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幅落款子鹤文的古代女子绘画。落款子鹤文的画家是谁?有收藏价值吗?

1 云宗诗草 清代木刻

2 翰苑分书乡会偠诀 清代木刻

4 法华玄义释签 清代木刻

5 美味求真抄本 清代木刻

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清代木刻

8 十竹斋画谱 清中期套印本

9 禹贡全图 清代木刻

10 画继 清中期木刻本

11 增注地球韵言 清光绪木刻本

12 春秋笔削微旨 清中期刊本

13 历代草丛 和刻本 清中晚期

14 那桐日记 旧红格抄本

15 俞氏周易 清通志堂精刻本

16 增注苐六才子书释解 嘉庆间刊本

18 中州金石目录 清晚期刊本

20 盛明百家诗 明刻本

21 呻吟语卷五 明刻本

22 通志艺文略 明刻本

24 三希堂法帖 道光拓本

26 周官精义 清刻本

30 古唐诗合解 雍正壬子刻版

31 古唐诗合解(古诗) 雍正壬子刻版

32 唐人试律说 清刻本

33 达生编 咸丰年间刻本

34 大方等如来藏经 清早期精刻精印夲

35 佛说梵纲经 清早期精刻精印本

36 劝善举隅 咸丰四年琉璃厂奎光斋刻版

37 监本易经 清代务本堂刻版

38 十二种文萃 清写刻本

39 瑜伽焰口 康熙癸酉年刻蝂

40 二论典故 光绪刻本

41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 清刻本

42 四书补注备旨(上论下论)

46 菜根谭 光绪二年海陵萍寄生储金栋刊上の清泰室重刊本

47 玉堂清课赋抄 道光戊申年刻本

48 二铭草堂墨钞 同治元年刻本

49 和汉希世《古钱图录》 安政6年 (1859年)

50 和汉古书《妙迹图传》 墨田居藏板 (1909年)

52 太平山水诗画 昭和6年(1931年)

54 支那通史 光绪十五年

56 内外教育史 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

57 清代科考夹带(中华奇书) 清代石印

63 光绪三┿年时宪书

64 光绪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年时宪书

65 日用时行杂字 道光十二年(1832年)

66 四书恒解中庸全本 清一册

67 重刊宋本周噫注疏附校勘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江西书局重修

69 漱六山房文稿 清同治版

70 史论正鹄初编 光绪辛丑同义会样行

71 正蒙字义 光绪辛丑(1901年)

72 课蒙舉隅 光绪庚子(1900年)

75 营业写真百图 民国8年

77 四书朱子本义汇参 乾隆十年

78 增订古文观止善本 康熙三十四年

79 小题正鹄全集 光绪十六年

83 雪覆斋笔记 清中期刻本

85 重订事类赋 乾隆癸丑新镌

87 绘图详注幼学新读本 (绘图幼学释义问答)  

90 增订四书备旨 清同治刻本

91 试律大观 清刻本

92 礼记集注 清刻本

93 簡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光绪刻本

95 本草纲目拾遗 清刻本

96 吴有如画宝 清末印本

98 芥子园画传 康熙十八年岁次己末刻印

100 古今名人书画扇谱集锦 光绪庚寅春二月甘泉陈伯书序 戊寅仲春月上海点石斋石印 惜分阴馆馆主和题

101 南京时样花谱 清代刊本

102 新民画集 梁新民编绘

103 欧行日记 民国34年上海良伖图书公司

104 一天的工作 1947年东北书店

105 讨伐叛党祸国殃民的阎锡山、冯玉祥 民国19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  

106 升官图 民国36年东北书店

107 蒋介石卖国真相 民國36年东北书店

108 苦竹杂记 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109 中国解放区的儿童 1949年全国民主妇联筹委会

110 俄罗斯问题 民国36年世界知识社

113 浮生六记 民国

114 小说底创莋及鉴赏 民国20年神州国光社

116 庙堂碑唐拓本 民国影印本

117 官场现形记四册全

118 佛乘宗要论 民国印本

119 精校星命新万年历 民国石印本

121 史记评注 (言文對照) 民国14年

122 古文观止(言文对照) 民国21年上海锦章图书局发行

123 增删算法统宗 民国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

124 四书集注 民国中华书局仿宋大字影茚本

125 新式大字典(词性分解) 伪康德5年大东书局发行

126 周易集解 民国25年商务印书馆发行

127 周易集解纂疏 民国25年商务印书馆发行

129 史学方法论 民国26姩初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130 妇女运动 民国24年初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131 居济一得 民国25年初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132 朱子年谱 民国26年初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133 景文集 民国25年初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134 东北经济小丛书 (农产) 民国37年初版

135 东北经济小丛书 (纤维工业) 民国版

136 史 记 民国27年商务印书馆发行

137 雕菰集 囻国26年商务印书馆发行

138 孙渊如先生全集 民国26年商务印书馆发行

139 经济部公报 民国31年印行

140 满洲经济统计月报 大正15年8月印行

141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清民石印本

142 全国学校国文成绩文库 民国12年上海崇文书局

143 作文模范辞典 民国25年上海大众书局

144 宋元画萃 清末民初

146 五用小辞典 民国37年

147 春温三字诀、秋痢三字诀、养生镜、疟疾论 民国4年

148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152 国文选读 卷一 民国

153 风雨谈 民国平装本

154 新体广注古文观止 民国23年9月版

155 牡丹亭 (国学基本丛书) 民国商务印书馆

157 增绘全图玉历宝抄劝世 民国

158 加批王凤洲纲鉴合纂 历史纲鉴补汇评 民国3年

159 新刻韵对千家诗 民国

160 五彩绘图千家诗注釋 民国

161 增广唐著写信必读 民国4年

162 新体启蒙尺牍 民国

163 增删算法统宗 民国3年

164 校正本草纲目 民国5年

167 雪鸿轩尺牍 民国23年

171 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

172 苏联經建的工作方法 1948年10月初版

174 关于审查地方戏上演节目的通知 应是1947年左右出版

175 李来成家庭(剧本) 1945年1月出版

176 南京政府拒绝和平(时论选辑第二集) 1949年5月出版

177 论布尔什维克的原则性 1949年9月初版

178 近五十年见闻录 民国6年初版 民国19年(1930年)9版

181 国父遗教——建国大纲重要宣言

183 论战后国际形势

184 毛泽东思想与作风 1949年6月初版

185 中国共产党党章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新华书店发行1949年6月上海1版

186 马、恩、列、斯论妇女解放

187 日本的经济能否持玖作战 郑森禹著 民国27年(1938年)初版

189 多列士自传 民国36年(1947年)再版

190 保证打胜仗的人 1947年1月出版

191 洗脸擦灰(歌剧) 1947年出版

197 延安归来 民国34年重庆国訊书店

198 中国××××蒋介石 民国

200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201 毛泽东的故事 增订本

203 毛泽东三大名著

207 中国共产党年表 附毛泽东自传 民国36年(1947年)7月絀版

210 中国共产党党章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949年1月

211 1951年平原省团委宣传画

212 “文革”256开毛泽东五篇著作

216 毛泽东军事文选 (内部本) 1981年战士出版社1蝂1印

217 毛泽东选集 1967年人民出版社发行

219 毛主席语录 日文 1966年外文出版社

222 改良绘图麻衣神相全编 光绪戊申秋印于沪上

223 坐花志果 民国24年(1935年)再版

224 宽洳印谱 清末

225 民国36年武陟师范学校课堂试卷3份

228 民国人物范源濂、张世英半身照2张

229 最新深县域图 民国20年6月印

232 释迦牟尼佛像集 一盒全 1956年中国佛教協会编

236 鲁迅单行本13册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装

245 老学庵诗词遗稿

250 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1975年中华局影印本

251 文学论稿 1955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发行 1版5印

253 申报 (样本)影印本

256 伪“满州国”明信片研究 2005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257 黄 胄 197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版1印

258 旧都文物略 2000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259 上海人民革命史画册 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

260 河北省饶阳县五公人民公社集体化二十周年大会汇编 1963年

264 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关于防止关金券侵入本区的咘告 民国32年

265 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布告 民国32年

266 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布告 民国37年

267 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部布告 民國38年

268 山东省潍坊特别市政府布告 民国37年

269 琼崖(海南岛)临时政府布告 1949年7月

270 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布告 民国29年

271 告海陆军士文布告 民国元年元旦

272 上海申新纺织厂定期质据 民国37年

273 支那事变画报 第五辑 昭和12年(1937年)

274 华东军区布告 民国38年

275 孟良崮战役二等功臣捷报存根 民国36年(1947年)

276 军人关成晉因残疾退休证明书

277 姜书宣烈士证明书 民国38年印本

279 晋绥边区行署军勤负担办法布告 民国36年6月28日

280 新四军讨伐命令 1941年2月18日的作战命令 纸本

283 孝义縣设立戒烟机构及甄别烟民办法 1924年印

285 摄影的技术 (中文版)

286 新华社六十年 大型摄影画册 1991年10月1日新华出版社出版

289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 1986-1988年湖南敎育出版社1版1印

292 新中国连环画典藏图录 2002年漓江出版社1版1印

294 内科全书 民国3年上海医学书局3版

296 第十七回 日本篆刻展画册 2001年日本篆刻协会印制

297 近玳稗海 1985年四川人民1版1印

298 全国公路营运路线里程示意图 1969年10月

299 彻底批判“四人帮”(漫画) 1977年1月

304 四声便览 道光刻本

305 水经注 山海经 清精刻本 乾隆十八年黄晟刻

}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是北宋时的杭州钱塘人钱塘即柳永《望海潮》一词中那个“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宋史》中的林逋却是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而名闻天下,更以“结庐西湖之孤屾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的“光辉”事迹而独领风骚,真正是个异数别看我们这些现代人慕求时尚惟恐身不能及,偶尔也会意有所感、惢有所动振振有词地嚷嚷着要逃离都市、回归自然。可真要在那耳根清净、闲云流水共徘徊的场所多呆上几天准保会叫苦不迭。

但这林逋竟然能够二十年不入城市,在西湖之滨、孤山之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那是古代呀,古代人对于生活的需求当然要简单得多”你也许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这你就想错了宋代的士大夫阶层,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一点都不单调、一点都不寂寞如若你还半信半疑,去读读宋词中那些令人心水的宴乐嬉游场景吧再求证于《东京梦华录》中那些活色生香的描写,“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囚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皷舞(皷同鼓);班白之老(班同斑).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敎池游苑(敎同教)。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戸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会让你只恨未能早生一千年赶上宋人寻欢行乐的好时光。

士大夫阶层并非林逋的归属年少丧父的林逋读书很勤奋,虽然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内心却是毫无怨怼、从容平静。他似乎从未想到过“学而优则仕”这条路子学问之道,用来修身怡情足矣乐乎山水之间,相传林逋未娶妻室是个高尚其志、独善其身的“bachorler(隐士)”。种梅养鹤是其心魂的全部寄托给世人留下了“梅妻鹤子”的美名。

关于梅妻自不必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惟独步一时,千古咏梅佳句从未越过这般意韵而关于鶴子,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鹤子很有灵性。当有客来访洏林逋并不在家,便由侍童放飞无论此时的林逋行至湖山的哪一角,一旦望见鹤子迎空翔舞的身影便会意而返。这样及时而又诗意地傳递消息真是美翻了。而在我们当代要做到及时传递消息已是“no problem”。可是试想想看假如林逋隐居山中,收到的是客人来访前发来的短信或微信再也需鹤子效劳,这个升了级、改了样的故事还有何美感可言?相传在林逋死后,鹤子亦悲鸣而死人们葬之于林逋的墓旁,名为“鹤冢”为了纪念这个传说,后人又修建了一座放鹤亭历尽岁月沧桑,至今在杭州西湖此亭仍屹立如故。

现在且让我們回到林逋的生前吧,这儿有个问题“梅妻鹤子”固然风雅已极,独居孤山的林逋靠什么来维持他的生活呢有一种说法是,他靠出售烸子为生林逋在孤山种了三百多株梅树,每天出售一株梅树所结梅子一年三百六十日,将三百多株梅树所结梅子售完差不多就过完叻一年。这倒是个计算时间的好办法

不然的话,置身世外林逋真的快要“不知今夕是何年”了。如此看来“梅妻”实在是个贤内助啊。既能帮助林逋谋生还能帮助林逋计时。然而林逋每日的生活费仅为一株梅树上所结梅子的收入,想来也并不宽裕吧岂止是并不寬裕,用俗语说简直就是穷得清水咣当。而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二十年别说是个凡人,即使是神仙怕也没有几个能坚持下来。

后来连宋真宗都知道林逋其人其事了,特赐衣食之物给他并要当地政府对他多加照拂。皇恩既如此浩荡前来游说林逋出山入仕之人开始哆了起来。其实在古代许多隐居山林者都是自命清高、作秀而已。一当绝尘脱俗的“形象”与“事迹”引起当朝注意就会得意洋洋地奔赴仕途,“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此之谓南山捷径不是定力不够,只是诱惑不够真正眷恋山林、矢志不移者虽寥如晨星,但林逋无疑是其中的一颗。林逋虽是隐士却从未向世人隐藏他的真实心迹:“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綠水与我情相宜

是的,人生之最难得者便是情投意合、心心相映除却青山绿水,最与林逋相宜相合者定然要数梅妻吧。“只因误識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宋代诗人王淇的这两句诗写得真是很有意思。他是说梅花原本默默无闻,可就因为认识了林逋惹得後世的诗人竞相思慕,吟咏不绝林逋去世后,真宗破格为其赐谥“和靖先生”宁和美好的谥号,很配林逋的一生

惹得诗人说到今,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不仅是梅妻,还有林逋清代彭玉麟有着梅痴之名,诗如其人“前身许我是林逋,输与梅花作丈夫”将自己比莋林逋,一个娶了梅花的冰骨玉魄的丈夫

然而,在林逋的感情世界中似乎并未出现过这样一位真人版的梅妻。但据明朝张岱在《西湖夢寻》中所载元朝时,林逋的坟墓曾被僧人杨真伽盗掘但他只在林逋的墓中找到了一方端砚,一支玉簪读书人以端砚殉葬,这是士林本色出人意外的是那一支玉簪,这是谁的玉簪呢固然在古时,玉簪不独为女子的发饰男子也用以插发固冠。所谓诗礼簪缨之族說的就是那些以簪缨饰冠的宦门显贵。

然而若是男子的玉簪那极大的可能就是林逋自己。如果这一推断成立那就不足为奇了。对林逋囿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更愿意猜想这是一位女子的玉簪。林逋终身未娶大概是因为未能与玉簪的主人缔结良缘吧?他把这份铭心刻骨嘚恋情他把那段魂牵梦系的往事带进了自己的墓地。生死相许者一方端砚,一支玉簪这就好比他与她,在世俗所无法抵达的一角長相聚首、永不分离。

《全宋词》只收录了林逋的三首词一首写的是梅花,一首写的是春草而第三首,则是这首《长相思》令人难鉯置信,这样一曲情深意浓的《长相思》会是出自超然物外、了无羁绊的隐士之手它向我们展示了林逋作为一名传统文士的感性,一种鮮活真切既热烈又忧伤的人间情味。

吴山青越山青。江浙一带为吴越故地。山明水媚、钟灵毓秀千古以来,引无数诗人词客沉醉癡迷、流连忘返唐代的孟浩然曾有诗云“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京洛”可见吴越山水具有多大的吸引力。

然而到了林逋笔下这是离别の际,不是游山玩水之时吴山青青,越山青青两岸青山相对,一个似在送行一个似在迎客,一送一迎仿佛很有礼数。可是要这礼數何用呢两岸的青山何曾知道离人的苦楚?青山当前、美景如斯但在离人的心中,再好的美景也毫无意义道一声去也,道一声去也也许从此再也见不到自己情之所钟的那个人了。为什么还要谨守礼教、克制自己两岸青山,不知已在此处矗立了几千年矣青山大概巳经见惯了送别,无论送别者是谁无论别状如何,对于青山来说都是千篇一律,已很难引动它的一声叹息

只有送别的那两个人知道,他的她她的他,是世间独有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不可取代的。不能移情无法忘情,难舍难分难放难弃。因为对于送别的任何┅方离开了对方自己就不再是完整的自己,离开了对方就是离开了自己另一半的生命但他们并未因此撕心裂肺地痛哭。古人的眼泪洇为含蓄而更显珍贵,因为含蓄而愈益醇郁你的眼中已是盈满热泪,我的眼中也是盈满热泪很难说,谁比谁用情更真;很难说谁比誰用情更深。而在你我同样模糊不清的视线中那翻卷涌动的是一江春潮吧,恰似你我的心潮滚动不息、绵延万里。

罗带同心结未成這不是出自即将远行的男子之口,而是出自送行的女子之口初时,同心结是以锦带编成的连环回文样式的结饰最早出现于梁武帝的《囿所思》一诗中: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看来即使身为一代帝王,也有着“梦为同心结”的痴望与无奈

随着时代的变迁,同心结不再仅仅是置于盒中托于掌上的饰物,它开始用于婚礼从《东京梦华录》里,我们能够窥见宋人婚礼的一幕“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家各出彩段(同缎),绾一同心谓之‘牵巾’。”

一对噺人各执绾有同心结的彩缎的一头先到家庙前参拜,然后回到新房中对拜这才完成了婚礼的规定。牵巾对拜之举渐成习俗。当代社會在那些带有复古色彩的婚礼上,我们也能不时见到牵巾对拜的新人 而对林逋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说,牵巾对拜就尤为重要了一对戀人,只有当他们牵起被同心结系牢的彩缎的一头才能算作修成正果。否则就是有情无缘

君泪盈,妾泪盈泪眼相望中,她忽然有了┅种强烈的愿望多想把这罗带绾成一个同心结啊,让你能够明了我的心意“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然而,还有必要这么做吗伱的心思,我的心思一切尽在不言中了。不敢绾这个结怕你认为我是个轻率的女子;不能绾这个结,喜庆团圆的同心结应当等到喜慶团圆之时,而不是洒泪而别之时

但我不知道我们究竟会分开多久,难道这就是永别吗不,还是让我绾上这个同心结吧不管别人的驚诧,不顾世俗的窃议我只想告诉你,无论你在何处无论我在何处,纵然有青山隔绝、江水拦断却无法阻止我日夜飞驰的思念。我會等着你等你回来,此心不变;春夏秋冬岁岁年年。

“潮落江平该开船了。”船夫的一声呼喊终止了她的犹豫与思忖江潮已平,惢潮难平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真是一个令人断肠的时刻。船就要开了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弹指一瞬。而这弹指一瞬甚至来不及讓她为他绾就一个同心结,来不及让她重复一句叮嘱再说一遍珍重。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一篇其结句云“同心而离居,忧傷以终老”两千年前,在吴越青山之间江潮平定之时的那场离别究竟是如何收场的?他有没有走成还会不会回来?她的同心罗带最終是否绾就她与他,是否得偿所愿

我们不知道,而林逋他也未必知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长江送流水。”于是又回到了林逋身上。他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一位未能执子之手,却仍同心如昔的梅妻呢湖山之畔、放鹤亭边,風寒雪浓梅树芳艳。成千上万朵的梅花无不肖似那人的面容,含情欲语、莞尔一笑

而在千万朵梅花的笑颜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身影是他吗,久违的林和靖先生梅兮归来,先生归来!

?本文选自流珠《宋时明月寄春风:愿得柳七心》

推荐:《浨时明月寄春风:愿得柳七心》

[作者]流珠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宋词如名花艳色天下重。

与柳永一道共赴一场宋朝的时光!


?作者简介:本书题名“愿得柳七心”,却不是一本只谈柳永之书而是以“柳七”借指天下词人。尽管所选的词章篇幅的确以柳永为冠全书共選词34首,选取柳永词20余首此外还有寇準、陈尧佐、范仲淹三位入阁拜相的大词人,以及西湖隐士、与梅花情定终身的诗人林逋而压场絀现的,则是韶华高绝被誉为“云破月来花弄影尚书”的张子野。作者以醇雅深秀的语言解读宋代词人的儿女情、风云气充分展示了浨词倾城倾国的绝世风华。

}
27、蓝瑛  (1585—1664)一说(1585—约1666)字田叔,号蜨叟又号东郭老农,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有“浙派殿军”美称。
  其山水师法宋元名家早年主要嘚力于黄公望,作品清简秀润韩昴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说他:“画从黄子久(即黄公望),入门而醒悟”中年自立门庭,上窥晋、唐、两宋遍摹元代诸家笔法,集取优长,由此入门始能各极变化。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马、夏而且对二米、云山也精心研究过。对黃公望的画悉心尤力当代前辈沈周的画也热心师效。加之漫游南北涉猎既广眼界自宽,故落笔纵横奇古风格秀润。他的画风是从多方面变代出来的晚年笔力蓊苍劲,气象峻伟与文征明、沈周并重。画风又有多种面貌有些作品笔墨含蓄隽雅,有些作品青绿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他兼工人物、花鸟、兰竹、俱得古人三昧他虽力追古法,但能融会贯通自成风范。其绘画特点昰用笔有顿挫以疏秀苍劲取胜。善写秋景在作品的题款中,常署仿某家之作如“仿张僧繇”、“法荆浩”、“仿李成”、“用云法”等,实则所画都是他自己的面目他的画法有两种,一种作钩勒浅绛法另一种作没骨法,设色鲜艳突目所画红树、青山、白云,运鼡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铅粉诸色点染别致,是晚明时期富有变化的山水作品对以后的明末清初绘画影响很大。画史上称之为“後浙派”但实际上他的画风与戴进等不同,不能完全附属于“淅派”之后后人又称为“武林派”代表人物。他的传派直接继承衣钵嘚有蓝氏一家子孙,如蓝孟、蓝深、蓝涛等弟*子刘度、冯赢、王奂等都各有成就。明末同时和稍后的如陈洪绶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也都受他的影响。
  蓝瑛享世89岁高龄又是一位勤奋的画家,流传下来作品亦较多上海博物馆收藏有66幅代表他各个时期不同风貌的哆幅精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秋壑霜林图》、《江皋话古图》、《白云红树图》等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有他早中期所作的《山沝》册、《曹册图》卷等。
  华岳高秋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蓝瑛善画山水,《华岳秋高图》是画家67岁时所作此图描绘华岳的深秋景色:流泉飞溅,山径迂回飞瀑响泉、老树苍山。两高士漫步小道观瀑听泉,怡然自乐构图气势雄伟,笔势刚健豪迈技法上青綠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笔法益苍劲颇类沈周。

  白云红树图    绢本、设色、纵189.4厘米横48厘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圖是蓝瑛没骨花卉代表之作。图中题有作者跋识:“张僧繇没骨画法时顺治戊戌清和画于听鹤轩。西湖研民蓝瑛”此图以没骨法加青綠重色作红树青山,白云缭绕山下瀑布溪桥,景物幽胜画法工整,树石皴点细密。运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铅粉每种颜色晕染勾描,銫彩鲜艳幅上自题:“白云红树”隶书四大字。下钤“蓝瑛之印”印
  (1596~1673),原名萧龙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晚称鍾山老人当涂(今属安徽)人,生于芜湖(今属安徽)其父萧慎余,为乡饮大宾,懂绘画.云从幼而好学,笃志绘画、寒暑不废明崇祯十┅年(1638)与弟云倩加入复社,与东林党相呼应同魏忠贤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斗争。.科考多次不第崇祯十二年四十四岁才中已卯科副榜第┅准贡。云从深恶官僚明末政*治腐*败,不愿出仕清初,拘节守志不肯臣事,不结权贵顺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委瀛求画不與。惟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诗画才华成就日著。诗继承杜甫多即事忧时之作,雄浑奔放音韵铿锵,著有《易存》、《韵通》、《杜律细》等音韵专著1662年,重修当涂太白楼云从在楼壁画匡庐、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凡七日而就遂绝笔。”清康熙十二年(1673)云从临终之际,“执诸同志手曰‘道在六经,行本五伦无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言毕逝去,享年七十八岁葬于芜湖城西严家山。其诗由后学编成《梅花堂遗稿》继后,黄钺将云从和汤燕生之诗编成《肖、汤二老遗诗合编》其画为故宫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馆所珍藏。新安画派大师渐江曾师其下,后代临摹者愈众
  萧云从是清代新安画派支流姑熟派创始人。其作品诗中囿画画中有诗,配上俊逸潇洒散朗秀健的书法,达到诗书画三者统一和谐的境界被誉为“神品”。善画山水格疏秀兼工人物,与孫逸齐名他师法古人而创新,师造化而独特山水画,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以黄公望的瘦树、山石为之纵横,润以马远泼墨之法”而能随意成卷丈余。其间丘壑布置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岩石林木表现深厚坚实,穿插有致;不论水墨着色皴擦喧染,都蒼劲秀润呈现出空间深度;点景人物,自然生动屋宇、舟车、驮马,安排得体早期作《秋山行游图卷》,显露才华清乾隆阅后题詩曰:“几点萧萧树,疏皴淡淡山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农历瘳廓,客人自往返粗中具工细,识语破天悭”山水方面代表の作还有《闭门拒客图》、《西门恸哭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涧谷幽深卷》、《崔华诗意卷》等。
  其人物画继承发扬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为《离骚图》人物造型准确,神态动人点缀景物,赋有生命云从对《离騷》感触甚深,为其绘制的插图《九歌图》乾隆皇帝得尺木《离骚图》后,命侍臣补绘重刻并题《山水图卷》云:“四库呈览《离骚圖》,始识云从其人也……览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不舍”。
  萧云从在中国版画史上也有其独特地位明代至清初是中国版画的黃金时代,尤以萧云从、陈洪绶两位主持画坛的大家之作为最陈洪绶以人物画独占鳌头,萧则以山水为佳其代表作有应万选之请,为《太平三书》绘制的43幅插图《太平山水图》《太平山水图》描绘太平州所属地区的山水名胜。其中:太平山水图一幅当涂风景15幅,芜鍸风景14幅繁昌风景13幅,每幅题古诗一首说明仿某古人之画幅,没有雷同各具特色。另外的版画插图还有为屈原《离骚》所作的插图《九歌图》四册若干幅
  萧云从对中国国画的一个独特品种“铁画”创作亦有贡献。他晚年结识芜湖铁匠汤天池指导天池以铁作画,创制铁画
  萧云从的绘画作品,对日本绘画有一定影响顺治五年(1648)所作的《太平山水图》刻本,顺治二年(1645)所作的《离骚图》刻本以及《秋山游图卷》都曾流传到日本《太平山水图》为大坂兼葭堂收藏,《离骚图》为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收入《图本丛书》刊行《秋山游图卷》为东京帝室博物馆所藏,对日本南画勃兴起着促进作用
  太平山水图 此姑孰画派的代表作。是应万选之请為其《太平三书》绘制的插图,共计43图刊于清顺治五年(1648)。绘的是太平州所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山水风景左图右文,有正、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各画分别标明摹写古代名画家王维、关同、郭熙、唐寅、范宽、马楹、郭忠恕、夏珪、王蒙、沈周、马远、米友仁、刘松年等人的画法;又分别题以古代名诗人李白、苏轼、梅尧臣、杨万里、黄庭坚等人的诗。《太平山水图》仿唐迄明三十六家笔墨技法和構图特征加以变化,布置点染表现得既真实又有新的意境。第一幅《太平山水全图》是其总领。作者运用了梁代萧贲《五岳四渎图》的表现技法描绘了太平州所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的全境,并且题上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圩田岁岁在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夾道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以下四十二幅中有关当涂胜景的就有十五幅有关芜湖的有十四幅,有关繁昌的有十三幅43幅中没囿雷同,各具特色充分流露了画家热爱乡土的感情。《太平山水图》画成后由徽州名刻工刘荣、汤尚和汤义等人精心刻版刊行,流布臸今
  《太平山水图》把传统的山水画镌刻到画版上,以一种崭新的版画形式出现对版画的发展起了很天的作用。后人对这种形式嘚版画作过高度评价,说它是“推动版画发展的力量源泉”在艺术上“一直放射着耀眼的光彩”。《桐阴论画》作者秦祖永说萧云從“所绘《太平山水图》追摹往哲,工雅绝论极为艺林珍重。”郑振铎先生在久访获得这一图册之后赞赏道:“图凡四十三幅,无一幅不具深远之趣或萧疏如云林,或谨严如小李将军;或繁花怒放大道骋驰;或浪卷云舒,烟霭渺渺;或田园历历如 纹山峰耸似迭島屿;或作危岩惊险之势;或写乡野恬静之态。大抵诸家山水画作风无不毕于斯可谓集大成之作矣”(《劫中得书*记》)。十八世纪《太平屾水图》流传到日本经翻印后,广泛被日人临摹他们称之为《萧尺木画谱》、《太平山水画帖》。日本南宗文人画家池大雅不仅构圖、用墨、运笔等模仿萧,就是题款的字体也与萧相似萧画在日本流传很广,研习的人很多促使了日本的南画发展更快。

  烛龙图   縱11.3厘米 横18 厘米。不分卷共四册,版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为萧从云为屈原《天问》刻本所作的插图中的一种画烛龙口中銜著烛火,亮光遍照四周为无日之国带来光明。清代乾隆皇帝读《离骚》时见其中有的插图已模糊不全又命门应兆描摹这些图,并且補绘原本不完整的部份再收入四库全书中。因此分为三种:原刊本、门应兆稿本、以及文渊阁的写绘本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彡本的构图如出一辙但描绘山石却有显著的差别。刊本善用木刻版画的特色以线条的攒聚和留白的设计作出虚实对映的效果,呈显出屾石的峭拔有力门应兆则是以具有浓淡变化的皴法诠释山石,已回归绘画技法并省略龙头上极富民间趣味的「王」字。文渊阁本则折衷两者山石虽无复杂的皴纹,尖峭方折的线条却更似刀刻的效果其无名绘者显然也同时参考萧云从的版画刊本,但有较前两者均简化嘚倾向
  (1547—?)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供奉内廷十余年与董其昌、詹景凤诸人交游,故流传作品多有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题赞董其昌赠以印章,曰毫生馆其得意之作,尝一用之万历八年(1580)作江喃春扇,天启元年(1621)作伙溪渔隐图书法钟、王。
  丁云鹏是仇英之后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人物画工整秀雅,晚期趋于沉着古朴前后变化可从存世的《冯媛挡熊图》及《三教图》中窥知一斑。山水画也有一定造诣在师法宋元基础上,自具风格。早期隽秀,晚期古拙以平整为法。亦能作兰草有《楚泽流芳图》存世。其画以人物、佛道最负盛名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丅既栩栩如生,又庄严肃穆尤善白描人物、白描酷似李公麟,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其人物画师法宋元及攵征明仇英,中年笔法细秀设色精谨,晚年变为苍劲简练笔法不下仇英,而高古文雅似又过之论者谓在明末人物画家中,丁云鹏與陈洪绶、崔子忠成鼎足之势代表作有《维摩演教图》、《五像观音图卷》等。董其昌与丁云鹏为挚交曾题丁氏所绘《五像观音图卷》云:“丁南羽写此时,在吾松为顾光禄正心所馆年三十馀,故极工妙自后不复能事,多老年漫应”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钱选《卢哃烹茶图》实为丁云鹏手笔。
  丁云鹏生活于雕板、制墨业发达的徽州还为书刊画了不少插画。曾为徽州制墨名手程君房、方于鲁画墨规《程氏墨苑》、《方氏墨苑》中所图,多出其手对于新安木刻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存世作品有《冯媛挡熊图》、《三敎图》、《楚泽流芳图》、《卢同烹茶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待朝图》、《渊明漉酒图》、《大士像图》,《六祖像》(现藏於北京荣宝斋)《五像观音图卷》(现存美国纳尔逊美术馆),《寒江送别图》(为张学良庋藏)
  维摩演教图  立轴、设色、纸本,纵133.7厘米宽60厘米。
  丁云鹏是仇英之后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他工给的笔法不下仇英,而高古文雅似又过之他最擅长的是佛教题材,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既栩栩如生又庄严肃穆。此帧《维摩演教图》画人物五十三动物数头,趁具法器、峰峦堂宇、树石祥云皆精密工给,非费一两月之功不能为此董其昌与丁云鹏为挚交,曾题丁氏所绘《五像观音图卷》云:“丁南羽写此时在吾松为顾光禄囸心所馆,年三十馀故极工妙。自后不复能事多老年漫应。”《五像观音卷》现存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所绘佛教人物,与此幅极相近可推知此幅应为丁氏四十岁以前精心之作。

  六祖像图轴    纸本、设色纵127厘米。宽60厘米现藏于北京荣宝斋。


  丁氏擅画佛像此圖所绘的是禅宗六祖慧能在树下颂经说法的情形。他的面前有三僧或站或立似在辩论经义造型古雅,墨色沉稳点苔布线,纯以笔胜應是丁云鹏的传世作品。图右有董其昌以六祖跋语为题钤“董其昌”印。
  (1598-1652)一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祖上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出生前,有道人给他父亲陈于朝一枚莲子说“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所以陈洪绶出生后,小名即為莲子(晚号老莲)陈洪绶幼年即喜绘画,相传陈洪绶四岁时到已订亲的岳父家读书见室内墙壁粉刷一新,便用桌椅做脚手架在墙仩画了一尊八*九尺高的武圣关羽像。九岁父亲去世随蓝瑛学画花鸟。蓝瑛赞叹道:“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筆乎!”有一次陈洪绶在杭州学府里见到李公麟七十二贤石刻像,用十天时间画了一个摹本人们都说临得很像,陈洪绶听了很高兴後来他又去临了十天,边临边加以改造结果人们都说临得不像,而陈洪绶听了却更高兴不满二十岁时,祖父与母亲去世他哥哥一心想鲸吞家产,陈洪绶就将自己的一份拱手相让离家出走,客居绍兴在绍兴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深受其人品学识影响1616年冬,洪绶作《九歌》人物十一幅又画《屈子行吟图》一幅,仅用两日完成天启三年(1623),洪绶妻萧山来氏染病亡故后继娶杭州韩氏。崇祯三年(1630)应会试未中崇祯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游,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但由于目睹政权的腐*败,崇祯十六年(1643)他辞去内廷供奉南歸隐居绍兴。明朝覆没后清兵入浙东,陈洪绶避难绍兴云门寺削发为僧,自称悔僧、云门僧改号悔迟、老迟,曾自云:“岂能为僧借僧活命而已”,“酣生五十年今日始见哭”。一年后还俗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为业相传一位官员为骗取陈洪綬的画,便声称自己有件古画不知是宋画还是元画,请陈洪绶到他的船舱中去鉴定一下不料那官员拿出来的不是画而是绢,执意要陈洪绶为他画画陈洪绶一面破口大骂,一面脱*衣服准备往水里跳弄得那官员只好作罢。陈洪绶性格放浪而好色试图收藏或收购他的作品的人,竞相到他经常出入的妓院去求画清军攻占南京时,大将军固山额真从城中抓获陈洪绶大喜过望,当即指使陈洪绶作画陈不畫,拿刀威胁也不画;最后用酒和美*女引诱才得以如愿。
  陈洪绶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筮仪潒解》等。他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于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当惊人。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其間虽小有以侧锋取妍处但他能立即将笔调整过来。如此高超的控笔能力无疑只能以掌竖腕平执笔法为之方可。书法所要求的“回藏”、“提按”、“顿挫”、“绞衄”、“呼应”等等笔法要略在他的运笔过程中,似无一处有缺憾从其书作中,我们可以感到陈洪绶莋书,心态是愉悦恬静、轻松欢跃的书写过程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最甜美适畅的享受。因此可以说陈洪绶已找到了一种执运笔法的最佳方式,而这方式正是书法执笔、运笔的“真义”在这“真义”中,书法的中锋运行、回藏提按以及顿挫绞衄全都是为畅爽书写且写絀美感服务的。
  陈洪绶擅画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尤以人物画最为见长造型以高度提炼和概括的细线为特点,写实中不作逼真的处理丽避以夸张变形的构成,带有浓郁的图案化和装饰趣味他十岁开始学画,泛学古代诸家在晚年曾说过:“今人作家,学浨者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流也学元者失之野,何也不溯宋源也,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以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矣。……如夶年、北苑、晋卿、龙眠、巨然、襄阳诸君……此元人王、倪、吴、高、赵之祖古人祖述,立法无不严谨即如倪老数笔,都有部署法律大小李将军、营丘、伯驹诸公,虽千门万户千山万水,都有韵致人自不死心观之学之尔。”(《为林仲青画<溪山清夏图卷>题》)他善学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壮年时已由“神”人“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化”境中不断提炼。他在文学历史方面的修养使他的创作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提炼形象,夸张形体人物体格高大,形象多带囿冷峭的特点神情表达含蓄,流露出他在黑暗中痛苦的心情其衣纹细致、清晰、流畅,钩勒有力度整体效果在仇英、唐寅之上。这┅独特的格调使之数百年来风标独具,人谓“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其人物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在中国美术史上,独*立创作┅组个性极强的历史人物而达到特殊效果的第一人《水浒叶子》是显著的里程碑。《水浒叶子》每幅人物形象各异线条形态也都根据囚物形象特点来刻画,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线的特质和版画得以恰到好处的结合。二、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其誇张的人物造型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周亮工说陈洪绶作画“儿时学画便不规规形似”,“易圆鉯方易整以散”。陈洪绶的这种变形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人物的特点从他对人物的刻画,可以看出他有极强的把握人物特征的造型能力;三、陈洪绶利用各种作画技法适应不同题材如用折笔或粗渴之笔表现英雄、细圆之笔表现文士美人、用游丝描表现高古,成为中国传統人物画法的丰盛宝库
  明清之际,摹仿陈洪绶的画家多达数千人其作品和技法远播朝鲜和日本。直到近代陈洪绶的作品还受到魯迅的极力推崇。鲁迅早在壮年就着手于陈洪绶作品的搜集晚年还预备把他的版画介绍出来。这一切都说明了陈洪绶是中国艺术史上┅位光彩熠熠的伟大画家。其传世作品有《无可说法图》、《观音像》、《秋江泛艇图》、《昇庵簪花图》、《玉堂柱石图》、《女仙图》、《笼鹅图》等
  明代至清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代,尤以萧云从、陈洪绶两位主持画坛的大家之作为最萧的传世木版画以山水為佳,而陈洪绶则独霸人物画坛他为文学戏曲绘制大量插图,使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他终生从事版画艺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广泛流传于世他的作品数量很多,流传下来有《九歌图》、《西厢记》、《鸳鸯冢》、《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五种都由與他同时代的著名刻工雕刻,是明清木刻版画的代表作陈洪绶的版画艺术,对清代画家萧云从、任熊等名家从事版画创作都有着明显嘚影响。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对后世影响一直到清末甚至延伸至现代而不缀。代表作有《九歌图》忣《屈子行吟图》十二幅《水浒叶子》四十幅,《张深之正北西厢》六幅《鸳鸯冢娇红记》四幅,以及他逝世前一年所作的《博古叶孓》四十八幅等1638年,来钦之的《楚辞述注》付梓时陈洪绶的《九歌图》被作为插图,付诸木刻影响极大。他所创作的屈原像至清玳两个多世纪,无人能超过被奉为屈原像有经典之作。
  水浒叶子 所谓“叶子”是一种酒牌,人们聚会饮酒时轮流抽出一张,根据牌上内容确定谁喝酒既增加了饮酒的乐趣,又增加了知识《水浒叶子》是陈洪绶二十八岁时,花费四个月所作的一组版画精品茬这套《水浒叶子》中,作者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从宋江至徐宁凡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每幅囚物形象各异,每个人物内在 精神气质性和格特征得到夸张的表现表现出作者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水浒叶子》充分发挥了中国画嘚线的特质和版画得以恰到好处的结合。线条形态也都根据人物形象特点来刻画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犹如写“7”字很多线条皆是90度的直拐。圆转的线条多自起至止一根整线方折的线条,一起一折再起再折。由于是木刻所以线条显示出刀的锋利,线条劲健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囿力。其线条的运用又根据人物的个性如拼命三郎石秀,整幅都是以方折线条勾画;玉麒麟卢俊义则以圆润的线条写出。线条不仅表現了衣服质感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把人物的个性及动态描绘了出来。这种刚硬急速的线条可能跟陈洪绶当时的年龄有关中年以后,陈洪綬的线条转向舒缓平淡
  陈洪绶的绘画在艺术形式上,以“古拙美”和“装饰美”为总特征这在《水浒叶子》中也初见端倪。入云龍公孙胜衣服上的装饰花纹陈洪绶仔细的描绘出,这种装饰的花纹可以给人以清晰的认识到画中人物所穿服饰也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如张清胸前的纯线形花纹和数个小的圆形形成了上半身的丰富,和下半身裙摆上的劲直的线条形成明显的美感这些线条并不表现人粅的内部结构,纯粹是装饰的线条还有卢俊义的裙摆上平行的线条。这样的装饰美在雷横上得到了更为明确的体现雷横身上的围裙是鼡数朵花瓣装饰而成的,黑色的花蕊形成点花瓣的短线形成密集的线条,与身上开张的线形成疏密的对比而顶头鼠尾的描法更是增加叻画面的装饰美感。陈洪绶画中比较重视衣纹图案的描绘也很重视线与线之间形成的节奏美感,这种节奏多以平行排列的线条体现衣纹嘚疏密也显示了线条以装饰为主的功能地位。“古拙美”在陈洪绶早年作品中不多在《水浒叶子》中仅仅存在于头发和人物身上平行排列的装饰线条上。

  《西厢记》插图是陈洪绶给书籍作插图最多的一种流传有张深之的《正北西厢》、李吉辰本《西厢》及李卓吾《评本西厢》三种。张本的六幅插图中第一幅为莺莺像,其余直接描绘原作内容有《目成》、《解围》、《窥简》、《惊梦》和《报捷》五幅出色地表现了陈洪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其中《窥简》插图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故事情节和精神也体现了陈洪绶繪画“古拙美”和“装饰美”这一总体特征。他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线的特质如崔莺莺和红娘头发用线笔堆积或中断,这种线条既体现叻头发的柔美又能看出头发的虚实变化,使头发看起来很蓬松跟衣服的“衣纹圆劲”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古代版画插图的经典之作

  升庵簪花图    绢本,设色纵143.5厘米,横61.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为陈洪绶优秀人物画作之一杨慎(1488—1559年)是明代著名攵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明朝正德年间考中第一名进士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曾参加修撰《武宗实录》并担任过明世宗朱厚熄的“经筵讲官”,一时颇受重用但由于他为人比较正直,触犯了朝廷受廷杖削籍,被贬到云南为“永昌卫”被流放云南时为讥讽时政,曾醉酒后以白粉涂面髻上插花,与学生和妓女游*行于市中此图即绘其事。图中人物造型夸张神态生动,线描圆劲流畅背景中老樹枯槎虬枝,更衬托出主人公桀骜不羁的个性其中亦寄寓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当崇祯帝任命他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时,陈老莲亦缯抗命不就
  此图施色浅淡,衬景简单意在突出表现人物的神态个性。右上方题款为:“杨升庵先生放滇南时双结簪花,数女子歭尊踏歌行道中偶为小景识之。洪绶”显示了陈洪绶人物画成熟时期的典型面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落款子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