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拉松心率要多少锻炼会诱发右心房肥大么?

&&&新闻热线:021-
我也能跑马拉松吗?
原标题:我也能跑马拉松吗?
  记者视点――
  如何看待马拉松?
  本报记者 许 珂
  随着大众马拉松运动近几年在国内兴起,不知不觉间,这项过去被视为极限的活动,如今已经家喻户晓,走入寻常百姓间。与此同时,参与马拉松的群体也日趋壮大,除了联想、万科等大型公司企业积极介入,就连全国各地商学院也加入了这个阵营。一夜之间,仿佛周围的人都跑起了马拉松,大有“不跑个马拉松,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架势。
  一项大众体育运动蓬勃兴起,自然是好事。但是伴随着大众马拉松运动的成长,也出现了一些苗头,值得警醒。比如,有些先期进入这项运动的“早跑者”,在跑圈具备一定资历,但也滋生了些替别人思考的思想,推崇“马拉松至上”论,跟别人比成绩、比业绩。似乎不参加马拉松的人,就无法体会完整的人生,也似乎跑过马拉松的人,或者成绩好一点,就比别人优越很多。这种倾向有将马拉松这项体育活动神化的趋势,容易使其偏离原先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本来意义。
  还有一些酷爱马拉松的人,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将比赛、训练放在第一位,工作生活放在之后,有的甚至食不果腹,还要追随所谓的“马拉松梦想”。这一类群体由于处理不好跑步与工作、生活的关系,导致平时工作不上心、家庭生活出矛盾,老板不满意,家人有意见,硬是让跑步演变成个人生活的一大“劲敌”。
  还有一种情况,目前有一定数量,那就是受周围人影响,极力想尝试马拉松的人群。这样的人最大特点是积极性高,把马拉松看得很容易,训练特别刻苦但不得其方,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缺乏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现在国内马拉松出现过的一些医疗事件中,出问题的多属于这一类人。
  综合上述几种情况就会发现,大家对于马拉松都有热情,但都走了极端,不是把马拉松看得重若泰山,就是看作小菜一碟。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马拉松呢?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曾经说过:“参与比取胜更为重要。”对于参与马拉松这项运动的普通大众来说,摆正心态、摆好位置、量力而行才是关键。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是专业选手,没有“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马拉松只是大家生活中强身健体的一项业余体育活动,它跟其他任何一种体育爱好没什么区别和不同。既然是爱好,就没有高低贵贱、速度快慢之分,当然如果对自己有要求和目标也未尝不可,但需要比较的是昨天的自己,而不是隔壁的你。
  对于业余马拉松,如果我们能够在安排好工作生活的同时融入其中、感受快乐,就实现了它的全部意义。
  内蒙古马拉松队教练殷长喜――
  循序渐进 长期积累
  本报记者 季雪峰
  内蒙古马拉松队教练殷长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马拉松比赛是一项大强度长距离的竞技运动,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竞技项目,对参赛者身体状况有较高的要求,参赛者应有长期参加跑步锻炼或训练的基础。对于没有任何训练基础,准备选择马拉松来健身的爱好者来说,每天坚持有3公里的训练量,参加5公里的比赛没问题;半程21公里的话,需要每天6-7公里的训练量积累,大概需要3-6个月才能参加比赛。跑全程的话,平均每天要有10公里或者更多的训练量,准备一年可以参赛。“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需要日常有一定的运动量,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参加。否则身体的关节肌肉、脏器的机能很难适应突然变化的消耗和强度刺激。”
  当身体状况达到了参加比赛的要求时,不要盲目地去参加比赛。“作为专业的选手,一年基本上根据训练的需要,会在气候比较凉爽的季节,选择性参加3-4次的马拉松比赛。”殷教练说。专业运动员在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后,也要间隔2个月左右,才会根据需要去参加下一次的比赛。“身体在赛后有一个恢复和提高的过程,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可能时间会间隔的更长一些。”
  对于马拉松运动,不同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半程跑的速度会比全程快。当然全程比半程难跑,体能消耗更多、困难更多。“一般能够完成半马的,控制好速度也是可以去尝试全马的。”
  殷教练认为,参加马拉松是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不论是在饮食,训练和心理上都要引起重视的,参加比赛就能体会到“运动的骄傲”,感受健康运动的成就感,这也是马拉松自身的文化价值。“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成为马拉松赛的主流,这也让我们这些专业马拉松人感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很有意义。”
  马拉松的魅力在于对参赛的选手没有任何要求,无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专业业余,都可以挤在一起参加比赛。这也是许多人选择参加马拉松的原因。
  专家提示――
  赛前准备与恢复
  本报记者 季雪峰
  针对马拉松的参与者和准备尝试的健身爱好者,在比赛前准备,比赛中以及比赛后的一些问题,内蒙古马拉松队教练殷长喜提出以下建议。
  1、赛前准备上。跑鞋是必不可少的,最好穿底厚一点的慢跑鞋,但质量要轻,透气性要好,最好是自己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旧鞋,新鞋容易使脚起泡。穿紧身裤可以减少摩擦,也可以在大腿内侧,腋窝、胸部涂抹一些凡士林,在跟腱处也可以涂抹。
  2、跑步过程中。注意动作一定要放松、协调,上体正直放松,两臂自然有力地摆动,用前脚掌或前脚掌外侧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着地,这样既能减少膝关节损伤,又可以节省体力。
  3、比赛后恢复。对身体各部分进行放松性的抖动、拍打、双人合作按摩等,做好放松运动。补充适当的水分,切不可过量饮水,可以用一点开水润润喉,20分钟后再补充水分,同时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
  国际田联讲师王林――
  马拉松只是一个概念
  本报记者 杨卓越
  长跑是不是跑得越长越好?人们心中通常会有这样的误区,似乎能够跑10公里的人一定强于跑5公里的人,同理可证,能够完成42.195千米全程马拉松的人一定比其他所有人更胜一筹,马拉松也因此成为了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而在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研室教授、国际田联讲师王林看来,马拉松只是一个概念,对于普通锻炼者来说,比成功挑战马拉松更有价值的,是在向42.195千米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养成长跑锻炼的生活习惯,让长跑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跑的距离越长对身体越好?这不是绝对的。”王林说,距离并不是衡量长跑锻炼效果的唯一指标,只是在通常情况下作为指标之一,而另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指标就是时间,如果从专门控制训练负荷的角度出发,王林认为用时间来衡量更好一些。
  怎样衡量自己的锻炼成果?王林认为对于正常身高体重比例的人来说,一开始能够持续跑20至30分钟,跑4至6公里是比较正常,如果完全没有锻炼基础的话,相应的标准要降低到持续跑步10至20分钟,完成2至3公里。同时对于长跑健身状况的考量也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健康状况和锻炼习惯来决定的,如果有很好的锻炼习惯,按照节奏有规律的锻炼就能够达到比较好的锻炼效果,心率的降低和呼吸次数的下降等等指标都能够反映出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心肺功能的提高。
  “在长跑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周期性的、平稳的运动,从而使身体达到有氧代谢目的,同时促进内脏器官的功能。”王林告诉记者,要想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最理想的锻炼时间应该是在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同时辅助以一些拉伸活动。王林同时指出:“长跑锻炼并不在于一次的量有多少,而在于长期的坚持,恒量、有规律的锻炼是最好的。”
  对于近年来越来越火的马拉松,王林认为全程马拉松不过是人们在长跑运动当中的一个目标,要想成功挑战全程马拉松,首先应该在思想方面从一开始就应该认识到马拉松运动的困难。王林说,挑战马拉松要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做好充足的准备,因为对于普通人而言,参加马拉松很难控制好跑步的节奏,特别是过了20公里以后,腿就会变得沉重,神经也开始不听使唤了。所以对于年轻人而言,完成全程马拉松是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锻炼。
  旁观者――
  李蓉:适合自己才最好
  本报记者 卢 苇
  李蓉今年52岁,从退休就开始坚持锻炼身体,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每天早晚,李蓉都会到家附近的公园里健步走上一个小时左右,除非下雨下雪,否则从不间断。不过说起长跑、马拉松,喜欢健身的李蓉还是摇了摇头。在她看来,虽然近年来马拉松运动火爆异常,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在从事这样的活动,但选择运动项目还是“应该慎重一些,不能盲从,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谈及其中的原因,李蓉告诉记者,随着年纪增长,自己的膝盖问题也开始显现,“看过医生,说是膝盖里有少许积水,虽然问题不大,只需保守治疗,但也不太适合长跑和马拉松这样对膝盖负担过大的运动项目了。”李蓉表示,不仅是像她这样膝盖有问题的健身爱好者,许多中老年人都存在着关节退化问题,“如果在不清楚、不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的情况下,仅凭借热情和流行就贸然去进行一项运动,有时候不仅得不到健康,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不仅是关节问题,作为一项高负荷、大强度、长距离的运动项目,马拉松在火爆的同时,其他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在这一点上,李蓉也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在新闻报道上,看到了不少因为参加马拉松比赛而猝死、晕厥的事情。我觉得这中间除了参赛者对自身缺乏了解、检查,忽视自己在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外,主办方在这方面宣传不到位也有一定的原因。”
  此外,随着城市马拉松比赛的“遍地开花”,李蓉也并不支持为了“尝鲜”而去参加某次比赛的人,“别说长跑这样的运动了,连健步走也需要循序渐进,全民健身也需要讲科学,没有平时的积累,突然一下参加那么大运动量的项目,哪怕是迷你的,也容易出问题。我们不能为了追赶潮流,把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安全置于不顾。”
  即将参与者――
  为“彩虹跑”减肥
  本报记者 李雪颖
  “我打算去跑‘彩虹跑’(The Color Run)!”26岁的刘莉安兴奋地在微信群里分享着。不久前,刘莉安从同事那里听说了6月即将在北京丰台园博园举办的“彩虹跑”活动,听同事们说得起劲,刘莉安也跃跃欲试。没多想,刘莉安便也在网上报了名。
  5公里的路程不长也不短,对于平时有着运动习惯的刘莉安来说,并不算是个大挑战。当年,刘莉安第一个月的工资就用来办了张健身卡。平日里,刘莉安经常和同事一起在单位附近的健身房健身,出一身汗,对她来说是很好的释放。
  刘莉安笑说,虽然有运动基础,但也怕自己跑不下来5公里,实在不行我就在后面溜达着,总之会努力完成。这几年,跑马拉松很流行,我也很想参与,就是怕跑不下来。对于刘莉安来说,“彩虹跑”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而非竞技性。她说,“彩虹跑”很有意思,大家穿着白色的上衣,途径几个点的时候会被喷上彩色颜料,最后就像广告语里那样“从头到脚以最炫的色彩,冲过终点线”,多有意思!
  面前的刘莉安掩饰不住她的兴奋,她十分期待这样的一场有趣的活动,她甚至开始想象自己满脸颜料、一身“彩虹”的搞笑模样。当然,刘莉安也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完成5公里的路程。于是,现在的她每天都要抽空跳一个小时的郑多燕减肥舞。“感觉还是有点效果的,希望能减肥吧,一身轻松地去跑。”刘莉安笑了笑,接着说,有趣的是,我在群里分享了这个消息之后,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也想参与进来。她比我更努力准备这5公里,现在基本上一周下来她会进行3至4次的跑步练习,一次跑大概2.5公里左右。她打算在参加活动前,自己先跑一次5公里,感受一下。
  “她说到时候我俩比赛看谁快。我可不能输,我得多跳跳减肥舞。”和记者聊完,刘莉安就去跳减肥舞了。
  参与者――
  马拉松改变了我的生活
  本报记者 王 燕
  每天清晨在兰州滨河路40里黄河风情线,有成群结队马拉松发烧友在为即将到来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做着准备工作……。
  其实,在西部兰州,跑马拉松的更多是刚刚启程的“发烧友”。
  一个月前记者采访了位于甘南路社区的马拉松俱乐部,社区负责人刘满鑫告诉记者,小区40多位居民以前对跑马拉松不甚了解,他也是属于“被热潮裹挟”集体报名参加的,逐渐在周围人的影响下,尝到了健身的甜头。
  “今年,我们有近百位小区居民踊跃报名了,为了参加比赛跑出好成绩,运动鞋都磨坏了几双,大家坚持在小区里锻炼,相互鼓励,其中有不少人每天清晨沿着黄河跑20多公里路,已从刚开始的身体不适,喘气心跳到现在跑完后身体舒畅,大气不喘。”
  “夹裹在滚滚涌动的万人长跑行列中,先是精神饱满,后是龇牙咧嘴,到坚持不懈地跑完了半程,我们为战胜自我感到自豪。”家住兰州雁滩工业城,42岁的余大明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国内马拉松热,尤其是看到身边朋友不少跑起了马拉松,我也动了心思,家门口的比赛,试着跑跑看吧,去年我是第一次跑半程,在跑到10多公里的时候,感觉坚持不住了,头晕眼花,口干舌燥,速度在掉,后来我不停地告诫自己要坚持,没想到一直咬牙跑下来,我战胜了自己,意志力收获真得很大呀。”
  “眼下,我业余时间都交给马拉松啦,每天都要坚持跑,跑多跑少不重要。”余大明表示“马拉松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乐趣,在运动过程中不断的挑战自己,还有对生活持有的态度――坚持就是胜利!”(中国体育报)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也能跑马拉松吗?
日 17:17 来源:华奥星空网站
原标题:我也能跑马拉松吗?
  记者视点――
  如何看待马拉松?
  本报记者 许 珂
  随着大众马拉松运动近几年在国内兴起,不知不觉间,这项过去被视为极限的活动,如今已经家喻户晓,走入寻常百姓间。与此同时,参与马拉松的群体也日趋壮大,除了联想、万科等大型公司企业积极介入,就连全国各地商学院也加入了这个阵营。一夜之间,仿佛周围的人都跑起了马拉松,大有“不跑个马拉松,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架势。
  一项大众体育运动蓬勃兴起,自然是好事。但是伴随着大众马拉松运动的成长,也出现了一些苗头,值得警醒。比如,有些先期进入这项运动的“早跑者”,在跑圈具备一定资历,但也滋生了些替别人思考的思想,推崇“马拉松至上”论,跟别人比成绩、比业绩。似乎不参加马拉松的人,就无法体会完整的人生,也似乎跑过马拉松的人,或者成绩好一点,就比别人优越很多。这种倾向有将马拉松这项体育活动神化的趋势,容易使其偏离原先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本来意义。
  还有一些酷爱马拉松的人,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将比赛、训练放在第一位,工作生活放在之后,有的甚至食不果腹,还要追随所谓的“马拉松梦想”。这一类群体由于处理不好跑步与工作、生活的关系,导致平时工作不上心、家庭生活出矛盾,老板不满意,家人有意见,硬是让跑步演变成个人生活的一大“劲敌”。
  还有一种情况,目前有一定数量,那就是受周围人影响,极力想尝试马拉松的人群。这样的人最大特点是积极性高,把马拉松看得很容易,训练特别刻苦但不得其方,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缺乏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现在国内马拉松出现过的一些医疗事件中,出问题的多属于这一类人。
  综合上述几种情况就会发现,大家对于马拉松都有热情,但都走了极端,不是把马拉松看得重若泰山,就是看作小菜一碟。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马拉松呢?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曾经说过:“参与比取胜更为重要。”对于参与马拉松这项运动的普通大众来说,摆正心态、摆好位置、量力而行才是关键。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是专业选手,没有“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马拉松只是大家生活中强身健体的一项业余体育活动,它跟其他任何一种体育爱好没什么区别和不同。既然是爱好,就没有高低贵贱、速度快慢之分,当然如果对自己有要求和目标也未尝不可,但需要比较的是昨天的自己,而不是隔壁的你。
  对于业余马拉松,如果我们能够在安排好工作生活的同时融入其中、感受快乐,就实现了它的全部意义。
  内蒙古马拉松队教练殷长喜――
  循序渐进 长期积累
  本报记者 季雪峰
  内蒙古马拉松队教练殷长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马拉松比赛是一项大强度长距离的竞技运动,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竞技项目,对参赛者身体状况有较高的要求,参赛者应有长期参加跑步锻炼或训练的基础。对于没有任何训练基础,准备选择马拉松来健身的爱好者来说,每天坚持有3公里的训练量,参加5公里的比赛没问题;半程21公里的话,需要每天6-7公里的训练量积累,大概需要3-6个月才能参加比赛。跑全程的话,平均每天要有10公里或者更多的训练量,准备一年可以参赛。“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需要日常有一定的运动量,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参加。否则身体的关节肌肉、脏器的机能很难适应突然变化的消耗和强度刺激。”
  当身体状况达到了参加比赛的要求时,不要盲目地去参加比赛。“作为专业的选手,一年基本上根据训练的需要,会在气候比较凉爽的季节,选择性参加3-4次的马拉松比赛。”殷教练说。专业运动员在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后,也要间隔2个月左右,才会根据需要去参加下一次的比赛。“身体在赛后有一个恢复和提高的过程,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可能时间会间隔的更长一些。”
  对于马拉松运动,不同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半程跑的速度会比全程快。当然全程比半程难跑,体能消耗更多、困难更多。“一般能够完成半马的,控制好速度也是可以去尝试全马的。”
  殷教练认为,参加马拉松是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不论是在饮食,训练和心理上都要引起重视的,参加比赛就能体会到“运动的骄傲”,感受健康运动的成就感,这也是马拉松自身的文化价值。“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成为马拉松赛的主流,这也让我们这些专业马拉松人感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很有意义。”
  马拉松的魅力在于对参赛的选手没有任何要求,无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专业业余,都可以挤在一起参加比赛。这也是许多人选择参加马拉松的原因。
  专家提示――
  赛前准备与恢复
  本报记者 季雪峰
  针对马拉松的参与者和准备尝试的健身爱好者,在比赛前准备,比赛中以及比赛后的一些问题,内蒙古马拉松队教练殷长喜提出以下建议。
  1、赛前准备上。跑鞋是必不可少的,最好穿底厚一点的慢跑鞋,但质量要轻,透气性要好,最好是自己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旧鞋,新鞋容易使脚起泡。穿紧身裤可以减少摩擦,也可以在大腿内侧,腋窝、胸部涂抹一些凡士林,在跟腱处也可以涂抹。
  2、跑步过程中。注意动作一定要放松、协调,上体正直放松,两臂自然有力地摆动,用前脚掌或前脚掌外侧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着地,这样既能减少膝关节损伤,又可以节省体力。
  3、比赛后恢复。对身体各部分进行放松性的抖动、拍打、双人合作按摩等,做好放松运动。补充适当的水分,切不可过量饮水,可以用一点开水润润喉,20分钟后再补充水分,同时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
  国际田联讲师王林――
  马拉松只是一个概念
  本报记者 杨卓越
  长跑是不是跑得越长越好?人们心中通常会有这样的误区,似乎能够跑10公里的人一定强于跑5公里的人,同理可证,能够完成42.195千米全程马拉松的人一定比其他所有人更胜一筹,马拉松也因此成为了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而在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研室教授、国际田联讲师王林看来,马拉松只是一个概念,对于普通锻炼者来说,比成功挑战马拉松更有价值的,是在向42.195千米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养成长跑锻炼的生活习惯,让长跑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跑的距离越长对身体越好?这不是绝对的。”王林说,距离并不是衡量长跑锻炼效果的唯一指标,只是在通常情况下作为指标之一,而另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指标就是时间,如果从专门控制训练负荷的角度出发,王林认为用时间来衡量更好一些。
  怎样衡量自己的锻炼成果?王林认为对于正常身高体重比例的人来说,一开始能够持续跑20至30分钟,跑4至6公里是比较正常,如果完全没有锻炼基础的话,相应的标准要降低到持续跑步10至20分钟,完成2至3公里。同时对于长跑健身状况的考量也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健康状况和锻炼习惯来决定的,如果有很好的锻炼习惯,按照节奏有规律的锻炼就能够达到比较好的锻炼效果,心率的降低和呼吸次数的下降等等指标都能够反映出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心肺功能的提高。
  “在长跑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周期性的、平稳的运动,从而使身体达到有氧代谢目的,同时促进内脏器官的功能。”王林告诉记者,要想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最理想的锻炼时间应该是在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同时辅助以一些拉伸活动。王林同时指出:“长跑锻炼并不在于一次的量有多少,而在于长期的坚持,恒量、有规律的锻炼是最好的。”
  对于近年来越来越火的马拉松,王林认为全程马拉松不过是人们在长跑运动当中的一个目标,要想成功挑战全程马拉松,首先应该在思想方面从一开始就应该认识到马拉松运动的困难。王林说,挑战马拉松要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做好充足的准备,因为对于普通人而言,参加马拉松很难控制好跑步的节奏,特别是过了20公里以后,腿就会变得沉重,神经也开始不听使唤了。所以对于年轻人而言,完成全程马拉松是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锻炼。
  旁观者――
  李蓉:适合自己才最好
  本报记者 卢 苇
  李蓉今年52岁,从退休就开始坚持锻炼身体,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每天早晚,李蓉都会到家附近的公园里健步走上一个小时左右,除非下雨下雪,否则从不间断。不过说起长跑、马拉松,喜欢健身的李蓉还是摇了摇头。在她看来,虽然近年来马拉松运动火爆异常,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在从事这样的活动,但选择运动项目还是“应该慎重一些,不能盲从,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谈及其中的原因,李蓉告诉记者,随着年纪增长,自己的膝盖问题也开始显现,“看过医生,说是膝盖里有少许积水,虽然问题不大,只需保守治疗,但也不太适合长跑和马拉松这样对膝盖负担过大的运动项目了。”李蓉表示,不仅是像她这样膝盖有问题的健身爱好者,许多中老年人都存在着关节退化问题,“如果在不清楚、不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的情况下,仅凭借热情和流行就贸然去进行一项运动,有时候不仅得不到健康,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不仅是关节问题,作为一项高负荷、大强度、长距离的运动项目,马拉松在火爆的同时,其他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在这一点上,李蓉也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在新闻报道上,看到了不少因为参加马拉松比赛而猝死、晕厥的事情。我觉得这中间除了参赛者对自身缺乏了解、检查,忽视自己在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外,主办方在这方面宣传不到位也有一定的原因。”
  此外,随着城市马拉松比赛的“遍地开花”,李蓉也并不支持为了“尝鲜”而去参加某次比赛的人,“别说长跑这样的运动了,连健步走也需要循序渐进,全民健身也需要讲科学,没有平时的积累,突然一下参加那么大运动量的项目,哪怕是迷你的,也容易出问题。我们不能为了追赶潮流,把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安全置于不顾。”
  即将参与者――
  为“彩虹跑”减肥
  本报记者 李雪颖
  “我打算去跑‘彩虹跑’(The Color Run)!”26岁的刘莉安兴奋地在微信群里分享着。不久前,刘莉安从同事那里听说了6月即将在北京丰台园博园举办的“彩虹跑”活动,听同事们说得起劲,刘莉安也跃跃欲试。没多想,刘莉安便也在网上报了名。
  5公里的路程不长也不短,对于平时有着运动习惯的刘莉安来说,并不算是个大挑战。当年,刘莉安第一个月的工资就用来办了张健身卡。平日里,刘莉安经常和同事一起在单位附近的健身房健身,出一身汗,对她来说是很好的释放。
  刘莉安笑说,虽然有运动基础,但也怕自己跑不下来5公里,实在不行我就在后面溜达着,总之会努力完成。这几年,跑马拉松很流行,我也很想参与,就是怕跑不下来。对于刘莉安来说,“彩虹跑”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而非竞技性。她说,“彩虹跑”很有意思,大家穿着白色的上衣,途径几个点的时候会被喷上彩色颜料,最后就像广告语里那样“从头到脚以最炫的色彩,冲过终点线”,多有意思!
  面前的刘莉安掩饰不住她的兴奋,她十分期待这样的一场有趣的活动,她甚至开始想象自己满脸颜料、一身“彩虹”的搞笑模样。当然,刘莉安也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完成5公里的路程。于是,现在的她每天都要抽空跳一个小时的郑多燕减肥舞。“感觉还是有点效果的,希望能减肥吧,一身轻松地去跑。”刘莉安笑了笑,接着说,有趣的是,我在群里分享了这个消息之后,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也想参与进来。她比我更努力准备这5公里,现在基本上一周下来她会进行3至4次的跑步练习,一次跑大概2.5公里左右。她打算在参加活动前,自己先跑一次5公里,感受一下。
  “她说到时候我俩比赛看谁快。我可不能输,我得多跳跳减肥舞。”和记者聊完,刘莉安就去跳减肥舞了。
  参与者――
  马拉松改变了我的生活
  本报记者 王 燕
  每天清晨在兰州滨河路40里黄河风情线,有成群结队马拉松发烧友在为即将到来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做着准备工作……。
  其实,在西部兰州,跑马拉松的更多是刚刚启程的“发烧友”。
  一个月前记者采访了位于甘南路社区的马拉松俱乐部,社区负责人刘满鑫告诉记者,小区40多位居民以前对跑马拉松不甚了解,他也是属于“被热潮裹挟”集体报名参加的,逐渐在周围人的影响下,尝到了健身的甜头。
  “今年,我们有近百位小区居民踊跃报名了,为了参加比赛跑出好成绩,运动鞋都磨坏了几双,大家坚持在小区里锻炼,相互鼓励,其中有不少人每天清晨沿着黄河跑20多公里路,已从刚开始的身体不适,喘气心跳到现在跑完后身体舒畅,大气不喘。”
  “夹裹在滚滚涌动的万人长跑行列中,先是精神饱满,后是龇牙咧嘴,到坚持不懈地跑完了半程,我们为战胜自我感到自豪。”家住兰州雁滩工业城,42岁的余大明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国内马拉松热,尤其是看到身边朋友不少跑起了马拉松,我也动了心思,家门口的比赛,试着跑跑看吧,去年我是第一次跑半程,在跑到10多公里的时候,感觉坚持不住了,头晕眼花,口干舌燥,速度在掉,后来我不停地告诫自己要坚持,没想到一直咬牙跑下来,我战胜了自己,意志力收获真得很大呀。”
  “眼下,我业余时间都交给马拉松啦,每天都要坚持跑,跑多跑少不重要。”余大明表示“马拉松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乐趣,在运动过程中不断的挑战自己,还有对生活持有的态度――坚持就是胜利!”(中国体育报)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拉松锻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