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画在乒乓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地图图

本文出自三A学习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A学习网全站免费提供小学语文教案,初中数学教案,品德与生活教案,物理教学论文,学校管理,小学科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语文教案,品德与社会教案,美术教案,体育教案,音乐教案,小学数学赛课实录,美术作品等!Page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please contact with your administrator.
网页未找到!
您访问的地址或文件不存在,请联系您的系统管理员。(1)在图中用铅笔划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标上相应的度数;用钢笔画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标上相应的度数.(2)在图中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3)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考点:;;.分析:地球表面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相邻的两个大洲之间往往以运河、山脉或海峡为界.解答:解:(1)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亚洲、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4)亚洲、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故答案为:(1)(2)(3)乌拉尔山;大高加索山;黑海;(4)苏伊士运河.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学习中要注意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观念.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 日期:日☆☆☆☆☆推荐试卷&
解析质量好解析质量中解析质量差七大洲四大洋怎么画 拍下来_百度知道
七大洲四大洋怎么画 拍下来
提问者采纳
com/zhidao/pic/item/dcc451da81cb39db4ccb8f03d3058://c.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d061d957d133f3c4ec426e7/dcc451da81cb39db4ccb8f03d3058;<img class="ikqb_img" src="/zhidao/wh%3D600%2C800/sign=fd3ef55d1c30e924cff23e/dcc451da81cb39db4ccb8f03d3058.hiphotos.baidu.hiphotos.baidu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四大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湖南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案(一)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组织教学:
讲授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作业情况,&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了解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
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是假象轴
(2)、南极S,北极N
(3)、纬线和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21页活动题
引导、启发
交流、讨论、合作
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小地球仪的制作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
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
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
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
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
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观察、讨论、总结
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学习七大洲
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
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习四大洋
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初步了解四大洋
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 学& 步 骤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况
总结、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思考、回答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别;(湖、海);观察图2-22
读图分析亚欧分界及土耳其海峡的相对位置、组成。
首先引导学生分清亚洲和欧洲的分界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引导学生得出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通过读图,分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
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简单介绍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欧洲与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等,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读图、思考、分析
主要强调学习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学习工具地图,认识地表事物时一定要图、文结合,落实每一地点在地图上的落实。
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所环绕。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可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围有哪些大洋
读图分析,可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绘图、总结、布置作业: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
指导学生绘制大洲轮廓几何略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布置作业: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也可以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当堂进行填图练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言总结所掌握的内容;做练习题
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
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