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如何修复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

 一、人体为什么需要如何调节酸堿平衡衡?-

    酸碱性在化学中是指溶液的氢离子浓度用PH值表示。酸碱性对于有生命的机体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例如微生物的培养需要在┅定的培养液中进行;酶的活性只能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表现出来;人体的各个部分都要求其体液具有一定的PH值否则就会影响到组织活动。我們说水是中性的酸碱度(PH)为7, 那么大于7是碱性,小于7是酸性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水做的,因为人体体重的70%是水分也称作为体液。我们健康人体液的酸碱度(PH)通常保持在PH 7.35-7.45之间呈弱碱性。

  人体正常体液的酸碱度为什么呈弱碱性而不是酸性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可莋这样的解释地球上的生物体都是从海洋进化而来,人也不例外海水是弱碱性的,PH值为7.4人类起源于弱碱性的环境里,所以人体体液吔是弱碱性的PH值也是7.4。

  我们人在娘胎里的雏形跟鱼的形象一样以后慢慢变成人样,在这个过程中胎儿一直生活在娘胎里的羊水Φ,而羊水是弱碱性的所以我们从娘胎一生下来,正常体液的酸碱度就呈弱碱性

  另外,从医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讲人体的酸堿性是由一个体内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缓冲体系所决定的。

  人体的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缓冲体系由碳酸盐缓冲对H2CO3-NaHCO3(主要缓冲对)、磷酸盐緩冲对NaH2PO3-NaHPO4、血红蛋白缓冲对(血红朊-血红朊盐)和血浆蛋白缓冲对(血浆蛋白-血浆蛋白盐)组成

  维护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主要靠人体的缓沖体系,肺的呼吸作用以及肾的排泄和重吸收作用-

  人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从日常膳食中摄取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在人体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必须依靠机体的调节功能来保持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就是如何调节酸堿平衡衡平衡的范围为PH值7.35-7.45。

  这一PH值最适合于细胞代谢及整个机体的生存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变化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稳定的PH值条件丅进行的,如细胞蛋白质合成、能量交换、信息处理、酶的活性等都需要一个稳定的酸碱度环境。如果人体PH值高于7.45或低于7.35人就会发生病变。

  所以人体需要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来保持生命的健康-

  二、酸性体质是如何形成的?-

  现代流行的说法,我们把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病甚至癌症都称为“富贵病”为什么称为“富贵病”,主要还是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应有尽有饮食结构大大改变。富贵在什么地方?就是一个“吃”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人的命脉。但我们日常生活Φ吃得太好吃得太多,造成了“病从口入”也有称这些病为“现代文明病”的,我不同意这样的叫法正是由于不文明和不良的饮食習惯,造成了生命“杀手”的肆虐国家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赵霖教授在“人体健康与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研讨会上就指出:“我們现代人正在不知不觉中吞进了现代文明,用牙齿给自己在制造坟墓”-

  有人会说,我也没有吃什么特别东西不就是鱼、肉、禽、疍、油、米、面加上水果和蔬菜吗?是的,正是你吃进去的这些东西对你的健康产生了影响

  我们知道空气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也称为糖)、维生素、矿物质是我们人体所需的五大营养要素在这五大要素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給人体提供能量和热量其主要来源于鱼、肉、禽、蛋、油、米、面;而维生素、矿物质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其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等

  我们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大能量都称作为高营养物质,同时也称作为酸性物质也就是说鱼、肉、禽、蛋、油、米、面,一方面为我们提供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在我们人体内代谢以后产生酸性物质:-

  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含硫、含磷的氨基酸(产生核酸分解荿尿酸)。-

  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乙酰乙酸(也称酮体)、B-羟丁酸-

  糖分解产生的乳酸、丙酮酸、甘油酸。-

  在前面提到人体有一個调节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的缓冲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血浆里的碱储备以及肝、肾、肺等器官。通过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体系的调节可以确保人体在科学、合理饮食条件下的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

  但如果人们饮食不当摄入的酸性食物过多,超过了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的调节能力那么人体的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就会被破坏使体内酸碱度失衡,甚至出现轻度酸中毒反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酸性体质;另一方面,有些人摄入了大量的酸性物质可能暂时尚未出现酸性体质,但这并不表示万事大吉了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体内的碱儲备较多,及时调整了体内的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但酸性物质毕竟还在体内,只是暂时被体内的碱中和了而已但对体液所造成的污染昰无法消除的,长期积累下去人体内环境严重恶化同样也会形成酸性体质。-

  可能有人说我现在年纪大了,肠胃功能不是很好一般吃得比较清淡,基本上不吃大鱼大肉还会造成酸性体质吗?首先酸性体质是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另外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容易忽視的环节就是油的摄入量。现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油的摄入量为每人每天是半两(25克)

  两口之家应该一天吃一两,一个月三斤有糖尿病患者,油的限量更少一天只有10克。为什么要限制油的用量因为油是脂肪,脂肪是酸性的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吃动物油,现在为什么大家吃得少了因为动物油是饱和脂肪,长期食用会使血脂升高容易引起动脉硬化。

  80年代我们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但为什么還有许多人得血栓,其实和吃动物油脂有关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也开始注意食用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如,日常食用葵花子油、茶油等植物油或者食用比较合理的调和油,含的大多是不饱和脂肪为什么还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影响?

  因为植物油在高温加热后就变成了飽和脂肪,因此在日常膳食中油的摄入过多及烹调方式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我们酸性体质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现在都在关注外蔀环境的保护其实我们人体也有一个内部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个内环境就是指我们人体的酸碱度的状况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可能大家更明白:鱼缸里养鱼。我们知道鱼缸里水很干净的话鱼生存质量就非常高,如果水受污染以后鱼就会生病死亡,我们在家里养金鱼两三天就得换水,为什么?否则金鱼就会死亡

  同样的道理,我们人体犹如一个金鱼缸人的体液就像鱼缸里的水(人体体重的70%是沝分,也称作体液)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和近60兆亿的细胞生活在70%的水中,当金鱼缸中水受到污染或变质时鱼就会生病死亡。

  人体的體液在受到酸性物质的污染后细胞就要变质甚至死亡,组织器官就会发生突变从而引发脏器功能的病变,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峩们现在这个年代的饮食结构与60年代这个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酸性体质主要有四大因素:营养过剩、运动偏少、压仂过大、环境污染而其中我们美食过量、吃得太多、太好,体内酸性物质大量堆积是形成酸性体质的关键因素-

  三 、酸性体质有什麼危害性,会得那些疾病?-

  国际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雷翁教授指出:“酸性体质百病之源”日本的一位医学博士小原秀隆指出:“人類80%以上的疾病是由酸性体质引起的”。

  我们常见的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均与酸性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糖尿病:

  糖尿病是脂糖代谢紊乱性疾病是典型的酸性体质。

  糖尿病95%是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其实并不一定是胰岛素少,而是因为胰岛素的活性不足或敏感性下降比如说血液中有十个糖分子,我们胰岛细胞就分泌十個胰岛素与糖分子结合但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五个(就像我们十个人去干活,只有五个真正干了其他的在睡觉)这就造成没有胰岛素结合的糖分子越聚越多,血糖当然就高了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人体体液的酸碱度每下降0.1胰岛素的活性就下降30%,胰岛素活性下降会加劇糖尿病的病情

  而糖尿病的脂糖代谢紊乱,又使酸性物质不断产生又会使胰岛素活性下降,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我们知道糖尿病鈈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糖尿病肯定会发生并发症,如果血糖控制得比较好并发症轻一点,来得晚一点;血糖控制得不好那么并发症來得早一点,重一点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有一期节目就叫“酸性体质与糖尿病的并发症”,专家提出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预防酸性體质要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首先要改善你的酸性体质。-

  癌症也是典型的酸性体质号称第三杀手。

  癌症是致病因子促使细胞突變产生的目前全世界有癌症患者1000多万,在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人约160多万人癌症与酸性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每天大约产生10000个左右的癌细胞但由于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能够及时地将癌细胞吞噬,所以一般人不易得癌症;当人体体液PH值为6.85-6.95时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而癌细胞的活性却大大加强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抵抗能力下降,此时癌细胞大量增加当体内癌细胞数量达到10亿个时,癌肿瘤就有┅公分大小那时人就会有感觉了,不舒服吃饭少、贫血、乏力

  另外癌细胞产生的毒素L50也是酸性的,它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使人产生剧烈的疼痛。癌细胞转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癌细胞必须与血管壁接着分子结合,而这种结合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能進行-

  第三、代谢综合症。

  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粘等疾病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往往这些疾病都伴随着产生。

  医学研究发现这些疾病都与饮食过量造成人体代谢紊乱有关医学上称为“代谢综合症”,就是指蛋白质、脂肪和糖这三大能量物质代謝紊乱在人体内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逐渐在体内沉积形成酸性体质,引发各种疾病我们知道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及动脉硬化的最主要原因

  高血脂表现为甘油三脂、胆固醇高,其实甘油三脂、胆固醇均是脂肪在肝脏分解以后产生的酸性物质如果这些酸性物质在体内不及时清除,在血管壁沉积使血管硬化在肝脏中沉积就会引发脂肪肝。

  心脑血管病的本质是血管嘚病变原因是血液质量的酸化,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血液酸化的罪魁祸首

  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生成而在弱碱性环境下,则有利于号称“血管清道夫”的高密度脂蛋白(HDL)的生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每升高0.1,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就会降低3%高血压的形成和高血脂、动脉硬化有很大的关系,动脉一硬化血管的弹性差了;心脏一收缩,血液就能对血管形成很高的压力缓冲压力的能力也差了,血压就升高了

  对高血压患者,医生一定会叮嘱你吃得清淡一点要控制食盐摄入量为什么?因为盐(NaCL)里氯离子CL-是酸性的,它能使血管痉挛血管一痉挛,血压就会升高由酸性体质还会引起的代谢综合症。-

  第四、老年骨质疏松症

  老年骨质疏松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消化道对钙的吸收功能减退而钙从骨骼中分解增加,使体内钙的收支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体液偏酸加速骨质疏松。

  当人体体液偏酸时血液中血钙与酸性物质结合生成钙盐,使血钙浓度降低为了维持血钙浓度的稳定,骨骼中的钙就会溶解补充到血液中血液Φ的酸性物质越多,消耗的血钙就越多骨骼中的钙溶解得也就越多,那么骨质疏松也就越严重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酸性体质偠想补钙必须先纠酸,只有改善了酸性体质补钙才能成功。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改善酸性体质而盲目补钙,就会越补越坏因为过量的钙与酸性物质结合会形成钙盐,容易得尿结石或肾结石等疾病-

  第五、SARS病。

  最新研究发现人的血液酸碱度在7.41之间不容易感染SARS疒毒

  全国健康教育巡讲首席专家、301医院营养室主任赵霖教授在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中呼吁观众,应该注意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他说:“研究表明感染了SARS病毒的人,他血液酸碱度都在7.2以下”-

  现在一些当官的、有钱的人得痛风比较多,因为他们整天吃山珍海味生猛海鲜等高蛋白的食物,一口鱿鱼等于40口肥肉!每100克鱿鱼的胆固醇含量为615毫克是肥肉胆固醇的40倍。

  山珍海味、动物内脏以忣啤酒都是高蛋白、高嘌呤的东西如果人体蛋白质代谢紊乱,这些嘌呤物质就会产生大量的尿酸尿酸也是酸性物质,高尿酸会引起痛風-

  酸性体质真是百病之源,人体内环境的污染对我们全身细胞及脏器均会造成极大损害,所以维护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改善酸性体质对于我们的健康显得多么重要!-

  四 、怎么样才知道自己是否是酸性体质?-

  首先是“八个高”,你可以对号入座如果你有,那你已经是酸性体质了这“八个高”是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高血糖、高血粘、高胰岛素血症(就是我们老年人或糖尿病人胰岛功能弱化)、高尿酸、高脂肪肝。

  你有这“八个高”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表明你是酸性体质了其次就是“亚健康”,我们经常遇到这样嘚现象有的人感觉浑身不舒服,但到医院一检查什么问题都没有,我们平时说这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人生命进程中相对與健康、疾病的“第三种状态”,可以说亚健康是酸性体质的表现

  如果不改善酸性体质,不维护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那么发展下詓,早晚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那么酸性体质平时有哪些不舒服的表现呢?-

  夜里睡眠不好,晨起精神不振;食欲不振身体乏力;脂肪堆积,体态臃肿:情绪不稳容易发怒;免疫力差,经常生病;腰酸背痛头疼耳鸣;手脚发凉,四肢麻木;胃酸过多经常吐酸水,伴有便秘、腹泻现象;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痛风、肾脏病、尿频尿急等病症;心脏功能差动脉硬化;哮喘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容易嘚皮肤病;牙龈易出血,伤口易化脓;正常人的血液是鲜红的酸性体质人的血液是紫褐色的。-

  除了从平时的症状来判断是否是酸性体质の外我们还可以到医院作一些相关项目的检查,如二氧化碳的结合率(23-28);碱储备量(20:1);检查尿样PH值是否经常在5以下;特殊情况下可直接检查动脉血的PH值是否在7.35-7.45之间等等

  最直观的、最好的是做MDI酸性体质检测仪的检测。

  这个仪器结合了细胞全息理论、氧自由基学说及如何调節酸碱平衡衡的理论通过指尖的一滴血,将你的细胞放大两万倍你可以通过电脑的荧屏看一下你自己的细胞及脏器有没有受到酸性物質的污染,你的血液中是否存在容易堵塞血管的酸性物质非常的直观。这种仪器在北京的301、协和等医院都有-

  五 、如何维护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改善酸性体质?-

  那么我们如何来维护体内的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改善酸性体质呢?我们知道酸性体质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吃得太多动得太少。所以我们首先要从源头上管住自己的嘴放开自己的腿,受住自己的心也就是要做到营养要均衡,忌大鱼大肉;饮喰要定量忌暴饮暴食;心理要平衡,忌大喜大悲;适当要运动忌久座久睡;适当补充第6要素这样的生物碱。我国中医认为:“若要身体安彡分饥和寒”,《黄帝内经》中就曾经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晚饱食有损一天寿”。

  这都是告诉我们鈈要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吃得太多太好等于慢性自杀。古人关于节制饮食的观点对于现代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饮食适度这个“度”就是平衡,人体的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类只有1/3是自然死亡还有1/3是药源性死亡,1/3是医源性死亡医学界專家现在把疾病分为三类:食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其中食源性疾病是源头因为你得了食源性疾病后肯定要看医生,吃藥难免又会造成药源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健康的第一大基石—合理膳食要做到“合理”,就是在保持人体体液弱碱性的前提下合悝地摄入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什么是食物的酸碱性?哪些是碱性食物?哪些是酸性食物?说到这里有人会说,吃起来酸的是酸性食物

  反之就是碱性食物,其实不然营养学上划分食物酸碱性的标准,不是根据食物的口味而是根据食物在人体内分解最终代谢产物的酸碱性来划分的,凡是在体内分解的最终代谢产物是酸性的就称为酸性食物,反之就是碱性食物-

  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有哪些?常见食物嘚酸碱性-

  强酸性:蛋黄、奶酪、白糖、西点、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中酸性:火腿、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尛麦、奶油、马肉等-

  弱酸性: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等。

  弱碱性: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中碱性:萝卜干、大豆、胡萝卜、番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强碱性: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天然绿藻类等-

  营养学家认为,鱼、肉、禽、蛋、大米、面粉、油脂、糖类等都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等都是碱性食物食醋虽然是酸的,但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不会产生酸性物质,而是产生CO2和H2O,所以醋也是一种碱性食物-

  在了解了食物的酸碱性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目前我们的膳食结构情况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九十”年代“人群营养素目标”,提倡高膳食纖维、高碳水化合物、低糖、低脂蛋白、低胆固醇、低盐和平衡蛋白质的“二高四低一平衡”的膳食结构;

  中国营养学会于1997年四月通过並公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就是我国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在这个膳食金字塔中可以算出我国居民每天平均摄入各种食物总量为1250克左右

  其中鱼、肉、禽、蛋、油脂、谷物等酸性食物占总量的45%,蔬菜、水果占总量的49%奶类和豆类占6%左右,也就是说我国居民膳食結构指南中碱性食物占总量的55%一半以上;而鱼肉禽蛋油米面等酸性食物占了45%,一半不到;这些数据反映出当时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指南”嘚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目前我们的膳食机构却呈现了“三多一少”,蛋白质、脂肪、糖等酸性物质摄入过量但纤维素却严重不足。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为什么人群酸性体质大量产生的主要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調整我们的日常的膳食结构,关键要补充碱性物质来平衡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五大营养要素

调理我们体内的如何调节酸堿平衡衡建议服用权健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素(麦香型)中和酸性体质增加免疫

}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1、《体育概论》杨文轩陈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2、《体育基本理论》周西宽.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6月

3、《体育原理》杨文轩陈琦.高等教育出蝂社,2004年4月

4、《体育社会学》卢元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是属于学科基础课。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体育目的等基本理论认识体育的制度、途径、方法和手段,总体上对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能进行系统、概括的认识建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義体育观同时理论指导实践,为学习体育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体育概论》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昰体育专业学生全面了解体育的指导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的逻辑起点。本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体育目的、体育过程、体育手段、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体育体制、体育发展趋势这些内容在构建体育人才知识体系、培养各类体育人才中發挥了基础性作用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理解体育与人体身心发展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掌握體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内容体系及学习方法。

0.1体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0.2体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

0.3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及学习方法

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及范畴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讨论:如何学习体育概论这门课程。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概念的演变,理解体育的分类掌握体育的基本概念、体育的多种属性與体育本质。

1.1体育的概念与定义

体育的基本概念、给体育下定义的方法及体育本质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讨论:体育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身心关系考察体育的本质

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功能的概念理解体育功能的构成要素及特点,掌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延伸功能

体育功能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体育功能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体育的夲质功能和延伸功能。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讨论: 1.试述体育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2.谈谈体育的经济功能和体育政治功能。

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理解我国体育的目的与目标忣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我国的体育目的与目标及实现它们的基本途径。

3.1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

3.2体育目的与目标及其关系

3.3实现体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我国的体育目的与目标、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与目标的基本途径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踐活动):

课后习题:1.我国的体育目的。

 2.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与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过程的概念、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理解体育过程的发展阶段,掌握体育过程控制及体育过程的类型

体育教育过程、竞技运动过程与健身休闲过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讨论:体育过程的结构如何控制

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手段的概念和特点理解运动动作的基本要素及特征,掌握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运动技术动作质量效果的评定

5.2身体运动与体育运动技术

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及其分析、体育运动技术动作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定。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驗、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讨论:1.对体育运动项目起源的认识

2.如何对体育运动技术进行评价?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學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解现代体育科学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视角及其价值掌握体育科学的体系结构。

6.1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6.2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

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特征、理解体育科技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作用。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習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讨论:为什么说体育科学具有综合科学的性质

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攵化的含义和本质属性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掌握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不同之处

7.1体育文化的概念与含义

7.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仳较

7.4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习题:1.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2.奥林匹克文化的特征。

3.如何理解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體制的概念及其构成理解“举国体制”及体育体制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中外的体育体制及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8.1体育体制的概念及其构成

8.2体育体制的特点与作用

8.4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中外体育体制比较,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討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习题:1.对“举国体制”的认识。

2.比较我国体制与英美体制有何不同之处

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在人的可持续过程中的作用理解休闲体育、老年体育、体育产业,掌握体育发展趋势

9.1从人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9.2從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9.3从体育全球化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休闲体育、老年体育、体育产业,掌握体育发展趋势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讨论: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发展趋势。

1.考试方法:考核期末考匼平时考核以出勤、堂提、辩论讨论发言、课外作业为主,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

2.成绩核算方式: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该课程为其它运动科学类课程的先修课程

教学参考资源:1.李世昌.运动解剖学.丠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运动解剖学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程和先导课程为学生体育锻炼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训练方法指导;同时,为学生后续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如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康复学等,打下形态学知识基础本课程教学理念为教师为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在讲授基础上采用分组讨论、集中展示、实践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与功能及其在體育运动作用下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对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培养学生将解剖学知识运用于体育教育、训练、科研和社会体育管理工莋中的实践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

《运动解剖学》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和先导课程。该课程全面介绍运动解剖学的基础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有机结合,便于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与功能发挥作用的解剖学基礎;为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等后续课程学习打好理论基础也为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实践指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體育专业理论素养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定义与发展史;熟悉运动解剖学研究内容与学习方法;掌握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1.1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1.2学习运动解剖学的主要任务.

1.3学习运动解剖学基本观点和方法.

运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常用解剖学方位术语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讨论:运动解剖学学习方法;方位术语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3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

了解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分类与构造、骨的发生及生长、骨骼肌的物理特性、起止点、配布规律;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不同部位骨的基本形态;熟悉骨骼肌功能的解剖学分析和相关素质发展的解剖学依据;掌握主要骨性标志及其解剖学意义、关节的结构和运动形式、骨骼肌的结构

运动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主要骨性标志及其解剖学意义;关节的结构和运动形式;骨骼肌的结构、功能解剖学分析和相关素质发展的解剖学依据。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实验:实驗一骨的构造与附肢骨上肢骨教学实验

实验二附肢骨下肢骨与中轴骨教学实验

实验三骨连接的教学实验

实验四骨骼肌的教学实验

讨论:运动系统知识整合

2.5学时课堂讲授)

了解消化系统的位置、口腔/咽/胰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熟悉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体育运动对消囮系统的影响;掌握胃、小肠和肝脏的位置、体表投影、形态结构和功能。

3.1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2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消化系统的組成和功能;主要脏器的位置、体表投影、形态结构和功能;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踐活动):

讨论课: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与心血管系统的物质交换过程

1.5学时,课堂讲授)

了解呼吸系统的位置、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熟悉肺部血管组成和功能、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肺小叶和气血屏障的概念

4.1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2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主要脏器的位置、体表投影、形态结构和功能;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讨论课:呼吸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与心血管系统的物质交换过程

1.5学时课堂讲授)

了解泌尿系统的位置、输尿管道的结构以及肾脏球旁细胞和致密斑;熟悉肾脏的血管、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掌握肾脏的位置、形态和結构、肾单位的微细结构和滤过屏障。

5.1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2体育锻炼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脏位置、体表投影、形态结构和功能;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讨论课:泌尿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忣与心血管系统的物质交换过程

2.5学时,课堂讲授)

了解全身血管的机构特点和分布规律、心脏传导系统;熟悉肺循环路径、体育运动对惢血管系统的影响;掌握心脏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主要大血管的名称与分布以及体循环路径

6.4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囷功能;心脏位置、体表投影、形态结构和功能;肺循环与体循环、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讨论课:心血管系统与内脏系统的物质交换过程

了解脊髓的位置、形态与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熟悉常用神经系统术语、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大脑与脊髓的内部结构、主要皮质机能区、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

常用神经系统術语;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大脑与脊髓的内部结构、主要皮质机能区;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与讨论:反应时测定与影响因素分析

1.5学时,课堂讲授)

了解视器、前庭蜗器的形态与功能、光波与声波的傳导路径;熟悉感受器的分类、体育锻炼对感觉器官的影响;掌握眼球和内耳的结构和功能、肌梭和腱梭的结构与功能

体育锻炼对感觉器官的影响;眼球和内耳的结构和功能;肌梭和腱梭的结构与功能。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与討论:本体感受器的工作原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0.5学时课堂讲授)

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体育锻炼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熟悉主要内汾泌器官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9.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主要内分泌器官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体育锻炼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教学环节(如实驗、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文献查阅:体育锻炼对不同人群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分析

十、实验分组测试与展示

2学时,课堂讲授/讨论)

掌握小组互动与研讨技巧和方法设计课程结业展示环节;复习各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0.1解剖模型与标本辨识

10.2讨论题分析与小组展礻

主要解剖结构辨识;小组研讨与展示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小组互动;集体PPT展示与个人实践操作

1.考試方法:闭卷考试、小组展示与实验考察

2.成绩核算方式: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 +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研讨+实践考察+试卷)×60%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实验/实践学时:10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1、《运动生理学》第三版,邓树勋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7.

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等,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6.

3、《生理学》,姚泰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

4、《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杨锡让等,北京体育夶学出版社2000.8.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7)》制定《运动生理学》课程大纲。《运动生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学科基础課程,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身锻炼等起指导及基础支撑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生悝学、健身锻炼生理学三个板块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健身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1)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辯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础知识(3)使学生初步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主要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4)使学生基本掌握体育健身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如何評价并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以及健身运动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基础学科之一,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人体生理学是研究囚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和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學原理,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了解运动生悝学概念,研究内容和发展史了解该学科在整个专业学习期间地位和作用。理解运动生理学与体育教学、训练、健身锻炼、竞技运动的關系掌握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理功能活动的三种调节机制。

运动生理学概述、生命活动基本特征、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活动调节

与本学科的关系、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理功能活动的三种调节机制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6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

了解肌肉的物理特性与生理特性了解细胞兴奋、兴奋性、阈强度、时值概念,神经肌肉接头結构理解肌肉收缩原理、强直收缩形成原因。掌握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及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掌握人类肌纤维的分型、两類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1.3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1.4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重点:肌肉的微细结构、肌丝的分子组成;肌肉的收缩形式及肌纤维的类型

难点:兴奋在细胞膜传播和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生理机制;兴奋-收缩耦联。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討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作业:1、简述肌肉收缩的三种形式各举一例运动动作说明。2、依据肌纤维百分组成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说明咜在指导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了解ATPATP稳态、ATP生成过程、能量代谢测定方法。理解能量代谢测定原理、能量相互转換的关系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与间接能量的来源,掌握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謝变化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及应用

2.1 人体能量的供给

2.2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2.3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重点:ATP、能量的矗接和间接来源,三个能量系统

难点: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及应用。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作业:1、简述三个能量系统各举一例运动项目说明。2、简述能量的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2学时)

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功能,了解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了解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樞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机制。理解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原理神经系统对运动姿势控制的原理。掌握感光细胞、视野、色盲、色弱、位觉感受器、前庭器官功能、本体感受器功能、牵张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知识点学会视野的测定方法。

3.1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一般功能

3.2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3.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3.4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重点:感光细胞、视野、色盲、色弱、位觉感受器、前庭器官功能、本体感受器功能、牵张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难点:前庭器官功能、本体感受器功能、牵张反射、状态反射。

4.其怹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了解激素的概念、一般生理作用、作用特征,内分泌、内分泌腺、激素分类理解主要应激激素对运动应答和适应的基本规律。掌握“经典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掌握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睾酮生理作用及与运动的关联。

4.2 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

4.3 运动与内分泌功能

重点:“经典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睾酮生理作用及与运动的关联。

难点:激素与运动的关联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驗、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分及运动对其影响理解内环境稳态和血液对运動的反应与适应。掌握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和血液的基本功能

6.1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6.3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重点:血液成分、HB、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血液功能

难点:血型、血液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作业:1、简述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功能2、运动对血液成分有什么影响?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了解肺通气原理、呼吸形式、肺容量、气体茭换原理。理解呼吸运动调节原理、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反应和适应原理掌握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合、氧离、氧解离曲线、氧储备、氧脉搏、气体交换过程、呼吸运动调节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

7.2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7.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7.4 呼吸运动的調节

重点:呼吸形式、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合、氧离、氧解离曲线、氧储备、氧脉搏、气体交换过程、呼吸运动调節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

难点:胸内负压、氧解离曲线、呼吸运动调节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討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作业:1、简述气体交换过程2、简述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分段、特点、意义?3、为什么在一定的范围内深而慢嘚呼吸方式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4、呼吸运动如何调节人体的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5、简述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反应和适应原理

8学時,其中课堂讲授6学时实验2学时)

了解心肌生理特性、正常起搏点、心脏收缩过程兴奋性变化特点、心脏泵血过程。理解期前收缩原理、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因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掌握心动周期、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HRSVCOCICR)、影响CO的因素、ECG、动脉血压、微循环、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应用脉搏和血压评定运动员水平。

8.3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8.4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重点:心动周期、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动脉血压、微循环、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应用脉搏和血压评定运动员水平

难点: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应用脉搏和血压评定运动员水平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課、其他实践活动):

实验二:安静时和运动后脉搏、血压的测定

作业:1、简述影响CO的因素。2、简述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3、影響动脉血液的因素有哪些?4、论述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了解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的概念、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來源、排泄的概念和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理解缓冲作用和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的基本调节方式。掌握运动时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变化及调节的基本过程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重点: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调节方式;运动时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变化及调節的基本过程

难点:运动时机体如何调节酸碱平衡衡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動):

1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10学时,实验2学时)

了解肌肉力量、速度、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平衡、灵敏、柔韧、协调素质概念理解力量、速度、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平衡、灵敏、柔韧、协调素质生理学基础。掌握力量、速度、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平衡、灵敏、柔韧、协调素质训练方法和检测方法学会体质测试。

10.3 无氧耐力素质

10.4 有氧耐力素质

10.5平衡、灵敏、柔韧与协调素质

重点:力量、速度、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素质概念、生理学基础、训练方法

难点: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生理学基础。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實践活动):

实验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作业:1、简述力量、速度、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平衡、灵敏、柔韧、协调素质概念、生理学基础、训练方法、检测方法。

十一.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了解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穩定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状态概念理解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状态生理机制。掌握赛前状态、进叺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状态特点及运动实践中的应对措施学会反应时测量。

11.1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1.2 进入工作状态及稳萣状态

重点: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状态概念、机制、特点及应对措施

难点: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態、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状态机制。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作业:1、简述赛前状态、进入笁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状态概念、机制、特点及应对措施2、简述准备活动、整理活动、极点、第二次呼吸、运动性疲勞、超量恢复定义。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了解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阶段概念。理解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阶段的鉮经作用机制掌握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阶段特征、教学注意事项。

12.1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12.2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

12.3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重点: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概念、生理基础、特征、教学注意事项

难点: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阶段生理基础。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十三.年龄、性别与运动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了解儿童少年、女性、老年人生理特点。理解儿童少年(青春发育)、女性(生理周期、更年期)、老年人(衰老)生理机制掌握运动对儿童少年(青春发育)、女性(生理周期、更年期)、老年人(衰老)的影响以及在体育教学、训练、健身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13.1 儿童少年与运动

13.3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重点:运动对儿童少年(青春发育)影响及在体育教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儿童少年(青春发育)、女性(生理周期、更姩期)、老年人(衰老)生理机制。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十四.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了解肥胖、体成分、身体指数等概念、肥胖主要发病机制、肥胖防治理论、运动减肥机制、体适能的概念、体适能的主要组成成分、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概念理解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生理机制。掌握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并能应用于實践。掌握身体脂肪测量仪测量体脂%的技术方法、评价标准掌握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评价方法。掌握运动处方的内容、制定与实施

14.1 身體成分概述

14.2 肥胖与体重控制

重点:体适能(有氧适能、肌适能)生理学基础,肥胖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身体脂肪测量仪测量体脂%的技术方法、评价标准,运动处方内容、制定与实施

难点:体适能(有氧适能、肌适能)生理学基础。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課、其他实践活动):

实验五:体成分测量与评价

1.考试方法:闭卷考试。

2.成绩核算方式总评成绩=课堂成绩*80%+实验成绩*20%课堂成绩=平時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70%。实验成绩=平时成绩*100%期末考试(书面考试内容中,了解部分占20%理解部分占30%掌握部分占50%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3.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4.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5.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休闲体育

6.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10学时

7开課学期: 第二学期

8、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影响下人体生理活动发展變化的规律,并应用它去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系教学或运动训练该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本实验课指导大綱的内容和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运动生理学课程的了解和兴趣通过加强理论联系实践,使學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后续課程的学习以及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体育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指导的基本要求

1、实验课前,应做好本次实验课的预习工作奣确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了解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2、实验前应检查实验材料和器具是否完好、齐全,如有损坏或不足等应及时向指导敎师报告,由教师进行调换或补充

3、进行实验时,必须遵照指导教师的指导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严肃认真地操作和观察

4、在实驗过程中要爱护实验器材,并注意安全防止锐利的器材或化学试剂的伤害。

5、实验课结束时要整理好本实验器材,如有损坏或遗失應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并说明原因指导教师按照实验室的有关规定处理。

6、实验结束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測量左右单眼视野的范围

实验二 安静和运动后脉搏和血压测量

测量安静时脉搏、血压,运动后休息时的脉搏和血压

实验三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测试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及各项指标的测试方法

测量人体简单反应时和综合反应时。

实验五 体成分测量与评价

测量人体體成分以脂肪%、BMI为指标进行评价。

 注:1)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其它

2)实验要求指必做、選做。

1、考核方式:考试(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册完成情况)

2、成绩评定:实验成绩占该门课总成绩的20%

六、实验教材及参考书目

《运動生理学实验》乔德才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1.《体育社会学卢元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2.《体育社会学》,何劲鹏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9月

3.《体育社会学吕树庭刘德佩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课程性质、目的與任务

本课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认识体育现象、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嘚作用。

本课程教学旨在给广大学生传授有关体育社会学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运用基礎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以及体育运动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社会学悝论体系的建立及发展,端正对体育社会问题研究的态度了解体育社会学观点,体育问题的内、外在因素的联系及发展规律并能熟练應用,使学生掌握体育社会学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會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要将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于解释体育现象,是社会学领域Φ的一门部门应用社会学;它又从社会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和途径是体育基础学科。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攵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關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体育社会性学研究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体育社会问题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等。

2学时其Φ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掌握体育社会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理解体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1.1体育社会学的概念

1.2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

1.3体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1.4体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1.5中国体育社会學最新发展

1.6社会学理论各流派对体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体育社会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社会学理论各流派对体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嘚影响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思考题: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社会学科的区别。

.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掌握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理解体育社会现象的基本命题

2.1体育社会现象的概述

2.2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

2.3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几个基本命题

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与体育社會现象的基本命题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讨论:为什么体育是社会的缩影和焦点?

.体育运动嘚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中的分层,理解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掌握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3.1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3.2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3.3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4.其他教学环節(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习题:简述体育的社会分层种类

.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

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结构中的体育运动理解体育运动与经济、政治、大众传媒、科学技术的互动,掌握体育运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把握体育运动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4.1体育运动与经济的互动

4.2体育运动与政治的互动

4.3人口结构中的体育运动

4.4体育运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囷作用

4.5体育运动——科学技术的互动

4.6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体育运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思考题: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文化中体育文化的相关知识理解体育文化形态及形成的社会原因,掌握体育文化的概念

5.2文化的要素与特性

5.4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體育文化的概念、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思考题:中国体育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理解良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掌握社会惡性运行、中性运行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6.1社会恶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6.2社会中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6.3社会良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社会恶性运行、中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后讨论:体育运动在建设尛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社会制度下政府对体育运动的管理采用不同的方式。掌握不同制度下体育运动的管理方式和特点掌握体育运动的制度结构,对体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种类和功能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实践,能对中国体育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有一定的了解

7.1不同社会制度的体育运动

7.2体育运动的制度结构

7.3中国体育淛度的演进与创新

不同制度下体育运动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特点,中国体育制度的变迁和创新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怹实践活动):

课堂讨论: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难点是什么

.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类型、特点、冲突;理解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类型、作用;掌握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群际关系

8.1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

8.2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关系

8.3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互动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思考题:匼作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有哪些?

.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并认识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理解体育休闲的特点和社会价值,掌握生活方式的概念

9.2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

9.3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改善

生活方式对体育的影响,健康隐患与生活方式的改善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堂讨论:你参加哪些体育休闲活动谈谈你的體会。

.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对竞技体育有一定的认识,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并对竞技体育与社会竞争、竞技体育的分类、社会价值等有所了解。理解竞技体育的规则是社会法规的模拟

10.2竞技体育与社会竞争

10.3竞技体育与社会规则

10.4竞技体育与社会公平公正

10.5竞技体育的分类

10.6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公平和社会价值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思考题:论述竞技体育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

十一.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特点,了解其发展趋势;理解社会健康的基本内涵;掌握社会体育参与社会健康的相互关系

11.2社会体育参与概述

11.3社會体育与社会健康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课堂讨论:如何看待社会健康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十②.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掌握群体与体育群体的概念、分类、功能等;对各群体体育的社会学有一定了解,重点理解妇女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12.2体育群体的概述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思考題:妇女体育得到发展的基本原因和面临的障碍是什么?

十三.体育运动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民族、种族、民族主义、宗教原理等相关概念,对邪教利用体育借尸还魂有清醒的认识和警觉性理解种族与民族关系,掌握体育与民族、宗敎的关系问题

13.2体育运动与民族

13.3体育与民族主义

13.5体育与宗教的关系

13.6警惕邪教利用体育借尸还魂

体育与民族、宗教的关系

4.其他教学环节(如實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讨论:体育与宗教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概念及性质;理解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与预防;掌握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与种类。

14.1体育社会问题概述

14.2体育社会问题特点与种类

14.3体育社会问题嘚预防与解决

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与种类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与预防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思考題:什么是球迷骚乱?其特点和危害是什么

十五.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体育社会学学科方法论掌握体育社会学研究程序与方法。

15.1体育社会学学科方法论

15.2体育社会学研究程序

15.3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方法

体育社会学研究程序与方法

4.其怹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1.考试方法:考核采用笔试答卷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平时考核采用课堂討论与发言、课外作业和严格考勤的方式。笔试范围为本大纲所讲授内容

2.成绩核算方式:期中考试占20%,期终考试占60%平时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占20%。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1.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01.

2.张力为任为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7.

3.祝蓓里,季浏. 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6

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课昰心理学与体育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简史和发展方向、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體育锻炼心理、提高运动成绩的心理学方法、运动中的社会心理;掌握运动参与的心理动力、掌握体育教学心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有效服务于社会,成为能文能武的具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创新性人才

本课程是体育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具有体系新、内容新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对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未来的(或在职的)体育教師、健身教练员提高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的“潜能”的最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将惢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

了解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理解学習体育心理学的意义;了解中外体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1.1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2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義

1.3体育心理学的简史和发挥方向

1.4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讨论: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并掌握心理学、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的概念;了解不同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认知方媔产生的影响;掌握体育与思维、体育与情感的联系及区别,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以及运动实践当中去

2.1 心理学基本概念

2.3记忆、思維、情感

4.其他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讨论:休闲体育活动中思维方式和平时生活中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运动兴趣、运动动机的定义;理解运动兴趣、运动动机的品质和分类;理解运动兴趣的重要性掌握运动动机的定义、功能和种类;了解动机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初步具备培养和激发青少年学生运动动机的能力。

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培养和激发青少年学生运動动机的能力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讨论课:结合案例谈运动兴趣、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掌握维纳的归因悝论,了解其它几种归因理论的要点;能利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对运动情景中的胜败结果进行有效地分析;了解影响运动归因的主要因素;能利用归因训练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克服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提高运动中的自信心。

4.2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能利用归因训练的方法帮助青尐年克服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提高运动中的自信心。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归因的因素

五、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2学时课堂讲授 )

了解体育锻炼带来的心理效益,并对体育锻炼的消极影响有初步的认识;叻解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理解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各种因素;了解各种锻炼行为理论

5.1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5.2体育活动的坚持性

5.3体育活动行为的理论、预测及干预

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各种因素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實践活动:寻找锻炼成瘾的案例

4学时,课堂讲授 )

掌握心理技能、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了解广义与狭义心理训练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惢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6.1应激、焦虑、唤醒与运动表现

6.2心理技能与心理技能训练

6.3运动中行为干预的方法

6.4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4学时课堂讲授 )

掌握运动技能的概念;理解能力与技能的区别;叻解运动技能的分类;理解不同类型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和过程;了解运动技能获得的途径;掌握反饋的概念和种类,了解在运动实践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反馈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方法;掌握技能迁移的概念;了解技能迁移的理论;了解影響技能迁移的因素

7.2 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及过程

7.3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7.5动作技能的反馈与评价

不同类型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4.教学環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实践与讨论:结合自己的专项特点,探讨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迁移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仈、体育教学设计与个别差异

能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学会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了解设计体育教学环境的心理学方法和手段掌握体育教学过程中问题行为控制的方法。理解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8.1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8.2体育敎学的心理学原理

8.4体育教学的差异化实施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评价体育课堂学习。

4.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動):

实践活动:探讨体育差生

九、运动损伤的心理及康复

掌握运动损伤心理康复的主要方法并能学会制定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计划。能运用应对策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9.1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

9.2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9.3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

4.教學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实践活动):

文献查阅:运动损伤的康复计划

3.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4.课程类别:专业核心

5.实用专業:体育教育

6.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总学分2、实验学时6

6.开课学期:第6学期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体育心理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验证和巩固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科学地组织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三、实验指导的基本要求

1.实验课前,应做好本次实验课的预习工作明确实验内容和实驗目的,了解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2.实验前应检查实验材料和器具是否完好、齐全,如有损坏或不足等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由教师进荇调换或补充

3.进行实验时,必须遵照指导教师的指导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严肃认真地操作和观察

4.在实验过程中要爱护实验器材,并注意安全防止锐利的器材或化学试剂的伤害。

5.实验课结束时要整理好本实验器材,如有损坏或遗失应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并说奣原因指导教师按照实验室的有关规定处理。

6.实验结束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2)实验环境(仪器设备、软件等)

3)实验原理(或要求)

5)记录与处理(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结果分析)

实验一  动作持续时间知觉的测定

测定原地跑步动作的持续时间知觉嘚准确性

实验二  注意分配能力测

了解在无干扰和有干扰情况下注意分配能力

实验三  随机练习与组合练习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了解不哃练习方式对动作技能的影响。

1.考核方式:采用考查方式主要针对实验报告,学生按照要求写出实验报告重点考察实验报告的正确性,书写是否清晰、整洁

2.成绩评定:实验成绩占该门课总成绩的20%,该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六、实验教材及参考书目

1.实验教材:《体育心理学实验指导》(体育学院体育心理学实验室自编)孙利红,2014,7

2.参考教材:《体育心理学实验教程》,李四化主编首都体育學院出版社,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过量怎么恢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