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罗马拉舍维奇是哪个国家家的

东欧剧变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东欧剧变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
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
集权政治的失败。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东欧剧变(亦称“东欧民主化”,
西方社会也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集权国家的政治经济
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
斯大林模式的
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
欧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
制度的剧烈动荡。
在1989年后开始剧变。最先在
波兰人民共和国出现,后来扩展到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等前
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
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
冷战的结束。除了罗马尼亚是流血事件外,其他国家的事件都是用自由选举和平地结束的,而所有东欧国家中,
阿尔巴尼亚是最后一个社会主义政党结束执政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后, 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1949年,美国主导的 北约成立,大力扶植反苏政权(暂不论是民主或 独裁体系)。另一方面,苏联则加强其对东欧各国实行军事占领,推行共产主义并扶植亲苏的共产党政权。1955年, 华沙公约组织成立,除了 南斯拉夫外,所有东欧国家均加入,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美苏两国之间的政治集团於欧洲展开全面对峙, 历史进入“ 冷战时期”。
冷战后期,东欧各国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内因上:在经济方面,东欧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准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东欧各国的 执政党和政府因为缺乏监督和选举, 贪污腐败、践踏法律和人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在外因上:苏联在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建设“ 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同时戈尔巴乔夫采取“ 辛纳屈主义”减少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可以说,东欧民主化是东欧各国在冷战期间长期积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国家在这些地区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并协助其“民主化”。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仅为 执政党的宣传工具,完全依附于政府,被用以控制资讯流通和人民思想,各种资讯的传播遭到当局严厉地控制。尽管 东欧当局的强势管制,西方国家的媒体传播工具还是靠着各种管道与媒介进入东欧,而 东欧制度下的反对者常由地下秘密出版的文宣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东欧国家经常灌输给人民以毫无情感的意识型态,并且善于散布和捏造关于反对者或对手的不实言论。
经济方面,东欧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准仍然很低,日用品等产品严重短缺,在商店门前排队购物是很常见的场景。
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是东欧集权国家非常普遍和严重的问题,而 空气污染、 地下水污染、性能极差的托拉邦小车和 切尔诺贝利事件已变成代表东欧集权政治的标志。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五十年代时都曾遭苏联强势镇压反对势力,且都在八十年代时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政治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各执政党领导人被迫放弃集权政治的道路,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其奋斗目标,放松了对社会实施的高压统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减弱了对 反对派的打压,反对势力大增,通过 大选建立新政权。在德国的 柏林墙倒下后,东西德经历45年的分裂后重新统一。位于 巴尔干半岛的 南斯拉夫亦一分为五,包括 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马其顿及 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改称 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解体,2008年 科索沃单方面宣布从 塞尔维亚独立,未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实为一分为七),而捷克斯洛伐克则于1993年分裂解体为 捷克及 斯洛伐克,最后苏联亦于日解体,分裂解体为十五个独立主权国家,部分加入 独联体。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1980年11月,以
(Lech Walesa)为首的 团结工会成立,这是东欧国家第一个独立的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1981年底至1983年7月,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取缔团结工会。
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1988年5月再度爆发大规模工潮,1989年, 波兰统一工人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改行总统制和议会民主等重要协议。日举行议会大选。在大选中, 波兰统一工人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团结工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获得35%和99%的席位,选举首位非共产党总理。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 波兰共和国,并更改国徽。1990年1月, 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告该党停止活动。同年的总统选举,瓦文萨成为总统。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事件指1956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在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内、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中,要求批判拉科西·马加什的情绪日益强烈。1956年7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宣布解除拉科西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
接替。匈牙利政治形势日趋恶化。 布达佩斯从10月23日清晨起,先是由几千名大学生,随后增加到大约10余万市民举行和平示威游行。大多数参加者要求纠正以前的错误,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要求
出任总理。
格罗·艾尔诺发表广播演说指责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当天夜晚,一批暴乱分子武装袭击国家广播大楼,随即攻占电台以及一些武器仓库和警察哨所,进而袭击公安部队人员和共产党人。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纳吉·伊姆雷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声称这次事件为反革命事件,政府已请求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协助平息叛乱,要求闹事者放下武器。此后,暴乱波及全国。10月28日,纳吉·伊姆雷在广播讲话中宣布苏军将撤离布达佩斯,解散国家保安局,成立新政府。
10月30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取消一党执政 。3天后 ,组成所谓四党联合政府 。11月1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匈牙利退出 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呼吁联合国进行干涉。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主席的匈牙利劳动党中央六人主席团在10月31日宣布解散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重建新的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1月4日,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
历时13天的事件给匈牙利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相当于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1991年匈牙利当局公布了一份当年的绝密报告:事故中死亡人数共计2700人,其中体力劳动者1330人,大专院校学生44名,中学生196人。另有约20余万匈牙利人逃往西方。
纳吉个人的命运也很耐人寻味。纳吉及其政府成员携家人共47人前往 南斯拉夫驻匈使馆寻求政治避难。11月22日,在得到匈牙利方面将纳吉等人送回各自家中并保障其安全的承诺后, 南斯拉夫同意纳吉等人离开使馆。可是,纳吉等人坐的车刚驶离使馆就遭到苏军的劫持,第二天被送至 罗马尼亚,软禁在靠近布 加勒斯特的斯那科夫政府别墅。日,“纳吉案件”的审理在布达佩斯正式拉开帷幕。纳吉被指控犯有“发动并领导阴谋推翻人民民主制度的罪行和叛国罪”。 日,媒体公布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关于判处纳吉·伊姆雷和他的同谋者死刑和徒刑的公告》。
1989年,匈牙利也发生了类似波兰的政局变动。由于 卡达尔领导时期匈牙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推行了面向市场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改革的进程比较平稳,所以积累了比较深厚的改革基础,执政党内的改革派势力也比较强,当外部形势出现了有利于改革向政治层面突破的时机,匈牙利党内主张实行多元民主政治的力量也随之而起,并乘卡达尔不再领导政治局的机会很快占据了主导地位。
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中央全会,讨论政治多元化问题。经激烈争论,以政治局委员波日高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的主张获得通过。会议决议宣称:“政治体制多元化可在多党制的范围内实现”,“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是匈牙利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符合当前具体国情的选择”。全会还对1956年十月事件作了重新评价,肯定其基本性质是“人民起义”。会后,为纳吉平反并举行重新安葬仪式。
1989年6月,召开的中央全会进一步肯定了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并筹划修改宪法和举行大选。为此在6月~9月间召开了各政党、组织参加的全国政治协商圆桌会议。
1989年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对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前途作出决定,由于激进民主派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会议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决议,将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建为“ 匈牙利社会党”,但大部分党员在重新登记时没有加入社会党,致使党员人数由原来的72万锐减至5.5万,严重削弱了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月,匈牙利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删除共产党领导地位和国家属社会主义性质的条文,国会还决定更改国名和国庆日,国名由“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为“ 匈牙利共和国”,国庆日由4月4日(苏军解放匈牙利日)改为10月23日(1956年十月事件爆发日)。
日~日,举行了多党制下的议会选举,安托尔领导的 民主论坛获胜,取得组阁权,社会党竞选失败,沦为在野党。5月2日,新议会首次会议选举 自由民主主义者联盟领导人 根茨为国会主席,同时出任临时总统。至此,匈牙利完成了由政治体制变革带动政权转移的过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主条目: 两德统一
1989年民主德国(东德)政局严重变化。自当年5月开始,利用匈牙利开放奥匈边境之机,民主德国大批公民移至联邦德国(西德)。10月份,多城市爆发了规模不一的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自由的限制。
日,东德总统 昂纳克宣布辞职。
日,柏林墙倒塌。
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德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
1989年12月, 德国统一社会党改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后改名为左翼党。
日至日,东德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西德。日,东德人民议会举行首次自由选举,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德梅齐埃任总理,两德统一的步伐急剧加快。
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
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德国统一条约。
日,东德 国家人民军退出华沙条约以及相关若干组织10月3日东德加入西德。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前14专区为了适应西德建制改为5州,一并进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德至此统一。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89年3月,六名前罗共领导人发表致罗共总书记 齐奥塞斯库的公开信,批评他的内外政策,要求进行全面改革。但他不屑一顾。
12月16日,在罗马尼亚西部的 蒂米什瓦拉市,为了保护一名遭迫害的天主教神父,大批群众在他藏身的教堂外拉起了人链,并与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这事变成了导致罗马尼亚政局剧烈动荡的导火索。19日,首都 布加勒斯特也爆发了几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示威者再次与警察发生冲突。齐奥塞斯库不得不在20日中断对伊朗的访问,回到国内。
第二天,在首都市中心广场上举行的万人集会上,齐奥塞斯库严厉谴责蒂米什瓦拉发生的事件,集会的群众突然发出了嘘声,随后广场深处有人高喊:“打倒齐奥塞斯库!”声音越来越响。集会只得草草收场,但广场上的人越聚越多。几万名群众开始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气急败坏的齐奥塞斯库下令军队开枪镇压,但遭到拒绝。22日,军队倒戈,与忠于齐奥塞斯库的保安部队发生了激烈的枪战。齐奥塞斯库夫妇见大势已去,便在这天中午乘直升机仓皇出逃,当晚在埃列娜的家乡被捕。
25日,一个临时成立的军事法庭以屠杀、破坏国民经济等罪行,判处齐奥塞斯库夫妇死刑,立即执行。
在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捕的同一天,以前罗共中央书记 伊利埃斯库为主席的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告成立,并接管了全国政权;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被改名为罗马尼亚,实行三权分立、多党制政体。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80年代后期在苏联开始的新思维也给保加利亚带来了影响。 保加利亚共产党和 日夫科夫都逐渐无法抵抗要求改革的呼声。1989年11月,在 索菲亚发生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示威,示威后进一步扩大至要求全面政治改革。 保加利亚共产党一些人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对此反应迅速。日,日夫科夫被迫辞职。1990年2月,共产党自行放弃 一党专政体制,党名也改为 保加利亚社会党。同年6月,保加利亚举行了1931年以来首次自由选举,保加利亚成为多党制国家。同年11月,国名改为 保加利亚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主条目: 天鹅绒革命
东欧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在1989年也发生了政治动荡。
受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改革大潮的冲击,捷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围绕着是否重新评价1968年“ 布拉格之春”展开政治斗争,苏军侵捷后由苏联扶植上台的捷共当局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拒绝为“布拉格之春”平反,由此激化了同人民群众的矛盾,捷共陷于政治上的孤立。
1989年1月,为纪念20年前因抗议苏军侵捷而自焚的大学生帕拉赫,布拉格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群众与当局的对立愈演愈烈,政府多次出动军警镇压群众示威,仍无法阻遏群众的抗议浪潮。
在面临全国人民反对的巨大压力下,1989年11月,捷共中央连续两次召开非常全会,试图通过改组领导班子平息事态,但未能达到目的。11月底,捷共新班子终于向反对派作出重大让步,同意修改宪法,取消党对国家的绝对领导,成立多党联合政府,并以捷共中央主席团名义发表声明,宣布1968年华约5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错误的,随后又宣布为所有因1968年事件而遭受迫害的人恢复名誉。
12月,在反对派的压力下,捷政府大幅度改组,捷共在联合政府中成为少数,总统胡萨克也被迫辞职。12月底,捷联邦议会选举领导“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的 杜布切克为议会主席,同时选举“公民论坛”领导人哈韦尔为总统。1990年1月,政府总理恰尔法退出捷共,这样,捷共完全失去了执政地位。
在1990年6月举行的首次多党选举进一步确定了捷克斯洛伐克变动后的政治格局,哈韦尔、杜布切克、恰尔法继续担任国家的最高职务,而捷共在失去中央领导权后又失去了地方政府的领导权。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89年2月, 科索沃自治省煤矿的阿族工人举行大罢工,很快上万民众参加罢工,自治省瘫痪。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派特种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进入科索沃,宣布自治省实行戒严。但是,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和 克罗地亚共和国的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则组织大型集会声援科索沃的罢工活动,谴责 塞尔维亚共和国实行“沙文主义政策”。塞尔维亚毫不理会,继续推行强硬政策,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于3月通过决议取消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的地位。克罗地亚共和国反对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做法,撤回从联邦派往科索沃自治省特种部队中的全部克罗地亚人员,停止缴纳援助不发达地区的基金。
1989年9月,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议会通过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确认共和国的自决权和同联邦的分离权,删去在宪法中“南共联盟的引导作用”的条款。克罗地亚共和国表示站在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一边,其他共和国和自治省在塞尔维亚的带领下向斯洛文尼亚攻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领导人“出卖国家”、“肢解南斯拉夫”。
1990年1月,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举行第14次大会,会上各共和国共产党代表争得不可开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代表们宣布退出南共同盟, 南斯拉夫共产党消失。此后,南斯拉夫各共和国都举行了多党制选举,各共产党都失去了执政地位,民族主义势力掌握了政权。日晚,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政府总理
宣布:“斯、克两个共和国宣布独立是非法和无效的。我们要坚决制止他们分裂国家的卑劣行径。我们要坚决为维护南斯拉夫的统一而战。”6月26日,人民军、联邦内政部人员向边境地区开进,与斯洛文尼亚军队遭遇。27日,人民军的空军、坦克装甲部队开往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南意、南奥边境,控制了南里的边境和通道,斯洛文尼亚进行袭击,南人民军2架直升机被击落,5名飞行人员死亡。就这样,南斯拉夫内战爆发。
东欧剧变7月,克罗地亚武装力量向境内50多个塞族村镇发动全面攻击,塞族民众还击,克罗地亚境内武装冲突扩大。以塞族官兵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军进行武装介入,1991年9月,形成克罗地亚军队同南斯拉夫人民军的全面对抗。居住在克罗地亚的60万塞族人,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成立了&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宣布脱离克罗地亚,加入塞尔维亚共和国。克罗地亚坚决反对,克罗地亚总统 图季曼声明“寸土不让”。而塞尔维亚领导人 米洛舍维奇则强调:“所有塞尔维亚人都必须生活在一个国家里。”1991年9月, 马其顿宣布独立。 1992年3月,波黑共和国宣告独立。1992年4月,境内三个民族穆斯林、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爆发内战,交战各方都出现了种族大屠杀的反人类罪行。2006年6月, 黑山宣布独立,退出与塞尔维亚的联邦。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90年底,阿尔巴尼亚也宣布开始实行多党制,国家走上政治多元化和议会民主的道路,放弃“社会主义专政”,军队、公安、司法、外交等重要部门实行非政治化和非党化。同是年三次发生阿公民大规模出逃到意大利、希腊等国,总人数达15万,占全国人口的5%。3月31日举行首次多党选举,产生了第一个多党议会,更改国名为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原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改名为
阿尔巴尼亚社会党。
最终,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
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南斯拉夫联盟(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 塞尔维亚和黑山。日,黑山宣布独立)、 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 马其顿五个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民主德国和 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3)苏联因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中东:南北也门统一
主条目:也门统一
80年代末,由于苏联从 南也门撤军以及东欧剧变,实行多年 社会主义的南也门迫于经济形势和外交孤立局面,最终寻求和北也门统一。90年4月南北也门元首在阿拉伯也门的塔兹签署《统一协定(草案)》。日 也门共和国宣告成立。
东亚: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
蒙古人民革命党于1921年3月建立,曾在蒙长期执政。苏东剧变后,该党逐渐由以 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演变为以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左翼政党。
日发生在 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 乌兰巴托的一起政治事件。这起事件最终使得蒙古修订宪法,实行政治转型。
西欧:共产主义运动受重创
法、意、西等国的共产党自剧变至今,党员人数逐步减少,在议会选举中的选票不断下降,党报发行量也大幅下降。
两德统一与冷战结束
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尔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1990年7月,西德总理
说服 戈尔巴乔夫不反对德国在 北约组织下实现统一,以作为德国持续经济援助苏联的回报,清除了两德统一的最后障碍。
日,华沙条约组织在布拉格的会议中宣布正式解散。在同月的高峰会上,戈尔巴乔夫与 美国总统 老布什建立美苏战略伙伴关系,使冷战走向终结。老布什总统称在1990年至1991年的 波斯湾战争中,实现美苏合作,从而在处理双方及世界问题上打好基础。
主条目: 苏联解体
日,苏共中的 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了当时正在 黑海畔渡假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 俄罗斯总统 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日,苏联总统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建议”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让下属各党组织自寻出路。很多共和国的共产党或自行解散,或更改党名为“人民党”,“ 社会民主党”等,这就标志着立国六十九年的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二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 雅尔塔体系完全崩解,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向多极化发展趋势。
对中国的影响
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一度受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冲击,但仍坚持了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在 南方谈话中提出,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 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历史上苏联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有民族积怨,如 卡廷事件等。导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民族关系长期紧张。
东欧部分国家的 东正教势力的具有长期历史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东欧国家的僵化的宗教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党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波折,几乎没有安宁过。党的自身建设出现根本性的失误。东欧各党,队伍庞大,在全人口中比例很高,一般都达到10%,有些甚至为20%,党员人数增加,素质必然下降。因为执政党,入党是作官的资本,许多不够条件的人纷纷进入党内。党员人数增加以后,党员的政治教育也放松了,甚至取消了。党员被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有许多党员入党以后甚至不如老百姓,党的形象被严重破坏了。与此同时,党的领导人的选择也降低了标准,素质大大下降。从苏东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党的领导人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而主张实行多党制。
另外,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享受特权,不断腐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破坏了党的自身建设,如原民德党最高领导人昂纳克,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子、女儿都是党的高级干部,一人当道,鸡犬升天。
匈牙利的 卡达尔虽然自己清廉,但周围的人都搞特权,腐化现象严重,从未得到过纠正。除此之外,这几个国家高级领导层中,家长作风,专制主义十分严重。
民德的物价问题早已暴露出来,上下一致要求改革,但昂纳克只说了一句“物价问题不能动”,一切再好的设想和建议都没有用。结果,酿成了大祸。
波兰许多老党员评价他们历届领导人是“有不同的优点”,但“有共同的缺点”,都是“集中有余,民主不足”。
罗马尼亚更为严重, 齐奥塞斯库任人唯亲,自己是党的总书记,夫人是政治局常委,二把手,子女亲友把持了重要部门,夫妻政治,家天下。他搞一言堂,独裁专断,一意孤行。89年12月22日,齐召开党政军领导人会议,决意镇压群众,因国防部长拒绝执行命令而自杀,结果参谋长和一批军官转而反齐,彻底反了。党员、党干部素质下降,是引起不满导致剧变的重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戈尔巴乔夫的思想,以及苏共关于多党制的主张,与东欧各国党主张是一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的一致性,使苏共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我们知道,东欧是 苏联红军解放的,斯大林说是苏联红军的铁犁,犁了东欧的反动政权,在这个基础上,东欧大多数党的领袖是坐着苏联的坦克回国执政的。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党看苏联的眼色行事,与苏联的关系如何,有时甚至成为他们能否继续执政的决定性因素,斯大林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对东欧严格控制,68年勃侵捷克;即使是 赫鲁晓夫也控制56年的 波匈事件。这曾引起东欧各党的强烈不满。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东关系开始松动,戈尔巴乔夫也多次对东欧的改革表示支持。当东欧一些党提出实行多党制主张以后,戈尔巴乔夫也表示赞同。苏共的支持和赞同,使东欧各党能放手大干,无顾忌。当苏共自己也主张实行 多党制以后,东欧更是欢欣鼓舞,越走越远,以至于连政权也丢掉了,有人说,这是欢乐的一跳跌进了深渊。所以,苏共指导思想和对东欧国家的态度,是东欧迅速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严重对峙,双方都拥有把对方摧毁几次的核打击力量。这种军事对立的现实,使西方国家认识到这是一场谁也打不赢的战争。没有胜利者。用军事手段难以摧毁东欧政权和社会制度,在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
进入80年代,东欧各国普通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给一点甜头,逐步诱其上钓。1983年10月 瑞典把 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瓦文萨。1987年,美议会向团结工会每年提供津贴100万美元。1988年又提供500万美元作为其活动经费,给团结工会会员发工资。1989年, 布什说要“以西方的援助来促进和奖赏共产党国家的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谁同我们站在一起,谁就会得到支持”。日至日,布什访问波、匈。布什说,为了加速波兰走 自由企业制度和民主社会进程,美国将援助波兰10亿美元。8月下旬,当团结工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 马佐维耶茨基担任波兰总理以后,美国和西方国家又表示给予新的经济援助。
欧共体提供了8300万英镑的食品,英国提供了2500万英镑的现款,日本、加拿大。对其他东欧国家,如匈、罗、东德等,他们也程度不同地给予经济上的援助,以便拉他们倒向西方一边。除经济上援助以外,在政治、文化上也加紧干涉。政治经济上的桥头堡东欧是前沿阵地,是苏联与西欧抗衡重要的桥头堡。 丘吉尔当年称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为遏制苏联,提供了立足之地。
自1936年宪法以来,苏联开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这种体制的弊端导致了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经济活力大大降低,行政管理体制过于僵化,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未能突破
参见:经济改革及开放政策
如欲改善与西方世界的政治及经济关系,要面对最大的障碍仍然为东欧的 铁幕,只要苏联军队会从中干涉的阴影还存在,便很难从西方吸引经济支持和资助国家重建。戈尔巴乔夫力求东欧各国模仿他的改革开放。当 匈牙利和波兰的改革派在自由化的激励之下变得更活跃,但其它东欧集团的国家仍然公开对改革表示疑虑而规避,过去经验已表示虽然苏联的改革是可受到控制的,但东欧国家内部求变的压力可能会剧烈到让改革失控。这些政权从产生到生存都完全依赖於苏联的军力和援助以支撑,而产生类似苏联的集权统治。许多 斯大林主义的共产党统治者们认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将不长命,例如东德的
、 保加利亚的
和 捷克斯洛伐克的
顽固地忽略了要求变革的呼声。前东德 政治局的一位成员宣称道:“你的邻居换新墙纸,并不意味着你也要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米多维奇哪个版本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