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哈罗单车是什么牌子的自行车哪个牌子好,全世界十大运动健身自行车运动户外品牌排行榜土拨鼠Marmot,尼古拉自行车价格

现在摩拜哈罗ofo共享单车品牌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不过摩拜哈罗ofo共享单车品牌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能十分便捷地解决人们短距离的代步出行,但是摩拜哈罗ofo共享单车品牌以代步为目的,产品档次低廉,可悲的是很多无知的民众错误的将共享单车用来运动健身,长此以往,会造成严重的运动受伤,因为共享单车的主要是解决人们一公里的出行,并不是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的运动健身,由于车架角度设计以及功能定位不符合运动健身,所...

现在摩拜哈罗ofo共享单车品牌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不过摩拜哈罗ofo共享单车品牌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能十分便捷地解决人们短距离的代步出行,但是摩拜哈罗ofo共享单车品牌以代步为目的,产品档次低廉,可悲的是很多无知的民众错误的将共享单车用来运动健身,长此以往,会造成严重的运动受伤,因为共享单车的主要是解决人们一公里的出行,并不是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的运动健身,由于车架角度设计以及功能定位不符合运动健身,所以千万不能当作运动健身使用,否则后患无穷。而健身运动自行车才是以户外运动为目的的,产品专业高档。另外,全球自行车价格最高一般都是进口高档自行车大牌的,关于自行车行业协会官方公布的全球最贵的十大顶级健身运动自行车户外品牌:Marmot土拨鼠,Nicolai尼古拉,FRW辐轮王,Tyrell泰勒,梅花,洛克,皮纳瑞罗,艾斯沃斯,德罗莎,圣克鲁兹,不过价格也不是一般人承受的起的,最贵的都要十几万,每个品牌都有很贵的自行车,也有比较亲民的自行车车型,适合运动、健身、比赛,没有说哪个品牌自行车最贵,只是车型产品侧重不同而已,还是看购买者的喜好和需求。

}

一年多前,共享单车的兴起成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今天,押金成为共享单车企业的照妖镜。

大家还记得一年多以前,就在共享单车开始兴起之后不久,一篇《共享单车,真是一面国民照妖镜》文章被刷屏了。而彼时,身边各种被破坏、被私用的单车比比皆是,让懂懂深刻感受到“照妖镜”这个词有多么的生动且真实。所以在那个时候,ofo率先宣布与蚂蚁金服在部分城市以芝麻信用来免押金的时候,懂懂是坚定地认为----不可行。

很简单,几个原因:第一,当是以ofo为代表的大多数单车没有智能锁,对于车辆使用情况完全不可控,不具备免押金的基础条件。第二,信用体系并不完善,芝麻信用推行也处于初期,还没有被验证有效,不适合贸然在共享单车这么大的市场上做“试验”。第三,共享单车市场起步时间不长,这对用户来讲是一个新鲜事物,而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讲,管理、运营都是摸索期,对于通过信用免押金这件事,在技术和制度上都还不具备可行性。

除了以上的几个理由,懂懂笔记还认为:共享单车本质是租赁模式,租车交押金是天经地义。

蚂蚁金服副总裁、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讲了一个芝麻信用拓展初期的小故事:2015年的时候,她的团队探索信用免押的模式,项目组的同事跑遍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各个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的主要城市,几乎都吃了闭门羹。后来有一个小的城市说愿意跟芝麻信用一起尝试一下,没想到这位负责人马上收到无数的电话:“傻呀!干嘛不收押金啊?”

遭遇各种拒绝之后,胡滔甚至怀疑:“我们的方向选错了吗?这事到底能不能干成啊?”

共享单车发展初期各家企业都采用押金的模式,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合情合理且合法的一件事。特别是共享单车一夜间照出了国民的千万种“妖像”,不用押金怎么可行?

剧情的反转是从共享单车企业的倒闭开始。

第一家倒闭的是悟空单车。这是一家区域性(重庆地区)的共享单车企业,规模很小,涉及用户数量不多。倒闭时虽然无法退还押金,但受害人少,押金问题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而后,町町单车、3Vbike、小鸣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相继倒下,影响到用户的数量也越来越大。这其中,町町单车被爆出卷款跑路,酷骑单车总部被退还押金的用户围堵。曾经是第三大单车企业的小蓝单车倒闭后,虽被滴滴这么大的企业接管,但押金依旧无处可退……

当单车企业倒闭潮出现以后,“妖”被照出来了:所有出问题的企业都被证明,在运营时挪用了押金,并且挪用比例非常高。

那么没有倒闭、还在运营的共享单车有没有挪用?2017年12月,《财新》在报道中称,“摩拜和ofo均动用押金,其中摩拜挪用押金超40亿元,而ofo挪用押金超过30亿元。”摩拜和ofo这两大行业巨头,后来都回应表示用户可以正常退押金,但对于是否挪用一事没有过明确的回复。

央视315晚会举起了“照妖镜”!

央视报道称,自去年年初开始,有很多共享单车的用户发现存在共享单车里面的押金退不出来了,许多共享单车平台客服联系不到,甚至公司已经人去楼空。这场共享单车押金无法退还风波,很快就蔓延到了几十家共享单车平台。

经过中消协调查,目前已经有34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中消协收到众多消费者投诉押金无法退还。其中酷骑单车尤为严重,被消费者投诉21万次,涉及金额10亿多元。节目中有消费者表示:“酷骑单车押金退不了,相当于公开抢劫!”

挪用押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潜规则”。但却没有人会承认,或许只有倒闭的那天,才会原形毕露。

“首先我们要明确,押金的收取应该是合法的。但是的确现在的共享单车企业,特别是有些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它是奔着押金去的。这个目标就不纯,这种就是违法的。”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认为。

当然,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挪用押金一事,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开始就打押金的主意,圈到的钱可以在银行生利息,还可以做流动资金周转,甚至有的企业以押金之名做互联网金融。

另一种为了对用户行为做约束而收取押金,但在后期运营中资金链出现问题,不得不把押金用作流动资金,结果公司持续亏损,这个窟窿补不上了。

这两类,出发点虽然不同,但结果是否都属违规呢?

从2017年的用户数来看,目前全国用户超过2亿,理论上整个行业大约有400-600亿押金池,涉及2亿多人的利益。这么庞大的资金、这么巨大的用户群体,押金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话题,特别是在一连串企业的倒闭之后。

此时,无论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还是共享单车发展的成熟度,以及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似乎也都是时机开始推行免押金了。

其实,共享单车与传统租凭最大的不同就是基于互联网,所以也完全可以有比传统租赁更先进、更科技的运营模式,免押金就是最迫切的一项。

3月13日,免押金的革命由目前市场排名第三的企业----哈罗单车掀起。这一天,哈罗宣布:芝麻信用积分满650分就可以在全国免押金骑行哈罗单车,哈罗单车预计到今年年底可辐射1.6亿用户,免除押金总额超过300亿元。

其实在哈罗彻底免押金之前,行业内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都预见到免押金会是最终的趋势,所以也一直在尝试。

ofo是最早试行免押金的共享单车企业之一,与芝麻信用的合作最初开始于2017年3月,在全国多座城市实施信用免押金。

哈罗单车免押测试始于去年9月初,从小范围扩展到二三四线代表性城市,一共分两批开辟了20个信用免押金城市,带来了40%的用户增长。

摩拜与中国联通、微信都尝试过局部免押金的活动。今年3月初,摩拜推出全新信用分系统,用户信用值分为5个等级。信用等级较差的用户,收取的骑行费会变为每30分钟100元。相反,高信用等级的用户可以获得更高的现金红包奖励以及优先体验摩拜推出的最新服务。

其实,我们从ofo、哈罗、摩拜这一系列的举策来看,这些头部企业一直在为免押金做准备----他们都很清楚,这一天迟早要来的,所以都在准备与探索。

从政府层面的动作来看,一样不会对押金挪用一事置之不理,长时间放任:

去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中央宣传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免押金方式提供服务。即鼓励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企业已收取押金或者预付资金的,要在注册地设立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完善退还制度,接受交通、金融等主管部门监管。

去年的9月15日,《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发布,鼓励企业免押金。

去年11月9日,《上海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发布,鼓励企业免押金。

去年年12月,中消协4次发文谈及共享单车押金问题,并在北京召开共享单车企业约谈会,呼吁广大共享单车企业尽可能采取免收押金的方式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

中消协申请执法部门立案,申请全国人大对网络平台押金收取监管尽快立法。

315晚会上央视高举照妖镜,哈罗单车恰好在这个时间点上宣布全面免押,似乎全行业的免押金已经不远了。

懂懂笔记想说:如果全行业免押金,又要有很多“妖”被照出来了:吃了的总要吐出来!过去吃得多,今天就要吐得就多。

用户总是在担心:我的押金还好吗?

而共享单车企(yao)业(jing)则在暗暗发慌:我吐得出来吗?

哈罗单车这次全面免押金,无疑要退还之前全部押金池中的资金。那么哈罗单车扛得住吗?哈罗一直在三四线城市发展,并没有与ofo和摩拜正面交手,也没有过度烧钱,资金情况相对要好。而且,哈罗在阿里系的支持下,连续融资,也并不缺钱。此外,外界正在传言哈罗还会融资10亿美元。对于是否还在继续融资,哈罗创始人杨磊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表示以免押金这么大的动作来显示自己资金上的底气。这么看,哈罗应该是资金上做好的准备,才会发出这样一枪。

懂懂笔记以为,哈罗在这个时候全面免押,背后也有搅动行业竞争的想法。如果真如此前《财新》和蓝鲸的报道,ofo和摩拜挪用了巨资,并且ofo和摩拜资金都不充裕的情况下,哈罗的行为如果倒逼ofo和摩拜也全面免押金,这事就大了。ofo和摩拜的押金池显然要比哈罗大得多啊!

如果今年整个行业真的免押金,那么就真的成了全行业的照妖镜:谁挪用了,谁没挪用一目了然。谁的资金链已经危险了,也是一看便知!

如果说去年免费骑、1元月卡等价格战是竞争的主要手段,那么今年各家企业对于免押金的跟进速度或将是今年的决胜点。懂懂刚刚得到一个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哈罗单车在宣布全面免押金后,全国免押的数据已经明显上升,整体用户数涨了70%,日订单涨了50%----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懂懂还真是吓了一跳。

其实,用户对于押金的敏感,远超出我们的想像。哈罗一个全面免押金,就在短短数日内获得这样的增长,更加验证了中国用户的习惯。

那么,挑战摆在其它企业面前了:跟,还是不跟?

跟,就是巨大的资金压力。不跟,就面临着用户和市场被蚕食。

}

资本正在等待ofo倒下。

就在不久前,多家媒体报道称,ofo在近期收到了来自阿里的6000万元的借款。知情人士称,“这笔钱和融资无关,这六千万的借款是给ofo发工资用的”。

消息很快被OFO方面否认,但是在公司内部,戴威承认ofo迎来了“至暗时刻”,并且一度表态:不想战斗到底的员工,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

相比之前阶段动辄数十亿的融资, 6000万的数字充满了鸡肋感,如果传闻属实,ofo团队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平衡滴滴和阿里之间的利益分歧。

一位业内投资人认为,戴威在引入阿里投资前,可能错误地高估了自己平衡资本的能力,而滴滴和阿里对ofo的计划与戴威团队存在着明显分歧。如果没有阿里,滴滴的想法是想将ofo纳入滴滴的战略体系,滴滴App内推出共享单车平台,平台将汇集ofo小黄车、小蓝单车和即将上线的自有品牌,未来还会接入更多单车品牌。真正实现对国内互联网的“出行”入口的垄断。

但戴威显然对这样的安排并不满意。有王兴的先例在前,戴威坚持ofo独立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引入阿里系投资,就是ofo团队希望能在一帮江湖大佬的博弈中保持独立发展的话语权,但是戴威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与滴滴和阿里的这些老玩家们相比,90后的他,在创立ofo之前身上最大的博弈常识仅仅来自于竞争北大的学生会主席经历。

“这当然不是公平(的对话),他的段位不够,在程维面前都还是孩子,而况马云。”一位业内人士评价。

但资本不会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就分外温柔,很快,因为ofo的倾斜感觉到压力的滴滴开始了动作,首先实施的,就是复活ofo的曾经的一个对手——小蓝单车。紧随其后又在一线城市推出了自有品牌“青桔单车。

从规模上看,似乎滴滴的动作象征大于实际,与之相比阿里投资永安行和哈喽单车是动了真格。说到底,不将所有筹码投入到一个创业者身上,是阿里投资部门的常识。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重仓了饿了么,阿里还是执意平行发展自己的口碑。

一位了解阿里投资的内部人士透露,单车赛道毫无先发优势可言,只靠免押金、大规模融资就可以“烧”出用户和订单量。而哈罗单车背靠上市公司,也有供应链加持,阿里没有理由舍近求远。

“让ofo资金枯竭,自然死亡可能是双方的共识,因为时间拖得越久,收购金额就会越低,到其接近破产之时,戴威只能选择将ofo卖给其中一家”上面的人士猜测,一度占领大街小巷的ofo,恐怕难逃在2018年底卖身的结局。

“如果说两边的投资人现在有什么共同点的话,可能就是希望他(戴威)早点倒下了。”

谁能说清楚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

潮水退去的时刻,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一个事实,戴威手上最后的底牌,居然还是动产抵押,除了手上大量生产的,随着时间会快速贬值的单车,ofo似乎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筹码了。

也就是说除了规模,连ofo自己都难以解释公司的商业价值到底是什么。

而单车是一种每时每秒都在吞噬金钱的动产,据《中国企业家报道》,戴威自己在2016年10月举办的盛景核心学员大会上计算过ofo的折旧成本:一辆小黄车成本不到300元,12个月报废。有机构统计截至2017年12月,ofo在中国投放的单车车辆数达1000万辆,这么一看,一个月光是折旧成本就高达数亿元。

面对每秒钟都在烧钱的事实,ofo急需讲一个新的故事。流量等于金钱,尤其是大量拥有付费能力的线下优质流量的时候,所以广告变现成了唯一的那根救命的稻草。

广告往哪里放?对于车身广告的利用,ofo近乎“无所不用其极”,其出售的广告位几乎包括了整辆小黄车的视觉面,从车筐、车座、车把三角区、后轮三角板以及品牌定制车。据公开刊例显示,ofo 的广告资源是“1500 万辆单车、覆盖全国 2.5 亿用户”,品牌定制车身的广告价格为每辆 2000 元/月,开屏广告价格为 100~120元/1000CPM 起售。除了线下广告,开屏广告同样重要,但一位业内人士评价“App 开屏广告都是些没听过的公司”从中也能看出ofo的财务窘境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了。

2018年8月底,ofo终于上线了短视频广告业务,ofo将这项最新推出的短视频广告业务命名为“视听风暴”。从名字上看,项目被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很快,第一批广告主包括可口可乐、趣多多等品牌。相比之前的广告主,这次的广告业务受认可程度似乎高了一些。

卖广告之外,ofo 还取消全国 20 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如果用户不购买 95 元的福利包,就需要缴纳一笔数百元元的押金才可使用 ofo。

所有的目标都在指向赚钱。

一顿操作猛如虎后,人们开始关注ofo的营收是否有关键性增长。ofo 内部高管邵毅向媒体透露,业务营收已经超过1亿元,同时在国内100余座城市实现盈利。

但不幸的是,美团的招股书撕开了ofo最后的遮羞布,依然是折旧成本,招股上透露出关键信息,作为ofo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拜单车被收购26天以来,收入共1.47亿元,折旧和运营成本分别高达3.96亿元、1.58亿元,毛利亏损4.07亿元。这意味着摩拜每天亏损金额约为1560万元,如果以这个数字来计算,摩拜单车每年的亏损额度将高达57亿元。再来一番横向比较,号称规模远超摩拜的ofo,正在面临亏损数字只会更大。

Ofo引以为豪的扩张规模,已经成为了自己的“阿克琉斯之踵”。

尽管从最近上线的广告业务可以看出,团队仍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变现能力。但根据折旧费用和亏损产生的巨大窟窿来看,广告业务和开卡的营收简直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一位内部人士透露,ofo上线更多的广告唯一能带来的正面效应可能是未来面对资本谈判时,在谈判桌上增加一点砝码。

但似乎他的竞争对手们同样不知道盈利模式到底在哪里。

作为戴威的对手,摩拜CEO王晓峰曾经公开表示:“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跑得比别人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

这些发言曾经在投资圈引起了轩然大波,从中也能看出,胡玮炜应该比王晓峰更适合公关。这听上去像一个魔幻主义的笑话,一位早先退出共享单车行业的投资人表示:“如果没有人接盘,这就是把大把钞票往海里扔”。

事实上,关于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问题并非只在国内引发争议,去年夏天,一篇名为《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的文章出现在德国的《经济周刊》上,这本刊物是德国经济周刊报是德国最大的经济类商业新闻杂志。

文章中引述了中国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面对正在德国开疆拓土的摩拜,作者算了一笔账,每辆车价值250欧元(约合人民币1978元),每天必须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而摩拜单车的顾客平均4天才借一次车,每小时12欧分(约合人民币0.9元)的价格对这样的低频消费来说,实在是太便宜。

《经济周刊》将共享单车视为中国式的创业泡沫

《经济周刊》是少数坚定看空共享经济的外媒,心直口快的德国人在仔细研究了一番被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模式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怎么可能靠这玩意赚钱?

但在当时,这篇报道并没有引起太大影响,无论是OFO还是摩拜,正在铆足了劲头地希望进军海外市场,偶尔看到的小粉红群体的开启了集体吐槽模式,大家一致认为是严谨古板的的汉斯老爷看不懂中国的新经济。与国内软文四起一直唱红的科技媒体相比,《经济周刊》的声音更像是那个戳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

后面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了,共享单车出海业务目前的结局无一例外的是裁员、收缩,曾经的征服全球的口号演变成了艰难的海外撤退。

近两年的创业赛道上,流传着两种成功故事。

一种是属于明星投资人的,早期扑进一个高增长的行业,投了一个投资项目后四处站台,把项目鼓吹成风口,再引入投资,打上一场烧钱大战,最后在崩盘前夜,等到BAT的入场,成功解套,上岸脱身,玩的就是刺激。

一种是属于创业者的,冒着一旦玩脱倾家荡产的风险瞄准一个行业,编织出一段故事,靠融资烧钱获得大量的高增长,最后在行业增长达到顶峰,各方资本涌入之时,成功脱身,成为北上广的“中产阶级”们人人称羡的财富自由者。

前一种故事属于朱啸虎们,后一种故事,属于胡玮炜们。没有第三种故事,那些踏踏实实独立发展走向成功的创业故事只存在《激荡三十年》的文字里。

这些创业者就像是西进运动中的淘金者,在乔布斯老爷子的精神感召下,无数内心追寻财富的玩家,披着“改变世界”的画皮进入了消费领域的赛道。 他们遵循两个信条:一是“规模起来,车到山前必有路”二是“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需求是可以被创造的。”

朱啸虎作为ofo的早期投资人,也是国内“共享经济”的重要鼓手之一。

朱啸虎对自己投资的项目是有高度自信的,曾经为了OFO的商业价值争论,可以直接在朋友圈与马化腾激烈开怼。甚至放出豪言,共享单车的战场将会在“三个月结束战斗”。基于曾经滴滴合并uber的成功,后续的投资人有理由幻想,在“独角兽捕手”的加持下,未来ofo也会成为下一个“共享经济”的奇迹,如图它的前辈滴滴一样横扫国内的出行市场,成为称霸一方的小巨头。

直到被自己的前妹夫欧成效在今年年初曝光早已套现ofo走人,整个创投圈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三个月结束”的战斗,真正指向是朱啸虎自己的“快进快出”的战斗。

小的资本开始离场,很快,一场共享单车行业的大逃杀,拉开了帷幕。首先是重庆的“悟空单车”宣布破产,成为第一个退出市场的玩家, 8天之后,3Vbike因同样的原因而停止运营,创始人巫盛华说出了心声“再也不看好共享单车模式了”,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小玩家却相继死去。

寒冬来临之时,人们就发现,似乎头部企业也开始体力不支了,而就在戴威“进入深水区”的时候,一旁的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却宣布“提前上岸”。

似乎这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不同于行业top1的龙头执念,“知止而有得”是行业老二们常见的选择,在共享单车尚未完全退潮的时候上岸,把摊子交给腾讯,算得上是摩拜最好的结局。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在接受《财经》杂志的采访时称,“摩拜的股东中没有人亏损,收益大约都在20%以上。”

应该庆幸,27亿美元,附加10亿美元的外部债务。摩拜的投资人们抱了泥牛入海的准备,但还能赚回一部分收益,这让所有人都很满意,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朱啸虎,何况如果如果再不赶紧撤,估值只会越来越低。

而与此同时,一篇标题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推文在朋友圈疯转,一个财富神话就此诞生,令北上广格子间里那些还在焦虑打拼的“中产”人生艳羡不已。

对于被摩拜长期可能的债务问题折磨许久的胡玮炜的来说,内心一定是庆幸的:好险,末班车票也是车票,好歹上岸了。

胡玮炜到底有没有套现15亿?当吃瓜群众忙着关心这条八卦时,大部分人还没有注意到共享单车的泡沫已经开始破裂了。

就差一步,摩拜就可能沦为今天的小黄车的处境。虽然后面又经过数轮易主,但如今的小黄车在腾讯和美团的麾下,呈现出了另一派“佛系运营”的态势,不求规模第一,但求稳定运营,至少比ofo多了一股喘息之机。

当年百团大战的时候,最终活下来的为什么是美团。因为王兴在认真分析了国内团购行业的烧钱扩张特征后,断言这样的烧钱速度不可能持续,美团的策略是在死命咬住前三名的同时,练好内功争取盈利,最终,依靠“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挑翻了抢跑上市的窝窝团和其他一众玩家,成为了死人堆里站着的唯一玩家。

某种程度上,共享单车和空气币的本质是一样的。

它们都是资本之间的击鼓传花的游戏,并且,每一名入局者开始都不相信自己是那个最后接盘的傻子; 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无法为项目的盈利自洽,只能靠后进的资本续命。

近几年诞生的明星消费类互联网公司,就像前面说的,创业者似乎有一种莫名的自信,永远相信“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需求是可以被创造的。”补贴开始盛行,烧钱变成通用的竞争手段,融资变成企业唯一的输血来源,这样的公司无论能推出多高的估值,但最终等待它们的,必然是迎来价值的回归。

进入2018年,蒙眼狂奔的创业时代真的结束了。

朱啸虎套现之后面对媒体说出了一句有落井下石之嫌的大实话:烧钱起来的都是伪需求,以后不会再投这样的项目。这句打脸的金句几乎扫翻了自己过去所有的明星案例。简直和李笑来的录音异曲同工,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独角兽捕手名副其实。

聪明人,都是离场之后才会说实话的。

而对于留在场上的ofo来说,作为一家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企业,从击鼓传花的鼓声停止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躺在资本的刀俎之上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罗单车是什么牌子的自行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