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功的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马克思原理概论试题的论文,,,1500字以上的,,,很急很急的啊

求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1500字左右)
求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1500字左右) 10
不要copy的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为特点,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它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几门课程一起,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在这些课程中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为学生正确掌握和理解其他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一共54个学时,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从第一章到第三章,计划26学时;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和第五章,计划16学时;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第六章和第七章,计划8学时,加上绪论4学时,一共54学时。 


课程的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及其与现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及其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3)辩证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及其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4)认识和真理的辩证本性及其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 
(6)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7)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趋势、人的本质和价值及其与人的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8)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9)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10)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通过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我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3、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4、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5、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  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急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的论文 字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急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的论文 字
急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的论文 字
  关键字:哲学 趋势 方法论 全球化 马克思  摘要: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球化毫无疑问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想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就必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全球化进程.如何认识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决定我们怎样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分析的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全球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一、当代马克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这些都是科学的理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辨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全球化  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概念在国际文化学上的应用,是与关于“世界文化”的理论紧密相关的.国际文化学者认为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起作用的文化的生长与加速发展的复杂的整体过程,特别是世界整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他们认为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不断地受到全球交流技术和媒介网络的冲击,它逐渐通过并在这种冲击中进行跨国综合或全球综合.可以看到,全球化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它从各个不同方面揭示20世纪末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特征,因此,它是一个描述时代性的概念.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为开端,至今历经100多年.从100多年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看,全球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劳动力的大规模的国际性流动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第二阶段是经过“一战”、“二战”之后,于50、6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个阶段以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以及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为特征;第三阶段滥觞于70年代,到80、90年代形成一股强劲的浪潮,它是在新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的背景下,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及扩散、资本在全球范围大规模流动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等为重要特征,这股浪潮方兴未艾,其影响空前广泛而深刻.  全球化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有质的区别,它不仅是全球依存度的增加,一体化速度的加快,而且是时代的根本转变——从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向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种根本性的转变是全球化而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近二三十年来,由于通讯、交通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革命,造成了资本、商品、信息以及人的全球范围的空前流动,经济全球化趋势凸现:一是贸易自由化.尽管贸易保护主义在某些国家某些时候有所回潮,但各国间开放度越来越高,进一步消除贸易障碍的趋势不可逆转.二是资本国际化.“失去祖国”的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驱使金融资本为追逐最大利润到处流动,货币及有价证券的国际贸易昼夜不停地循环于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极大地改变着全球资源配置的形式和格局.三是生产经营的世界化.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攫取高额利润,把分支生产经营机构分布到世界每个角落,形成超脱于任何民族国家之外的生产、消费、投资体系.四是知识产业化,战后第四次科技革命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即从以物质资源的占有和消耗为特征的工业经济逐步向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作为决定因素为特征的经济的转型.  二、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基本方法论  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时代特征、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尽管马克思没有看到像今天这样的全球性问题,也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他从全球视野阐发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确实为我们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对全球化,或者说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可分前后期,在前期,他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是同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在后期,他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主要同对东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总体来看,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亦即全球化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1.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之外的什么“世界精神”“漫游”的产物,而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大工业的出现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又引起商品交换的扩大,而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则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他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气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2.全球化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而且也是精神活动世界化的过程,它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和新的文明形态的创立.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使乡村服从于城市,农业民族服从于工业民族,“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为了追逐利润,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开辟市场,到处安家落户,把生产和消费日甚一日地变成全球化的.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农业社会的狭隘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地域藩篱被打破了,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来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瓦解了,一切国家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文化也日益打破其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3.全球化是人的发展过程.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的历史,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点.”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认为,以生产力普遍发展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是个人及其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普遍交往,一方面在一切民族中同时产生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得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而最后,狭义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只有实现普遍交往,“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然而,“历史向世界转变的过程”既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又作为一种盲目的、自发的和异化的过程和力量与人相对立.“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世界历史”就在这种普遍性的生产、交往与普遍性的个人的互动中,在人的主体化和异化的互动中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迈进.  马克思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化一般过程的阐述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作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这个理论的基本方法论,这些基本方法论构成了他的全球化理论的活的灵魂.  1.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历史尺度,就是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的合理与否、作用大小都视其是否适应、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又认为,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人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最终目的,因此,价值尺度,就是反映人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的尺度,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其他形而上学的庸俗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在促进生产交换和消费的普遍化,促进交往关系和精神生产的普遍化的意义上,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的贡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资本主义仿佛魔术般地把无尽的财富从地下召唤出来,它在100多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世世代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然而,由于资本主义自身所固有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根本矛盾不可克服并日益扩大,使它在推动社会生产力日益社会化普遍化的同时暴露了它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它在消灭民族的狭隘性的同时又把一切文明资本主义化,威胁着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在促进人的普遍流动和发展人的能力的同时又使人成为市场体系的附属物,市场价值决定着人的知识、尊严、良心的价值,交往、文化的世界化反面造成了“单向度的人”,贸易和交换自由反而剥夺了人的人格自由.马克思在这里不仅用历史尺度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作了无情地批判,而且运用价值尺度对这个“世界历史”形成的野蛮的、血淋淋的一面作愤怒的揭露,彻底抹去了罩在资本主义文明上的灵光.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但承认人类历史发展是由普遍性的规律所支配,而且承认这种普遍规律是通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主体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发生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使命就在于从历史 的特殊性中探索出历史的普遍性,又以这种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特殊性,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理,正是马克思把历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分析考察“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逻辑结果.首先,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成阐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从《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宣言》到《资本论》,马克思从手工业作坊生产方式向社会化大工业转变,自然分工向国际分工转变,地域性的交换形式向世界市场转变,自然联系的人向世界普遍交往的人的转变,充分论证了人类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是“世界历史”的开端,标志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其次,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中揭示“世界历史”的一般过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把个人、民族的特殊的形态,亦即狭隘的、封闭的、自在的形式转变为普遍的形式,也就是世界性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以及自主性的人的状态,取得对封建制度的彻底的胜利,取得了统治的地位.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特殊形态中抽象出普遍的生产、交换、消费和交往关系,普遍的人,并把这种普遍性的产生、发展看作是“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普遍性不断超越特殊性的过程.以资本主义的细胞——商品的性质和产生为起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结构及其内在矛盾作了科学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特性,必然容纳不了在其自身生长起的社会化的生产力和普遍发展的人,这就必然要打破资本主义这种特殊形态,这是“世界历史”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共产主义,由于它适应生产力和人的世界性普遍性的发展,从而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共产主义的合理性,马克思明确指出就是个人的存在直接同世界历史相联系.“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共产主义以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否则,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现象存在,处于一种“落后的、家庭式的笼罩着神秘气氛”的状态,这种共产主义必定随着交往的扩大而瓦解.在马克思看来,随着“世界历史”发展,共产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然而共产主义也不是终极状态,相对于“世界历史”的无限发展,它也只不过是“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一个环节.“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历史的普遍性对历史特殊性的超越,造成了历史的不断进步.然而,历史普遍性并不能脱离特殊性.历史普遍性的日益扩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正如它导致资本主义一样,但是由于各民族、各国的具体实际不一样,历史普遍规律的实现方式,实现途径也会不一样.马克思晚年十分注重研究东方民族的特殊性,指出东方民族在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存在着特殊性和多样性.可见,由于把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地结合起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巨大的历史感和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3.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优秀内核——辩证法,运用对“世界历史”的理论思考,他认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他对“世界历史”的源起和过程、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无不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首先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资产阶级的发家史.资产阶级对利润的贪欲,驱动着他们不断奔跑于世界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改进生产手段降低成本,不断驱赶农民离开家园以获得更多的廉价的工业劳动力.尽管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但资本的积累和发展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残暴和血泪.其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充满矛盾曲折发展的历史.资产阶级在建立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生产、消费体系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扩展到世界各地,生产的无限膨胀以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为代价,人的普遍发展以劳动阶级的片面发展为代价,社会的前进运动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后发展民族的贫困为代价.再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文明世界化的历史.资产阶级把文明传播到全球每个角落,但实质上是按自己的价值观改造世界.“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化过程是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价值观冲突的过程.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开创的“世界历史”的批判仅仅是他理论地把握“世界历史”的一个环节,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批判不能够满足于抽象地否定旧世界,而应该通过批判“建立一个新世界”.  因此,马克思的历史方法不仅是批判性的,而且是建构性的.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他在否定资产阶级作为全人类利益代表的同时找到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一致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他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远合理神话的同时揭示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体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要求;他在抨击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狭隘性的同时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这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指出代替那阶级对立、主客体对立状态的将是“个人的自由的联合体”,这样的联合体的根本特征是“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而实现“个人自由发展”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充满矛盾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必要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选题范围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选题范围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74|
上传日期: 16:30:3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选题范围
官方公共微信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期末结业论文的具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期末结业论文的具体安排
一、论文写作指导思想:
结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注重培养学生研读经典,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和准确表达的能力,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学好公共课程知识和写好结业论文是统一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写作结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结业论文的写作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大学生撰写结业论文就是运用已有的公共课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和解决一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作为专业人员写学术论文做好准备。
二、结业论文写作规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结业论文必修课程考试的主要形式,是课程作业的提高,也是毕业论文的准备。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安排在学期末进行,每位同学须完成1篇3,000-6,000字,具有一定学术质量的结业论文。
(二)、结业论文是学术性的文章,须注意和其他体裁文章的区别。须遵守学术规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体鲜明,观点正确。立论要科学,观点要创新,要有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据要详实,论证要严密,逻辑严谨,文字流畅。论文一律按照正规格式撰写并用A4规格打印完成(如确有困难者可用稿纸)。
(三)、注明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指写作过程中参考对方观点或材料的文献。参考是指对方的观点对作者有启发作用,作者对其观点进行引申、补充、阐发或者批评、反驳;引用对方文中的数据、材料、也是参考。参考文献必须于文后注明,文中的具体引用,必须注明准确出处。对于一般的文献资料,要引用原文,而不能依赖二手文献。
(四)、严禁抄袭剽窃。抄袭是指:1)引用对方独立提出的观点没有注明出处,或虽注明出处而没有作出任何引申、发挥、补充或批评、反驳;2)照抄对方的文字表达方式,包括遣词造句、结构布置、段落安排等;3)照抄对方独立发现的材料而未注明来源。剽窃是指将对方已发表或未发表的独创性成果据为己有。对于抄袭剽窃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三、论文格式:
l.作者署名必须将作者姓名署于标题之下,并另起一行,加圆括号注明作者的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作者详细的通联地址、电话号码等,请附在文末。
&&&2.作者简介应在篇名页地脚处注明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出生地)、职称等内容,并以“作者简介”为标识。
&&&3.摘要和关键词(1)必须附有中英文摘要和中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置于作者署名之下,正文之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则另用一页,附在文后。(2)中文摘要以200-300个字为宜,应以第三人称对文中观点进行概括和提炼,避免以“本文认为”、“作者指出”等类词语表述,也不需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3)英文摘要以80个左右单词为宜,既可与中文摘要对应地加以翻译,亦可概略地加以翻译。(4)中文关键词3-5个,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4.正文(1)时间要求交打印稿,并把电子稿发送到电子信箱(zhufeng.)打印稿的格式为A4纸、小四号仿宋体、1.5倍行距。(2)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和标点符号,数字书写和插图、表格的编排应当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
&&& 5.注释,
注释应是对文章篇名、作者和文内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必要解释或说明。篇名、作者注以星号形式标明,置于篇名页地脚处“作者简介”之前;对文中特定内容的注释,以带圆圈的序号紧随需作注释处依次标明。注释的具体内容置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
&&&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采用顺序编码制,即紧随引文(直引、间引)的右上方,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出,并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起止页码;如属古籍则注明卷次篇名或章节等内容。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置于文末“注释”之后。常用文献的编写格式如下:
(l)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注:专著为M,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研究报告为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文内已列明,则省略)。举例如下:
& [7]江景波,华楠.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 从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还应包括:析出文献的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例如: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23.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举例如下:
[4]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纳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l-5O。
(3)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如下:
&[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0).
&(4)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如:
&&& [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  [DB/MT] --磁带数据库
  [M/CD]
--光盘图书&&&&&&&&&&&
[CP/DK] --磁盘软件
 &&& [J/OL]
--网上期刊  &    [EB/OL] --网上电子公告。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pub/wml.txt/.html./
方锦堃.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概论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