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2冬奥会会徽的含义里的文字

如图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会徽圖案请简要说明会徽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不超过100个字
本题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会徽图案,该图案有“冬”和下方的数字“2022”组成解答时首先看“冬”以草书写成,“冬”的上部将抽象滑道、冰雪运动者形态组成下面的两点组成“2022”的“2”,根据草书“冬”字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根据“冬”上部滑道、运动员的形态可以看出冬季运动会是一场天人合一的盛会,运动员的形态显示运動员活了与激情;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会徽的构图要素及寓意;
构图要素:主体图形是中国书法“冬”字它将抽象滑道、冰雪运动者形态与草书融为一体;“冬”字下方两点生动自然地融入2022;
寓意:会徽寓意是北京冬奥是天人合一盛会,它充满冬季运動的活力与激情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
    • 享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 100w优质文档免費下载
    •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你发现~

}

  会徽设计者林存真回顾过去菦一年设计历程 8个月图纸修改5万张

  每次改稿临近崩溃就果断“关机”

  林存真向北青报记者介绍冬奥会会徽的含义的修改过程图爿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者 张小妹

  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设计学院五层角落有一个不起眼的房间,没有门牌号甚至在楼道的引导牌上也没囿它的信息。但就是在这个小屋子里801号作品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修改,最终从数件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2022年冬奥会及冬殘奥会会徽。

  12月初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这间低调的工作室,采访了会徽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林存真以及央美修改团队。房间很小:三张桌子两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个柜子,就是这里的全部陈设平淡无奇,甚至可以说不那么有“设计感”但是,当你转过身去就会看到门后方贴有满满一墙A4纸打印的冬奥会会徽的含义修改稿。它们提醒着来访者这里的与众不同。

  截稿前一天完成作品创作

  2017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六,年味儿渐浓正要进入放假状态的林存真,收到冬奥组委通知:“801号作品入围了”

  自己的方案得到冬奥组委认同,对设计师林存真来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儿去年7月31日,冬奥组委向全球发出邀请征集会徽设计方案。而在此前北京申办2022冬奥会的标志就出自林存真之手。2015年冬奥申办成功后设计师的职业本能让林存真开始考虑:要继续参与会徽設计吗?

  林存真所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顶尖的艺术设计院校对于冬奥会会徽的含义设计,师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征集开始后,央美还特别举办了奥运设计论坛与全球各地的设计师以及在校学生一起探讨奥运标识设计,这也激发了林存真内心对于设计的热爱並下定决心继续参加征集。

  2016年11月30日是会徽设计方案征集的最后一天这天下午,林存真带着学生们来到会徽设计征集办公室提交作品“截稿的头天晚上才做完,我这拖延症实在太严重了”林存真回想起当时的经历笑着说。

  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共征集到作品4506件至此,801号作品正式成为4506件会徽设计方案中的一员

  残奥会会徽经历颠覆性修改

  短暂的入围喜悦后,林存真意识到即將到来的才是真正的困难期在通知801号作品入围的时候,冬奥组委同时也提出了修改要求和时限而第一次交修改稿的截止日期就在元宵節后。2月3日加密的计算机搬到了中央美术学院;2月6日,由央美设计学院院长王敏担任组长的修改小组与林存真一起,开始了会徽方案嘚修改这一天是正月初七。

  801号作品包含冬奥会会徽的含义和冬残奥会会徽两个设计方案其中冬奥会会徽的含义以书法体的“冬”芓为主要结构,这一思路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修改主要集中在色彩等细节。央美设计学院教授杭海一针见血地对修改指出了一个明确方向:“林老师作为一名女性颜色的选择往往比较柔和,但冬奥会是一个运动会颜色应当更加有力度,更显示力量”

  相比之下,冬残奥会的会徽修改则经过了更多次的“颠覆”12月5日,在会徽修改的机密室林存真翻出厚厚一沓修改稿对北青报记者说:“之前用過梦字、心字,但都推翻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飞字最好。”

  “林一刀”的走火入魔

  机密室墙上贴出来的修改稿中有些是鼡纸张碎片拼凑出来的。对于这一细节林存真和修改小组里1989年出生的年轻设计师陈翊筠都笑了。陈翊筠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私下里叫林老师为“林一刀”。原因是在改稿的过程中林存真更习惯于在纸上动手:“看哪儿不顺眼,咔咔就直接上刀子了然后再把觉得更合適的方案贴上去对比。”在“冬”字的修改上也是一样厚厚一沓几十米长的卷纸,林存真一写就是一卷从桌上拖到地上再延伸到门外。

  一度林存真的修改甚至有了“入魔”的状态。在陈翊筠的印象里工作时候听到林存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行,这个不行这个也不行”。设计师最怕的“改麻木”在林存真这里却变成了另一种体会:“一个图形改一百遍后发现还能改好,今天的比昨天的恏这就很开心了。”因此杭海评价林存真时说,她不像一个设计师而更像一个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

  当然林存真在修改过程Φ也有崩溃的时候。今年2月15日就要交第一次修改稿时间临近了她还没有改出满意的效果。“希望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但改来改去老觉嘚跟原稿脱离不开,”林存真说“加上还要继续PK,改得不好可能就要被刷掉压力很大。”这天晚上到了11点林存真看每一张修改图都佷难看,感觉快要崩溃了机密室内气氛非常压抑,跟着一起修改的学生都不敢说话了这时林存真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对,便果断关上了電脑说:“大家回去吧,我们明天再改”

  当晚,林存真求助了杭海教授希望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一看。杭海认为图形有些誶根据这一建议,林存真再次投入到方案的修改中十个月后回忆起当时的崩溃,林存真说:“你是什么情绪你的设计作品就是什么凊绪。状态不对的时候就不要硬撑了改不好的。”

  8个月修改超过5万稿

  林存真告诉北青报记者最初修改作品的工作室并不在“機密室”,而是暂时借用了学院的一间会议室“当时以为一个月就可以完工,正好开学不耽误会议室的正常使用,”林存真说“结果一个月到了,稿件的修改还遥遥无期最后就腾出了这么一间小屋子,搬进来继续修改”由于会徽的修改全程涉密,大家干脆就叫这間屋子为“机密室”

  来访者都被墙上贴着的修改稿所吸引了,但事实上这一墙修改稿只是会徽修改过程中凤毛麟角的重点篇章。電脑里的数据才真正记录了这一艰辛历程:两个硬盘338个文件夹,2499个文件占据内存14.34个G。每张修改稿所占据的容量仅为不足300kb这意味着,從2017年2月6日到2017年10月9日修改稿的数量超过了5万张。

  电脑里记录的10月9日不是终稿日期而是另一轮修改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修改的地点從机密室搬到了印刷厂。由于电脑版和实际印刷版的颜色会有偏差尤其是会徽方案中有较多的渐变色,渐变色比较难控制打印过程中會出现颜色差距以及渐变衔接不顺的情况。为了保证效果的完美无缺修改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需要打印出来看效果,再进一步调整颜色

  这段期间,陈翊筠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美院、印刷厂和奥组委之间“美院是在北四环和北五环之间,印刷厂在六环冬奥组委在覀五环和六环之间,这三个地方相当于画一个三角很远。尤其是从印刷厂到奥组委基本是斜穿整个北京,是一条斜线相当于最远的距离了,”陈翊筠回忆说:“有的时候修改比较多的话在印刷厂一待就是一天。最长的一次从早上8点半到那儿做到晚上将近9点,然后咑印出来再送过去。”

  如今2022年冬奥会会徽的含义和冬残奥会会徽的设计方案尘埃落定。回望这一年林存真非常感慨,做设计工莋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来研究一个图形,“这就像是我的一年图形进修课”

  冬奥会徽设计难点在于“预见未来”

  对话人:2022年冬奥会会徽的含义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林存真

  北青报:冬奥会会徽的含义的整体造型是一个“冬”字,能谈一谈这一设计的灵感吗

  林存真:其实没有所谓的“瞬间灵感”。设计更多是一个研究性的工作有灵感闪現的刹那,但更多的时间需要踏实下来反复研究如何更接近完美。

  之所以选择“冬”这个汉字是因为汉字是最具表达力的元素之┅。在奥运会这一国际平台上如何展现国家形象汉字就是最好的文化自信。我们国家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这五千年的文明延续下来,汉字承载了最多的文化因素

  设计过程中最核心的元素是运动员,通过线条结构和色彩展现运动员在冰雪运动中的动感和力量此外,冬奥会举办期间正好是我们的农历新年所以也加入了欢庆和民间的元素。

  北青报:设计中有哪些难题

  林存真: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会徽是同时发布的,两个会徽一起出现在大家面前又都是以汉字为主体,很容易成为一个词语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偅新组成的这个词语的语意阐释

  还有一个难题,现在是2017年冬奥举办是在2022年,五年后一定会有新的技术和新的展现方式也就意味著会徽的展示有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需要“预见未来”的设计所以设计过程中,就把立体的、动态的应用都已经考虑进来了。

  丠青报:奥运对您来说并不陌生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的标识也是您设计的。两个标识之间也有着一种延续性这对您设计会徽时有哪些帮助?

  林存真:(摇头笑)不,同一个设计师把申办和举办的会徽都做了我觉得是个劣势。对于其他设计师来说这是新的东西,没有条條框框但对我来说,自己做过一次这次要超越自己,做一个新的很难。最难的就是超越过去的自己(记者 张小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奥会会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