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3号坑兵马俑3号坑有没有四号洞

意见详细:
把您的问题或建议告诉一起游吧
截图上传:
电子邮箱*: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兵马俑距今多少年
兵马俑距今多少年
09-03-14 &匿名提问 发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兵马俑是公元前3世纪开始动工建造的,前后历时约38年,开始建造的具体日期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到现在有2200多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为什么要兵马俑陪葬? 要到阴间发动战争 秦始皇陵位于临撞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南倚骊 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到底是古人有“高瞻远瞩”的本领,还是今人附会之风过重,一时间还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桶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桶、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桶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 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难想像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人”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这里,既提到中羡门、外羡门,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于墓道之长也就可想而知,若说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难怪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的洞室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骑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桶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喝石,南达会稽,在琅邪、芝朱一带留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否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只能是东西朝向。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实,让人不解的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是早期越为明显。是什么原因让秦人采取这东向的葬式呢?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然而东西悬隔,路途遥远,其间又强敌林立,“叶落归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向东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坚持秦人起源于西方的学者认为,秦人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显他们来自中国西部。但如果头西足东的葬式表示秦人来自西方的话,那么华夏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说明他们来自北方呢?现代文化学与民俗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们曾流行过的“屈肢葬”一样,与甘肃地区的古代文化或某种原始宗教信仰有关。比如“白马藏人”对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释是,日落归西,人亦随太阳走。也许,秦人对他们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释。 一切都不得而知。 时常有人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泥人泥马来陪葬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实质上是按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设计的。因为秦始皇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他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从而并吞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以军队的形式来陪葬似乎是一种必然。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秦兵马桶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在具体问题上观点叉不一致。 一种观点认为,秦桶坑出土的这支秦代军队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创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秦桶坑大批兵马桶的军事阵容,正是秦始皇统治下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形象记录。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 一种观点认为,秦兵马桶坑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一号兵马桶军阵为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二号兵马桶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四号坑,即拟议中的中军;三号兵马桶坑是统帅右、左、中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着屯兵的壁垒。三军拱卫京师,是秦始皇希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的反映。 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四号坑的问题,秦俑军阵是由正、奇兵和指挥部组成的军阵,从而否定了三军说。 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陵兵马桶军阵乃一项未竟工程,全部建成应有50000兵马桶坑。这个庞大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配置兵力,实为秦代“乘之”所演习的八种阵法申最基本的阵法方阵。方阵阵法的特点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军兵精而少,接敌的外围四队兵力较多。秦俑军阵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阵法来配置兵力的。 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军,而是反映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三号坑绝非人们通常说的指挥部,它应该是象征郎中令统领的宫廷侍卫郎卫;一号坑是反映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或称之为南军;二号坑是反映中尉统领的京师屯戍兵,可称之为北军。 对于三号坑,有人认为是军伍社宗,是用来进行军祭的,是作为在军祭祖的对象的社主和迁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 对于二号坑,有人提出是四兽阵,即弯兵阵为朱鸟阵,战车、步兵、骑兵混合阵为玄武阵,骑兵战车组成的阵为青龙阵,战车阵为白虎阵。 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为《尉缓子》所云的“常阵”。 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就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究竟建造兵马俑军阵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时还无法确证。 一代伟人秦始皇,诸多谜底墓中藏。 2、兵马俑的质地? 陶俑 3、兵马俑为什么又叫陶俑? 因为兵马俑是中国最早的陶俑工艺。 4、兵马俑合适被发现的? 1974年3月,临潼县宴寨公社下河大队西阳生产队因久旱缺雨,决定打八眼大口井。其中第五眼井的位置,就选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南角。挖到一米时,发现了烧过的红土,他们以为前人曾在此地烧过砖瓦,决定继续深挖。挖到三四米深时,出现了陶俑;再挖,陶俑全身出现。人们立即把情况报告给公社,第二天公社派人专程到县里报告———埋藏于地下达2000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就这样重见天日了。 ●1976年开始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发掘,历经10年。 ●日,秦公一号大墓开棺。 ●1988年1月,国务院将雍城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起,南指挥村支书赵生祥组织全村集资百万元修建大墓遗址博物馆。 ●2000年8月,全国首家农民主办的博物馆开馆。 ●2003年,博物馆组织发掘秦公大墓墓室前的车马坑。 ●2004年6月,因不具备相应条件,国家文物局叫停车马坑发掘工程。 ●2005年底,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共同下拨380万元文物专项保护资金。 兵马俑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1974年西杨村农民打井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 俑坑中陶俑、陶马按古代军队的编队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马及40余辆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为步兵曲型混合军阵,有陶俑900多件、战车89辆、驾车陶马356匹、鞍马100余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马和1辆战车,它是一、二号坑军团的统帅部。 出土的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几千件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兵马俑兵马俑有没有四号洞_百度知道
兵马俑兵马俑有没有四号洞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有,但没有兵马俑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兵马俑修建之谜
秦始皇陵旁边为什么要修建大规模的兵马俑坑?很多人指出,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是陵园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兵马俑是送葬的俑群,有人认为它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也有人认为它们是秦始皇陵园东门大道以北的从葬坑。1974年,在外城以东1225米处,发现了三个兵马俑坑,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轰动了世界。三个兵马俑坑都坐西向东,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4000多平方米,内有战车、步兵组成的大型方阵,有陶人陶马6000余件。二号坑在一号坑的东北边,平面呈曲尺形。三号坑在一号坑的西北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500多平方米。另外,在二号坑和三号坑之间,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的废弃坑。按照考古专家的探测,全部兵马俑加起来有7000多个,驷马战车100多辆,战马100多匹。坑内兵马俑全部面向东方,与陵园的方向保持一致。
秦陵边上大量兵马俑的发现令世界惊叹。然惊叹之余,人们要问,这些兵马俑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与秦始皇有关吗?
主持秦陵考古的袁仲一先生认为,大型兵马俑的存在,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就如皇宫中的戍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一号坑兵马俑军阵是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二号坑兵马俑军阵是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拟议中的中军,三号兵马俑坑是统帅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着屯军的壁垒,三军拱卫京师,是秦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的反映。
有人指出,秦始皇之所以用这么多泥人泥马来陪葬,实质上是古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反映,即生前享受的死后均要陪葬在墓葬内。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便需要用军队来陪葬。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真人陪葬已不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用泥人泥马来陪葬了。这些泥人均执实战兵器,又以军阵的形式出现,反映了他的武功军威。
有人认为,这些兵马俑象征着秦始皇东巡的卫队。秦俑坑是秦始皇创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俑坑内大批兵马俑的军事阵容,正是秦始皇统治时强大军事实力的形象再现。
也有人认为,兵马俑仅体现秦始皇军阵布局。兵马俑坑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全部建成要有五个坑。从设计者角度来说,兵马俑是按当时的方阵来设计的。方阵是一种进攻型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配置兵力。主将所在的叫中军,与敌战斗的是外围四军。作战时,战阵可随时变换,互相保护。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修建后,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陵墓建筑被迫停了下来,被废弃的坑仅挖了个土塘,还未来得及放置陶器具。而第五个坑尚没有动工挖掘,所以现在见不到任何痕迹。但也有人认为不存在四号坑的问题。秦军阵是由正、奇和指挥部组成的。
杨宽先生认为,兵马俑排列成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是有其用意的。一方面是表现秦朝威镇东方的形势,另一方面又表现东向为尊的礼制。
林剑鸣先生认为,兵马俑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而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可能称为“封”,用以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它不仅符合文献和考古,也符合军阵产生时代的历史,符合好大喜功的秦始皇的性格。他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时代建造的,但其性质不是陪葬坑。因为秦国仍有活人殉葬的旧习,根本无需建大型俑坑陪葬。从出土的兵器来看,很少见到铁兵器,与当时十分发达的冶炼水平不相称,因而这支部队根本不是一支战斗部队。
一种意见认为,兵马俑坑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宣扬统一大业,这象征着秦王朝的军事力量。秦用武力统一六国,秦始皇充分认识到军队的作用,因此他希望自己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仍然拥有强大的秦之锐士。二是辟邪压恶,防神驱鬼。一切葬仪制度都是基于人们对死者有灵魂的认识,认为人死后的鬼魂生活和生前一样。人有战争、有防卫,鬼神也有,所以随葬物要有兵器和卫队。以大批的兵器和兵马俑陪葬,是合乎中国的葬仪制度,合乎人死后有灵魂的中国传统观念的。
更有人在对懈冠、铭文的细致分析后认为,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公元前306年,昭王年少即位,太后摄掌政事。太后临终之际下令近臣为她殉葬。秦昭王为人仁厚宽容,在人殉的要求未予满足的情况下,为自己的生母塑造真人大小的殉葬,布置一个辎重车队,象征性地让太后回归自己的楚国故地,这在当时也是符合习俗风尚的。
反对者认为,根据兵马俑出土的带有文字的文物来看,明确秦始皇时代纪年的兵器21件。在一些兵器和马络头发现有“寺工”二字,寺工是少府的属官,始见于秦始皇二年,这是秦人为中央官府铸造兵器和车马器的官署机构,这最能证明兵马俑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如果说秦俑坑是宣太后修建的,怎么可能会在坑中出土晚于宣太后几十年的兵器。其次,我们从兵马诵坑出土的陶俑形象与制作方法、铺地
砖纹饰与烧制温度,木质战车的车马器与系驾方法以及铜镞、铜矛、秦半两铜钱等,与秦始皇陵园出土同类文物相比,可以看出是同出一辙,是同时代的产品。从兵马俑坑所处的位置来看,它位于秦陵外城东门大道北侧,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应为秦始皇陵园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参观兵马俑坑时,可以看到俑坑塌陷的土方压着破碎的陶俑残片,土隔梁上还有一堆堆木炭遗迹,如一号坑本是土木结构建筑,露在外边的立柱、棚木、枋木、封门木等全被烧成炭迹或灰迹,棚木上的泥土被烧成坚硬的土块,陶俑和陶马身上的颜色经火烧部分全部脱落,个别陶俑经火焚后烧成硫渣状,有的原来青灰色的陶质经火烧的部分已变成红色。俑坑经火烧后全部塌陷,陶俑和陶马被砸,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二号坑也是火烧后棚木塌陷。这一切说明,秦俑坑建成后不久曾遭人为焚烧破坏。望着一堆堆破碎的陶俑、陶马,人们不禁要问:是谁掘开了俑坑,砸碎陶俑,夺去兵器又焚毁了俑坑?
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坑存在着自然和人为的两种破坏。一号坑的自然破
坏是坑内多次进水,水的来源可能是山洪暴发。在一号坑砖铺地面上,堆积了厚约10至40厘米的淤泥,许多成束的铜镞、弓等兵器及车马附件多出于淤泥中。由于水的浸泡,俑坑内的土隔梁下沉,陶俑、陶马因此而倾倒,大部分被压碎。这显然是自然破坏造成的。考古专家们发现,有的兵马俑出现了移位、不全和被打碎的情况,如有的地方没有战车却出现车的铜构件,有的铜剑只有鞘首而无剑身,长兵器中有柄无首、有镦无首的情况较多。这说明在兵马俑被焚烧前已经受到了人为的破坏。如三号坑在自然塌陷前也曾遭到人为的破坏,且破坏情况严重,出土的车迹十分零乱,好像车子是被人砸成碎片,车前的四匹驾马已成一片瓦碴,车后的陶俑有一件首足倒置靠在墙角,坑内的俑大部分无头,兵器和车马器出土数量很少。,
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坑是项羽入关后焚毁的,这是目前流行最广的观点。从秦俑坑被焚毁的时间来看,应在秦末汉初。考古中发现,俑坑底部普遍覆盖十多层厚淤泥,说明俑坑在建成后不久即被焚毁。而且在俑坑上发现了西汉中期和东汉时期的墓葬,这些墓葬在开挖时,掀走了棚木炭迹,打破了俑坑土层关系,这说明当时人们已不知道此地是被焚毁的兵马俑坑所在地,焚毁必在西汉中期之前。西汉时,刘邦曾派20户守护秦陵,以后历代大多派人守陵,因而没有可能发生这样大的焚毁事件,所以焚烧必在秦末汉初。
从发掘来看,焚毁是大兵团作战,绝非少数人所为,而且这次火烧不是一般的掠夺财宝,而是有目的有选择的拿取,具有复仇性质。掠走大量的实用兵器和车马器,显然是由一支军队干的。从史书记载来看,项羽到过秦始皇陵并进行了破坏焚烧,秦始皇陵园的寝殿、便殿、角楼等建筑就是他烧掉的,至今仍可看到陵园建筑遗址内堆积很厚的残砖残瓦、烧红的土块等。秦末动乱中,秦二世曾派章邯把修建秦陵的数十万刑徒和奴隶编成军队去迎战陈胜的起义军,这支部队后为项羽打败并收编。项羽入关后,对秦在关中的建筑、陵墓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破坏,加上他收编了章邯的部队,这些人对秦陵建筑了如指掌。毁坏秦陵和兵马俑坑是其报复的最好对象,在复仇心理驱使下,这些人可能是最早发现和破坏秦俑坑的人。至于三号坑没有被焚烧,可能是当时没有找到。著名的秦俑考古专家袁仲一就持此说。他认为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有一些不正常现象,如文物的移位、不全等,说明坑内文物被人移动和拿走过。一号坑的底部普遍盖有厚达10至40厘米的淤泥,一般厚约20厘米,而二号坑的淤泥仅2至5厘米,同时在一号坑东端的长廊部分,曾发现用极薄的竹皮织成筛眼形的编织物炭迹一处,这些现象可进一步说明,俑坑是在建后不久就被焚的。
另一位秦俑考古专家王学理认为,项羽的破坏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烧毁了地面建筑,二是掘毁了地下的从葬设施,三是劫取了陵园的财物。
反对者认为,项羽入关时,兵马坑已完成3年,这时的木结构早应腐烂,留下的也绝不可能有较为完整的木构榫铆或架设接茬的关系。项羽焚毁陵园的目的在于报仇和盗取财物。从已经探明清理的有关陪葬坑乃至陵寝地宫扰乱迹象、盗洞的大小分析,可以断定不是大的兵燹盗窃。史书说“项羽焚其宫室营宇”的记载,应是指楚兵在陵园地面建筑内先掠夺财物,后纵火焚毁。他在关中住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挖开秦陵地宫和地下陪葬坑来盗取财物,再纵火烧毁。另外一些反对者说,俑坑底部普遍存有10至14层的淤泥,这说明俑坑的焚毁是秦亡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事。因为棚木一旦烧毁,几米厚的土层就会立即塌陷,不会再出现淤泥现象。14层淤泥只能是在较长时间内地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生,否则在两三年内是不会产生M层淤泥的。因此秦俑坑不是公元前207年项羽入关时军队焚毁的。
也有人认为这是沼气自燃造成的。反对者认为这种观点根本没有注意到秦俑坑内没有产生沼气的条件。当初发掘时,坑内没有发现堆积大量腐殖质的迹象,坑内虽有淤泥,但泥质比较纯净,里面含有大量细泥,因此俑坑内不具备产生沼气的条件。
有人提出秦始皇下葬时,火烧其实是一种自焚的葬仪形式。1977年,在秦陵西侧的内外城垣间发现一座曲尺形的马厩坑。局部清理时,在坑的门道端底层有用细绳绞砖坯砌成的长140厘米、宽90厘米、高60厘米的引火底坑,坑道口施棚木处又留有入风空隙,坑底西部和炉的前边有一段不长的空间,堆放着大量被烧的灰烬,这明显是俑坑建成后为葬仪需要所焚毁的铁证。从陪葬坑焚毁与未焚毁的情况来看,焚毁的陪葬坑一般为大中型,建筑结构为多斜坡道,坡道对边的坑壁也见竖穴小道口。坑内有用夯土筑起的隔梁,将坑分成若干过洞或长廊,过洞与长廊或径直或萦环曲绕,但能互相串通,这些形式结构,颇似烧窑一样易于燃烧。
秦民族自西向东发展,接受中原文化,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自己比作上天的儿子,因此在死后下葬时被认为是天子归天,回到他的母体中去,经过孕育再度降生人世。由于这种思想的指导与驱使,采用历史上祭天燔柴的形式,将埋葬的祭品,采取火烧的葬仪,使这些东西都随着主人升人天国。
反对者认为,这种观点没有注意到秦俑坑的建筑特点及三个俑坑和秦陵陪葬坑中有的被焚,有的未被焚这一实实在在的事实,因此是不可信的。且不谈战国时期的秦国有没有这种仪式的存在,据目前探测的资料,秦陵周围的陪葬物不只兵马俑一处,以前发现的马厩坑、珍兽坑等,大量的马匹是被活埋的,珍禽异兽也看不出是杀死后入棺的迹象。史料记载,秦始皇的宫女都是被活埋的,为什么会单独发生三个俑坑自我焚毁的仪式呢?兵马俑的质地是陶质,胎厚而用土细腻,焙烧温度都在1000度左右,十分坚硬,很明显主要是为了能长久地保存下来。如果当时用来自焚的,干吗要用这样的材质?今天见到的一些西汉兵马俑,除了比秦俑小外,其他方面均是相似的,出土时大多数完好无损,并没有在人葬时被自焚。再则,秦兵马俑的兵器绝大部分被人捡走了,如是自焚,土层立即塌陷,这些兵器怎会不胫而走?
一种观点认为,焚毁兵马俑坑的是个放羊娃。随着秦王朝的灭亡和秦陵被毁,秦始皇陵园失去了它昔日的风采,变成野草、榛莽丛生的荒野,偶尔出没其间的就是樵夫和牧童了。秦俑坑上有西汉晚期墓,可以断定秦俑坑焚毁的时间应在秦亡至西汉晚期之前。成书于东汉初年的《汉书》讲述了这则故事:有个牧童逃走了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棺椁”。而在它之前的《史记》却不曾有半字记载,由此推断作者大体是根据民间流传所记。考古人员在秦陵作了精密的钻探和考察后认为,秦陵封土没有发现盗洞,地宫并未被盗。既然没有盗洞,羊怎能入其凿?这个“凿”很明显就是距地表不深,处于荒芜中的秦俑坑洞口。秦俑坑是陵园的组成部分,当年项羽军队虽然破坏了秦俑坑,但并未放火烧毁,这从三号坑无焚烧痕迹可以得到证实。原因是项羽部队是前来复仇的,面对比豪华壮丽的陵园要简陋得多的秦俑坑,没有引起焚烧的念头。如果这时焚烧,就不会有俑坑底部的14层淤訂。
当曰的情景,有可能是牧童赶着羊群来到秦俑坑区域时,当年项羽军队所挖掘的进入俑坑的洞窟,多已被荒草和尘土掩盖。羊群只顾吃青草,并未注意脚下的地形,遂纷纷坠入一号和二号坑中。牧童不慎失火后,有可能被误传为秦陵失火,再讹传为地宫失火,烧毁棺椁等情节。
反对这种意见者认为,一个小小牧童能将俑坑烧得如此彻底?这个牧童共有几只羊掉人俑坑?如果是一只,他只能烧毁一个俑坑。如果是多只分别掉入两个俑坑,说明俑坑已千疮百孔,棚木等自然不会相连,如果有火燃起也难以全部烧尽,总有一些断裂处免遭焚烧留于后世。更何况坑内多次进水,潮湿的棚木能否点燃是一个令人难以作答的问题。
针对上面几种说法,有考古专家认为不能一锤定音。项羽焚烧说最为流行,但最流行的说法不一定就是最正确的。项羽对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和焚烧,对于地下的埋藏并没有盗掘和破坏,所以埋藏于地下的秦俑坑理应是免于项羽大军的浩劫。项羽焚烧说法的致命弱点是至今没有找到这支军队进入俑坑的入口。考古发现,一个个门道封门木完好无损,坑顶的棚木也没有发现移位或缺木情况,不知破坏者是从哪里下去的?既然进不了坑,火也就放不成了。再说,既然烧了一号坑,为何不烧二、三号坑?持这种观点者同意牧羊人入坑放火的意见,但又提出一个牧羊童所持的一把寻羊之火,之所以会把一号俑坑烧得如此彻底,显然应与坑内存有可燃气体有关。虽然坑内少量的沼气达不到自燃的程度,但空气中的沼气浓度达到5%至16%时,遇明火源是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的。牧童持火,沼气助燃,火势蔓延,加之俑坑中又有几千立方米的木材相连,秦俑一号坑燃烧得非常彻底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沼气说和牧羊人说结合在一起。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焚坑者是一支大集团军。在试掘中,封土顶部的踩踏面比较厚,证明铠甲坑是建成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被焚毁坍塌的。另一方面,如果时间过长,棚木就会受压变形,坑顶逐渐下陷,坑内缺乏空间和通气条件,也就不会被焚烧得如此严重,所以铠甲坑是建成数年后才被焚毁的,不可能是出于礼制在坑建成后即有意对其焚烧,也不可能是沼气说。种种迹象表明,秦俑坑在焚毁前遭到大规模盗劫,只留下没有实用价值和不被当时人们视为文物的石甲胄之类的物品。这种大规模的盗劫应与大的社会和政治变故有关,有可能是周文的百万之师,或是项羽的部下,也有可能是刘邦的各路军马,但均无确凿证据。但相对来说,项羽焚毁的可能性较大,项羽来过的证据更可靠一些。
上述各种说法,大多出自于秦陵的考古专家们,各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能令人完全折服。辉煌的文明是如何遭受劫难的,依然是个谜团,等待着专家们继续去探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兵马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