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几次搏,中国女排精神.郎平孙晋芳,孙晋芳,张容芳

女排精神 曾经,有一个奇迹,见证了中国大球的辉煌;曾经,有一种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的斗志。在那个年代,奇迹让中国人把头昂得更高;有这种精神,斗志在中国人心中燃得更旺。这个奇迹,就是中国女排的“五连冠”;这种精神,就是中国体育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它不仅被竞技体育健儿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更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鼓舞着国人锐意进取、昂首前进,成为了那个急需“精神标本”的时代的强音。 中国女排1982年获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被誉为“铁榔头”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左)为中国女排夺得金牌立下了汗马功劳(中体在线图片 王洪俊摄) 日,中国女排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以3比0战胜美国队,实现世界女排大赛“三连冠”。这是中国女排首次获得奥运冠军。(来源:新华社)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 身着北京奥运会领奖服的中国女排姑娘与国旗激情合影,在五星红旗下愈加风采(来源:中新社 沈晨摄) “二00八世界女排大奖赛”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中国女排以三比一击败古巴女排。图为红磡体育馆内为中国女排助威的“啦啦队”,为中国女排争胜打气。(来源:中新社 邓庆乐摄) 一、女排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女排对中国观众而言,似乎不仅仅是一支排球队,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上世纪80年代5连冠的辉煌,2004年雅典奥运会勇夺奥运金牌的惊天逆转,使无数人惊异,是什么支撑着女排队员的信念,是什么铸就了女排精神。这不能不提产生女排精神的时代背景,不能不回到那个让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女排精神的产生有以下背景和因素:(一)与国外交流的作用。说起中国排球发端最早的记忆,绕不开一个日本人,他就是有“魔鬼教练”之称的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20世纪60年代,大松博文带领日本女排创下157场连胜的奇迹。在带领日本女排夺得奥运会冠军之后,时任日本女排主帅的大松博文已经宣告“不再摸球”了,可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盛情邀请下,大松博文还是爽快地来到中国。1964年至1965年,大松博文应周恩来总理邀请,3次来华,帮助训练中国女排。由此,中国女排引入“魔鬼式”训练法,大运动量和多球训练也被引入到其他项目中。大松博文在训练中很注重严格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他将“严格要求,服从命令,培养团队精神”的理念带到了中国,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头。大松博文开创了外教来华执教的先河,从此,吸收了先进技战术理念的中国女排逐渐崛起。(二)排球运动的政治角色受到重视。上世纪60年代,乒乓球运动已经开展得很好,而作为集体项目的排球却还没有起色。大松博文应邀在北京访问时,其新颖的训练方法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在看过大松大运动量的训练后,提倡要脚踏实地地进行排球训练。当时的背景恰是中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期,浮夸风较严重,工作不踏实。正好排球界出现了这样的机会,周恩来总理就非常明智地抓住了。原亚排联主席魏纪中回忆道:“1964年刚开始复兴,要求所有人艰苦奋斗,坚持实干”。在北京训练期间,周总理还特地组织北京国家机关的干部都到北京体育馆,观看大松的训练。“总理是想借此提倡一种脚踏实地,奋发图强的精神”。如后来的乒乓外交一样,不知不觉,排球开始扮演起政治上的角色。(三)女排辉煌恰逢时机。女排稍有起色之时,便遭遇文革,排球和其他项目一样基本停滞。许多女排队员都回家结婚生子。直到文革后期的1972年4月,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运动队恢复正常训练。球类司原司长张之槐等许多排球界前辈从“五七”干校里重新回到排球岗位。1976年6月,戴廷斌和袁伟民走马上任,重新组建中国男女排,召回了一批已为人母的老队员。又从北京体院的“青训大队”里,挑选了一批15岁左右的年轻选手,后来五连冠时期的主力曹慧英、杨希、陈招娣都在此时加入女排队伍。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绩。”重新组建的中国女排处于上升期,在大赛显露锋芒也是时间问题。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这样中国女排就有机会在更多的国际大赛中露面。当时,中国男排战绩有所滑坡,而中国女排却不断取得好成绩,逐渐成为当时国人最为关注的项目之一。1979年,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首夺亚锦赛冠军,并成为“三大球”中率先“冲出亚洲”的队伍。(四)改革开放的需要。文革后,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处于百废待兴又充满希望的状态,但中国朝哪走并不明确,支持改革和反对改革的斗争还很激烈。此时,中国女排站了出来,使得迷茫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竞技体育是一项激励人的事业,而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的集体球类项目对此具有独特的优势。1981年,中国的跳水、体操和乒乓球取得了许多辉煌,但排球因其集体作战,以及对抗的激烈程度,还是带给国人最深的触动。北大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国”的口号触动了整个民族的神经。他们是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从农村返城的青年,经过了上山下乡的历练,希望国家富强的诉求异常强烈。这一年,中国男排取得世界杯参赛资格;中国女排以7连胜首夺世界杯。中国人的自尊、自强在的排球赛场酣畅淋漓的扣杀中,得以体现。二、女排精神产生的历史过程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女排的辉煌期,也是女排精神的产生时期。1981年,改革开放的第三年,竞技体育也迎来新中国诞生后最繁盛的一年。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经过了7轮28场激烈的争夺,11月16日,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袁伟民获“最佳教练奖”,孙晋芳获“最佳运动员奖”、“最佳二传手奖”、“优秀运动员奖”,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是夜,北京街头万人空巷,女排成了惟一的话题。赢球之后,激动的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彻夜狂欢。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后,当时的《人民日报》就曾报道,截至12月4日,中国女排收到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多件。北京商标一厂、无锡钟表厂等生产单位的职工在信中表示,要“学习女排精神,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女排精神”一词开始见诸报端,并在此后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扬。经历了文革苦难的人们,所有的激情和自豪感在这一刻喷薄而出。随后,在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度夺冠。紧接着,在1984年的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的梦想。女排夺得三连冠后,各种媒体更是加大了对女排精神的宣传力度。诸如有媒体报道,“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中国女排并未就此止步,在1985年的第四届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连续两次夺冠。于是,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开创了我国大球在世界级比赛中翻身的新篇章。女排队员们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她们的名字传遍了祖国大地。郎平,张容芳,曹慧英,陈招娣,孙晋芳,她们开创了女排历史,她们创造了排坛奇迹。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为民族腾飞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口号,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远比“五连冠”本身更受国人推崇的是,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表现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许多国人通过女排精神,真实地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三、解读女排精神中国女排寄予了中国人太多的情结。不知有多少人因为女排影响,从此成为一个铁杆体育迷;也不知有多少人,从来不看比赛,但女排的每一次胜利都让他们热血沸腾。然而,在辉煌战绩的背后,是汗水混合泪水的艰辛,是无数次跌倒爬起,是日日夜夜的训练,是教练员呕心沥血的谆谆教导,是全体队伍的团结努力,这才铸就了永载史册的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情怀中,成为鼓舞前进的动力。(一)忘我拼搏精神原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曾说:“女排精神如果理解成两个字就是‘拼搏’”。他对女排精神做了一个解读:“女排精神主要是体现在拼搏,就在球场上这种忘我,我觉得在困难当中,大家能够团结在一起,能够忘我,抛开自己的一切,就能够反败为胜,这就是忘我的拼搏精神。”一次次的生死逆转,一次次完成“不可完成”的自救,没有什么比“拼搏”更能充当女排的标签。受伤流血,不怕!悲伤痛苦,不怕!暗无天日,不怕!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历练,每一场胜利背后都是无数次的拼搏,每一次赛事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艰辛。“铁榔头”郎平就是这种精神的典范。作为中国女排的队长,“铁榔头”在赛场上叱咤风云,英姿飒爽。在中国队获得历史性突破的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郎平捧获了人生第一个“优秀运动员”奖杯,成为当时世界女排三大扣球手之一。7场比赛,中国队扣球一千一百一十六次,郎平一个人扣球就有四百零七次,得到79分,占中国队总得分的四分之一。 一时间,郎平的名字蜚声海内外,看到郎平扣球就会想到一个成语:一锤定音。因而也就有了喜欢郎平的球迷送给她的称号——“铁榔头”。此后,在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和1985年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连续夺得冠军,郎平作为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为“四连冠”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那个被女排精神激励的特殊年代,郎平高高跳起、一锤定音的矫健身影被永远地定格在时代的记忆中,成为经典。然而不得不提的是,这种比赛场上的一锤定音却是用忘我拼搏精神浇注的。郎平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知道自己缺觉,,,,却满脑子想开比赛了。我猜测着比赛中会出现哪几种情况,我能不能应付呢?有的可以迎刃而解,有的越想越钻进了死胡同,气得我翻来覆去,,,,”一支球队精神的形成,不就是在这过程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吗? 看着女排姑娘们一次一次的飞身鱼跃救球,一次一次带伤参加比赛,这种忘我拼搏的精神,一直延续影响到各个行业。(二)永不放弃精神中国女排能够超越别人,超越自己,总有一股力量在传递。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女排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然而女排精神一直在传承,无时无刻不给人以震撼:那就是坚韧,永不放弃、不达目的誓不休的豪迈;那就是自信,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拼争到底的倔强。世界上没有永远不败的球队。但是输球了,我们不怕,还有下一球,下一场的比赛。中国女排并非永远胜利,它也经历了从五连胜的巅峰到1988年首尔奥运会步入低谷再到新世纪重新登上世界巅峰的曲折路程。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队在先输两局的不利情况下,后来居上,反败为胜,最终以3-2战胜了俄罗斯,勇夺奥运会冠军。这场比赛让无数国人夜不能寐,激动万分。俄罗斯一上来就先赢两局,中国队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队员心理上没有受到影响,没有急躁情绪,而是一分一分往回拼。从第三局开始,中国队展开了绝地反击,25比20、25比23,中国队顽强地顶住了俄罗斯人的进攻,胜利的天平指针此时重新回到原点。决胜局已经不再是僵硬的俄罗斯人的表演,当30岁老将张越红扣下最后一分时,雅典和平友谊体育馆和千里之外的祖国大地同时沸腾。一场曾经让无数国人担惊受怕的比赛,一场被很多行家认为势均力敌的比赛,一场甚至我们还有些劣势的比赛,最终被中国女排姑娘们演变成了一场痛快淋漓的胜利。这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排一贯以来形成的精神力量:永不言弃!(三)从零开始精神到目前为止,中国女排已建起包括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在内的冠军丰碑。中国女排领队李全强说:“无论我们取得什么样的好成绩,那都已经成为过去,一切要从零开始!”国人给予女排掌声和鲜花的同时,对她们也有了更高的期望,期望她们能在今后的比赛中再创辉煌、为国争光。李全强说:“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世界冠军的取得,并不意味着具备了每战必胜的把握和实力。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忘记那些鲜花和掌声,从零开始。” 这是因为,在体育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昨天的荣誉永远属于昨天,今天的荣誉也属于昨天。只有时刻怀着从零开始的精神,才能不骄傲,才能放的开,才能在新的征程中不断进步。中国女排正是因为具备了从零开始的精神,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国际大赛中屡摘桂冠。(四)不畏艰难精神要成功,必须要付出。“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常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名言。而中国女排也切实实践了这句名言,在吃尽“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受尽“常人所不能忍的气”后,做到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铸就了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的神话。对于女排的成功,李全强和陈忠和不约而同地都说到了“苦练”。金牌的背后,不知流淌着多少汗水与血水。“从八点半走进训练馆,一上午的训练经常要到下午两点半、三点,‘拖课’的原因就是没有达到训练要求,没有完成训练目标;晚上要训练到什么时候,我自己也记不住。”陈忠和说。每个队员始终以“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任何借口”的态度投入训练。没有身高、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女排就是靠苦练达到了世界巅峰。(五)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中国女排靠的正是团体精神和整体优势叱咤世界排坛。天衣无缝的配合,心有灵犀的默契,无往不胜的意志力,高昂的士气,这些都来源于女排队伍的团结和凝聚力。李全强说:“一旦女排内部的凝聚力得不到保证,单纯依靠技术、强攻是无法占据优势的。一根筷子轻轻一折就被折断,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就折不断。拼搏与智慧、团结与个性,这是女排精神给全世界的最完美诠释。”排球是团队运动项目,球队的胜利最大的力量来源于团体。在全体队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女排成为一个顽强拼搏、艰苦奋战、技艺高超、作风过硬的团结战斗的集体。比赛中女排姑娘们靠团队精神,靠集体力量,受挫时互不埋怨,顺利时互相鼓励,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气势。在最困难的时候,场上场下大家都齐心协力,用团队的力量渡过一个个难关,最终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四、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它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影响了几代人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在21世纪的今天,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鼓励竞技体育的积极开展。竞技体育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它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它需要运动员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懈追求的壮志。胡锦涛主席曾在看望女排姑娘们时说:“中国女排是我国体育战线的一面旗帜,女排精神曾激励着我国广大体育健儿奋勇向前。” 女排精神不仅为发展我国排球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的“永争第一”的精神更为推进我国整个竞技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人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感觉到社会上存在萎靡不振、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价值取向是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得到实现。这不但需要物质利益的刺激,更需要人们具备刚健有为的素质;不但需要人们体格上健康,更需要精神上强健。实现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每个人无私的奉献,真诚的付出,建立团结互助、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使国民具有刚健的精神素质,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获得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激励人们迎难而上,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体育竞技范围,而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经济还处于发展中,社会矛盾还一定程度存在,人们对实现全面小康的认识不足,面对艰巨的任务还会动摇。女排精神教育了人们: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民族,一个失去了追求和目标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和前途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艰苦的事业,越需要精神的支撑,必须具有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中国女排能从弱到强,就是因为女排姑娘们精神上不畏强敌,永不言输。“女排精神”教育了人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埋头苦干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永远闪光的女排精神,http://blog.cctv.com/html/16/245.html刘扬编辑:三大关键词解读中国女排60年 世纪之交演大逆转,中国体育报业日女排精神,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13742.htm陈敏:有一种力量叫中国女排 时代赋予新使命有新内涵,新闻晨报日夏晓:“女排精神”解读,江西日报日兰克辉编辑:辉煌排球30年:女排精神成一面永远挺立的旗帜,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日王子江、曲北林:女排魂民族魂 17年中国女排的沉浮起落,新华网 易剑东:女排精神的回归,光明日报日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北京时间8月21日,中国女排3-1战胜塞尔维亚夺得冠军,这也是中国时隔12年后重回世界巅峰,主帅郎平带领中国姑娘战巴西、胜荷兰,最终加冕。影片名称:网上群星。
时长:20分钟。
适合学段:小学、初中。
适合学科: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历史。
剧情简介:本片纪录了中国女排老队员,郎平、张容芳、孙晋芳等人的坚强意志和攀登世界高峰的艰苦历程。为了祖国的荣誉,她们咬紧牙关,挥汗如雨。在1980年中、美、日三国女排比赛中,中国女排以三比一战胜美国队,以三比零战胜日本队。她们的艰苦训练赢得了未来的胜利。
专家推介:本片拍摄于1980年,通过对我国女排老队员为了祖国的荣誉,艰苦拼搏事例的介绍,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等主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和落实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努力拼搏的精神。基本简介/周晓兰
周晓兰周晓兰,女,1957出生在江苏南京,中国著名的排球运动员。周晓兰是跟孙晋芳、张蓉芳、郎平同时代的女排明星,在第23届奥运会上,协助女排赢得冠军。红极一时的杂志《大众电影》,1982年3月的封面,就是周晓兰和演员龚雪的合影。那是杂志创刊以来首次用非电影人物做封面。 由于有一身过硬的拦网功夫,周晓兰有“天安门城墙”的美誉。
人生经历/周晓兰
周晓兰周晓兰开始练排球时,已经16岁了,这在国内职业运动员里实属少有。由于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13岁的周晓兰随父母上山下乡,来到山西古交农村。当时古交是个非常贫穷的地方,吃的是小米,喝的是雨水,用的是煤油灯。年龄不大的周晓兰,也要下地做农活,使她饱尝了贫瘠生活的艰辛。有这三年的磨练,周晓兰练排球后,从省队到国家队,对艰苦训练一点都不怕。训练的辛苦与古交农村的艰苦比差远了,至少还可以吃上白米饭。1973年入业余体校进行排球训练,同年被选入山西女子排球队,1977年被选入国家青年排球集训队、国家排球集训队。周晓兰在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后,1988年进入国家体委,出任排球处长。周晓兰一上任便改革排球运动管理体制,改进训练和比赛组织形式。1995年初,周晓兰代表中国排协,动员正在美国读书的前队友郎平回国出任女排主教练。1995年,已是体委系统最年轻的副司级领导。 1995年辞去公职,随丈夫、前中国男排侯晓非定居美国。最初,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做排球教练,后在马里兰州爱德华市的一家医疗器材公司做工程师,目前是公司部门负责人。 周晓兰现定居在马里兰州,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成就/周晓兰
1977年 在第1届世界青年女排锦标赛上获亚军周晓兰1978年 在第8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获第六名1978年 在第8届亚洲运会女排比赛中获银牌1979年 在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上获冠军,个人获“最佳表现奖”1981年 在第3届世界杯女排赛上首次获冠军,个人在预选赛中曾获“最佳运动员奖”1982年 在第9届世纪女排锦标赛上获冠军1982年 在第9届亚洲运动会女排比赛中获金牌1983年 在世界超级女排赛上获冠军1984年 在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女排比赛中获金牌
荣誉/周晓兰
周晓兰1980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1984年 三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 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有“天安门城墙”的美誉
人物评价/周晓兰
周晓兰周晓兰和她的中国女排在八十年代里,以敢打、敢拼、敢抢的拼搏精神,在世界排坛上连夺五次冠军,成为“五连冠”。这是排球运动史上的奇迹。而女排精神也鼓舞了一代中国青年以拼搏和奋发的干劲在各个领域作出了成绩。那段辉煌对于如今三、四十岁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在老女排中,周晓兰有着“天安门城墙”的美誉,跟郎平的“铁榔头”交相辉映。
影响/周晓兰
周晓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日本女排是一支世界强队。中国女排的翻身仗,就是从打日本女排开始的。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与日本队在决赛中相逢。比赛打得异常激烈,结果是日本女排输给了中国女排。那场比赛,不仅让对手认识了“铁榔头”的凶狠,更让日本姑娘饱尝了“城墙”的坚固。日本媒体在惊叹周晓兰防守功夫的同时,送给了她一个美丽的称呼:“天安门城墙”。那个时候,女排精神感染了整个社会,掀起了“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热潮。“女排当年让全国人民高兴,那不能简单归结于取得了好成绩。这也有对手强大的原因,只有在一场势均力敌甚至处于劣势的较量中取得,才能显示出英雄本色,才能感动人。中国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可谓百废待兴,很多方面跟国外相比,都处于劣势,女排取得三连冠,让国人觉得解气,也给了国人信心和力量。”中国女排的“三连冠”,是指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三大顶级赛事。女排获得的三连冠,不仅是一个球一个球打出来的,而且都是在很艰苦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才是最可宝贵的。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上传TA的照片,让词条焕然一新
编辑次数:17次
参与编辑人数:14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30:14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通版阅读请点击: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文化自信大家谈:
中国女排精神的文化思考
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夺冠
新华社图&&&&吴长龄 &&&&文化自信,是刚刚过去的2016年华夏大地传播最广泛的一个热词。 &&&&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讲到的去年几件令中华儿女骄傲自豪的大事喜事当中就有“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中国女排这个英雄集体孕育的精神文化现象影响了几代人。今天,又是具有紧扣时代主题的模范和典型。研究探讨女排精神对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中国女排所获的成就和荣誉是干出来的,是用汗水和智慧铸就而成 &&&&日,里约奥运女排项目强强相遇,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在先失一局的危急情况下,经过艰苦奋战,连扳三局战胜塞尔维亚,时隔12年再获奥运冠军。那一刹那,在神州大地,在长城内外,在大江南北,包括海外华侨之间,产生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为“中国金花”拍手称快、由衷点赞。至今,这仍然是人们街头巷尾相聚相会的热门话题,向社会不断传递着丰厚的正能量。 &&&&央视在当晚30分钟的《新闻联播》中用了7分钟的大篇幅对女排进行了报道,并多次强调了“女排精神”。央视著名主持人朱迅在采访女排时说:“中国女排再次夺冠,我非常激动,连续看了12小时关于女排的电视节目。”话虽有些夸张,但如实反映了那个周末那一刻一个中国人的兴奋心情。 &&&&国运兴,体育兴。从2000年到2016年一共5届奥运会,中国军团所获金牌稳居前三甲。 &&&&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2016年,35年内先后9次在世界顶级赛事中夺冠。 &&&&——30多年前,女排在东瀛大阪夺冠,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全班同学当晚高兴地甚至有点癫狂地举着火把从小南门步行至新城广场狂欢,高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日,中国女排又一次夺冠,我正在中央党校参加全国高校书记校长班学习,到晚上11点仍然兴奋地一个人走出宿舍在校园散步,不断回想着刚才那激烈又激动人心的场面。 &&&&——日,为筹建我省排球队,我和两位同事专程拜会正在宁波备战奥运的郎指导。有幸亲眼目睹了郎平团队训练备战里约奥运的场面:女排姑娘们必须早上6点半起床,7点吃早餐,早餐后,特聘的外籍体能教练带她们通过趣味活动开始放松,8点整正式投入训练。教练把所有队员分成两组在两个场地训练。网的一边有3位男陪练,他们站在一边60厘米高的木板平台上,双手举起,有意给对方出“难题”、发“怪球”、扣势沉力大的快球。另一边6名女队员,练一传,练“背飞”,练“双快-游动”,练“扣球”,一直练到下午1点。中午饭后稍事休息,下午继续训练。训练过程中,旁边助理教练进行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晚上大家主要观看录像,进行伤病理疗。领队、教练和队员谈话,了解队员的心理状态。 &&&&训练是比赛的试金石。在训练过程中,我们看到,郎导不时给队员们讲细节,讲注意事项。我还亲眼看到一个细节,队员们轮番练习扣球,扣完球后每个队员不管是朱婷、袁心玥、张常宁,还是当体能教练的外方教练,都主动去捡球。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享受特殊待遇。 &&&&我向郎导请教:“您怎么看队员的运动敏感期?”郎平回答:“每个队员的运动敏感期都比较短,我们每个教练都十分珍惜队员的敏感期,她们牺牲了和家人团聚、进行文化课学习、上网及和男朋友谈恋爱的时间,来到国家队进行训练。我们一定要给她们一点真正的东西,带领她们取得好成绩。这样才能对得起地方队、国家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孩子们,要为她们负责。”听赖亚文给我讲:魏秋月的双膝伤到软骨破裂,母亲哭着劝说“孩子咱不练了”,但她为了重回赛场,咬牙熬过了近两年的手术康复期。 &&&&那天看完训练,我在日记中写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郎平,太不容易了。有才华,有气场,敢担当。 &&&&当年,袁伟民教练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带领中国女排在上世纪80年代初获得“三连冠”,“女排精神”由此享誉中外,并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陈忠和表面上乐呵呵的,实际上也非常严格严厉,有时队员会被批评得哭鼻子。他说:“没有每天的积累,到时候拿什么精神去拼?” &&&&二、中国女排这一精神文化现象产生和释放的正能量已远远超出了体育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振聋发聩的深刻论述,对我们体育教育、体育文化工作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女排是一个传奇,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女排精神远远超出了竞技领域,对男女老幼、各行各业都起到了激励、感召和鼓舞作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作这个课题,我到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档案室查阅了不少历史资料。日,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在日本大阪举行。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2惊险战胜东道主日本队,拿下了在世界舞台上的首个桂冠。国务院致电祝贺,《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作了重点报道。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到首都机场迎接女排姑娘凯旋归来。即席讲道:“你们每得一分,每一场胜利,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都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人民,各条战线,都要向中国女排学习,用中国女排那种顽强的战斗意志,英勇奋斗的精神,把各方面的工作推进一步。学生要好好读书,工人要好好生产,这是真正的庆祝。” &&&&1982年世锦赛,女排再度夺冠。郎平的“铁榔头”美称,袁伟民的“大将风度”,周晓兰的“天安门城墙拉网”美誉,为人传颂,扬名中外。国务院再次发去贺电:“去年你们夺得世界杯冠军,鼓舞了全国人民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热忱。这次比赛,你们表现了遇强不惧、百折不挠、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精神,对全国人民又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老一辈中央领导人邓颖超、宋任穷题词祝贺。万里副总理还设家宴招待退役老队员,关心关怀她们退役后的学习工作安排情况。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深情题诗一首:“开场没有遇到顺风,人心像球儿吊在半空;意外一次小小失利,更显出伟大光荣的成功!脚下一道又一道险关,眼前一队又一队精兵,争看谁是强中强,中国女排扬起了雄风!” &&&&当时一家中央媒体在社论中这样点评:“中国女排的胜利,打出一股气来,这就是中国人民坚忍不拔,奋斗不止,自强不息,一定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恢弘志气。我们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需要这样一股气,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更需要这样一股气。”女排精神成为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时代强音。 &&&&2004年雅典奥运会,陈忠和教练率领的中国女排依靠艰苦奋战,走出低谷,以难以置信的拼搏精神,在决赛前两局尽失的情况下,奇迹般地连扳3局,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鏖战,登上世界之巅。永不服输、永不言败成为这支队伍的代名词。 &&&&历史的指针转向了2016年夏天,在遥远的南半球巴西里约热内卢,中国女排在郎导的带领下,顶住压力,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再次令人信服地夺得了奥运冠军。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说:“我们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全国人民都很振奋。”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连续战胜了美国、日本、前苏联这样的世界强国队伍,在国人最需要自信的时候给了国人自信,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砥砺前行、迎头赶上的重要精神支柱。 &&&&中国女排这种精神,超越排球、超越竞技,与人类跨越前行道路上障碍而进行的每一次创造相通,同人类追求更幸福美好生活的每一次努力与共。点燃中国激情的女排辉煌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同步。这种精神,正是今天我们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所需要的。 &&&&三、中国女排的顽强作风、超强战斗力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素材、好样板 &&&&在文化学中,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中国女排长期地、连续地在国际顶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女排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其内在的必然的东西。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女排9次登顶成为世界冠军,不论是在国内国际、体育圈内圈外,还是在高层政要和普通民众中都产生了巨大反响,确实是一个值得令人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 &&&&——争强争胜,追求卓越 &&&&这次女排里约之旅,犹如坐过山车般地惊险刺激。小组赛勉强出线,并不被外界看好。到了淘汰赛阶段,女排姑娘们逆转两届奥运会冠军且是“东道主”的巴西队,半决赛淘汰荷兰,一鼓作气“拿下”塞尔维亚。开始虽表现慢热但发挥越来越好的队伍战斗力惊人,国人为之兴奋,世界为之震撼!中国女排在郎导的指挥下,大家拧成一股绳,敢打敢拼。失误了,大家没有互相抱怨指责,而是互相加油鼓劲,“输球大家一起扛,赢球后大家一起狂”;和东道主巴西队的那场比赛至关重要。郎导在准备会上对姑娘们说:“咬一口是一口,反正不能让巴西轻松过了我们这一关。”正是靠这股韧劲、这股拼劲,该亮剑时必亮剑,该出手时就出手,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女排姑娘们笑到了最后。 &&&&历史上,女排精神具有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英雄基因。她们处顺境不得意忘形,保持冷静争创更大优势;处逆境不怨天尤人,努力化劣势为优势。即使对手再强大,她们也毫无惧色,一球一球地拼、一分一分地咬,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刻! &&&&30多年前,中国女排成为“拼搏”的代名词,2016年夏天女排再次夺冠,重新激荡起国人对女排精神的美好回忆,同样是因为“拼搏”。她们刻苦训练,永争第一,在比赛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成为我们的国民英雄、青年楷模、励志榜样。 &&&&——团队团结,爱国敬业 &&&&排球是一项集体运动,主教练和助理教练需要团结合作,教练和队员之间需要团结信任,队员和队员之间需要心领神会的配合。入选国家队,就要有责任有担当,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她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靠的是集体力量。”一位资深专家说:“女排姑娘大家拧成一股绳,这样才有合力,才有韧劲,才坚强,才不易断,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谈论中国女排这个英雄集体,不能不提到“五朝元老”赖亚文。她从1999年起,先后辅佐主教练胡进、陈忠和、蔡斌、俞觉敏,到现在的郎平,亲眼见证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再创辉煌的全过程。赖亚文甘当绿叶,自称已“嫁给排球”,她了解中国女排队史,了解对手情况,了解每个队员的特点,她是球队的“大管家”“参谋长”,是队员的严师、好大姐。 &&&&2012年伦敦奥运,中国女排在1/4决赛中2比3不敌日本队,最终名列第五,人们忘不了姑娘们痛哭的场景。郎平毅然接起没人愿接的摊子。祖国的召唤使他们义无反顾勇挑重担,爱岗敬业的精神使他们带队苦战,重新崛起。 &&&&郎平曾经一度辗转欧美执教,带领意大利和美国女排取得了辉煌成绩。郎平的“出走”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郎平说:“我是作为一名职业教练接受这份工作的,无论是带中国队,带意大利队,还是带美国队,都是尽心尽责的。无论走到哪里,我时时刻刻记得,我是一名中国人。” &&&&中国女排用业绩告诉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永不过时。中国女排队员心怀祖国,兢兢业业,成就了自己,鼓舞了国人。“忠诚,就忠诚自己的土壤;追求,就追求自己的理想。” &&&&——谦逊好学,开放包容 &&&&中国女排非常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把握世界女排发展最新潮流,兼容并蓄,融美欧和日韩先进打法为一体,创造出了一套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战术体系。 &&&&1965年,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日本著名教练大松博文到中国执教,开创了外教来华执教的先河。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袁伟民教练接受采访时说:“日本排球界朋友对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帮助很大。今天中国队所以能夺得冠军,是与中日两国排球界的交流、日本排球界对我们的帮助分不开的,这是中日友好的结晶。” &&&&拿郎平教练的团队来说,中国女排既继承了老女排快速多变的优良传统,“短平快”让人由衷赞叹;又跟上了欧美排坛的“高大化”趋势,网前防守好,把后攻作为战术体系的有机组合,双主接应“立体三角”也已经逐渐建立。中国女排甚至也学习了亚洲日韩的长处:作风顽强,防守好,注重技战术细节。既学欧美的高,又仿日韩的快,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了有中国女排独有的“高快结合、灵活多变”的战术体系。 &&&&大家看到,郎导的教练团队中,有两个“老外”,是郎平从美国聘来的医疗师和体能教练,其中一个就是年轻时训练沙滩排球的“圈内人”。他们用现代化运动生物力学、医学康复手段,对每个队员进行动态的监测,做好训练和赛后恢复。郎导说,他们在核心力量上的训练,有自己独到的一套。在这方面,美国、德国处于领先地位。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就要吸收借鉴最先进的训练理念。 &&&&——精心育苗,人才辈出 &&&&我们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使女排人才辈出。一些省非常注重排球运动的发展,从县到地区到省上,不同层级的体校,发现苗子,手把手培养苗子,为她们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女排集体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闻名于省、闻名于中国、闻名于世界的名将。这次出征里约奥运会的12名队员,江苏贡献3人,福建贡献2人,这个现象绝不是偶然。30多年前,江苏贡献了孙晋芳、张洁云,福建贡献了郑美珠、侯玉珠。1981年那一届,带队的是来自江苏的袁伟民,2004年带队的正是来自福建的陈忠和。 &&&&郎平成为中国女排史上以队员和主教练身份获得冠军的第一人。陈忠和也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从陪练员成为一个大国奥运会队伍的主教练。我们不能不为中国女排这块肥沃的土地感到赞叹。 &&&&郎平教练善于发现培养新人,敢于大胆使用新人。在郎导的队伍里,3年发现了3个新人,2013年的朱婷,2014年的袁心玥,2015年的张常宁。这3名球员平均年龄不到21岁,但实力和潜力却已经到了世界排坛顶尖水准,被大家称为“朱袁张”。这次征战里约奥运,在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时,又是郎平,大胆使用刘晓彤、龚翔宇。两名小将登场之后,果然不负厚望,带来了一场“青春风暴”。 &&&&——注重细节,讲究战术 &&&&世界上获得前几名的女排球队不仅技战术配合流畅,而且都很注重细节,想尽办法减少自身失误。双方实力接近的比赛,失利的球队往往就输在一些细节上。中国女排就特别注重抠细节,“追求每一分”和“认真打好每一球”折射出了中国女排对细节的精雕细琢。 &&&&当年袁伟民带队时,为了让姑娘们练出球到手上就能控制住的本事,他让男陪练拿着球从高台上朝下“砸”,队员则站在墙角处接,接不起3个好球就不能停。平时多训练,赛时少遗憾。 &&&&中国女排在各个位置都力争实现科学配置。一传抓稳定,当年陈招娣、陈亚琼,这次里约奥运的林莉、张常宁的一传就相当到位稳健。人们看到最风光的是朱婷这样的主攻手,但也需要恰到好处的二传。二传把球传好,除了自身技艺外,一传是否到位至关重要。中国女排三条线无缝对接、配合默契,靠的就是磨炼小技术。 &&&&我反复回放观看了里约奥运会女排和荷兰、塞尔维亚的两场交战录像,面对决定国家队命运的巅峰对决,对方的男性主教练,夹着战术夹不停地走动、呐喊。我们的郎平,指挥若定,在关键时刻的暂停、换人、战术布置和调整显示出一代名帅风范,和强敌对抗,关键时候斗的是主帅的心力。 &&&&四、女排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瑰宝,研究挖掘这一宝藏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重大现实意义 &&&&体育事业是党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绩,中华体育精神的宝库越来越丰厚,影响也越来越大。 &&&&1961年,容国团在赛场留下“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名言。 &&&&邓亚萍刻苦训练,敢于吃苦,最终才练就一身精湛的技术。只要她站在乒乓球台前,坚定的眼神,旺盛的斗志,成为球迷对邓亚萍的形象定格。萨马兰奇先生说:“邓亚萍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代表了运动员的风貌。也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 &&&&姚明篮球技艺高超,为人幽默风趣,热心公益,倾力扶贫帮困,形象阳光健康。李娜勇立潮头,在训练比赛模式上创新最终登上世界之巅。 &&&&特别是中国女排,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活素材、好样本,人们点赞郎平、点赞女排,是对女排精神的认同和点赞。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国体育的精髓和灵魂,其内涵被普遍概括为“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它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女排好榜样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从“东亚病夫”“锻炼身体,抵御外侮”到屹立于东方的“体育大国”;从“国破家亡”“一穷二白”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体育、中华体育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史。 &&&&遥想1908年,“中国奥运第一人”、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中国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斗转星移,祖国从积弱积贫逐步走向强盛、富裕、文明,日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百年圆梦,“奥运三问”终于有了一个完整圆满答案。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队和美国队争夺冠军。中国女排越打越好,以3:0战胜美国队取得冠军。洛杉矶的一位老华侨目睹了这一盛况,他感慨道:“我花100美元买了一张票,25%是看比赛,75%是为了看升国旗。” &&&&——学习女排好榜样有利于广大民众激发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情操 &&&&古往今来,无数优秀中华儿女拼搏奉献,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千年传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精神在我国体育健儿身上体现得更直观深刻、更淋漓尽致、更撞击心灵。 &&&&郎平、袁伟民、刘国梁等著名教练临场指挥从容不迫,每临大事果敢决断,堪称一种风范,一种艺术。他们不是天生帅才,他们靠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钟爱的事业上。“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常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 &&&&著名诗人郭小川说:“乒乓球这个运动项目和这个集体,乃是革命青春的化身,乃是革命江河的一股支流,乃是启发人、鼓舞人、感动人的一阵春风和一片阳光,他们给予我们的,不仅有胜利的喜悦,艺术的享受,还有精神的鼓舞和思想的启发。” &&&&——学习女排好榜样有利于在青少年朋友当中开展规则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奥林匹克宪章》、各单项体育联合会章程以及各项竞赛规则就是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比赛中应遵循的准则。运动员要严格遵守竞赛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更要恪守体育道德,反对兴奋剂。这就是公平公正。 &&&&足球比赛中有“越位”,网球羽毛球有“出界”,竞技场上犯了规要受到警告和惩罚,这些与我们进行法制教育、规则教育有相通之处。 &&&&跳水比赛时,运动员准备就绪,观众不能鼓掌喧哗。网球、乒乓球、斯诺克比赛时,人们拍照时要注意不开闪光灯。高尔夫运动、武术比赛有基本礼仪。比赛讲究“文明观赛事,理智对输赢”。所有这些,对培养青少年朋友增强规则意识、按规矩办事都有很实在的潜移默化作用。
Copyright © 陕西传媒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邮编:710054 广告招商:029- 传真:029-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新闻热线:029-
投稿邮箱:.cn
陕ICP备号-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夺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