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训练2篮球比赛中,投篮的球触及篮圈进攻队员可以触及命中率指的是投中次数和投篮的球触及篮圈进攻队员可以触及次数的比值在?

记录新消费商业史,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浪潮导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食品饮料作为消费必选品韧性十足,业绩确定性强。

作者 | 陈雯、李滢、叶柏良

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再度来袭,严峻的防疫形势对居民的消费欲望造成一定损伤,消费市场整体疲软。4月社零同比增速跌至新低,但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社零同比逆势增长,凸显出食品饮料作为消费必需品的强劲韧性。

“民以食为天”,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国内经济的背景下,“米袋子”、“菜篮子”仍是居民消费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我们推荐以下三条投资主线,①短期疫情受益:疫情期间加速催化、成长空间广阔的速冻食品板块;

②中期基本面改善:高端化趋势持续、夏天旺季即将来临的啤酒板块;提价转嫁能力强、竞争格局优化的乳制品板块;

③长期稳健价值:头部品牌集中化趋势显著、抗跌能力强的白酒板块;必需品属性强、盈利空间有待释放的调味品板块。

我们认为,近期政府陆续推出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疫情常态化下消费有望逐渐复苏。前期食品饮料龙头高估值已被市场充分消化,板块估值与业绩双杀的至暗时刻已过,优质赛道的食饮蓝筹由于调整较多已经具备性价比。

在新冠疫情形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食品饮料作为消费必选品韧性十足,业绩确定性强。建议关注高端、次高端白酒公司,以及啤酒、乳制品、调味品、速冻食品等行业细分龙头的投资机会。

行情回顾:H1消费偏弱,板块股价表现平淡,疫情下食饮业绩增长稳健。上半年宏观经济偏弱,消费疲软,申万食品饮料指数自年初下跌13%。一季度白酒、乳品、预加工食品与调味发酵品业绩表现亮眼,营收与利润同比两位数增长。

投资主线一:疫情深度影响市场,催生新产业。疫情期间,消费者的一些消费习惯得到养成,变化中催生长期需求。居家消费场景增多,“懒宅经济”相关受益板块值得关注:速冻食品。

投资主线二:基本面边际向好,Q2业绩可期。报表窗口期即将到来,食饮板块Q2及后续业绩备受市场关注,我们认为在消费需求回暖、盈利能力改善等因素影响下后续基本面及报表边际向好的板块值得关注:啤酒、乳制品。

投资主线三:长期增长稳健,用时间换价值。在当前疫情局势仍然严峻的不确定环境下,我们建议关注长期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龙头手握定价权的细分板块:白酒、调味品。

风险因素:政策风险、食品安全风险、疫情风险、经济增速不及预期风险。




1.1 经济背景:疫情影响下消费疲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

国内疫情多点持续爆发,居民消费疲弱,社零增速放缓。2022年疫情卷土重来,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截至5月29日,我国新冠疫情新增确诊数分别在3月中旬和4月末出现两波高峰期,新增无症状病例数也在4月激增。新冠疫情持续三年多的时间仍在反复,各地今年起采取了较去年更严格的防控政策。

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疲弱,线下实体经济尤其是旅游、餐饮、百货等行业受挫。社零增速跌入负值。

2022年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8142亿元,同比-0.2%,4月受多点疫情爆发影响,同比增速降至-11.1%,下探至2021年来历史新低。其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等必选品增速放缓,但仍维持同比正增长,展现出必选消费的强劲韧性。



宏观偏弱,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低于疫前水平。2022年国民经济稳步恢复,但受疫情影响总体宏观仍偏弱。22Q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较21Q4微增0.91pct至6.32%,但低于疫情前2019年Q4水平(+9.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5.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由21 Q4的7.67%降至22Q1的7.04%。


1.2 行情:食饮指数H1表现平淡,各子板块股价分化明显

上半年股市整体表现不佳,食品饮料板块涨幅靠后。2022年上半年,股市整体表现不佳,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30个行业指数走势下跌,仅煤炭指数上涨。食品饮料行业年初至今(截至6月8日)下跌13.01%,跑赢沪深300指数1.58个百分点,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7,增速排名靠后。上半年多地疫情爆发,食品饮料板块受疫情冲击较大,股价表现较为平淡。


上半年食品饮料指数震荡下行,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今年前两个月,由于21年下半年股市整体上涨较多,沪深300指数与食品饮料指数均进入阶段性回调。

第二阶段:3月后上海疫情爆发对股市造成极大冲击,食品饮料指数急剧下行,3月29日跌至上半年最低点。

第三阶段:3月末至今,食饮指数与沪深300指数均进入底部盘整阶段,随着疫情控制稳中向好,国家出台消费券等政策刺激国民消费,投资者消费预期回暖,4月中下旬至今食品饮料板块跑赢大盘,疫情之下食品饮料作为消费必需品的韧性在资本市场中得以展现。


白酒板块3月末触底反弹,长期韧性较强。白酒作为可选品种,疫情期间板块整体经营面临较大的压力及不确定性,但3月末随着动销逐步恢复,市场信心增强,叠加板块龙头一季度业绩表现优异,贵州茅台及五粮液股价快速触底反弹,白酒板块迎来拐点,5月末白酒表现强于大盘。

啤酒板块3月起明显承压,4月至今表现有所恢复。啤酒板块自3月初上海等地疫情爆发后,餐饮、夜场消费冻结,收入和利润受到较大冲击,市场预期较差,指数一路下滑。随着啤酒销售旺季来临,啤酒板块4月中旬开始反弹,逐渐跑赢大盘。

乳品领跑子板块,调味品股价疲软。乳品行业21年及今年一季度业绩亮眼,疫情影响下抗跌能力强,表现相对出色。调味品板块由于疫情冲击餐饮市场,B端需求收缩,股价表现较为疲软。

预加工食品21年业绩不及预期,股价深度下行。预加工食品板块前期估值较高,21年行业龙头业绩增速低于市场预期,导致一季度股价深度下行,但一季度业绩表现回暖后股价触底反弹,当前处于盘整阶段。


1.3 业绩:一季度营收稳健增长,白酒、乳品与预加工食品表现亮眼

食品饮料板块22Q1营收稳健增长,归母净利增速居前。2022年一季度食品饮料板块维持稳健增长,营收同比增长7.68%,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从21年的第21名上升至第1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8.14%,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从21年的第16名跃升至第8,同比增速位居申万一级行业前列。



食饮板块22Q1盈利能力有所改善,白酒、乳品与预加工食品三个子板块表现出色。22Q1食品饮料板块盈利能力有所改善,毛利率、净利率明显反弹,费用率稳步下行。

2022Q1食品饮料行业申万三级子板块中白酒、乳品与预加工食品三个子板块表现出色,营收增速与归母净增速排名均占据前三席。除了以上三个板块,啤酒与调味发酵品的归母净利也维持同比正增速,其余子板块同比下跌。



食品饮料板块处于历史估值低位,多个子板块明显低估。从五年跨度的区间估值来看,目前食品饮料板块处于历史估值低位,估值百分位为32.25%。

细分赛道来看,多个子板块明显低估,调味品五年内最高估值为103.05倍,最低估值为32.53倍,当前估值仅为38.94倍;烘焙食品/保健品/预加工食品/啤酒/零食板块当前估值均低于其历史平均值,当前历史估值百分位分别为5.00%/9.77%/14.01%/17.88%/22.83%。




2.1 速冻食品空间广阔,各品类独特优势未来可期

我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超千亿,对标海外人均食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从2016年105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850亿元,CAGR为11.89%。2020年疫情爆发后速冻食品市场发展走俏,同比2019年疫前水平增速达20%。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数据,2020年2月到11月,天猫平台上的速冻食品平均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431%。从人均食用量角度,国内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据艾媒咨询统计,2019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速冻食品食用量中,美国人均速冻食品食用量最多,达到60kg;欧洲/日本速冻食品人均食用量为35/20kg,而我国人均食用量仅为9kg,是美国/欧洲/日本的15%/26%/45%,发展潜力较大。


速冻米面具有先行优势,速冻火锅料火热发展,预制菜加工食材迎来风口。

在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消费者购买速冻食品类别分析中,消费者购买频率最高的速冻食品分别为火锅食品类、肉类、饺子类、汤圆类、油炸小食类、面点类、水产类,除速冻米面制品与火锅料传统品类外,肉类、水产类等预制菜肴加工食材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速冻米面:赛道较成熟,传统品类需求平稳,新品类打造大单品驱动行业成长。速冻米面制品是以小麦粉、大米、杂粮等谷物为主要原料,或同时配以肉、禽、蛋、水产品、蔬菜、果料、糖、油、调味品等单一或多种配料为馅料,加工成型(或熟制),经速冻工艺加工制备的食品。

速冻米面制品主要定位为传统主食替代品,速冻水饺、速冻汤圆、速冻面点三大品类被称为速冻食品老三样。根据观研天下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速冻米面市场规模达约677亿元,年CAGR为5.72%。

在水饺、汤圆等传统品类需求平稳叠加消费者需求升级影响下,各企业加大新品推出力度,市场上不断有手抓饼、油条、广式面点等大单品爆发,驱动速冻米面行业继续成长。

销售渠道以C端商超为主,但C端线上渠道较为分散,主要品牌线上渠道市占率较低,目前业内龙头在向体量更大、盈利空间更广阔的餐饮渠道推进。

速冻火锅料:直接受益于火锅热快速发展,集中度较低。速冻火锅料主要指用作关东煮、火锅配菜和麻辣烫等的速冻调制食品,速冻火锅料制品市场上主要指速冻鱼糜制品与速冻肉制品这两类。

近年来,得益于火锅文化的兴起,速冻火锅料迎来快速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速冻火锅料市场规模达462亿元,虽受疫情影响2020年市场规模略有下降,但年CAGR仍达到10.42%,其中年CAGR为10.48%,明显高于速冻米面制品同期水平。

速冻火锅料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餐饮消费场景,有望成为速冻食品行业发展的重点。行业目前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上安井食品作为速冻火锅料的龙头企业其市占率仅为9%,五家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总和也仅20%。

伴随龙头加快扩张步伐以及监管强化,龙头企业的优势逐渐凸显,火锅料行业有望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速冻火锅料的销售渠道为小型B端:中小型餐饮门店、酒店、外卖店等。随着火锅逐渐从餐厅走向家庭,C端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速冻预制菜肴:处于发展初期,有望成为新的蓝海赛道。

随着餐饮行业连锁化率提高,食材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快捷安全成为发展主流,在国家大力发展冷链技术与行业政策红利的支持下,预制菜契合餐饮企业面临成本压力急需降本增效诉求,迎合Z世代消费者健康饮食需求,满足疫情催化下“懒宅人群”方便省时菜品要求,多重利好因素共振促进预制菜肴赛道的快速成长。

根据欧睿数据,2020年我国C端成品速冻预制菜肴销售额为439亿元,较2019年增长11.8%,年CAGR为8.1%,2020年疫情期间销售额实现逆势增长。

资本纷纷加码入局,三全食品在2016年成立子公司郑州快厨,以开拓国内餐饮用速冻菜肴市场;安井食品实现产品结构创新,进军速冻菜肴细分领域,2018年成立“冻品先生”外协事业部;2021年中国预制菜投融资迎来高峰期,超22家预制菜赛道相关企业先后完成融资,其中味知香成为A股预制菜第一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式餐饮口味众多,各企业仍在探索适用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以及口味还原度较高的菜品,食品安全问题同样是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之一。



2.2 冷链技术进步稳保速冻食品安全高效供应

冷链技术进步为速冻行业发展提供支持。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21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117亿元,6年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13.25%,保持较快增速,市场规模有望在2022年突破4500亿元。

其中,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系统实现产品冷冻加工及冷藏的核心设施,也显现了快速扩容的良好增势。我国冷库总量2016年为4200万吨,2021年达到8205万吨,实现同比增速15.89%,年均复合增长率14.33%,尤其是2020年与2021年两年来,每年新增库容均在1000万吨以上。

速冻食品在厂家生产、经销商储运、零售商陈列和消费者使用等过程中对温度控制要求极高,冷藏技术和冷链物流的发展是速冻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此前制约我国速冻食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1年以来,多项冷链相关政策出台,鼓励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强调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服务能力,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指引筑稳速冻食品安全高效供应体系护城河。人们对食品安全愈加重视,更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消费升级和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也推动着冷链技术不断进步,为速冻食品行业发展提供保障。


2.3 需求端齐发力,疫情期间加速催化

C端:疫情期间,“懒人经济”加速发展,居家防疫“宅文化”兴起,C端需求的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极大刺激了速冻食品市场需求。

从2020年中国网民各渠道餐饮消费频率变动情况可以看出,疫情影响下,62.10%的大众外出堂食的频率大大降低,而频率增加的餐饮消费渠道主要是点外卖与生鲜配送,分别有36.20%与23.8%的居民增加其消费频率。

因居家时间较长,人们偏向于选择存放时间较长同时可供选择品类较多的食物;根据艾媒咨询调研,2021年“Z世代”群体中每周做饭次数在4次及以上的受访者占比高达63.2%,随着防疫期间居家烹饪的频次增加,安全营养、方便烹饪的速冻食品成为人们的主要选择。

根据电商大数据服务机构ECdataway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期间火锅料和米面制品销量大幅增长,在天猫平台上,海鲜丸类总销量同增1675%,水饺馄饨类/汤圆总销量分别同增78%/60%。22年疫情多地持续影响,餐饮、夜场消费冻结,物流管控等防疫措施拖累速冻食品的增速。

但总体来看,疫情反复三年来速冻食品的增长明显,发展潜力尚足。我们认为,快节奏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使得“懒人经济”应运而生,催生只需简单烹饪即可享用的速冻食品,满足消费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可享受美食的需求。

疫情为“懒人经济”按下加速键,防疫措施使得“宅文化”兴起,居家消费场景复现,外卖、生鲜电商的崛起也为速冻食品打开了新的渠道空间,优质速冻龙头更能把握住本次机遇,完成消费者培育。


B端:我国餐饮市场维持健康增长,连锁化、标准化大势所趋叠加外卖餐饮强劲增长带动上游速冻食品渗透率提高。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我国餐饮业收入受疫情影响短期承压,同比下滑15.40%至3.95万亿元,2021年恢复增长至4.69万亿元,年CAGR为7.88%,餐饮市场维持健康增长态势。

其中,连锁餐饮自2017年以来驶入发展快道,2020年餐饮连锁行业营业额同比大幅增长38.51%,营业额突破3千亿元,连锁餐饮业态抗风险能力更强。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我国餐饮连锁化率由2018年的12.8%增长至2020年的15%,对标餐饮连锁化率分别已达54%/49%的美国/日本海外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餐饮品牌前五企业集中度仅为2%,远低于美国/日本的15%/14%集中度水平。此外,2021年火锅门店增长速度加快,团餐迎来红利期,火锅及团餐行业高标准化的要求和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为上游速冻食品行业提供又一增长动力。

从餐饮业需求端看,随着中国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在家做饭的规模经济效益逐步降低,外食市场需求增加;同时购买力更高、注重消费体验的Z世代消费者在餐饮市场中快速成长,餐饮行业市场扩容有支撑。

从餐饮业供给端看,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与消费主体年轻化带动外卖行业的发展,为餐饮行业带来更多的客流和订单。外卖餐饮市场规模2021年已扩张至8117亿元,2020年与2021年分别保持15%/22%高同比增速。

2020年除受疫情影响特别严重的2-4月份线上订单同比下跌,其余月份均实现同比正增长,2020年12月线订单同比大增107.90%,实现翻倍增长。外卖的便捷性和配送时间的重要性要求餐厅加快制作菜品的速度,叠加各项成本压力的上升倒逼餐饮企业选择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速冻食品。

另一方面,餐饮行业连锁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于食材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使餐饮企业采购原材料选择高品质供应商,规模化程度较高的速冻食品企业优先受益。




2.4 细分赛道推荐:预制菜站稳消费新风口,竞逐万亿优质赛道

预制菜锚定健康高效发展,契合B/C端变革趋势。预制菜狭义角度上一般认为专指速冻菜肴制品,广义角度上,经过加工处理的食材均可视为预制菜。

预制菜源起于净菜配送,一方面借助外卖平台兴起放量于B端,提供去厨房化预制菜品,契合餐饮企业降本增效意愿;另一方面,迎合C端消费主力军消费习惯变革,便捷餐饮效果提高用户对预制菜的接受度与消费意愿。

B端增长空间:①口味标准化:餐饮行业连锁化趋势下,预制菜品的使用使得连锁餐饮企业可以按照标准化程序向各个连锁门店提供菜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连锁门店菜肴口味的一致性。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年连锁餐饮企业调研数据,中国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已经较高,真功夫、吉野家、西贝、小南国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高达80%以上。

②出餐速度快:外卖餐饮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餐饮企业的出菜速度有了更高要求,而预制菜可以节省餐饮企业的出菜时间,提高外卖配送效率,愈发成为餐饮企业经营的良好选择。

③降低用工成本:根据2019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100家餐饮企业调研数据来看,我国餐饮行业仍面临原料进货成本高、人力成本高、三项费用成本高等“三高问题”,餐厅使用预制菜虽会增加原料采购成本,但能减少对厨师的依赖,减少后厨面积,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总体提升了门店的坪效和盈利能力。

④人均预制菜消费量对标日本提升空间大:Statista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从2013年的5.4kg增长至2021年的8.9kg,年CAGR达6.4%,而日本的人均预制菜消费量近八年维持在20-25kg/年,2021年达23.59kg/年,约是我国人均预制菜消费量2.65倍。


C端增长空间:①年轻化消费主力军对预制菜接受程度高。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餐饮消费市场中,Z世代消费者占比从2016年的29.10%不断上升至2020年的39.6%。

艾媒咨询也显示,2021年预制菜C端消费用户中,22-31岁/31-40岁预制菜消费用户占比分别为34.9%/46.4%,餐饮消费主体年轻化趋势特征与其关注健康饮食需求、关注菜品颜值属性的消费特性使得方便快捷的预制菜品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②疫情加速催化“懒宅经济”,快速培育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感知。疫情影响下,居家消费场景增多,催化懒宅经济加速发展,预制菜品方便省时满足大众诉求。

艾媒咨询显示,2021年消费用户购买预制菜前五大目的分别为节省时间、菜品美味、不喜欢做饭、健康饮食和不会做饭,节省时间成为消费者的最主要诉求。今年春节,预制年菜荣登天猫公布的十大新年货数据畅销榜首,销量同比2020年增长了16倍,与2021全年相比实现翻倍增长,C端迎来爆发式增长。


行业高度分散,预制品牌花落谁家?目前预制菜行业玩家众多,主要有五大类型玩家:一是以圣农发展、国联水产、龙大美食、得利斯等为代表的农牧水产类原料供应企业;二是以味知香、蒸烩煮、聪厨、珍味小梅园等为代表的预制菜专供企业。

三是速冻食品企业,传统龙头有安井食品、三全食品、千味央厨等上市企业;四是以西贝、海底捞、真功夫、吉野家、全聚德、广州酒家为代表的连锁餐饮企业;五是以盒马生鲜、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等为代表的生鲜商超新零售平台。

不同玩家因各自聚焦细分领域、产品及渠道的模式不同各具竞争优势,目前尚未出现全国性、全渠道、全系列的预制菜龙头企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CR10为14.23%,远低于日本2020年预制菜行业CR5水平(64.04%),市场集中度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餐饮市场标准化、连锁化趋势明显,食品安全标准趋严,预制菜龙头加速布局,叠加疫情承压影响,中小厂商将被加速淘汰,预制菜行业高速成长前景下,行业龙头将优先受益。



3.1 啤酒:H2旺季可期,高端化进程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3.1.1 盈利能力稳步提升,行业集中度逐年递增

22Q1啤酒板块营收增速回落,归母净利稳升。受一季度新冠疫情散点爆发的影响,餐饮业恢复不及预期,啤酒即饮消费疲软,22Q1啤酒板块营收同比增速回落至7.8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回落至19.48%。板块毛利率因成本压力进一步下滑,净利率保持平稳。


疫后旺季即将到来,啤酒市场消费有望恢复。从啤酒行业年当月产量变动趋势来看,每年5月开始产量会大幅提升,以此满足夏天啤酒旺季需求。此外,第22届足球世界杯将在今年11月21日-12月18日于卡塔尔举行。

啤酒向来是世界杯文化的一部分,百威啤酒也是国际足联世界杯赞助商之一。2022年本是众望所归的体育大年,但随着疫情的反复,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不得不延期,甚至2023年的亚洲杯都受到波及,预计未来两年内,卡塔尔世界杯都将是体育营销的最大窗口。

马太效应之下,啤酒龙头将加大世界杯期间的营销投入,H2营收增长可期。


3.1.2 行业格局趋于稳定,量稳价增是未来主旋律

啤酒行业寡头垄断格局已定,行业集中度逐年递增。我国啤酒行业经过并购整合期后,形成了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嘉士伯五大企业寡头垄断局面。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2020年华润啤酒在中国市场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占比高达31.9%。

整体来看,我国啤酒市场格局稳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20年啤酒行业前五名市场集中度高达92%,相比2017年提升了16.4pct。中国啤酒市场被五大集团牢牢占据,龙头效应显著。


提价驱动是未来啤酒行业扩容的主要因素。量:我国啤酒行业产量与销量均在2013年达到顶峰后逐年下降,近年来各大酒企关厂提效,未来产能优化仍将持续。价:吨价上升是啤酒行业扩容的重要驱动因素。

近年来,我国主要啤酒企业吨价(出厂口径)逐年上升,而提价及产品结构的向上升级则是提高吨价中枢的主要方法,同时也将助力啤酒行业利润释放。2021年龙头企业吨价稳步上升,其中青岛啤酒吨价同比提高7.03%至3742元,华润啤酒吨价同比提高6.59%至3020元。



3.1.3 产品提价+结构升级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产品提价:提价是行业对冲成本上涨压力的重要手段。近十五年来,啤酒行业大约进行了4轮大规模的提价活动。

第一轮为2007年-2008年由于进口澳麦价格上涨以及玻璃瓶、纸箱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压力驱动提价;第二轮为2011年-2012年澳麦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提价。

第三轮是年进口大麦、玻璃瓶、瓦楞纸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了提价;第四轮是2021年由于进口澳麦加税导致价格上涨以及包材价格持续提升驱动龙头提价。



俄乌“黑天鹅”事件推高大麦价格,直接提价有助于转嫁成本压力。2021年我国进口大麦平均单价涨幅明显。此外,多数全球大宗产品价格均创历史新高,包括瓦楞纸、玻璃、铝在内的原材料及包材价格均上涨30%以上。

以青岛啤酒为例,在啤酒原料成本中,包材占比最大,其次是大麦等酿酒原材料,原料与包材的价格上涨致使啤酒企业成本压力激增。2022Q1受俄乌局势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供应量下降,叠加油价上涨致使大宗农产品运费高涨,大麦价格水涨船高。

成本压力持续上升,龙头企业由于具有规模与品牌优势,因此能够通过直接提价向消费者转嫁成本压力,有望进一步促使行业市场份额向龙头集中。



我国罐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提升空间较大。我国啤酒行业罐化率水平自2009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罐化率水平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0%,且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说明我国未来罐化率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对比瓶装啤酒,罐装酒生产原料价格较低,无回收产生的二次成本,且流通渠道占比大,营销费用较少,罐化率的提升能够有效增强我国啤酒行业盈利能力。


高端化进程叠加提价背景,龙头企业吨价稳升。2013年以来,我国高端及超高端啤酒消费量逐年递增,疫情期间居家时间的加长增加了啤酒自饮场景的消费,自饮消费者更重品质。

据Global Data预计,2023年我国高端以上啤酒消费量有望达到102亿升,高端啤酒市场未来可期。 龙头企业积极布局高端啤酒市场,青岛啤酒布局高端市场较早,在2010年推出逸品纯生、奥古特打入高端市场,并持续推进其产品高端化进程,继续推出了鸿运当头、原浆啤酒、皮尔森等等。

同时,为迎合消费者口味需求,2018年推出精酿啤酒IPA,2020年推出精酿新品琥珀拉格。 华润啤酒高端化布局较晚,在2013年推出雪花脸谱后,高端布局步伐有所停滞。 在价格布局上,华润啤酒高端产品集中于8-15元,但产品销量远高于其他企业。

重庆啤酒一方面通过本土产品升级布局高端市场,在2017年推出重啤纯生; 另一方面于2013年底成为嘉士伯集团成员后,还获得了乐堡、嘉士伯、凯旋1664 等嘉士伯旗下国际高端品牌的生产和销售权,从而拥有了“本地强势品牌+国际高端品牌”的品牌组合,以国际化产品升级自有产品结构。




3.2 乳制品:乳企提价转嫁能力强,竞争格局得到优化

3.2.1 Q1板块业绩超预期,原奶价格增速回落

局部疫情对乳制品影响较小,原奶价格增速回落。

虽然一季度局部疫情在终端销售和物流方面对乳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疫情之后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乳制品迎合消费者居家营养补充的重要需求,加之白奶等液态奶具有一定的需求刚性,一季度乳企报表端表现较为亮眼,22Q1营收同比增长11.6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87%。

供给方面,近期原奶价格仍维持高位,但随着奶牛存栏数增加以及单产提高,原奶供需紧张情况将逐步缓解,原奶价格同比增速去年8月起回落。我们预计原奶价格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稳中有降。上游成本端持续走高形势得到缓解将释放下游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奶企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得到改善。


3.2.2 常温奶双寡头格局稳定,低温奶高速增长

乳制品行业增速回暖,巴氏奶发展可期,奶酪空间广阔。据欧睿数据,2021年我国乳制品行业市场规模达6388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约6%,16-21年CAGR为4.62%。

由于巴氏奶的健康属性强于常温白奶,突出一个“鲜”字,营养更为丰富、口味更佳,需求端受益于我国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供给端得到冷链物流发展的支持,近年巴氏奶增长规模远高于UHT奶,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巴氏奶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常温酸奶利用其保质期长和运输便利等优势条件,已实现与低温酸奶平分酸奶市场份额。奶酪赛道在我国仍处于消费者培育的初期阶段,近期发展势头强劲,连续几年成为乳制品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赛道,16-21年CAGR达23.86%。

竞争格局:两强格局稳定,巴氏奶市场较分散,行业集中趋势不减。乳制品行业整体集中度较高,伊利及蒙牛的两强格局稳固,2021年占据乳制品行业整体市场份额35%。

UHT奶市场双寡头格局则更为突出,2020年蒙牛+伊利合计占有UHT奶市场81%的市场份额,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受制于奶源分布不均以及消费运输半径短等因素,低温巴氏奶市场以区域性乳企为主,市场较为分散,龙头光明市占率仅为13.7%。

婴幼儿奶粉市场中,由于疫情导致的运输和安全问题,进口奶粉市占率下降,国内品牌占比大幅提升,同时市场竞争压力大导致市场份额向龙头企业倾斜,奶粉市场整体趋于集中化,飞鹤奶粉夺得最大市场份额。

奶酪市场中妙可蓝多增势迅猛,市占率不仅在2年内从12.5%提升至27.7%,更是超过百吉福一跃成为领头者。

我们认为,处于发展成熟期的液态奶竞争格局基本稳定,而起步相对较晚的国内婴幼儿奶粉及奶酪品牌行业洗牌速度快,新晋品牌处于稳固市场阶段。



3.2.3 奶价处于温和上涨周期,乳企龙头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奶企成本转移能力强,提价趋势明显。本轮原奶价格上涨周期自2018年开始,目前乳企普遍面临原材料、物流等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乳制品零售价格随之持续走高,在成本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乳企纷纷选择提价。

除了对基础产品的直接提价之外,通过产品结构升级进行的间接提价也为奶企维持利润作出了较大贡献。由于高端产品发展空间大、毛利率较高,目前乳企积极布局高端市场,加大力度进行产品升级。

得益于后疫情时代乳制品需求表现出刚性、稳定的特点,同时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使消费者更愿意为健康食品投入,对乳制品的价格敏感度普遍降低,因而乳制品企业能够较好地将成本转移给消费者。我们预计,下半年乳品仍有较大的提价空间,乳企利润空间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



竞争格局优化,毛销差趋于稳定。健康消费的背景下高端营养需求的提升也为高端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行业竞争重点向高端产品市场转移。

传统产品的竞争多集中于促销、价格战的方式,而高端产品系列的竞争以口味、功能和工艺等方面的升级为主。随着价格为依托的竞争手段减少,乳企的竞争格局近年趋于优化,为行业整体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

拉长时间来看,奶价温和上涨趋势仍有望持续,龙头乳企在奶价上升期有能力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减少促销等方式维持保持盈利能力,奶价企稳回落后释放盈利能力(毛销差上升)。



4.1 白酒:行业结构性升级,龙头分化加速

4.1.1 消费升级驱动白酒结构性繁荣,行业景气周期仍在延续

白酒抗压能力稳定,2022年行业景气周期仍在延续。疫情下高端白酒需求较为刚性,抗风险能力强。从营收端来看,一季度春节销售旺季,白酒板块实现开门红,营收同比增长19.36%,利润同比增长26.28%。

19家上市白酒企业中,18家在一季度实现两位数的正增长,多家酒企业绩超预期,创造单季历史新高,为全年经营目标实现奠定基础。虽然受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但是今年白酒行业仍处于长期景气周期中,随着疫情好转以及端午、中秋旺季来临,预计下半年白酒仍将显现强劲的动能。


4.1.2 大众消费崛起叠加消费升级驱动高端酒扩容,优选赛道长期增长稳健

我们从驱动因素、竞争格局、供需关系、渠道布局四个方面讨论白酒行业长期增长的稳健性。驱动因素:我国白酒仍处于结构性景气周期,高端化、品牌化大趋势不变,大众消费崛起背景下,消费升级驱动行业扩容。

本轮白酒周期以消费升级为主要驱动。近二十年间,我国白酒市场已历经三轮完整周期,分别是年,年,年,2017年后进入新一轮行业周期。

①年间,行业政策趋紧,调整消费税征收并取消所得税优惠,推动行业迈向结构升级阶段。②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政商消费的繁荣,使得行业进入“黄金十年”,产销量逐年大幅增长。

③年,在八项规定实施严控三公消费,经济增速下滑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下,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产量增速明显下滑。

④自2017年起,我国白酒产量开始回升,需求全面复苏,行业进入结构性繁荣阶段。本轮景气周期的驱动因素是由消费升级带来行业高端化、品牌化,品牌酒企全方位市场下沉挤压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间,劣质产能在本轮周期中逐渐遭到淘汰,市场呈挤压式增长的特点。

头部品牌企业对行业整体的拉动作用显著,上市龙头企业近年销售收入增速明显高于行业整体,行业整体获利能力在龙头提价及集中度提升的驱动下提升,行业利润增速高于行业收入增速。



消费者购买能力提振高端及次高端产品。目前高端白酒消费结构已由上一轮周期的政商务消费主导转变为大众&商务消费主导。消费升级是本轮高端白酒市场扩容的主要驱动因素,高端白酒的主要消费场景为高端宴请、送礼以及投资收藏,对应的是面子、地位以及升值诉求,与消费升级的逻辑相契合。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高净值人群规模也快速上升,高端白酒在礼品社交属性、面子属性以及投资收藏属性上的优势也被进一步激活,消费者“喝好酒、喝健康酒、喝品牌酒”的诉求愈发强烈,消费者购买高端白酒的意愿提高,购买能力也不断提升。

我们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ml 52度高端酒均价测算高端酒相对购买力,可以发现该比值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说明大众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承接力不断提高。我们认为,高端白酒的核心壁垒是品牌,当前格局已基本成型,出现黑马带来格局重塑的概率极小,市场扩容龙头受益的确定性强。


竞争格局:高端白酒寡头垄断格局稳固

白酒行业整体品牌头部集中化趋势显著。高端白酒不仅代表着白酒酿造的高品质,更是消费者心里对品牌的历史、地位、以及其自身品牌定位等多要素的认同感。

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升,进一步强化了知名酒企的品牌价值,消费者更倾向为有品质保证的品牌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同时优质品牌酒企通过提升营销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主导行业价格升级,导致白酒行业分化加剧,头部白酒企业市场销售份额不断攀升,行业中小企业受挤压,白酒企业数量不断减少。

数据显示,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从2017年的1593家降至2021年的965家,降幅达39%。以销售收入数据看,茅台、五粮液近三年营收持续大幅上升,市场份额占比持续扩大,白酒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短期内其他品牌跻身高端酒之列的难度很大。


供需关系:高端酒供给偏紧的局面在未来3年内预期持续。

供给端:2025年高端白酒产量预计接近10万吨。

贵州茅台:今年5月份,《仁怀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确定2035年远景目标包括:大力支持茅台集团实施多元化、国际化战略,倾力支持茅台集团及其子公司技改扩能,推动“两个10万吨”目标早日实现。

根据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我们依据两个基本假设测算茅台酒未来的可供销售量:①四年前基酒到当年成品酒的转化率约为80.5%;②当年成品酒所用基酒部分来自于四年前,部分来自于五年前,并假设当年成品酒所用基酒中四年前和五年前的基酒占比分别为50%。

③由于茅台已连续五年通过调整库存及老酒留存率等方法使得实际投放量突破预测可供销量的限制,因此采用近四年平均值测算实际销量/可供销售量的比值。由此推算,到2025年茅台酒投放量将达4.8万吨。

五粮液:2025年预计达到30万吨以上的纯粮固态发酵产能,其优品率(也可称优质酒率,即生产出的基酒中可以用来生产经典五粮液及以上品质成品酒的比例)取决于窖龄,窖龄越长,优质酒率越高,按照百年以上窖池优品率75%左右,15年以上窖池优品率5%左右估算,五粮液高端酒产能将有望达到3万吨。

虽然公司今年已经公布新增酿酒扩充10万吨项目一期+二期计划并启动一期建设,预计2024年将新增8万吨(一期2万吨+二期6万吨)酿酒产能,但是扩张的产能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释放,短期内产能没有大幅增长空间。

泸州老窖:根据公司规划,国窖1573产能未来将达到2万吨,我们预计2025年五粮液普五及以上+国窖1573产能约为5万吨。


需求端:2025年我国高端白酒需求量预计约为10.4万吨。由于我国高端酒的市场需求与居民及家庭的收入、财富水平密切相关,我们据此从量的角度来简单测算我国高端酒市场的需求空间。从中产阶级家庭数量出发。

高端酒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中产阶级,根据Euromonitor测算,2018年我国中产阶级家庭数10258.82万户,2018年高端酒销量约为6万吨,约为13492.71万瓶(按1吨2124瓶估算),假设大众消费比例为38%,可对应估算出约每两户中产阶级家庭每年消费1瓶高端酒,中产阶级家庭渗透率约为50%。

2025年我国中产阶级家庭数预计达到11092.40万户,高端白酒渗透率近年来持续上升,我们中性假设2025年该渗透率达到100%,即每户中产阶级家庭每年消费1瓶高端酒,大众消费占比达到50%,则2025年我国高端白酒需求量预计约为10.4万吨,年CAGR约为7.4%。供需对比来看,3年内高端白酒供不应求的局面仍将持续。


渠道布局:行业龙头加码直营,渠道改革推动吨价提升

白酒行业渠道向多元化和扁平化拓展,渠道改革释放增长潜力。疫情以来,白酒消费场景受到极大的压缩,酒企纷纷开拓营销新模式,改变销售主要依赖线下渠道的现状。

目前酒企仍主要以多层经销体系为主,但由于传统长链条的渠道模式效率低、酒企对末端渠道的控制力不强等因素,各大酒企着力进行渠道多元化和扁平化的模式改革。

自营电商平台是品牌酒企攻略的主要领地,由于平台由官方直接对接,有价格和渠道上的优势,能够在改善利润情况的同时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管控,掌握销售主动权。

白酒企业线上线下一体化成新常态,主动探索自营终端、线上终端以及借助线上渠道建设线下门店生态终端等新模式,不仅能打通线上渠道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更能通过规模化、集成化的渠道管理方式,提高渠道效率。


龙头直营收入占比显著提升,吨价提升驱动营收增长。近年来白酒龙头茅台与五粮液直营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茅台直营比例由2019年的8.5%提升至2021年的22.7%。

由于商超、电商等直销渠道产品出厂价高于经销渠道,加之直销渠道产品结构提升(生肖酒、纪念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放量),高端直销渠道吨价通常远高于经销渠道。

以茅台为例,近三年茅台直营渠道吨价是批发代理渠道的两至三倍。此外,大部分酒企在直销渠道的毛利率较经销渠道更高,2021年五粮液直销渠道毛利率高出经销渠道5.86pct。

在我国白酒行业进入存量市场阶段、吨价提升成为酒企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背景下,行业龙头纷纷布局直营渠道,以 “i茅台”为首的直营渠道改革成为酒企突破的重要方向。我们预计未来酒企直营收入占比仍将持续提升,为公司整体吨价拉升作出主要贡献,为酒企营收与利润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4.1.3 细分赛道推荐:看好高端白酒量价齐升

高端白酒延续稳健表现,次高端白酒增长可期。从19年-21年营收来看,疫情前高端白酒的增速高于其他价格带,且疫情期间始终保持正增速,抗风险能力强。

高端白酒的社交属性、投资属性较强,需求刚性使其短期受经济周期和疫情状况的影响较小,预期未来高端白酒依旧维持稳定的高增速。次高端白酒在疫情好转后增速显著回升,抗压能力经得起检验。

高端价格带提价为次高端市场打开价格空间,多样化的大众消费场景也为次高端市场扩容打下基础。根据近来对白酒行业良性竞争和市场化定价的引导,我们预计下半年白酒行业政策将延续偏紧,有利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优质企业具有更大竞争优势。

分不同价格带来看,今年六月起实施的白酒新国标使得受冲击的部分低端白酒向中高端转型,高端白酒仍是未来市场增速较高的板块,发展潜力大,或将在竞争中受益。


高端白酒具备提价基础,品牌白酒量价齐升。价格方面,去年下半年开始散瓶飞天茅台的终端价上浮,今年仍保持高位,维持在2700元左右。而今年普五的终端价维持在980元左右,随着茅台与普五价差的逐渐增大,五粮液价格在高端白酒定价的参考价值更高。

根据渠道反映,去年五粮液便有计划将经销商的计划外价格从999元/瓶提升至1089元/瓶,计划内价格维持889元/瓶不变。

经销商拿货成本提升将会令五粮液价格有所上涨,下半年普五批价有望逐步回升至千元以上。预计五粮液批价站稳千元后,消费者对千元价位接受度再次提高,催化千元价格带的高端白酒进一步扩容。

从茅台和五粮液的销量来看,提价对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影响较小。消费者对高端名酒有着较强的品牌认知,而高端白酒消费常见的送礼、宴请场景使其客户粘性和忠诚度较高。头部高端品牌酒的高不可替代性使得酒企能够通过提价将成本上涨的压力转移给消费者,从而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4.2 调味品:盈利空间有待释放,积极拥抱社区团购

4.2.1 调味品业绩承压,酱醋类企业表现更优

调味品板块一季度利润承压,酱醋类企业受疫情影响更弱。22Q1调味发酵品板块整体营收同比上升10.18%,归母净利润同比上升12.73%。我们依据主营产品将调味品A股上市公司分为以酱油、蚝油、醋、料酒等传统调味品为主的酱醋类企业及以鸡精、味精、调味料等复合调味品为主的复调类企业。

酱醋类企业包括:海天味业、中炬高新、恒顺醋业、千禾味业、加加食品;复调类企业包括:佳隆股份、仲景食品、莲花健康、天味食品、安记食品、日辰股份、朱老六。

对比来看,酱醋类企业B端需求因疫情受损,但疫情期间居家做饭次数增多提振C端需求,龙头企业强大的品牌拉力及渠道能力助力其餐饮端到家庭端的转移更加顺畅,因此疫情对其一季度利润的影响弱于复调类企业,而复调类企业则因B端需求占比高,一季度利润受到较大冲击。


4.2.2 盈利空间有待释放的优质赛道,社区团购成为行业趋势

我们从竞争格局、提价效应、行业需求与渠道布局四个角度分析调味品赛道未来的发展方向。

竞争格局:我国调味品市场集中度较低,提升空间较大

我国调味品市场细分板块需求多样,加上地区间饮食习惯的差异,调味品市场集中度较低。海天味业作为调味品行业龙头,其市场份额占比仅为7%。我国调味品市场CR3与CR10约为14%、25%,远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龙头不断拓展品类、提高渗透率,叠加新冠疫情影响,调味品原料价格上涨,企业成本进一步提升,部分运营较差的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或以并购、破产重组等方式出清,促进“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市场份额有望加速向调味品龙头企业集中。


提价效应:行业龙头成本转嫁能力强,盈利空间有望释放

调味品作为日用必须消费品,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提价常成为调味品企业对冲成本上升压力的有效手段,并且能相对顺畅地传导至终端消费。伴随着原材料、包材价格以及运输费用的上涨,去年四季度业内公司普遍提价。

目前,调味品行业提价已基本完成,但提价向零售终端的传导仍需一定时间。与提价前相比,原材料(大豆、豆粕)价格持续提升,但包材费用有所回落,预计下半年将保持下行趋势,利于调味品公司释放利润弹性。

海天味业在今年3月25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表示,按照目前成本上升趋势,去年的提价将难以完全覆盖现有成本的压力,公司还需通过各种措施去消化成本压力。我们认为,行业龙头手握定价权,把握提价主动性,成本向消费者转嫁能力强,仍有二次提价甚至多次提价的空间。




行业需求:B端关注行业增量,C端看好行业升级

B端:粘性更大,餐饮业快速发展创造增量空间。B端包括食品加工和餐饮渠道,总占比接近70%。餐饮渠道使用调味品的量普遍比家庭端多30%-40%,且90、00后相比上一代人更愿意就外用餐,我国餐饮业有望持续扩容,上游调味品板块将持续受益。

B端更关注性价比,且口味转换成本高导致产品粘性大,能一站式解决调味品需求的大厂商更易获得青睐。

C端:需求稳中向好,看好产品升级。我国调味品市场C端占比30%左右,需求更具刚性,使用产品更加多元化。从量上来看,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仍处于稳健上升通道,C端需求量有望进一步增加。

从价上来看,C端相比B端更关注品牌知名度以及健康、便捷、有功能性的产品,通过产品升级间接提价将是未来C端市场的看点之一。


渠道布局:社区团购成为行业趋势,龙头积极布局

社区团购成为零售行业新趋势。年间,社区团购交易规模迅速提升,社区团购成为零售行业新趋势。但各大平台为抢占用户流量进行了大量促销活动,在价格优惠和购买便利的双重优势下,新渠道对商超渠道的调味品销售产生了巨大冲击。

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商超、农贸市场等多数传统调味品零售终端歇业,传统零售渠道受到较大影响,社区团购正加速成为调味品销售重要渠道。

调味品龙头积极布局新零售渠道,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有望提升。面对新渠道兴起带来的挑战,龙头企业正积极采取行动布局新渠道。以龙头海天味业为例,公司已于21年5月成立社区团购部门对接。

目前,社区团购交易规模增速下降,社区团购进入加速洗牌阶段,当前社区团购等新渠道的低价冲击减弱,产品价格向传统渠道的价格回归。

由于龙头企业往往率先布局新渠道,并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以及深度覆盖全国各地销售网络,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渠道与头部品牌的强强联手正加速头部企业市场份额集中。



4.2.3 细分赛道推荐:复合调味品前景广阔

复调市场增速高于行业增速,企业积极抢占份额。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20年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565亿元,随着标准化和连锁化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当前复合调味品的行业增速高于行业整体增速,且增速差距预计由2016年的1.9%上升至2022年的2.9%。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当前颐海国际和天味两家复合调味品龙头企业市占率仅约为2.61%和1.37%,复合调味品市场集中度较低。随着复合调味品行业的高速发展,复调赛道有望吸引更多竞争者加入,细分霸主将会逐步涌现。

复调细分种类丰富,调味酱占比最高,火锅底料/蘸料与中餐调味料增速领先。从复合调味品细分种类来看,我国最典型的复合调味品主要有鸡精、调味粉、调味酱、调味汁、火锅底料/蘸料以及中餐调味料。

细分品类中,调味酱占比最高,预计2022年调味酱占比高达33.45%;火锅底料/蘸料与中餐调味料增速领先,预计2022年增速分别为13.6%、15.0%。聚焦火锅底料市场,预计2022年火锅底料市场规模将会接近400亿元,占整体复调市场的比例仅次于调味酱。

受益于火锅等中式菜系风靡全球,以及火锅底料与中餐调味料可以较为完整的还原菜系口味,火锅底料与中餐调味料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张。


复合调味品切中B/C端多种痛点刚需属性凸显,是我国调味品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B端:①互联网的普及带动外卖行业的发展,为餐饮行业带来更多的客流和订单,外卖的便捷性和配送时间的重要性要求餐厅加快制作菜品的速度,复合调味品的使用大大节约了烹饪的时间,提高了烹饪效率。

②各项成本压力的上升倒逼餐饮企业选择综合成本更低的复合调味品,复合调味品将节省厨师的用人成本以及厨房的空间成本,切中这一痛点。

③餐饮行业连锁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标海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口味&用料内部标准化、外部差异化(催生定制需求)、用料安全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进而驱动复合调味品的需求增长。

C端:80/90后逐渐成为厨房的主力军,相比上一代,较快的工作节奏,较大的工作压力导致80/90后烹饪时对简易性和便捷性的要求较高;对口味要求较高但烹饪技能较差的80/90后对复合调味品需求的刚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我们认为,在复合调味品准确切中B/C端多个痛点的基础上,需求刚性进一步凸显,我国复合调味品仍处于成长期,除了老牌复合调味品企业颐海、天味等之外,如海天、恒顺等传统单一调味品龙头也纷纷入局,未来有望共同发力将市场做大,B端餐饮扩容以及向C端渗透的进程都将加快。



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再度来袭,严峻的防疫形势对居民的消费欲望造成一定损伤,消费市场整体疲软。4月社零同比增速跌至新低,但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社零同比逆势增长,凸显出食品饮料作为消费必需品的强劲韧性。

“民以食为天”,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国内经济的背景下,“米袋子”、“菜篮子”仍是居民消费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我们推荐以下三条投资主线,①短期疫情受益:疫情期间加速催化、成长空间广阔的速冻食品板块。

②中期基本面改善:高端化趋势持续、夏天旺季即将来临的啤酒板块;提价转嫁能力强、竞争格局优化的乳制品板块。

③长期稳健价值:头部品牌集中化趋势显著、抗跌能力强的白酒板块;必需品属性强、盈利空间有待释放的调味品板块。

我们认为,近期政府陆续推出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疫情常态化下消费有望逐渐复苏。前期食品饮料龙头高估值已被市场充分消化,板块估值与业绩双杀的至暗时刻已过,优质赛道的食饮蓝筹由于调整较多已经具备性价比。

在新冠疫情形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食品饮料作为消费必选品韧性十足,业绩确定性强。建议关注高端、次高端白酒公司,以及啤酒、乳制品、调味品、速冻食品等行业细分龙头的投资机会。


1.政策风险:食品饮料中的诸多板块,如白酒等,与政策关联度较大,限制或管控相应产品于某些消费场景的消费将会带来较大的行业调整。

2.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是消费者关注的重中之重,消费者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产品及公司甚至行业的信任度及消费意愿将大幅下降。

3.疫情风险:虽然目前我国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是仍面临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风险,或影响经济修复和食品饮料供需。

4.经济增速不及预期风险:白酒等子板块仍有一定的周期性,提示经济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

【与2600多位一线新品牌创始人一起成长,

*本 文 来自 陈雯消费深度研究 ,作者陈雯、李滢、叶柏良。欢迎 加首席交流官白帆微信(fa n_062400),深度行业交流,资本、资源对接,加入新消费Cl ub。

}

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同在招商行业,无论您是招商小白,还是招商元老,掌握招商引资相关知识和专业术语是必不可少的,招商引资内参选取本文精心整理了100个与招商引资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加深、重温专业知识积累。

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营商环境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最终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

“链长制”由“链主”和“链长”两个部分组成。“链主”指企业,是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能够协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活动,在产业链协调中会利用其主导地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淘汰产业链落后环节,引领产业链发展。“链长”指政府,是产业链倡导者、支持者、维护者、守望者,往往由地方政府高级公务员和行业协会负责人担任。

“链长”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链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在产业链出现过度集中和过度控制时,“链长”推动产业链“链主”及关键控制者公开技术秘密或拆分市场份额,促进产业链的创新活力、竞争活力,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产业招商地图是根据区域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需求定制化绘制的潜在招商目标图系。它描绘了区域发展所重点关注的产业和技术在全球的分布与趋势,解构出细分技术领域的关联图谱,结合区域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分析出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瓶颈和所需引入的配套或互补性产业环节,并能够根据需求实现全球范围的产业与技术搜索,最终锁定潜在目标企业、机构或个人。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

6、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

成本降低型是指随着东部沿海地区营商成本上升使得对经营成本较为敏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

资源利用型是指由于部分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使得掌握上游资源供应成为资源消耗型制造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市场开拓型对于以国内区域市场为主的企业而言,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往往寻求打破地域局限,跨区域拓展市场,扩大企业知名度。

产群吸引型,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的初步集聚效应后,进而吸引大量相关企业及其配套服务项目竞相前来投资落户。

策略投资型,主要指以多元化经营为目标的企业。这些企业可利用中部地区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改制并购等方式注入投资,接继原公司的业务、技术或品牌,从而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拥有一项成熟的技术或拥有一个成熟的品牌。

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概念,产业结构也叫产业体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最基本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根本动力。

产业升级就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从微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一个企业中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9、什么是一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餐饮业、金融业、建筑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在同一个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

外资,是指其他国家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来本土以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目的,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前提下,遵循市场机制法则,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的独资、合资、参股等市场流入的资金。在我国,外资的利用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借款和外商其他投资,其中FDI占有很大比例。

外资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依据我国的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并由外国投资者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内资指本地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投资者,来本地以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目的,遵循市场机制法则,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的独资、合资、参股合作等而流入的资金。不包括中央和各级政府无偿捐赠等。

内资企业是指以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国内个人资产投资创办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和股份企业等五类。投资企业类型选择法是指投资者依据税法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优惠规定,通过对企业类型的选择,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的方法。

独角兽公司一般指投资界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十年内)还未上市的公司的称谓。

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认定范围主要是产业领域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涵盖新兴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节能环保等领域。

上市公司(Thelisted company),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章第五节的相关规定,是指所公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谓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没有上市和没有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19、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股权式经济组织。

20、招商引资的基本概念

招商引资是指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成立的开发区)吸收投资(主要是非本地投资者)的活动。招商引资一度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并且在各级政府报告和工作计划中出现。

21、招商引资的一般形式

3.有项目、有资金->找地方落户;

4.有项目、有技术、有品牌->找资金;

5.没项目、没技术、没资金->出让土地。

产业园区是指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按照不同的角度有多种类型分类,根据玩转园区里的分法,最常见类型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这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有利于提出更为合理的规划建议。

特色小镇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企业孵化器本义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后来引入经济服务,指导这些企业能够不用或很少借用其它帮助将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成功地打入市场。企业孵化器在中国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它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飞地经济是指打破区划限制,以最新国务院批准的各类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总部经济是指一些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洼地效应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水往低处流”这种自然现象引申为一个新的经济概念,叫“洼地效应”。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简单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类型。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已确定的高新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新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指制造业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即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很好经济收益和市场效果的制造业总称。

“亩产论英雄”,是将农业领域“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进行工业企业效益评价,实质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绍兴县把“亩产论英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理念,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作为检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在具体做法上,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入手,探索和完善“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约束、评判等机制,倒逼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提高单位产出率。

投资环境指工业和服务业的配套能力。政府须做的是分析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优劣势,制定当地产业发展规划,选出一定阶段的重点支柱产业,给予支柱产业政策扶持,加快发展,延长产业链和培育服务体系。

土地指标是政府为了保护耕地面积,对建筑面积与其它项目的控制手段,上级下达给本级的用地和耕地保有量指标,其中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耕地规模等。

土地出让一般分为五类:商业用地、综合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二条,各类用地出让的最高年限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土地出让方式是指土地使用权取得者取得用地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土地资产处置的一种方式,出让方式有挂牌、协议出让、招标和拍卖四种形式。中国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居住用地70年,商旅、娱乐用地40年,其他用地50年。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工业用地就是指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工业用地进一步细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三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39、什么是生地、毛地、净地、熟地?

一般而言,生地、熟地重点着眼于建设;而毛地、净地更多着眼于出让。

(1)生地:生地是指国土局尚未出让、拍卖、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

(2)毛地:毛地是指在城市旧区范围内,尚未经过拆迁安置补偿等土地开发过程、不具备基本建设条件的土地。

(3)净地:净地是指已经完成拆除,地面平整,并且不存在未被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其他设施的土地。与其相对的是毛地,毛地指地上存在需要被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其他设施的土地。从物质的角度来讲,净地是指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场地内达到开工条件的土地;从权属的角度看,净地是指没有设定他项权利,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不受限制的土地。

(4)熟地:熟地主要是指经过征地、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可直接用于建设的土地。

土地储备,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用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投资是以土地为载体,或以土地为投资对象,通过对土地进行开发,促进土地增值,从而获得投资收益。一般直接进行土地投资具有位置固定(属于不动产投资)、投资额较大、资金占用时间长、增值明显等特性。

厂房主要用于从事工业制造、生产、装配、维修、检测等活动的房屋。

(1)按建筑结构分类标准结构、排架结构、框架结构、砖混结构、钢铁结构

(2)按建筑层数分类单层(一层)、双层(二层)、多层(二层以上)、独栋(独门独院)

机械加工制造、重工类:一般要求单层,而且对厂房的高度、地面承重有要求,部分行业要求行车梁,可以装行车(吊车)。

轻纺电子加工类:双层和多层厂房即可,考虑原料、货物进出方便,一般要求有工业货梯2吨或以上。

食品化工类:除了房屋结构之外对房屋的配套有一些要求,比如:环保、消防、排污等。物流仓库类

43、标准厂房及基本要求

标准厂房指在指定区域内统一规划,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等特点,主要为中小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和外来工业投资项目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发展平台。标准化厂房的“标准”与行业性质有关,因为各行业的标准化厂房用途、结构、设备和资金等情况不同。因此,不同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化厂房。相同行业,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标准规范,这种“标准”也是相对而言的。

(1)设备的安装应符合要求,包括设备间距、工艺流程的合理性等。

(2)安全通道宽度要大于1.4米,主通道宽度应大于3米,人行通道宽度要大于0.8米。

(3)消防设计要合理,并保证符合消防安全要求,要求与办公室装修,写字楼装修一样。

(4)工房内要有区域划分,包括加工区、产品存放区、原料存放区、休息区等。

(5)配电、照明等动力柜要符合安全要求。

(6)标语、标识、操作规程、定置图要醒目,要有宣传栏。

(7)定置管理:其它要求根据产品结构合理规划定置。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必须是正负0标高以上的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是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建筑系数指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占地的面积与用地总面积之比,以百分率计。用以说明建筑物分布的疏密程度、卫生条件及土地利用率。合理的建筑系数应在节约用地的原则下,尽可能满足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防火、防爆等方面的空间要求,并保证足够的道路、绿化和户外活动场地。

投资强度即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除以土地面积,是衡量开发区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投资强度、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其中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变化情况。包括房产、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企业用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大修理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和投资比例关系的综合性指标。国家规定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规模的重要依据。1989年1月起,国家将其作为定期公布的8项重要经济指标之一。一般公布的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自年初至报告月止累计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按其构成内容可分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和其他费用。

土地出让金作为政府性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按规定向受让人收取的土地出让的全部价款(指土地出让的交易总额),或土地使用期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续期而向土地管理部门缴纳的续期土地出让价款,或原通过行政划拨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投资,按规定补交的土地出让价款。

51、土地出让金一般计算办法

(1)有实际成交价的,且不低于所在级别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按成交价不低于40%的标准计算出让金,若成交价低于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则依照全部地价40%计算。

(2)发生转让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时,按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40%计算。

(3)通过以上方式计算的土地出让金数额,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有异议的,由受让人委托有资质的土地估价机构进行评估,按评估价的40%计算土地出让金。

(4)划拨土地使用权成本价格占土地价格的最高比例不得高于60%,在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计算出让金时,必须将成本价格换算成市场土地价格,再按不低于40%的标准计算土地出让金。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PPP是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PPP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还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目前采用BT模式筹集建设资金成了项目融资的一种新模式。

55、招标有哪些方式?

招标按竞争开放程度,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方式。

(1)公开招标。属于非限制性竞争招标,这是一种充分体现招标信息公开性、招标程序规范性、投标竞争公平性,大大降低串标、抬标和其他不正当交易的可能性,最符合招标投标优胜劣汰和三公原则的招标方式,常用的采购方式。

(2)邀请招标。属于有限竞争性招标,也称选择性招标。邀请招标适用于因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商业机密、施工工期或货物供应周期紧迫、受自然地域环境限制只有少量几家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等条件限制而无法公开招标的项目,或者受项目技术复杂和特殊要求限制,且事先已经明确知道只有少数特定的潜在投标人可以响应投标的项目,或者招标项目较小,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招标费用占招标项目价值比例过大的项目。

投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吸收投入的资金数量,工业园区资密度主要指工业园区累计投资额(包括园区和企业的基础设施投入、购地投入、基建投入、设备投入及其他投入)与建成面积的比值投资密度=工业园区累计数额/建成面积的比值。

投资回收期亦称“投资回收年限”。投资项目投产后获得的收益总额达到该投资项目投入的投资总额所需要的时间 (年限)。投资回收期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按回收投资的起点时间不同,有从项目投产之日起计算和从投资开始使用之日起计算两种;按回收投资的主体不同,有社会投资回收期和企业投资回收期;按回收投资的收入构成不同,有盈利回收投资期和收益投资回收期。

资产评估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根据特定目的,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程序和标准,采用相应的经济原则和适当的计算方法,重新确定某种资产价值的工作,简要就是对资产某一时点的价格进行估算。

59、外资质量评价的基本标准

(1)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2)是否符合国家的区域外资政策;

(3)技术水平是否先进适用;

(4)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5)能否提高原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6)是否创出了中国自己的品牌;

(7)合资企业是否由本国资本掌握控股权;

(8)合资产品的市场结构是否优化;

(9)合资是否有利于增强原有企业的活力;

(10)合资企业的利税指标是否达到要求;

(11)合资企业是否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后劲。

60、外来客商哪些投资可以计算实际进资

(1)农业开发、生产项目,当年实际投入的生产成本;

(2)房地产开发(含市场建设开发)项目,受让土地投资、基础工程费和拆迁安置费;

(3)以设备、技术、商标、知识产权作价的资金;

(4)在银行长期贷款(一年及以上)用于企业发展投入的资金;

(5)与驻市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的投资额;

(6)捐赠用于生产性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

(7)企业的流动资金(按当年投资某月份的财务报表计算),但流通、咨询、中介服务类企业只认定固定资产投资;

(8)各部门争取上级计划之外的资金。

61、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退税手续

(1)纳税人申请减税、免税,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按规定附送有关资料;

(2)减税、免税的申请须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减税、免税审查批准机关审批;

(3)纳税人在享受减税、免税待遇期间,仍应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并按税务机关的规定报送减免税金统计报告;

(4)纳税人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税务机关的规定使用减免税金。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税务机关有权取消减税、免税,并追回已减免的税款;

(5)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停止其减税、免税,对不报告的,税务机关有权追回已相应减免的税款;

(6)减税、免税期满,纳税人应自期满次日起恢复纳税。

M0(新型产业用地)是在工业用地(M类)中增加新型产业用地,主要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M0是为适应传统工业向新技术、协同生产空间、组合生产空间及总部经济、2.5产业等转型升级需要而提出的城市用地分类。即在工业用地(M类)中增加新型产业用地(M0),是指: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用地。

63、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十一通一平分别指?

三通一平是建设项目在正式施工以前,施工现场应达到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等条件;

五通一平是建筑中为了合理有序施工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般包括: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排水、平整土地;

七通一平指基本建设中前期工作的道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及土地平整等的基础建设。

十一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即:道路、给水、雨水、污水、电力、供热、工业蒸汽、天然气、通讯、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和土地平整。

(1)特色产业园区是专门为从事某种产业的企业而设计的园区,园区的产业定位明确。这种园区一般是在区域特色工业也就是地方企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2)产业开发区式的产业发展方式往往是政府或企业在没有切实产业基础的地区征用土地完善基础设施,然后再运营相关成熟模式来形成园区,加上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进驻,,所谓的“筑巢引凤”,可以称之为先建园区后引产业的发展模式。

(3)按其类型可分为: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

政府引导基金又称创业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出资,并吸引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投资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或新设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创业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工业用电是指主要从事大规模生产加工行业的企业用电。三相380V供电,或者直接高压电线进户。

大工业电价,是用户受电变压器总容量(包括不经过变压器的高压电机的容量)在315kVA及以上的电冶炼、烘焙、电解、电化的一切工业生产用电,机关、部队、学校、学术研究、试验等单位的附属工厂生产产品并纳入国家计划或对外承收生产及修理业务的用电电价。

市场化招商引资是指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通过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由政府部门退出主导位置让位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一种招商引资模式。招商引资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活动,其主体地该是市场与社会。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化招商引资自然浮出水面,成为新时期招商引资的理想模式。

项目包装是项目发掘、论证、包装、推介、开发、运营全过程的一揽子计划。而项目的实施成功与否,除其它条件外,首要的一点就是所包装的项目是否具有足够吸引力来引入资本的投入。

70、项目包装应当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掌握与项目包装的相关知识。

(2)项目包装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包装项目时要看项目是否具有市场效益和发展前景,看项目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看项目是短期见效赚钱还是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要深刻认识项目包装的目的是:要让投资者在短时间内选择既是政府需要的,又是投资商风险较小的和发展前景看好的。

(1)按照省招商合作局统一的格式进行编制。

(2)在项目概况方面,着重介绍实施该项目的目的、必要性依据、拥有的资源状况和拟选址情况。

(3)项目建设内容上,应该说明项目准备建设多大的生产规模投资额多大。

(4)效益分析上,应着重分析实施该项目的年产值有多大,投资利润率有多大,带来的社会效益如何。

(5)市场前景方面,应分析包括国际国内对该产品的需要情况、现有产能、市场空间有多大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怎么样。

72、项目评估指标有哪些?

(1)项目主体产能规模和项目投资总额

(2)项目所属产业是否符合产业园区产业规划

(3)项目效益评估(主要指税收)

(5)投资项目产业发展前景

73、园区招商的主要环节构成

客户拜访—电话接听—预约来访—客户接待—客户跟进—客户洽谈—合同签订—回款保障—装修入驻—园区服务

74、产业园区招商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开发前期招商开发前期招商,是指产业园区开发商在项目市场定位、规划设计期间就需要进行的招商,通常指大的主导企业招商、大型项目招商等。

阶段二:开发中期招商开发中期招商,是指开发商为了推动整个项目的招商,按照项目的市场定位进行有选择的、大型企业的招商。

阶段三:开园招商开园招商,主要是为了项目顺利开业所进行的招商工作。

阶段四:开园后招商开园后招商,是指项目开业后进行的招商工作,根据园区定位进行进一步调整。

75、产业园区招商特点

特点一:招商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园区项目招商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程,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短时效果不明显等特点。

特点二:招商周期长园区成功招引一家投资企业的周期为6—8个月,而招进大型企业耗费时间往往在一年以上。

特点三:对招商从业人员要求高产业园区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必须有完备的产业计划、雄厚的资金实力,还要有一批既懂地产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化团队。

76、产业园区招商原则

招商是产业园区重点工作,但是“见商即招”的做法不可取,招商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重点产业明确产业发展目标,突出重点产业招商,抓龙头促集群,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跨越。

(2)突出重点区域瞄准重点区域: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集中人力、物力,开展针对性招商。

(3)突出园区特色结合自身区域内产业分布特点,整合优质资源,形成主导产业,打造园区特色产业。

(4)产业集聚原则结合实际和自身优势,研究确立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积极引入高端、总部型、规模大、产出高的产业类项目,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5)质量优先原则严格执行项目引进参考标准,对引入项目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能够促进产业聚集,形成区域品牌的项目,需予以重点扶持。

77、产业园区招商模式

入园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购买土地自主投资建厂。

园区根据入园企业需求度身定做厂房,以出租方式转让使用权或出售方式转让产权。

企业定制业务是指根据企业的生产办公特殊需求,进行物业的“量身定制“,单独规划计划、建造物业交由企业使用,并提供入住后服务。

园区按投资者要求修建厂房,先租后买。

园区以土地或厂房入股,入园企业以设备、技术等投入,合资或合作组建新的公司。

78、产业园区招商工作流程

对园区进行市场调查和目标客户分析

确定经营模式:投资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直接经营、虚拟经营

战略制定客户招商月计划、周计划

开发客户、对客户信息归档完善

研究项目,填写信息表及项目表

客户需要了解,站在客户立场帮企业分析

详细询问企业的各项标准

进行目标客户开发、拜访、接洽

带客户到现场商洽项目与投资建议、跟踪、备案

双方确定合作对象、签订定招商意向书、交纳定金

与客户沟通、谈判、方案修改与认可

(4)后期签订注册阶段

签定租赁合同,确定当地优惠政策

79、招商引资工作中有哪些法律风险?

(1)项目可行性法律论证问题

(2)投资方资信及履约能力问题

(5)土地使用权相关问题

(8)合同权利义务失衡问题

(10)合同条款与文字表述规则问题

80、产业园区开发模式

园区综合模式、地产商模式、企业自用模式、基金模式、政府开发模式等。

产业地产是围绕着微笑曲线,构建的产业价值链一体化平台,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以独栋写字楼、高层办公楼、标准化厂房、中试研发楼为开发对象,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打造产、学、研产业集群,帮助政府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发展力的新型产业形式。

物流地产是经营专业现代化的物流设施的载体,是出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根据物流企业客户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投资和建设企业业务发展所需的现代物流设施。物流地产属于工业地产的范畴,指投资商投资开发的物流设施,比如物流仓库、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等,这里的投资商可以是房地产开发商、物流商、专业投资商。现代物流地产的范畴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仓库、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物流业务的不动产载体。同传统的物流地产相比,它更强调管理的现代化、规模效应、协同效应。

83、企业选址的原因有哪些?

投资新办、增产扩容、战略性搬迁、增设分厂、政策牵引等

84、企业选址需要考虑的因素

选位:地区政策、目标市场、原材料供应、运输条件、与协作厂家的位置、劳动力资源、气候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

定址:场所大小和成本、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可拓展条件、员工生活方便性等

85、企业选址的四个阶段

第四阶段:执行投资计划

86、影响企业家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市场潜力、生产资源、产业基础、投资经营成本、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是否完善

87、产业园区招商成功核心点

市场真实需求的把握是招商成功的关键之一,招商负责人必须随时了解市场变化的情况,包括:需求变化、政策变化、环境变化、竞争对手等。

定位是否准确与完善,关系到企业入驻后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增强企业信心的关键。

(3)完善的营销推广方案

形象与主题的成功定位,能吸引大量关注的眼光,自然成功的机会更高。

(4)精密的招商执行方案

招商工作就如去战场打战,没有安排和计划的作战方案,必然的结果就是失败。

人才战略、资源整合才是关键,不同行业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对招商的成功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实操过程中,多渠道、多方式展开招商工作,及时调整主攻策略,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实际招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招商政策不符合市场需求或招商策略失误的情况,这就需要招商团队负责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招商政策及招商策略进行及时调整。

88、政府园区招商渠道有哪些?

行业信息平台:行业网络、网络论坛、QQ、微信群、招商会等。行业渠道是最有效,最具针对性,利用行业渠道,对后期工作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项目相关的信息咨询机构建立关系,利用利益互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依托业界同行的渠道开展,如:中国工业地产联盟等。

人脉渠道是渠道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人脉渠道的开发平台:相关讲座、相关演讲、论坛、晚会、行业活动开展。

89、政府园区招商引资的方式有哪些?

资源招商是指依靠当地的优势资源,引进投资项目。例如,一个地区有优质农产品、煤炭、矿产等优势资源,克积极引进一批煤化工、农产品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和商贸物流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进行针对性的资源招商,以资源换项目,将优势资源配置给优质企业,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让企业看到了“投资”的效益,从而前来投资建设项目。

项目招商,就是园区不但提供场所,而且还依托园区来提供项目,用园区的项目来招商。

以产业为依托,借助当地比较优势和合理的产业定位,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进行招商,有意识地选择符合本地产业需求的项目进行重点攻关引进,对优化当地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并形成产业聚集,进一步积累资本。

提供会议活动来招商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方法,举办和参加各种会议,广泛接触交流,寻找合适的有投资欲望的合作伙伴。会议上面对面宣传园区项目的情况,现场与投资企业互动交流。

展会招商是通过各种方式将那些对拟办展览会所展示的产品有需要和感兴趣的采购商和其他观众引进展览会,邀请观众到展会来参观。观众是展会成功举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观众是一个展会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来说,"招商比招展更重要",展会成功的关键在于招商。

商会招商是指利用本地以及其他各地的商会,走访各地的同乡商会、行业商会、基层商会、私企协会、台商协会以及代表性企业,拜访商会领导,会晤企业界人士,就加强双方交流合作进行深入探讨。主动请进来,积极邀请来实地考察。

上门招商也可以叫敲门招商、登门招商,是一种最直接的招商方式,招商效果显著。它主要是在园区确定招商群体之后,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进行走访和沟通,传达园区的招商信息,进行招商。

在目标企业聚集的地方,园区可以考虑派招商人员驻点招商,设立招商分部,减少招商人员来回的成本。

中介招商是通过专业的投资中介机构,将招商项目推向相关投资市场,然后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严格程序,由专业机构为招商方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投资者。

传媒招商主要包括在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信件等媒体上进行招商宣传,刊登招商项目进行项目推介,吸引有投资意向的投资者前来考察投资。

刊登园区招商广告是目前大多数园区开展招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园区招商广告多样化,但是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一定要针对特定的目标企业和区域选择相应的广告方式,以提升宣传的效果。

通过网络这一工具,发布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联络投资者、服务投资者,从而让投资者知道园区,最终达到招引企业入驻的目的。

以商招商借助企业的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能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效应。园区可以将广泛开展以商招商工作作为对外开放招商的突破口。

委托招商是指在重点区域的城市有选择地聘请有实力、有资源的企业家、知名人士、商会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在园区的外来投资者和投资企业中选聘招商代表,签订代理合同,委托鼓励他们帮助联系其他投资者来园区置业投资。

关系招商的做法,要利用好政府的关系和园区投资者的关系。

优惠招商是指通过各种政策上的优惠吸引企业入驻,一般在产业园区项目初建时期基本都要依靠政策优惠招商,通过各种战场上的优惠吸引企业。

90、产业园区品牌传播策略

第一步:构建产业园区品牌策略平台

第二步:构建产业园区广告传播概念平台

第三步:确定产品销售和招商的传播概念

第四步:构建产业园区广告执行平台

91、发布园区招商信息的常用渠道

(1)通过宣传媒介传播:通过报纸、杂志、新闻发布会、行业管理部门内部刊物、互联网招商平台等。

(2)通过中介机构传播:通过专门的招商引资平台投放广告、捕捉意向客户。

(3)私人介绍:私人介绍带有信任成分,通过洽谈大都能够进入考察阶段,成功率较高。

(4)直接联系:通过电话簿等企业登记渠道,查询到潜在投资者联系方式直接发函或致电。

92、哪些土地可以免缴土地使用税

(1)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

(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

(3)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

(4)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等公共用地;

(5)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

(6)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月份起免缴土地使用税5-10年;

(7)由财政部另行规定免税的能源、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

93、哪些土地可以减免土地使用税

下列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确定减免土地使用税:

(1)个人所有的居住房屋及院落用地;

(2)房产管理部门在房租调整改革前已租的居民住房用地;

(3)免税单位职工家属的宿舍用地;

(4)民政部门举办的安置残疾人占一定比例的福利工厂用地;

(5)集体和个人开办的各类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用地。

94、园区招商培训的核心内容

(1)园区机项目知识培训

(2)沟通技巧培训:接听电话、接待语言、洽谈技巧、仪表举止等

(3)招生专业知识培训:招商流程、谈判技巧、表格填写等

(4)招商要领培训:招商的战略步骤、目标分解、企业定位合同解读、市场操作方案、常见问题的解答与应对等

95、招商谈判前需要掌握

(4)具备谈判所需的策略和艺术

96、招商谈判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谁主谈,谁配合,谁做顾问,各种角色要齐备,事先要有明确的分工。谈判人选必须慎重考虑,作为招商谈判人员必须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战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谈判素质和能力。

招商项目材料的准备。招商项目材料一般包括:环境材料、招商主体资料、招商项目资料、招商技术资料、商标与专利资料等。法律文件的准备。

97、招商谈判的基本过程

这个阶段主要是参与者介绍对方认识,通过自我介绍和互相介绍,使参与者互相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概述的目的一方面表达自己的目的和想法,但不能合盘端出,同时隐藏着摸底对方的意图。

谈判双方一般无外乎四个问题:自己所求,对方所求,彼此互相所求和外表没有表露的内蕴需求。

交锋阶段是在谈判中双方坚持立场的对抗阶段。

交锋阶段不会永远僵持下去,接下来的是一方的妥协或双方的共同妥协。

经过交锋和妥协,双方认为达到自己的理想,可以签订协议或合同。

98、招商谈判人员三具备

(2)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营销学角度来说,产业产品介绍应当遵循“特性→优点→利益”的基本线索进行阐述。从园区的特性卖点开始,对卖点优势之处进行阐释,最后再上升到给企业的利益层面上。

100、招商人员知识充电需要学习书籍

第一类市场营销方面的书

第二类企业管理方面的书

第三类金融证券方面的书

第四类科技创新方面的书

来源: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公众号zsyznc

欢迎识别下方图片中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1.2.遇见贵阳·恰逢其势

3.把握新机遇 贵州再出发 | 大数据篇·两个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

原标题:《精彩集锦:园区招商100个知识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篮的球触及篮圈进攻队员可以触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