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玩花的,各位大拿你们的佛教 禅定 摘花功夫是怎么练成的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以爱己之心待人,以容人之心处世,以平常之心生活。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转载自妙音
淨土法門:這種念佛方法跟禅定的功夫很接近,讓心不散亂&發布:心源&[&&]&&&日期: & 同修有很多人告訴我,念佛念了很久,心還是很亂,沒有辦法攝心。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有,古人也有。印光大師有很好的開示,教導我們為什麼念佛念力不能集中?是我們沒有真誠心;真誠到極處,念力就集中,不會有妄想雜念夾雜。大勢至菩薩講得好,你看在念佛之前先叫你都攝六根,攝是收心。孟子也講過,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都往外跑,眼往色上跑,耳往聲上跑,鼻往香上跑,舌往味上跑,它都往外跑,你要把它收回來。觀世音菩薩他有本事,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修耳根圓通,他的耳不聽外面的,聽裡面的。耳聞,聞裡面什麼?裡面聞自性。念佛法門確實就是反聞聞自性。什麼是自性?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自性的德號,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名號。世尊為我們解釋為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表空間,無量壽是表時間,時空之內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統攝一切,它怎麼不是自性?印老教給我們,他說古人德行厚、妄念少,心細,所以一般念佛他就得力,功夫就得力。現在人心思很亂、妄念很多,外面的誘惑力量非常強大。印祖指他自己,他說他不是上上根人,下根,他自己承認他是下根,那怎麼念法?他有個十念法,不用念珠,用念珠分心,用真誠恭敬心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念阿彌陀佛都行,就是念十句。十句,心裡頭每一句都記得很清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一到十,然後再從一到十,不管念多少都是從一到十,這個方法可以攝心、可以養性,對身心健康有很大幫助。這種念法跟禅定的功夫很接近,就是讓心不散亂。佛號從心裡生出來,從口裡念出來,從耳朵聽進去,這樣就能夠攝心,而且一句一句很清楚。如果十句覺得困難,可以分為兩段,這兩段,第一段從一到五,第二段從六到十;不能從一到五,又從一到五,這個不行。再不能夠攝受的話用三段,三三四,三三四一定也是要記得,第一個是一二三,第二是四五六,第三個是七八九十。清清楚楚,你就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事情,這樣子妄想雜念不容易進來。一天念得愈多愈好,隨時隨地都可以念。千萬不要用念珠,念珠撥珠的時候分心,這個不分心,精神完全能集中,這方法好!關鍵就是一定是一到十,再從一到十,永遠是一到十,分三次、分兩次都行,一次最好。有一個妄念進來就斷掉了、就破壞了;破壞,再從一開始,養成習慣好!他自己在《文鈔》裡講,他用這個方法非常得力,這我們可以效法,這個不難。但是要成就,關鍵還是在放得下,不能萬緣放下非常可惜,這一生不能往生。你對世間,你搞名利,做了全世界的大法王,最後還搞六道輪回。世間人尊重你、禮拜你,到地獄沒有人尊重你,也沒有人禮拜你,連小鬼都欺負你。世間的歲月很短,地獄的時間很長,人只有想到地獄苦,真誠心才能生起來。所以不相信有地獄、不相信有因果的人,這個人誠心永遠生不起來。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0四集)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04 上一篇:下一篇: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转载】淨土法門:這種念佛方法跟禅定的功夫很接近,讓心不散亂',
blogAbstract:'淨土法門:這種念佛方法跟禅定的功夫很接近,讓心不散亂&發布:心源&[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甚深禅定,是什么
甚深禅定,是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仁者!末学恭录净空老法师对禅定的开示希望对仁者的疑问有所帮助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定’是禅定,‘胜’是殊胜,禅定里面最殊胜的.禅定就修学功夫浅深来说,差别不等.佛讲大的,大的在六道里面,八种,把这禅定功夫浅深分为八种,色界里面四禅,无色界里面四定,这我们合起来讲“四禅八定”.这诸位要记住,绝对不是说四禅之外还有个八定,八定包括四禅,四禅加上四空定合起来称八定,这是大分.细分太多了,没法子说了,一层比一层胜,二禅比初禅胜,三禅比二禅胜,四禅比三禅胜.小乘人也是大分,四相四果,大乘菩萨我们在此地所读到的都是讲大分,菩萨五十一个阶位;换句话说,禅定功夫层次五十一种不同,一个比一个殊胜.无比的殊胜,最上的殊胜,如来果地!没有再比如来高的了,如来达到究竟圆满,‘胜定’.饶益世界,这世界的人善根深厚,根熟的人多,佛用这些教学的宗旨纲领,这从名号当中得知,他们都有定功,都知道修定.如来示现究竟圆满的禅定,教导大家不能够得少为足,不能够在禅定境界当中起了染着,就是着相!因为定中境界快乐,要不然谁修它?定中境界里面,你们想想看,没有睡眠,没有饮食,有殊胜的乐趣,禅悦!悦是喜悦.色界天人没有睡眠,没有饮食,这东西不要了,那养分从哪里来的?从禅定当中来的,很不可思议,我们想不通.欲界众生,身体这是个机器,这机器运动一定靠能量来支持,能量耗尽了一定要补充.我们的饮食就是能量的补充,你的身体再好,三天不吃饭,你什么工作都不能做了,能量耗尽了.一个星期不吃饭,你就濒临死亡了,这机器要坏了.为什么色界天人可以不需要外面能量的补充?现在我们懂得这道理了,禅定的功夫等于说他自己能够产生能量,不需要外头补充.自己产生能量,这能量是无尽的,没有止境的,哪里需要饮食?有饮食你就不自在,你就有障碍,什么都不需要!再跟诸位说,什么都不缺乏.这时候自己才真正能做得了主宰,得大自在,入无障碍的境界,显示出禅定的作用不可思议,禅定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能量能变现一切所需.当我们不需要这些物质受用的时候,又能把这些物质转变为能量,随心所欲.科学家今天懂得这道理,肯定这是可能的,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做到.几千年前,佛菩萨、许许多多这世间高级的宗教都懂得这方法.印度婆罗门教,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六师外道,那个时候印度真的是宗教之国,佛经里面记载的有九十六种.高级的宗教都是修禅定的,甚至于都有能力契入非想非非想天,这样高的禅定.但是他到非想非非想天,他就止住了,以为宇宙的源头他到了,以为那个是大涅槃的境界,这是误会了、错会了,不再精进了.安住在这境界里面,这事情麻烦了.非想非非想天人还是有寿命的,八万大劫,时间到了,他再不能上去,那就得往下坠落.这一坠落自自然然他就毁谤圣贤,认为这圣贤人给他讲的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为什么现在有生有灭?他怀疑,那就是毁谤圣贤,毁谤圣教.圣贤圣教没错,是他自己搞错了,这罪业从最上面掉到最下面,掉到地狱!这我们中国人常讲:爬得高,跌得重.总而言之,出不了六道轮回.佛法教学比一般圣贤要高明,讲得清楚,非想非非想天上面还有,不是到头了,上一层是什么?上一层是出了六道轮回.四圣法界里头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这两大类,超越六道轮回了;还有菩萨法界,还有佛法界,这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相似即佛,他不是分证即佛.他也没有出得了十法界,什么原因?无明没破.在这地方,我们晓得见思烦恼没有了,转变了.见思烦恼是执著,这一转变不执著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没有执著,不再有执著的念头了.——恭录完毕蕅益大师(佛菩萨再来)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过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谭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住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住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镇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镇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进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钟茂森博士讲:蕅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442.html末学愚钝,所知所述全部来自于古圣先贤大德和其他仁者,在此愿与仁者您共享共勉,末学自己措辞不妥之处恭请仁者原谅!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就!恭祝咱们尽虚空所有家人幸福美满!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再问: 能不能简略点,我不才,阅读有点困难 再答: 净空老法师:甚深禅定里面时间空间都没有了。时间没有了你能到过去你能到未来,过去一千年你看到了未来一千年你也看到,时间没有了。第二个空间没有了,空间没有远近没有了,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你就在这里看到。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咱们现在电视是平面的,定中所看的境界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你确实能进去,禅定不可思议。释迦牟尼出生那个时代印度人禅定就很普遍,宗教修禅定学术修禅定,印度一些大哲学家哪个没有四禅八定!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是婆罗门的,释迦牟尼佛学过而且学得非常成功。这个禅定不是究竟禅定,这个禅定只能够让你了解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的空间维次全突破了六道之外的没有破,也就是你的定功不够。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知道它不究竟。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肯定有疑问,六道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境界?一个年轻好学的人肯定有这些问题。这个问题没答案,宗教里头不能解答学术里面也不能解答。所以佛把这个学习放下了,在毕钵罗树下入更深的禅定,这一下明心见性全明白了。一切通达明了之后就开始教学,他也不回去,实在讲他的父亲等他回去把王位传给他,他不要了,继续一个苦行僧的身分。这一种心态帮助许许多多迷惑还没有觉悟的众生,教他,这一教就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这经上记载讲经三百余会,这三百余会就像我们现在办班,一生办过三百多次这样的活动教学四十九年。他办的这个班有大型的大型的时间长,二、三年的四、五年的,有这么大的班;短期的,三天五天一个月、两个月这个很多很普遍。讲的内容不一样,因为来找他办班的学习的这些人,他们所需要的不相同。譬如家庭主妇来找他办个班,我们解决家庭问题。像今天社会企业,他搞某一种企业,这一行的人都来办一个班,一定是教他如何经营如何帮助他解决困境一定谈这些东西。所以佛经里头什么玩意都有,比一个大学里面科系课程还要圆满。净宗是帮助一些人知道六道轮回苦,不愿意再住六道,如何想脱离六道轮回,能够遨游宇宙遍法界虚空界,喜欢搞这个。佛行,佛教给你一个方法,而且把虚空法界诸佛刹土介绍给你,给你做导游你真能去得成。所以告诉你你要发真心,你不能用妄心。真心发起来用在什么地方?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别人以妄心对你,你要以真心对人,为什么?别人他还搞轮回他不想出去。你既然想超越轮回,你要用妄心你就超越不了,念佛也不行,一定要用真心。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九六集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甚深禅定,是什么》相关的作业问题
最上尊尊者,即嘴上菩萨.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几载:释迦牟尼为了解救天下众生,在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修行,经过苦苦思索,终于大彻大悟,顿悟了时间的一切真理.最上菩萨得知后,心中非常喜悦,他从 自己所在的佛国世界赶到这里,向佛祖恭敬礼拜,并聆听佛祖讲说佛法妙义,受到很大的启发.返回佛国的最上菩萨,经过不断的勤
德玛——伏藏.有“宝贵”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莲花生大士自从到西藏传扬佛法后,发觉当时藏人的质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凡伏藏者有天
入甚深禅定 一切皆虚 证果是空
  三界二十八天--佛教的宇宙观之一  壹.前言  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盘可入.”又说:“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称“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报虽然各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是都属于迷界,难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今天是这次佛学讲座的最后一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涅槃是我们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一个美好圆满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归宿.但是一般人由于不了解涅槃的意义,对涅槃生出种种的误解.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者听人家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
伏藏是指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
(耕云先生著《解惑录二》)  答:无生法忍,就是安祥,而且是安祥得很彻底,可以说从此不再起分别心,不再起任何执著,这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离执禅定和无执禅定,到了漏尽、到了没有任何执著就是无生法忍.所谓没有任何执著,就是不再执著生死、是非、得失、好坏、美丑等等,只有一颗灵明寂照的心,那就叫无生法忍.  事上磨练现量
佛力加被(披)、护佑,英文怎么翻译,估计可以参考一下上帝教的说法,应该有类似的. 再问: 1??????????? 2???????????????????????????? ???????????????????????????????? ???????з?????????? ????????????????????
“勘”读作kan(一音),组词有勘探,勘查,勘测等
“溪河绕村”:尠:读xiǎn ㄒㄧㄢˇ同“鲜2”.全拼直接打xian,翻第九页(页数可能有出入,耐心翻)王码五笔打不出.万能五笔打ADWT四键,尠,尠祝好,再见.
甚 shèn 很,极:甚好.甚快.超过:日甚一日.方言,什么:甚事?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甚至.甚或.甚 shén 同“什2”.笔画数:9; 部首:甘; 笔顺编号:
甚 shèn 很,极:甚好.甚快.超过:日甚一日.方言,什么:甚事?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甚至.甚或.甚 shén 同“什”:----甚么
鍖 拼音chěn,笔划17,部首釒 相关词语:鍖然 、 鍖銋 chěn 〔鍖然〕虚心的样子,如“鍖鍖不满,退托于族.” 〔鍖銋( r噉 )〕(声音)舒缓,如“行鍖鍖以和啰.”注:不读shen.----------------------------------------------------------------
Lillian:莉莲(亦作Lilian)(f.).[女子名] 莉莲.Lilian的变体 Lilian:[女子名] 莉莲.Lily的变体 如上,这两个名字发音与含义(百合花)完全相同,都是由Lily(莉莉,百合花)演变而来,且都是正式的英文女生名字.
甚 shèn部首笔画部首:甘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五笔86:ADWN 五笔98:DWNB 仓颉:TMMV笔顺编号: 四角号码:44718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51A
谷歌翻译以前还行,不知道为什么,感觉现在好像有点儿靠不住,没以前好用了.其实翻译软件都只能起个参考作用.推荐一下灵格斯吧,lingoes,这个翻译软件不要钱,里面可以自己装很多词典,也显示谷歌之类的翻译结果,比较全面,用作参考是很不错的.我是学英语的,现在基本专职翻译的都用这个,北外高翻院长也推荐的哦~
(1)【尝】与诸小儿游——尝:曾经(2)竟【走】取之——走:跑.(3)【甚然】不动——甚然:在此处不通,估计应该是“湛然不动”,如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湛然”意思是是“安然、心情安定的样子”.(4)【了无】恐色——了
Kan 第一声 勘探 勘查勘察 勘测责任编辑:王亮字体:
创作盆景,特别是文人树盆景需要“禅定”的功夫吗?答:我想,“禅定”是否需要艺术的,艺术是否需要“禅定”的。据我所知,中国禅宗所谓的“禅定”,是分小乘禅与大乘禅的,小乘禅是以解脱生死为目的,大乘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就象禅宗公案里所讲的,担柴挑水都是禅,吃饭睡觉也是定,“禅定”无所不在。看来,创作盆景前打坐“禅定”,也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了。听说有人在创作盆景前要打坐“禅定”的。这种现象,在书法、绘画界也有所闻。我想这是个人的挚好吧。具体对艺术创作有何功效,我还没体验过。不过,创作前的静思熟虑的时候还是常有的事,如果这也算是“禅定”的时刻,道是愿意做下去的。答:鹤立鸡群,自然寡众。文人树盆景能成主流吗,我想不会。但可能是一种趋势。作为盆景一种形式,有了群体便形成了流派,中国盆景流派存在这些年,谁成主流了。我认为,主流艺术,不过是流行的艺术,但流行的艺术总是短命的。只有精典的,有丰富内含的,有新意的,能记录时代痕记的,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才是青春常在的。答:艺术的空间是无限的。任何艺术都有它广阔的创作空间。只要去探索,去挖拙。文人树盆景,依托它自身丰富的内在的文化基因,加之创作者的心慧和情智,文人树盆景会向更高、更宽的艺路发展,它不应局限在故有的思路上,要在此基础拓展它艺术的表现空间。文人树盆景能成主流吗?文人树盆景的表现空间有多大?应在那方面有所突破?文化的知趣,加上技艺娴熟的功底,可以从更多人的创作中,涌现出高品味的佳作来。并在其造型上应有所突被,形式上有所创新。在那方面突破,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能捕捉到自己的新知性,要在创作中能够找到新的切入点,在视野上,能站得更高些,定能创作出更多的空间景象来。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答:桩景主干飘垂长度超过盆底的叫大悬崖式盆景。大悬崖式桩景在造型中是难度最高的创作形式。首先选桩难。大悬崖桩景除了一切符合创作悬崖体的条件外,尚有几个特定的因素:1.盆面上桩头起立后急曲弯垂部位要有一枝托作为顶冠的要枝。 2.干身弯曲下...答:看做什么植物的盆景,如果是自己搞创作,一般都是上山自己找灌木或树木的老根。当然还可以买,淘宝上有。答:盆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园林艺术珍品,而岭南盆景则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苏派、扬派、川派、徽派和岭南派)之一。岭南盆景的创作,多就地取材,选用亚热带和热带常绿细叶树种,一般以广州人称之为“树仔头”的树桩为主,其品种多达30余种,...答:盆景的艺术风格是在盆景创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同一 地区往往具有共性,这就是所谓 “地方风格”。又由于盆景创 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文化素 养的差异,在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个性来,这就是所...答:淘宝网: 盛世鑫毅植物园 经营日本小叶迎春,对节白腊,水腊,黄杨等盆景,价格合理,多精心栽培。土植肥料,假山配件(动物人物房屋桥梁等),多肉摆件,园艺器皿等配套齐全。全场满26元包邮,满50元赠送小礼品。一景一世界,一石定乾坤。 经过...答:中国树木盆景中,“文人树”名称的出现和风格的流行,是近十多年来的事。这些年来屡见有关阐述文人树的文章,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但如能把文人树作为中国盆景一个重要的造型形式和风格,进行更加认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一定的系列理论,这将是...答:盆景造型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故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创作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理想的造型,使盆景创作取得成功。 第一节意在笔先 立意即构思,写文章在动笔之前,先确定写什么、怎么写?盆景创作...答:山水盆景的制作, 既要符合自然之理, 追求山形地貌的形似, 更要表现景观的鲜明个性和生动神态。这就要施工者善于充分利用山石、植物原有的天然形态, 因材制宜, 再运用艺术的创作手法, 熟练掌握山石加工组合技法, 并对所表现的景观充分认识, 对外...答:鉴赏能使作品的意境得以延续和发展,反之又可丰富和提高鉴赏的感悟能力。因此可以这么说:没有鉴赏,何言创作?鉴此,本文就树桩盆景鉴赏创作中的一些现象,谈几点看法。 现象之一:"一寸枝条长数载,佳景方成历十秋"。由此可见盆景创作之艰辛。然...答:仅供参考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的道理 在创作盆景时,须注意动势与静势均衡,这样才能发挥景物内部的力量。当然这稗力量是作者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的灌注。如果忽略动势,势炒满盘死物,毫无气韵可言。 一般考虑动势的布局,应...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提供,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有任何不妥,请与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联系:猜你还喜欢: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xue163.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查看: 10444|回复: 10
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
马哈希尊者 著
林 武 瑞 译
  人都趋乐避苦的道理众所皆知。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竭尽所能想免除、减轻痛苦,享受幸福快乐。然而他们的努力方针主要想藉物质的手段造就色身的福祉,殊不知,幸福取决于内心的态度,而且只有少数人真正着眼于心灵的开发,更少的人仍努力不懈地致力于心灵的训练。
   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可注意到人们对色身调理和服侍的世俗习性;对衣、食、住屋永无止息的追逐;为提升物质生活的水准、改善交通和通讯的方式,以及避免和 治疗疾病而造就了惊人的科技进步。所有的这些努力主要是关心身体的滋养和维护。我们必须肯定它们是最基本的。不过,人类的努力和成就不可能减轻或拔除随着 老、病、家庭纷争和生计烦恼所带来的痛苦,简单地说,这些追求带有需要和欲望的不可满足性。这些痛苦不能经由物质的方法克服,只能靠锻炼内心、开发智能。
  因此,正确的方法显然必须透过锻炼、平静,和净化内心。我们在《大念处经》里找到了这个方法,它是佛陀于两千五百多年前所讲的一部很著名的经典。在经文里,佛陀如此教诲:「这是净化有情,断除忧悲苦恼,通达正道,体证涅盘的唯一道路,也就是四念处。」
--------------------------------------------------------------------------------
※基本练习
  你若真诚想要修习禅定,于今生成就内观智能,在修学期间必须舍弃流俗的知见和作为。这段期间的修学是为了净化身心,清净的行持是达到正定的首要步骤。而且你也必须遵守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则比照出家戒律),因为要证得内观智能,戒律攸关紧要。
  这些自愿受持的戒律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服食乱性物品,过午不食,不戴香花华鬘,不观赏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另一条戒是言谈之间不可对证得果位的圣者轻蔑、戏谑、或心怀恶意。
  古代的大师们都会指引行者在禅修期间归依伟大的觉者──佛陀,因为在修习期间,假如你的心出现不净或恐怖的影像,你可能会受到惊吓。还有,要遵从指导老师的指导,因为关于你修习的情况他会具实告知,并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这项修学最大的利益和目标是去除贪、瞋、痴,因为它们是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根源。这里的密集内观禅修课程能使你达成解脱,因此,想到它的好处你就该全力以 赴,这样你的修学才能圆满成功。我们所教的禅修法是以四念处为基础,四念处是伟大的世尊以及历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采用的修行法门。你该值得庆幸,因为你有 缘与他们采用同样的法门修行。
  在刚开始修学之前,你可思惟佛陀教导的「四种保护」,它在心理上有莫大的助益。这四种保护即思惟佛陀、慈悲、身体的不净和死亡。
  第一,你必须虔诚地归依佛陀,并称赞他的九种德行──「佛陀是阿罗汉、无上正等正觉、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第二,观想你的慈悲普施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蒙受你慈悲的加持,你与他们无有分别:
  「愿我远离瞋恚、疾病、忧恼。我如此,亦愿我的父母、戒师、师长,以及一切亲疏或者心怀恶意的众生远离瞋恚、疾病和忧恼。愿一切众生远离苦海。」
  第三,是观身体的污秽不净,以帮助你减轻对身体的贪爱执着,它是许多人最放不下的。观它各部份的不净,像胃、肠、痰、脓、血,这样对身体的无明贪爱就可以去除。
  第四,一种对你有益的心理建设,是忆念死亡是必然的现象。佛陀的教法强调,人生是不确定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是危脆的,死亡是不可免的,人生的终点是死亡。生命有生、老、病、苦,而最后将死亡,这些都是它存在过程的全貌。
  我们开始静坐时,采坐姿并两腿双盘。也可两腿不交叉,只是平放在地板上,不让一只腿压住另一只,这样你也许会较舒服些。请你的禅修老师详细讲解静坐的姿势。
  若是老觉得坐在地板有碍禅修,就以较舒服的姿势坐着即可。现在请按照下列每个步骤练习。
--------------------------------------------------------------------------------
※基本练习一
   置心(不是用眼睛)于腹部,你会发现这部位的起伏,若刚开始察觉不出,可把双手置于腹部以感觉它的起伏。稍后,吸气时的起和呼气时的伏会随之明显。此 时,内心注意着,腹部起时知「起」,腹部伏时知「伏」;随着每一动作发生的同时注意着它。这项练习使你真正感受到腹部上下运动的情形,但并不是叫你注意腹 部的形状,而是让你真正去感受它缓慢运动时所造成身体压力的感觉。因此,只要遵照这种方法练习,不必去注意腹部的形状。
  对初学者而言,这是一种在禅修时培养觉性、专注和内观很有效的方法。随着功夫的进步,对腹部运动的感受也会越加明显。
   唯有内观禅修的力量完全开发出来时,才有能力看到我们六种感官上一连串身心变化的过程。因为你是初学,警醒和专注的能力还很微弱,或许会觉得,把心安住 在每次起伏的当下有困难。碰到这些困难,你很容易会这么想:「我真的不知如何把心安住在每一次腹部的起伏。」这时候必须记住,它只是个学习的过程,腹部的 起伏是一直存在的,不须刻意去寻找。
  事实上,对初学者而言,把心安住于腹部「起」、「伏」的两个动作上,是容易做到的。持续这种练习,对腹部的起伏保持充分的警觉。
  绝对不可口念「起」、「伏」,或者观想「起」、「伏」的字眼,只是注意腹部起伏的真正过程。也不要为了使腹部运动更明显,而故意深呼吸或急促呼吸,因为这样做会使人疲惫,反而干扰修学。只须在正常呼吸状态下,全然地去注意起伏的运动。
--------------------------------------------------------------------------------
※基本练习二
  当你全神贯注在练习观察腹部的运动时,有其它的心法常出现在你注意每一次的起伏中。念头或其它心的现象,像意欲、观念、想象等,都很容易在注意「起」、「伏」中出现。这些都不可忽略,当它们出现时,必须注意。并一一默念指出。
   假使你想象某件事,内心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想象」。假如只是想起某事,则必须注意自己正在「想起」。当你省思时,注意「省思」。想要做某事时,注意 「想要」。若心游离了禅定的目标,不再注意腹部的起伏,则应警觉自己在「散乱」。若想象自己要往某地,注意着「前往」,到达了,注意「到达」。在念头中遇 见某人,注意「遇见」,若是跟他人讲话,注意「讲、讲」。若想象跟某人争辩,注意自己在「争辩」。若观想或想象到光线或颜色,一定得注意自己正在「看、看」。每一个心法出现时,一定要注意它,直到消失为止。等它消失后,继续「基本练习一」,对腹部每一次起伏的动作,完全地知道、完全地警觉。
   细心地照着步骤做,不可懈怠。你若想要吞口水,并准备这样做时,注意「想要」。在吞口水的动作当下,注意「吞、吞」。想要吐痰时,注意「想要」。吐痰的 当下,注意「吐、吐」。然后再回来观腹部的起伏。想弯脖子时,注意「想要」。弯的时候,注意「弯、弯」。想伸直脖子时,注意「伸、伸」。在弯和伸脖子时, 动作必须缓慢。每做一个动作都必须用心看着它,然后再回来,十分清醒地注意腹部的起伏。
--------------------------------------------------------------------------------
※基本练习三
   你若必须采同一姿势长达一段时间,无论是坐着或躺着,身体或手脚都会感觉到强烈的疲惫或僵硬。若发生这些情形,仅须把心安住在这些部位,注意它的「疲 惫」或「僵硬」,然后继续打坐。顺其自然地注意它,也就是,不急躁也不怠慢。这些感觉会逐渐减弱,终至完全消失。若是有些感觉反而变强,当身体的疲惫和关 节的僵硬已无法忍受时,可变换姿势。但是,在你准备变换姿势之前,不要忘记用心注意「想要」,且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必须按其先后顺序观察它。
   假使你想举起手或抬脚时,内心注意「想要」。在举手或抬脚的动作当下,注意「举起、举起」。弯曲的时候,注意「弯曲、弯曲」。放下时,注意「放下、放 下」。手或脚接触到身体或地面时,注意「接触、接触」。所有的动作都要缓慢谨慎。等新姿势坐好之后,继续观察腹部的运动。当新姿势让你发热,不太舒服,想 重换另一个坐姿时,仍须按本节所提示的步骤慢慢做。
  假使身体任何部 位觉得痒,专注在那个部位并注意「痒、痒」,要按部就班地做,既不急躁也不迟钝。在警觉异常分明的整个过程中,当痒的感觉消失后,再继续练习观腹部起伏。 万一痒的感觉持续且增强,使你想要去抓那个部位时,一定要注意「想要、想要」。慢慢地举起手,同时注意「举起、举起」,当手触到该部位时,注意「接触、接 触」。慢慢的抓,完全清楚自己正在「抓、抓」。当你不再痒了,打算停止抓的动作时,要神志清醒并按一贯的方法,注意「想要、想要」。手慢慢缩回,同时注意 「缩回、缩回」。当手放在它通常摆在脚的部位上时,注意「接触、接触」。然后再继续专注腹部的运动。
   假使有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觉,把心摆在它生起的部位。当每一种特殊的感觉发生时,去注意它是疼痛、痒、紧压或刺痛、疲倦、昏沉等。在此必须强调的是,所谓 「注意它」,既不可太用力,亦不能过于迟缓,其过程必须在安详而自然的方式下进行。疼痛终于会消退或增强。万一增强时,不要惊慌,坚定地继续用功,若你能 这么做,将会发现,它总是会止息的。但是假如经一段时间之后,疼痛已增强且几乎难以忍受时,你不必去理会它,继续观腹部的起伏。
   随着正念的增强,你可能会体验到一些强烈的痛感,像剧痛、呼吸困难,或窒息、被刀切伤的疼痛,或者像被尖物戳到、被很尖的针扎到、被小虫在身上爬等不舒 服感,也可能感觉痒,被某物咬到,或者剧冷等。一旦停止打坐,这些感觉就停止,但恢复打坐且警觉分明时,它们又出现了。这些痛苦的感受不足为虑,它们并不 是疾病的征候,而是身体常有的现象,只是平常我们的心都被较明显的事物所吸引,而使得它们一直被忽略罢了,你的心力越敏锐越可感受到这些。当禅修功夫进展 到某一个阶段,你就能克服它们,而它们也会完全消失。你若持续打坐,意志坚定,就不会遇到任何伤害。万一丧失精进心,对打坐不再坚持而有所中断,你将会在 修学打坐过程中,一再地经历这些不舒服的感觉。你若坚定不舍,就很有可能超越这些疼痛的感觉,而让你在往后的禅坐中不会再经验到。
   你若想摇动身体,则注意「想要、想要」。在摇动的当下注意「摇动、摇动」。在静坐中偶而会发现身体前后摇动,这时不必惊慌,既不要引以为喜,也不要期待 它继续摇下去。你若把心转移到摇的动作上,且持续注意「摇动、摇动」,它就会停止。假使已经注意它了,摇动的情形反而加剧,这时可靠着墙壁或柱子,或者躺 下来一会儿,然后再继续打坐。若发现自己震动或颤抖时,仍遵照相同的步骤去做。打坐功夫进步时,有时会感到颤抖或寒栗通过背部或周遍全身,这是极为喜乐的 现象,在禅定很好的情况时会自然发生。当专心于禅定时,即使微弱的声音也会使你受到惊吓。这种情形是因为,当禅定的状况很好时,你的感官功能更加敏锐的缘 故。
  在打坐时感到口渴,则注意自己正在「渴、渴」。想站起来时,注 意「想要、想要」。准备站起来时,注意每一个动作。在起立的当下,很专注,并注意「起立、起立」。准备往前走时,注意「想要、想要」。开始跨步走时,注意 每一个步伐,像「走、走」或「左、右」。从起步到结束都要注意每一步的每一个动作,这一点很重要。在经行或走路练习时,都要紧扣着每一个程序来做。试着把 每一步分成两个动作,去注意「抬脚、放下;抬脚、放下」。若是对这种走路的训练方式已经熟练了,可试着把它分成三步聚,注意「抬脚、移动、放下」或「抬 起、前进、放下」。
  当你走到放茶水的地方,看到饮水机或茶壶,记得要注意自己正在「看、看」。
  停步时,注意「停、停」。
  伸手时,注意「伸、伸」。
  手碰到杯子时,注意「触、触」。
  拿起杯子时,注意「拿、拿」。
  用杯子倒水时,注意「倒水、倒水」。
  拿杯子靠近嘴唇时,注意「拿、拿」。
  杯子触到嘴唇时,注意「触、触」。
  触到水感觉冷时,注意「冷、冷」。
  吞水时,注意「吞、吞」。
  放回杯子时,注意「放回、放回」。
  手缩回来时,注意「缩手、缩手」。
  手放下时,注意「放下、放下」。
  手碰到身体边缘时,注意「触、触」。
  想转身回去时,注意「想要、想要」。
  在转身时,注意「转身、转身」。
  往前走时,注意「走、走」。
  到达想停下来的地方时,注意「想要、想要」。
  停下后,注意「停、停」。
   若你仍保持站姿片刻,继续观腹部的起伏。若打算坐下来,注意「想要、想要」。往前走准备坐下时,注意「走路、走路」。走到座位时,注意「到达、到达」。 转身要坐下时,注意「转身、转身」。在坐的动作当下,注意「坐、坐」。慢慢地坐下,保持注意身体缓慢的动作。在手脚摆好姿势的同时,注意每一个细节动作。 然后再回到原先的练习,观腹部起伏。
  你若想要躺下,注意「想要、想 要」。然后遵照禅修的步骤注意整个躺下的过程──「起座、伸直、离去、接触床面、躺下」。当手脚和身体摆好位置时,把每一个动作当作禅修要注意的目标。缓 缓地做每一个动作,然后再继续观腹部起伏。若疼痛、疲惫、痒,或其它感觉生起,一定要一一去注意它。注意所有的感觉、念头、构想、思考、反省以及手、脚、 手臂、身体的所有动作。若没有特别要观察的,就把心安住在腹部的起伏。昏沉时注意「昏沉」,想睡时注意「想睡」。等你专注的能力足够时,就可以克服昏沉和 睡意,而感觉精神清爽。再度提起精神,按基本的步骤练习。假使真的无法克服睡意,也要继续观察直到睡着为止。
   睡觉的状态是下意识的延续,它跟转世时初生的意识,以及临终时最后一刻的意识很类似。这时的意识状态很虚弱,因此无法作观。当你清醒的时候,在看、听、 尝、嗅、触、想中间的片刻,下意识仍有规律地发生着,只是太短暂了,通常既不清楚,也不容易察觉到。它在睡觉时一直延续存在着,当你醒过来时,就变得不明 显了,因为在清醒的时候,念头和我们要观察的目标比较突显。
  禅修应 该从醒来的时候就开始,不过你是初学者,也许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只要你一想到,就必须立刻用功。比如说,当你一察觉自己正在反复思考某件事,就必须警觉到 这个事实,并且内心开始注意「思考、思考」。然后再回到腹部的起伏上。在起床的时候,必须警觉到身体每一个微细的动作,手脚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在完全清醒 的状态下移动。当醒来时,是否想着现在是几点几分了?若有,注意「想、想」。
  打算下床了吗?若有,注意「想要、想要」。若准备移身至起床的姿势,注意「准备、准备」。当你慢慢起床时,注意「起身、起身」。呈坐姿时,注意「坐、坐」。若保持坐姿达一段时刻,转移到注意腹部的起伏。
洗脸或洗澡时,完全警醒地做每一个细部动作,例如注意「注视、注视;看到、看到;伸、伸;拿、拿;触、触;感觉冷、感觉冷;擦拭、擦拭」。在穿衣服时,整理床铺时,开门窗、关门窗时,拿东西时,都要专注每个动作的细节。
  用餐时,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要观察。
  注视食物时,注意「注视、注视」。
  摆设餐点时,注意「摆设、摆设」。
  拿食物到嘴边时,注意「拿、拿」。
  脖子往前弯时,注意「弯、弯」。
  食物触到嘴边时,注意「触、触」。
  把食物放进嘴里时,注意「放入、放入」。
  嘴合上时,注意「合上、合上」。
  手缩回时,注意「缩回、缩回」。
  若手碰到盘子时,注意「触、触」。
  脖子伸直时,注意「伸直、伸直」。
  咀嚼时,注意「咀嚼、咀嚼」。
  知道什么味道,注意「知道、知道」。
  吞咽食物时,注意「吞、吞」。
  食物吞下去,触到食道边缘时,注意「触、触」。
  每吃进一小口饭时,采这种方式作观,直到用餐完毕。刚开始也许会省略很多细节,不必介意,也不用气馁。你若能坚持地练习,忽略的情形会逐渐减少。当你的程度较高时,将会注意到比我们现在所描述的更细腻的动作。
--------------------------------------------------------------------------------
※基本经行练习 四
   每静坐四十至九十分钟后,可做行禅,以此交替练习。这有助于调和寂静和精进力以克服昏沉。你可在安静的步道上或房间内练习,最好的方式是走得比平常慢, 慢速地走是理想的,不过也要以简单自然的方式进行。在经行时,要专注于脚和腿的动作,右脚开始起步时,注意「抬脚」,移动时,注意「移动」,放下时,注意 「放下」。左脚也是这样。
  就跟静坐时观出入息的方法一样,所有分心的念头或感受应注意对治。经行时,眼睛若有瞟视,应立刻觉察「瞟视」,并回来注意脚的动作。把所有的细节都看清楚,即使那些非经行练习应有的动作也应如此。像瞟视,若无意中出现了,就注意「瞟视」。
   走到尽头时必须转身并朝反方向走,你会在还差两三步时察觉到这一点。必须注意想要转身的意念,刚开始也许很难察觉到,等专注力够强时就能看到它。看到想 转身的意念之后,在转身的当下也要注意其它相关的念头和动作。走完最后一步,真正要转身时,注意「转身」,一只脚抬起时,注意「抬脚、转弯、放下」,另一 只脚也是如此。然后起步走回去时,注意「抬脚、移动、放下」。常常会有禁不住的诱惑想
  找些有趣的看,这些未经调御的冲动若生起时,应注意「想要看」,就能自然地再回到脚的动作上面。
   对初学者来说,练习经行时,通常最好的方式是如上所述分三步骤来观察──「抬脚、移动、放下」。你的指导老师也会按照你的能力,教你分成较多或较少的步 骤。有时候走得太慢并不方便,尤其在外面的环境禅修,因此,只须简单地注意「左右、左右」即可。重点不在于你分几个步骤观察,而在于身心现象发生的当下是 否真正地觉照它,或者你的心只是茫茫然。
--------------------------------------------------------------------------------
※禅修进阶
   经过一再的练习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功夫已有相当的进步,而在做基本的腹部起伏观察时,专注力会延长持续。这时你会注意到,通常在「起」和「伏」之 间稍有暂停。你若是坐着,在这暂停的片刻注意坐的姿势,像「起、伏、坐」。在注意「坐」的同时,将心摆在坐直的上半身。若是躺着,仍应照此步骤,完全警觉 地注意「起、伏、躺」。假如觉得很容易做,就继续注意这三个步骤。若发现在「起」和「伏」之后都有暂停,则继续照「起、坐、伏、坐」的方式练习。或在躺的 时候──「起、躺、伏、躺」。当你发觉以上所描述的三个或四个步骤已经不再容易做到的时候,则回到原来的练习方式,只注意「起、伏」。
   在做固定的观身练习时,不需要去在意影像和声音,只要你能把心安住在注意腹部的起伏,自然而然会观到这些。不过,你也许仍会想要注视某个目标,这时候不 妨注意「看、看」两三次,然后再回到察觉腹部运动。若出现某人的影像,也注意「看、看」,然后再回来观腹部起伏。你曾无意中听到声音吗?当时有去听它吗? 若有的话,注意「倾听、倾听」,做完这个动作后,再回到腹部的起伏。假使听到响亮的声音,像狗叫声、人在讲话或唱歌的声音,立刻注意「听、听」两三次,然 后再回到基本的腹部起伏练习。
  当明显的影像和声音出现时,若你无法 警觉到,并使它消失,则会随着它起联想,而无法绵密地观腹部起伏。这时腹部的起伏,可能变得较不清楚。而就在我们注意力薄弱时,会污染心灵的情绪才得以孳 长繁殖。若产生联想时,内心注意两三次「联想、联想」,然后再提起来观照腹部起伏。手脚或身体移动时,若忘了去察觉它,则内心要注意「忘记、忘记」,然后 再回到一般的腹部运动观察。
  有时候会觉得呼吸缓慢,或者不能清楚地 感受到腹部的起伏。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你若坐着,继续单纯地注意「坐、坐;接触、接触」;若是躺着,就注意「躺、躺;接触、接触」。在观察「接触」的时 候,不要把心安住在身体的固定部位,而是要按顺序地注意身体各个不同部位。身体会有好几个触点,而至少有六、七个地方应该去观察的。像大腿和膝盖的接触, 两只手的上下相叠,或手指对手指,大拇指对大拇指,眼皮的张合,口内的舌头,或上下唇的相触。
--------------------------------------------------------------------------------
※基本练习四
   截至目前为止,你参加此一训练课程已有相当一段时日。很有可能在发现自己进步不多之后,开始觉得懈怠。无论如何,不可中途而废,只需要注意着「懈怠、懈 怠」。在注意力、专注力,以及内观能力尚未充分培养出来之前,都可能会怀疑这种训练方法的正确性和功效。若有这种情形出现,应再回去观「疑、疑」的念头。 你期待或希望好的成果吗?假使有的话,把这些念头当作禅修观察的目标:「期待、期待」或「希望、希望」。你是否尝试回忆到现在为止的训练方式?有的话,观 照「回忆、回忆」。而在那个时候,你是否检视自己所观察的目标,来判断它是属于心法或色法吗?这时,要注意「检视、检视」。你为自己没有进步而感到失望 吗?若有的话,注意失望的感觉。相反地,你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吗?若有的话,观快乐的感受。
  这种方法就是,当每一种心态发生时,去注意它,假使没有念头插入或感觉出现,就回来观腹部起伏。
   在严格的禅修期间,练习的时间,是从你早上醒来的那一刻直到晚上入睡为止。再强调一次,整天当中,包括晚上,只要不是在睡觉的那几个小时,你都必须不断 地做基本的腹部练习,或者清醒地注意观察,不可有所懈怠。当禅修达到某个阶段,即使把练习的时间延长,你也不会觉得想睡觉;相反地,你将能够日夜不断地做 下去。
--------------------------------------------------------------------------------
   在这一个简短的训练过程里,我们强调,当每一个善法或恶法发生时,或者每一个肢体移动之际,无论它是大幅度或细微的动作,或者每一种身心苦乐的感受发生 时,都应该去观察它。假使在练习期间,并没有特别值得去注意的,就回来全神贯注地观腹部起伏,当你必须走路去做任何事情时,每一个步代都要完全清醒,并且简单地注意「走、走」或者「左、右」。练习行禅时,每一个步伐都得注意「提起、移动、放下」。参加这项训练的学员,要是日夜精勤练习,在不久之内即可达到四种内观智慧的初阶(体验到生灭),然后朝更高一层内观禅修迈进。
--------------------------------------------------------------------------------
※进阶练习──内观阶次
   如上所述,由于精勤的练习,警觉性和专注力已经增强,这时禅修者会发现「所观的目标」与「对它的觉察」成双出现,像「升起」和「察觉它升起」,「伏下」 和「察觉它伏下」,「坐着」和「察觉坐着」,「弯手臂」和「察觉弯的动作」,「伸手臂」和「察觉伸的动作」,「抬脚」和「察觉抬的动作」,「脚放下」和 「察觉放下的动作」。经由专一的注意力,他知道如何辨别每一个身心运作的过程:「升起是一个过程,知道它升起又是另一个过程;伏下是一个过程,知道它伏下 又是另一个过程。」他了解到,「对它察觉」具有「趋向一个对象」的特性。这可解释为我们心的功能具有「倾向对象」或「认知对象」的特质。我们必须知道,物 质的对象愈明显地呈现时,表示心观察得愈越清楚。这一点《清净道论》有如下的叙述:
  「当色法显然、明了、且澄澈时,以色法为对象的心法,亦随之清晰细腻。」
   当禅修者知道身行和心念作用两者之间的不同时,他若是个单纯的人,会从中直接经验到:「升起和觉知它;伏下和觉知它」,此外别无他物;没有「男人」或 「女人」的名相,也没有「人」或「灵魂」的字眼。假若他是个博学多闻的人,会从对象的物质和觉知它的心识活动两者之间直接体会到:「此中唯有身和心,此外 没有所谓男人或女人的个体。在观察中可发现,有一物质现象为对象,还有一心识活动去了知它,这一双心物活动的现象即是传统所谓的『有情』、『人』、或『灵 魂』,『男人』或『女人』。」但是除了这身心二元的过程之外,没有另一个人或有情、我或别人,男人或女人的存在。当禅修者发觉他在思惟这些道理时,必须注 意「思惟、思惟」,然后继续回来观察腹部起伏。
--------------------------------------------------------------------------------
※辨明身心缘起
   随着禅修的进步,可明显察觉到,在身体动作发生之前,是先有意识中的意志作用。禅修者首先注意到那个意志活动。虽然在刚开始练习时,他的确注意到「想 要、想要」(比如说弯手臂),但仍无法清楚地注意到意识状态。现在,由于功夫更进一层了,他清楚地注意到意识中想要弯手臂的「意志」,所以,他首先注意到 意志,然后再观察到接下来的身体动作。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忽略去注意意志作用,他以为身体的动作是比知道它的心要来得快。在这一阶段,他发现心是先驱者。 禅修者随时注意到要弯曲、伸直、坐、站、来去等等之前的意志。他也清楚地注意到弯曲、伸直等动作的真正过程。因此他了解到心的造作先于色身的动作。他直接 体验到,身体动作是接在意志作用之后才发生的。而且他直接从经验中体会到,当注意「热、热」或「冷、冷」的时候,它们会增强。在观察有规律且自然的身体动 作如腹部的起伏时,他是一个接着一个,持续不断地去注意它。而且也注意到内心浮现出的佛或阿拉汉的影像,还有,当任何的感觉(如痛、痒、热)生起时,直接 注意到它生起的部位。在一种感觉尚未消失时,另一种感觉随即生起,而他都一一注意到。在注意这些现象生起的当下,他察觉到,内心认知的过程是依现象的生起 而产生的。有时候,腹部的起伏很微细,以致没有目标可注意,于是他体会到,若无可注意的目标,认知的作用即无从生起。
   若没有起伏的现象可注意了(译注:因身心趋于寂静的缘故),就该去注意「坐」和「触」,或者「躺」和「触」,而且要交替轮流。比如说,在注意「坐、坐」 之后,注意右脚接触地面或坐垫所生起的触觉。然后在注意「坐、坐」之后,注意左脚的触觉。再以同样的方式,注意好几个部位的感觉。在注意「看」、「听」等 等的同时,禅修者清楚地知道「看」来自眼和色尘的接触,「听」因耳根接触声尘而起等等。
   他进一步深思:「色法的伸屈,是随着心法的想要伸屈而产生的,其它的动作也是如此。」他继续深思:「身体的冷热是因冷或热的元素而产生的;身体依赖食物 和营养而生存;意识是缘境而生的;看到是缘色尘而生的;听到则是缘声尘而产生的……而且还要有眼、耳等感官,这一切都是因缘条件。有先前的根、尘、识和 合,才有随后产生的意志和注意力;由于过去的业力,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身心的活动便开始,而有现在的种种感受。并没有一个主体在创造这个身体和心灵,一切 都是由于因缘具足便发生了。」禅修者在注意任何身心现象时,深思这些道理。他不须停下来花时间思考,在注意每种现象生起的当下,这些思惟迅速产生,好象是 自然而发的。这时候禅修者必须注意:「深思、深思,识别、识别」,然后继续观察。
   现在的身心现象是由过去身心的造作而产生的,它们缘起的本质都是相同的,禅修者在深思到这一点之后,又进一步深思,过去身心的状态又是依更早之前的因缘 所产生的,未来的身心现象也将依循相同的法则产生,除了这种辗转相依的过程之外,别无另一独存的「个体」或「人」,唯有「因」和「果」在发生进行。若起这 些思惟,也要去观察它,并按我们所学的步骤去做。有些理智思考倾向很强的人,这种现象不胜枚举,但无此倾向的人则较少。无论如何,凡有起思惟都应密切去注 意。注意可把它们降至最低限度,使内观功夫的进展不至于因过度的思惟而受到阻碍。当知,最低限度的省思在此已绰绰有余了。
  禅修者精勤修习禅定时,可能会经历到一些几乎难以忍受的感觉,像痛、痒、热、沉闷、僵硬等。假使不去理会,它们就消失了,但一恢复观察,它们又重新出现了。这些感觉是由身体本具的敏锐性所造成的,并不是疾病的征兆,若再精勤专注地观照,它们会逐渐减弱的。
   禅修者有时会浮现一些影像,彷佛是亲眼看到的,比如说,见到光芒四射的佛陀,天空中成列的比库,宝塔和佛像,见到所爱的人,丛林草木、高山丘陵、花园、 楼房,看到自己面对肿胀的死尸或者骨骸,颓废倒塌的房舍以及支离四散的死人身躯、膨胀的尸体,血液覆盖,肢解分散,终致白骨一堆;看到大小肠、重要器官, 甚至蛆虫;看到地狱众生,或者天界的人等等。这些只不过因密集的专注,我们的想象力变得锐利所创造出来的意象,它们如同梦中所见的影像,无需贪着沉迷,也 不必惊恐怖畏。在禅修期间所见到的这些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它们只是一些意象或者想象出来的东西,然而心却把它看成真实的。不过,纯粹心灵的活动,若不跟五 根的影像结合在一起,是不容易清楚且细腻地被观察到的。因此,把重点摆在那些容易观察到的感官上面,随之再观察与它们相关联所生起的心识活动。因此,无论 出现什么影像,都必须注意它,并心中默念「看、看」,直到它消失为止。它将会离去,逐渐模糊,或者破碎分散。起初,约须默念五至十次,不过内观力量增强 时,仅须几次的功夫,它就消失了。但是,禅修者若于所见景象生喜爱,或想看更清楚些,或者因此而心生畏惧,它反而徘徊不去。要是故意去引发某种情境,那个 情境因禅修者的喜好,会驻留更久。所以当很专注时,要小心,不要去想或者趋向偏离主题的事。念头一起,必须立刻察觉并去除。有些人禅修时,若没有特别的境 界或感觉,就显得懒散懈怠,这时必须注意「懒散、懒散」,直到克服它为止。
   在这个阶段里,禅修者无论是否遇到特殊的境界或感受,他们清楚地知道每一次观察的起始、中间和最后阶段。在练习之初,当新的情境出现时,他们就转移到它 上面,而无法清楚地注意到原先所观察的目标是怎么消失的。现在,不仅可察觉到前一个目标的消失,也注意到下一个目标的生起。于是对于所观察情境的起始、中 间和结束都有清晰的了解。
--------------------------------------------------------------------------------
  在这一阶段,禅修者功夫更上一层,他观察到每一个目标皆迅速生起和消失,这种感受是如此深刻,以致他思惟:「生者必灭,一切终必消逝,无一法可永恒不变,这一切真的是无常。」这跟巴利文经典所说的:「一切无常、败坏、不住。」不谋而合。
   他进一步深思:「因无明故,我们贪恋喜爱,其实,无一物可爱乐,因一切皆不断地生灭,而我们却于此忧悲苦恼,此确是大怖畏。我们随时都可能死去,一切终 必有尽,此普遍存在的无常现象,的确可怕可畏。」这跟经典所叙述的相吻合:「凡无常的是可畏之苦,以生灭之逼恼故苦。」深刻地体验到苦的缘故,他又思惟: 「一切皆苦,一切皆败坏。」这跟经典所说:「视苦如蒺藜、如疔疮、如箭刺。」一致。他进一步思惟:「此纯大苦聚不可免,它生了又灭,不值顾惜眷恋。无人可 阻止它发生,它非人力可控制,只是遵循自然法则在运行罢了。」这印证经典所说的:「凡苦者皆无我,无我者不能常住不变,以不能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之缘 故。」禅修者应注意他起了这些思惟,并随之观照。
  禅修者直接从所观察的情境中亲证到这三项法则以后,由此类推,也领悟到其它未观察到的也是无常、苦和无我。
   对于那些并非亲证到的,他得到这样的结论:「它们也依相同的法则存在──无常、苦、无我。」这是从他当前的体验推知。有的人理解能力不那么强,或者知识 较欠缺,只是单纯地观照而不作思惟,上述的推知在他的身上就不太明显。但是一个陷于思惟的人,这种情形就常发生,有时候每一次在观察时都会出现。这种过度 的思惟会障碍内观功夫的进展。在这个阶段里,即使没有思惟的现象发生,禅修者的体悟也随着更进一层,更清晰深刻。因此,不要花费心力在思惟上。在更单纯观 照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若产生这些思惟时,不要陷溺其中。
--------------------------------------------------------------------------------
※内观的深化
   禅修者体悟三法印以后,不再多作思惟,只是对于一直自然展现的身心现象持续观察。然后五种心力──净信、精进、正念、禅定、智能达均衡状态,此时观照机 能如被振奋般加速运行,而且被观察的身心现象也更迅速地生起。在短暂的吸气片刻,腹部的胀起过程是一连串迅速相续的动作,呼气时,其伏下的过程也是如此。 这种迅速连接的动作变化,在肢体的伸屈过程也很明显。还有轻微的震动遍布全身。有些情形是,刺痛和痒的感觉刹那间相续生起。大致说来,这些感觉都令人难以 忍受。
  对这些感受,禅修者若想命名叫出,就会跟不上这一连串身心变 化的速度。只须以平常的态度来观照即可,但必须警觉分明。在这一阶段,对于一连串迅速生起的情境,别想微细之处面面观到,照一般的方式去做即可,若想命名 叫出它们,总括性的名词便足够了。要是想丝毫不漏、紧紧跟上,会很快令人疲惫的。重要的是,观照清楚,并于生起之境了然领悟。以往选定几个目标观察,进入 这一阶段,必须暂时把它们摆一旁。而注意六根门上所起的情境。只有当观照力不够敏锐而做不来时,才退回到前一阶段的方法。
   有很多次,身心快速变化远胜于瞬间之眨眼或闪光。但禅修者只要继续单纯地观照这些现象,就能看清楚它整个发生的过程。因为警觉性变得如此敏锐,似乎任何 的现象一生起,就立刻被它察觉到,而且在觉性的观照下,它们好象闪闪发光,你可一一地看清楚。此时禅修者深信:「身心瞬息万变,迅速得像机器或引擎般。今 已照见并有所悟。此外无所惑,所当悟者今已悟。」他这么相信,是因为亲身体验到这些以往连作梦也从未想到的。
   还有,由于内观的功效,禅修者会产生光明,甚或欢喜踊跃,起鸡皮疙瘩,涕泪涔涔,肢体颤抖,体内一股微妙的震动和兴奋,好象置身于来回摆荡的秋千上,甚 至怀疑自己只是在晕眩罢了。接着内心祥和而又活泼灵敏,无论行、住、坐、卧,都觉得很安详,身心的活动都相当轻快敏捷,可轻易地去观照目标,要驻留多久都 能随心所欲。不再觉得身体僵硬、发热、疼痛,祥和地透视一切情境,心变得完善正直,想要远离一切的罪恶。以坚信不疑故,内心光明。有时候,若无情境需要观 察时,内心就一直保持祥和的状态。类似这些的感想会浮现──「佛陀真的是大觉大知者,身心的变化的确是无常、苦、无我的。」在观照当下,三法印了然于心, 并且会想要鼓励别人也修学禅定。他远离怠惰和昏沉,既不松懈,也不绷紧,内心的祥和宁静随着内观力量而生起,其喜悦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会想要与别人分享 他的体验。这时,会对这种内观以及伴随而来的光明、正念分明、怡悦喜乐的宁静状态产生微细的执着。他经验到这些禅定之乐。
   禅修者不应在这些境界上徘回思索。每当一种境界现前时,应注意观照:这是「轻安、净信、喜悦、安详、快乐……等。」光明生起时,应注意着它,直到消失为 止,其它的情形也应比照办理。在灿烂辉煌的光初生起时,很容易令人忘了观察而高兴地看着它,即使在注视它的当下保持着清醒,其中仍掺杂着极喜和快乐的感 受,且令人流连不舍。不过后来就会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并能继续观察它们直到其消失为止。有时候所出现的光太强,以致即使单纯且清醒地看着它,它仍不会消 失。这时就要停止,并转移注意力到其它现象上精进地观察。不可再去想光是否消失了,若起这样的念头,应极力注意它并去除。
   当专注力很强时,不只看到光而已,其它特异的境界也会出现,而且若对任何情境想去攀缘,它们就会持续存在。假如有这种的倾向发生时,禅修者应立即察觉。 有时候,即使不对特定境界攀缘,微弱的情境也会像整列火车般,一节接着一节出现,对于这些可见的影像,禅修者应只是单纯地注意「看、看」,它们就会一一消 失。当内观能力较薄弱时,境界可能变得更明显,此时应一一去观照,直到这些如火车车厢般的情境终于消失为止。
   我们必须了解,对某些境界,譬如说对光明攀缘而被它吸引住,是错误的态度。面对一切境界,正确的反应是,遵照内观禅修的要领,清醒地观照并且不去执取, 直到它们消失为止。禅修者继续对身心觉照,内观智能随之敏锐,更清楚地照见身心现象的生灭,并明了每一现象在原处生,也在原处灭,先前产生的现象是一回 事,随后产生的又是另一回事。因此,从一一的觉照中体悟到无常、苦、无我。然后思惟一段时间之后,他相信:「这的确是最高的境界了,再也没有更殊胜的 了」。于是对这样的成就自满,很容易松懈停止下来。不过,他不可因达到这样的境地就松懈下来,应持续观察身心变化达一段较长时间。
   因修行的进步,智能越显成熟,禅修者不再明显地看到身心现象的生起,他只是注意它们的消失、由于其消失迅速对它们觉察的内心过程也是如此。比如说,注意 到腹部在胀起,其胀起的「动作」几乎是「生」了立刻就「灭」;心生起觉察并随之消失的情形也一样。他明了,现象的「生」以及「去注意它」,前后相随迅速消 失。同样的情形见于观腹部的伏下,坐下、伸展或弯曲手臂和腿,以及肢体的僵硬。见现象之生及「见其灭」迅速相随,有些禅修者甚至可清晰分辨这三个过程:注 意到现象、现象消失、辨认现象消失的意识亦随之消失──一切都在一瞬间连续发生。不过,假使能做到了知现象的消灭及与它对应于注意的意识也跟着消灭就可以 了。
  当禅修者能毫无间断地观察到上述的现象,所谓身体、头、手、腿 等特定的概念模糊了,一切只是在消失、散灭。此时,他很容易觉得自己的禅修还没有达到标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心习惯以攀缘特别的形相为乐,一旦这些形 相消失了,它就缺少满足感。其实这是内观进步的展现,起初,先清楚地观照到现象的特征和它的名称,现在,由于进步的缘故,先观照到它们的消失。除非反复地 省思,现象的「生」才会再度出现,不然它的「灭」会更强的。禅修者直接体验到智者所说的真理:「名称思惟生起时,就见不到实相,实相显现时,名称思惟就消 失。」
  当禅修者清楚地观照,他会以为观得还不够仔细。这是由于内观 是如此迅速锐利,连两个辨识过程中,刹那间插入的潜意识亦无所遁形。他有想要做什么的冲动,如屈伸手臂,且立刻察觉到那个已趋向消失的冲动,结果是,有一 段时间,他无法做屈伸的动作。这时,他应把注意力转向六根中的其中一根,继续单纯地观察。
   观察应遍及全身,通常以观腹部的起伏开始,他可以很快使观照的能量延续发动,这时应注意「触」和「认知触」,或「看」和「认知看」、或「听」和「认知 听」。出现什么,就观什么。假使因此而感到掉举或疲惫,就应再回来观腹部的起伏。等过一阵子,观照的延续力又有了,应再注意全身出现的任何现象。
   当他能善于遍观一切境时,即使没有特别的作意,也会明白,当下所听的就在消逝,所见的就在分分瓦解,其中并无持续性。这就是见事物的本来面目。由于其消 逝是如此迅速,有些禅修者无法看清楚,会觉得他们的眼力衰退或者眼睛花了。其实不是。他们的辨识力不足以观到前后际所发生的,以致见不到它们的特征。这时 应该放轻松,暂停观察。不过身心的现象持续变化着,意识也照着它的法则继续注意它们。
  他或许不想睡觉,或者警醒清明、睡不着。这时不用担心失眠,由于定力的缘故,不会使人觉得不舒服或因此病倒。他只须精进地观察并了解到,他的心是可以完全清楚地辨识所要观察的目标。
   他持续观察「现象」以及「认知现象」两者的消逝,并思惟:「即使一眨眼或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也没有常存不变的东西,以前并不了解这一点。它过去会败坏散 灭,未来也会如此」。这时应注意「思惟」,还有,在观察的过程中他很容易生起恐怖心。他思惟:「以往只知享乐,不识真理,现在见到不断在败坏散灭的真理实 令人怖畏,每一刹那的变异,人都有可能死亡。这一生一开始就是可怕的,无尽的『生』也是
  如此。因此,为追求幸福和快乐想要抓住无常变异的现象是徒劳无功的。『生』诚可畏,它随之活在一直不断在败坏和散灭的现象里,老、死、忧、悲、苦、恼,令人怖畏」。要注意到这些思惟并舍离它。
   禅修者见到一切不可依靠,身心变得虚羸、不乐,他不再容光焕发、精神饱满。但不要气馁,这是内观进步的象征。再也没有比觉察到可怖畏的事更令人沮丧了, 他应注意到这样的思惟,继续观察一个接一个生起的现象,不快乐的感受自然会消失。假使他没有这么做,会让悲伤盘据心头,为恐惧所征服。这样的恐惧与内观是 扯不上关系的,因此,要精勤的观照,不要让它涌上心头。
  在观照过程 中,他很可能再度发现这些过患:「身心是变异无常、苦的,『生』不是件好事,生而又生,不能止息,也是如此。原本看似坚固实在的现象,一旦勘破它的真正面 目,实在令人失望之至。在这无常幻化的现象中,要追求幸福快乐有如缘木求鱼。生非可喜,老、死、忧、悲、苦、恼,令人怖畏。」像这样的思惟生起,也应去注 意它。他易感受身心的现象以及去觉察它们的意识,同样是粗俗、鄙下、不值得爱喜,见到它们的生灭,他心生厌离,甚至见到身体的危脆、衰败、散灭。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观一切身心现象而生厌离。虽然经过一连串敏锐的观察,他清楚透视现象的幻灭性,他不再灵光觉照,这是与厌离结合的结果,他显得提不起 劲。不过他不能就不再观照了,这好比一个人走在泥泞肮脏的小径,每走一步都令他讨厌,但他也不能就此停止不走。这时,他视人间为必然败坏之处,不会再欣乐 又投生人间,当男人、女人,国王或亿万富翁。他有像天界般的感受。
   有此体认之后,他对一切观察到的身心现象起厌离,或想从中解脱出来。无论看、听、触、思惟、站立、坐着、弯曲、伸直、注意等动作──他只想全部舍离这些的 造作。这时,应注意起「在期望」。他思惟:「每一次观照,这一切的造作都不断在重复着,实在是很糟的事。应停止观察它们」。这时要注意这样的思惟。
   有些禅修者,虽然如此思惟之后停止观照,但身心的现象,像「起」、「伏」、「伸」、「屈」、「意图」仍照常地进行着。因此他感到喜悦:「虽停止观照身 心,它们的变化造作仍照常进行着,而且意识也随着自动去察觉。所以,解脱并不由于只是停止去观照就可达到的,身心的变化不会因不去观照它就没有了,只须如 同往常,继续看着它的生灭就能彻底体悟到三法印,然后舍离,进入寂静,诸行止息、体验涅盘、平静、喜悦。」因这样的喜悦,他持续观照。有些禅修者若无法做 这样的思惟,一旦经老师的解释后而感到满意,仍会继续地观照下去。
   持续观察进入顺境后,有些人的情形会在那时生起疼痛的感受。这时不必气馁,它只是纯大苦聚所具有的特性,如经上所说:「观五蕴是苦,如病、如痈、如刺、如 患、如恼等等。」即使没有疼痛的感受,也会在每次的观照中,清楚地见到无常、苦、无我其中一项。禅修者虽如法观察,仍觉未臻完善,以为能观之识与所观之境 并未紧紧相随,这是太迫切的缘故,反而无法完整地体会到三法印。对他的观察不满意,就常变换姿势,静坐时,他想着可经行得更好;经行时,又想回到静坐,坐 下后又想调整手脚,想换个地方,又想躺下,每换一个姿势以后又无法持续太久,变得焦躁不安。但不用感到失望。这是他尚未了解身心缘起的真相,也未体会到缘 起的寂静。他做得很好,但感觉背道而驰,他应该坚守某个姿势,随后就会发现能安住于那个姿势上面。持续精勤看着身心现象的变化,心会逐渐专注和明觉,焦躁 的感觉终会完全消失。
  一旦能平静地面对身心的变化,心变得清晰且能 敏锐地观其生灭,好象不用作意就很流畅的观着,即使微细的身心现象,也不用费任何力气。无常、苦、无我的真相,不须透过思惟就明显地呈现。无论身体某处生 起感觉,注意力即落于该处,不过那触受有如羊毛般柔顺。有时全身出现的观察点太多了,必须加速观照,身心好象要往上拉拔,接着感觉它们变得稀稀落落,禅修 者能平静地、轻易地观察到。有时生理的反应完全消失,只剩心的变化,喜乐生起,如淋细水般,令人陶醉,并且宁静充盈,或看见到如晴空般的光明。不过这些特 别的体验不会使人动摇,让喜悦冲昏了头,但他仍可享受着。此时应警觉在享受这种体验,应注意有喜乐、宁静、光明,这些现象若未消失,就不须去理会,转而注 意其它生起的现象。
  进入这一阶段,他对无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知道一 切只是身心缘起的造作,一个身心现起去辨识另一个身心的现象而已。对一一生起的现象他喜悦地观察,不因时间长久而感到疲倦,他可长时间采某一姿势而没有疼 痛,无论坐或卧,皆可持续观察两三小时而没有任何的不舒服,在结束时,姿势仍安稳如初。
   有时身心变化迅速,他观照地很好,因此迫切想面对接下来即将发生的。这时应注意「迫切」,他感觉做得很好,对这样的感觉也要注意察觉它。他期盼内观进 步,这时应注意「期盼」。无论什么现象生起了,都要稳稳地观照,不要想做特别的功夫也不要松懈,有时候由于迫切、喜乐、执取或期盼的缘故使观照退失、松 弛。有些人认为目标已近在咫尺了,所以特别精进努力,一旦这么做反而退钝下来。因为不安的心就无法恰到好处地专注在身心现象上。所以当观照进入顺境时只须 稳扎稳打地持续下去,既不可松懈也不要做特别功夫,他将很快生起直探身心现象源头的内观智能,体证涅盘。在这阶段,有些禅修者的状况或许会起起落落,不要 让失望有可乘之机,反而要坚定不舍,注意六根的觉受。不过,若不能平稳、宁静地觉照,是不可能遍观一切的。
   禅修者无论从腹部的起伏,或以任何其它身、心的目标开始观察,都会发现产生一种延续的动力,接着,观力平静、流畅,不须靠作意就绵绵不绝。他宁静、清晰 地看着诸行的息灭,心无杂染,不论外境怎么吸引人都不为所动,或者怎么恼人也不因此而苦。他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嗅只是嗅,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识只是 识,他具足经上所记载的六种定力,观照诸法的生灭,在禅定中时间感消失了。一旦五力──信、进、念、定、慧平衡具足了,他将体证涅盘(注:马哈希在此详细 描述体证涅盘的情形,不过这对多数禅修者来说并没有帮助,知道太多并产生期待,而不去清楚地观照当下身心的变化,这样是有危险的。)。
   一个人体证涅盘以后,察觉他的性情和心态大为改变,整个生命脱胎换骨。对佛、法、僧坚信不移。由于信心增强,他获得喜悦和宁静,喜乐澎湃涌现。初证涅 盘,由于极喜的缘故,尽管怎么努力也无法清楚观照(编按:随各人的经验而异)。不过几小时或几天后这样的体验会逐渐退散,他又可以清楚地观照了。有些禅修 者的情况是,在体验到涅盘之后,如释重担,轻松、自在,不想再观照了,他们已达成目标,内心的满足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可能继续往更高层次的阶段修行。
--------------------------------------------------------------------------------
※特别说明
   本文简述的内观禅修方法,对一般资质的人已绰绰有余,阅读之后,只要信心坚定,向道心切,精进不懈,按部就班照着练习,必然有所进展。不过必须在此说明 的是,内观经验及进阶次第的细节不是这短短篇幅能全部交代清楚的。仍有许多值得介绍说明的。另一方面,不见得每一位禅修者的体验,都是照着本文所描述的。 由于个人根器和业力不同,势必有所差异,还有,信心、愿力和精进心也不尽然相同。更进一步说,只靠阅读书本而没有老师在旁指导的禅修者,有如初次踏上陌生 旅途的行者,势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迟疑不决。因此,他若继续努力但缺乏老师指引和鼓励,想要证入涅盘的道路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基于这个困难,真有 心修行,不证涅盘誓不罢休,一定要找一位老师,其个人的修证成就足以胜任,全程带领学生,从最基础的阶段走到最高层的内观智能、体证涅盘。这个建议是相当 吻合经典所说的:「求明师于真正了生脱死者。」
(译自Mahasi Sayadaw:Insight Meditation: Basic and Progresssive Stages)
个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bhavana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马哈希尊者讲内观禅修这应该遵守八戒之外,提到&另一条戒是言谈之间不可对证得果位的圣者轻蔑、戏谑、或心怀恶意。&
查了英文版的《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发现比中文版多了一小段讲如何忏悔的:
1 An additional rule is not
to speak with contempt, in jest, or with malice to or about any of the noble ones who have
attained states of sanctity. 2 If you have done so, then personally apologize to him or her
or make an apology through your meditation instructor. If in the past you have spoken
contemptuously to a noble one who is at present unavailable or deceased, confess this
offence to your meditation instructor or introspectively to yourself.
“1.另一条戒律是不要以轻蔑、开玩笑或恶意的态度对已证果的圣者说话或谈论他们。2.如果你已经这样作了,就向他或她忏悔,或者通过你的禅修指导老师忏悔。如果你过去曾经轻蔑地对一位圣者说话而你现在见不到他或者他已经去世,那么就向你的禅修指导老师发露自己的过失,或者自己内心忏悔。”
我认为这一段很重要,因为这一段告诉禅修的人如何来补救所犯的过失。不知道为什么在中文版里面没有,不知道是早期的英文版就没有这段还是什么原因这段漏掉了。
个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bhavana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贤友,我有一个疑惑想请教一下。
能否以入出息业处,来代替马哈希尊者所教导的这种观腹部起伏?
因为我读斯里兰卡德宝法师的书时看到,他所教导的方法与马哈希尊者非常相似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观腹部起伏是马哈希传承的方法特点之一吧,如果你学的是这个法门的法,那么你就要按要求指导去做,否则就不称为学这个法门,每个传承有各自的入门方法,德宝法师的教法、葛引卡老师以及其他教法都有各自不同之处,即使都观出入息,但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建议修学应严格遵守按照传承法门的要求。最好不要随意改变,否则就成了四不象,不但对己无益还可能有害。
觉悟之路http://sss2002.51.net/
如果我必须死,就让我有正念的死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4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cfcatti 发表于
贤友,我有一个疑惑想请教一下。
能否以入出息业处,来代替马哈希尊者所教导的这种观腹部起伏?
因为我读斯 ...
原则上如解脱行者贤友所说,如果学一种禅法就严格按照这个禅法来用功是最好的。特别是如果你刚开始禅修,这样作比较稳妥,还有这样比较容易找到指导老师,也容易找到用同一方法修行的朋友互相鼓励借鉴。
不过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很多人过去修过安般念,有的人还相当有基础。对于这些人,大多禅师带禅修时要求他们改为观腹部,比如班迪达尊者,但是也有禅师允许直接在鼻端观呼吸,如喜戒禅师,他的禅修指导在这里(英文): 。很遗憾现在没有中文翻译,如果能看英文就看Breath as main object这部分。
个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bhavana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谢谢两位贤友的慈悲解说。
sadhu sadhu sadhu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0 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0 积分
&若发现自己震动或颤抖时,仍遵照相同的步骤去做。打坐功夫进步时,有时会感到颤抖或寒栗通过背部或周遍全身,这是极为喜乐的 现象,在禅定很好的情况时会自然发生。&
Sadhu!Sadhu!今天看到这里,终于解决了我一个两年前的困惑,那是我还是一个刚刚接触南传的入门者,看的也比较杂,没有善知识指导。那种地震般的强烈震动,自己还以为是走火入魔的现象。现在想想,内心有点难过。我现在在修止观禅法。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 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 积分
  周五晚上一点左右,我发现有件事“不对劲”。早晨我告诉了母亲和蒂帕嬷所发生的奇怪事情。她们笑了起来,笑个不停。接着她们告诉我这就是初果,她们非常为我高兴。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2 积分
马哈希禅法老少咸宜,适合推荐给我们的父母学。本贴介绍的方法,我们在没学以前应该有尝试过的,这个方法是来源于生活体验的,特别是练过气功和太极的,更容易接受马哈希的方法。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萨度!感谢?友分享、收藏慢慢咀嚼、
彼世尊亦即是 阿拉汉 正自覚者 明行具足者 善至 世间解 无上调御者 天人导师 佛 世尊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 禅定 摘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