,相信无论在哪队都会是重点培养对象。即使从即战力角度出发,也可轻松在CBA找到位置。虽然在这里不可能像在SBL一样凭借身材优势拿到那么高的数据,但是绝对可以提高他的技术扎实程度和实战能力。前一段时间有传闻浙江队有意以每月2万美元的薪水招揽他,不论是真是假,在NBA尚显遥远的今天,进军CBA的确是其提高篮球水平的好选择,就看他的事业追求能不能敌得过现在如鱼得水的环境带来的舒适感了。
林志杰:日出生,身高192公分,体重93公斤,位置SG,效力于台湾啤酒队。
前两届的SBL得分王。台湾原住民中的阿美族人。绰号“野兽”,具有球星气质,近年来人气飙升。大号3分是他的特有标志。以前恃其天赋,训练并不刻苦,今年在邱大宗执教下有明显进步,多次在比赛中爆发。技术扎实,拥有良好的手感和跳投姿势,同时具备顽强斗志。在这次与达欣的半决赛中第一场就负伤,结果率领台啤在0:2落后时绝地反击连胜三场进入决赛。虽然身高一般,但是身体结实,弹跳和腰腹力量都不错,在对抗中并不吃亏,堪称加强版的解立彬。
模板:Ben Gorden
CBA前景:也许是这三人中最不需要登陆的球员。他是那种球队要以他为核心的球员,其在中国台北队的发挥就明显不如在俱乐部队,更不要说在CBA中各队也很难把他作为本队的核心了。就实力而言,在CBA生存没有任何问题。
本赛季SBL最佳五人:曾文鼎,罗兴梁,田垒,简明富,林志杰(从左至右)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几位,包括周士渊,何守正等几位球员也拥有在CBA打球的实力,可是这不是问题的重点,除非有企业或个别有渠道的能人来操作,以两岸不同的篮球文化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台湾个别优秀球员单独加盟CBA仍需时间。万事开头难,一旦有人走出第一步,相信局面会有很大改观。
英国批评家G.K.Chesterton()在去世前说了这样一句话:“解决的方法非常简单:光明或黑暗----二者择一,谁也没有例外。”
公元1999年,对已经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NBA来说是特殊的一年:球队老板们和球员工会为新的劳资条款僵持了大半年后终于和解,完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缩水赛季。然而就在NBA避免了停摆的同时,同样陷入危机的台湾职业篮球联赛CBA却难逃封馆的厄运。
台湾职篮CBA成立于1994年底,初期只有裕隆,宏国等四支球队,两年后中兴(达欣)和宏福两队加入。由于职业化准备不足加上球员素质成长缓慢,导致了经营不善,球迷流失严重(每场观众由初期的2100人以上降为1650人以下)。日,负责转播CBA的东森集团以收视率下降为由要求职篮公司重议职篮五年电视转播权利金。12月26日,职篮公司向东森集团催讨权利金头期款,导致CBA陷入财务危机。日,职篮公司禁止东森电视台进场转播。同年3月9日,职篮公司董事会决议常规赛进行到第67场,以后赛事终止。台湾职篮CBA正式封馆。
职篮没有了,各队回到原来的甲组联赛。这时高中联赛HBL吸引了球迷的目光,随着新浪(前宏国)登陆,台湾的成年篮球进入低谷。
两年后,就在新浪重返台湾篮坛时,由当时的台湾“行政院”体委会主委林德福规划的俱乐部超级联赛——SBL诞生。NIKE以包装HBL的成功经验结合ESPN的转播优势在招标中胜出。2004年11月,在当年CBA诞生十周年的时候,集结了7纸球队的SBL开打。
尽管水平不高且黑幕重重,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称之为初级阶段的职业联赛。与足球联赛年份差不多的大陆CBA虽然形象要健康一些,但是俱乐部的职业化改革进程却相当缓慢。可以说联赛有了职业化的壳,但专业化的影子仍然依稀可见。与前两者相比,无论从各方面来说SBL显然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联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那么,这段路到底有多长?台湾有没有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职业联赛?
也许有人会举出台湾的职棒联盟和菲律宾职篮这两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来推断这个可能性,没错,在某些方面的确可以提供一些论据,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台湾篮球本身来寻找答案:
一,市场。职业联赛就是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就是精彩的比赛和球星的表演。企业把产品推向市场,根据市场规则确定价格(转播费和门票价格),产品质量高市场反映就好,企业效益就好,反之就倒闭。市场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职业联赛的前景和俱乐部迈向职业化的决心。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虽然台湾还有高雄,台中,基隆等城市,但是台湾篮球的重心几乎全部集中在台北市。不仅所有的篮球名校和SBL七支球队都在台北,这些球队背后财团的中心也在台北。从这个角度来说台湾篮球也可以称作台北篮球。正因为如此,俱乐部无意去开拓中南部的市场,也导致主客场制这一职业联赛的主要标志之一无法实现。七支球队一起分享台北一地的训练场地,球迷和购买力。听起来好象只有拥有数支英超球队的伦敦可以媲美了。台北能和伦敦的经济规模相比吗?恐怕不能。SBL中有阿布这样的老板吗?显然没有。正因为市场前景有限,导致现在篮协和许多俱乐部职业化的意愿并不强烈;也因为从俱乐部赚到的钱不能保证退役后的生活,导致球员还要读书和兼职。俱乐部不想,球员无保障,职业联赛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二,体制。这一点主要有两方面:组织者和参与者。前一段时间东森俱乐部的老板王令麟(台湾“全国商会理事长”)邀请除裕隆和达欣(老板是篮协理事长王人达)外的SBL四队,计划一起从篮协主导的SBL出走,另组台湾SBL篮球协会。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也是这五队一度宣布不受篮协控制要另组新盟,当时王人达退了一步与五队达成妥协。今年老调重谈又是为什么?一是因为在转播权及票务收入等利益分配问题上,各队与篮协的矛盾仍然不小(台湾篮协不像大陆由政府负责财务开支,真正拿钱出来养篮协的,就是王人达),而篮协一手抓钱一手抓权但又诸事不管的做法更是这些球队不能接受的;二是因为当初筹备SBL时的合约期限就是三年,今年到了重新谈判的时候,当然要提前施压以增加谈判的筹码。不管结果如何,这件事充分说明台湾篮协的行政体制和行事作风都有改革的必要,否则即使将来成立了以市场化手段运作为基础职篮,篮协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还是个未知数。同大陆相比,台湾的球队虽然没有浓厚的体委办队的痕迹,却有着不少企业“厂队”的味道,而且各队情况不一。这方面的内容朱彦硕先生在前几天的帖子里已经说得比较详细了,这里就不赘言了。
三年来SBL的票房收入从1300万(新台币,1元人民币相当于4元新台币)升到2000万,收视率从0.23升到0.31,电视转播权利金从600万涨到3500万。今年的SBL季后赛可谓精彩激烈:既有“少侠”与“野兽”的明星对决,又有台银对裕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那么是否可以说台湾篮球已经走上了发展的正途?理性的人士恐怕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是的,比联赛台湾不如菲律宾;比战斗力,不如韩国;比身材,不如伊朗;加上没有卡塔尔和日本那样的雇佣军,台湾篮球对比其他亚洲国家的优势是什么?
& 是————中国大陆。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篮球已经逐渐超越了亚洲这个层级,即使将来姚明退役,慢慢走上正轨的联赛和国家队的建设也足以保证其在亚洲范围内的优势。亚洲篮球已经形成了中国独大的格局,在这样的格局中,台湾如果利用好大陆篮球这个唯其独有的有利因素,是有机会取得自己理想的位置的。
首先,同是中国人,两岸篮球交流起来有天然优势。随着两岸局势逐渐缓和,“三通”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等到2008台湾由绿转蓝,抛开足球和棒球不谈,同为第二运动的篮球理应走在两岸体育交流的前面。
其次,从新浪登陆到“海峡杯”,从王立彬等人去台湾打球到奥神访台,两岸在交流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随着交流的深入,必然会对台湾篮球水平的提高起到作用。
最后,应该扩大两岸人才交流。CBA球队可以引进台湾优秀球员(中国篮协应该出台鼓励措施),不仅增强了实力还可能吸引财力雄厚的台商。台湾也可尝试引进在大陆难以出头的成年或青年球员,将来甚至可以为台湾诚然,在两岸交流的过程中阻力是一定少不了的,需要耐心细致,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要让形成双赢的局面,以消除心里的顾虑。在未来条件合适,时机成熟时,两岸甚至可以组成统一的主客场制职业联盟,想想它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应,也许到那时就是中国篮球盛世的到来,世界第二联赛也就不再是一句笑话了。
打开台湾的电视新闻:裸体加尸体,丑闻和弊案----压抑的感觉很容易就浮上心头。台湾人太需要开怀大笑了。抛开那些复杂的附加值,篮球最能带给人的不就是快乐吗?就像NBA的那句著名的口号:I
Game!也许台湾篮球永远都拿不到亚洲冠军,但是只要它能带给人们快乐,我们就不能说它是失败的。想到这里,《全民大闷锅》的奇怪开场白自然地在耳边响起来:解闷,救台湾!
后记: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台湾篮球的东西,毕业论文忙得差不多了,终于空出了时间。这篇文章尽量全面而不罗嗦,查了不少资料以保证数字名称的准确,其余基本是自己的东西。可能是阅读量的关系,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发现大陆介绍台湾篮球的文章很少且缺乏年轻人的视角,而台湾自己总结的文章很多又缺少国际视野,我在写的过程中就尽可能在这些方面加以弥补,还特意注意了其与大陆篮球的联系。希望既能同时满足大陆与台湾网友的阅读需求,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球迷的思考空间。作为一个从没去过宝岛的东北人,带着这么多条件来写这么一篇文章,自然少不了可笑的错误和幼稚的观点,要说优势可能就是超脱的立场和客观的看法了吧。Hoopchina是个难得的好论坛,hayato这样热情又理性的球迷是我所欣赏的,我也愿意在这上面发几篇帖子添一把火。欢迎大家尤其是台湾的网友批评指正,至于预设立场的和吹毛求疵的朋友就免了吧,谢谢--
文章引用自:http://bbs.hoopchina.com/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志杰.台湾球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