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开始的澳大利亚遇上秘鲁解救野生动物在哪个体育中心?

澳大利亚队VS秘鲁队比赛场地在哪?_百度知道
澳大利亚队VS秘鲁队比赛场地在哪?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100%
索契菲斯特奥林匹克体育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日17:00,澳大利亚和秘鲁的比赛将在索契奥林匹克体育场进行。
2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布鲁克林,米尔森岛室内体育馆 / Allen Jack+Cottier Architects - ArchGo!
百度站内搜索
地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布鲁克林,Hawkesbury River Information Centre, 5 Bridge Street
项目建筑师:John Gunnell, Jennifer Gehbauer
设计主管:Michael Heenan
项目总监:John Whittingham
面积:690.0 sqm
年份:2010
结构顾问:Taylor Thomson Whitting
水力学顾问:Steve Paul and Partners
环境顾问:Cundall
电气顾问:Haron Robson
景观顾问:Environmental Partnership
声学顾问:Day Design
丛林大火、动植物防护:Travers Bushfire & Ecology
项目经理:Sydney Olympic Park Authority
施工方:INTEN
工程总造价:$2.7m
文字介绍来自建筑师。这座由Allen Jack+Cottier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多功能大厅位于新南威尔士州霍克斯伯里河的米尔森岛上,建筑师采用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法对建筑的材料、结构及形式进行了设计。
米尔森岛是一个度假营地,这里关注人们的健康状况,倡导社会公平原则。常常接待成群结伴而来的享受为期一周长途旅行的家境贫困的年轻人。
建筑标书要求将其打造为一座坚固耐用的多功能体育馆,人们在这里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室内运动,例如打篮球、无板篮球、排球,同时这座建筑也能够用作剧院、舞蹈表演、展览等。然而其真正目的是希望无论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如何,每一个到此的人都能够参与其中、乐享其中。
霍克斯伯里河两岸的土著所使用的传统独木舟激发了建筑师的设计灵感。这些独木舟的材料是由从澳洲桉树上剥下的单片树皮制成的,然后用火对其进行干燥处理,最后用树枝固定其形状。独木舟两端离开地面,上翘支撑着船体,节约了原料,也展现出了这栋建筑的精髓所在。
建筑的外形来自于热力学分析、对于施加在建造地点的侧向风力的研究、对落叶和雨水收集的需求,以及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要求。自然散热通风系统的采用确定了屋顶的形状,因为平稳的气流要求建筑的内表面干净整洁。在建筑物的外部,人们看不到任何屋脊、屋檐、排水沟、落水管或天窗。连续的墙体/屋顶形状使建筑无需建造排水沟,这样就减少了维护工作,同时也消除了一个重大的灌木火灾隐患。雨水不会聚集在成堆的落叶和树枝中,而是直接落入岩石庭院里进行天然的过滤和收集。
设计利用了胶合板的内在特性以及建筑物的形状,建筑外形之所以如此设计就是为了降低施加在这片外露建造地点的风力,从而减少了30%的结构自重。人们只能乘船前往这座岛,因此包括地板和设备管道在内的所有建筑构件,都必须能够用船运送到建造地点。
钢结构与一个交叉层压胶合板开间连在一起,承担了长达38米的建筑物所受的全部风力载荷。嗯,准确地说是几乎全部!当被要求在地板和大约十二岁孩子的眼睛高度之间加入一条不间断的狭槽时,结构工程师几乎累出了心脏病。我们钟爱这个想法:孩子们可以欣赏到户外优美的风景,而个子较高的成年人却专注于馆内的活动。
我们希望这栋建筑能够“逐渐地”融入这片建造地点。建筑师将它定位在两行树之间,重现了屋脊的起伏结构,这个结构作为这片建造地点早期采石作业流程的一部分曾经被拆除了,这种屋顶形式有助于缩减明显的建筑规模。
十二台风力涡轮机和一系列落地百叶窗组合确保了建筑物在悉尼的炎炎夏日也能够保持凉爽。在寒冷冬日则关闭涡轮机和百叶窗,热羽流就起到了保温衬垫的作用。
夜晚时分,这栋新建筑的弧形翼状结构作为一个舞台口,为篝火晚会营造了一个空间,这是建造地点中每一个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体育馆里面的观众可以向聚会空间眺望,同时围绕在壁炉周围的观众也能够回望到大厅内部。
附加的便利设施和仓储模块为壁炉、丛林徒步旅行活动以及运动场跑道提供维修与保养服务。同时它们也为大厅定义出了一个清晰有力的入口空间。从屋顶窗户、地面狭长的窗户以及侧壁射入的自然光线为大厅营造了一种如同艺术画廊般的氛围。
当你身处这座风景秀美的小岛上时,便能感知到这栋建筑的存在,以及它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的方式。
Architects:
Location: Hawkesbury River Information Centre, 5 Bridge Street, Brooklyn NSW 2083, Australia
Project Architects: John Gunnell, Jennifer Gehbauer
Design Director : Michael Heenan
Project Director: John Whittingham
Area: 690.0 sqm
Year: 2010
Photographs:
Structural Consultant: Taylor Thomson Whitting
Hydraulic Consultant: Steve Paul and Partners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 Cundall
Electrical Consultant: Haron Robson
Landscape Consultant: Environmental Partnership
Acoustic Consultant: Day Design
Bushfire, Fauna And Flora : Travers Bushfire & Ecology
Project Manager: Sydney Olympic Park Authority
Builder: INTEN
Total Project Cost: $2.7m
From the architect. Allen Jack+Cottier adopted an imaginative approach to materials, structure and form when designing this multi-purpose hall on Milson Island in the Hawkesbury River, NSW.
Milson Island is a holiday camp, totally focused on health and social equity, which groups of disadvantaged youths visit on week long trips.
The brief for the building called for a robust multi-purpose sports hall to be used for indoor sports such as basketball, netball and volleyball, as well as theatre and dance performances and exhibitions. But its real purpose is to allow anyone who comes to this place to participate and have lots of fun while doing it,regardless of their physical or mental capabilities.
The building was inspired by the traditional canoe used by aborigines on the Hawkesbury River. These canoes were made from a single piece of bark, stripped from a Stringybark tree, seasoned over a fire and shaped by branches. Upturned and propped off the ground the canoe, in its frugality, demonstrated the essence of shelter.
The shape of the building emerged from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 study of side wind forces on site, the need to shed leaves yet collect water, and the enclosure requirements. The use of natural thermal ventilation generated the roof shape, as smooth airflow required a clean, crisp interior skin. There are no visible ridges, eaves, gutters, downpipes or skylights on the exterior. The continuous wall/roof shape dispenses with gutters, reducing maintenance and removing a major bush-fire hazard. Rainwater, freed from the blockage of leaves and branches, falls directly into rock gardens for natural filtering and collection.
The design exploits the inherent properties of plywood with the shape of the building designed to unload wind forces on this exposed site, thus reducing the weight of the structure by 30%.
The island is accessed only by boat so all building elements, including the floor and service pods, had to be able to be barged across river to the site.
The steel frame, in conjunction with one cross laminated plywood bay, carries all the wind loads of 38m of building to the ground. Well almost to the ground!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nearly had a heart attack when asked to include an uninterrupted slot between the floor and about the eye height of a twelve year old child. We love the idea that the kids can see 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 outside, whilst the taller adults are focused on the activities within.
We wanted the building to slot ‘gently’ into the site. The building was positioned into a pocket between two lines of trees where we recreated the roll of the ridge which had been removed as part of an earlier quarrying operation on the site, helping to reduce the apparent scale of the building.
A combination of twelve wind turbines and a series of floor mounted louvres ensure the building remains cool in Sydney's fierce summer heat.
In winter with the turbines and louvres closed, a heat plume forms to act like an insulation blanket.
At night, the curved wing shape of the new building acts as a proscenium arch to define the place for the campfire, an important part of each camp at the site. It works both for the audience inside looking out to the gathering space, and for the audience around the fireplace looking back into the hall.
Attached amenities and storage modules service the fireplace, the bushwalking activities and the oval.
They also serve to define a clear and strong entry space to the hall. Natural light from the roof windows, ground level slot windows and end walls create an almost art gallery-like feel to the hall.
When you are on this beautiful island site you are aware of the presence of this building and the way it so carefully respects its place.
Archgo所有资料,两张DVD
微信公共平台——“archgo建筑网”
微信公众号香港(中国):+852-
境外:+86-21-
&&&热门城市游记正文
天数:11 天
时间:2 月
和谁:亲子
玩法:自由行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作者推荐住宿
展开更多酒店
南美是我们向往许久的旅游目的地,2017年2月,我们一行六人不远万里远涉重洋到达南美,采取自由行的方式行走于、玻利维亚、智利三个国家的大地,玩的非常开心。 这次能到南美旅游,要感谢儿子和媳妇!是他们小俩口决定到南美新婚旅行,而且盛情邀请我们老两口和亲家母及其妹四个老人同一起前往。出发前儿子媳妇和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研究线路行程,提前预订机票、酒店和景点门票。整个行程23天,其中有15天是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地区旅行,考虑到我们4个老人年纪都是五六十岁了,身体又不太好,所以有意把行程安排的比较轻松,从低海拔逐渐往高海拔走,以逐步减轻和适应高原反应,选择酒店也以方便舒适高档为原则,在旅行过程中,城市间的交通主要是飞机,地面则主要采用包车的方式。因此我们在高原上一路基本没有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南美的23天行程,我们游览了了举世闻名的“失落之城”;印加帝国的“天空之城”;乌尤尼盐沼朦胧迷幻的“天空之境”;翻越了安第斯山脉,驱车于高原雪峰湖泊之间,看草泥马奔腾、火烈鸟嬉戏;尝秘鲁豚鼠、智利海鲜、印加可乐。南美异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给我们留下了美好难忘的记忆。我们南美行程的第一站,首先从秘鲁开始的。秘鲁是南美第三大的国家,地处热带,赤道以南,跨越干旱的太平洋海岸、崎岖的安第斯山脉和大片的亚马逊流域这三大迥异的地理带,自然资源丰富,风景优美,属于发展中的国家。一、签证:四个国家1、美国:十年多次往返签证,前年已经办理好,这次直接先去美国住了一周。2、秘鲁:日起,凡持有有效期在六个月以上的美国、加拿大、英国与北爱尔兰、澳大利亚或欧盟申根签证的中国公民,均可免签进入秘鲁,并且可停留180天。3、智利:日起,凡持有有效期在六个月以上的美国或加拿大签证(过境签证除外)的中国公民,均可免签进入智利。4、玻利维亚:考虑到在国内办理玻利维亚签证非常麻烦,都需本人到北京玻利维亚驻中国大使馆面试,所以决定在境外第三国秘鲁的库斯科办理,真是很方便,玻利维亚的签证官很热情,签证完后,还与我们合影留念,时间大约1个小时完成。签证材料:玻利维亚大使馆网址https://portalmre.rree.gob.bo/formvisas/,填写申请表格,上传网上要求需提交的材料:护照首页、酒店订单、行程单、照片、黄热病疫苗证书、财产证明(工资流水)并打印表格。现场面签申请时还需带下列文件的纸质版:护照首页复印件、酒店订单、黄热病疫苗证书复印件、行程单、银行收入证明(工资流水)签证费用:30美元获签时间:当天二、机票:1、洛杉矶----洛杉矶墨西哥航空公司,去程AM018航班洛杉矶09:35-23:59利马,回程AM019航班利马01:17-11:50洛杉矶,来回程503美元/人2、利马--库斯科 latam拉丁航空航空公司LA2021航班,利马10:35-12:10库斯科,单程82.92美元/人 三、行程D1:洛杉矶-利马AM018航班,洛杉矶09:35-23:59利马住宿:()D2:利马--利马-总统府换岗仪式-主教博物馆-圣弗朗西斯修道院住宿:()D3:利马-库斯科LA2021航班,利马10:35-12:10库斯科住宿:()D4:库斯科打的去玻利维亚领馆办签证-武器广场-库斯科大教堂(La Catedral)--博物馆住宿:()D5:库斯科步行至十二边石-武器广场--农贸市场-武器广场住宿:()D6:库斯科-库斯科酒店包车-萨克萨克曼Saqsaywaman-普卡姆曲峰(耶稣像)Pukamuqu-肯柯神庙Qenqo-草尼马乐园-Pisac-午餐-16:50欧雁台OLLANTAYTAMBO-火车站取票住宿:茵提塔波酒店(Intitambo Hotel)D7:欧雁台-马丘比丘-欧雁台7:20火车欧雁台-8:50热水镇-大巴上山-9:30马丘比丘-14:30大巴下山-马丘比丘博物馆-热水镇16:10火车-17:55欧雁台-晚餐住宿:茵提塔波酒店(Intitambo Hotel)D8:欧雁台-库斯科9:00包车欧雁台-莫雷梯田-马拉斯盐田--16:00库斯科住宿:()D9:库斯科-旅游大巴前往普诺,途经教堂-古吊石桥-印加古城市遗址-自助午餐-4300米隘口-PUCARA小镇-17:55到达普诺住宿:D10:普诺9:00参加当地旅行社的的喀喀湖浮岛Uros半日游,下午普诺市区闲逛。 住宿:D11:普诺-玻利维亚科帕卡瓦纳9:00普诺包车-玻利维亚边境永古约口岸-13:00(当地时间)科帕卡瓦纳-酒店四、住宿1、利马:()56美元/间,酒店位置很好,步行几分钟可至市中心景点,包早餐,免费wifi,无热水壶,我们定了3个房间,有2个房间没有空调很热,并且房间很小,临街很吵,不推荐住宿。2、库斯科() 入住的酒店很不错,是一家连锁酒店。在半山上,步行可至市中心武器广场,66.3美元/间,虽然不大,但很温馨,免费wifi,包早餐,无热水壶,前台24小时提供咖啡和古柯茶,房间有电暧气,有保险柜,早餐不错,房间大,推荐入住。3、欧雁台(),茵提塔波酒店(Intitambo Hotel)48美元/间,景色不错,可看到山景,距火车站步行15分钟,包早餐,免费wifi,前台24小时提供咖啡和古柯茶,无热水壶,如果是从库斯科来回不是坐火车建议住这里,如果是坐火车来回,建议住在火车站旁边,酒店很多。4、普诺: 48.1美金/间,酒店位置很好,就在武器广场旁边,吃饭购物都很方便,前台24小时提供咖啡和古柯茶,无热水壶,包早餐,免费wifi,有保险柜,房间有电暧气,但房间设备较陈旧,推荐入住。五、火车:欧雁台(奥扬泰坦博Ollantaytambo)-热水镇来回因为1-4月是秘鲁的雨季,库斯科直接到热水镇的火车停开,所以到我们从库斯科-欧雁台来回都选择了包车。我们购买的是印加铁路的车票,票价是欧雁台-温泉镇来回程133美金/人(去63美金,回70美金),时间才1个半小时,原以为这么贵的价格应该是豪华火车,但上车后发现不是的,就是普通的车,还有一个秘鲁铁路,现场买票好像价格比印加铁路还便宜,由于语言不通,也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六、马丘比丘门票购买:马丘比丘门票70美金/人,马丘比丘博物馆门票7美金/人七、旅游巴士:库斯科6:00-17:30普诺这个旅游车有导游,车上有厕所,提供咖啡和饮料,中午提供一餐不错的秘鲁式自助餐,途中参观5个景点,车票55美金/人,途中的景点门票17美金/人(可以单买一个景点的门票)。建议提前网定,将车票打出,我们在车上,听到游客说,现场购买需70美金/张车票。八、黄热病疫苗注射:玻利维亚签证必须提供黄热病接种证明和复印件(黄热病接种证明十年有效),建议在国内注射,如果在秘鲁当地现场也可以注射,费用比国内贵,需180元秘鲁新索尔,合人民币360元。广州接种黄热病疫苗在广东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地址:天河区龙口西路207号)电话020-48300接种黄热病疫苗前,需提供身份证和去南美的签证或机票,接种黄热病疫苗费用:70元人民币。九、手机卡我们的行程因为秘鲁最长时间,所以只在库斯科购买了手机上网卡50秘鲁新索尔/张/2G流量,信号不是很好,玻利维亚和智利都没有购买,酒店基本都有WIFI,不过在玻利维亚乌尤尼参团三日游期间,有二天住的地方是没有网络信号的。十、货币兑换秘鲁看有很多ATM机,支持银联取现,并且商店也有银联标识可以付款。玻利维亚和智利没有看到银联标识。美金兑换当地货币,最好在大城市换,汇率比较高。十一、高原反应这次南美行程23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拔3500米以上,最高海拔5000多米,我们6个人,有3人去过拉萨,并且都出现了高原反应,表现主要是呕吐和头疼。这次南美行考虑到我们年纪大,身体不是很好,担心出现高原反应,所以从去南美前开始,在美国和到达南美后,我们每天都用花旗参煮水或泡水喝,我们6个人,基本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高原反应。建议可以带点诺迪康胶囊、高原安胶囊、芬必德胶囊,在出现头痛胸闷不适时服用。在高原的酒店里,一般都免费提供古柯茶水和干的古柯茶叶,喝点这个茶,也可以减少高原反应。
十二、物品准备:1、防晒非常重要,高原的太阳实在太猛,一定要带防晒霜、帽子和太阳镜。2、虽然2-3月是南美的夏季,但是高原的温差很大,出太阳就穿一件单衣,太阳落山或下雨,马上就要加衣服,所以羽绒服是要带上的,可以说我们带了三季的衣服。3、南美的雨季,每天都会下雨,建议要准备一双防雨的鞋,另外最好带一件有防水功能的风雨衣,既可以保暖挡风,又可以防雨。4、推荐一种双电压110V/220V的迷你小电火锅,烧水、煮干饭、稀饭都可以,在南美20多天,天天吃当地餐食,中国胃实在受不了,有条件时,改善一下,真是不错。建议带瓶老干妈和咸菜,不合胃口时吃点,开胃很多。
十三、费用我们六个人南美旅游全程23天,从美国洛杉矶往返,共6飞,交通、住宿、门票等的费用共14323.3美金,人均不到2400美金(不包括吃饭和购物)。
第一天:洛杉矶-利马乘坐墨西哥航空公司AM018航班,洛杉矶09:45起飞(经停墨西哥城),经过10多个小时的空中飞行,23:59抵达秘鲁首都利马豪尔赫查韦斯机场,预定的酒店接机,入住()。住宿:()
穿上我们带防水功能的队鞋,出发!
我们从洛杉矶出发,选择乘坐墨西哥航空的AM018航班中途经停墨西哥城飞往秘鲁首都利马。
从洛杉矶到墨西哥城空中飞行约五个小时,原以为航班过站时间2 个多小时,行李是直达利马,不需要提取托运行李,没想到航班到达墨西哥城机场后,还要办理入境手续,人很多排大队,并且还需提出行李,再办理行李托运,过站时间就2 个多小时,搞的我们非常紧张,不过还算顺利。
墨西哥时间当地下午五点起飞,空中飞行约六个小时于秘鲁时间夜晚12点飞抵秘鲁首都利马机场。秘鲁从日起,对凡持有有效期在六个月以上的美国、加拿大、英国与北爱尔兰、澳大利亚或欧盟申根签证的中国公民,均可免签进入秘鲁,并且可停留180天。中国护照的含金量真是高了,顺利进入秘鲁。
办好入境手续后,出了机场到达厅,事先预定酒店派出的司机举牌接到了我们,把我们送到位于利马老城的酒店。()
56美元/间,酒店位置很好,步行几分钟可至市中心景点,包早餐,免费wifi,无热水壶,我们定了3个房间,有2个房间没有空调很热,并且房间很小,临街很吵,不推荐住宿。
第二天:利马酒店早餐后,从酒店步行几分钟至圣马丁广场-武器广场-利马大教堂-11:30总统府门前军乐队表演-12:00换岗仪式-午餐-主教博物馆-圣弗朗西斯修道院-晚餐住宿:()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二月的秘鲁还是夏季,清早起来,气温就已很高了。利马是世界上闻名的无雨城市,一年四季,没有雷鸣电闪,没有疾风暴雨,至于结冰、下雪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利马无雨,并非终年滴雨不落,只是年降雨量仅约15毫米左右。 降雨特点是,由浓湿雾形成的露珠以霏霏的粉状飘落下来。降雨期,天空灰茫茫一片,阴霾多日不散,迷雾蒙蒙,时间一长,路面湿润,草木滴水,土地渗透。 利马虽然降雨较少,但气温并非酷热可怕,年平均气温在19℃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为16℃,最热时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4℃,是名符其实的四季如春。
酒店步行5分钟就到了圣马丁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何塞·德·圣马丁骑马的雕像。圣马丁是阿根廷将军、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领袖之一。他将南美洲南部从西班牙统治中解放,与西蒙·玻利瓦尔一起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被视为国家英雄。
时值周日,上午的圣马丁广场已经聚集了许多当地的居民,他们敲锣打鼓正在举行活动,看见我们这些老外后,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加入他们的行列。西班牙语是南美大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秘鲁也是其一。
利马老城街景。
利马老城街景。
利马市中心的武器广场,广场中央的铜喷泉建于1650年。广场四周有总统府、利马市政大厦、大教堂等。它是秘鲁政治生活历程中许多重要事件的见证物。武器广场是秘鲁庆祝重要节日的活动场所。1821年,圣马丁将军在这里宣布秘鲁独立。
利马老城区以武器广场为中心,条条街道成辐射状向四周延伸,通向城区各个角落,街面以大块石板铺砌,显得古香古色。围绕广场周边有总统府、大教堂、博物馆、商业大厦步行街等,是利马标志性的景点,这些建筑毫无例外的都被深深地烙上了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印记,这里也是游客必到之处。
武器广场东端是始建于17世纪的天主教堂,保持着浓厚的西班牙建筑风格,教堂内有银饰祭坛、建筑精巧的小教堂和停放着广场设计者、当年西班牙殖民军首领皮萨罗的玻璃棺材。
利马大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最初建于1555年,之后由于地震的原因经过多次的修复和重建,但依然保持着殖民地的建筑结构和外观,是利马的标志之一。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的棺材就在小礼拜堂内。这座融合了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新古典式风格的建筑,令它成为利马的标志性建筑和宗教圣地。
教堂内的博物馆展示了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服装、兵器、绘画等文物。
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利马天主教的大主教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他所居住的官邸紧挨着大教堂,十分富丽豪华。如今这处大主教官邸已被辟为博物馆。
位于武器广场一侧的。
每天中午从11点半开始,军乐团就在总统府前广场不停地演奏着不同的乐曲。
每天中午12点,总统府前都会举行隆重的卫队换岗操演仪式。卫队的服装亮眼,队列动作也还整齐,但是卫队手持的全都是红缨枪!
利马老城中心的街头巷尾军警安保人员随处可见,还比较亲民,游客可以随意与之合影。
中午享用秘鲁式快餐和著名的印加可乐。
正在用餐的秘鲁妇女。
圣佛郎西斯科修道院,世界文化遗产。这所修道院是利马保存最好的殖民地早期的宗教建筑,基本保留了初建时期的巴洛克风格。
修道院内漂亮的庭院。
修道院内的长廊。
圣佛郎西斯科修道院以巨大的地下墓穴和藏有上万部古卷的图书室而闻名。修道院内不允许相机拍照,用手机偷拍了两张。
当地人都吃这个,试了一下是棒棒冰。
南美流行西班牙语,这里会讲英语的人很少,因而也被称为拉丁美洲,这里的人民热情奔放,风情万种。
秘鲁利马街上有很多这样的烤鸡店,进去试一下。
喝的可不是红酒哦,而是南美特有的红玉米汁饮料,很甜。
体验餐饮文化,据说利马的美食在南美是数一数二的。晚上品尝秘鲁烤鸡、烤牛心、牛肉炒饭---,味道还不错。
这个烤牛心很好吃。
第三天:利马-库斯科酒店预定车送机场,乘坐latam拉丁航空公司LA2021航班,利马10:35起飞,12:10到达库斯科机场,预定的酒店接机,入住()。库斯科海拔3400多米,与拉萨差不多高,我们6个人中,有3人去过拉萨,都有过高原反应,为了减少高反,当天到达库斯科后,没有安排任何活动,全部在酒店休息。住宿:()
早餐后打车前往利马机场。
乘坐latam拉丁航空公司LA2021航班,飞行约70分钟,航班降落在库斯科机场。
库斯科欢迎你!
库斯科位于海拔3410米的安第斯山高原盆地,秘鲁人称其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出机场后,预订酒店派出的司机接到了我们,把我们送到位于老城的酒店。
入住的酒店很不错,是一家连锁酒店。在半山上,步行可至市中心武器广场,66.3美元/间,虽然不大,但很温馨,免费wifi,包早餐,无热水壶,前台24小时提供咖啡和古柯茶,房间有电暧气,有保险柜,早餐不错,房间大,推荐入住。
酒店大堂24小时提供热咖啡和热水和茶,还提供古柯叶,咀嚼古柯叶据说可以有效缓解高原反应。
酒店的庭院
酒店还提供免费使用的电脑。
库斯科地处3400米的高原之上,由于担心高原反应,因此我们安排的行程是入住酒店后哪里也不去,就在酒店好好休息适应,当天也不洗澡,看看身体反应如何。午餐也用小吃和点心代替。从酷热的利马一下飞到这个高原城市,库斯科实在是太凉快了,直接进入冬季,羽绒服立马上身了。
华灯初放,夜幕低垂,我们出门寻找美食。
在这家餐厅我们品尝了秘鲁的国菜烤豚鼠,也俗称荷兰猪。秘鲁的豚鼠肉味道正宗,因此秘鲁人每年要吃掉许多豚鼠,而且还举办豚鼠节,向全世界的人民推荐豚鼠。很多的山民家里饲养豚鼠,就像国内饲养的鸡鸭一样。豚鼠除了皮韧,肉不多以外,口感跟兔肉相似,不肥不腻,入口爽滑。
灸烤草泥马(羊驼)
第四天:库斯科今天大家感觉都不错,没有什么高原反应,看来昨天的安排非常正确,早餐后打的去玻利维亚领事馆,办理玻利维亚签证-打的到武器广场-库斯科大教堂(La Catedral)-买手机卡-午餐-太阳神庙-博物馆-的士回酒店。住宿:()
酒店的早餐。
早餐后打车前往玻利维亚驻库斯科领事馆办理签证手续。这栋小白楼就是领事馆。在库斯科打车只要不出市区一律都是5元新索尔。
在领事馆办理玻利维亚的签证还是相当方便快捷的。按照网上的要求准备好各种材料和复印件,(有一些遗漏的是当场找复印店复印的)包括到银行缴费,前后总共用了约一个小时就搞掂了。签证材料:玻利维亚大使馆网址:https://portalmre.rree.gob.bo/formvisas/,填写申请表格,上传网上要求需提交的材料:护照首页、酒店订单、行程单、照片、黄热病疫苗证书、财产证明(工资流水)并打印表格。现场面签申请时还需带下列文件的纸质版:护照首页复印件、酒店订单、黄热病疫苗证书复印件、行程单、银行收入证明(工资流水)签证费用:30美元
领事先生很热情很客气,每完成一个人的签证后,都愉快地与之握手合影。
位于库斯科老城中心的武器广场。这里是曾经的古印加首都的中心,西班牙殖民地时期修建的拱形游廊四周环绕着广场。围绕着广场有历时百年建成的库斯科大教堂、建立在古印加神宫遗址之上的拉孔帕尼亚大教堂。
围绕武器广场四周是一圈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廊街式建筑。
库斯科大教堂,大教堂顶端的福音钟楼悬挂着一口130吨重的大钟,据说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钟声能传到40千米之外。这座教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城中心的武器广场正中,耸立着秘鲁民族英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全身雕像。
建立在古印加神宫遗址之上的拉孔帕尼亚大教堂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教堂内还有博物馆,需购票才能进入。
库斯科是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长期是印加帝国都城。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在辽阔的印加帝国时代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发展成为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成为《世界遗产城市联盟》成员。
库斯科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的兴盛带动了库斯科经济的发展,使这一历史古城重现了当年的繁华景象,成为了秘鲁首屈一指的旅游城市。在库斯科城内,旅行社、旅馆、饭店、工艺品商店随处可见,可以满足游客在吃、住、行、玩、购物等方面的不同要求。而绝大多数当地居民也都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素质较高。
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3410米的东安第斯山脉丰饶的山谷中。这里气候宜人,崇山峻岭和葱郁的林木围绕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称。
库斯科老城以武器广场为中心,整个城市环山而建,错落有致,老城的街道十分狭窄,全部由石块铺就。
库斯科老城内路窄车多,很多路口都没有红绿灯,指挥维持交通次序的大多数都是女交警,这些英姿飒爽的女交警为库斯科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坐落在高原的库斯科像一颗明珠,四周群山环抱,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城市建筑充满了印加风格与西班牙风格融合的风情和韵味。这里地处高原,气候多变,一会儿雨一会儿晴,太阳出来中午时可穿短袖,太阳一下去羽绒服就要上身,虽是夏季,但夜晚很冷。城市不大,住在老城,主要景点步行都可以,打车只要在城区的话统一就是5个新索尔约合10元人民币。这里的各国游客很多,旅游环境较好。
在库斯科购买了手机上网卡,50秘鲁新索尔/张/2G流量,信号不是很好
中午在太阳神庙旁这家环境不错的餐厅吃了顿正宗的秘鲁餐。
印加帝国的太阳神殿,当时是一座覆盖黄金的最为显赫与富有的神庙。后来被西班牙殖民者洗劫一空并摧毁了这座神殿,再后来西班牙殖民者又在其遗址上修建了圣多明戈教堂。如今这座融合了印加与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太阳神殿如今已辟为博物馆,需购票进入。
太阳神殿内的庭院。
库斯科景观
太阳神殿下方的广场底层是一个博物馆,展示太阳神殿的考古发掘成果。同时可以在此购买大套票,这种套票包含了库斯科周边的十三个景点,对于自驾或者包车旅游而言很值。
建议购买库斯科旅游大套票,130新索尔/人,十天有效。
接着逛了一个市场,里面的驼毛制品和旅游纪念品还挺漂亮,价格也不高。
第五天:库斯科酒店早餐后,全天都是步行在库斯科城内,先去十二边石-武器广场-印加博物馆-农贸市场-午餐-武器广场-酒店住宿:()
客串一把摄影师,为他们小俩口拍几张婚纱照片。
撒狗粮、秀恩爱。旅居美国的儿子媳妇去年在洛杉矶领证,两人结婚没有摆酒、没有铺张,这次南美之行也算是他们旅行结婚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媳妇特地带了红白两套简易婚纱,借沿途风景,留下两人蜜月身影。
库斯科老城里高低起伏窄窄的石板路,民居的白墙和蓝门蓝窗,非常的富有韵味,是一个摄影的好地方。
这些巨石砌成的石墙是古印加建筑留下的遗址,也是库斯科的一处景点。看后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力量和智慧,不知道古人用什么样的工具能够把巨石切割的那么齐整,又是怎样砌成的这样的石墙?而历经千年无数次地震而不垮?
这条古老的印加墙遗迹,称其为巨石街,这是库斯科城中另一条因印加石墙而出名的街道,这里保留着一段第六世印加王印加ROCA宫殿的石墙遗址。
这是最著名的有12个边的巨石,天衣无缝地和其他巨石镶嵌在一起,充分表现出印加人精湛的石材技艺。至于“十二边石”传说可能是印加时代的月份牌,12个边分别代表了一年12个月。
库斯科印加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内正在展示传统织布的妇女。
印加古国曾经有着灿烂辉煌的文明,可惜被野蛮贪婪的西班牙殖民者疯狂地摧毁了。而所谓的西方文明大多都是依靠武力征服,屠杀掠夺,血淋林地建立在当地土著民族痛苦和文化灭绝之上的。留给世人的只剩下这些民族文化的残垣断壁和破砖碎瓦。
古印加历代国王肖像。
库斯科大市场,这里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这里卖什么的都有,日用百货、瓜果蔬菜、鸡鸭鱼肉、各种土特产等等,最吸引游客的便是这里的各种餐饮排挡。
大市场里的水果摊档。
大市场里的餐饮物美价廉,鸡汤面是秘鲁饮食的代表之一,味道还可以,不过秘鲁的鸡长的实在太大,有点吓人。
秘鲁产的大玉米粒。
吃完鸡汤面,接着转场吃这家的牛排意面、烤羊排米饭土豆条。
烤牛舌饭。这些饭菜份量都特别大,我们两个人都吃不完一份,而当地人一个人就吃一盘。这些市场的饭菜价格便宜,味道也不错。
库斯科的欢庆广场,当地人把欢庆广场称为“库西帕塔”,这是当年迎接帝国军队凯旋归来的场所。
在广场里向游人兜售商品的妇女。
黄昏时分,武器广场上聚集了许多正在为节日庆典而排练舞蹈的队伍,他们舞蹈的动作和节奏与我们藏族的舞蹈很相似,简明欢快。
热烈的舞蹈,欢快的节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的资深美女也情不自禁地投身于舞蹈的队伍里与之共舞。
夜晚,库斯科四周群山万家灯火,景色也很漂亮。这是我们在库斯科度过的第三个晚上。三天来我们六个人除了偶有些头痛,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高原反应,可以说基本上度过了高原这一关。第六天:库斯科-欧雁台库斯科酒店预定的包车(280新索尔/车/天),早餐后9点出发,沿途游玩5个景点,门票都能使用130新索尔的库斯科游客大套票,萨克萨克曼Saqsaywaman-普卡姆曲峰(耶稣像)Pukamuqu-肯柯神庙Qenqo-草尼马乐园Pisac-皮萨克Pisac-乌鲁班巴Urubamba午餐-16:50欧雁台OLLANTAYTAMBO-入住酒店-火车站取次日去热水镇来回的火车票。住宿:欧雁台 茵提塔波酒店(Intitambo Hotel)
酒店早餐后,我们通过酒店包的车到了(280新索尔/车/天),是一部15坐小巴,拉我们六个人,宽敞舒适。从库斯科到欧雁台沿途有七处景点可供游览,我们之前已在库斯科购买了游览这些景点的套票。
第一处景点就在库斯科城郊,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萨克萨克曼圆形古堡,是印加帝国举行“太阳祭”的地方,同时也是一座巨大的军事堡垒。
萨克萨克曼古堡堪称巨石阵,重达数吨甚至上百吨的巨石严丝合缝地堆砌成整齐的石墙,令人叹服。
萨克萨克曼古堡是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建筑在一个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御系统。从上至下有三层围墙,每一层墙高达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古堡高处有3座塔,上塔是圆柱体,塔内有温泉。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达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地道,它和3座塔楼相通。古堡最高处是由3座塔楼围起来的一个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塔呈正方形,是驻军之处。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于15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完全竣工。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上,其结构新颖而复杂,建筑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这些身着民族服装,牵着羊驼(草泥马)的妇女,在景点等着能有机会与游客照相,从而挣些钱。
第二处景点也在库斯科郊外,离萨克萨克曼古堡不远处的普卡曲姆山上,这里立有高大洁白的耶稣像。
从这里可以俯瞰库斯科老城的景观。
途中第三处景点是一个肯特神庙的印加遗址。
途中地四处景点是草泥马(羊驼)乐园。这里饲养了许多草泥马。
游客可以免费给草泥马投食。这里的主要收入一是门票,二是出售旅游产品。
乐园中的原住民生活文化展示。与这些原住民合影可是要收费的。
途中的第五处景点是皮萨克印加古城遗址。这是途中最值得一游的景点。
皮萨克古城遗址坐落在海拔3455米的高山之上,风景优美,在四周云雨缭绕下宛如人间仙境,这里也被人誉为“小马丘比丘”。
由于海拔高的原因,在这里游览还是比较费力的,都是山路,一路攀登让人不由得气喘吁吁,但看到优美壮观的风景,还是很值。
由巨石堆砌的城门。
梯田式的建筑遗址,整齐壮观。
海拔3455米。
中午在乌鲁班巴午餐。这个小镇是库斯科到马丘比丘等经典的中转枢纽。
从库斯科出发,一路走走停停,沿途游览了五个景点,有两个景点由于下雨而放弃。下午五点左右到达欧雁台。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镇,海拔约2800米。
我们入住预定的这家客栈式的酒店,面积不大,条件还不错。茵提塔波酒店(Intitambo Hotel)
48美元/间,景色不错,可看到山景,距火车站步行15分钟,包早餐,免费wifi,前台24小时提供咖啡和古柯茶,无热水壶,如果是从库斯科来回不是坐火车建议住这里,如果是坐火车来回,建议住在火车站旁边,酒店很多。
酒店的阳台就可以观赏到对面山上奥杨泰坦博印加古城遗址的壮观景象。
从库斯科到马丘比丘本来有铁路直达,但是由于雨季期间火车从库斯科到欧雁台区间停开,要去马丘比丘就必须到欧雁台乘坐火车,这也是我们选择欧雁台居住的原因。为了第二天顺利乘坐火车,安顿好住宿后我们又步行约10分钟到火车站换取第二天的火车票。
欧雁台小镇景观。第七天:欧雁台-马丘比丘-欧雁台乘坐印加铁路的欧雁台往返热水镇的火车,7:20欧雁台发车(去程车票63美金/人),8:50到达热水镇,下车后购买马丘比丘的景区车票(来回程24美金/人),排队上车,9:30到达马丘比丘(门票70美金/人),14:30坐景区车返回热水镇,参观马丘比丘博物馆(7美金/人),16:10热水镇坐火车(回程火车票70美金/人),17:55到达欧雁台,晚餐后回酒店。住宿:欧雁台 茵提塔波酒店(Intitambo Hotel)
早晨起床后,让酒店把早餐打包,赶到欧雁台火车站,在这里搭乘印加公司的列车前往热水镇。
我们购买的是印加铁路的车票,票价是欧雁台-温泉镇来回程133美金/人(去63美金,回70美金),时间才1个半小时,原以为这么贵的价格应该是豪华火车,但上车后发现不是的,就是普通的车,还有一个秘鲁铁路,现场买票好像价格比印加铁路还便宜,由于语言不通,也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
七点二十发车,列车提供一杯饮料或咖啡,一块小点心,列车乘坐还比较舒服,沿途风景很美,行驶约一个半小时到达热水镇。
列车的终点站阿瓜斯卡连特斯,这是位于马丘比丘遗址山下的一个小镇,因而也被称为马丘比丘镇,又由于小镇有温泉浴场,也因此被称呼为热水镇。
热水镇是前往马丘比丘的大门和必经之地,游客下火车后,穿过跨街天桥,进到小镇.
首先是购买进山的大巴车票,24美元/人/来回程,凡是进入马丘比丘的游客必须乘坐景区的大巴,车次很多,坐满一车就开。当然如果为了省钱,也可以步行登山,不过距离可够远的。
通往马丘比丘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要行驶半个多小时。
到达马丘比丘景区,游客不允许带背包进入,门口有存包处存包。
终于踏上了神往已久的马丘比丘,这座神奇的“天空之城”是我们这次南美之行的主要目标,也是我们行程中期待已久的兴奋点。马丘比丘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为热带丛林所包围,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马丘比丘是秘鲁著名的前哥伦布时期印加帝国建于约公元1500年的遗迹。由于独特的位置、地理特点,在消亡了几百年之后,1911年才被人重新发现,马丘比丘如今成了印加帝国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在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面对举世闻名的美景,心潮起伏,激动万分,忍不住翩翩起舞。景美舞美,相得益彰。
每年三月都还是秘鲁的雨季,我们为上马丘比丘做足了防雨防寒的准备,没想到老天这么眷顾我们,阳光灿烂、天气晴朗、气温达到20多度,真是太爽了,老天帮我们完美地实现了马丘比丘之行。
把我们的身影留在留在这神奇的“失落之城”。
马丘比丘给人的视觉冲击太强烈了,太震撼了,在如此复杂险峻的山谷中能建造这么具有规模的石城,真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难以想象当时的印加人是如何把这座城建成的!
马丘比丘古城遗址外围是层层梯田形成的农业区,城区则由200座建筑和109个连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组成。城内规划井然,北部多为庄严的宫阙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场所。印加人称自己为"太阳的子孙",他们将太阳视作"燃烧的火鹰",渴望用"拴日石"将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太阳永远留在天上。直到今天,对太阳的崇拜仍在印加民间流传。在这座古城关于太阳崇拜的建筑也随处可见。
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传统风格的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美妙的接缝技巧,墙上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连匕首都无法放进去,让人简直无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们拼接在一起的。
位于马丘比丘最高处的栓日石。这块精雕细琢的岩石常被成为日晷。
在对马丘比丘遗址历经百年的考古发掘及研究探索之后,至今还留下许多难解之谜和猜想,印加人为什么要在此地建城?这座城主要功能是什么?是怎样建成的?是怎样消失的?----?今天面对这不可思议的神迹,我们只能发自肺腑由衷的感叹和佩服!马丘比丘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俯首膜拜,在没有器械帮助下印加人如何将巨石运到山顶?印加人对于灌溉、星象、建筑的造诣登峰造极,他们的文明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这座城市无声无息地消失于历史的长河?有人说,印加人消失是因为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马丘比丘是属于印加的,因为后人再也无法创造出这样一座壮观的“天空之城”!
这块巨大的“圣石”立于前往瓦依纳比丘的入口处。
远方的山峰是瓦依纳比丘,山顶有月亮神庙,也是马丘比丘的组成部分,每天只允许400名游客攀登,需要提前至少一周预订。
回程下到山底,在距热水镇约两公里的地方是马丘比丘博物馆,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博物馆建在这里,一点也不方便参观,如果能在上山前先到这个博物馆看一下,对于游览马丘比丘将有极大的帮助。
热水镇的这条河流,河水汹涌浑浊,咆哮如雷,,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
热水镇很小,风景优美,游客很多,因此这里的房价、餐饮价等要比欧雁台贵很多。
热水镇的火车站修的还比较漂亮,我们搭乘下午四点半的列车返回欧雁台。
回到欧雁台火车站,实在是疲劳了,大家都不愿走了,于是乘坐这种小三轮回到镇中心的广场。
欧雁台镇中心广场四周都是餐馆,我们随意选了一家,没想到出品的饭菜还真不错,让我们这顿晚餐吃得非常满意。
第八天:欧雁台-库斯科今天继续包车(270新索尔/车/天)从欧雁台到库斯科,游览3个景点,除马拉斯盐田需要购买10新索尔门票,另外二个都能使用130新索尔的库斯科旅游大套票。09:00欧雁台出发,途经莫雷梯田、马拉斯盐田、钦切罗,于16:00到达库斯科,继续入住茵提塔波酒店。住宿:茵提塔波酒店(Intitambo Hotel)
酒店早餐。
夜里下了雨,清晨起来,雨还一直在下,只见四周群山云雾缭绕,好似人间仙境一般。想想昨日马丘比丘之行,愈发感到庆幸,运气实在太好了。
从欧雁台返回库斯科,经过乌鲁班巴后与来程不同,走的是另一条线路,沿途风光很美。
回程中第一个景点是马里圆形梯田,需购票游览,我们在库斯科购买的套票里已包含了这个景点。
这是一处印加人留下的遗产。至于为何古印加人要在此处修建这样的圆形梯田,如今比较合理的猜测据说是印加人为了进行各种农业实验。
回程途中第二处景点是萨利纳斯盐田。这片盐田坐落在山谷之中。
纯白的盐田成梯田状层层叠叠覆盖了整个山谷,景象蔚为壮观,这里是大自然的一个恩赐,山中的盐卤水千年流淌源源不绝,经过晾晒变成食盐。这个景点因为偏远,旅行团是不到这里的,只有包车或自驾才能到这。
萨利纳斯盐田的存在早于印加帝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至今仍在使用之中。这里曾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盐的产地,印加帝国通过对盐的垄断,从而获取了对亚马逊热带雨林各部落的经济支配权。
中午到达欣切罗,这是一个土著居民居住的村庄,距离库斯科约30公里,海拔3760米。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村中都是石板路,民居与我国藏区十分相似。
沿着村中坡度极大的石板路上到村庄最高处,是一片面积很大的印加古建筑遗址,在遗址上方建有天主教堂。
四周群山环绕,巨石残墙蜿蜒,大片青草绿地,这里的景色美极了。
我们到达欣切罗时,正好赶上了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活动,由于语言不通,我们也没弄明白是什么节日。只见男女老少万人空巷,都聚集在村中的会场周围,还有周边村庄的村民,把会场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十分热闹。
会场内有主席台,台上有乐队,台下的各支表演队伍穿着不同的服装表演着欢快的集体舞蹈,我们看好像似正在进行集体舞表演竞赛。
会场外的平地是很大的集市,里面有很多的餐饮摊档,很像我们中国的乡村大集,来这里聚会的村民都在此购物、吃饭和休息。
当天在此聚会的居民都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而且服装颜色样式也不一样,估计是不同的民族。
主会场外的食棚,我们的中午饭也在此解决了,也体验一下当地居民的饮食。当地一份饭包括一大块煮羊肉、一个大玉米、几大块地瓜、土豆、胡萝卜、大米饭、包菜,最后浇上羊肉汤,满满一大盘,份量超大,当地人一人可以吃一盘,而我们三个人吃一盘还没有吃完。
当天有许多年轻人把聚会当成狂欢节,满大街的相互狂喷发泡剂,场面十分疯狂。
今天无意中赶上了秘鲁人民一个节日,在他们中间感受了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感到收获很大。
下午16:00回到库斯科,还是入住原先住过的酒店。库斯科一直下雨,就在酒店旁边的饭店吃晚餐。第九天:库斯科-普诺打的到旅游大巴车站,6:50乘坐旅游巴士从库斯科-普诺(车票55美金/人),途中游览5个景点(自愿购买门票17美金/人),教堂、古吊石桥、印加古城市遗址、免费自助午餐、4300米隘口、PUCARA小镇,17:55到达普诺汽车站,在车站找到一个旅行社,报次日的的喀喀湖浮岛半日游的团,接着打的入住酒店。住宿:
早晨库斯科大雨临盆,早餐后打车赶往库斯科长途汽车站,从这里乘坐大巴前往普诺,我们选择的是库斯科往来普诺之间最贵最好的大巴,除了司机,还有一名乘务员和一名导游,车况很好,提供面包和饮料,车票里包了一顿自助午餐,沿途停留五个景点游览。这趟前往普诺的行程实际上就等于是参加了一个一日游的团。
导游一路上负责介绍景点。
途中第一个景点是一个小镇里的教堂,是西班牙殖民者于1541年修建的。
途中第二个景点是印加时期的古吊桥和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古石桥。
现代修的新桥。
途中第三个景点是一处印加帝国时期城市的遗址。
当年巨大的神殿,如今还剩下高大残缺的主墙和地基。
当年印加贵族的居住区遗址。
当年用石头砌成圆形的粮仓。
途中,享用秘鲁式自助午餐。
午餐后大巴一直行驶在3800米以上的高高原地区。第四处景点是海拔4300多米的隘口,周边是六千多米以上的雪山,如果是晴天,景色应该很美,可惜天不好,风雨交加,寒冷刺骨,大家下车匆匆照两张就赶紧走人。
途中第五个景点是PVCAPA的小镇,这个小镇海拔3860米,镇上有一座雄伟的教堂,镇上还有一处博物馆。
一路行驶约九个小时,于傍晚时分到达普诺长途车站。下车后先在车站内选择了一家旅行社,落实了第二天游“的的喀喀湖”的合同(20新索尔/人),然后打车前往酒店。
我们入住的酒店就位于普诺市中心武器广场边,酒店的环境和设施设备都很好。
48.1美金/间,酒店位置很好,就在武器广场旁边,吃饭购物都很方便,前台24小时提供咖啡和古柯茶,无热水壶,包早餐,免费wifi,有保险柜,房间有电暧气,但房间设备较陈旧,推荐入住。
普诺的商业步行街紧连着武器广场,入夜后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非常热闹。
普诺是秘鲁南部的的喀喀湖西北岸湖港,普诺省的首府。海拔3826米。这里地处高原,虽是夏季,但是气温仍然很低。
我们找到一家“南华酒店”的中餐馆,老板还是广州龙归人,到秘鲁生活30年了,真是他乡遇故知啊,太好了。老板为我们推荐了几个菜,并亲自掌勺,做了几道正宗的粤菜,还炒了河粉,真是太好吃了。我们第二天又到这家酒店吃了一顿。
夜晚的普诺武器广场,普诺市中心给人的感觉还不错,由于我们之前已在库斯科度过了好几天,已逐步适应了高原,因此在这个3800米的高海拔城市的感觉还好。
夜晚的普诺大教堂。
第十天:普诺酒店早餐后,9:00旅行社来车到接我们,去码头上船参加的的喀喀湖浮岛半日游(20新索尔/人),共2个浮岛,12:00半日游结束,车送回酒店,午餐继续在华人餐馆解决,下午普诺市内闲逛。住宿:
酒店的早餐。
早餐后,旅行社老板开车到酒店把我们送到码头,乘船游览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湖面积有8330平方公里,海拔3812米,水深平均100米,最深处可达256米,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之一,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船可通航的湖泊。印第安人一向把的的喀喀湖奉为“圣湖”。周围群山环绕,峰顶常年积雪,湖光山色,风景十分秀丽,现已成为旅游胜地。
乘坐游艇前往的的喀喀湖中的浮岛。
的的喀喀湖中有许多居住着三、五户人家的“浮动小岛”。这些漂来漂去的“小岛”并非陆地,而是用当地出产的的喀喀湖的芦苇捆扎而成的。芦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2米,叶子细长,可以编织席子、蒲包。厚厚的芦苇堆铺在一起,浮力很大,乌鲁斯人就在上面用芦苇盖起简陋的小屋。乌鲁斯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用芦苇捆扎起来的小筏,约有两米多长,可载4~5个人,用长篙撑驶在的的咯卡湖芦苇丛生的浅水区中间。
乌鲁斯人的浮岛是的的喀喀湖上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乌鲁斯人是印第安阿依马拉族的一支。作为一个小部落,他们为了避开印加等帝国的侵略而逃到了湖中。他们择“芦”而居,用芦苇杆造出巨大的浮岛,在岛上用芦苇造房子,造船,造一切生活必需品。他们知足常乐,在浮岛不大一方天地里,世世代代生活下去,将用苇草制物的手艺口口相授。今天,仍有数百人居住在这些漂流岛上。最大一个的漂流岛上还有学校,邮局和商店。
乌鲁斯人在浮岛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非常恶劣的,住房非常简陋,过去一直没有电,直到最近几年陆续有一些慈善组织捐献,给每家装了一套太阳能发电装置,仅能供照明用电。浮岛生活防火是头等大事,做饭生火都要在露天进行。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等都是很困难的问题。
现在旅游成为浮岛居民重要的生活来源,向游客出售芦苇手工艺品和妇女的编织品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
穿上乌鲁斯人的服装,进入他们用芦苇搭建的房子,感受他们的生活。
凝望普诺的的喀喀湖灵动的湖水,感受印加文化下浮岛上居民沧桑的生活,五味杂陈......
用芦苇做材料的舟船航行在的的咯卡湖上。
这个面积较大的浮岛上有游客服务中心,还有咖啡厅。
宏伟的普诺大教堂。
普诺武器广场
武器广场旁我们住的酒店。
武器广场旁的普诺警察局。
普诺武器广场全景。
普诺商业步行街
普诺商业步行街第十一天:普诺-玻利维亚科帕卡瓦纳9:00通过旅行社包车,费用300新索尔/车,从普诺前往玻利维亚边境小镇帕卡瓦纳,用时将近4个小时。
早餐后,包车离开普诺,乘车两个多小时一直沿着美丽的的的喀喀湖畔行驶到秘鲁与玻利维亚的边境永古约。
永古约的秘鲁边防检查站,在这里办理出境手续。
办理完出境手续,我们拖着行李步行穿过这道圆形拱门,就进入了玻利维亚境内。
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边防检查站,游客都在此排队办理入境手续。我们之前在库斯科时,已经到玻利维亚领事馆办好了玻利维亚的签证。在这里只要填写好入境单,边防便盖章放行,好顺利。
我们在普诺是通过一家旅行社包的车,老板还不错,亲自陪我们到永古约,把我们送过境,还联系安排好了玻利维亚境内的包车,我们通过边防后,把我们送到的的喀喀湖畔的小镇科帕卡巴纳。请看我的南美游系列游记:鸡年出游第二站---南美游之玻利维亚篇鸡年出游第三站--南美游之智利、利马篇
请输入评论内容!
鸡年出游第一站--南美游之秘鲁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我们正在为你喜爱的游记制作PDF中,
需要几分钟时间,请耐心等待。
官方从优质游记作者中择优授予
签约旅行家
由官方授予
签约摄影师
申请并由官方择优授予
完成昵称/头像的设置
发表任意一条游记/点评/回答
秘鲁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秘鲁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秘鲁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秘鲁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南美洲旅游攻略导航:秘鲁移动端旅游快速入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秘鲁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