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当前位置:
传媒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的发展的传播作用与功效
| 来源:乐酷
中等城市和地区亦拥有报纸、杂志和出版社。此外,三角洲各城市音像出版发行公司数量亦不少,发行的音像带数量居全国首位。珠江三角洲电影放映单位达802家.仅广州市就有电影放映单位308家、录像放映点216个、公共图书馆6家、书店书摊250个、市属县、区文化站235个,这些都是传播媒介与大众理论纵横—沟通的渠道。从上述情况看,珠江三角洲的大众传播媒介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那么港澳大众传播媒介情况怎样呢?香港有无线和亚洲两家电视公司,播出四套节目,1989年增加香港台。
  电视台每天总播放时间达75小时,覆盖面积除香港外,几乎可达整个三角洲地区。广播电台主要有三个,即商业一台、二台和良友电台。广播电台播音一般都是全天性的,用多频道播出,覆盖的面积就更大了。港澳的报刊种类很多,但受到人境限制。三角洲的各单位和宾馆普遍订有《大公报》、《文汇报》和《南华早报》(英文)。其他报刊杂志,如《信报》、《明报》、《天天日报》、《香港电视》主要通过人境的港澳同胞携入。
  这个数目不容低估,因为大部分港澳同胞与三角洲人有亲缘关系,随着三角洲的改革开放,出人境的人数大为增加。三角洲地区不但传播信息的渠道、工具多样,而且接受传播信息的工具种类也很齐全,普及率相当高。笔者对三角洲农村的调查表明,拥有电视机(包括黑白与彩色)的占83.2%,已有10%的家庭拥有录像机。电视是三角洲人主要的信息来源,其他依次是报纸、广播、杂志和邻居。这一点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众传播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对城乡家庭经济支出抽样调查表明,一般家庭花在报纸杂志上的钱仅占收入的l%。
  当然,这并不能下结论说报纸的作用yuyuyu功效不大,因为三角洲的单位或文化室均订有各种报刊杂志,人们可以从那里获得信息电视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从电视的收视率可以证明,在珠江三角洲一些地区香港电视台的影响要超过广东电视台。调查表明,79%的人经常收看香港电视。电台主要是收听香港商业电台(53%)和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大陆电视亦经常转播香港台的节目,这也助长了香港传媒对三角洲的渗透。港澳传媒能成功地把信息传递到三角洲,并使三角洲人喜欢接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香港电视发射功率大,三角洲大部分地区能清晰地接收香港节目,而收看广东电视台节目效果却不佳,有些地方根本收不到广东电视。二是香港节目较丰富,形式多样,新闻快,娱乐和消遣性的题材较多,吸引了观众。如73%的人喜欢看电视连续剧,79%的人认为港产片更接近生活。二是文化心态上的原因,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比三角洲地区要高得多,三角洲人容易对香港文化崇拜和模仿,这也使香港传媒的信息易于被三角洲人接受。一40一四是文化亲缘关系,三角洲邻港澳,同操粤语,历史上曾是连于一体的文化。现在两地文化虽然差异很大,但亲属血缘关系填补了这种差距,也使三角洲人易于接受港澳的信息。珠江三角洲的另一类非法传媒的作用yuyuyu功效和影响也不容低估,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非法出版物,二是从港澳非法人境的出版物,包括录音、录像带以及报刊杂志和其他印刷品,这种非法的传媒,从生产到销售已形成了一定的网络。从上述情况看,三角洲地区在接受的传播媒介方面是非常普及的,这一特性表明,在三角洲地区大众传播的作用yuyuyu功效比国内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可是,大众传播真正进人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仅是近年的事。50年代的人很少见到收音机,60年代的人很少见到留声机,70年代的人很少见到电视机,到80年代各类传播工具才纷涌而来。大众传播的发展,是和党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及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发生深刻急剧的转折分不开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变革,这种变革包括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传播在这种变革中,扮演着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角色。同时,无论是大众传播的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面临着如何适应文化变迁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处于港澳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夹击之中,文化的冲突尤为明显,如何协调这种冲突,建设珠江三角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大众媒介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并影响着三角洲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的发展。如果从社会安定的角度来考虑,三角洲地区大众传播在许多方面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1.大众传播与政治大众传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所以离开政治与阶级属性谈大众媒介的独立与自由是不恰当的。就以自称最自由最民主的美国传媒来说,它们不会、也不能如实公正地报道美军对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的人侵。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都受到港澳大众媒介的影响。香港大众传媒表面看以娱乐性和商业性为主,但深层上它们渗透了资本主义带有殖民色彩的思想。尤其是那些新闻、时事分析、宗教节目、政沦性文章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它们会成为影响三角洲甚至全国稳定的隐患。在去年的那场风波中,香港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作用说明了这一点。在4.5之前香港传媒就已大造舆论,从年初的33人签名要求释放政治犯、到布什访华的方励之事件都作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述。这些报道和评述许多是不确切的。在56天的风波中,香港传媒不仅煽起了本港的大规模动乱,还诱导、策划了广州、深圳等地的学潮向动乱发展。64以后这种宣传一直没有停止,对国内安定起到不良作甩全国反六害,!一东反七害,所多的一害是黑社会组织。珠江二角洲黑社会组织的产生与港澳传媒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香港电影、录像片、电视连续剧中反映黑社会、以黑社会为主题的非常多。如人们熟悉的《上海滩》、《》、《大香港》等三角洲地仄破获的黑社会组织形式、名称、作案方法大都是模仿香港黑社会的。在一些中学也出现了一些模仿黑社会形式的组织。这些黑社会组织的出现也直接危害到三角洲地区社会的稳定和治安。因此、J东的大众媒介不仅担负着传播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咚治任务,还有着教育大众如何自觉抵制外界传媒中不健康因索的任务。在这方面)东传媒界还需要作更多的努力,这有一个如何吸收与排斥港澳传媒影l]lnJ的问题,如电视台播放香港的电视连续剧,一些电视节日模仿香港电视节目形式,一此竹目主持人连讲话的神态、语气也刻意模仿港式连演播室的布局、背景都照搬过来。一此杂志报纸也模仿港澳的设计与排版,还出现了用繁体字竖行排版的报纸。这种做法对树立国内大众媒介的权威不仅无益,相反还扩大了港澳大众媒介的影响2.大众传播与经济大众传播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功能是明显的。在两方,一则新闻可引起股市的大起大落,在中国传媒中、一此尤意识宣传也可导致某种消费市场的增长珠江三角洲所出现的超前消费现象究其原因或多或少也与大众媒介的宣传有关。港澳的传媒是以港澳社会为背景的,反映的主要是港澳21几活港澳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比三角洲地区要高.这也影响到三角洲人的生活方式。如少、们竞相攀比,追求高档的洋货,象洋烟、洋洒、进日食品、运动鞋、时装、化装品、领带等—理论纵横等。这些物品往往超过国内同类物品价格数倍到数十倍,这种消费无疑与大多数人的收入是不相称的。这种超前消费既冲击了国内市场,对社会安定亦存在着潜在的影响,如成为走私和偷盗的诱因之一。这种超前消费风甚至刮到了三角洲的大专院校,它既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也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如广州某大学1989年4月至9月就丢失自行车150多辆,抓获偷车者%人,其中50%为本校学生,20%为本校教工子弟。也曾发生过大学生因无钱与人攀比而自杀的事件。可见,广东大众媒介在注意引导人们避免超前消费方面肩负着重任,但从电视看似乎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广东电视中有关外国商品的广告占很大比例,尤其是香烟广告,万宝路、沙龙、健牌还赞助了大量的文娱和体育节目。目前洋烟充斥市场,人们称之为第三次,这与传媒的宣传不无关系。同时广东的某些电视剧所反映的生活有不少是脱离现实的,至少不能代表广东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3.大众传播的色情内容对社会安定的影响。在西方,一些大众传播商为了赚钱大量制造诲淫诲盗的书刊,一些电视及电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珠江三角洲的黄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港澳的各种宣传暴力和色情的录像带、画报、书刊以及其他淫秽印刷品。这些物品在三角洲已形成了走私、翻制和销售的网络几二是国内非法出版的各种色情书刊、杂志和小报,以及某些出版社为赚钱出版的极少量色情书刊。这类传播媒介已成为危害三角洲地区社会稳定的毒源。在大规模的反七害斗争之前,三角洲一些地方一度卖淫漂宿猖撅,变相卖淫的按摩室、桑拿室日益增多,暴力抢劫事件亦有增长,性病蔓延,这都与传黄不无关系。这类物品对青少年的危害更甚,据广东省公安厅统计,目前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几近一半是因为看淫秽录像或书刊所致。4.大众传播与社会教化功能任何大众媒介都具有教育人的社会教化功能,唯一的差别是教什么。人的一生中重要的是头二十年,因此西方传播学者很重视传媒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从大众媒介学到了大量的事物,如处世的态度、生活的目的、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自然地,(下转第27页)一41一—理论纵横期。力,控制货币投放也可起较大的作用。将广州的价格波动与市场波动联系起来看,其4.广州八十年代的发展是以轻纺工业为骨干波动与购买力的增长大致相同。产业展开的。近年广州轻纺工业的增长速度要远远3.在利用国民收入分配、投资、税收、货币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既然现有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投放等经济运行要素来调节经济运行时,目标不相当的水平,对消费需求又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同,其调控参数的组合亦必然不同。具体来说,当此,广州无论是治理整顿还是将改革推向更深层产品供不应求、需要提高生产能力时,其主要政策次,都应保证已形成的消费品生产能力得到较合理应当是投资扩张政策而不是货币扩张或信贷扩张政的利用。政府的市场调控政策应是通过必要的货币策。因为,如前面所分析,投资对消费品购买力的投放和投资政策来避免生产能力闲置过于严重,保影响要远远小于其对生产能力的扩张所产生的影持生产的适度增长。同时,从我国近年消费品生产响。投资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新的生产能的高速增长可以看出,其增长带有浓厚的虚脱色力,以提高生产能力的总量二是通过技术改造或彩,这种情况在广州更为严重,由于过份强调生产结构调整来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效率。后者比能力的增长,导致只顾产量不顾质量的倾向漫延于前者见效更快、周期更短,但从长期发展看,前者整个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因此,要使消费品生产又比后者具有更大的推动力。当产品供过于求、市能力的增长能够具备一定的质量,成为实实在在的场处于疲软状态时,其主要政策应是适度的货币投增长,就必须将经济的增长由速度型转向效益放松动政策,因为货币投放向购买力的转化率较型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政策。高,它有利于促动消费的回升。他们既可能从中学到知识,也可能学到不良行为。继《少林寺》后,形成的武打热曾使少年儿童不仅模仿武打动作,还变得莽撞,有的甚至辍学偷偷跑到武当和少林去习武。传媒的副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今天,电视以及其他大众媒介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家庭的作用却在减少。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颇有困难。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大众媒介在这方面同样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可是,这种潜在的重要作用至今还没被充分地意识到,适合少年儿童的节目还非常少,少年儿童的文艺作品比较贫乏。从广东电视看大多是日本、美国、欧洲以及香港和台湾等的舶来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因为西方的儿童片是以其社会规范、道德观念为指导的。如果不严格把关,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崇拜武力的观念就难免不输人我们下一代身上。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就现状看它与三角洲地区的稳定与繁荣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之处。造成这种不适应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大众媒介先天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众媒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稳步发展的。而在中国进人大众传播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是突发而来的,以致面对外面大众传播的渗人和影响,从管理组织到经营,人员配备到节月编排等方面我们还不可能一下子完全与之抗衡。而这未完全成熟的大众媒介却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应付港澳大众媒介的挑战,又要培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以适应急剧的变迁。这就对我们怎样研究、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大众传播事业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因此,建设好广东的大众传播事业,其意义不仅在于有利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建设我国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大众传媒探索出一条快捷可行的途径。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作用。就我国来说,大众传播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传播的过程毕竟是互动的,存在着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传播者有选择地扩散信息,一方面接受者也是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来源:《新闻前哨》2003年第09期 作者:徐蓉
传媒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大环境,推进了传播媒介的发展步伐,促进了传媒经济的快速增长。反过来,传媒经济增长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传媒经济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传媒经济增长有哪些主要因素?传媒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传媒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 传媒经济是以传播媒介为中心或为主导而形成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传媒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式,是由以下条件决定的。(一)商品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形成的前提。(二)信息经济的形成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产生的基础。传媒经济属于信息经济范畴,信息经济是信息社会的主体经济,因此,人们又将传媒经济称为一种功能经济。它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产生的,属于信息经济的一种同族经济,是以传媒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式。 传媒经济的特点: 1、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传媒经济的运作,并不是依赖出售自身产品获得全部回报的。这是传媒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类型的一个重大区别点。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传媒所获得的最大经济回报来自于‘第二次......(本文共计2页)
相关文章推荐
《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05期
《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33期
《新闻战线》2014年08期
《现代商业》2009年12期
主办: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出版:新闻前哨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解读中国传媒经济理论(1)&传媒文化产业的基本任务及其实现--传媒--人民网
解读中国传媒经济理论(1)&传媒文化产业的基本任务及其实现
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 周鸿铎
&&&&来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快速、有序发展的状态。经过中国人民3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的五大创举:  (1)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进入了世界前列;(2)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3)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获得了巨大成功;(4)我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创了一个大型水利枢纽通航管理的新模式;(5)我国的海洋技术已进入世界前列。也正因为这样,现在我国已经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我国的传媒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对中国传媒经济乃至世界传媒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其表现主要是:(1)在传媒经济理论研究领域,打破了过去创新理论的研究常规,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中国这块神圣的土地上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2)现在,我国的传媒经济理论已从理论家的研究领域走进了我国许多高等学校的学生课堂,特别是作为我国传媒经济学发源地的中国传媒大学,不仅把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课程在本科生中传授,而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本世纪的第一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传媒经济学博士点,在招收博士生的同时还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传媒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现在在我国的高校中,开设传媒经济学专业和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3)在我国传媒实业运营领域,传媒经济理论已成为传媒实业界的一种思想武器,他们在搞好宣传的同时,大胆的实施传媒产业运营,既促进了传媒业的发展,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了传媒文化的作用。(4)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诠释了传媒文化在整体文化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方面为传媒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为发挥传媒文化在促进整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的支柱性作用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5)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的成熟发展,为中国传媒走向世界做好了理论准备。2006年,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会议在中国北京召开,参会者对于中国的传媒经济研究成果十分感兴趣,认为中国传媒经济理论成果不仅对于中国传媒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世界传媒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传媒文化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传媒经济学家Robert?G?Picard先生说:中国的传媒经理论研究成果是对世界传媒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逐步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将在我国形成,作为文化产业主体产业的传媒文化产业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也一定能够发挥其主体作用。  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是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相联系的,是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和成熟程度相联系的,是同我国经济持续、快速、有序发展的状态相联系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随着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加强,为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政策环境、科学的理论环境、市场化的实践环境和实力雄厚的经济环境。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我国的传媒人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促使我国传媒经济沿着服务化、产业化、融合化、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顺畅地发展,揭示出了传媒经济发展特有的规律。传媒这“四化”走势是交融在一起的,不能分割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国的传媒经济已进入到了融合化时代,侧重点是强化传媒的融合,但同时还要搞好传媒的服务化、产业化建设,还要注意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传媒经济的健康发展。传媒经济是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产业。根据我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要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传媒文化产业应承担两项基本任务:一是实现传媒文化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二是在促进我国整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媒文化产业的主体性作用。  当前,要保证传媒文化产业的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实现应注意解决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必须弄清楚现在人们为什么这样关注文化问题?(1)文化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可开发性的资源,但是在历史上,人们对于多数的文化资源只停留在被认知的层面上,并未开发,如果说有开发的话,也仅仅是在意识形态层面有一定的利用,并未进行物质性开发,使许多文化资源长期处于沉睡状态。(2)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人类认知和开发的资源有两类,即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或称文化资源;从文化资源形成的“根”来分析,人类认知和开发的资源只有一类,即物质资源,文化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物质资源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资源。可见,文化资源是一种创新资源。由于人类文化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所以文化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具有很强的衍生性。(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原始的、可简单开发的物质资源越来越少,要深度开发物质资源,必须借用于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未开发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多,并成为社会资源的主体,所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选战略。(4)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实力的标志、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公民素质高低的标志、经济影响力高低的标志。在农业社会,农业文化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在工业社会,工业文化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现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文化将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信息文化是一个总概念,它是一切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的总称。所谓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文化是指人类通过对自然文化的加工所形成的对人类有益的信息文化,即创新的人文文化。可见,在信息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信息文化也就是人文文化。(5)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对社会人文资源的开发,也是对劳动者素养的培养。不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是不可能开发文化资源的,所以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对经营者、劳动者实施文化培养的过程。  第二,必须树立科学的整体文化观。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看,现代整体文化的出现是文化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文化泛指人类文化,它是由人类创造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资源;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文化,是同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的,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才能够形成这种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区分为三个大阶段,即单一化人类文化发展阶段、多元化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整体化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所谓单一化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指人类文化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环境条件下缓慢发展的阶段,一般是指原始社会人类文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的领域比较狭窄,生产和生活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文化是一个单一化的统一体,故称为单一化的人类文化。所谓多元化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指人类文化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环境条件下的快速发展阶段,一般是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初期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也就逐步拓宽,生产和生活的范围也就逐步扩大,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人类活动的领域、生产和生活的范围出现了奇迹性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科学的限制,要求在更广泛的领域、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体文化就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整体化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指人类文化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环境条件下的高速发展阶段,一般是指信息社会,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中期以后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生产、生活范围已不是一般的拓宽、扩大问题,而是如何提高品位问题,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的问题,而是想不到的问题。2001年12月,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召开了一次由科学家、企业家等各界顶级人物参加的学术会议,会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和一个“新理念”。所谓“新概念”是指“聚合技术”概念,即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聚合的概念。这四大科学技术领域的关系是:“如果认知科学家能够想到它,纳米科学家就能够制造它,生物科学家就能够使用它,信息科学家就能够监视和控制它。”所谓“新理念”就是学术会议提出的关于21世纪科学技术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应该“回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观念,因为那个时代,科学是一个统一体。这是一个很幽默的说法&,其实质是强调人类文化的整体性。我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说:“‘聚合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科技发展观――&一种大一统、大科学、以人为本的整体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以学科的融合为基础,通过技术聚合,以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实现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步。”&(参见人民日报《大地》杂志&第7期&)  从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是又是简单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去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而形成各类不同的文化。可见,在人们的立足点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统一的、被社会公认的文化定义是不可能形成的,于是造成了文化的复杂性。但是,若从整体文化的角度去定义文化,文化又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它只不过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他文化概念都是由这一整体文化派生出的分支文化。  文化是一个整体。整体文化是人类学鼻祖泰勒最早使用过的概念,&他认为:整体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才能、习惯等&。整体文化这一概念虽然是由泰勒最早使用,但是,泰勒的整体文化观是一种不彻底的整体文化观,他仅仅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概括了整体文化。尽管如此,从泰勒的整体文化观中可以看出整体文化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整体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的整体文化只能是一种相对性的整体文化,而且是一种有意义的整体文化。  整体文化观是一种科学的、宏观的文化观&,是有利于全面的、科学的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观,是有利于深刻的把握某一具体文化范畴实质的文化观,是有利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观,是在信息社会才能形成的一种现代文化观,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文化观。李学勤教授说:“文化一直在变化,文化是一个整体”。他还说:“现在是时候了,大家坐在一块儿讨论一下,怎么真正地发挥我们文化传统的优势,我们应该怎么样做一些真正好的事,其实好事是可以做到的,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参见人民日报《大地》杂志&第7期&)  传媒文化是人类整体文化体系中的一支主体文化,是人类为传播其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而在借用传播媒介实施传播信息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传媒的本体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工具,是一种传播信息的载体,是人类可以共享的一种物质文化。从传媒文化构建来看,它是一种整体文化,当电子传媒未形成以前,传媒文化是指印刷传媒文化(当然也会包括语言传媒、物体传媒、人物传媒、事件传媒、组织传媒等,但是在历史上,人们并不认识这些传媒文化)。现在的传媒文化是一个体系完整的整体传媒文化,它既包括完整的印刷传媒文化,又包括完整的电子传媒文化和其他传媒文化。  第三,必须实现传媒文化重构。在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条件下,要发挥传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根据传媒文化的“模式集聚”发展战略的要求,逐步实现传媒文化的重构,即在现代传媒技术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传播媒介的融合。  根据我国传媒经济发展走势的要求,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应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保持一致,即应同我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在我国传媒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宏观调控下,根据我国传播媒介发展提供的经验和传媒融合时代对我国传播媒介的要求,我国传媒的发展战略应该采用“模式集聚”发展战略,即实施市场化、产业化、跨区域化,竞合化、融合化、民生化和本地化模式相结合的“模式集聚”发展战略,这是我国传播媒介健康、快速发展的最佳选择。  现在是我国传媒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最佳时机,一定要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和国家关于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把我国的传媒产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传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责任编辑:燕帅,赵光霞)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