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社会越发达人类越痛苦,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为什么有一些人还是缺少幸福的成就感呢?

这是要根据个人的财富和个人感觉来决定的,不是所有人都感觉缺少幸福成就感。

相对于一些贫穷的人来说,他们本身就缺衣服穿,缺温饱。拥有一餐饱饭或者医生暖和的衣服,他们都会有幸福感,幸福感满满。

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根本就没有新衣服穿,而是邻居家的小孩衣服穿不了了给我们穿,而且还是很新的,我们就看到了,非常非常的开心。那时的幸福感涌上心头,是无法比拟的。用任何语言也说不出来的。

现在的一些贫穷人,可能是以我当时小时候那个样子一样。幸福感很容易满足。

但当代的人,特别一些有钱的人,他已经很有钱了,他会拼命的赚更多的钱。他不用意满足,所以他心里面就想挣更多的钱为目标。假如今天做了100万,明天只做了50万,他心里可能是缺了个啥似的。只说可以缺了一个魂似的,为什么今天那么少?因为他们以这个为目标的话,所以幸福感会缺失很多。

现在物质文明发展到现在,更新换代了很多,人们追求的东西也更多。

记得以前我们的衣服是用手洗的。现在倒好,都方便了,都用洗衣机去洗,也洗好的衣服,还要用熨斗去烫。所以这是一步一步的来,取决于我们的生活质量。不能一蹴而就。你想的越美,心里落差越大。

但我们在对比别人的时候,可能我们有一些家庭可以买得起洗衣机,去洗衣服。但是她没有太多的钱去买熨斗去熨自己的衣服,所以这也是一个困扰,觉得少了点什么一样,幸福感好像就不存在了感觉。

唉,有钱人家看他可能是什么东西可以买衣服也是可以请个保姆帮他烫了。

有一些家庭,他就是没有这个经济啊。所以现代人都是比来比去的。你的有的我一定要有,没有的,我也要有。无形之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导致不必要的烦恼。

其实我们反过来想,我们的衣服洗好了,洗干净了。其实不用熨斗烫,也没关系的。我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出入高级场所。

现在一些人都说去自驾游啊,去到处去游啊。可现在疫情当下有些人又走不出去,就觉得看不到外面的风景,就觉得有点可惜喽。

其实有时候我们做什么事,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条件,不可以做不到的事,乱记,想乱去做。后头还是得不偿失的。

大家说是吗?想太多了,幸福感就更没了。

}

作者:水木然,来源:水木然专栏(smr8700)

为什么现在年味越来越淡?

为什么生活越来越没有期待?

为什么周围的一切越来越麻木?

未来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拜时代所赐,一个社会的生产力越先进、科技越发达,人心之间的距离就会越远,人就会越迷茫。

前段时间,世卫组织公布了非常可怕的数据:世界共有4亿人有精神障碍,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还曾说,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疾病,抑郁症现在是导致人们丧失活动能力的第五大病因。

19世纪威胁人类的是肺病

20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

21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精神病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物质上的苦不多了,然而人们精神上的痛苦才刚刚开始!

看一下现在的日本,我们能预知到很多东西:

日本已经进入一个“无缘社会”:日本每年有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所谓无缘社会:即无血缘、无地缘、无社缘,人情淡薄、没有关联的社会。

是一个没有朋友、与社会失联了的“无社缘”的社会;

是一个没有亲人、与家庭疏离了的“无血缘”的社会;

是一个没有乡愁、与故乡隔绝了的“无地缘”的社会。

这种“无缘”已蔓延至日本的各个人群:老年、中年、青壮年,甚至是少年儿童。

在日本国民中,25%的高龄老人无亲无友;约有54万的年轻人整日宅在家中虚度人生。

虽然科技越来越发达,社会变得越来越“智能”,但是年轻人依然需要离家去大城市谋求出路。

大量的年轻人一方面在网络上逃避过多的社会关系纽带,追求着匿名性带来的自由的肆意;另一方面又为孤独而可悲的生活现状而苦恼。

日本NHK电视台观察到“现代人的孤独老死”的现象:

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

已经提前进入发达国家的日本,为什么却又进入了“无缘社会”?

因为这个世界是一种平衡,物质和精神就是两个对立面,

物质越丰富,人的智商就会越蜕化;

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就越脆弱;

算法越发达,人的思想就越空洞;

知识越唾手可得,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差;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物质进步确实给人类带来许多方便,但是当人类在物质财富这条路上狂飙时,精神世界必然会陷入到无尽的空虚中。

民国时期我们物质很匮乏,很多人都在饥饿中度日,但是却出了很多大师和思想家,如今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瘠,贫瘠到人的精神开始出现各种问题。

的确,人类善于发明创造,然后改造现实世界,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世界的变化越比人类的创新快的多。各种事物的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各种变化的周期不断缩短,各种不可预料的事情越来越多……

我们随时都要做各种防范和准备,精神随时都处于紧张和不安中。焦虑,紧张,抑郁,迷惘等负面情绪,已经成为人内心的常态。

人类未来的最大的挑战,根本就不是人工智能,不是经济危机,也不是癌症,而是人类自己的精神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很多恶性案件,都是那些精神有问题的人犯下的,这也让我们警醒。

在之前一个人来伤害我们,往往是为了偷抢我们东西,或者和我们有利益冲突;而现在,一个人来伤害我们,完全可以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征兆,这个人甚至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只因为他自己的“精神方面”有障碍,属于精神和情绪极端者,所以他可以随时随地拿一个路人开刀!我们尽管只是一个路人甲,却随时随地成为别人的牺牲品。

未来心理变态、精神分裂、抑郁、压抑的人会越来越多!很多人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哪一个随意的行为,就会将它们引爆,而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这种炸弹,生活简直就像十面埋伏……

放眼四望,现代人越来越迷惘,自闭,孤独,焦虑,抑郁等,很多人正在异化成一种奇怪的生物,没有理想,没有自我,如同一只只行尸走肉,成为只会赚钱的机器,孤独寂寞又空虚。

很多人早已心如死灰,却只是想争口气,就这么苟活。它们整日忙忙碌碌,其实内心早已死去,生活在绝望的平静里。

然而人们一边寻求着私人空间,又一边渴望着与他人结缘。于是大家在网上交流,互相安慰着“一个人也可以…”。关了电脑手机没了网络,却又对无人可谈心的现实感到孤独。

在这个人满为患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座孤岛。失去了血缘、地缘、职场缘,在生命的尽头也失去了身份。

有句话让令人唏嘘:“刚出生时那么得人疼爱,最后送终时却只剩下这个人自己。”

无缘社会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毕竟中国人最讲亲缘伦理,但是越来越淡的年味,让我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哀伤……

中国可能会在未来出现这种情况吗?有可能。

高速运转,是社会出现的最主要导火线。这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社会,一切行为都被效率主导,每个人都在追求行为的效益最大化。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整个社会的运动模式都切换成了“利益驱动”,大家都在为生活奔波,各操各的心,谁也没有“闲心”赔你聊天谈心。

我们见的每一个人、吃的每一顿饭、打的每一个电话、乃至微信点的每一个赞,都需要转成实实在在的“收益”,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我们越来越冷静,越来越现实,每一次吃饭都是一次谈判,要么是生意要么是工作,每顿饭需要多大规模,由谁来买单,你们都在遵守既定的世俗规矩。

你宁可被网上的明星绯闻所牵绊,却从不曾想主动过给邻座上的同伴打个招呼。

为了谋取更多收入换未来,你背井离乡、抛开父母,一年回一次家,养育之恩都用过年的一个红包来偿还。

你看看现在的你:那么理性、那么麻木、那么机械化,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就像一台设定了既定程序的机器!

这是一个现实又冰冷的世界,而且今后只会越来越现实。我们已经进入“无利不往”的状态。

人越孤独,越喜欢把自己变的忙碌,其实这都是为了逃避,让“忙碌”成为逃脱一切的借口。

很多人整日忙忙碌碌,其实内心早就荒芜的死去了。

小时候觉得可以自觉拯救世界,现在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自己。

未来应对这一切的办法只能一个,那就是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

今后拥有强大的内心,远比拥有任何技能/知识/资源都重要,因为这些都会被取代,很容易迭代,而内心越历练越强大。

未来能拯救我们自己的,能抵抗这种孤独感的,只有靠强大的内心,这是应对一切孤独和冷漠的法宝。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会修心,把每种境遇当成红尘炼心,把无常当有常,练就一颗如如不动之心,才能抵抗各种焦虑、不安、和抑郁。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未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修心,只靠蛮力拼搏,人生的痛苦只会越来越多,甚至会走火入魔,走向极端的道路。

文/午后呓语,来源:怀左同学

写文章的时候,无意间看了一眼手机,才发现原来再过两天就要过年了呀。

一晃眼,一年又过去了,真快。

越长大,越觉得过年也没什么意思,年味变得越来越淡。

记得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买新衣服穿,大年三十晚上,哪怕不出门,我也要洗个热水澡,从头到脚换上新衣服,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

看完春晚以后,再把新衣服脱掉睡觉,期待大年初一可以去亲戚家里拜年,顺便收几个小红包。

我是一个对于买衣服这件事特别挑剔的人,记得初中有一年,我从春节前一个月,就开始跟朋友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逛商场买衣服。

然而,直到临近春节的前几天,我都没买到合适的衣服。眼看着春节就要到了,后来还是我爸带我去了一家理发店,在那家理发店里发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黑色皮外套。

价格我忘记了,总之还不便宜,老板说他是从网上拿货来卖,很多在他那里理发的小年轻,都会找他买衣服。

如今想来,那位老板还是挺会做生意的。

那个的时候过年,总感觉年味特别充足,嗑瓜子看春晚,家家户户拜年放鞭炮,热热闹闹。

而现在的“年”呢,总觉得“味道”越来越淡了。

可能,这跟长大有关系吧。

这两天跟我爸把家里彻底打扫了一遍,也算是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吧。

如果不用打扫卫生的话,我真没感受到任何过年的气息。

今年春节,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没有买新衣服,前两年也说不想买,但最后还是买了,心想不买新衣服,总感觉新年缺点什么。

但今年心态上变了很多,嘴上说着不买,还真的不买。看了一下衣柜里毛衣跟外套,还挺新的,将就穿一下,反正也没人看出来。

昨晚在吃饭的时候,我爸叫我去买两件新衣服,我说我懒得买,看衣服太麻烦了。我爸听完后,说他晚上出门的时候顺便帮我买一两件回来,我赶忙说算了吧,你买的衣服到时候回来我也不会穿的,款式我肯定不喜欢。

我爸保持沉默,没有再说话。

越长大,越发现自己是一个物质欲望特别低的人。平时唯一的爱好,或许就是买两瓶可乐喝了。

除了物质欲望低以外,我还是一个工作狂,没办法让自己闲下来,只要停下来,我就会有满满的罪恶感,觉得自己又做错事情。

所以我在想,今年过年,除了大年初一初二会出去拜年以外,我估计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工作了。

因为我的工作只要有电脑有网络就能够搞定,所以只要我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工作状况。

每次朋友喊我出门,我都说我在工作,然后他们会说我,整天就知道沉迷于工作之中,工作真的那么香吗?

我想了想,工作确实挺香的,因为我个人还是蛮热爱自己在做的事情。

从工作中找到成绩感,比从别人身上获得成就感,容易得多,也相对牢固得多。

除了工作以外,还想利用过年的时间,把村上春树的新书《弃猫》看完。作为一名村上迷,每一本书都不能落下呀。

以前每年除夕夜,我都会跟几位比较好的朋友出门放鞭炮。

但今年估计不会出去了,有的朋友因为疫情,就留在了外面没回县城,而回来的呢,要么忙着陪相亲对象增进感情,要么也不愿意出门,只想待在家里面。

长大后,发现朋友想要聚一聚,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从前过年,是我收别人红包,自从毕业以后,就开始给亲戚里的小孩发红包了。

昨天还在跟我爸讨论,说今年要发多少红包?

我爸看了我一眼,说:“看你的,今年疫情工作也不容易,不包的话说一下,大家能够理解。”

我想了想,决定还是跟往年一样吧,该包的就包,毕竟以前收了别人红包。

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的嘛。

过年包红包这件事,还是在提醒我们,新的一年,要努力挣钱呀。

身边很多朋友最近也都在感叹,说:“现在过年真没意思,还不如不过呢。”

不知道是不是年味真的变淡了,还是因为我们都长大,幸福的阈值也从“一颗糖”变成了更大的东西,所以才会觉得过年越来越没劲。

最后,按照惯例跟大家提前拜个年吧:新年快乐,这一年,辛苦你啦。

是真的,要快乐,过完年以后,也要继续努力生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爱自己所爱的人。

家永远最重要 为什么年味
越来越淡了,过年要有仪式感,
越长大越害怕过年了 怀念青春

原创:巅峰经济带,来源:巅峰能源

越害怕过年了……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又是一年。

年越来越近,心情一点一点变得复杂。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害怕过年了。也许是年岁渐长,体悟更深。也许是现在的年不似从前隆重热闹,变得平淡冷清。也许是遥远冲淡了乡愁,虽不跋山涉水,但也要千里迢迢。
总之,盘踞在心头的思乡之情不再那么浓烈了。
人到中年,工作,生活基本定型,不用挤破头找工作,不用费心谈恋爱,不会有人催婚,生活波澜不惊,即使偶尔有浪头袭来,也能很快调整,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充满惊惧或无助。
才发现,一个人在外面,也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那还害怕什么呢?
想起故乡,心中总会充斥淡淡的温暖和幸福,之所以有这种舒适感,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里,故乡是一处别样的山水,角角落落都充满了回忆。
有时候,真怀念小时候的大年三十,总是早早穿上新衣服,戴上好看的头花出去炫耀,妈妈给的压岁钱还没过夜就花光,书包里一堆烟花和鞭炮。
农耕时代的故乡年,没有各种电子产品分散精力,没有生活的压力,人们的精力都放在了彼此关心和嘘寒问暖。
新衣服,红包,团圆饭,礼花,炮仗,就是一个红火年。
岁月流逝总无情,越长大越觉得缺了些什么,也许电子红包代替了纸质红包,也许是城市不再放烟花,也许是对春晚不再有期盼,年岁的渐长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孤独。
小时候常说,长大以后离家越远越好,这样才有新鲜感。现在离家千里,却觉得眼下的生活不过如此。
也许人都是这样,对当下总是嗤之以鼻,对见所未见的地方总是向往。
是之前太不懂得珍惜,太矫揉造作,如今时过境迁,无比珍念故乡的炊烟,妈妈的大铁窝,还有守望在村口的柴火垛。
人事渐改,近乡情怯。越逼近家乡,内心越复杂,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态,想回家又怕回家,怕跌进回忆的冰窟。
记忆中熟悉的场景不复存在,城区在扩展,原来的农田变成了商业街,学校迁了新址,曾经的理发店早已不知所踪,儿时走过的路找了半天也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条宽阔大道。
一路上,迎面走来的,大多是陌生的面孔。认识的人都变老了。更多的人搬到商品房居住,原来热闹的小村彻底沉寂了。
日新月异的变化吞噬了乡愁,在外头久了,便适应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故乡,再也留不住年轻人躁动不安的心。
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别样的幸福。

有人说,过年的时刻就像一面照妖镜,它会把不同价值观的人聚在一起,然后进行各种碰撞,如同电影画面一样,一帧一帧地播放给别人欣赏。

流水宴席一场接一场,脚不沾地,忙得没有时间思考和喘息。

在亲戚家吃饭时,脸不知道该朝哪,只能盯着满桌饭菜,挑自己喜欢的一直往嘴里塞。

看着大家嘻嘻哈哈,总怕自己是那个扫兴的人,于是努力找话题,不想有任何不悦和面无表情,嘴角扯出一个弧度,装作很开心的样子,其实也不伤感,只是不想笑而已。

见面就是聊对工作,家庭的询问,感觉这些年的经历都被掏空,赤裸裸晒在阳光下。

虽然他们是为我好,也是例行公式,不会有人真正关心自己的生活如何,但我也不想无私奉献过往。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还是想穿层铠甲,保留最后一份隐秘。此刻,疏离,是我最喜欢的词。
一年复一年,闲置的老屋里充斥着各种声音和烟味,一颗心变得浮躁不安和无所适从,脑子里一片空白。
困了累了,也要强颜欢笑,礼貌回应,不然别人觉得你不通人情。
想活得真诚一点,不必违心在不重要的人面前强装笑脸。然而春节的走亲访友,自古是约定俗成,谁也不可能打破规矩,人也不可能没有朋友。
所以这个时候,即使再累,也要舍弃私心,把个人习惯放一边,投入到过年的大军中。
在这样的热闹中,寂寞反而被治愈了,春节也不再冷清。

有人说,真正的孤独并不是孤单一人,而是明明处在熟悉的环境,身边都是熟悉的人,却倍感孤独。

以前不懂,现在明白了。就像在老家,明明亲人离自己很近很近, 但总感觉所有人离自己很远很远。

也许是心中无法倾诉的烦恼,说出来于人无益,别人也不会懂。

也许是放不下的琐事,有些还没有完成,有些还不够完美,总想着怎样改进。

于是忙里偷闲,小心避开人群,躲到角落里看看手机,发发呆,清清内存。这比夹在一群人中间附和要舒服。

看着各大平台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忙着刷视频,抢红包,有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鹤立鸡群,为什么铺天盖地热闹感染不了自己,哪怕沾染一点溢出的快乐也好,是不是我的孤独,是独一无二的?

我不排斥春节,不排斥聚会,但也不排斥孤独。

独处是一种能力,是自己留给心灵的空间,是自留地,后花园,用来安放真实单纯的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看似孤独,实则平静和享受。

我以为,对老家的眷恋我会保留一辈子。然而,现实总是物极必反。

人到中年,成家立业后,再回到儿时生活过的地方,虽有诸多感慨,但再也生不出更多的伤感。也许是现在的幸福麻痹了知觉,也许是经过风风雨雨,对世事已经看透,学会了释怀,学会了接受。

你,我,皆为凡人,无论是谁,都逃不出情感的旋涡。

春节虽然繁文缛节多,虽然主观意识上,很多人感觉年味淡了,但这也是一种仅存的别样的珍贵,至少还能见见亲人,回忆往昔。随着时间流逝,这一切的美好又能保留多久呢?

人类的文明总是向前的,物质也会越来越发达,农耕时代的村庄也许有一天会彻底消失,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它曾经的样子。

无论怎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一切都恰好。

接受孤独,接受岁月的离去,这是成长的代价。


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当我们谈论年味变淡的时候,说的其实是过年的仪式感,没有以前那么隆重。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现在的小孩,上幼儿园就开始打王者,吃鸡,童谣都快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中国式教育年味变淡,生产力提高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在农耕时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农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规律。年节是农闲之时,基本上没多少工作,每天有大把时光用来准备庆祝节日到来。
而现代的生活方式,不依赖任何自然环境,摆脱了时间的桎梏。生产方式也是全年无休,想吃的平时都能吃到,所以对于过年便没有那么期待了。
大家的生活压力都很大,放假就是用来补充睡眠的,不用补觉出门旅游一趟回来,也该上班了。
就像很多人抱怨现在的游戏画面虽好,游戏性却不如从前了。其实并不是游戏性差,而是我们玩游戏,缺了那种「放了假可以放肆玩,每次玩都投注心力」的仪式感。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损毁了各类守旧的过年体验,于是我们觉得年味淡了,曾经珍藏在记忆里的仪式化行动,只能在午夜梦回的时候重现。

万家灯火,各有忧喜,过年,有热闹就有冷清,有尽兴就有将就。富贵不一定过得快乐,清贫也不一定过得委屈。

现代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你需要相信,总有一种味道,像子宫一样,会无条件地接纳你。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

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乐于折腾,也喜欢交流,不厌其烦地做些传统食物,不在于贵,而在于费时费力。

上班后的我们,大部分时间懒得做饭,就算愿意下厨也总追求快速和省事,任何肉类用调料腌一下,放到烤箱烤二十分钟就是一餐。

过年的传统菜色,总是要下些工夫,往往老人们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一桌年菜,总是七份食材、八分时间、九成心意,才吃得出十足的年味来。大约是准备周折、制作费时,成果才格外让人有满足感。

醇厚的味道,总要加上一味时间当调料。

无论大人、孩子,都有充足的理由懒散起来,打扑克、斗地主、打麻将,都因着“大过年的”这样的解释变得顺理成章。

我每年过年都会去朋友,同学,伙计,亲戚家串门数落他们,常用一句口头禅: 水货,糊咔咔来调侃他们热闹一下。

对于80末90初的农村孩子来说,过年意味着可以吃到肉,可以穿新衣,最重要的是,可以领压岁钱,那是一年中唯一的一次零花钱。

买一身新衣服,从里到外,外套、裤子、鞋袜,全都放到柜子里,初一起来全部换上。

吃的东西虽然不比平时好多少,但至少饮料、糖果和零食多出很多,并且这个时候长辈会默许你放开了吃。

大人们也变得高兴,在外面拼搏了一年,终于可以放下压力,用赚回来的钱好好给自己的爹娘和孩子买点东西,置办一点年货,收获一些物质逐渐丰富的成就感。

也可以好好地放松一下,享受一下小小的赌博或者郊游串门的乐趣。

过年了,记得给以前关系很好,却很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发条微信,发的时候别忘了加上自己的姓名。

曾经看大家喝得烂醉,登上天台仰天长啸,后来大家相拥而泣,知道马上分道扬镳。尔后,大家各自在自己的人生里挣扎,再过几年,才悲哀的发现,吉他断了弦,画笔折了腰。

过年了,记得拿起自己的手机,多给家人拍照片录视频,带着父母做一些他们没做过的事。

一起去吃一顿年夜饭,或者一起去唱一次KTV。准备一些心里话,平时顾不上说的,过年说出来,跟他们说说自己的经历和遭遇,跟他们说说自己的志向和计划。

还可以聊聊从前的事情,回味温习一起经历的美好时光。

你看着我长大,我陪着你变老。

父亲说:「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在这片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留守儿童等父母回家过年,空巢老人等子女回家过年。

过年,大概是人们最迫切却也最淡定的一次等待,因为你知道既定的结果一定会来,是一种绝对笃定的存在。一切准备妥当,只等时间刚好,或许还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夹杂其中。

过年,不仅在于物质的充实,仪式的繁复,还在于平淡生活中的一段穷讲究、瞎折腾,在于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间努力维持的真诚和友善,在于逐渐走远的某种仪式感和归属感。

嗑瓜子,听爷爷讲讲他早年的故事,招呼一伙朋友,围一圈吹吹牛逼。吃母亲做的炖排骨,父亲做的蒸鱼,奶奶做的饺子。

年味,应该就是糖食果饼的甜香味,洒扫之后的尘土味,刷子上的浆糊味,爆竹炸裂后的火药味,是亲人和家乡的味道。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陪伴才是最珍贵的礼物!
年味变淡,是从我们变得随便开始

回想记忆中的春节,模糊又清晰。

曾经承载全年希望的压岁钱,忙忙活活一整天的手工年夜饭,雷打不动的三十儿全家守岁……

林林总总,那些儿时的小确幸,似乎正随着时间慢慢消逝。

为什么大家越长大越怀念,这些过年的小细节?因为年味变淡的背后,是仪式感的缺失。

小时候是最有“年味”的。
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过年一定要早早买好新衣,端端正正叠好放在床头,等着初一一早再穿。有一年商场快停止营业了还是没有备好新衣服,真是急得快哭出来。
而年关将近,妈妈最焦虑的是家里的大扫除总还没空搞起来,早晚都要琐琐碎碎念叨着。大扫除那天必定也是很郑重的,要全家大干一整天,扫屋顶爬窗台,小孩子就算帮不了什么忙,也会里里外外地奔跑递抹布,兴冲冲参与迎接这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
大年三十贴春联用的都是现熬的浆糊。浆糊粘上的春联非常瓷实,光刮掉前一年的春联就是个大工程,非半天时间搞不定,还得全家上阵累得满头是汗。再接着熬新一年的浆糊,爬高上低把春联贴得里里外外满满当当。
除夕晚上小孩子都是做好熬一宿的打算的,没有熬过去很早就睡下或者初一起得晚了的总要给鄙视。
我们家住在孩子多又热闹的乡下,我也懒,从来不会守岁,但也睡不好,凌晨5、6 7点就会给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和亲戚邻居家来拜年的小孩们毫不顾忌咚咚咚的敲门声给吵醒。
后来:有了全年无休的商超,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囤积年货;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
贴春联很少人家用浆糊了,随便的透明胶纸一粘,费不了十分钟功夫;
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吃不出不同;
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沦落成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
没有小孩会熬一整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
我不再是需要磕头的年纪,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才渐渐觉得丢了什么。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也不难怪,年味越来越淡。
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说起仪式感,人们最常喜欢引用《小王子》里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复仇。
比如婚礼,很多男人会不理解女人为了一个做给别人看的仪式去花费那么多心思和精力。
其实,婚礼除了是做给父母亲朋看,也做给自己看。当我们在婚后的一地鸡毛里甩门而出去买刀的路上,也许想起了婚礼那天他热辣诚挚的誓词心中为之一动,就放弃买刀转弯去买了他最爱吃的菜。
宋丹丹在参加李小璐和贾乃亮的婚礼后说:“参加小璐婚礼,几次眼泪涌入眼眶,突然明白:我,为什么会有三次婚姻?因为,我从来就没有一次像样的婚礼。” 
当然,并非少了结婚仪式的婚姻就一定脆弱不堪,而大摆豪华宴席的婚姻一定坚不可摧。但如果条件允许,不在乎排场和花费,我们需要一个仪式昭告天下也告诉自己:从此刻起,新的人生开始了!
比如吃饭,你以为去米其林餐厅吃一顿繁复讲究的法式大餐才是仪式?我在微博关注了一个漫画家,他把每天妈妈做的早餐都拍照,配文#早饭要吃好#,就是这份每天的早餐竟然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没有华丽的摆盘,文艺范的滤镜,但菜式多样营养均衡,升腾起的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正像奥黛丽·赫本的经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里,霍莉会穿着黑色小礼服,戴着假珠宝,在蒂凡尼精美的橱窗前,慢慢地将早餐吃完,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宛若变成盛宴。仪式感,是心不在焉的生活里一顿隆重的早餐。
还记得那些儿时的仪式感唤醒过我们多少珍重的情感和记忆吗?
巅峰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2021年已经到来,在新的一年里,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钱,不是名,而是——家!
什么是家?家,是一辈子的归宿,家,是一生中的财富,家,是亲情的连接点,家,是爱情的见证带。2021,家永远最重要!
家,因为有亲情才温暖,家,因为有爱情才香甜,一个家里,有父母的关爱,有伴侣的宠爱,才是最安稳的地带。
房子,不是家,房里有人才叫家。豪宅,不叫家,宅里温暖才叫家。一砖一瓦,不叫家,有情有爱,才叫家。家中有欢乐,才叫家,家中有家人,才是家!
一个家,是富是穷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和睦。身为子女,对父母孝敬,身为父母,对孩子爱护,彼此体谅,互相理解,遇事一起承担,有难一起面对,这样的家,才能有幸福。
一个家,房大房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健康。父母身体硬朗,孩子健康成长,家人无病无痛,人人平安,日子稳定,才能让幸福相伴左右。
家,简简单单一个字,家,牵挂惦记一辈子,家中有我们最爱的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想着。家中有最爱我们的人,不管我们身在何处,都有人等着。
人人都有家,谁都离不开家,家在,幸福在,家亡,哭断肠,没了家人,我们一生孤单,没有了家,我们只能流浪。
2021,家永远不可少,2021,家永远最重要,因为有了家,我们才有处可依,因为有家人,我们才有人疼爱,能和家人相伴,一生不厌烦,能和家人患难,再苦也情愿。
2021,家永远最重要!好好爱我们的家,用心爱我们的家人,只要有家在,家人爱,无论贫富,不管大小,都是最温暖的港湾,都是最踏实的依赖!年底了,卸下你的累大道至简,素心过活不知不觉,旧岁即将走到尾声。卸下疲惫,往事随风。卸下风尘,不负流年“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新的一年,卸下所有的伪装,做最真实的自己,才不枉潇洒走一回。“卸下半生行囊,把人世风尘关在门外,简约活着,温暖相依。”
摘掉面具,与真实的自己坦诚相待。放下包袱,与真实的世界握手言和。今天起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经年已逝,新年将至,卸下风尘,不负流年。
}

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汇编15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班集体成员的自我教育活动。还在为准备主题班会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让学生明白:“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而感到幸福”,绝非一句格言,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生境界,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的平凡行动。

  2、使学生明白幸福是在他人的赞美、尊重、认同、关爱、欣赏等行为中产生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爱与责任”促进他们高尚人格的形成。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怎样做才能“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而感到幸福”。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上课前)

  投影: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马特洛索夫(苏联)

  二十世纪的中国,因为存在而赢得了自己真正的独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因为曾有你的存在,而必将迎来自己高度繁荣、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前景;兰考人民,因为焦裕禄的存在而幸福;西藏人民,因为孔繁森的存在而幸福;雨夜回家的一位大嫂,因为遇上了雷锋而感到幸福;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因为有李素丽这样的售票员而感到幸福……”

  (一)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

  老师:同学们,迈入陈惠南纪念中学,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了!在成长过程中,中学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具转折意义的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期又称为青少年时期,这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许多人都是在这个阶段明白了“爱与责任” 以及“幸福”的深刻含义。

  投影:我们的同龄人马腾飞两岁失去双亲,5岁就开始照顾眼睛失明的奶奶。在奶奶生日时,帮奶奶过生日……马腾飞用爱与责任伴随自己成长,是我们广大青少年的楷模(老师边展示投影边引导学生讲出事迹)。

  老师:对以上事迹做简介:小小的马腾飞用自己幼小的双肩承担一切,让奶奶觉得幸福。

  (看视频:《开学第一课》中马腾飞的奶奶讲话的那一段)

  后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他的父母很疼爱他。在他9岁的时候,慈爱的母亲突然染病去世了。黄香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日夜思念母亲,变得非常憔悴。因为母亲不在了,黄香小小年纪就做起家务。他还恭敬地照顾父亲,天天给父亲洗衣做饭,千方百计让父亲吃好穿暖。夏天天气炎热,为了让父亲睡个安稳觉,每次父亲睡觉前,他都要用扇子帮父亲把席子扇凉;冬天气候寒冷,他总是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体温暖热父亲的被窝,才叫父亲上床歇息。黄香的故事被编入了《三字经》,供后人学习。

  投影: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老师:黄香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投影: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 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提问:看了以上事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过渡:讲得很好。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二)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

  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

  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

  提问:怎样才是一个好学生?

  怎样才是一个好伙伴?

  怎样才是一个好少年?

  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小结:周恩来12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多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啊!最后他实现了理想。残疾少年周炜顽强勤奋,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同学,他们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把欢乐带给周围的人。他们让老师觉得幸福。

  对于同学们来说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更多的时候往往只需举手之劳:

  图片及文字:公共汽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

  图片及文字:在街头,你热情耐心地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他就会因你而感到能够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真诚帮助是一种幸福;

  图片及文字:在教室楼道,你主动上前帮老师抱作业本,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幸福;

  图片及文字:有同学病了,你哪怕是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他也会感到有你这样的同学是一种幸福;

  图片及文字:在宿舍的楼道里,你为正在吃力上楼的大妈提一提菜篮子,她会为有你这样一位好邻居而幸福;

  图片及文字:骑车过马路,你宁肯停在烈日下等候绿灯,也不愿擅自闯红灯,那警察叔叔和老大娘会因为有你这样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市民而感到幸福……”

  投影:品德高尚,立志勤学,自立自强,乐于助人,健康快乐。

  老师:我们要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使自己学有所长,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做一个让老师幸福的好学生,做一个让同学幸福的好伙伴,做一个让社会幸福的好少年。

  (三)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谈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公民。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观点。

  1、视频:杨利伟着陆后走出分离舱说的第一句话: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杨利伟从小就是一个懂事、顾大体的人。无论做什么,小利伟非做明白不可,决不中途放弃。小利伟还是个节俭的孩子,别说是买玩具,就是爸爸给他一毛钱,让他买两根冰棍,他也只买一根,剩下的五分钱,舍不得花,攥出汗来,给母亲,让母亲给弟弟也买一根。

  教师:"爱国守法"中的"爱",是一种"情感",这种"爱"的情感来源于"亲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亲情"爱"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爱人、爱地、爱天,爱己、爱群,爱家、爱国、爱天下。从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来看,讲"爱"必先讲"孝"。

  2、投影:诚信小故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教师:"明礼诚信"中涉及到中华美德的三个"德目","礼"、"诚"、"信"。突出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时代特色。诚信建设,要从开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资源当中,去寻求智慧。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

  3、投影:朗读以下格言名句。

  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 的团结。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德.歌德展。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刘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谚语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教师:"团结友善"体现了中华美德的"宽"与"恕"。这是"多元"社会与国际环境所需要。

  4、投影:周总理的小故事。

  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 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教师:"勤俭自强",体现了"勤"、"俭"、"廉"与"耻"四种美德。因为"勤以养廉","俭以养德","知耻近乎勇"。"耻"是个人的"脸",是人的尊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无耻,何谈自尊、自强。

  5、投影:全国文明出租车驾驶员――王涛。

  教师:"敬业奉献",体现了"忠"与"义"。"忠"的本质是"责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责任",是"敬业"灵魂。"义"是追求、是气节、是利他,奉献是"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教师小结:做一个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祖国幸福的人。

  投影: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做一个好教师,让学生幸福;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这样,当我在的时候,人们的感觉就象如逢春雨,当我远去的时候,人们的思念就会如风悄悄地传递。我的存在是他们幸福的源泉,伴随他们的是安全、愉悦和无穷的动力。

  四、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班会结束。

  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源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位英雄马特洛索夫的名言“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初一的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可能比较肤浅,对“爱与责任”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或者只限于口号式的程度。设计这堂课是希望学生在升上初中后,能从细微处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让别人幸福的人,于国家有用的人。

  同学们对小故事非常感兴趣,在讨论过程中,也能对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反省。当老师说到“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物质的生活,更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而且,这种愉悦的精神体验有时是仅仅来自一声普通的问候或一个细小的行为”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到很惊讶,深深感受到应从小处做起,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啊!倘若每位教师都能用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让教育充满更多的人情、人道和人性。那么我们的学生能不可爱吗?他们能不为了使自己的同学,使整个集体也因为有了自己而想到温暖、感到自豪、感到幸福,而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现在让我们来完成一个推理:昨天我们的学生因为自己而使班级感到幸福、自豪;今天我们的学生同样会因为自己而使家人感到幸福、温暖;明天我们的学生更会因为自己而使我们的国家感到幸福、骄傲。如此循环,我们的教育岂不开满鲜花?我们的国家岂不繁荣昌盛?我们的明天岂不快乐幸福?

  我由此深深地感悟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她不仅仅是有意义的,她还是――美的。

  让我们再次用心来呼唤: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1、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有个良好的开端。

  2、复习“课堂要求和准备”,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课堂要求和准备”,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老师非常开心。

  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假期,看到你们精神饱满地坐在教室里了,老师特别的开心!这是你们给老师的新年礼物。新年刚过,老师也想送个小礼物给大家!

  1、老师开心的同时呢,还有点小小的担心。你们猜猜为什么?(自由说)

  2、刚刚有很多说对了,过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寒假,老师怕一下子不能适应学校生活了。回顾3个问题:上学期送给大家的赠言和课堂规范以及准备!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居里夫人

  高校秋季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还记得开学的第一天,是一个因为特殊而完美的日子,迎着清爽的晨风,我跨入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学校,心中激动万分。其实在放假不久我就想读书了,因为我想到了我的那些同学、教师。他们有时给我欢乐、有时给我温暖、还有时给了我一些烦恼。

  放假了,感觉寒假过的很平静,很无聊,而同学们和朋友都回老家过年了,爸爸妈妈又不在家,就感觉自己一个人在家很无趣,没人玩,没事干,总盼望着开学,回忆起在学校里的生活,觉的放假不如开学。

  在这学期里,我要改掉我的坏毛病,

  第一:依靠是我很明显的一个缺陷,所以我要学会独立。

  第二:我要学会照顾自我,这样就不会让妈妈很辛苦。

  第三:要学会勤俭节俭和做事认真,速度加快。

  第四:我总喜欢搞恶作剧,每次爸爸回来到家的时候,都会在门上挂一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越发达人类越痛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