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法学研究的曲娶工工是什么成语?

查看: 1571|回复: 20
求助:生成语法中关于be的研究
书到用时方恨没读,更恨不知道。
1)be的属性,有什么句法语义功能?
2)be的生成,它是在深层结构中还是仅存在于表层结构中?
3)be在最简方案中是怎么回事?
无知无畏。谢谢。
或给我推荐一本不是太艰涩的书。谢谢。。。
Originally posted by 沉醉 at
书到用时方恨没读,更恨不知道。
1)be的属性,有什么句法语义功能?
2)be的生成,它是在深层结构中还是仅存在于表层结构中?
3)be在最简方案中是怎么回事?
无知无畏。谢谢。
嗨,这个版上真正懂生成语法的是很少的,大都是“研究”社会语言学的。
你的问题我也无法准确回答,但是在很多时候be不在深层结构中,因为它不分配题旨角色(thematic role)。它跟agreement有关,包括Case check等等。当然有时候也在DS里面。
最简方案好像不怎么提DS和SS了,完全是另外一套。DS本身也没多大用。
非常谢谢三楼达人。
1)&但是在很多时候be不在深层结构中“是什么意思?be作词汇系词(生成语法中是否有词汇系词一说?)在深层结构中?作表示agr/tense系词时不在深层结构中?那么,作词汇系词时其属性是什么?是不是和其他动词分配题旨角色?
2)最简方案中是怎么分析 he is a student/handsome/in the room。这种句子的?
还有你的西南官话论坛进不去。
你可以看看《当代句法理论综览》(好像是这个名字),外研社引进的,里面有一篇关于Predicate的文章,好像和系词有关。
天津师大英语系今年毕业的硕士生有一个写be的。用的好象是生成语言学的方法。具体情况不了解。
Originally posted by 沉醉 at
非常谢谢三楼达人。
1)&但是在很多时候be不在深层结构中“是什么意思?be作词汇系词(生成语法中是否有词汇系词一说?)在深层结构中?作表示agr/tense系词时不在深层结构中?那么,作词汇系词时其属性是 ...
实际上DS到底是什么东西,都难有共识。minimalism已经不用它了,转而依赖 Logical Form (LF) 和 Phonological Form (PF)。
不过总体上说,DS体现的是词或对象之间的最基本的语义关系。
比如John hit Mary和Mary was hit by John的DS是相同的,只是后来经历的transformation不一样。
比如后面一句动词hit不能assign ACC Case,所以Mary必须移动到Spec IP的位置得到NOM Case。而这个I-head也得有人来占啊,就是be动词。这只是比较传统的分析方法。
至于你提到的例子,是语义不同。但是AP和PP都可以直接 assign theta-role,所以be动词也可以看成是在晚期出现的。
那个论坛暂时有点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
关于DS,D-结构,深层结构说上两句。minimalism确实不区分D-结构、S-结构,这是事实,因为句法和词法已经合二为一,采用单引擎派生,一溜到底。但,派生过程中的表达式绝对不是什么Logical Form (LF) 和 Phonological Form (PF)。那是句法运算完成后的两支输出,一支以LF的形式送往概念意向系统,一支通过spellout写出音系形式送往法音系统。
在很多研究文章里,为了说明问题,很多人仍然使用gb框架,区分词库和句法(mp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词库),因此也用d-结构(基础结构)等。但愿我没有误导观众,如有不对请指正。
Originally posted by Presque at
关于DS,D-结构,深层结构说上两句。minimalism确实不区分D-结构、S-结构,这是事实,因为句法和词法已经合二为一,采用单引擎派生,一溜到底。但,派生过程中的表达式绝对不是什么Logical Form (LF) 和 Phonolog ...
你说得没错。
我也并不是说LF和PF取代了DS和SS;而是整个方法就变了,DS和SS没用了。
不过LF不能简单说成是“输出”吧。它反应了语言的一种基本内在形式,与逻辑表达是对应的。PF也不单纯是输出,作用是交互的。
[ Last edited by 无为 on
at 10:39 ]
刚才随便看了一点介绍(手边没有书,网上看了点东西),感觉是这样的:
在MP中LF和PF被视为spellout后的形式(representative),所以前面Presque说是“输出”应该是准确的。在各种merge或者movement之后,与音系相关的特征送往PF,这时候各种句法特征应该已经check完毕;而非句法的语义特征还可以继续check(取决于特征的性质),最后送往LF. 所以PF有可能对应不同的LF,如果存在一些optional的move之类的。
我不专门研习syntax,看的也不多。minimalism甚至没有专门看过。以上供商榷。
方法是有些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本质的东西还是一样,那些原则还是原则。你可以用新方法来说明问题,用gb也一样(当不涉及到两者冲突时),特别是那些从gb过来的人你几乎感觉不到有什么变化。此外,句法词法合二为一还有不同的声音。
LF是一种输出,不过输出前要经过接口条件的检验,如full interpretation原则。至于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gb理论用的比较自然的方法,主要是用来说明语义关系,如量化辖域的问题。是不是非要以某种元语言进行语义描写,应该是没必要(只是说明问题的时候采用)。蒙太古也说语义翻译不是必需的。
PF的交互应该这样来理解,spellout是穿插在生成的过程中不是整个终端序列完成后再进行spellout。这是把分布词法理论(distributed morphology)集成到mp的结果。
Originally posted by Presque at
方法是有些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本质的东西还是一样,那些原则还是原则。你可以用新方法来说明问题,用gb也一样(当不涉及到两者冲突时),特别是那些从gb过来的人你几乎感觉不到有什么变化。此外,句法词法合二 ...
不错。任何模型(model)说白了就是一种比拟的方式,有时候我们考虑的是模型的普适性,有时候考虑的是经济性,所以就有不同的层次。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发现模型对客观存在的比拟不太到位,从而改进它。
我个人觉得句法和词法还是应该分成两个层次;这对于汉语这种词法灵活(特指lexical item在syntactic tree上的位置灵活)的语言特别有必要。如果实在不分,当然也是有rescue的策略,无非就是变麻烦。
“量化辖域”是指跟quantifier有关的现象吗?像quantifier floating(QF)这种现象现在都是通过LF来解释的。从这里看,似乎用“元语言”描写还是有必要的,不然怎么知道语义与语序的固定关系?当然人的意识里有没有这样的描写过程是很难说的。
[ Last edited by 无为 on
at 12:49 ]
Powered by您的位置: &
语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生成性实践研究
摘 要:语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和地位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议;教师对语法教学的认知态度和研究深度也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生成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输入策略左右了学生的语言学得方法。探索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生成力也就成为教学研究的必然。
优质期刊推荐上海交通大学常辉的《不解与误解:解读Chomsky的生成语言学理论》2008年发表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上,对于清楚的了解乔氏一些经典概念还是不错的。另外,一些大家的著作,比如吴刚《生成语法研究》、徐烈炯的《生成语法理论》、Radford的《最简句法入门》都是了解和认识乔氏基础思想的必备。-乔姆斯基语言学小站-人人小站
上海交通大学常辉的《不解与误解:解读Chomsky的生成语言学理论》2008年发表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上,对于清楚的了解乔氏一些经典概念还是不错的。另外,一些大家的著作,比如吴刚《生成语法研究》、徐烈炯的《生成语法理论》、Radford的《最简句法入门》都是了解和认识乔氏基础思想的必备。汉语控制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河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汉语控制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
【摘要】:“控制”用来描述以下句法现象: a. John tried _ to leave. b. John persuaded Bill _ to leave. c. _ Reading books is fun for John.
对非限定性分句主语指称对象具有决定作用的成分被称为“控制语”(Postal,1970),这种结构也就被称为“控制结构”。该结构的深层结构是什么和如何选择控制语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其中,乔姆斯基提出在划线位置上存在一个基础生成的空代词PRO,它主要根据最近距离原则(MDP)选择控制语。然而,控制结构中是否存在PRO仍是个有争议的话题,特别是在最简主义阶段,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明显。
在最简方案(MP)框架内,Manzini和Roussou (2000)提出了吸引理论(attraction theory)。他们()主张“DPs直接出现在它表面所处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吸引述谓成分。控制被看作是这一论述的特例,即相同的DP能够吸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述谓。而C位置上的操作词通过吸引述谓形成了任意控制。”该理论在把PRO看作应该舍弃的冗余成分的同时,为强制控制和非强制控制提供了统一的解释,但它不能解释两种特殊的控制现象:promise类动词形成的主语控制和控制转移。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假附加语假设(Pseudo-adjunct assumption),认为如果to be allowed能够出现在句子当中(无论以显性形式还是隐性形式),句子仍然合乎语法并且句义没有发生改变,那么promise类动词的意思为承诺允许(commitment-to-permission),而persuade类动词的意思为要求允许(request-for-permission),这时,promise类动词后的非限定分句应位于补语位置而persuade类动词后的非限定分句则位于附加语位置。在吸引理论和假附加语假设的共同作用下,这两种控制现象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汉语中也普遍存在控制结构,但对其研究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采用吸引理论和假附加语假设对汉语的控制结构进行研究,旨在对其生成机制做出解释。
本文采用了李京廉(2009)的论述,认为汉语存在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因为这一区分是承认汉语有控制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且汉语的兼语结构、连动结构、动补结构和动词主语结构中存在控制现象。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汉语控制结构中不存在空代词PRO。
第二,Manzini和Roussou的吸引理论可以解释常规的汉语控制结构的生成机制,即:1)兼语结构属于宾语控制;2)连动结构通常是主语控制,但如果嵌入的非限定分句表示目的,该句则属于非强制控制;3)动补结构通常是主语控制,但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汉语意合特点的作用并参照吕叔湘(1979)对省略概念的界定,该结构会得到宾语控制解读。另外,如果嵌入分句是限定性的,即使该结构表面具有动补结构的特点,也不能被看作是控制结构;4)动词主语结构属于非强制控制。
第三,对汉语promise类主语控制和控制转移现象的分析同时需要吸引理论和假附加语假设,并且假附加语假设在用作判断promise类动词和persuade类动词意义时需稍微做些改动。
第四,汉语控制结构和英语控制结构具有相同的生成机制,这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UG)构想提供了有力证据。
通过本文的论述,汉语控制结构的生成机制更加清楚明了。本文也有不足之处,未能解释主句主语和宾语同时为控制语的现象,这一问题将留作以后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H146【目录】:
Acknowledgements4-5
ABSTRACT5-8
Abbreviations10-13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21
1.1 Definition of Control13-15
1.2 Typology of Control15-17
1.2.1 Obligatory Control and Non-obligatory Control15-16
1.2.2 Typologies of Obligatory Control and Non-obligatory Control16-17
1.3 Research Questions17-19
1.4 Study Method19
1.5 Sources of Data19-20
1.6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20-21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1-43
2.1 Studies of English Control21-30
2.1.1 Studies of Control from Syntactic Perspective21-27
2.1.2 Culicover & Wilkins’s Study of Control with the Coindexing Rule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27-30
2.2 Studies of Chinese Control30-42
2.2.1 James Huang’s Study of Control with the Generalized Control Rule from Syntactic Perspective30-34
2.2.2 Xu Liejiong’s Study of Control with the Lexical-Thematic Theory of Control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34-36
2.2.3 Huang Yan’s Study of Control with the I-interpretation Rule for Control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36-37
2.2.4 Li Jinglian’s study of Control with the Integrated Theor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 from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37-42
2.3 Summary42-43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43-63
3.1 Manzini & Roussou’s Study of Control Under MP Framework43-52
3.1.1 Analysis of Obligatory Control44-47
3.1.2 Analysis of Non-obligatory Control47-51
3.1.3 Merits and Shortcomings of Manzini & Roussou’s Study of Control51-52
3.2 Pseudo-adjunct Assumption52-60
3.2.1 Analysis of Subject Control of Promise-type and Control Shift53-57
3.2.2 Evidences of Pseudo-adjunct Assumption57-60
3.3 Summary60-63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Chinese Control63-81
4.1 Relation Between PRO and the Non-finite Clause63-64
4.2 Analysis of Chinese Control64-79
4.2.1 Analysis of Chinese Control in the Pivotal Construction64-66
4.2.2 Analysis of Chinese Control in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66-68
4.2.3 Analysis of Chinese Control in the Verbal Complement Construction68-75
4.2.4 Analysis of Chinese Control in the Verbal Subject Construction75-76
4.2.5 Analysis of Chinese Subject Control of Promise-type and Control Shift76-79
4.3 Summary79-81
Chapter Five Conclusion81-85
5.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81-82
5.2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82-85
Bibliography85-8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烈炯;;[J];中国语文;199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祁庆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杨晓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李可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汪红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段嫚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陈勇;[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徐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熊仲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沈刚;冯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蒋美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波;姬东鸿;孙程;吕晨;;[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C];2011年
张思洁;;[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邓程;;[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杜衡;李林霞;;[A];专利法研究(2009)[C];2010年
亓艳萍;;[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龚千炎;;[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严春美;郭熙铜;陈晓东;;[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陆丙甫;;[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李艳娇;杨尔弘;;[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巍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元莲仙;[D];南开大学;2010年
王用源;[D];南开大学;2010年
彭懿;[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龙又珍;[D];武汉大学;2009年
李青;[D];吉林大学;2011年
朱怀;[D];吉林大学;2011年
王俊;[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刘志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任敏;[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晶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乌晓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程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石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韦宁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友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姜丹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杨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戴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焦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丽丽;;[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5期
肖贤彬;;[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汪立荣;;[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孙占林;[J];红河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吴福祥;[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胡建锋,郭文国;[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沈家煊;;[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杜纯梓;[J];语文研究;2003年04期
肖贤彬;[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陈年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凤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刘楚群;;[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赵红玲;;[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明来;[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广华;[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邓永红;[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甄玉;[D];天津大学;2009年
黄增寿;[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林彩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李雪芳;[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许红云;[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张明辉;[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高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王天佑;[D];延边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有什么用?在我看来没什么意义,即使要研究语言学也没什么意义,为什么要用主谓宾来构造逻辑而不用其他呢?其他的,比如:生成语法_百度作业帮
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有什么用?在我看来没什么意义,即使要研究语言学也没什么意义,为什么要用主谓宾来构造逻辑而不用其他呢?其他的,比如:生成语法
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有什么用?在我看来没什么意义,即使要研究语言学也没什么意义,为什么要用主谓宾来构造逻辑而不用其他呢?其他的,比如:生成语法
以后不研究语言学的话是没什么用处,也就帮初学者理理逻辑关系,实用性也就是帮你找找谓语动词,确定一句句子只有一个谓动,进一步学习独立主格等.不用主谓宾还能用什么?主谓宾结构就是围绕谓动来解释的~你说的生成语法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的,S→NP+VP 最简单的,也是主谓结构,名词短语充当主语,动词短语充当谓语,甚至是动词宾语.
分析句子成分可以更好地帮助你理解句子,尤其像以前有选择题、改错或者完型时可以用来分析选择对的。还有在主从复合句的分析也有用。说句实在的如果考试则为了高分。总之打好基础吧!以后就不用使劲分析了,一看便明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曲娶工工是什么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