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天水麦积山山是否免费

麦积山景区将建..
麦积山景区将建大型主题游乐城 规划占地1000多亩
编辑:张娟来源:
天天天水网-天水日报 浏览次数:
天水市政府听取“西北华昌城”设计方案汇报麦积山景区将建大型游乐城&天天天水网-天水日报讯【记者 胡丽霞】 9月28日,天水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在麦积山景区内建设“西北华昌城”规划设计方案汇报,并就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麦积山石窟闻名全国,每年都会为我市吸引来数以万计的游客。但长久以来,由于石窟周边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条延伸不足,游客往往来得了却留不住。为此,我市计划在麦积山景区内新建一座大型主题游乐城。& 会上,“西北华昌城”投资设计方华昌集团负责人对方案的设计理念、规划内容、功能分类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市发改、国土、文化旅游、环保、招商等部门负责人谈了各自的意见建议。据了解,“西北华昌城”项目位于麦积山大景区规划范围内,具体选址在宝天高速甘泉入口处,占地1000多亩,城内规划建设游客交互模拟体验区、大型实景演出区、海洋馆、3D立体电影院、儿童游乐场等子项目,其中贯穿天水伏羲女娲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以及天水历史名人李广、苏惠的传奇故事。& 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维俊表示,大型主题游乐园“西北华昌城”是我市一项重大旅游招商项目,对于加快麦积山大景区建设、推动全市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设计方在吸取各方意见基础上,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麦积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这一旅游项目建设。& 副市长王钧、张建杰,市政府秘书长逯克宗参加会议。相关链接:& & &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是以石窟艺术为特色,兼有丹霞、秀峰、曲水、茂林、温泉等自然景观为特色的集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也是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最具潜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日,景区内的麦积山石窟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郑重提示】凡本网注明“天天天水网-天水日报讯”、“天天天水网-天水晚报讯”、“天天天水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水日报社。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天水日报社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天水日报社授权使用作品的(天水政府网、天水党建网和各县区政府网站和外阜媒体),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天天天水网”。否则即涉嫌侵犯天水日报社法定权利,依法将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凡已涉嫌侵犯天水日报社版权的单位、个人,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若继续置若罔闻,天水日报社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其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天天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天水速购推荐
张志坚,清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主治医师,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使留守儿童度过一个愉快温馨的中秋佳节,让留守儿童感受“妈妈”的关怀和温暖。9月24日下午,清水县妇联...纪录片《麦积山石窟》开播 重现东方雕塑馆-纪录片,麦积山,积山石窟,央视,东方-多彩贵州网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麦积山石窟》央视开播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中共甘肃省委外宣办、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五集历史人文纪录片《麦积山石窟》将于今年7月13日至8月10日期间,每周一晚12点半档在央视综合频道《中华民族》栏目播出,每集30分钟。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它以精美的佛像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人们称为&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现有洞窟221个,佛像7800多尊。
  据了解,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后秦,以精美绝伦的泥塑艺术闻名于世,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去年6月22日,麦积山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组开始拍摄制作纪录片《麦积山石窟》,历时一年多制作完成。
  纪录片《麦积山石窟》首次对麦积山的十五个特窟进行了系统的拍摄。也是首次近距离多视角对石窟进行航拍。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了情景式的虚拟化的再现手法,加上动画合成的手法,用生动的画面视听效果讲述了一千六百多年来发生在麦积山的真实故事,生动地表述了佛教在中国的融合、演变,揭示了帝王名士的心路历程,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轨迹。通过全景式的石窟和佛像、壁画的展示,印证了麦积山石窟在中国历史上独具研究价值的重要地位。系列片《麦积山石窟》以《麦积山往事》、《佛陀的世容》、《空中的佛阁》、《不朽的秘密》、《东方的微笑》这五集的篇幅,从考古学、佛学、美学、文学等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地诠释麦积山石窟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大型石窟,更是历史的缩影和东方文明的见证者。
  丝路西去,佛教东传。佛教的雕塑艺术与中国民族文化在麦积山融合了一千六百多年,历经战乱和自然的侵袭,走过朝代的更迭。这座山,这些刻满历史痕迹的石窟佛像,这些壁画,激发着研究学者和艺术家们源源不断的探索热情。麦积山的故事,也在人们的努力探寻中不断地丰富和精彩。这座麦垛一样的孤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那些佛陀的面容、世俗的微笑,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向世界展现着来自&东方的微笑&。
本网各平台二维码,扫一扫新闻更精彩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麦积山:“陇上江南”的皇家石窟
  皇家石窟里凄美的爱情故事
  麦积山,因&形似农家麦垛&得名,却有着浓郁的皇家色彩。
  据文献记载,后秦天水籍开国皇帝姚苌之子、帝王姚兴,笃信佛教,尊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高僧鸠摩罗什为国师。罗什说法译经,对中国佛教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译著家之首。
  姚兴还大兴佛寺,倡凿石窟,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九记载:&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
  位于西崖中部的78窟,为现存早期洞窟之一,窟内佛像具有犍陀罗造像特点。长期以来,学术界对78窟时代断定一直有北魏洞窟北魏塑像和后秦洞窟后秦塑像两种对立的说法。夏朗云历年多方考证,认为是&现存后秦洞窟内北魏重塑说&,并著《麦积山石窟考古断代研究&&后秦开窟新证》一书。
  &78窟外,西崖74窟、90窟和165窟,就是姚兴分别为自己、父亲、爷爷和哥哥修建的石窟。并在这些窟旁边的西方高处,修造十多米高、净土宗起源阶段最早最大的遗迹&西方三圣&摩崖造像。&夏朗云认为,&过去,麦积山地处山野,人烟稀少,其石窟艺术如此高超,正是缘于有皇家的雄厚资金和实力做支撑。&
  民间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这不仅说明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也说明麦积山石窟中高大雄伟洞窟的开凿,需动用大量人力物力,非一般百姓力所能及。
  皇家特色更为鲜明的,是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死后葬于麦积山。
  《北史&后妃传》云:&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阳人。后性好节俭,蔬食故衣&&帝益重之。&然而,节俭至穿旧衣服的皇后乙弗却红颜薄命。
  自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柔然便成为两国在北方最强劲的敌人。为讨好柔然,西魏不得不学习汉朝,与柔然和亲。然而,西魏和亲,要求皇帝废掉原配。为了边境稳定,西魏文帝元宝炬不得不废掉乙弗氏皇后之位,将其逐出长安,削发为尼,迎娶柔然公主郁久闾氏。
  元宝炬是个有情有义的皇帝,《北史&后妃传》记载&帝虽限大计,思好不忘。后密令养发,有追还之意。&然元宝炬对乙弗念念不忘的深情让郁久闾氏心生妒忌,以柔然百万之众逼元宝炬下令乙弗自尽。
  深明大义的乙弗手捧皇诏,挥泪高呼&愿至尊享千万岁,天下康宁,死无恨也。&进入卧室&引被自覆而崩&,年仅31岁,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
  《北史&后妃传》记载:&(乙弗)神躯将入,有二丛云先入龛中,顷之一灭一生。&
  夏朗云告诉记者,他曾多年观察,确实见过此胜景:&这是自然现象,古书记载,表达了西魏文帝与结发乙弗好合百年的美好愿望和老百姓对乙弗的追忆之情。&
  一般认为43窟为乙弗&寂陵&,据夏朗云考证,133窟才是。
  133窟是麦积山石窟窟内空间规模最大的洞窟,约100余平方米。其前部为平面横长方形享堂,后开竖长方形左右二室,为古代墓葬形式;窟内有15个小龛,以及精美的&万佛堂&和壁画等。夏朗云说,&规模如此之大,说明也是一座皇陵式石窟。&左右二室&为夫妻合葬式,表达了元宝炬以双室墓形式陪伴乙弗氏的意愿,而窟内草草完工或尚未完工的大小龛则说明乙弗死得突然。&
  在西崖最高处的135窟内,有座异常精美的西魏石雕立佛像,其独特有二:一是佛像左手拇指与食指之间,以及左手背与衣袖之间各雕有一莲子和莲蕾,起支撑保护和点缀装饰的双重作用,构思巧妙,难得一见;二是佛像背后左肘处,还能清晰看到一反写&乙&字,夏朗云说:&从石像正面看,乃正书乙字,并与莲蕾正对,这寓意乙弗氏将登上佛左手下方莲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像原立于133窟内门口处,至宋代,为塑造更为高大的接引佛像,将原石雕接引佛,移至附近更高更明亮的135窟继续供奉。&
  乙弗氏化云飘至佛界,美丽传说却代代相传。
  至元明清时期,麦积山石窟逐渐衰落,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基本停止,而以民间宗教活动为主。
  日,麦积山石窟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悬崖上美丽佛国的皇家石窟从&云深不知处&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再到名扬寰宇,其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和光彩夺目的厚重文化必将更加魅力四射。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王小华
9月16日下午,兰州市公安交警部门有关负责人在兰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年9月21日至日期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日麦积新闻--麦积区人民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
日麦积新闻
( 8:44:29) 新闻来源:区广播站 作者:
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进行网页播放器升级!
相 关 新 闻
麦 积 风 光
对不起,图片浏览功能需脚本支持,但您的浏览器已经设置了禁止脚本运行。请您在浏览器设置中调整有关安全选项。
最 新 资 讯
最 新 图 文
部 门 动 态
乡 镇 快 讯
版权所有: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   陇ICP备
网站管理: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地址:天水市麦积区区府路56号   电话:  E-mail: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探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通过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研、文献研究、访谈并结合对文化景观的认知方法,把人类作用自然的观念、行为,以及所产生的结果作为认知景区内文化景观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作为保护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嵌入到景区规划中。 中国论文网 /7/view-6496113.htm  【关键词】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1982年是国务院第一批批准的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内具有极为独特的文化景观价值,但对其认知却仍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极为有限。   一、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认知   (一)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概述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包括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古镇街亭温泉景区。景区所在的天水市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交往、融合的地带,这种交往方式各式各样,既有和平融洽的文化与经济往来,也有战乱的厮杀与掳掠,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而新的文化样式往往都反映在了人们对自然的作用上。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不仅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站,而且还是入川蜀道与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地。而多元文化和古代交通要道,让这种人类活动与自然形成的关系更具有独特之处。佛教传入、道教盛行、石窟开凿、庙观设立,最原始的目的是为了给僧人和道士提供一个隐逸、参禅修行、得到成仙、超凡脱俗、追求内心安静的场所,之后便有了成百上千的信徒去膜拜、供奉。历史上,也有许多人将其作为避暑胜地、躲避战乱或是赏景郊游的场所。 (二)世界遗产视野下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委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公约》。自1992年文化景观正式成为世界遗产类别以来,“文化景观”一词用于反映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使文化景观可以用世界遗产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国或地区针对自身特点进行了文化景观阐述,我国尽管已经开始关注文化景观,但由于起步较晚,现有的保护体系还不完善,保护研究的主题一直放在单个或部分遗址或建筑上,从整体角度出发的研究不足。200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倡议下,启动了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作为遗产点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也列在其中。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表决,包括麦积山石窟在内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虽然历经多年,最终申遗成功,但对于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其他文化景观缺少认知和保护,只是单单停留在石窟造像上,显示出认知和保护管理上的不足。   (三)麦积山风景胜区的文化景观因素   通过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一些访谈,笔者认为文化景观要素是从人类认识自然,到产生想法(观念),然后在生产生活中去改变或作用于自然(行为),最后通过这些行为产生了开凿石窟、设立庙观等(结果),从观念到行为再到结果。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要素中,观念包括山水审美、隐逸、佛教、道教等,行为包括:修建庙观、开凿石窟、修建栈道、避暑、参禅修行、隐居、登山、游赏、膜拜、供奉等,结果包括寺庙、道观、石窟、自然山水等。这些因素有的继续发挥作用,有的已逐渐消逝。在今天,虽然一些观念逐渐消逝,但僧人、道士作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中观念的持有者,以及行为的主体,是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仍然在传承和实践这些观念。而游客是游赏、审美观念最直接的实践者,附近居民是部分原始膜拜观念的传承者。   二、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评价   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中文化景观的观念、行为和结果等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其部分要素体现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方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体现在文化景观要素的真实存在性和传承完整性,体现在现在仍然存在或已经逐渐消逝及一些文化遗存上,这些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正是文化景观要保护的内容。   (一)对观念因素评价   对山水审美观念、隐逸栖托观念、佛教凿窟栖托观念、道教栖托观念、膜拜观念、宗教自然观念进行评价。其中,隐逸栖托观念、佛教凿窟栖托观念已经消逝,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已经不复存在。其他观念在部分僧人道士群体中仍然存在,并保持了较好的传承性,但其古今形成的状态有较大差异。而山水审美观念因持有者(游人)的多元化,显得多样而复杂。   (二)对行为因素评价   目前,现存的行为因素为避暑、参禅修行、登山、游赏、膜拜等。其中,参禅修行、膜拜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宗教行为保持较为良好,但相比古时有所削减。在石窟或山洞中修行的行为已经消逝,现所有宗教活动由景区管理局与宗教协会统一管理,明确修行及僧人道士人数。由于游客大量登山、游赏,僧人道士的参禅修行行为受到一定限制,部分游客对古代登山、游赏行为的意义并不了解。不少信徒会在节会时供奉、膜拜,这一行为保持较为良好,但与古代相比有所不同,这也与现在保护管理和信徒的认识有关。   (三)结果因素的评价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包含了:寺庙、道观、石窟造像、栈道、自然山水等结果因素。这其中,有重要文物价值载体、历史遗存价值载体、寺观建筑群、石窟造像等,都充分展现了各方面的价值。   (四)现状分析、评价   ,受认识和保护的局限性,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改造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化遗存的丢失、荒废,使得文化遗产不完整;部分石窟建筑、寺观建筑物不存或改建;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数量的增加,对景区和僧人道士的修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地居民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进行改建扩建,造成景区违章建筑增多,商业化趋势明显;当地居民和游客对景区的认识水平和保护观念有限,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景区价值展示内容不全,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信息、观念、含义等内容展示不足,而且形式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对景区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是迫在眉睫的现状问题。   三、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保护策略和措施 (一)保护策略   第一,明确景区文化景观范围和层次的空间结构;第二,关注并监测景区文化景观的变化,多方面合作保护与管理;第三,通过多种多样的展示方式,让游客与公众认识并了解景区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增强了游客的保护意识。   (二)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也得从文化景观因素来考虑,对观念因素的保护,要充分了解宗教对自然、修行、隐逸栖托观念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影响,满足持有者对观念保持和传承的需要;山水审美观念很难界定其持有者,应对其价值进行展示、讲解、图解等,让人们认识和感受到自然的美;对行为因素的保护要分类进行,对现存行为创造更好的保护条件,如规划多条登山、游览路线,划定固定的区域供宗教人士修行,游客禁入,划定信徒节会上香朝拜的区域等;对结果因素的保护,要控制、整治景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内的违章建设,控制人们的活动行为和数量,加强防护,防止自然对遗存的过快风化、腐蚀等。   四、结语   文化景观可以作为风景名胜区保护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寻找保护与管理的漏洞。景区在规划和保护过程应该识别观念、行为和结果要素中的保护对象,同时将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纳入保护对象的范畴,这样可以避免对非物质要素的遗忘。文化景观的认知与保护应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一部分,这样更有利于制定保护管理措施,这也是对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认知、保护和管理的一个补充。   【参考文献】   [1]&SAUER,&C.&Land&and&Life:&A&Selection&from&the&Writing&of&Carl&Sauer,&ed.John&Leighley&[M]&.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Berkeley.1962.   [2]&ZELINSKY&W.&The&Cultural&Geography&of&the&United&States&[M]&.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Berkeley.1973.   [3]&天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麦积山艺术研究会.麦积山石窟资料汇编(初集)[M].&麦积山艺术研究会,1980.   [4]&傅小凡.杜明福.东方微笑[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   [5]&冯国瑞.麦积山石窟志[M].&天水报社,1989.   [6]&南京工学院建筑系,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M].&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1986.   [7]&许静波.论文化景观的特性&[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4).   [8]&赵荣.论文化景观的判识及其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6).   [9]&李玲琴.浅谈文化景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0).   [10]&汤茂林,&汪涛,&金其铭.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11]&贺作超.基于文化景观保护的旅游游憩[J].&绿色科技,2011(1).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A].&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积山门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