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去哪里玩好的思想是哪里来的?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664)|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以法治国?想把国家治理的什么样?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不讲道德的人能执法?能守法吗?文化素质、精神信仰才是我们改革所必须面临的。现在说改革站在了十字路口,就象一个人一样,如果方向的问题不解决,那这个人的身体和前行的条件再好,就会偏离目标越快越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一个人的行为是靠意识思想支配的,那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当然来自社会实践,改革近四十年的实践表明,我们改革的下一站就是要在上层建筑领域里进行一场革命。',
blogAbstract:'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成长与成功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有删改)【小题1】 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小题2】 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2分)-乐乐题库
& “成长与成功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成长与成功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有删改)【小题1】 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小题2】 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江苏江阴市暨阳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成长与成功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要注意本文标题并不是论点,标题中没有表达作者的观点,标题只是中心议题,作者围绕这个议题分析问题讲道理,在最后一段归纳问题时才总结得了同论点即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试题分析:本题所问是指“论证的思路”。“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成长与成功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成长与成功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成长与成功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有删改)【小题1】 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小题2】 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成长与成功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有删改)【小题1】 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小题2】 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2分)”相似的习题。您好, []|
文人白话 打开一个人思想的闸门
对话一个人和他的时代
诗是一种细腻的反抗,也是温柔的不满。它其实是在扰动你,透过原来不安的力量,找到一个秩序,能有不同的看世界的方法。
许悔之,台湾诗人,曾任《自由时报》副刊主编,现为有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之总经理兼总编辑。主要作品有《阳光蜂房》、《家族》、《当一只鲸鱼渴望海洋》等。
诗歌是细腻的反抗与温柔的不满
台湾诗歌之于大陆读者,很长时间里只意味着“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和“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种烂熟于心的诗句,熟悉的人名似乎永远只有余光中、郑愁予和席慕容。事实上我们今天谈论的台湾诗歌,大都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代台湾诗歌一直在主流边缘徘徊。但这并不意味当代缺少优秀的诗歌与诗人,诗歌作为一种“小众文化”,起到了一种为少数人发声、向暴力温柔反抗的作用。
腾讯文化:许老师您好!刚刚读书会中主持人提到台湾诗歌,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就是在大陆人眼中,台湾诗歌有几个固定的代表人物,像余光中、洛夫以及稍晚些时期的席慕容,可以说他们几乎是“台湾诗歌”的代名词。那么在台湾人眼中,有没有哪位大陆的诗人可以作为“大陆现代诗歌”的代名词存在的?
许悔之:这个问题要这样看。大陆诗人在台湾出版的比较完整的个人诗集不太多,比如说像北岛、杨晓斌,但是广泛性的、个别的介绍真的还是很多,比方说在最早的时候,朦胧派的顾城、舒婷,这些都算比较有代表的。但是我觉得在台湾,诗集出版本来就比较小众,所以一般来说台湾社会里诗的地位就不像在大陆那样。但是余光中先生也还是出了很多书,包括北岛也有很多诗集在台湾出版,也有很多人认识他。但是他跟刚刚你讲的那三位诗人在大陆人眼中的地位(相比),可能还是不太一样。
腾讯文化:您是学工科出身,当时开始写诗是一个怎样的契机?
许悔之:我觉得写诗的人都有一个特质。诗的一种状态就是很细腻的反抗,也是很温柔的不满。不满就是说,我们不想每天过同样成型的生活,或者是同样的思维方式。所以诗歌其实是在扰动你,它其实是透过原来你不安的力量,需要找到一个秩序,让你有不一样的看世界的方法。我觉得诗歌其实还有一个本质上、物质上兼精神上的动人地方,就是文字的美。比方说我们看到很多很棒的诗人,从古代开始,他们的音韵,他们的用字,念出来的样子,或者唤起的意境,本身就是美。不然在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骈文,它完全是为了写笔美,不追求意义的。我觉得作为诗人的一个可能状况就是,像我小时候对世界是很好奇的,不安的,又期待的,我想去为它找到一个我可以跟它说出来沟通的方式,所以我选择了诗。第二我觉得诗的语言跟文字,它的音乐性,它的意象,都因为汉语一字一音的特质,像在盖一座建筑一样。我们看“诗”这个字,拆开来是“言”和“寺”,开个玩笑呢,它就是“语言的寺庙”,是我们心里很多神圣存在的“temple”(意为“寺庙”,编者注)。
一个“近乎佛教徒”的文字抗议
腾讯文化:您提到“寺庙”,让我想起来刚刚主持人讲到您的作品里常常出现的“我与佛”的关系。这算是您宗教信仰的体现吗?
许悔之:我是一个“近乎佛教徒”。为什么是“近乎”?就是我相信佛教里说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或者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其实佛法在讲的东西就是“苦空无常”的息法。这里有很多很多的名词。我是相信轮回的,其次我也相信佛教、佛陀说的东西,但说我是个“近乎佛教徒”或者“几乎是个佛教徒”是因为真正的佛教徒是要守很多戒律的,但我没办法每样都做到,所以我心里觉得自己是佛教徒,但我宁愿说自己是“近乎”。
&nbsp&nbsp&nbsp&nbsp第二呢,我在13岁的时候就读到《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也给我生命很大的震动。我大概在台湾文坛比较得到注意的是我在二十多岁、三十岁左右写过的一本诗集,叫做《我佛莫要,为我流泪》,那是在两个月里面写完的一本诗集,用了很多佛教的典故,或者说像一个声音在向佛陀对话,在抗议。原因是我父亲在那时候得了癌症,那时候我还很年轻,就在想:医生说我爸爸还能活半年,那下一个会是我吗?死亡是谁来决定?为什么有死亡?死亡以后会到哪里去?佛教对这些都有很完整的看法跟知见,而我本来对读佛经也很有兴趣,所以我就在很短的时间写了那本书。
&nbsp&nbsp&nbsp&nbsp我自己的因缘也比较特别,我在编辑生涯的二十几年里,编过几位非常有名的道场师傅的书,比方说我在《联合文学》的时候编过慈济(证严上人)的四本散文,然后我自己创立了有鹿文化,我编了佛光山星云大师的《般若心经的生活观》、《成就的秘诀:金刚经》、《人海慈航:怎样知道有观世音菩萨》,然后去年也出了法鼓山的方丈和尚果东法师的书。我跟出家人的因缘很深,也觉得帮出家人编书、出书对我非常有意义,因为我觉得那是对别人生命有帮助的事。所以在台湾就会有人觉得我是一个跟佛教比较亲近的诗人,我不能说自己是个“佛教诗人”,但是我的一些作品会处理到跟佛教有关的思想和故事,这样一个写作者。
台湾是一片多元文化融合的岛屿
腾讯文化:在您进行创作的20多年里,台湾诗坛的发展是怎样的?
许悔之:我开始喜欢上文学的时候大概十几岁,那时候台湾文坛有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那时候台湾只有几份报纸有报禁,有党禁,发禁,有各种“taboo”,禁忌。那时候你写一首诗就会有很多人知道你(从报纸上)。我觉得台湾有一个很巨大的改变就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就是在五十、六十年代世界冷战的氛围里,很多作家会透过现实去追索自己的内心。追索自己内心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存在主义式的作品,像王文兴教授等。可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解除报禁之前,台湾社会产生了一次对土地的觉醒。比方说会有农民(的土地)被(计划)盖跨国的化学工厂,他们会到总统府前抗议。台湾大学的学生会要求政府不要建造可怕的化工厂。所以说当你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包括对土地的“control”(意为“控制”,编者注)的时候,有另外一种意识兴起了。
&nbsp&nbsp&nbsp&nbsp现代主义往内心发展或对语言文字极致化的追求的那种努力跟对现实的关怀,我觉得慢慢就汇总成台湾文学的一个很好的样态,而不只是诗歌。比方说国外在讲后现代,在讲后设小说,台湾也有引进呀,像《法国中尉的女人》,早就有了。也会引进更多思想家、哲学家,这些等等都丰富了台湾。我觉得台湾其实是一个很多元文化主义的地方,它像海岛式的快速吸收世界的讯息,有日本殖民时代留下的东西,它同样也有知识分子、读书人到国外去看向世界的努力。所以我觉得台湾应该讲是一个百花齐放、众声喧哗的地方,可能在以前历史的某个阶段,现代主义的文学强势一些,后来就有一些现实主义取向的文学会强烈一些,可是最终还是交融成了一个我觉得很好的多元文化主义的样态。
诗歌的不凡在于对公众话语的抵抗
腾讯文化:您刚刚提到诗歌本身是种非常小众化的文学形式,甚至有些诗人会刻意在读者面前塑造自己“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那长期以来,诗歌文化会不会形成某种“文化断层”?
许悔之:是,我了解你的意思。“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常常的理解就是“幻想者”。比方说我们看安哲洛普洛斯的《永远的一天》里面,当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那个诗人就走到人群外面,他格格不入,他没有办法投入公众(的圈子里)。可是我们可能需要倒过来想另外一件事:一个不成熟的异类、怪咖一样的人,是不是确保了我们人类的心灵是有多样性的?请容许我再做一番演绎或者说陈述。
&nbsp&nbsp&nbsp&nbsp我们今天来看李后主那样的(人),他不知亡国之恨,可是他写下来那些美丽的东西是不是值得的?所以我想“不食人间烟火”可能是站在“生残主义”或者是劳动的立场上来说。可是也有一点是诗人要反省的,就是你写的东西别人会觉得跟自己的生命不太有关,在这个时代我觉得我们可以用一个“中道、统和、协调”的方式来看,(社会上)本来就有很多类型的事情存在,(所以)就会有很多很多类型的诗人。如果今天有一个诗人是耽美主义者,他就耽溺在美丽里面,可是他是不是也提供了我们美,如果他的艺术表现跟成就最后是好的。那他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nbsp&nbsp&nbsp&nbsp第二,我们从最哲学、最本质的意义(来看),如果有一个人,他的诗写的不好,只有他自己是他的读者,可是他非常认真地思考他自己,他也就像是关在象牙塔的人,那种生命是不是也比一个成熟、一棵墙头草(一样的),或者利用公众话语(的人)要强?因为我觉得诗歌有一个不凡的地方,就是抵抗公众话语,英文叫“cliche”,陈腔滥调。当我们不讲这种陈腔滥调的时候,就是代表我们最想表达某一种自由、人的独特性和珍贵性,也是避免集体主义用任何借口伤害人。所以诗歌在很多时代都是当权者害怕的地方,因为不知道诗人在写什么,又会扰动什么。
&nbsp&nbsp&nbsp&nbsp所以你这个问题很好,可是我宁愿用一个比较和缓的方式来说,就是诗歌如果既能写到很精妙,又有越来越多人知道,那当然是好的。比方说我们回到中国文学历史上,李贺写得很怪吧?李商隐根本就不可解吧?我们今天讲到在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长恨歌》是谁写的?白居易。白居易固然有更多的读者,可是白居易就比李商隐伟大吗?我们文学界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那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世界第一吗?不是这个定义。
&nbsp&nbsp&nbsp&nbsp所以我做一个小总结,就是对我来讲,诗人只要尽心追求他的艺术(就好),每个诗人都有他的局限。就像我们看朦胧诗的顾城,或者看抗战时期的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这里,时代作为上下文就很重要。马克思说“人都是历史的产物”,其实每个人也是他自己的产物。诗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一件美妙、快乐的愉悦,痛苦的思考甚至也是一种愉悦。它都是人类不成熟的心灵想要去追求珍贵的独特性所付出的努力,它用语言、文字来呈现。
诗歌会永远被人类需要
腾讯文化:看到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今天不是诗歌的时代,却是需要诗歌的时代。”您怎么理解?
许悔之:白话诗,或者说现代诗的运动才多少年?那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事。从胡适的《尝试集》到我们知道的那些早期诗人,它还只有很短的生命。可是我们的唐诗有多少年?宋词有多少年?在古诗的发展中,四言的诗经,曹丕的五言诗,屈原的长句子,丰富了语言的很多情感。
&nbsp&nbsp&nbsp&nbsp诗的成长是很漫长的,所以当我们今天来审视现代诗的一百年有多少了不起的作品,我觉得太苛刻于现代诗了。第二呢,我觉得现代是十倍数、百倍数的时代,所以我们很希望得到一个总结,可是为什么永远会有诗歌的需要?你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心情很清凉,有种淡淡的难以言说的寂寞?你到了外地,突然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或者像杜甫,我以前很讨厌杜甫,觉得他写得东西苦巴巴的,可是很多年前有一天,比我小很多的朋友得癌症去世,我爸爸也已经过世,我开车载着大儿子,他突然念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我就完全失态地哭了,我觉得很感动。杜甫经历了那么多,我内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复杂、负担、愁苦,我虽然哭了,可是我心里觉得有个地方被冲淡了,被转换了,而之前直接面对痛苦是不知道怎么办的。
&nbsp&nbsp&nbsp&nbsp我觉得诗永远都在转换着我们生命的痛苦和苦难,所以诗歌一定会永远被人类的心灵需要。但是,这是不是诗歌的时代?当然不是。可是它有没有可能变成别的时代?我们看到市政府的有些标语是不是很像诗?一个产品有些想法写得很像诗,那是不是诗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里?甚至有时候我们赞美一个人的穿着,会说“你今天穿得像一首诗”。那是什么意思?“像一首诗”就是说“不可思议的美丽”,我没有想过它可以这样被表达出来而美丽,或者是描述一种新的状态,它不是像数学的a+b=c,而是一种无法完全用理性来理解的美。如果我们品味任何事情都用理性,那我们何必讲美食?直接把营养素服下去,可以存活就好了。如果人类不是这样存活,我想诗会永远被人类需要,和其他美的东西一样。英国诗人济慈有一句很棒的诗:“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美丽的事物是恒久的喜悦。
创作提醒我:原来心灵可以如此自由
腾讯文化: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的诗人转行,因为做诗人在很多时候很难满足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许悔之:这个问题好。19世界法国最伟大、最重要、最天才的诗人韩波,十几岁的时候就写出了《醉舟》,可是他从没有见过海。然后他不到二十岁就写出了法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写完以后他就去了阿尔及利亚做军火贩。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半开玩笑地说,诗人去写诗,是因为自觉到内在有表达的渴望,有一些想法、感觉、感应、感知、感动,我希望自己能辨识清楚,创造出美,而且跟别人分享。可是也有很多人后来就不写了。比方说和我同时代的一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我觉得自己才华远远不如他的人,后来去做别的行业。我想这从佛教上讲是“因缘”。我不会觉得一个人曾经是诗人,后来不写诗,变成一个成功的商人就是什么不好的事。
&nbsp&nbsp&nbsp&nbsp一个人要倾听自己的声音。如果你有能力表达自己,你可以创作,那就是幸福的。再厉害的商人,也需要计量市场的需求,政府的法令,一个上班族也会遇到很多不觉得全然自由的地方。人真正拥有自由的就是你的心和你的创作。所以我现在在创作的时候就常常受到提醒:原来自己的心可以那样自由,我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思维和知见避免自己成为在死去前只重复同一想法的人。它其实是我的CPR,心灵的复苏术,就像我在读到一首好诗的时候,我会感动,会有小小的缺氧,那就是一次美丽的CPR。
联系我们010- feeme@
扫描关注微信官号
获取豪门赛事信息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适合一个人旅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