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在跑道上汽车测试跑道了一下速度,跑了800米,用时29秒,这,这样的速度算什么水平?

马拉松成绩快速提高的训练方法(转载)
马拉松成绩快速提高的训练方法(转载)
&提高400米---1200米的间歇跑的成绩对5000米,万米有效,
400米间歇跑实施起来又特别方便,标准场地正好一圈.
一,400米间歇跑的目的:
1,强化心肺功能,从而提高速度耐力,培养出以较高的不变的速度进行长跑的能力.
2,强化腿部肌肉力量.
3,培养判断速度和控制速度的能力.
4,提高身体承受氧债的能力.
二,如何确定速度:
根据你的5000米的目标值来确定.训练之始取5000米的平均速度,适应后缩短2--3秒(不
宜缩太多,否则影响次数失去效果).
我编了个表,供初练者参考:
5000米目标&&&
400米平均速度&&&&&
400米间歇跑速度
23'&&&&&&&&&
1'50"40&&&&&&&&&&
1'47"--1'50"
22'&&&&&&&&&
1'45"60&&&&&&&&&&
1'42"--1'45"
21'&&&&&&&&&
1'40"80&&&&&&&&&&
1'38"--1'41"
&&&&&&1'36"&&&&&&&&&&&&
1'33"--1'36"
19'&&&&&&&&&
1'31"20&&&&&&&&&&
1'28"--1'31"
18'&&&&&&&&&
1'26'40"&&&&&&&
1'23"50--1'26"50&&
三,间歇时间和方法:
1,休息时间与快跑的时间相近.一分半到两分钟.
2,训练之初长些,适应后短些.
3,训练之初可用慢走,适应后用慢跑.
4,上正规后快跑400米,慢跑200米,如此反复.
四,反复次数:
1,10--30次.一般水平的有12次就够了.
2,第一次训练可从6次开始.
3,在跑了3--8次后可安排一次10分钟的长休息.
五,注意事项:
1,要作好准备活动,防止膝关节和肌腱受伤.
2,要保持速度,即使觉得很轻松也不要加速度,快跑不是训练目的.
六,其他距离的间歇跑可依此类推.
七,误区:有人把400米间歇跑当成了练400米速度的手段,这是大错特错的.400米间歇跑
是为了培养速度感觉和耐力,并非越快越好.
提高长距离奔跑能力的“撒手锏”---------(二)5000米重复跑
国家马拉松队的必修课
这又是一个“大家伙”!对常人而言,快跑一个5000米就会被撂倒,而这回一跑就是三四个,不吐血才怪。不过,愈是艰苦的训练,愈蕴含着神奇的力量。况且,能练这个的已经不是常人,多半是马拉松成绩在400以内的跑友,好歹也达标了国家三级。
《运动训练学》中对“重复训练法”如此定义:“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相对稳定的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的适应性机制,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重复跑讲究“三固”:固定的距离、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配速。训练目的十分明确:要把重复跑的时间规定与个人跑的能力相一致,狠抓休息时间,有氧与无氧的比例适合个体实际。重复跑要使运动员在长距离或稍长距离配速跑的后程少掉速、不掉速甚至能加速!
重复跑与间歇跑非常相似,都是由单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等要素组成。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是:重复跑的休息时间相对充分,通常在心率恢复到110次/分钟以下再开始下一组训练,而间歇跑的心率恢复到140次/分钟以下就可以开始下一组训练。重复跑的次数为2~5次,距离越长,次数越少。
哪个距离的重复跑对长距离配速跑帮助较大?1000米、2000米、3000米,我都尝试过,或许是练得不到位,提高不明显。专业教练曾帮我制定过一个备战北马的训练计划,除了3000米、2000米、1000米重复跑外,还有4000米重复跑——4组,时间为15分钟。对于我这样的菜鸟而言,难度较大,且觉得这个距离少有人练,缺乏参照物,故舍之未用。
相对而言,5000米是一个好记、常见的距离,符合中国人的记数习惯。在田径项目中,它属于中长跑,无论对于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5000米水平高了,万米才能快,而万米又是马拉松的基础,大家常用万米成绩&马拉松系数(4.5~4.7)预测马拉松的大概成绩。许多马拉松顶尖高手都是从5000米、10000米专项转过去的,如孙英杰、白雪等。因此,不少长跑运动员在速度训练中选择5000米跑。
我在人民日报体育部担任田径记者期间,采访过我国女子长跑、马拉松队,近距离观摩过其训练。据了解,自从意大利著名教练罗萨担任我国女子长跑、马拉松队外教组主教练后,对速度训练尤为重视,将间歇跑或重复跑的次数由以前的每周1次增加到2次,每次速度训练的里程为12公里左右。其中,5000米间歇或重复跑是必修课,组数为3组左右。
备战北马“四两拨千斤”
咱一个业余运动员,怎么想起搞5000米重复跑?这还得从备战2010年大马说起。4月13日上午,本想进行25公里配速跑,但跑到5公里时,小腿出现酸乏状况,遂停跑。下午忙完工作,直奔北工大,再次向25公里高地发起攻击。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上午跑过5000米,下午状态一定好。果然,最终以4分08秒的配速完成25公里训练。
这让我意识到,5000米在长距离训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既能提高乳酸门槛,又能提高心肺功能。因此,在备战北马时,我决定用5000米重复跑代替倒金字塔跑,看效果到底咋样。我之所以没选择间歇跑,是因为能力不够。实力较强者,可以选择间歇跑,也就是把组间休息时间缩短到5分钟以内。
9月13日,离北马只有40天,我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稍长距离从半程马拉松开始,速度训练从2组5000米跑开始。当天,热身2000米后,跑第一个5000米,比较轻松,用时20分36秒;休息10分钟,第二个5000米加快步伐,20分10秒;加了个1000米,3分33秒。翌日,半程配速跑用时95分13秒,均速4分31秒。效果不太明显,但我并不着急,打算像备战大马那样,练它个十回八回的,看能不能快!实际上,根本用不着那么多次。
9月16日,天阴沉沉的,迷蒙一片。第一个5000米悠着跑,从4分23秒到3分53秒,用时20分46秒;第二个5000米留有余地,从4分08秒到3分54秒,用时20分33秒;第三个5000米本想好好跑一跑,不料雨从天降,减至20分56秒。每组之间休息10分钟。18日,效果顿显,半程用时88分48秒,均速4分12秒多。我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认为它不如倒金字塔跑,那是没练到位。5000米重复跑有几个要点:一是至少得跑3组;二是每组用时别相差太大,且不能太腐败;三是休息时间不能太长,最好别超过10分钟。”
9月19日,5000米重复跑有进步。第一个5000米比预料的快,19分48秒;第二个压点速度,19分59秒;第三个放松跑,20分52秒。这是我首次连续将两个5000米跑进20分。21日,本计划以4分30秒的中等速度完成25公里,但这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我不知不觉越跑越快,25公里用时102分55秒,均速4分07秒,刷新纪录!我松了口气,离北马还远,故放缓节奏,隔天练一次。
9月23日,5000米首次跑完4组:20分08秒、20分09秒、20分12秒、20分47秒。25日,湿度较大,60%以上,最高温度23度,比前几天高,这对状态略有影响。最明显的是出汗多,口渴,汗水凝成了盐粒,遍布胳膊、额头、大腿。但是,28公里配速跑有了较大突破,用时116分05秒,其中半程85分56秒,25公里102分40秒,均创新高。
国庆节这天,3组5000米全部进20分钟:19分51秒、19分50秒、19分46秒。翌日,尚未完全恢复的我,前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参加李宁跑友堂的训练。我跑在田玉桥和赵全明后面三五十米处,第一圈20分32秒,第二圈20分35秒,第三圈20分57秒,第四圈喝水掉到21分59秒,第五圈21分58秒,第六圈21分30秒。30公里用时127分31秒,均速4分15秒。虽然不太成功,但比2009年北马同距离快了2分26秒。
备战大马,7次强化训练才使25公里跑到4分08秒多的配速;备战北马,4次强化训练就使25公里跑到4分06秒多的配速。实践证明,5000米重复跑较倒金字塔跑更能提高速度耐力,3组高质量重复跑的火力范围即能覆盖25公里甚至更远。可以说,没有这几次5000米重复跑,我的长距离奔跑能力不可能提高得那么快,北马进三的梦想也不可能实现。
组数多VS速度快
5000米重复跑为何如此厉害?其实也简单,马拉松就是由8个5000米和1个2195米组成的,而5000米重其原则都是以短促长,循环反复,自成体系;其跑法都是越跑越快:距离越短,配速越快。在每一次训练中,后面的距离就像一个大浪推着前面的大浪,放眼望去,惊涛拍岸,“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真个是气势磅礴。整个训练又形成一个巨浪,直接促进下一次的长距离配速跑。
我最常用的是中型倒金字塔跑,因为它距离和速度适中,能促进的长跑里程也适中。别看它4个距离加起来只有11公里,但就像喀秋莎火箭炮一样,火力威猛,影响深远,覆盖范围至少可达半程马拉松甚至25公里。
小型倒金字塔跑虽然很能促进万米以内多个距离的速度,但火力范围也仅限于万米左右;大型倒金字塔跑则太牛逼了,不是我等寻常人能承受得起的。2010年北马前,我曾试图练一次,但跑完10000米、5000米后,3000米已溃不成军,更莫谈2000米、1000米。
在中型倒金字塔跑中,最重要的距离是5000米,即“虎头”,最能促进5000米以上的距离,所以要力保它——放在最先跑,用最多的力气;3000米、2000米是“猪肚”,可以略为调整,为后面的距离保存体力,但配速尽量不低于前一个距离;1000米是“豹尾”,是有氧与无氧的结合,是极度疲劳后的冲刺,要有放手一搏的勇气,争取冲出水平!
北京远中田径俱乐部总教练敖大伟对我说:“这种形式比较专业,业余运动员不一定要练。”但是,我认为,好东西放在哪里都是好的。业余运动员的速度虽然比不上专业运动员,但训练方法是能共通的;业余运动员要想提高成绩,训练方式必须接近专业运动员。
我的好朋友、北京业余马拉松高手田玉桥就是如此。日,他用17分49秒、10分38秒、7分02秒、3分28秒跑完倒金字塔,并写下博客《“恐惧”的金字塔练习跑》:“酷热的天气,前5000米跑完后好像心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似的难受,真的有放弃跑下去的想法。不能半途而废。咬紧牙关,经过几分钟的调整后重又踏上了跑道。”高水平、高标准就是这样磨砺出来的。
清华大学第一次跑倒金字塔
初识倒金字塔跑是在2009年备战北马时。此前,看过北京业余马拉松高手田玉桥的博客,得知他练过这个,速度很牛。9月25日,我来到北京工业大学田径场自测5000米,结果为20分02秒;为了增加强度,休息10分钟,再跑3000米,用时11分38秒;再休息10分钟,跑2000米,7分56秒。太累,1000米就放弃了。这次训练直接促进我在4天后的新疆国际沙漠越野赛上名列第29,间接促进我北马跑进310。
第一次进行完整意义上的倒金字塔跑是在日。当天,温度回升,大风消失,遂去清华大学东操场参加李宁北京跑友堂的集训。以前,我不爱参加跑友堂各分部的活动,原因是老头、老太太过多,没有共同语言,速度也不一样。后来发现,跑友堂总部搞的训练倒符合我的性格,并能结识一批高手,实现共同提高。
坐在公交车上,从东三环到北四环,把北京城重新看了个遍,还是最喜欢这个城市。九分裤凉凉的,以前没这感觉,可见温度还是低。100分钟赶到清华,田玉桥已经在热身。由于清华地处西北角,加上天寒地冻,来的人较少,进行倒金字塔跑的只有他和我、杨建国,堂主刘永成和其他跑友观战,副堂主李晓保担任教练,负责掐表。
李晓保给我们预定5000米的配速为1分40秒每圈,但我们觉得慢了,就加快步伐。老田的实力非我能比,因此跟了两三圈后,我就按照自己的节奏跑,比较轻松。沿途,一批穿着作训服的学生在测试3000米,本以为他们会跑得飞快,故专门让出第一跑道,但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一个个被我们超过。这个5000米没加速,没冲刺,跑了19分44秒。
慢跑半圈,大约2分30秒,再进行3000米跑,预定1分36秒的配速。因想留点余力完成后面的任务,我减慢速度,进行调整,用时11分53秒;2000米预定1分30秒的配速,我按照配速跑,最后400米冲了一下,用时7分29秒;1000米预定1分24秒的配速,这个我就完不成了,仍然按照自己练间歇时1分28秒的配速前进,用时3分39秒。
田玉桥在博客中记录如下:“14点30分,来到清华东操场与跑友曾华锋慢跑4圈热身,进行拉伸准备活动,‘魔鬼’教练李晓保掐表,开始今天的倒金字塔间歇跑练习。每组用时如下:秒,秒,秒,秒。感觉厦马前的这次训练成绩不太理想……”老田5000米能跑到16分多,这回是没跑好。
这次训练有什么效果?第二天,我在北京工业大学独自跑3000米,稳稳地跑到了11分15秒,刷新了当时的最好个人纪录。但是,初跑倒金字塔,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只是觉得比较累,还没休息好就要开跑,每次站到起跑线上都需要勇气。因此,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没再跑过,速度训练以400米间歇和1000米间歇跑为主。
备战大马全靠这支“突击队”—---“倒金字塔”跑
由于脚伤和感冒,2010年大马的备战来得比较仓促,3月27日才进行第一次25公里训练,所用时间为115分27秒,均速才4分37秒,这样的速度何以迎战?比赛时间是4月18日,短短20天,有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实践证明,400米、1000米间歇跑对长距离促进有限,拿什么取而代之?这时,我想到了久违的倒金字塔跑。
3月30日,小雨淅沥,地面略有积水,温度为10度左右。当天的倒金字塔跑得很烂,秒,秒,秒,秒。休息时间分别为:10分、8分、5分。不过,总算完成了,并且效果理想。翌日,25公里用时110分40,均速4分25秒多。
4月1日,人间芳菲四月天,可是狂风仍然肆虐。这次的倒金字塔跑略有长进:5000米顺风跑,用时20分33秒;3000米逆风调整跑,用时12分47秒;2000米折返跑,用时8分06秒;1000米冲刺,用时3分41秒。翌日,25公里跑得轻松,用时107分18秒,均速4分17秒多,已恢复到北马比赛时的水平。
4月3日,意外地发现晨脉由56次骤然降至49次,可见心脏功能在提高。大马前第三次倒金字塔跑:秒,秒,秒,秒。我在博客中写道:“蛮累人的,每个距离都能让你筋疲力尽。”5日,25公里再创新高,用时106分02秒,均速4分14秒多。
4月7日,第四次倒金字塔跑有恢复的迹象:秒,秒,秒,秒。5000米回归20分钟阵营,此前最好成绩是18分58秒。至此,25公里以下各项指标超过北马,已具备3小时05分的实力。翌日,25公里配速跑用时104分48秒,均速4分11秒多。拖着疲乏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起“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月10日,在北工大邂逅了北马成绩为3小时14分跑友袁立竹。他看了我的博客后,也在进行倒金字塔跑。两人一起跑,干劲就是足些,偶尔还有其他跑友加入,真是龙腾虎跃。秒,秒,秒,秒。13日,大马前最后一次25公里跑用时103分15秒,均速4分08秒,再创新高。
这是我进行得最为密集的倒金字塔跑。在训练中,我都采取最后1000米加速的办法,而最后1000米又主攻400米乃至200米。尤其最后200米,基本进入无氧运动,不管呼吸如何急促、腿部如何乏力,只要大步冲刺,就能挺到终点。
就这样,我19天内跑了7次25公里、5次倒金字塔、2次1000米和400米间歇。25公里的均速从4分37秒突飞猛进到4分08秒!倒金字塔跑与长距离配速跑的交叉进行,减少了训练次数和里程,提高了训练质量和强度,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较大的收获。
在田玉桥与我的影响下,跑吧马拉松俱乐部、李宁跑友堂等全国各地俱乐部中一些有志于提高成绩、超越自我的跑友,也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如厦门跑友“木瓜”一边跑中型倒金字塔和1000米间歇,一边跑长距离,大马一举进三;大连跑友张春晓赛前4天还在练小型倒金字塔跑,北马成功冲三;田玉桥更是神勇,北马跑到2小时40分40秒。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800米2分37秒 秒 (15岁初三)速度怎么样?_百度知道
800米2分37秒 秒 (15岁初三)速度怎么样?
今年15岁,这样的成绩参加县级的初中运动会有没有希望进前8(比赛的时候脚有点小伤)?另外应该穿怎么的鞋子好,具体点! 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呵呵 现在高手很多 我四百米跑52秒 1500不是我的强项跑差不多5分钟多点吧
刚达二级水平,至于你的成绩嘛,你可以对照上次县级运动会的成绩,看看别人的成绩如何 差不多就大体有点数了 一般成绩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至少我们这现在还是这样的,至于鞋子建议你穿比你平时穿的鞋小一号的跑鞋,塑胶跑道用短的跑钉,别的跑道用较长的比较好,
诶诶,你也太夸张了吧,2分37秒也太一般了吧,我都跑过了不过比赛的时候穿发泡底的鞋子好一点,比钉鞋要轻也防滑
太棒了!一定能进!鞋子只要舒服就行,要防滑,软和一点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800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跑800米需要注意什么?(速度控制呢)_百度知道
跑800米需要注意什么?(速度控制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平时喜欢健身,我记得上大学上体育课时,我的体育老师告诉过我如何练习跑800米的方法。(以下供你参考)
800米属于中长跑,跑800米讲究在跑的过程中要匀速。一般情况下都是匀速跑成绩最好但也不排除最后要冲一下。
接下来,我把体育老师告诉我练习跑800米方法简单地和你说一下:
1、根据你的训练水平,你在起跑时,要猛冲一下,不要慌,冲几十米就会慢下来。然后,保持自己的速度,最好是跟随跑,就是跟上一个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就行。
注意呼吸,要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就是向前跑三个单步,一直保持吸气,再跑三个单步,一直呼气。如果气短,做不到,就改成二步一呼二步一吸。
注意:嘴不要张的太大,否则,进冷气会肚子痛。
如果你训练用的是400米标准场地话,就需要跑两圈半,在最后200米时,要用尽全身力气,向前冲,这时可以大口呼吸,直到冲过终点。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2、根据你的能力,应该采用匀速跑战术:除起跑后加速跑和最后冲刺跑外,途中基本上采用较高速度的匀速跑。呼吸方法 中长跑过程中,人体消耗能量大,对氧气的需要量也大,因此,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很重要的。
中长跑途中,为了加大肺通气量,呼吸时采用口鼻同时进行呼吸的方法。
呼吸节奏应和跑步节奏相配合,一般采用两步一呼、两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
呼吸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合理解决跑800米时的“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由于氧气的供应落后于身体的需要,跑到一定距离时,会出现胸部发闷,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和难以再跑下去的感受。这种现象称之为极点”。这是中长跑中的正常现象。当“极点”出现后,要以顽强的意志继续跑下去,同时加强呼吸,调整步速。这样,经过一段距离后,呼吸变得均匀,动作重又感到轻松,一切不适感觉消失,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呼吸状态。在中长跑运动中,多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容易发生腹痛情况,主要是由胃肠痉挛引起,此时学生切不可紧张,可用手按住痛的部位,减慢跑速,多做几次深呼吸,坚持一段时间,疼痛就会消失。 或者采用跟随跑战术:出发后,始终跟随在领先者或小集团后面,力争在最后冲刺阶段超过对手,率先通过终点。
3、还有就是跑步的动作:要注意的就是跑步时一定要放松、协调。这就要求建立在正确动作的基础上,脚的着地应用全脚掌着地,屈膝缓冲过渡到前脚掌蹬地。上体正直放松,两臂自然有力的动。
另外针对你的情况,我向你提几点建议:(如下供你参考)
首先,训练前少吃或不吃含糖食物,吃饭八成饱,要好消化,训练前30 --40分钟可以饮200ML葡萄糖水浓度40%。另外吃三片维生素C。不要吃巧克力;
2、认真做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田径运动很容易造成肌肉、关节和韧带损伤,尤其下肢受伤的机会更多。防止的唯一办法是赛前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越充分越不容易受伤。可在慢跑的基础上对肩关节、肘关节、背腰肌肉、腿膝踝关节等部位进行活动,强化肌肉韧带的力量,提高机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从而防止受伤,就可提高运动成绩;
3、训练前,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体力的积蓄,赛前应控制过多的饮食和饮水;
4、运动或训练后,应做好放松活动,以尽快恢复体力和肌肉的力量。其方法是对身体各部分进行放松性的抖动、拍打,双人合作互相按摩等;
5。等全身发热时才脱外衣,长跑结束后应立即披上外衣,以防伤风感冒。长跑时所穿的鞋袜应柔软和脚.等
嘴巴不要张开...
均速嘚跑...累了就慢跑不要停下来..在跑前最后喝葡萄糖水.可以帮助跑步·在第一圈是不要太慢·2.3圈可以稍微慢些但不可以拖太大距离·第四圈冲
具体做法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不管场上情况如何变化,也不管其他队员如何跑法而“我行我素”,按自己训练的:“抢位跑—放松跑—匀加速跑—保速跑—冲刺跑”的节奏完成全程跑。 第一段:抢位跑,注重一个:“抢”字。听到起跑枪声后尽力冲在前头,抢占有利位置,避免受阻或破坏跑的节奏,然后进入下一节奏,调节好自己的跑速 。 第二段:放松跑,体会一个:“松”字,放松跑这一段应注意心理放松与生理放松。心理放松应做到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排除各种私心杂念,加强自信心,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测试中,心理放松了,神经不紧张,每个动作都会由大脑皮层支配协调完成,技、战术就能得到合理应用,能建立起良好的节奏知觉。生理放松主要指全身各部位肌肉放松。肌肉放松关节的灵活性和全身发力的协调性得到大大提高,加速了运动技能的形成,提高了完成技术动作质量。这样就会减少内力消耗,节省能量。从而延长保持高速运动的能力,最“经济”合理地运用自身能量。 第三段:匀加速跑,把握一个“加”字。由于放松减少了田径技术多余的动作用力,减少了能量消耗,为提高跑速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基础。适宜的跑速是800米中创造成绩的关键,如果跑速过慢就会影响后半程正常节奏的发挥。在轻松自如放松跑的情况下,逐步的加快摆臂、加快步频、加深呼吸,均匀的提高跑速,逐步将跑速提高到自己所能承包的的最大负荷。但要注意避免突然加速。 第四段:保速跑,注意一个“保”字。这一段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段落。应以高速运动的能力,保持速度不变,直至终点撞线。在训练中强调学生给自己鼓励,树立自信心,为自己下达积极的暗示词,如“我感到我跑的很轻松,一点儿也没减速,我始终有充沛的体力,我有实力创造优异的成绩”。 第五段:冲刺跑,强调一个“冲”字。进入这一段时运动员已处于疲劳,就会产生不能保持跑速的现象。但这时是胜利在望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时刻,应做一次深呼吸,大喊一声,进行自我鼓励,振奋精神,动员全身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力。同时身体前倾,加快摆臂与步频,加强摆臂,摆腿与后蹬,以坚强的毅力一鼓作气的快速冲向终点。
注意3个方面:1起跑要冲起来.2中途尽90%跑。3最后用100%冲刺
耐力很重要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800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长篇科普]搬运一个记忆中的神贴:冲压发动机界的恐龙,哥斯拉,以及宇宙哥斯拉
zt美言 | 兵器科学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36946人加入此小组
之前介绍黑鸟的时候说过(之前的东西病毒会发的),冲压发动机在低速的时候根本无法启动,这导致了它很难大规模在飞机上应用。但冲压发动机却在导弹上大放异彩,使用冲压发动机的导弹种类繁多。冲压发动机对比火箭发动机,还是很有优势的,火箭发动机需要自带燃料和氧化剂,而冲压发动机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氧气,所以同规格下,冲压发动机的导弹能飞的更远。冲压发动机的结构还非常的简单,没有任何涡轮等转动的部件,成本低廉,非常适合用于导弹。低马赫时候,给导弹捆绑一个或多个火箭发动机,先依靠火箭发动机把导弹推到高速后,抛掉火箭,启动冲压发动机进行高速飞行。这种混合式的就叫火箭-冲压发动机。英国的海标枪就是种典型的火箭冲压发动机。火箭助推段在后部,燃烧尽后抛掉,再使用冲压发动机,装备42型驱逐舰。“无敌”级航母上也曾装备过,但后来被拆除,用于腾出空间给飞机和燃料。SS-N-22日炙(大杀器啊),使用了整体式冲压组合发动机。固体火箭和冲压发动机共用一个燃烧室。飞豹投放的鹰击91也是整体式冲压组合发动机。但本文真正要介绍的将是下面的一系列怪兽。Don't panic
+ 加入我的果篮
冲压导弹界的恐龙 在早期弹道导弹还未出现的时候,为了能获得超远的航程,使用冲压发动机是最容易实现的办法,冲压发动机结构简单,飞行速度快。早年在弹道导弹出现之前,毛子和美帝都各自有远程冲压超音速巡航导弹。他们之间的发展代表就是美帝的纳瓦霍(Navaho)和毛子的风暴(Burya)。这两个恐龙级别的洲际超音速巡航导弹,用的都是冲压发动机。纳瓦霍是美国印地安部落中的一支,在二战中被美军用作情报部队人员,因为当时他们操的纳瓦霍语对部落外的人来说无异于“天顶星语言”,全球通晓这语言的不过几十人,没有一个是日本人。所以美军派纳瓦霍人上战场,日本人根本别想破译。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风语者》里面的印地安情报人员正是纳瓦霍人。不过俺们也有自己的优秀人员――温州人。有句话怎么说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倒不是贬低温州人意思,而是温州话实在是难懂。据说有些地方是以村子为单位的,这个村是听不懂那个村人说的话的,这可比纳瓦霍人强多了。(笑)纳瓦霍的第一阶段是X-10,就是大名鼎鼎NASA的X系列飞行器中的第10号。这种无人机非常奇怪,前面有鸭翼,后面有三角翼,屁股还有双垂直尾翼,在50年代是很前卫的。咋一看还以为是架战斗机呢,它当时比一般的战斗机还要来的大。X-10是用来搜集空气动力设计,导航,自动控制系统的数据。它居然还装有起落架设备,是种可重复使用的无人机。X-10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作为他的母体计划SM-64 Navaho却很不成功,最后只好跟着一起倒霉。X-10造了13架,后来有些降落的时候坠毁,有些索性被当靶机,现在仅剩一架在博物馆。纳瓦霍G26(Navaho)超音速洲际巡航导弹,也就是SM-64了。到了这第二阶段它就不再从跑道起飞了,而是直接用火箭助推方式垂直起飞。夜间的纳瓦霍导弹发射场。这个怪物的航程超过5600公里,谁叫它被划分为超音速洲际巡航导弹呢,而且他可以携带核弹头,在当时是种战略级的武器。在生产车间的G26,这玩意儿,也是北美航空公司出品的。早期的北美航空公司还是很牛的,后来迫于残酷的竞争,直接朝更高,更快的航天领域去发展了。老美的航天飞机就是北美航空的作品,不过时代变迁,航天飞机从明年开始就要逐步退役了。红白涂色的G26在9号发射场,它有两个专门的发射场,9号发射场和10号发射场,但所有的发射都是在9号发射场进行的。擎天一柱,看它跟人的比例,它的前身X10作为一架无人机也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了。工作人员进行发射前的最后视察,这个纳瓦霍G26,总重近72吨。Don't panic
纳瓦霍从发射台点火的瞬间,箭指苍天,直射苍穹。发射后,先靠液体火箭助推起飞,射到1万5千米高度并达到3马赫。然后抛掉助推器,启动冲压发动机,爬升到2万4千米高空后作2.75马赫巡航。不过它作为无人机很成功,而作为一款巡航导弹是很失败,而且是彻底的失败。总共发射了10枚,不是爆炸就是解体,整个项目花费了约7亿美元,但所有导弹天上飞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1个多小时。第三次发射时,直接在发射台上爆炸后的狼狈样。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的成绩单,你就明白到为什么他会下马了第一次发射,
号,飞行了26秒后坠毁。第二次发射,
飞行了4分39秒。
飞行41公里第三次发射,
4月25号, 直接在塔台上爆炸。第四次发射,
飞行75公里第五次发射,
飞行370公里第六次发射,
18分57秒。
飞行800公里第七次发射,
11月13号,
75秒。第八次发射,
42分28秒。
飞行1373公里(不容易啊!!!)第九次发射,
20秒。第十次发射,
飞行132公里瞧,这1个多小时的记录就是这么来的,而这大多数还是靠第八次发射贡献的。悲哀啊,悲哀!!白云跟黑土为你默哀!!其实这个纳瓦霍项目总共分3步走。X10是第一步,G26是第二步,而第三步则称之为G38,也就是整个项目的终极计划。G26其实是G38三分之二比例的缩小版。G38不仅更大,而且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并有数枚已经接近于完工。但由于走到第二步实在让人伤心,所以这个项目直接砍了,没有一枚G38飞上天过。纳瓦霍虽然死了,但依靠该项目发展的大推力液体助推火箭技术却成功应用到后来的第一代弹道导弹上,并大放异彩。1957年首次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宇宙神”(Atlas)试射成功,加上后来试射的木星(Jupiter)和雷神(Thor)中程弹道导弹都源自于纳瓦霍项目。美国的第一代弹道导弹的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就源自于纳瓦霍计划。这是美国的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宇宙神。为纳瓦霍研制的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则应用到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上。纳瓦霍的技术被重新运用到AGM-28大犬超音速地空导弹上,这是种可以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这架B52正挂着两枚AGM-28起飞。
由于纳瓦霍项目成功应用到其他的很多项目上,所以在美国官方文件里,还是把纳瓦霍看成是空间领域的里程碑。这个纳瓦霍如同追日的夸父,毕其一生也未能完成他的目标,虽然夸父倒了,但他倒下的身躯化成天地间的山川河流,为后人带来无尽的恩惠。Don't panic
接下来上场的,是毛味十足的东西,冷战期间秉承着你有我也有的好风尚,毛子也推出了他们的风暴系列洲际巡航导弹,麦雅希斯契夫局的暴风雪Buran,拉沃契金的风暴Burya。他们两个也同样使用了冲压发动机。风暴 La-350拉沃契金设计局的风暴Burya,也叫La-350。同老美的纳瓦霍一样,Burya也是一种二级的巡航导弹,但它的一级由两枚液体火箭助推,上升到高空高速后,再启动二级的冲压发动机工作。
它同老美一样,都是在40,50年代为了能拥有一种远程的超音速巡航导弹而发展出来的,他们都可以携带核弹头。但在苏联这种洲际巡航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是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你可以把他们理解成是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当时弹道导弹的火箭推力小,无论是射程还是载弹量都非常有限。风暴也是使用路基的垂直发射风暴也是一套极其复杂的系统。它作为一款跟纳瓦霍同级别的竞争对手,这玩意的要求也不低,也是一种3马赫的洲际巡航导弹。垂立在发射平台上,准备发射。这个20米长的导弹总种96吨,比纳瓦霍G26还要多重30吨,航程可达8500公里。液体火箭点火!等待它的命运是。。。。。。。这个起飞的姿势挺别致的啊,这么快就拐弯了?咋才刚开始起飞,就头朝下了,太不给面子了。轰的一声,也化做了一团火花,这是它57年的一次发射。他第一阶段的3次发射很失败,很悲哀。Don't panic
这次的发射虽然失败了,但不是有句名言么:失败是成功的他爸的配偶。他第一阶段的3次发射是完全失败。第二阶段的8次发射,基本成功,虽然升天时间大多也是按秒来计算,最多一次是飞行了5分多种。但从第三阶段的4次发射,这风暴就显示出它的威力了,基本都飞行了几十分钟,完成了预定的目标飞行任务。到了第四阶段,那乖乖,是完全成功。4次都飞行了上千公里,最快飞行速度还达到了3.15马赫。如果说风暴Burya对应的导弹是美国的纳瓦霍G26,那么苏联同时期的另一款暴风雪Buran对应的则是纳瓦霍G38。Buran也叫M-40,可以看成是一个放大版本的风暴,一级的液体助推火箭从2枚增加到4枚,重量,载弹量都有所增加。风暴(左)同暴风雪(右)的大小对比。Buran同G38一样,都是死于十月怀胎。现在只能依靠想像图来看看他的雄姿了。绑了4个液体火箭助推器,这家伙有125吨重,作为一款巡航导弹也真的是够可以了。这家伙是用来装氢弹的,但他也是个短命鬼,项目从1954年上马到57年就下马了。只完成了2枚,没有一枚飞上天过。在50年代的时候,冷战双发都处于一种有核弹却无载弹的尴尬情况,为了能拥有一种超远程的载具,双发竞相研制了这种超音速冲压洲际巡航导弹。但就在这时候,也是洲际弹道导弹崛起的时期,由于只有3倍音速的巡航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通常需要近2个小时,而弹道导弹却只需要几分钟。加上巡航导弹容易被拦截,而弹道导弹对当时的科技而言是根本无法拦截的。这就造成弹道导弹对巡航导弹的巨大优势,由于两者都会极大消耗双方的资源,这样巡航导弹必然面临被砍Don't panic
冥王星计划(Projet Pluto)不过要说到这超音速冲压洲际巡航导弹,不得不提一个变态中的变态,那就是美国的核动力冲压洲际巡航导弹计划。用核反应堆给空气加热来进行冲压飞行,这就是著名(肯定有人没听说过)的冥王星计划(Projet Pluto)冥王星计划中的导弹,叫SLAM(Supersonic Low-Altitude Missile)超音速低空导弹。在1957年,美国空军和美国核能委员会选择了劳伦斯辐射实验室进行一项用核动力产生的高温来拖动冲压发动机工作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计划就是后来的冥王星计划(Projet Pluto)。劳伦斯辐射实验室就是现今的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它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是美国的两个为核武器设计而专门建立的部门。本来是在加利福尼亚的利福摩尔(Livermore),后来搬到了内华达的Jackass Flat测试场.(Jackass是骂人的话,这个地点实在是绝,将会在本帖中多次出现)来进行实验。整个测试场是由一系列的建筑构成,比如10公里的公路,组装大楼,控制大楼和长达40公里的石油油井用的套管用来储存450吨的高压空气!!!庞大的实验场核动力冲压发动机的原理很简单,从发动机前面吹入高速气流形成冲压效应,然后依靠核反应堆产生的高温来加热空气,膨胀做功并由此产生推力。由于使用的是核动力,所以SLAM导弹可以一直在天上徘徊数个月。。。。。。不过核动力巡航导弹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整个SLAM的核心就是一个513兆瓦特的无防护屏核反应堆,代号Tory。它要求能长时间忍受1600度的高温,而这温度可以融化绝大多数喷气引擎或火箭的发动机了。所以反应堆采用了大量的铅笔般大小的陶瓷质核燃料棒,委托Coors 陶瓷公司生产了500000件。这种东西的要求精度非常高,一旦超过反应堆的峰值温度150度以上就会发生自燃。它产生的压力比X-15超高速飞行器所能承受压力还要高出的5倍。Tory的核心Tory-IIA的发动机号,第一枚核动力冲压发动机原型“Tory-IIA”被运上了轨道,但它仅仅是个验证型,所以只跑了5秒钟。三年后,64年5月20号,更大的Tory-IIC组装完毕并进行了测试,它由465000块排列紧凑的六角形燃料棒组成,高压气流从里面的27000个孔洞流过并被加热膨胀。Tory-IIC在测试时终于全推力运行了5分钟,在模拟的2.8马赫速度下产生了513兆瓦特约合于156千牛的推力。而真正用于实战型的Tory-III反应堆则在整个项目下马的时候还停留在纸面设计上。Tory-IIC的发动机被固定在列车上,之后成功进行了全推力实验。当时观看测试的有一大堆的AEC官员和空军将军,当然,他们都远远的躲在安全的地方进行了围观。Tory试车想像图SLAM先由捆绑的3枚火箭助推器起飞,然后启动核反应堆并可以在300米高度进行3马赫超音速巡航,使用地形匹配系统进行导航并连续飞行几个月,如果在9000米高空的话则可以飞1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4圈半!!但更变态的是,SLAM可以装14-26枚核弹头,在飞抵目标后逐一投放。事实上,SLAM本身就是一个很变态的东西,28米长的SLAM在300米低空以3马赫飞越的时候,自身产生的激波就能对地面产生很大的破坏性。而且一边高速飞行一边向外抛洒带强烈核辐射的尘埃,不断的污染地面。丢完核弹后,它还可以继续在敌人领空飞行很长一段时间,途中不停的抛洒核污染。最后当它飞完后一头砸向地面又是一个强烈的核污染源。。。。。。。。。本来首枚的实弹准备在67年首飞,但在64年这项目的可行性就遭到大量的质疑。因为它不可能在本土试飞,只能在太平洋上测试,但测试完后把这么个“垃圾”丢到海里即便在60年代也是不可接受的。而它若想隐蔽的深入苏联境内则必须要先穿越盟国的领空,盟国根本不可能让它从自己头顶上飞过去的。而且这时它的命运还遇到了洲际弹道导弹的挑战,最后五角大楼放弃了这计划。终于在1964年的7月1号,冥王星计划在运行了7年半后被取消。SLAM的作战想像图“轰的一声巨响,老子闪亮登场,送你一颗核弹,撒下无尽污染。老子丢完核弹,还是一条好汉!”Don't panic
土木工程硕士生
最后这个冥王星计划太扯淡了···我记得还有一个核反应堆的飞机呢···那是个啥计划??
DIYER,摄影师,电容技术顾问
当年的各种超级大变态啊······
DIYER,摄影师,电容技术顾问
的话:最后这个冥王星计划太扯淡了···我记得还有一个核反应堆的飞机呢···那是个啥计划??福特还出过核动力的汽车呢·····
核动力轰炸机美苏都搞过
都是奇货呀
手电发烧友,汽车悬架工程师
我完全被最后一个震惊了!自动签名欢迎大家光临
的话:冥王星计划(Projet Pluto)不过要说到这超音速冲压洲际巡航导弹,不得不提一个变态中的变态,那就是美国的核动力冲压洲际巡航导弹计划。用核反应堆给空气加热来进行冲压飞行,这就是著名(肯定有人没听说过)的冥王星计划(Projet Pluto)冥王星计划中的导弹,叫SLAM(Supersonic Low-Altitude Missile)超音速低空导弹。在1957年,美国空军和美国核能委员会选择了劳伦斯辐射实验室进行一项用核动力产生的高温来拖动冲压发动机工作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计划就是后来的冥王星计划(Projet Pluto)。劳伦斯辐射实验室就是现今的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它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是美国的两个为核武器设计而专门建立的部门。本来是在加利福尼亚的利福摩尔(Livermore),后来搬到了内华达的Jackass Flat测试场.(Jackass是骂人的话,这个地点实在是绝,将会在本帖中多次出现)来进行实验。整个测试场是由一系列的建筑构成,比如10公里的公路,组装大楼,控制大楼和长达40公里的石油油井用的套管用来储存450吨的高压空气!!!庞大的实验场核动力冲压发动机的原理很简单,从发动机前面吹入高速气流形成冲压效应,然后依靠核反应堆产生的高温来加热空气,膨胀做功并由此产生推力。由于使用的是核动力,所以SLAM导弹可以一直在天上徘徊数个月。。。。。。不过核动力巡航导弹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整个SLAM的核心就是一个513兆瓦特的无防护屏核反应堆,代号Tory。它要求能长时间忍受1600度的高温,而这温度可以融化绝大多数喷气引擎或火箭的发动机了。所以反应堆采用了大量的铅笔般大小的陶瓷质核燃料棒,委托Coors 陶瓷公司生产了500000件。这种东西的要求精度非常高,一旦超过反应堆的峰值温度150度以上就会发生自燃。它产生的压力比X-15超高速飞行器所能承受压力还要高出的5倍。Tory的核心Tory-IIA的发动机号,第一枚核动力冲压发动机原型“Tory-IIA”被运上了轨道,但它仅仅是个验证型,所以只跑了5秒钟。三年后,64年5月20号,更大的Tory-IIC组装完毕并进行了测试,它由465000块排列紧凑的六角形燃料棒组成,高压气流从里面的27000个孔洞流过并被加热膨胀。Tory-IIC在测试时终于全推力运行了5分钟,在模拟的2.8马赫速度下产生了513兆瓦特约合于156千牛的推力。而真正用于实战型的Tory-III反应堆则在整个项目下马的时候还停留在纸面设计上。Tory-IIC的发动机被固定在列车上,之后成功进行了全推力实验。当时观看测试的有一大堆的AEC官员和空军将军,当然,他们都远远的躲在安全的地方进行了围观。Tory试车想像图SLAM先由捆绑的3枚火箭助推器起飞,然后启动核反应堆并可以在300米高度进行3马赫超音速巡航,使用地形匹配系统进行导航并连续飞行几个月,如果在9000米高空的话则可以飞1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4圈半!!但更变态的是,SLAM可以装14-26枚核弹头,在飞抵目标后逐一投放。事实上,SLAM本身就是一个很变态的东西,28米长的SLAM在300米低空以3马赫飞越的时候,自身产生的激波就能对地面产生很大的破坏性。而且一边高速飞行一边向外抛洒带强烈核辐射的尘埃,不断的污染地面。丢完核弹后,它还可以继续在敌人领空飞行很长一段时间,途中不停的抛洒核污染。最后当它飞完后一头砸向地面又是一个强烈的核污染源。。。。。。。。。本来首枚的实弹准备在67年首飞,但在64年这项目的可行性就遭到大量的质疑。因为它不可能在本土试飞,只能在太平洋上测试,但测试完后把这么个“垃圾”丢到海里即便在60年代也是不可接受的。而它若想隐蔽的深入苏联境内则必须要先穿越盟国的领空,盟国根本不可能让它从自己头顶上飞过去的。而且这时它的命运还遇到了洲际弹道导弹的挑战,最后五角大楼放弃了这计划。终于在1964年的7月1号,冥王星计划在运行了7年半后被取消。SLAM的作战想像图“轰的一声巨响,老子闪亮登场,送你一颗核弹,撒下无尽污染。老子丢完核弹,还是一条好汉!”你们不觉得这个邪恶了吗
呃,还没搬完呢教室的网就断了。。。继续搬啊,大家等等Don't panic
其实更为变态的是:这个核动力冲压导弹的冥王星计划其实还只是当年美国庞大计划的一部分而已!!冷战时期美帝凭借超强的科技和一直遥遥领先世界的经济,加上刚刚兴热的核动力,空军也开始打核动力的主意。前面介绍的XB-70女武神项目是源自于WS-110计划(weapon system-110),而在1954年,美帝又有了一个更疯狂的WS-125计划。旨在打造一种采用核动力飞行的超远程洲际轰炸机!!!取名为B-72。这里要先说明一下,B-70项目就是后来的XB-70女武神。B-71其实就是SR-71黑鸟的轰炸机版本,但一直没有推出,只出现了一个战斗机版本的黑鸟,就是YF-12A截击机。而这个B-72就索性是种核动力洲际轰炸机了。。。然后1956年,通用电气和康维尔一组,普惠和洛克希德一组,两组来竞争这个项目。洛克希德打算采用一种完全的新机型。而康维尔则打算对B-58和XB-70上进行核动力改装。康维尔早期的一个方案,还是采用核反应堆的热量对发动机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另一种飞机方案,但究竟是哪家的不详。采用模块化的核反应堆放置在机头,一旦发生不测,核反应堆可以抛弃。而驾驶舱则远远的躲在尾翼上方。早期诺思罗普公司也来一脚,这是它的核动力轰炸机方案,它正在给两架B-52进行空中加油!!!!!!!而早在1949年,就已经有用核动力推进的计划了,叫热转化反应堆试验(Heat Transfer Reactor Experiment,HTRE)HTRE-1反应堆,可见其体积的巨大。改进后的HTRE-3反应堆核动力飞机采用的动力主要分两种,直接进气循环和非直接进气循环。直接进气就是发动机吸入的气流直接流入核反应堆被加热后,从尾喷管喷出,HTRE用的就是直接进气加热。裸机状态下的HTRE-3,吸入的气流先流入核反应堆,被加热后再流入发动机尾部喷出。虽然结构简单,但喷出去的尾气有没有核辐射还是个大大的问号。还有一种就是非直接进气,核反应堆有封闭的回路系统,里面有高温的液体金属流动,发动机吸入的气流与高温液态金属接触,被加热膨胀后从尾喷管喷出。非直接进气循环示意图。高温液态金属有两个闭路循环,这样与发动机气流进行热交换后,排出的核污染就非常非常小了。普拉特·惠特尼使用的是非直接空气循环系统,但也可以看到这套系统非常的沉重复杂。相比之下通用电气使用的直接空气循环就“比较轻松”了。通用电气与康维尔合作,但康维尔先在两架B-36上进行了改装,一架只是用来测试核防护屏的需要量,就是NB-36H,而另一架则进行实际的推力试验,就是X-6。原先叫XB-36H,改装后叫做NB-36H。跟普通的B-36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机头突出,显得更加的“现代化”。当然,这是有原因的Don't panic
这就是原因,因为用的是直接空气循环,所以先得把驾驶舱给保护的严严实实。整个驾驶舱重达11顿,由大量的铅和橡胶密封,防止成员受到核辐射。不然有命飞出去却没命飞回来,这在人权大于主权的民主国家是绝对没人愿意去干的。整个热转化器被装进投弹舱里进行测试,这个堆也是可以丢弃的,一旦飞行中发生不测,可以把整个反应堆给丢出去。飞行中的NB-36H,图中的B-29简直小的像架小飞机一样。在年间,NB-36H共进行了47次试飞,但它的核反应堆不提供动力,只进行空中防护屏的研究。随着洲际弹道导弹ICBM的发展,这个项目也下马,之后的X6计划也被取消。与NB-36H不同的是,X-6则是要依靠核反应堆给飞机提供动力。使用直接进气循环系统,给腹下的4台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但随着ICBM的兴起和WS-125项目的下马,X-6一直没机会使用了,只能在模型上观看它的雄姿了。早期康维尔设计的几种核动力轰炸机方案,全部采用了三角翼。(康维的三角翼的研究是很NB的)这个就是通用电气跟康维尔的终极版本,核动力的XB-70nuc超级女武神。她是基于当年女武神的成功试飞后的疯狂之作。3倍音速下可以直接使用冲压进气模式,依靠核动力给空气加热,超级女武神可以进行全球航行,核动力女武神+核导弹是抵御外星人入侵的地球王牌!!!!!!Don't panic
说到核动力,怎么能把毛子给忘了呢,毛子当年也有核动力轰炸机计划。这是图-119,改装自图-95。同NB-36H一样,图-119也只是进行核防护屏的研究,核反应堆不提供动力。图-119在1961年期间共进行了34次测试飞行,虽然测试结果表明防护屏足够用。但同美帝的结果一样,随着洲际弹道导弹的兴起,核动力飞机计划就跟着下马。图-119背部有个明显的隆起,这是为了能够装下庞大的核反应堆。五六十年代是个核动力的时代,什么东西都会往核能上去靠,有核动力军舰,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跟核动力飞机和冲压导弹外,还有很多,比如。。。。。。核动力运输船 Savannah号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旁边的是另一种更新的核动力破冰船。福特公司曾经计划中的核动力概念车。依靠核能把水加热成高压蒸汽,推动涡轮转到然后驱动汽车。这该算是某个设计师在喝醉酒后的发疯之作。但核动力计划中最兴旺蓬勃的还属老美的Rover项目。这个是里面的KIWI系列核反应堆,它在50,60年代建造了一批,用来测试小型大功率核反应堆的可行性。整个系列开始于KIWI-A,结束于KIWI-B4。之后还有个变态的KIWI-TNT,看名字就知道是用来测试反应堆突然爆炸的。。。。极端闷骚暴力的KIWI-TNT反应堆爆炸实验,通过人为的突然增大压力,使得内部的温度和能量过载,造成整个核反应堆爆炸。但这个KIWI项目还仅仅是庞大的ROVER项目的第一个步骤而已,Rover项目里面的一些核反应堆分支有:KIWI,Phoebus,Peewee-1和Nuclear Furnace 1。Phoebus跟KIWI的大小对比图,它们都是用于测试核动力火箭的。不同的项目里添加了不同的燃料来验证反应堆的可行性。最右边的Phoebus2可以产生最高5000兆瓦特的能量,是整个Rover项目里面功率最大的一个,实际测试中产生了4000兆瓦特能量。要知道SLAM核洲际巡航导弹中的Tory反应堆也只产生513兆瓦特。我们的长江三峡水电站总装机量是1820万千瓦,就是18200兆瓦特,换句话说,4~5台Phoebus2就可以抵一座三峡水电站!!!庞大的三峡水电站,4-5台Phoebus2就可产生相同的能量(理论上)Don't panic
前段日子俄罗斯最大的水电站――萨彦-舒申斯克水电站在检修时一个变压器爆炸,该水电站装机容量640万千瓦,就是6400兆瓦特。一台Phoebus 1/NRX加一台Phoebus 2产生的能量就可以抵这座水电站了。萨彦-舒申斯克未爆炸前的情景。除了Rover外还有个更猛的,那就是NERVA项目,NERVA的全称叫Nuclear Engine for Rocket Vehicle Application即核动力火箭应用项目 。Rover项目只是验证小型大功率核反应堆的可行性,而这个NERVA则是直接把核动力应用于火箭推进。Rover和NERVA两个项目是承前启后,相辅相成的关系。NERVA发动机的热循环示意图,也是依靠核能产生的高温给燃料加热。燃料箱内有液态氢,被核反应堆加热膨胀后,从喷管喷出。
NERVA在整个项目运行期间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高产生了4500兆瓦特的能量,比前面的Phoebus2还要高出500兆瓦!!产生了113多顿的推力,推重比达到了3到4。反应堆运转90分钟,比冲量达到了850秒。典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比冲量可以达到290秒,液体火箭主发动机的比冲量则是300至453秒。可见NERVA的比冲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化学火箭,比冲量越高,总动力越大,最终的速度就越快。NERVA的核动力火箭发动机,在年间共进行了23次核反应测试。所有的Rover/NERVA核动力测试都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以西160公里处的Jackass Flat测试场。(这个测试场真是绝了,前面的Tory发动机也是在这个地方测试的)。NERVA项目也是由NRX-A2,A3,EST,A5,A6和XE-Prime等一系列的核动力发动机项目组成。图中人们正在为XE的首次地面试验进行装配。图中左边的就是XE(Experimental nuclear rocket Engine,大伙可理解为“邪恶”),人们正在把发动机从远处运过来,但发动机里并没有填装核燃料。右边的是一个密封桶的半壳,两个半壳把XE密封起来,里面模拟太空环境。NERVA核动力火箭的发动机测试。地点:Jackass Flat。。。这个NERVA核动力火箭发动机甚至被考虑过作为土星5号(Saturn V)的替补发动机,由于核动力火箭有核污染,而且有推重比小、比冲量大的特点,不能用于第一级发动机。因而考虑过放置在土星5号的二级发动机和三级发动机上,在外太空使用。土星5号是所有火箭中最大,最重,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是使用土星5号火箭,把人类首次送上了月球。现在人们只知道土星5号火箭巨大的J-2化学发动机,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还有个更加变态的NERVA核动力火箭推进器作为替补!!这个Rover/NERVA项目的终极目标就是依靠核动力火箭把人送到火星去,因为阿波罗计划把人送到月球依靠的还是传统的化学火箭,但要把人送到火星去,得要靠更加凶猛的核动力火箭。但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美国放弃了火星计划,这个Rover/NERVA项目也很快就在1973年终止。。。。。Don't panic
猎户座计划(Project Orion)事实上,与这个核动力火箭计划的同时期,还有个更惊天的计划,那就是――八荒六合,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猎户座计划”(Project Orion)。使用核动力脉冲发动机把人送到外星去。。。核脉冲推进火箭(nuclear-pulse rocket),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制造一连串的核裂变爆炸来推进。首先飞船从尾部丢出一颗核弹,再丢出一个圆盘,核弹爆炸后,圆盘被蒸发掉并转化成高热的等离子冲击波向四周扩散。这样就会有一部分等离子冲击波冲击到飞船底座的金属圆盘上从而产生巨大推力。而飞船还有个冲击波吸收系统,作用类似于避震器,把巨大的能量逐渐释放出来。这个丢出去的圆盘一般由塑料制成,因为塑料不仅容易吸收核爆炸产生的中子,而且还能产生氢和碳这类的轻原子从而获得高速度(塑料的主要成分就是碳,氢,氧这类的高分子聚合物)。经过改进后,直接把塑料包裹住核弹成一体,这样宇宙飞船只要在后面按时的丢核弹,就能不断的获得巨大的推进力。只不过宇宙飞船可能要随身携带上千枚核弹而已。。。。惊恐状态下的宇航员。不过这飞船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尾部的推进盘能不能承受住无数次的核爆炸产生的等离子高温的冲击。因此科学家用氦离子发生器进行了模拟测试,发现金属盘只会暴露在高温下千分之几秒,高温的等离子只会对金属盘表面层产生轻微的烧蚀,影响并不大。不需要额外的冷却系统,一般的铝或钢就足以作成底盘的耐久材料。这有点像汽车的发动机,活塞内点燃时最高温度远超过了气缸的金属熔点,但由于峰值时间非常短,发动机仍然能维持正常运转。最左边的是Orion计划最初的飞船想像图。不过即便如此,科研人员还是制作了几个叫Put-Pots或Hot Rods的模型,测试铝制的金属盘能不能承受住|化|学|爆|炸|产生的瞬间高|温高|压|的冲|击。有一些模型被|毁,但1959年的一次测试,模型经过6次|爆|炸|后成功飞到100米高度,证明了|脉|冲|推进是能够稳定飞行的。这次测试也证实,推进|盘应该中间厚两边薄,这样能达到最大强度和最小重量。Don't panic
代达罗斯计划(Project Daedalus)猎户座计划结束后,疯狂的暴力并没有结束,走了一个狠的,从远方来了一个更狠的,那就是更加丧心病狂的―――――代达罗斯计划(Project Daedalus)如果说猎户座计划(Project Orion)使用的是核裂变,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子弹,那代达罗斯计划(Project Daedalus)使用的就是核聚变,也就是氢弹。猎户座的爆炸是在飞船的外面,而代达罗斯的爆炸则是在飞船的内部。。。。怎么样,这个猛不猛????代达罗斯飞船的想像图代达罗斯计划是由英国星际协会在年间进行的一次概念性研究,用来设计一种无人驾驶的星际探测器。能够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设计指标是50年)内,飞到外星际进行科学探索。设计的目的地是巴纳德星(Barnard’s Star PS:我想去潘多拉星球),跟地球的距离大概有5.9光年之远。但设计时仍然要求探测器非常灵活,能够飞到任何指定的目标恒星。那么,为什么要去巴纳德星呢?巴纳德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答案非常肯定:巴纳德星确实非常的不一般,非常的神奇。。。巴纳德星的位移巴纳德星位于蛇夫座β星附近,第66星的西北侧,位置赤经 17时58分,赤纬 4度41分,星号为BD+04°3561a,它是由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教授时,于1916年在叶凯士天文台发现的,为纪念他在天文学的贡献,后来称之为“巴纳德星”。巴纳德星之所以成为天文学家所瞩目的热门星球,是因为它有几点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一是自行大,是目前所有已知恒星中自行运动最快的恒星,因此有时候也叫做逃亡之星(Runaway Star),它的自行比大熊座的飞行之星快一倍。一般恒星的自行一年还不到1角秒,牧夫座的大角星算是自行比较显著的,一年也才不到2角秒,而巴纳德星的自行一年是10.31角秒,这相当于只需175年,就可在天上移动一个月亮直径的距离!
第二是距离近,它距离我们太阳系只有5.96光年,是除南门二系统(半人马座α三合星,比邻星)外,距我们第四近的恒星。有趣的是,巴纳德星现在正向着太阳系的方向运行,预估公元11800年时,会距地球仅3.85光年,那时它就会成了除太阳以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第三个也是巴纳德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这颗恒星周围很可能有两颗大小约等于木星和土星的行星在围绕着它旋转,是离我们很近的另一个太阳系。巴纳德星属于红矮星,表面温度约为3000 K,亮度很弱,以肉眼观测是看不见的。若将它和太阳放在一起,则它的明亮度只有太阳的万分之四。它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7 %,直径约是太阳的1/6,相当于只有地球的20倍大。太阳,巴纳德星和木星的大小对比图,可以看到巴纳德星作为一颗恒星,体积非常的小。巴纳德星这么神奇,科学家爱它就像老鼠爱大米、布什爱萨达姆一样(基情四射,火花四溅,最后还死一个 ),自然想过去一窥究竟啦,这就是代达罗斯计划的初衷。但这个代达罗斯比猎户座更加暴力,说是一个无人探测器,可这个无人探测器重达5.4万顿,相当于半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重量,它是艘真正的星际飞船,其中5万顿的是燃料的重量!科学仪器重量只有区区的500顿。因为实在太大,所以这个探测器是在地球轨道上建造。代达罗斯探测器是个两级的飞行器,第一级工作2年,把它加速到光速的7.1%。之后第二级工作1.8年,把它加速到光速的12%,然后关闭发动机,在茫茫太空中巡航46年,最后到达目的地。因为在太空中要经受住极低温的考验,探测器外壳大量使用了铍(元素符号Be),使飞行器在低温中仍然能保持结构强度。代达罗斯的两级发动机舱,一大一小。二级发动机工作结束后,它巨大的碟形喷口居然可以变废为宝,作为传输给地球的信号发射器。。。实在是令人发指啊。面对如此艰巨任务,即使是猎户座的核裂变脉冲发动机也不行,一般的化学火箭发动机更是别想。代达罗斯使用的是磁性约束聚变发动机,把氘/氦-3混合的小颗粒送入磁惯性约束构成的燃烧室内,用高能粒子或激光点燃进行核聚变反应,每秒点燃250个颗粒,产生的高温离子从磁场限制的喷管中定向喷出。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受控核聚变+磁控定向喷射。。。。猎户座的核脉冲发动机是属于一种粗狂式的推进方式,能利用到的核能量不高。而代达罗斯这种在内部的核聚变式反应,不仅能量大,而且效率也要高的多。Don't panic
代达罗斯的第一级发动机正全力工作中,这丫玩的不是核动力,是寂寞。探测器第二级有两个5米的光学望远镜和两个20米的射电望远镜,在飞船发射25年后,它们开始工作,研究巴纳德星周围的伴随行星。获取的信息通过发动机40米直径的碟型尾部喷口反射回地球。由于探测器飞到巴纳德星后是不会减速的,在到达目标前的7.2年到1.8年之前,它会先释放自身携带的18个自行工作的小探测器。那些小探测器也是由核动力离子驱动,小探测器携有相机,分光计和其他一些传感器。它们仍然会以12%的光速飞越目标并把数据传回探测器母舰上,再由探测器母舰把数据集中传回地球。而至于探测母舰,只要不撞到行星或掉入黑洞,它就一直永久巡航,成为一个宇宙幽灵船。。。。。代达罗斯的一,二级舱分离飞船上的小探测器,望远镜和其他的设备全部被由铍制成的碟形罩给保护起来,防止在跨星际飞行中被腐蚀或融化掉。飞船前面还有人工形成的粒子云,把在星际飞行中遇到的障碍物给分开。不但如此,飞船还携带有数量不少的全自动维修机器人,如果飞船受损或某些部件失灵,这些机器人就会自动对母舰进行修复。这就有点像《星球大战》里的R2D2一样,全自动智能化。。。。。这些被称之为Warden的自动修复机器人Warden机器人在代达罗斯号外进行维修在黑暗深邃的宇宙中,用核聚变进行高速推进飞行的Daedalus如同漫漫长夜中一道划破天际的亮丽闪电,拖着长长的尾巴,朝目标高速飞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丫飞行50年,终抵巴纳德星。这个代达罗斯是如此前卫,采用了很多今天也不可能拥有的技术,它的受控核聚变+磁控定向喷射+粒子云切割刀+智能化无忧虑操作机器人技术都是极端的科幻。尤其是前三项技术,在21世纪前50年内,都看不到曙光。因此它只能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想象了,是种对未来高科技的前瞻性理论研究。正如代达罗斯(Daedalus)自己所说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Don't panic
巴萨德星际冲压发动机(Bussard ramjet)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比它们更猛的。它是阿尔法和欧米茄,它是开始和结束,它就是更加惊天地、泣鬼神的巴萨德冲压发动机(Bussard ramjet)。茫茫星际飞行中,传统观念上,你想飞的越快,你携带的燃料必需越多,那么飞船就要越大。而飞船越大,消耗的燃料就又越多。。。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但是想象一下,如果你不需要携带燃料就能进行星际飞行,那么,那么就来看看这个巴萨德星际冲压发动机的概念吧。这种星际冲压发动机由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巴萨德(Robert Bussard)在60年代最先提出。这个天才把核聚变跟冲压发动机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提出在星际飞行中,直接依靠捕获太空中的氢原子来作为核聚变的原料,不断的进行核聚变反应,从而推动飞船飞行。猎户座和代达罗斯这两个虽然变态,但它们都需要自己携带大量的燃料,其中的代达罗斯5.4万吨重,其中5万吨的全是燃料。它们燃料用完了,只能成为一艘幽灵船在太空中飘荡。而采用星际冲压发动机的飞船不仅灵活,而且也解决了燃料的问题。因为氢在星际中到处都是,飞船所要做的,只是在飞行途中,不断把它们收集起来,然后送进核聚变反应堆里就可以了。所以理论上,使用巴萨德星际冲压发动机的飞船,它的航程近乎无穷无限。。。只不过这个巴萨德发动机从一开始就有不少问题。通过计算发现,高速航行时,星际空间中每立方厘米大概只有一个氢原子,要想得到理想中的1g加速度,一个1000吨的飞船前面需要有1万平方千米面积的漏斗型收集器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氢原子。而这个1万平方千米的结构用1毫米厚的聚酯薄膜制作的话也要250000吨重,这实在是太重了。如果进入密度高的星云里,每立方厘米大概有100个氢原子,这样漏斗的面积只需要原来的十分之一。一个解决的办法是在飞船前面用高能激光把氢原子轰击成离子,氢离子由于带电性,所以可以用磁场把它们收集起来。由于用的是电磁场收集而不是原先的机械式,所以前面的收集器不需要是固体,可以是张网。而且电磁场的影响范围远大于最初的漏斗,所以这个收集器的面积也就不需要那么大。只不过这个巴萨德发动机从一开始就有不少问题。通过计算发现,高速航行时,星际空间中每立方厘米大概只有一个氢原子,要想得到理想中的1g加速度,一个1000吨的飞船前面需要有1万平方千米面积的漏斗型收集器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氢原子。而这个1万平方千米的结构用1毫米厚的聚酯薄膜制作的话也要250000吨重,这实在是太重了。如果进入密度高的星云里,每立方厘米大概有100个氢原子,这样漏斗的面积只需要原来的十分之一。一个解决的办法是在飞船前面用高能激光把氢原子轰击成离子,氢离子由于带电性,所以可以用磁场把它们收集起来。由于用的是电磁场收集而不是原先的机械式,所以前面的收集器不需要是固体,可以是张网。而且电磁场的影响范围远大于最初的漏斗,所以这个收集器的面积也就不需要那么大。飞船前面的电磁大漏斗在星际飞行中,不断收集宇宙中的氢作为它的燃料。即便如此,启动这个电磁收集场和激光的巨大能量来源就是个问题。而且磁场的磁力线在漏斗型进气口聚拢的时候,它反而会把收集到的氢离子弹开而不是继续吸入,就成了一个电磁颈瓶。解决办法是把电磁场关闭,等收集到的氢被吸入后,再启动电磁场继续下一个循环。而把巨大能量的电磁场脉冲式的启动、关闭、再启动,这种应用方式本身就很有难度。倘若飞船以1g的加速连续飞行12年,它就能飞行大约10光年的距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指出,物体的速度越快,时间就越慢。所以对上面的船员来说,他们只感觉到时间“仅仅”过了5年。倘若飞船继续加速飞行,当飞船飞越100000光年距离,也就是说地球上过了100000年,里面的船员只感觉到时间过了31年!!!也就是说,这种无限航程无限加速的飞船,是一种真正的能进行跨星际飞行的飞船!!!!所以巴萨德发动机的诱惑力是非常非常大的。因为收集到的绝大多数只是普通的氢,相较于氘和氚,氢更难被诱导聚变。星际中还有不少的其他原子,它们对聚变有什么影响也不清楚。由于巴萨德发动机只有在飞船移动的足够快的时候才会开始有效工作,所以需要有个二级助推系统,先把飞船加速到光速的6%这个临界速度。使用巴萨德引擎的飞船,首先自身携带氢燃料把自己加速并飞出太阳系。之后打开前面的电磁场“进气道”不断的收集宇宙里的氢,并把燃料箱储满以作备用。到达目标行星后调转头部,把喷口朝前用于减速,之后进入行星的轨道。若要离开轨道,直接点燃发动机加速,就能离开了。所以使用巴萨德引擎的飞船是种很“灵活”的飞船。之后Alan Bond在1974年提出了一个改进型的方案,成为冲压增强型星际火箭(Ram-augmented interstellar rocket,RAIR)。他绕开了聚变反应的一系列问题,直接把收集到的氢作为同其他物质一起反应的反应料而不是唯一的燃料。氢原子被电离后失去电子而成为一个质子,在发动机内部氢离子先被减速到1百万电子伏特(1 Mev),之后让它轰击锂-6或硼-11。由于锂-氢或硼-氢反应更容易被诱导聚变,而且释放的能量比其他类型的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更多。之后能量跟收集到的物质流一起从反应堆里流出,从而使它们被加速,从喷口高速流出产生推力。而最初让物质流减速制动形成的能量也被加入到喷口喷出的物质流里。这是另外的一些使用催化剂的方案。甚至还有人设想了一种更高效率的催化型RAIR,使用反物质。通过反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比核聚变更高,所以这种反应产生的效能更高,但缺点是要携带大量的反物质。
总而言之,这个巴萨德冲压发动机的概念是天才的,但问题不少。相较于前面的猎户座和代达罗斯两个暴力计划,他们俩至少从理论上是可行的。而巴萨德却仍然有不少的路去克服。Don't panic
发完了。。。。。。。。长吐一口骚气Don't panic
顶LZ!!!
不得不说,这个是太犀利了,太长知识了
死理性极客,科幻迷,图书馆信息管理员
一个比一个生猛
的话:一个比一个生猛没发现最后那个巴萨德就是大刘笔下的三体第一舰队么。。。
质量高,楼主威武。
生物工程专业
质量很高,看的过瘾,美帝也有海军的全核编队:班布里奇,长滩,企业
全民发疯的核年代。
国际经贸专业,乐动黑白小组管理员
的话:质量很高,看的过瘾,美帝也有海军的全核编队:班布里奇,长滩,企业霸气四溢的设计···有谁能教我肿么射置痔洞签名档?
花了半天时间看完,好文,必须顶
暴力美学的杰作啊,其实从内心很喜欢这些东西
国际经贸专业,乐动黑白小组管理员
的话:暴力美学的杰作啊,其实从内心很喜欢这些东西+1028 ···推荐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另外发条橙也算啊有谁能教我肿么射置痔洞签名档?
国际经贸专业,乐动黑白小组管理员
惊恐状态下的宇航员···配图大亮···当时我就乐翻了···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彩色的百科全书有讲到代达罗斯计划···童年回忆涌现啊···有谁能教我肿么射置痔洞签名档?
读完了,好长。独到最后一节(巴萨德计划)的时候突然想到,太阳系系统就是一个接近完美的星际旅行飞船方案啊。磁场,有!聚变,有!太阳是发动机,地球是生活舱,至于其他星球是拿来干嘛使的,迟早会弄清楚的。不要追求理论上得永恒,太阳的寿命,50亿年,还不够你得瑟啊?只有能向其他星系靠近就可以了。这样的宜居星系相互靠近一点,定位,星际旅行就实现了。一个恒星系统不适宜了,还可以丢弃。
数学/化学爱好者
想当年被各种专家都评“指日可待”的可控核聚变发电过了下个世纪还努力在输出值大于输入值的验证实验上上~唉。
话说~我们中国什么时候才会有这些惊天动地的设计啊~!!!
飞行爱好者,航模控
应该搬运到鲜蜂中队
的话:话说~我们中国什么时候才会有这些惊天动地的设计啊~!!!显然有过啊。。不过当年国力不济只能yy下,比如航天飞机的计划。下一代航天器的竞争目测只有中美俄三家有资格了,欧洲列强已经成为过去时
的话:应该搬运到鲜蜂中队nonono~鲜蜂管不到大气层外滴~~
的话:代达罗斯计划(Project Daedalus)猎户座计划结束后,疯狂的暴力并没有结束,走了一个狠的,从远方来了一个更狠的,那就是更加丧心病狂的―――――代达罗斯计划(Project Daedalus)如果说猎户座计划(Project Orion)使用的是核裂变,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子弹,那代达罗斯计划(Project Daedalus)使用的就是核聚变,也就是氢弹。猎户座的爆炸是在飞船的外面,而代达罗斯的爆炸则是在飞船的内部。。。。怎么样,这个猛不猛????代达罗斯飞船的想像图代达罗斯计划是由英国星际协会在年间进行的一次概念性研究,用来设计一种无人驾驶的星际探测器。能够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设计指标是50年)内,飞到外星际进行科学探索。设计的目的地是巴纳德星(Barnard’s Star PS:我想去潘多拉星球),跟地球的距离大概有5.9光年之远。但设计时仍然要求探测器非常灵活,能够飞到任何指定的目标恒星。那么,为什么要去巴纳德星呢?巴纳德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答案非常肯定:巴纳德星确实非常的不一般,非常的神奇。。。巴纳德星的位移巴纳德星位于蛇夫座β星附近,第66星的西北侧,位置赤经 17时58分,赤纬 4度41分,星号为BD+04°3561a,它是由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教授时,于1916年在叶凯士天文台发现的,为纪念他在天文学的贡献,后来称之为“巴纳德星”。巴纳德星之所以成为天文学家所瞩目的热门星球,是因为它有几点与众不同的地方。第一是自行大,是目前所有已知恒星中自行运动最快的恒星,因此有时候也叫做逃亡之星(Runaway Star),它的自行比大熊座的飞行之星快一倍。一般恒星的自行一年还不到1角秒,牧夫座的大角星算是自行比较显著的,一年也才不到2角秒,而巴纳德星的自行一年是10.31角秒,这相当于只需175年,就可在天上移动一个月亮直径的距离!第二是距离近,它距离我们太阳系只有5.96光年,是除南门二系统(半人马座α三合星,比邻星)外,距我们第四近的恒星。有趣的是,巴纳德星现在正向着太阳系的方向运行,预估公元11800年时,会距地球仅3.85光年,那时它就会成了除太阳以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第三个也是巴纳德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这颗恒星周围很可能有两颗大小约等于木星和土星的行星在围绕着它旋转,是离我们很近的另一个太阳系。巴纳德星属于红矮星,表面温度约为3000 K,亮度很弱,以肉眼观测是看不见的。若将它和太阳放在一起,则它的明亮度只有太阳的万分之四。它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7 %,直径约是太阳的1/6,相当于只有地球的20倍大。太阳,巴纳德星和木星的大小对比图,可以看到巴纳德星作为一颗恒星,体积非常的小。巴纳德星这么神奇,科学家爱它就像老鼠爱大米、布什爱萨达姆一样(基情四射,火花四溅,最后还死一个 ),自然想过去一窥究竟啦,这就是代达罗斯计划的初衷。但这个代达罗斯比猎户座更加暴力,说是一个无人探测器,可这个无人探测器重达5.4万顿,相当于半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重量,它是艘真正的星际飞船,其中5万顿的是燃料的重量!科学仪器重量只有区区的500顿。因为实在太大,所以这个探测器是在地球轨道上建造。代达罗斯探测器是个两级的飞行器,第一级工作2年,把它加速到光速的7.1%。之后第二级工作1.8年,把它加速到光速的12%,然后关闭发动机,在茫茫太空中巡航46年,最后到达目的地。因为在太空中要经受住极低温的考验,探测器外壳大量使用了铍(元素符号Be),使飞行器在低温中仍然能保持结构强度。代达罗斯的两级发动机舱,一大一小。二级发动机工作结束后,它巨大的碟形喷口居然可以变废为宝,作为传输给地球的信号发射器。。。实在是令人发指啊。面对如此艰巨任务,即使是猎户座的核裂变脉冲发动机也不行,一般的化学火箭发动机更是别想。代达罗斯使用的是磁性约束聚变发动机,把氘/氦-3混合的小颗粒送入磁惯性约束构成的燃烧室内,用高能粒子或激光点燃进行核聚变反应,每秒点燃250个颗粒,产生的高温离子从磁场限制的喷管中定向喷出。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受控核聚变+磁控定向喷射。。。。猎户座的核脉冲发动机是属于一种粗狂式的推进方式,能利用到的核能量不高。而代达罗斯这种在内部的核聚变式反应,不仅能量大,而且效率也要高的多。这货。。。。。。我们叫二踢脚~~~~
如果没记错的话佛诺文奇的天渊里星际航行时代最初人类就是使用的巴萨德引擎,丫在深渊上的火里设定的短距频闪型跃迁最犀利了
科普强帖必须支持
还是觉得那个杀伤半径大于飞行距离的核火箭筒很让人吐槽无力……
话说我有个想法,冲压发动机低速下和超高空无法使用,液体火箭需要氧化剂太占空间重量,固体火箭无法重复点火,我就想能否在常规的冲压发动机飞行器里面带上一个很小的氧化剂罐,在低速或者超高空的时候靠活门把进气道堵住,发动机里面截断,然后让氧化剂和燃料一起进入燃烧室当火箭发动机;再适合冲压发动机的环境进气道打开,只有燃料进入燃烧室以冲压发动机形式工作。
的话:没发现最后那个巴萨德就是大刘笔下的三体第一舰队么。。。应该更像《宇宙过河卒》里的探险队啊!不过那里发动机发生故障了,不能减速,只能不断地加速加速,越来越接近光速,飞船上的时间越来越慢。。。直到宇宙的尽头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多跑道机场数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