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觉得导游人员能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什么作用?

新型城镇化这个名词让很多人感到陌生,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下面跟着华程天工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关于的知识。

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

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

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 城市土地扩张要与农业人口转移相结合,不能单一的扩张城市、大搞建设。

(一)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重要的任务

因为过去我们在推动城市的过程当中,简单地称为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所以我们的城镇化率看上去过了51%,但实际上人口的市民化只有35%左右,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这个差异意味着什么呢?城镇化和市民化有不到20%的差异。这样一个差异证明我们违背了城镇化本来的一种普遍遵循的规律,因为城镇化的这个概念指的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当然主要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是中央在十八大,也就是过去长期提出来,要实行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二)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整个全过程,也就是我们要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简单地说就是四个词,新型城镇化主要指的是一个是集约,另外一个是职能,第三就是要低碳,第四是绿色。这八个字可以概括新型城镇化本质的特征。

二、城镇化要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实现产业在城乡间、地区间合理布局。

(一)建立一个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农村生态自然化的一个美好的城镇布局

建国60多年来,我们一直靠农民的牺牲、农民的奉献支撑了共和国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今天我们确实应该回过头反哺农民来支持农村的发展。

这样一个提法早在2005年以后一直在提,但是真正落在实处的不是很多。

中央出台了九个一号文件,一直在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三农”问题从基础地位到重要地位到全党全国的重中之重,这反映出农民在贫穷的程度上面严重性更大,农业在困难的问题上面也出现了很多瓶颈的制约,农村在不稳定方面出现了更多的群体性事件。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之所以出现农民贫穷、农业困难和农村不稳定的状况,主要是基于我们对农民的权益关注不够,因此,我们确确实实需要关注/tsnews/901.html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全局。要确保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的重要地位更为突出。农村是广大农民的聚居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乡愁,也是城镇居民的生态和休闲空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民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群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一)“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

“三农”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果处理好“三农”问题,我们的事业就会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取得长足发展;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他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二)国家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我国有13亿多人口,如果哪天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必须装的是中国粮。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战略理念。

20世纪80年代初期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农业生产的活力,实现了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温饱问题,为中国长期保持高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关注国家粮食安全,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创造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奇迹。全国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4.31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6.21亿吨。正是由于始终将粮食安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才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时代,中国粮食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两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了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进而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三)“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提供食物等主要生活必需品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就更为突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把农业这个基础打牢。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的目标,将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也应该看到,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中的任务最为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他提醒全党同志,务必从思想上、政治上高度重视农业,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下大力气补上这一短板。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四化同步”,也只有实现了“四化同步”这一战略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农村是中国广大农民的聚居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乡愁。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丽新乡村,这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动而具体的要求,那就是“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只有广大农村变得美丽了,实现了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中国才能变得更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立足中国现实。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工作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五)“农村要发展,根本要靠亿万农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村人口。2016年年末,中国乡村人口总数为58973万人,占总人口的42.65%。中国的富裕离不开农村的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是不可忽视的财富创造者。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要重视农民富,一个都不能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别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仍有较大的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自2010年以来,虽然中国农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增速,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第二,实现农民富,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消除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的目标就是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通过强农惠农政策,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三,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城乡差距同样表现在教育方面,中国农村教育也是短板。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农村教育,提出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和人才状况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教育水平落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农村人力资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缺口,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落后,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懂技术、有技能、会操作、有专长的职业人才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中国在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今天,需要一批不同于传统农民的新型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就是为了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离开农村的人口将会逐渐增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逐步取代家庭经营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四,实现农民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农村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农村公共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对贫困地区来说,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非常高,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这方面要加大力度,继续支持。他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上批示强调,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对于如何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能说实现全面小康。但是,实现全面小康难点又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只有农村实现了小康,才能称得上全面小康。因为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是难啃的硬骨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醒全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就是希望全党同志看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懂得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近6亿农民的梦想构筑。

关键看老乡,就是要看农民是否富裕了。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来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同步实现农业的巩固、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发展。关键看老乡,就是要看农民是否满意了。农民的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只有农民满意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关键看老乡,就是要提醒全党,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农村小康的艰巨性和挑战性,敢于面对,知难而上。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全党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家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补上农村这个短板,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补上生态和环境短板,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农村贫困现象。

一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很大。农村交通、通信、公共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保等事业与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通过国家财政投入,加快改善农村水电路气网等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保等社会事业,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推动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公路。在公共服务方面,包括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可以通过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一些财政支持政策可以走在城市的前头。例如,可以率先在农村实行高中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等。通过倾斜政策,缩小城乡差距。

二是环境和生态上的短板。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化学投入品,对耕地进行过度使用,导致面源污染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的可持续性遭到破坏。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这两个“紧箍咒”。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尤为必要。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贫困现象依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得益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1978—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15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193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1.8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年均减少6.9%。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速度显著加快。2010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7.2%,贫困人口规模为16567万人。2011—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10992万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219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1.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9.6%。但是,中国的扶贫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到2016年年底,全国还有4335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59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9%;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22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8%。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2015年全国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为13.3%,14个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全部在10%以上,其中有8个片区超过15%。所以,现阶段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冲锋号,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战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按照“五个一批”的总部署,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旅游对于乡村发展有哪些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