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电视剧剧情介绍

1999年世纪之交,共和国迎来了五十华诞,中国改革开放也进入了第三个十年。中国文艺进一步从思想解放、自我觉醒的新生,迈向更加多元化的共荣。传统艺术的回归,个性锋芒的涌现,成为这个时代最值得关注的文化表情。

1999年两位同样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话剧导演,推出了两部风格截然不同,但都极具先锋意义的作品——完全原创的小剧场话剧《恋爱的犀牛》和根据作家萧红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生死场》,震动了整个中国话剧界。

孟京辉:我就记得特清楚,郭涛,还有杨婷,他们正在里边排练呢,我自己就出来了,拿着手机,我就开始说不行了,我只能找你了,你赶紧行不行?跟我这个大学同学说,大学同学说多少钱?我说214000元。他说我忙着呢,没时间搭理你们这些穷艺术家,你是需要现金还是什么?我说当然就现金,他说你分四次,他们公司我记得要坐地铁,到挺远的一个地方,每一次我自己背了一个书包,双肩背,书包里面有五万元钱现金。

孟京辉:然后我每次背的时候,我就特怕有人抢我,在地铁里面很害怕,或者被偷了,怎么办?终于就把《恋爱的犀牛》做出来。

田沁鑫:《生死场》直接触及到了终极问题,这真是个天才。后来我才看,我觉得她(萧红)有一种朴拙的文风,朴拙和稚拙,突然作家本人变成儿童了,我觉得萧红有一种儿童视角。

曹可凡:就是赤子之心嘛。

田沁鑫:对,她在窥视大人的这个世界时,她就发现很残酷。所以像生老病死,就“噔”就死一个人,很简单就死一个人。作家把自己变成儿童之后,那个大人的世界就出现了。所以她会说,那些人物比我高,她开始想写,后来就成了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就记录所有人,因为那些人物太有意思了。那么对萧红来讲的话,我觉得她是个天才。

而就在同一年,另一位原本默默无闻的上海少年,却因为一场别开生面的作文比赛,成为了全国皆知的人物。他就是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韩寒。

韩寒:可能因为在郊区,他们寄(复赛通知书)的时候出了一点问题,后来《萌芽》的一个编辑胡伟莳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因为可能评委觉得挺那个的,觉得可能不是他写的,不敢过来复赛,然后我当时就过去了。就像这么一个杯子,然后扔了一团餐巾纸,扔到那个杯子里,让我写一篇文章。

如果说影视剧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并不新鲜,那当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具有了可独立欣赏的文学性,就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探索了。身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李少红在世纪之交转战电视剧市场,与青年编剧郑重、王要合作,在2000年推出了《大明宫词》。该剧如同莎士比亚戏剧般华丽的台词风格和极富造型感的服饰设计都颠覆了以往观众对古装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印象。而在演职人员方面,李少红也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李少红:归亚蕾老师没来过大陆,还找了她丈夫先把我们调查了一遍,看我们是不是骗子。那时候也是无知者无畏,我完全不知道这方面的政策,我就请了(归亚蕾),请完了以后才知道我要去报备,报备那时候还没有电视剧司,电影局也不知道怎么对待我,广电部也不知道怎么对待我。包括叶锦添老师,那个时候传统电影厂的那些服化道和现在的建制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没有人物造型这个岗位。我就在想应该有一个,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把演员的整个造型从服化上面统一在一起的人。所以叶锦添是《大明宫词》第一次启用他,之后介绍给了李安去拍了《卧虎藏龙》。

独具慧眼的李少红不仅在她的电视剧中重新发掘了港台演员的魅力,更难得的是大胆启用新人,且不急于求成,愿意在更多的作品中慢慢培养、挖掘他们的潜力。在《大明宫词》中饰演太平公主少女时期的周迅,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2002年播出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从导演、编剧、摄影到人物造型,几乎沿用了《大明宫词》的原班人马,而曾经无忧无虑的“小太平”则在这部剧中承担起了一个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女人忍辱负重的一生。

周迅:我之前演的角色,都是比较小女孩,没有那么大的负担的角色,是没有压力的角色,就是那种小女孩的。我拍“太平公主”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就是小女孩的那种烂漫。然后因为她是公主,她又受宠。然后到了《橘子红了》就不一样了,秀禾是我第一次去承担一个人的内心,她是有负担的一个角色,秀禾她是个很压抑的角色,她能说的她也不能说,不能说的她就更不能说,那个时候这种张力是我第一次碰到,这是一个你根本冲不出去的状态,所以那个时候我反而慢慢地喜欢上演戏了,以前是好玩,以前觉得真好玩。但是从《橘子红了》开始,好的,这个是我一辈子的工作了。

如果说《橘子红了》中的秀禾让周迅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演员,那么《大宅门》中的白景琦则是演员陈宝国等了一辈子的角色。电视剧《大宅门》是导演兼编剧郭宝昌一生心血凝聚之作,历经了漫长的前期准备和停拍风波,终于在2001年与观众见面,并拿下当年中央电视台的收视冠军。而主演陈宝国也在拍摄期间遭遇了失去至亲的痛苦,更令他对这个角色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陈宝国:看完剧本以后他(父亲)说我特别喜欢,他说你一定要好好拍,小子,好好演。他说这个角色非常好,这个剧本特别好。他说我一定要坚持到你这个戏播,我一定要看这个戏。人生不会件件事都如意。它停了嘛,我们这个戏停了,一停就停了将近三年时间,等我们第二次拍完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他没看到这个戏。我在那戏里,因为父亲刚刚去世,我们的感情又非常好,我不能看到白花,我看到白花我抑制不住。可是恰恰我们那个戏里头,有很多送葬的场面。一见到灵堂,就抑制不住,眼泪哗哗的,就不能看到白花。

在进入21世纪之前,世界影坛对中国电影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第五代导演的贡献,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或以浓烈的民族色彩,或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征服了世界观众。而2001年,同样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王小帅执导的《十七岁的单车》代表着第六代导演的崛起,它以更注重个体经验的作者表达呈现出了中国电影的另一种面貌。

王小帅:其实内心深处有一种割裂、分裂,我究竟是谁?我们从小“三线”的子弟,现在碰到一块儿说,一辈子,割裂一辈子。不像上一辈他清楚,他去工作,“三线”过去,我来支援的,但是我是上海人、我是北京人,他很清楚的。但是我小孩出生在那儿,或者生出来就去了以后,长大的过程中是糊涂的,没有过去故乡的概念,所以是分裂的,我到底是哪里人?所以这个割裂一直伴随着我们一辈子。就像《十七岁的单车》里面的小农村孩子也是一样的,他是外来人口,是在我身上很分裂的两种(状态)。

与此同时,曾经问鼎世界电影艺术最高奖项的第五代导演们也纷纷开始顺应市场潮流,向商业电影全面转型。2002年张艺谋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武侠片《英雄》,首次拍摄商业大片的他踌躇满志地找到了日本国宝级演员高仓健,不料却意外碰壁。

张艺谋:一开始《英雄》我踌躇满志地去找他,就李连杰那个角色是让他演的,所以那个名字叫无语,就是个哑巴,所以叫无语。我原来以为老爷子可能就是想跟我合作一把,这是个大制作,全明星阵容,老爷子是男一号,演一个老剑客老侠客,毕生要刺秦,听起来也不错。而且我想他一定能接受。兴致勃勃拿着《英雄》的剧本到日本去找他,老爷子看完之后毫不客气地跟我说,“艺谋,这不是我想演的电影。我演了两百多部电影,你记住了,我跟你的合作不是仅仅为了合作,我是想表达那份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太肤浅了。怎么就想起这事儿,后来换成李连杰之后,那个名儿就改成无名,还顺着那个“无”改过来的,原来叫无语。

上映之后,《英雄》的票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纷纷争睹这一部国产武侠巨制的风采。《英雄》不仅以2.5亿的成绩荣登当年内地票房冠军,北美票房更是突破了5000万美元,至今仍保持着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最佳票房纪录。此后张艺谋又陆续推出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大片,也为自己一手打造出的“谋女郎”们量身定制角色。

巩俐:因为我们的合作很多,那么多部,他(张艺谋)知道我的缺点在哪里,他知道我的优势在哪里。一个好导演当然不会把电影演员的缺点都暴露出来,他会尽量把你的优势发挥出来,你的能量的发挥,你细腻特写的发挥,他觉得跟一个好演员需要给他很多的特写,因为如果你给他一个大全镜,你看不到他脸的表情,你给他一个背身也没有用,所以一定要去关注,如果是一个好演员一定要给他一个特写,一个眼睛、一个脸部的表情,可能眼毛微微的一动,可能就抓到了另外一个感觉。所以他很会用演员,他很会知道这个演员适合于什么样的拍摄方法。

在商业巨制大行其道的同时,由第六代导演代表的另一种电影生态也逐渐浮出水面。刚刚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的《三峡好人》与“黄金甲”正面对抗,可算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导演贾樟柯对中国电影全面平衡发展的期许。在他的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因素的考量,非职业演员的朴素表演模糊了剧情片和纪录片的界限。

贾樟柯:我觉得他(韩三明)特别有想象力,对人情事理、对所谓我们演员要研究剧本啊什么,他看一看都明白。我一开始的时候,我在《三峡好人》里就是有一笔,他前妻问他,你为什么早不来,晚不来,16年你才来看我。然后我在剧本里就写,春天的时候,矿里出了问题,我压到底下了,不知道是生还是死,我就想我如果能活着出来,应该去看我的孩子,我写的时候自己还流眼泪了,写得不错。然后演的时候,他演得也很好,三四条就过了,那就转场拍别的。他说,哥,能不能再拍一个我不说这些的,我觉得很吃惊,你不说人家怎么知道你为什么16年了,偏偏现在才来。他说这东西谁都能想到,他一说特别提醒我,我觉得不说反而那东西想象会更好,就一个矿工16年他会经历什么,遭遇什么,他会怎么改变自己,我觉得大家都可以想象,那个空间更大,所以我觉得这就是非职业演员他们的创造和导演怎么互动,来帮助这个电影完成。

与此同时,电视剧创作方面则表现出了“编剧为王”的新趋势。2003年麦家出版了小说《暗算》,其塑造的另类谍战英雄令人拍案称奇,被作家莫言誉为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并在2008年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麦家:我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天才,人家说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我说是天才创造了历史。但是是谁创造了天才?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天才。这个过程其实是这样的。一百个人当中不一定有一个天才,但一万个人当中肯定有一个奇人、天才,这就是华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精英人士,是因为它本身的人口基数特别大。所以天才其实是,我觉得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来说,天才就是很重要的一种人,他们在改变着我们的历史。可能他一个晚上的一个念头,一念之间,他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直在书写天才,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我们历史的改变者或者创造者。

2005年由作家麦家亲自操刀参与编剧的电视剧《暗算》大获成功,它不仅捧红了主演兼导演柳云龙,也让谍战剧成为了电视剧市场上的宠儿。

柳云龙:《暗算》的时候还是初出茅庐,或者说《暗算》的那一次的导演行为属于无奈而为,也找了一些人谈拍这个剧,但是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可能彼此的审美、想法不一样,但是这种不一样不能讲对方是错的,我的就是对的。其实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我突然发现其实好多画面已经在我脑子里了,或者说拍摄方式、造型方式、影像方式,包括后期对声音、对音乐的这些想法,其实我全都有了。那会儿反正也不知道这是导演的想法,我就觉得审视剧本每一场戏的时候,我基本上还能知道怎么去拍,所以到最后我想想那就自己来吧。包括对王宝强的要求,当时那个瞎子是一个闭着眼睛的瞎子,我就和宝强聊,我说宝强,你能否睁着眼?叫“睁眼说瞎话”吧。

柳云龙:即便是个瞎子,睁开眼睛以后他也是生动的,他发现一种声音的时候,他的眼睛还是不一样的,动作还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在国内的影视剧当中,那一类人物之前之后都还没有过,到今天还没有再出现一个阿炳那样比较另类的人物。

可以说麦家作品的成功影视化带动了整个谍战剧类型的繁荣创作,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成功的编剧对于电视剧作品的重要性。而另一位作家兼编剧则直接用自己的名字,进一步扩大了编剧的影响力。因为电视剧《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作品的热播,“海岩剧”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并受到观众的认可与追捧。2003年,电视剧《玉观音》红遍大江南北,编剧海岩也因此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引人入胜的侦探悬疑题材加上偶像风格的情感演绎,让“海岩剧”自带“造星体质”,毫无悬念地捧红了初次走上荧屏的女主角孙俪。

孙俪:那时候导演先见了我,海岩老师当时没说什么,觉得可能年龄太小了。第二天海润的老总就找我谈话,就说“导演和我都觉得你合适,但是海岩老师觉得你年龄偏小,别的没什么,就觉得年龄太小,是不是能掌握安心这个角色,因为她的内心太复杂了。”当时他们就要我表态,我当时我就讲,我说“没关系,我一样会继续学习,但是如果不让我演的话,还有下次机会。”虽然自己很轻松说出这句话,但是自己心情是很沉重的。因为不知道你付出几个月努力,结果是什么。因为你知道,我除了学习表演,台词,导演要求,他说我说话声音音量不够,让我学学声乐,然后学了跆拳道,因为这戏里有开车,还专门去考了一个驾照。我那驾照就是那时候考出来的。还去学了游泳,就学了好多好多的东西。

}

关键词:家庭伦理 电视剧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恰逢中国电视剧春华秋实的六十一载。作为新中国社会变迁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中国电视剧以文艺的方式传递时代的声音,用深邃的目光关注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用温暖的情感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印记和变迁,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精彩荧屏,光影交织,影射出新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时代变迁。这里既有寻常巷陌家长里短,也有英雄儿女传奇史诗。这里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有大历史的风云变幻。

1958年6月15日,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以直播的形式登上荧屏,在一个甲子的轮回中,中国电视剧诞生的61年犹如时光回廊,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光荣历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荧屏传递了时代声响,带领观众们一同感受电视剧发展长河中璀璨耀眼的优秀作品,这些电视剧秉承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理念,饱含几代电视工作者深沉的思考与博大情怀的心血之作,描绘出新中国70载飞速发展与光辉历程,生动反映出当代人们的生活与社会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光辉历程,而家庭伦理剧,作为电视剧的主旋律,相当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缩影,折射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反映着人们的思想生活观念,见证着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演绎了多彩荧屏观照家庭伦理道德、观察时代发展的客观现实需求。

一、社会巨变下,家庭伦理电视剧里展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用”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电视剧发展六十一载,电视剧在记录社会变迁的同时,也是人民生活最忠实的记录者,反映在衣食住行用等细枝末节之处,展现着人民在物质生活层面的改变,引发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集体怀旧和思考,也带领观众重新回望了六十一载的峥嵘岁月。

在生活艰苦的70年代,粮食非常缺乏。电视剧《黄土高天》中,赵秀娟(王海燕饰)与母亲为躲饥荒从安徽逃到陕西金水,遇到了秦学安(董勇饰),而秦学安的家乡丰源的村民也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其中有个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支书张天顺(马少骅饰)为迎接检查团向公社借粮食,却连一粒米都没借到。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香港澳门回归,中国人的全球视野进一步开放,移民潮、出国热兴起;互联网开始普及,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尽管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时代巨变的转型时期,但电视剧中所表现的,却更多是平凡百姓生活中的变迁。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郭小洋与叶琪的西式大餐,成为年轻人追随的饮食潮流。进入新时期,追求健康营养的现代生活理念回归,《盲约》里,夏天的饮食讲究养生时尚,反映出现代人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电视剧中记录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迁,见证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时代在变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在于饮食的变化,还在于家用电器的升级换代。80年代,录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三大件。《新一年又一年》从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及凡人小事入手,讲述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故事。为了增强代入感,主创团队在化妆、道具等细节上下足功夫,既要与当年的风貌相吻合,又要体现前后的时代变化,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时代体验。为了给观众呈现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该剧甚至不惜成本,计划启动一万平米以上的场景搭建。在人物塑造方面,从言谈举止到服装造型,从性格成长到与周围人关系的变化,都尽力做到符合年代的特点,积极追求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和时代共鸣。《新一年又一年》里全家围坐在一起收看电视的场景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90年代,“大屁股”台式电脑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春风十里不如你》里新一代的年轻人开始通过电脑发邮件、聊QQ,网上冲浪成了90年代新中国飞速发展的标志。后来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取代了笨重的台式机,能够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开始成为时尚。而现在,智能化的家电进一步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欢乐颂》里的平板电脑,《恋爱先生》里的大屏电视和扫地机器人都见证着新科技、新家电的诞生和普及,反映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除了家用电器,通讯的变革也让生活变得更智能、便捷。从书信、电报、磁石电话、程控电话、BP机到3G、5G智能手机,电视剧如实地记录了通讯方式发展的里程。在《渴望》、《黄土高天》等电视剧中,都有用书信作为媒介传递情感的镜头。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话逐渐普及的普及,《父母爱情》中安杰与江德福电话联络需要总机接线员转接,而在《过把瘾》中,方言联系贾玲已用上了程控电话联络。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传呼机,《我爱我家》贾志新腰里别上BP机,一定程度上成为身份的象征。之后兴起的砖块式“大哥大”,同样也因价格昂贵,成为少数人拥有的稀罕物件。《你是我兄弟》中马学军发迹后,用上了“大哥大”,成为商场成功人士的标志。过了几年,2G手机的普及让“大哥大”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3G、5G智能手机时代,多屏生活成为常态,《美好生活》隔着微信视频聊天直接相亲,《外科风云》里急大夫陈绍聪通过手机进行远程会诊,手机成了生活必备,成了最便捷的多功能智能工具。在改革开放后拍摄的电视剧中,八十年代,摩托车成为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九十年代后,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小轿车作为出行工具进入农村家庭并迅速普及,农村、城市交通网四通八达。而近几年,飞机、高铁更是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节省了出行时间。

电视剧《我爱我家》中,每家每户仍凭借粮票购买粮食,改革开放后,粮票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家庭支付方式完成质的变化。《情满四合院》中何冰饰演的“傻柱”用攒的现金买了新皮鞋和化妆品来讨好对象,现金成为主要支付手段,没有现金就缺少幸福感。自九十年代开始,电子商务逐渐取代上街购物,传统的银行支付变成在线支付,《欢乐颂》中杨紫饰演邱莹莹经营网店,所需物品均可直接从网上订购并完成支付。《亲爱的她们》中随处可见的扫描二维码租借共享单车。2017年后出品的电视剧中,使用微信红包和支付宝在超市购物,动动手就可以完成消费的背后,是科技的革新与新业态经济的飞跃。

光影岁月,不同年代创作的电视剧记录着中国社会变化的点点滴滴,于衣食住行用等细枝末节之处,展现着人们在物质生活层面的改变。从千篇一律到个性张扬,从质朴简单的“黑白蓝灰”到潇洒搭配,时代改变了着装,衣着为时代添色,电视剧成为人们审美进步的见证者。从物质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玉米馒头、腌菜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到生产队承载着集体的回忆和同吃同住的美好情感,再到音乐衬托下的西式大餐,成为年轻人追随的饮食潮流,步入当今社会,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回归,小小餐桌上的饮食变迁,映照出的是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从自行车到轿车,从火车到高铁,城市交通网四通八达,电视剧成为科技进步的见证者。时代在变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在于吃穿住行的变化,还在于通讯工具和家居用品的进步。

二、家庭伦理剧直击社会困境问题,理性解答深入演绎家庭问题,成为主旋律电视剧。

六十一年来,电视剧发展不仅记录了衣食住行的物质变迁,更见证了人们精神观念的丰富与进步,家庭伦理价值观的变化。

作为电视剧的一种创作类型,从题材角度命名的家庭伦理剧顾名思义以反映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为题材的电视剧,它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以家庭为基本的表现对象,通过家庭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探讨爱情,婚姻,孝道等伦理道德问题,并超出家庭伦理范畴扩大到社会伦理,由家而国,通过个体家庭的伦理道德映射国家社会的道德价值,以达到提升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目的。

1990年播出的《渴望》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家庭伦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该剧是由鲁晓威、赵宝刚执导,张凯丽、李雪健、黄梅莹、孙松、蓝天野主演的家庭情感电视剧。通过揭露文革那个社会动荡,是非颠倒的年代,讲述了两对年青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此剧一经播出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温柔善良的惠芳、憨厚老实的大成......这些形象深入人心,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渴望》在1990年播出火遍大江南北,该剧将人生、人性的一切有机地溶入到社会大时代的背景中,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淳朴价值观,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具有较高的社会审美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家庭伦理剧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两性关系、婚姻伦理、家庭责任等更具私密化、更微观的问题上。1994年,由王朔《过把瘾就死》小说改编、赵宝刚执导的八集电视连续剧《过把瘾》开创了表现婚姻生活、探讨婚姻质量的婚姻伦理剧的先河。经历了《结婚十年》《浪漫的事》《中国式离婚》《金婚》之后,我国家庭婚姻伦理剧的创作不断走向体系化。电视剧《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以较长的时间跨度,写出了“升斗小民”的胡同人生。这些作品,不回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坎坷,不掩盖底层人物生活印记,让生活的真实与质感回到现实题材的艺术叙事之中。这些作品中的人物,让人感觉就在你我身边。这种贴近感、代入感,是现实题材作品中应有的本色。正是这种久违的生活气息,让观众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感受着生活中的歌与笑、情与理、爱与恨。在深情回望历史的讲述中,人物一点一点走出艰难的困境。在充满憧憬的现实面前,这些底层人物也渐渐成长起来,梦想变为现实,人生境遇更为宽广。他们的故事,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人生哲理最生动的写照。这些鲜活平凡的人生故事,始终牢牢把握一条价值主线,身份的卑微不等于精神的卑微,人格的强大远胜于物质的强大。正是这条价值主线的引领与提升,让平凡生活有了积极的价值承载,让人生哲理有了生动的故事性表达。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众多的电视剧类型中,家庭伦理剧正越来越多地获得广大观众的关注及喜爱。家庭伦理剧没有涉案剧、谍战剧那样充满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历史剧那样恢宏的场面和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也不具备青春偶像剧那样青春靓丽的偶像阵容。它所讲述的都只是发生在寻常百姓家中最为普通的生活故事,生老病死、儿女情长、原生家庭,一直是中国观众最青睐的类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急剧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必须在新的经济和生活秩序中寻找新的位置,重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戏如人生;剧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部优秀的伦理剧总是轻而易举地跨越地域、年龄和文化的差异,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诉说“好人一生平安”的《渴望》到探讨婚外恋问题的《牵手》,从塑造了“城市阿Q”张大民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到表现中国式“七年之痒”的《中国式离婚》、《结婚十年》,十几年来,家庭伦理剧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一朵奇葩。刘慧芳、夏晓雪、宋建平等形象成为观众心中品评认识现实人物的一个理想参照。

2007年后,家庭伦理剧收视率一路走高,剧中的主演徐帆、冯远征、刘若英、梅婷、郭晓冬、张国立、蒋雯丽、陈建斌等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人物,剧中人之间形成的每一次冲突都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应,一夜之间,仿佛回到了“万人空巷看《渴望》”的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前几年轻松诙谐的古装戏、韩剧盛行,惊险新奇的重拍反特剧的流行,家庭伦理剧的再次兴起体现了当下社会心理和情感需求的细微变化。以《新结婚时代》、《孝子》、《金婚》为代表的这一批伦理剧的再度兴盛并在观众中间产生的强烈反响,体现了扎根于生活和时代的艺术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婆媳矛盾、夫妻感情、裸婚蜗居……越来越多紧贴当下普通人的家庭关系、生活苦乐和情感追求的家庭伦理剧亮相电视荧屏,它们在亲近观众、引起共鸣的过程中将人们的生活对象化,引发观众对自身生活观念的反思,对重塑社会道德伦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

告别以家庭叙事为主的家庭伦理剧后,职场女性的崛起为家庭伦理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一部《奋斗》火遍全国,剧中倔强骄傲,成熟独立的夏琳一角成为新一代女性的代表。之后,越来越多的荧屏女性告别了“男权附属”、“家庭主妇”的传统身份定位,成为新时代中职场、家庭的主力。尤其近年来,《欢乐颂》中性格迥异却都独立自强的“欢乐五美”,《我的前半生》中潇洒帅气、干练果决的唐晶。同时,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爱情婚姻观念也随之变化,从《天伦》中的包办婚姻到《渴望》中的自由恋爱,再到《我的前半生》等剧中独立的婚姻观念,纷纷映射出时代变迁中,我国女性对婚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018年,电视剧《都挺好》是继《欢乐颂》《大江大河》之后,正午阳光团队对阿耐作品进行的第三次影像化呈现,通过对苏家五口人的悲欢离合向观众展示了当下家庭生活百态,该剧不同于以往聚焦“婆媳矛盾”“婚姻关系”“家庭教育”等都市家庭题材剧。电视剧《都挺好》关注现代社会原生家庭纠葛带来的成长创伤问题,从苏明玉(姚晨饰)这样一个独立女性的视角出发,进入到一个普通家庭里,去展现剧中人物在处理原生家庭与自身、与新生家庭关系时的种种矛盾,揭示了剧中人物面对各种矛盾时,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并从中获得成长的生活真諦,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通过良性沟通实现亲情回归的故事。其贴近现实的情节,极富生活气息的画面再次引发观众对原生家庭矛盾的共鸣与思考。

改革开放40年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人们既感受到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巨大享受,同时也越来越感到随之而来的压力。这个时候,“家”就成为一个平静的港湾,人们越发依赖家的温暖来抚慰在激烈竞争中受到的创伤和产生的失落感。在《亲兄热弟》中,一直在街头巷尾“闯社会”的老三受到亲情的触动,终于和大哥、四弟生活在一起,慢慢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坏脾气,走向正道。4个兄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嫌隙,但当其中一个遇上很难过去的坎儿时,兄弟们毫不犹豫伸手相助,这些情节使观众感同身受,沉浸其中。在由演员严敏求分别饰演母亲、剧情也有些相似的伦理剧《孝子》和《家有爹娘》中,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使得每次家人相聚都成为一次相互折磨,但是每当家庭成员面临巨大的变故,家人会倾其所有给予帮助并且帮助得“到位”。由于社会的开放,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多地出入社会职场充当社会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也日渐疏淡,家庭的情感绿洲出现荒芜化的征兆,家庭道德价值标准失落,家庭责任感淡漠,性道德观念淡化,家庭成员交情感交流弱化,离婚率持续升高,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婚外恋与包二奶,家庭暴力以及家庭小型化对亲人关系的阻隔等家庭问题、危机,都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亲情原则的背离,严重挑战着家庭原有的情感基础,损害了社会风尚和伦理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团结,成为制约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变化,不再是衣食温饱问题,而是以精神生活的健康、家庭的和谐为重心。以人为本,处理好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已经是时代交给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崭新命题。家庭伦理剧作为一种最贴近时代,表达普通人的心声,揭示出新的社会问题并提供一种现实解决方式的艺术形式,无疑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新的历史时期,穿越剧、宫廷剧、武侠剧的热潮已经退去,家庭伦理剧重磅出击,占据了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些家庭伦理剧取材当下紧扣现实,依然保持了以往的通俗性,其中的家长里短、亲情爱情、家庭纠纷、世态炎凉和背后的道德伦理探究,能够极大地满足观众观看过程中的“平视感”,让观众在独特的观赏体验中得到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价值观和人生观得到重新的塑造,体现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趋向,与现实构成了新型的对话关系。同时,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也为此类创作提供了一些新的艺术期待,对于电视剧创作人员来说,新的时代呼唤契合新时代精神、给人以启迪和生活勇气的优秀精品。对于每个观众来说,树立正确的的家庭伦理价值导向,树立坚定的家庭责任感,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体,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家庭伦理剧走俏荧屏,其实反映了观众希望借助多彩荧屏观照现实生活、观察时代发展的客观现实需求,也部分反映了观众通过荧屏观照人生,并反省自身的内在精神需求。家庭伦理剧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的大众文化产物,可以洞悉、阐释人类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应该将传统文化与伦理价值整合进叙事之中,多一些文化性、审美性、精神性。不应一味强调给观众快餐式的体验,而应在冷峻尖锐问题中折射个体的生命、精神,去欣赏岁月,触摸、感受生活,赞美美好事物。

新中国成立后,在电视剧发展的六十一年里,多如浩瀚星河的优秀电视剧不断涌现,多元化体裁与题材的作品一步步推动着中国电视剧开拓出主旋律和娱乐性多样化的创作格局,同时不少承载着时代印记的电视剧精品也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见证和记录了人们在社会生活等层面的变化,电视剧里展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用”的变迁和精神观念的变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又珍贵的历史记忆。

新中国成长历程见证了电视剧61年的发展,电视剧从题材、类型、风格、概念等方面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听,成为一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名片”。“把脉时代进程、深掘生活底蕴、引领百姓认知”始终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良传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此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匠心精神创作,是电视剧从业者应肩负起的社会责任。2019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化艺术繁荣和电视剧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电视剧工作者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发扬工匠精神,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发扬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敢于描写社会真实,善于塑造典型人物,长于文化传达和历史反思等方面的魅力,以富有吸引力的故事和充分角色化的表演,为观众奉献精彩的“中国故事”,努力用新的影像故事为人民存像、为时代留影,脚踏实地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来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1】刘宏, 《电视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2008-6

【2】《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新华出版社,1999 李琳

【3】晏萌,石群峰.中国电视剧产业如何再续辉煌[J].传媒,2009 1

【4】吕乐平《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花秋月何时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