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以申请回自己北京吗?

标签:大学, 中国科学院, 上海科技大, 中国科技大

网上看到新闻:中国科学院要办一所新的大学:上海科技大学。

科学院已经有了一所自己的大学:地处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什么还要在上海再办一所科技大学?

如果我是一个大学的创办人,我想要创办一所新的大学,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办学的内容、形式、人才、选址。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人才。如果能把最优秀的学者招进了学校,吸引了最优秀的学生都来考这个学校,那这个学校一定是世界一流的学校。

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在办学方针和内容形式上大概没有太大的区别。重要的区别就在地点了。

选地址的考虑有哪些?你可以考虑山清水秀,你可以考虑交通发达,你也可以考虑八卦风水,但最主要的还是考虑人才。考虑学校建在什么地方,最能把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

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会考虑什么?除了学问本身(学问在哪里都是学问),你会考虑你自己的职业前途,学校的学术氛围、学校的同事、你的薪水和经费,你也要考虑你家庭的生活,你更要考虑你子女的教育。那么,你希望在哪里生活?你的太太希望在哪里购物逛街?你和你太太希望你们的孩子在哪里长大?是在合肥,还是在北京和上海?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一个学者来说应该很容易。

这样我们就很理解为什么中国科学院要在上海办一个科学院自己的大学,可以和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相媲美的大学。

但是科学院已经有了一个大学。如果中国科学院立志办一个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大学,为什么不把地处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搬回北京或上海呢?

中国科技大学1958年创建于北京,1970年搬迁到安徽合肥是文革时期计划经济均贫富文化的产物。当年中国科技大的人才是计划经济“计划”过去的。现在全中国都市场经济了,市场经济不再向中国科技大输送人才。为什么不让中国科学院也市场经济一下,把中国科技大学按经济规律搬回北京或上海呢?看看世界上的一流名校,有几个不是在文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呢?

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学校已经很难了。办两所,科学院有这个精力和财力吗?中国有这么多一流的学者吗?科学院是想哪个“科技大”更发达?有了上海科技大,30年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还能是“中国”科技大吗?

办大学不是开饭馆,今年开了明年关。办大学是一个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乃至万年大计。中国只有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要不全力支持现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给她比北京、上海优惠的多的政策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要不把她迁到北京或上海,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注: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都在伦敦附近。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波士顿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也是美国文化和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耶鲁大学离纽约和波士顿都很近,普林斯顿大学离纽约更近,都是吸引文人学者愿意去居住的地方。

每个省份和城市应该有自己当地的大学,但代表国家水平的大学还是建在代表国家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更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品牌的建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俞强科学网博客。

}

可以转。目前的政策是,女性不满40男性不满50即可以转。不过你必须先在北京上保险,按新参上,上够2个月之后才能转,而且是由用人单位转,因为很多需要用人单位盖章的。
需要提供原参保地开具的《参保缴费凭证》原件;用人单位填报跨省流动就业人员签字的《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申请表》;与用人单位签署的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户口本等。
我刚给我一个朋友办完,具体的建议你自己上社保的网站查一下。
这个是北京社保网上服务平台的网址,你去里面的办事指南里查,你这种情况属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你属于转入。
另外说一下,转也只能转养老和医疗,不过对于本人来说,这两个险也是最重要的。
另外,北京的社保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这五险都是强制性的,就是说必须都交,生育险只要交了,就可以享受和北京市户籍一样的待遇(这以政策是2012年1月刚开始执行的),另外,生育险缴费满9个月只有,发生生育费用可以享受生育津贴。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这次生育,是符合政策要求的,超生的肯定不行。
以上我说的都是北京的政策,上海的,我就不清楚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

北京是中国首都当然比上海对外地人好多了!仅从上海拒绝外地老人免费乘坐公交(本地户籍老人发交通补贴形式),而北京只要居住半年以上就能享受公交和园林免费一事就立判谁对外地人友好一些!




本人坐标上海,出生在上海,在北京念的大学,所以也在北京生活了四五年。

个人感觉,从政策上说,相对于北京,上海对外地人来说更友好一点。

上海本身的包容度更高一点,本来也有很大比例的外来人口及其后代生活在这里。

政策上拿落户口举个例子,虽然并不是所有进入北京或者上海的人都需要获得当地户口的问题,但从这一点上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上海居住证积分达标,七年就可以申请居转户了,对于优秀人才也有很多落户政策,博士基本可以一年内落户,清华北大的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申请落户等等,而北京户口要难获得得多了。




对待为照顾孙辈而随子女进城的老年人,北京的优惠更好。只要常住半年,领了暂住证 ,就可申请老年优待卡,享受与北京老人相同的待遇,年龄也只要60周岁(据说现在更低)。一次随女儿常住上海的老朋友来京玩,讲到了有关老年优待卡一事,得知他因故不能随迁户口至上海,所以退休后居住上海八年了,还是不能申领老年优待卡。




上海发展由来已久,上海被全国乃至世界称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都市,很多外地人去讨生活时,北京还是出了胡同就是农村的景象。别说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是2000年以前,北京三环四环还是大片田地。奥运会是京城规模和气质的转折点,是政策原因的突然变化。几年的时间突然变成大都市,大批人过去工作,定居,生活,让本地人搞不清北京变这么好的根本原因,觉得不是机遇,而是有种不适的情绪,不想承认北京短时间的变化是因为国家政策和外地人的涌入。而上海不一样,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模式,是承认外地人的作用,甚至,只认有本事的人,不管你是哪里的。




上海更友好一些,长三角的商业环境整体也比京津冀好很多。







这种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大中华没有种族歧视更没有什么外地人内地人之分至于政策全有中央制定。不要挑事了!




大同小异,都是特大型城市,都需要控制人口总量,都属于你再骂再后悔,照样不断有所谓低中高端人口不断涌入的城市。

一般拿取得户籍和缴纳社保的年限和金额等要求来比较,也经常会根据实际人口数调整。硬要比较的话,北京国家行政机构和央企总路更多,所以,对能加入这些单位的外地人来说,进一步落户相对容易。而上海,则加入企业的更多,老老实实工作交金。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对外地人落户的薪资要求还是更高一些。

生活角度,上海更宜居,这个不用多说了,虽然北方应届生更愿意去北京(地理距离优势)。

去年开始,上海加强对在上海落户条件满足(7年)的新上海人切实给予户籍的速度和效率(以前满足条件还要悄悄卡一卡),很得人心。同时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给所谓高端人才不断提供人才公寓外,现在专门针对保洁员和快递员推出了廉价宿舍型公租房,照顾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活。

正如张文宏教授所说,上海,是一座不欺负老实人的城市。




都很排外吧相对深圳不排外




如果仅仅是从网上的评论,北京人对外地人是不友好的,都是希望外地人离开北京、不要来北京、都回老家建设你们自己的家乡……因为上网的年轻人居多,所以可能只能代表部分人的观点,而生活中北京人还是比较包容的。一线城市还是广州深圳不那么排外,一定程度上外地人对这个城市还是做出了贡献的,也因为外地人多,负面的也是有的。繁荣是因为人多,人多肯定会繁荣,我国西部地区大城市相对比较安静一点,经济稍弱一点,人员流动少一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现在可以去北京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