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大学生加水果沙拉制作视频提唱歌的视频

在京哈萨克族大学生欢庆纳吾鲁孜节(组图)_新浪新闻
  合影。
  原标题:(图片报道)在京哈萨克族大学生欢庆纳吾鲁孜节(知中国)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努尔达吾列提):在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节到来之际,在北京的哈萨克族大学生21日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
  当天,大学生们通过一个个自编自演的歌曲及舞蹈节目,展示自己的才艺,所有学生一起跳起哈萨克舞蹈《黑走马》,将活动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北京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也参加了活动。
  活动现场。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他曾是公安厅厅长,他曾合法佩戴手枪,他曾出版小说和诗集,他曾以杂文集《大梦谁先觉》获最佳图书提名奖。他文武双全,脱掉警服数年后,他竟然还有武器,开枪送别了28岁的女子李某某,他64岁的人生,揭开了最魔幻的一章。
为父亲,也为国父,李显龙以生硬的华语,在讲话中数度哽咽:“由始至终,李先生最关心的就是新加坡的存亡。他把一生奉献给新加坡,致力团结全国人民,激发大家自力更生。在他的领导下,我国成功从第三世界晋升第一世界,成为一个让人民引以为豪的家园。”
美国尼尔森发布用户习惯报告,称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也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媒体上暴力、凶杀、灾害、灾难的新闻总能激起更多人的关注兴趣
侠客岛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进行了一番对谈。这番谈话,从最近在中国互联网上因“乌龙”而火了一把的李光耀先生谈起,对新加坡带来的启示,以及习近平所推动的四个全面,强势反腐的意义,进行了一番剖析天津举办当地首届哈萨克族大学生趣味运动会_新浪新闻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赵礼维 努尔达吾列提):4月26日,由天津哈萨克族大学生协会主办的天津哈萨克族大学生首届趣味运动会在天津河西区举行。运动会吸引了天津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以及北京、济南等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哈萨克族大学生参加。
  运动会共设8个项目,除“阿斯合”和掰手腕等哈萨克族传统项目外,还有五人制足球、排球、跳绳和羽毛球等通用项目。
  本次运动会最具特色的运动项目当属“阿斯合”。“阿斯合”有点类似现代的保龄球,使用道具都用羊髀骨(俗称“羊拐子”)制成。在直径约一米的圆圈中央放置与参赛人数相当的羊髀骨,选手们站在圈外约一米处向圈内投掷羊髀骨,只要将圈内的骨头击出圈外则得分。每击出一块得一分,以此类推,得分最多者获胜。
  天津哈萨克族大学生协会会长阿曼泰告诉记者,即便是哈萨克族大学生,也有人不熟悉哈萨克的传统运动项目。希望通过类似的运动会,重拾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回忆。他们计划将趣味运动会继续办下去,也希望其他各民族的同学更多了解哈萨克文化。
  活动主办方表示,该运动会旨在促进各高校哈萨克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同时宣传民族文化特色、发掘民族体育的魅力。  (原标题:天津举办当地首届哈萨克族大学生趣味运动会)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婚姻制度虽然还会继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再也无法回到人人结婚的时代(中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人口中从未结婚者一度仅占3.8%),一个亲密人际关系的多元选择时代正在到来。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和“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这两句,涵盖了汪国真文字的所有内涵:诗与远方。在没有比这两样东西,更能触动对文字敏感的少年了。
如果刘桂娟女士是一般的演员,不在体制之内,不背负国家公器,则其发表的言论尚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其是拥有一定话语权的地方政协委员,说话应该站在公众立场为百姓、为正义和公平、为人道代言,再以残杀重点保护、濒临灭绝的翠鸟为所谓艺术“增砖添瓦”似乎更不妥了。
媒体关注“抗癌斗士”,相信深圳政府会顺应民意,特事特办。果如此,吴树梁妻子的入户问题,当不难解决。制度制造的悲剧,必然不是个别的悲剧,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不幸。哈萨克族民间乐曲:沙拉哈[高清版]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维吾尔族大学生喜欢和汉族同学交朋友吗?
虽然听起来有些奇怪,但我真的觉得维吾尔族同学很难交往,我自己是班长,来北京以前从没接触过维吾尔族,想说话却总觉得对方跟你保持心理上的距离,他们总是喜欢和自己族的朋友来往,平时在宿舍里也早出晚归,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按投票排序
喜欢啊,喜欢和有趣的人交朋友不管是什么族。我是维族:)我大概猜一下同胞的感受:1.确实有些抱团取暖的意味。远离家乡,同作为少数,跟同族人聚在一起可以有安全感,也能相互照应。2.生活习惯,主要就是吃饭了。“一起吃饭”作为大学期间非常重要的社交方式,维族人当然也会跟有同样饮食习惯的人走的近一点。3.族群性格就这样?两个民族实在不来电也没办法,反正不懂得融入的话吃亏的是少数那一方,自顾自地玩就没人听你的声音了。我是想说,关键还是看 「个人」,就算是作为【少数】民族的维吾尔族当中,也是有性格各异的千百种人的。这个【个体】能正常交朋友就好啦,没必要太把民族当回事,惯坏了害人害己。
先给题主做一些科普:在各高校学习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其实有几类,他们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熏陶,但是都来到了大学与各位一起学习。第一种,民考民,即民族学生使用民族语言参加高考。他们从小接受完全民语的教育,所有的课程,课本,考卷都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课程,就如大部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一样开始学习汉语。高考的科目是语文(少数民族语言),数学,汉语和理科/文科综合。他们在考取大学之后,一般都要先去预科学校(开设语文,英语,数理化,民族理论,政治等课程)学习两年,再和大家一样开始本科教育。这类学生现在较少,主要是因为最近双语教育的出现,大部分此类学生转为双语考生,会在下面做介绍。这类学生大概就是很多答案当中提到的,存在较大语言障碍的同学。因为他们的汉语水平大概与普通汉族学生的英文水平相平,在汉语的表达上存在不小的困难,也可能经常闹出笑话。但是他们的维吾尔语水平是所有大学生当中最高的,下面提到的群体可能在汉语上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在母语水平上均是该类学生的手下败将。这类学生不仅掌握了维吾尔语的语言文学知识,更是熟悉各科的专业术语,这是很多母语是维吾尔语的人无法做到的。第二种,民考汉,即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参加高考。这类学生与在新疆的汉族考生差别不大,他们从小接受汉语教育,与汉族学生在一起上学。他们有着少数民族身份,但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不会有差别对待,只是在参加中考高考时,会有加分照顾。但是考卷与汉族考生一样。父母双方都属于13个民族范围内的,子女在参加高考时会享受50分的加分。父母只有一方属于该13个民族的,有10分的加分。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子女只能享受10分的加分,例如回族。但是只有当这些学生选择填报汉语言志愿(对,他们能填报两个志愿表)时,加分才有可能与汉族考生产生竞争,否则加分之后的竞争仅限于各少数民族之间。这类大学生占了在其他省份上学的维吾尔大学生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他们有着较小的语言障碍,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离开新疆上学。比起其他几类学生,他们的学习会倾向于更好。因为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各方面还未能赶上汉语教育的学校。如果这类学生出现在题主身边,题主可能就不会有同样地疑惑了。因为这些学生从小与汉族同学一起学习生活,语言上没有障碍,交朋友也不会有太强的倾向性。这些人可能只是长得不太一样,但是却是普通话说的比大部分有方言地区的同学还要标准的一帮人。不难想象,这些同学母语一般都很差。他们能够学习、使用母语的环境只有是家里。这就要看父母了,如果父母(比如我的)基本不会汉语,那么在家中就必须使用母语与父母交流,这些学生的母语还能保持的较好,至少在口语和听力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父母汉语很好,在家里也没有使用母语的习惯,那么孩子的母语差,甚至基本不会说,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这部分学生受到本民族的歧视和排挤也就能够理解。第三种,双语考生,他们使用两种语言学习并且参加高考。高考科目是语文(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数学和理科/文科综合,最后还有一门英语的加试。与民考民考生的区别是,这几门课程中,除了语文考试以外,都是用汉语来考的。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在学校上课时,只有母语是用母语来教学的,其余课程都是用汉语来教。这是一种在最近几年推广的教育模式,寄希望于让学生学好汉语的同时,又不丢掉母语。这类学生现在很多,是维吾尔考生的主要组成部分。现在的维吾尔族父母也更倾向于让子女接受双语教育。这类学生在语言上还是有障碍的,但是没有第一种的同学大。有障碍是因为,这些学生虽然大部分课程是用汉语授课的,但是同学都是少数民族,没有使用汉语的氛围和必要,除非问一些学术问题。其次,这些学生的授课老师有很大一部分是维吾尔族。而且还有一些是以前使用民语教学,因为教育改革,改为使用汉语教学的。有些老师的汉语水平不能达标。这类学生是否愿意结交汉族朋友呢?是愿意的,因为少了很多语言上的障碍。但是因为从小接触的朋友伙伴同学大部分是本民族的,所以由于民族性格上的差异,这些同学还是更加愿意和本民族同学抱团的。刚说到,少了很多的语言上的障碍,其实这些同学的语言障碍依旧不小,他们说几句话你就能听出来是少数民族,虽然没有第一种同学那么不堪,但是离第二种同学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这些同学将来应该是维吾尔族的主流群体,他们的母语优秀,汉语水平很高,能够完全应付本科的教育(他们也要预科,但是时长缩短为一年)。还要介绍一个教育模式,或者说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援助项目:内高班。全称为内地高中班,是指选拔一批较为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到内地,也就是除新疆外的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省份,接受高中教育。三种考生都可以参加该项目的选拔,而且之后会一起上学,参加高考。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贫困,但子女学习成绩优秀的家庭,让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地教育。学费很少,生活费全免,而且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地较好的高中(比如北京潞河中学,上海七宝中学,深圳松岗中学)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好,而且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与当地的汉族学生一起听课。语言障碍也是不小,毕竟没有从小学习汉语。至于交朋友,应该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混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科普结束啦,在我们身边的维吾尔学生主要可以分为上面几类,可以想象到,除了民考汉学生以外,大部分维吾尔学生和汉语学生交流都会存在语言障碍。暂且说语言障碍这关不太重要,还有民族文化的不同,宗教习俗的不同,饮食习惯的不同等等,这些很难让两个有很大差异的群体走到一起,所以混自己小圈子是常见的情况。我是维吾尔和塔塔尔(在那13个民族范围内,啊哈哈)混血,民考汉,有很多很多的汉族朋友,而且数量应该超过了我的本民族朋友。但是朋友的来源单一,高中同学,大学的玩伴,大学的室友等,而且数量少(比起其他同学)。我一直觉得饮食习惯的不同是交友的一大阻碍,不能经常一起吃饭真的很难愉快的玩到一起(可能因为我是吃货吧),一起吃饭真的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民族性格不同,维吾尔也算是一个战斗种族了,哈哈,性格豪爽,爱开玩笑,爱笑,爱玩,爱聚会跳舞唱歌,爱运动(爱踢球不爱蓝球,哈哈哈)。但是不同归不同,阻力大归阻力大,我见过很多很多跨民族的坚定的友情,甚至爱情,结婚十几年的夫妻,大学期间已经坚持了三年的恋爱等等。但我也见到过因为民族的不同而放弃了的令人痛心的爱情。更常见的应该是因为民族的不同,语言的障碍,习惯的不同而带来的偏见和歧视。我发现自己写了半天一直在给自己的民族贴标签,我们希望的其实是没有标签的公平与公正。我们希望的是去真正了解另一个人,基于对方是一个独立的,没有被标签化的个体。
个人接触下来,当维族孩子单独出现时,往往都很热情大方,尤其是女孩子,长得漂亮,好多也都能歌善舞。可是当他们一群人一块儿出现时,就有点相对不太愿意加入别的圈子,外人也很难融入他们中间,仿佛有堵无形的墙将他们与外界隔绝。第一次切实感觉到这种体验是在高中。那年我代表学校去上海七宝中学参加市里面的演讲比赛,熟悉上海的朋友可能知道,那个中学有个新疆班。在午休时我认识了其中的一个维族女孩,眼睛大大的很漂亮,也很活泼聪明,聊天过程欢乐愉快,让我以为终于交到了人生第一个维族好朋友。下午,当再次偶遇她和她的同班同学们时,我热情地向她打招呼,而她却突然装出一副不太认识我的样子。更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她的男同学们都用一种冷漠到有些不友好的眼神盯着我。那种眼神令当时尚且年少的我觉得十分莫名与无奈,于是就灰溜溜地尴尬离开了。后来年岁渐长,也遇见了些别的维族朋友,他们中的大多都是踢球时认识的勇猛汉子。汉子们大概和我解释了下宗教文化思维下维族对女孩子与异族交往的敏感和保守态度,使我解开了高中时脑中的疑惑。对于这种敏感和保守,我报以尊重和理解,也相信这种价值观既有其背后的宗教,文化,历史,政治支撑,又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但无论如何,我以为,只要我们不带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待任何一个民族,他们也会逐渐接纳我们,届时,像本题这样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少。
不是维吾尔族,不过我想这个问题出国在外之人可能会比较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在内地的一些感受。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言和文化习俗的差距有点大。如果你也曾经历过大龄出国留学(即少年时期以后出国留学),可能就会更容易理解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为什么更喜欢跟同民族的人一起玩——实在是因为不习惯说汉语啊。。。一般来讲“喜欢”——准确说是无障碍跟讲汉语的民族交盆友的少数民族,都是汉语说得比较好的民族——比如说我(不跟你说你绝对看不出来是少数民族的)满族呀,南方苗壮白瑶等少数民族呀,或者汉语说得比较好名声又略高大上的朝鲜族呀等等。这起码说起话来无障碍,你抛出一个汉语梗,人家也捧得上哏。从语言到思维方式到流行文化,都能够跟你实现无缝对接。你换一个从小到大没怎么生活在内地汉语环境的少数民族,你来一句“神马都素浮云”,就算汉语学的口音再纯正,说不定也要想半天这个马这个素这个云……这三件事是怎么联系到一起去的?这个问题时差党说起来全是泪不是。本地人跟你聊个当红辣妹/帅哥/球星/绯闻——我了去,我知道他们谁是谁啊?抛一个历史梗,咦?听起来情节很耳熟?对话过后半个月,忽然反应过来原来说的是某某某——真对不起,汉语音译的人名跟外语他对!不!上!啊!你就说说半年前内Les Miserables吧,被当地人无预警拉去看了仨小时,就觉着这情节这人名听起来略耳熟,但是看到最后也没想来内男角扮的是冉阿让啊……事后他们讨论演员很开森啊——我两眼一抹黑,上哪知道演员现实中都有什么八卦——总的先知道他们叫啥吧……这人年纪大了,就懒得探求外部文化中的这些细节了。对于在维吾尔语语言环境中长大的人(无论维汉——对,你以为以维吾尔语为第一语言的就一定是维吾尔族吗),他们到了内地,都是一样的感受。汉语对于他们来讲顶天算第二语言,哪怕是从小学习,恐怕也在这些细节上也很难完全跟得上内地人交朋友时候会聊的这些话题。一般来讲,想交朋友的时候都要聊什么啊……恩,米国的话要从球类、辣妹、流行文化聊起,基本上话题都不熟,整天忙着写论文啊上课啊学习啊,除非真心爱好上述话题中的某项,难道还要我一一花费精力从头了解一下背景?再说说朋友之间会做的事,恐怕不同民族流行的活动也不同。维吾尔族有什么流行活动不了解(男生的话可能足球玩得多?),就在说说一枚时差党的感受吧。仅以我美帝而言,美国孩纸们在跟你泛泛之交的时候最常的去出就是——CLUB。他们最常的娱乐活动就是——CLUBBING。他们的人生就在——Final / Clubbing之间来回转换……年纪大了,受不了咚咚咚咚,所以不爱clubbing……就不能愉快的玩耍了!你说歪果仁能跟你一起三国杀吗!能跟你一起打麻将吗!一把年纪了还要从头学中文才能看得懂的游戏谁要跟你们一起玩!都玩不到一起去还交神马盆友!——大概来讲,汉语不是第一语言的少数民族面对与说主流语言的民族交朋友的也是同样的感受。——你要注意我用词啦,这不是维吾尔族 和 汉族 之间的问题,这是所有说的语言不一样、长大的文化环境不一样的人群都会遇到的问题,甚至也包括同民族之间。民大的一些哈萨克族曾经做过一个保护民族语言的视频,对比了在汉语环境长大的哈萨克族和哈萨克语环境长大的哈萨克族之间的异同,题主不妨看一下:
《星星与小哈
/v_show/id_XMzg1OTYzODg0.html
视频中传统的哈萨克族年轻人聚在一起跳黑走马,题主你要不要来一起跳?不跳?都不能愉快的玩耍还交什么朋友……所以交朋友这事情,主要是能够愉快的一起交流,和愉快的一起玩耍。以时差党而言,热爱clubbing的中国孩纸都有很多外国盆友。但是大多数上了年纪的,都不爱clubbing,所以大家喜欢跟中国人一起玩——三!国!杀!有!木!有!一般来讲,上了大学的可能都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起码不愿意只为了跟人交朋友,而从头学习流行文化、流行话题(没说别的文化啊)。能够跟得上时代潮流的,都得是年轻的时候来到内地/国外的,比如初高中。语言是表面的原因,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上的差异。如果你要问,那为什么他们就不愿意了解一下这些流行话题呢?这就是一个
的问题了。按照正常话来讲:犯不上。不是还有别的(同民族)的选择嘛,何必浪费双方的时间。但如果你们共同的爱好,那就不一样啦。我猜可能足球会是一个好的切入点(男生的话)——可是如果题主不乐意玩足球也不想强迫自己为了跟人交朋友“增加”这个爱好,那想必就能理解为什么会多维吾尔族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跟同族交往了。一言以蔽之:不能愉快的玩耍,就不能愉快的交盆友。——我还忘了说,你们还吃不到一起去呐……(我爱大盘鸡手抓饭)一些习俗上吃清真饮食的民族,在吃方面是有很多限制的。你说我们一起去食堂吃午餐吧,人家是跟你去还是不跟你去?我大学时在学校食堂中最喜欢是猪肉排骨汤面(在外吃饭不算在内),要怎么在食堂一起愉快的吃饭。。。当然我会推荐学校后身维吾尔族开的一家新疆馆子,跟里面一位胖乎乎的维族大叔有过愉快的神交(语言不太通只能神交)——时隔多年,又发生了这么多事,也不知道这家馆子还在不在?叹。跟维吾尔朋友曾去过这家馆子,维吾尔朋友说虽然不错,但放眼北京,做的最好的还是新疆驻京办事处的新疆菜。。。神往已久,可惜从来没机会去,嘛时候谁能带我去吃一次哇!我要吃烤!全!羊!擦擦口水,吃这个事情,咱就说到这儿吧。你要是想我一样热爱大盘鸡啊手抓饭啊烤全羊啊点点点啊,那还好说,你要是不爱可怎么办……吃都吃不到一起去,还能愉快的交盆友吗!每一个民族都是有活泼又爱交朋友的人的,不过有时候考虑到各种交流的费劲,可能懒一点的、有选择余地的,就会只跟自己民族的玩一玩。或者发现你通情达理,能够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有共同的爱好,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的成了朋友。所以题主没必要过于抬高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不跟讲汉语的交朋友,主要原因还是懒啦……
我不太赞同排名第一的答案(咦为什么每次都是这个开场?)我生于喀什,在乌鲁木齐上大学。10年学校运动会组织我们跳集体操还是集体舞,其中有一个高个的维吾尔族男生吸引了我的目光,188的身高,黄金比例大长腿(身材参加李民浩),眼神深邃,睫毛长而浓密,眉骨很高,眉毛很浓,嘴唇有点像布拉德皮特,头发黑色有点自来卷,侧脸简直是艺术!果断套近乎!由于他是民考民(我国高考中的一项针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时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试卷)的学生,汉语不是很好,但是很喜欢和汉族同学交流。经过几次交流我知道了他曾经是新疆广汇青年队的一员,篮球打得特别好。我们班男生说人家阿里木江打球那就跟开外挂了一样,扣篮是分分钟的事情,而且体力也特别好(人种优势)。后来每次我们排练,都会交流几句,由于他汉语不好,我说话又特别快,有时得重复两三遍他才能听懂,更别提咱们平时说的梗了。(看到别人说的神马都是浮云,想起一个梗,海了麦斯都是求)他们对汉族同学的生活还是向往加好奇的。所以后来我们交流的时候我讲话都会比较慢。然后由于他英语不好,后来我们在自习室碰到,我会给他教学英语的方法。其实他们是非常愿意和汉族同学交流和相处的,只是他们其中的有些汉语不好,有些家境不好,在相处中可能会自卑一点,但是只要你耐心热情,他们都能感受到。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学校清真餐厅碰到,我们都点了不一样的菜,然后我说你来尝尝我的吧,挺好吃的~他就夹走一块吃了(要知道我们汉族人不清真,有些维吾尔族朋友到我们家里做客,只会喝一次性杯子里的水,有些连水都不喝呢~不是歧视,只是信仰不同。)然后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你也尝尝我的吧,说着还特别热情的把碗推到我的跟前。我说,我不是清真的耶,你不介意吗?他说没事啊,我不介意。然后我就愉快的吃了。后来有几次还是如此。所以饮食问题根本不算是障碍,在大学时,我们反而更喜欢吃清真餐厅的饭。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如此,如果你能热情耐心的去对待对方,无论这个人是什么民族,他一定愿意和你交朋友。如果你用一种偏见的眼神和态度去对待他,那谁也不愿意和你交流。这个男生是学法律的,我们学院的都知道他,很帅又高,长得特别像欧洲人,脸轮廓分明很漂亮。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我在复印店看到他穿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衣,太!帅!了!鼻子都要流血了好吗!我说,嗨,就要毕业了,等下我们俩合个影吧!他说好啊,等下我打完东西来找你。可是缘分就是这么奇怪,我被叫走答辩了,永远的失去了和他合影的机会。不过他的脸和打篮球的风姿我永远都忘不了。我们大学宿舍也有维吾尔族,她人很好,虽然只和我们相处半个学期,可是走的时候给我们写了感谢信什么的。我们都很默契的尊重她的习惯,比如非清真的东西不带回宿舍吃,或者实在要带回宿舍,绝不在她面前吃。我们和她相处的时候,知道她汉语不好,会教她,会耐心的帮她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宿舍相处得非常融洽,还被评为民族团结宿舍。其实这个问题就不太好,交朋友这件事不是用民族当基础的,而且基于大家的沟通与交流。只要你愿意去接受他,愿意去了解他,任何民族都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我现在所在大学的班级里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哈尼族、藏族、苗族、土家族等等。维吾尔族男生A,从吐鲁番来,有一双辨识度非常高的,介于蓝色与灰绿色间的眼睛。与他对视时,有看见大海与天空的感觉。A对大学生活非常适应,这也许与他之前上过少数民族预科班有关。适应的程度…嗯怎么说呢,就是我们做的他做(除了吃猪肉),我们不做的他也做(譬如晚上通宵泡吧喝酒)。与他一同夜夜笙歌的都是汉族同学。有时我想,如果有一天他回到新疆,过着最普通的维族的生活,或许反而会不适应。维吾尔族女生L,从伊犁来,是我来到大学后最喜欢的女生之一。长相并不是典型的高鼻深目,相反,有些平淡。但在现在这个看脸的年代里,她总使我相信,真正决定两个人交往(交心)深度的,与外貌并无关系。与L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很难不喜欢上她。一个对任何人都亲切温柔,声音甜美,行为举止细心体贴的姑娘,即使是钟无艳的长相,也不会缺乏爱慕者。我会好奇地向她学几句简单的维语,总是发音古怪,她却从来不恼怒厌烦。我想,对L来说,她愿意温柔对待的不是某个民族,而是所有人。至今我没有遇见过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发生冲突。当然,也许只是因为观察的时间太短,范围太窄。但我认为,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交流,必然有其需要经历的时间。这历程不可省略,也无需回避。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与其自持某某族的身份,看见谁都提醒自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如先将自己看作一个人,只是一个人,在与另一个人交往。
谢邀呀。谢谢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呐。汉族的同学比较少有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对陌生文化背景的人感到「其心必异」而疏远或者无视,是很自然也很容易的。但是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的大家,至少是有意愿了解跟沟通的,这真的很棒,所以谢谢大家。对这个问题呢,我的核心观点是:「交往不交往主要是两个人的事情,不是两个族群的事情。」下面我要絮叨一些,会耽误时间,先抱歉^_^大家在讨论里面已经指出,「喜欢」是比较个人的事情,即便是同一族群中,个体差异也很大。我们会发现很多维吾尔族的同学,很少主动跟非维吾尔族的同学来往,但也有不少维吾尔族的同学交游广泛,各种朋友都有。问题里面,用「喜欢」这个字眼,是一种常见的误会:似乎不跟非维吾尔族的同学来往,就是「不喜欢」。再从「不喜欢」,还能联想到更不愉快的感情上面去。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呐。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族群与族群之间有「差异」但没有「优劣」,却比较容易忽视,族群之间有「不同」但没有「不合」。对方不跟你来往,绝大部分时候,是你们两个人的问题,而不是你们两个人各自族群的问题。比如
老师提到的,对方可能会有文化鸿沟好深臣妾迈不过去的问题,你可能会有不能吃到一起的人不足以聊诗词歌赋人生哲学的问题,或者大家只是单纯地看不上对方,是吧,也有可能。不过作为一个亲历者光讲道理好像也不行。我看朋友是不看族群背景的,这个很正常,就像这年头汉族年轻人交朋友不看地域一样(你们不看的吧?昂?)比如我很喜欢顾惜朝老师,跟她是哪儿人没有关系。我喜欢的各位能想起来是哪儿人的,不太多,因为确实不太关注这个。如果只是劈头盖脸问我,维吾尔族大学生喜欢和汉族同学交朋友吗?我需要反应很长时间,首先我要把自己洗洗干净摆放整齐在「维吾尔族大学生」这个巨大的立场上,再望向对面茫茫人海的「汉族同学」,伸伸脖子又揉揉眼睛,无奈地回答说:隔这么远,看不到脸,不确定喜欢不喜欢呀。
维吾尔族,怒答!感谢点赞,前两天由于一些事不太淡定,发了一些负能量的故事,我想还是删除比较好,再贴一下正能量的故事给大家看看吧。刚跟从三年级就是朋友的汉族闺密打完电话,这丫头问我,不远千里,暑假来我在的城市慰问我,问我包吃包住不?我说,咱俩谁跟谁,住?咱俩挤一被窝呀\^O^/咋地?还敢嫌弃姐?灭了你丫的!交朋友要看人,不是看民族。我的回民朋友。在大学认识了一个回族女孩,性格天真善良,发自内心的对人好,还不求回报,虽然有时候有些小脾气,有些小女生,但她像阳光,温暖每一个人。记得她最让我感动的事是,有一次,我们去火车站连夜排队买票,是我怂恿大家一起出来买票的,看到身边的朋友因为我的怂恿受了苦,我内心深感愧疚,躲在洗手间里哭,她过来抱抱我说“我知道你心里难受,但是大家都愿意这样做呀,这不是你的错,我们都知道你是为我们好。抬头仰望45度,眼泪就不会掉下来了”,我承认我早就过了看韩剧,看到仰望45度就感伤的年龄,但是,她得话却是那么温暖感人。我的哈萨克族朋友那一次,朋友来找我玩,我正愁怎么带她出去玩,去哪里,一个哈萨克族男孩说带我们一起去海烧,我说,不用麻烦他了,他很严肃的说“你朋友就是我朋友!”当时那个感动啊!!!我的蒙古族朋友见到我“姐”叫的很快乐,为什么?我比他/她大, 我是他/她姐。有一次,我有个朋友不远千里来我在的城市,两个本来闹矛盾的朋友,居然看在我的面子上一起陪我们出去玩,为了我们不尴尬,还化解了矛盾。我的苗族朋友我记得那一年他从云南回来给我带了礼物,我那时候惊呆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他居然会记得给我带礼物,他年龄比我小,却在我生日那天,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诉我他对我的认可,虽然年龄比我小,希望能做我哥哥保护我帮助我,我怎么忍心拒绝?我的满族朋友呃呃呃,我舍友吧,她是个彪悍的东北姑娘,平时看到她都让人有种害怕的感觉,在宿舍她一直都对我很温柔,有好看的节目与我分享,有好吃的给我吃,每次她给我分享好吃的时候她们看配料看的比我还认真,我马马虎虎准备吃,舍友(一个满族两个汉族姑娘们)就提醒我你看仔细一点,别吃错了!汉族朋友,太多了,我有在我负能量爆棚的时候始终对我不离不弃的汉族朋友,我有在我傲娇生气的时候哄着我的汉族兄弟,我有在我走投无路不知所措的时候,二话不说帮助我的汉族姐妹,我有在我需要指点的时候给我指路的汉族哥哥姐姐,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不是我为你做了什么,你就必须为我做什么,而是,我为你做什么,因为你是我朋友。
因人而异吧院队阵容中,有一个后腰,还有守门员都是维吾尔族的,身体确实棒,技术真是好,意识一流。院系杯已经三连冠了,我男神队长真是太棒了。他们大家在一起训练,在一起比赛,一起欢呼,一起奋斗。在决赛中一球落后然后三比一反杀。这感觉真是high爆了。全场喊冠军的气氛真是友谊至上啊。之后就是一起喝酒啊,维族小伙伴是不喝酒的,狂灌了一大桶可乐我萌萌的守门员真的是萌爆了!你要是听过他用生硬的普通话“哥们,帮我把球捡过来。”,嘿嘿,你一定会喜欢和他们做朋友的。可是为什么他们相对抱团,和其他的人交流比较少呢?真的是因为语言障碍啊,他们的高考内容是,维语语文,数学和普通话啊,普通话水平就如同我们高考后的英语水平啊。就像是让你用高考的英语水平和英国人,还是带着口音的英国人交流,你应该也会觉得蛋疼和难受吧。又一次我让我的维族好基友签一个单子的时候,他的握笔写汉字的情况真的很令人着急啊,明显的是板着手的。于是,机智如我,“换维语,写维语就OK,反正有你的签字就可以嘛!”瞬间笔走龙蛇。就是这样,语言是一个难关,没办法很好的交流,在QQ还有平时聊天的时候,你会觉得....他用有的汉语的时候真的是词不达意啊...没有交流,哪来友谊?相反你和他们多接触的之后,会觉得他们真的好可爱。诚然,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可是吐鲁番的葡萄真的好甜啊,横跨中国给一种男狼们带来的,你还想说什么?补助的时候填错了数额,内部协调的时候给他补上了一部分,“要是你们补给我的,我不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看过他们在一起打CF,我看过他们在节日里穿着民族服饰在清真食堂快乐的彼此祝福,我看过他们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帮老乡填各种蛋疼表格(那些表格对他们真的是蛋疼无比),我也看过维族情侣用维语甜蜜调情。都一样,没什么不同的,没有传说的极端和暴戾。所以感受过这些,我真的很反对,在人人,空间,微信,这些有维族兄弟们存在的地方,刷“土豪的食品,切糕吊爆了,买买提提刀卖切糕,切多少要多少”“原王震先生重生于世,还我西疆太平安康。”人家刷你也刷,记着,住你对床的兄弟在你刷屏一时爽的时候,也会在朋友圈里羞羞涩涩的秀恩爱。插播小段子。军训的时候,我后边的兄弟是维族的,长的超级帅,请自行脑补的央视的小尼。踢正步的时候有一个丧心病狂超级累的项目,控腿(应该是这两个字吧,就是把腿抬起悬空,我觉得超级累)他快乐的机智的对我说“我能把脚放在你的鞋上么?(鞋后沿搭腿,可以省力)”我说“嗯?(当时真没懂)行”。。。两分钟后。。。“哥,疼,别放了。”然后他欢乐的笑笑,我也欢乐的笑笑,之后,吐鲁番的葡萄好甜!补充一点,有的时候维稳做的事情真的让人挺寒心的,谁也不是傻子,你暗中的窥探自以为很精明,其实大家都知道,挺寒心针对题主的疑问再补充下,他们和本族的朋友交流,因为他们之间交流更加的顺畅,不用遣词造句,只能用本能的母语,而且这种社交圈子足够让他们拥有足够精彩的大学生活,我知道的他们自己的大学同乡会组织租日租房看世界杯,比窝在寝室的不是高到哪里去了(无酒精)早出晚归,他们的学习压力真的很大,英语几乎是从零基础开始的,我的一个朋友还在英语课上自学新概念。由于语言问题,他们在课业上要付出的努力要更多。嗯,语言是个大问题
“你是哪里人?”“我是新疆的。”“那你跟新疆人长得不太像啊”“哦..我是汉族"每次这么回答别人提问的时候,我心里总是充满矛盾和纠结的,我内心里是不愿强调和深化民族属性这个事情的,我生在新疆,长在新疆,我爱新疆人(不论维汉)的热情,我爱新疆的好山好水,我爱新疆的瓜甜果美。但客观的来说,我们和维族同胞之间,确实或多或少是存在着那些难以言喻的距离感的。首先,我们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强调一下:新疆尤其是北疆的汉族人基本上都是说汉语的,不仅不会说维语,连听也听不懂)这是距离感产生的根本,语言不一样,意味着你俩没办法互相融入对方那个世界,没法倾听对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当然我所接触的维族同学他们的汉语都不错基本上已经达到和汉族没什么差别的水平,但你造吗,母语的不同带来的文化之间的冲突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它不会在你们初步接触的时候让你感觉有什么不舒服,但时间久了,你会觉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次,生活习惯的差别,众所周知,他们是不吃某种肉类的,开始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尊重这种民族习惯,因此在吃喝上也会十分小心和注意,但时间长了你就会觉得这并非长久之计,要知道他们的饮食要求不是仅仅不吃猪肉而已,非清真的餐馆甚至娱乐场所他们也是绝对不会进入的,每次吃饭聚会不能总去新疆饭馆吧?就像可能你会觉得巴西烤肉好吃,但是让你顿顿吃天天吃任谁都会受不了的。最后,不能回避的就是五年前夏天在wlmq发生的那件事情,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但伤痕的平复却远远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的。直到现在,我相信每一个生活在新疆的汉族人都会在夜里看到一群维族青年时会有所胆怯和警觉,以前我们会自由自在、无所顾忌的去二道桥(乌鲁木齐维族同胞的聚居区)吃最正宗的拉条子大盘鸡和抓饭,但现在如果你真的让我一个人走在那条街道上,即使是在白天,说实话我内心也会不安和害怕,这已经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说着说着,我好像觉得自己有点偏题了,题主的问题是维吾尔族大学生喜欢和汉族同学交朋友吗?我回答的却是和维吾尔族同学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吗?其实,我还是要说,很多很多维族同学都是友好的热情的,他们和我们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愿意主动和汉族同学多接触多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我们成为朋友的机会是很大的。我想表达的只是你要真正融入他们那个圈子,触及他们的心灵,知道他们真正的想法,文化差异真的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阻碍,这不仅仅需要他能够足够open接受并包容汉族的文化,也需要你有足够的阅历和见识去感受和经历他们的文化,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有很大难度的。最后,我还是想强调,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我所表达的仅仅是我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我身边也有和维族同学玩的很好的汉族朋友,也有维族朋友汉语说的比汉族还好。我一贯是不支持以某个群体来定义某一种行为的。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维汉之间能够融洽和谐的相处,差异和不同是有的,如果能以包容理解的心态去对待,那自然是甚好的。
民族学院学生来答。对于交朋友这件事,得分深浅来讨论。以我的经验看来,和维吾尔族大学生交朋友不难,但关系会很浅。我所在的班级有两名维吾尔族同学,班级聚会的时候表现的也都还算热情。但是和他们在一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在我们校大多数维吾尔族同学身上都有体现:1.他们更喜欢和维族同学呆在一起,并且用维语说话。只要是有两名或以上维族同学在一起,不管周围有多少人,他们都一定自成一个集体交流。可以想像这个场面:一个班级的同学在一起吃饭,大家把酒言欢,而维族同学则两人在一起用维语说话,时不时还哈哈大笑,而除了他们别人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真的很尴尬。2.他们对一些问题特别敏感,这个不好多说。生活习惯也不一样,饮食习惯更不用说。总的来说,就是在一起会有挺多不方便,时时刻刻要保持谨慎,语气、行为都要注意,如果是朋友在一起要这样我是接受不了的,太累了。3.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而且维族同学团结的超乎你想像。基本上全校的维族同学都属于一个圈子,这里没什么排斥不排斥的问题,只是他们的时间基本都在这个圈子的活动里,不太主动和别的同学交往。综合起来,我觉得和他们做朋友不难,但是深交还是不太容易。大家之间不会存在偏见,只是彼此没什么交集,所以也没有太多共同语言。
会适当的交。但基本都是维族学生抱团。答主本科时候是院队男足的经理。 我们法学院有民族特招生。所以少数民族基本都在我们院。院队的前锋、后腰、后卫、替补算下来大概7-8个维族同学。(还有回族、蒙族、壮族等各少数民族,所以基本只有5-6个是汉族同学。)维族同学平时训练很积极,比赛特别勇猛,打架挑衅吃黄牌红牌更是不计其数。所以答主存在的很大意义就是看他们情绪不对了,赶紧安抚,打起架来去劝架。还好,他们不打女人… 所以经常骂他们也没挨过揍…他们非常团结,自己在学校也组了老乡队。抱团的很大原因:第一,宗教。他们都是伊斯兰教,不能和其他信仰和民族的人通婚,所以基本都是内部解决交友恋爱。也有例外,面对的阻力就会比较大。第二,语言。很多来自南疆的同学,维语是母语。汉语到高中大学才开始学。说汉语像唱歌一样。第三,饮食。只能吃清真食物。院队聚餐只能是那几个清真餐厅。所以一般汉族学生不愿意迁就他们。第四,生活习惯。我一个西北汉子,都扛不住他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迈。真的是往死喝。逢聚会,必喝,逢喝,必醉。又爱发脾气爱冲动,宁可动手绝不动口。一般汉族学生和他们玩不到一起去。但他们也会和几个汉族同学玩得比较好,就是和他们生活习惯相同的。性格特爷们儿的。经常一起喝酒踢球的。基本就是这样。
上个月去宁夏,在一趟北京首发的T字头车上,旁边坐着一个北邮的维吾尔美女,有机化学专业的。她汉语讲得很好,但是维语说的更快。从一路上的交谈中,我觉得她不仅不排斥汉族人,而且其实对汉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也会说一些咱们上网说的一些梗,比如说一本正经的对别人说他们高考是考骑马射箭的……也会吐槽啊,吐槽些北京的天气啊,学校的操蛋啊,不是说吐槽怎么样,我是觉得她肯对我一个汉族人吐吐槽,说明心中不会对我有抵触。期间我问了些敏感问题,比如75,比如他们认为自己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她的回答让我觉得挺温馨的,他们也痛恨那些作乱的人,而且关键的是,她说他们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表情真的很真挚,让我觉得我不应该问出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维族人也不是那么高冷什么的,只能说每个人脾气不同。大部分少数民族也都是和我们一样的。
我要说的这些亲身经历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我相信,只要坦诚、热情地和他们相处,无论是维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同学,都是可以建立友谊的。我是新疆兵团长大的孩子,小时候接触到的维族同学很少,念大学去了乌市,才忽然“掉”进维族人的圈子。起先我是有点儿好奇的,不过我一向喜欢跟人交朋友。大一时有次去楼下打水,怎么开始的记不得了,总之就是跟旁边一位维族女生搭上话了,然后发现我们都是新生,都住六楼(水压不够楼上常没水⊙﹏⊙),而且宿舍离得不远。此后我成了她们宿舍的常客,她们都是民考民,在读汉教部学汉语,两年后可以再参加一次“高考”,然后重新决定一次命运(是去内地读其它大学,还是留在本校继续学业)。此前她们都没学过汉语和英语,所以我经常去陪她们练口语,她们还教我几句维语。通过她们我还认识了好几个宿舍的各族女生,有蒙古、哈萨克、塔吉克,也有“二转子”(就是两个民族的人通婚生下的孩子)。她们都非常友善,因为我的缘故,我们宿舍的女生也成了她们的朋友,我们经常来往。此外大学头两年,我同桌是位维族男生,很帅气的小伙儿,我们无话不说(他女友是我们宿舍的汉族女生,我还帮忙搭过线,好吧,是他求我帮忙的。不过毕业后两家父母都不许,还是分手了)。班里还有另外一位维族女生,关系很不错,有事儿没事儿常来我们宿舍找我。因为我从小学过美术,很喜欢漂亮的人儿(#^_^#)。而维族同学往往长得很漂亮,所以我特别爱看他们。有次不知怎么认识了一位长我一届的政教系的维族学姐(她的汉语讲得真好),很漂亮,后来有回我感冒,她还特意来看望我(那时她临近毕业自己还非常忙)。整个大学期间,这些维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都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可惜毕业(那时工作无定,我又东漂去了上海)时未能留下地址保持联系,一直视为憾事。有次在Chinaren校友录上疑似找回来一位,试图联系却未有回音(可能不是)。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同学,又没有深仇大恨,只要肯跳出自己的小圈子(comfort zone)去主动和他们交往,都是可以交到朋友的。这也延伸到在国外和当地人的相处,我现在交往的圈子华人很少,最要好的都是当地人,只要互相尊重,也愿意尝试,并不是作不成朋友的。
我认为题主这么说很笼统。其实不管是什么民族的,肯定还是平时合得来的交往。我说说我的感受:我所在的乌鲁木齐某大学,学校一半多的少数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又占多数),我所住的宿舍也有好几个少数民族,但平时大家也是一起什么都聊,偶尔也一起吃饭。我宿舍的维吾尔族兄弟的朋友,平时我和他们上体育课什么的都熟悉了,他们碰到我也都打招呼。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尊重他们的信仰——伊斯兰教。我虽然是土生土长在新疆的汉人,但我有时也很反感有些人在不了解穆斯林的信仰、文化风俗的情况下就随随便便去讨论人家穆斯林的信仰和服饰,而且讲着讲着就说得人家好像都是XX分子似的。所以,你不尊重对方,对方怎会与你交朋友?宿舍的维吾尔族兄弟有一次和我在食堂吃饭对我说:「你是我少有的汉族朋友,因为你尊重我的信仰。」
我没有维族同学,工作后常去某高校踢野球,和一维族学生经常搭档,球场上当然有球场上的交往和默契,但场下,真是一句话也说不上,能和你点点头,我觉得就是他们所表达的最大友善了。
不是维族。本科期间我所在的那个校区有个民族学院,是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上预科的学院,各个少数民族的学生都有,恰巧我的宿舍跟他们在一个楼,所以说说我的感受。第一次跟民院的同学接触是大一入学体检的时候,有几个维族同学汉语不是很好,拿着体检表不知道该怎么办,眼神十分迷茫,我过去帮他们大概指了下顺序和方向什么的,他们很感激,虽然互相名字没有记下来(名字太长有木有....),但是之后一年间(预科就一年)每次在学校里遇到他们都会很友好地过来跟我打招呼,虽然他们的汉语还是略有蹩脚,但是还是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后来学德语之后认识了位维族妹子,只不过这次她的汉语很好,沟通交流毫无障碍,七八个人一起去大连考德福,一路上也很欢乐~我们那个校区每年四月份会有个民族文化节,各民族的同学在校园里设立展台供所有人品尝自己的特产,展示民族服饰等等,这期间也能结识不少维族的同学。周围其他同学的例子也很多,有踢球认识的,有组建乐队认识的等等。跟同班同学聊天(汉族),聊到民院的时候也大多数人的感觉对少数民族同学抱团略感“畏惧”,总觉得自己一不小心惹到他们之后就会挨销.... 可是真正接触之后你会发现: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无非是语言稍有障碍,信仰方面,只要做到互相尊重就没什么聊天的禁区。他们也很愿意,至少是不排斥跟汉族同学交朋友。其实就我了解到的各国中国留学生圈,外国人看一群中国留学生,语言不流利、抱团,感觉何尝不是如此。最后放几张民族节时候的图:先来张吃的哈萨克族同学:妹纸:
最近要和一个新疆妹子一起写采访,认识了几个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他们都挺愿意和我交流的,但确实还是难免有种微妙的不能融入感呀~但是我觉得特别正常,这就是文化差异呀~比如他们必须在清真食堂吃饭,而清真食堂汉族人是不能进的,这样就少了和汉族人成为饭搭子这种亲密朋友的可能@ @同样是吃东西。拿着一包零食的我对新疆妹子说:吃这个!妹子:我看看成分表啊。唔,有起酥油,我不能吃。我再拿出一样:这个要不要吃?妹子:这个成分好多呀。唔#@?EUR是啥?算了,不吃了。新疆妹子特别可爱,萌萌美美的,我顿时萌生了想要把她介绍给小伙伴的念头!这样就可以跟她做好朋友啦!是不是很机智呀~但是妹子告诉我,她只和维吾尔族人谈恋爱结婚的!没有汉族人和维吾尔族人在一起的吗?姑娘回答我:有啊,我真是搞不懂他们怎么想的。信仰太淡了吧。第一次领会到了啥叫#信仰不同不能在一起啊#
喜欢啊,你要经常在喝酒时出去付款就更好了。
别的不敢说,就说一个身边的事。隔壁宿舍有一个身高172的妹子,气质极佳,堪称女神。她的男朋友就是维族少年,非常帅气。第一次看到他们在一起是从公共浴室洗好澡回宿舍的路上。他们在车棚下话别,第一反应就是:一对壁人。后来有一次聊天时,感慨道:女神你的男朋友真帅!边上也有人问是怎么认识的。女神有点羞涩,她说:有一天我买好饭回宿舍,有个人突然和我搭话,问我可不可以给他电话号码。看他长得挺帅于是就给了,聊了两三个月于是就在一起了。所以我觉得吧,交朋友,谈恋爱,关键还是要脑电波对的上,民族因素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豫有约沙拉 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