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课本联系课外知识,谈谈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以《北伐战争》为例谈《历史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实施
时间: 10:47 来源:广州教研杂志 作者:吴婉红 点击:
以《北伐战争》为例谈《历史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实施
一、依据《评价标准》,设计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对《北伐战争》一课要求达到的目标是两个:一是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二是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课标》仅使用了&知道&和&了解&两个词,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至于识记的内容只是时间、地点和人物,还是要包括原因、目的、作用等?学生通过学习能锻炼或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教学中要渗透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这课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课标》都没有提及。
《广州市义务教育历史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对《北伐战争》一课的学业水平达标要求呈现如下:
《评价标准》依据《课标》,结合广州地区初中历史学科的实际情况,分三个子目呈现该课学习内容,且每个知识点的学业水平达标要求从&知道与了解&、&理解与运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呈现,有层次、有梯度及更具灵活性,如对《北伐战争》一课的&识记&层次的要求,《评价标准》用的是&讲述&&指出&&知道&等更易于操作的动词。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明确提出能力培养层次的要求是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的情感教育。
与《课标》相比,《评价标准》最大不同之处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在历史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过程与方法&中的理念,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导性更强。笔者依据《评价标准》和学情,将《北伐战争》的教学目标做了适当调整,将学业水平达标要求的理解与运用层次表述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难点),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层次表述为和&1.通过阅读孙中山在军校开学典礼的讲话和军校门口的对联,感受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不求名利,一心救国的高尚情怀。2.通过归纳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理解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以及感受北伐战争的正义性&。
二、依据《评价标准》,重组教学内容
《北伐战争》一共三个标题:黄埔军校创立,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如何解读教材,突出本节课的主旨,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呢?笔者在备课中依据《评价标准》首先找出了三个标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黄埔军校创立为北伐做准备,北伐战争是本课的中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是结果。其次确定教学重点,北伐战争是本课重点和难点所在。再次是抓住教学主线:北伐战争涉及到国共第一次合作与破裂、国民革命兴起与失败、北洋军阀、广东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蒋汪叛变革命等史实或知识点,必须理顺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国共合作的内容。另外,在讲授时要突出革命的轰轰烈烈、高涨的革命热情,革命洪流推动北伐胜利进军,反过来北伐胜利进军把革命热情推向高潮,但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就像一盆冷水当头淋下,把革命洪流压下去。&革命&应该贯穿这节课的始终,&革命&是这节课的灵魂和主题,&要用这个主题把历史教学内容串连组合起来,使之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以发挥群体效应和系统效应。&[1]
笔者根据《评价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在教学中体现出&国共合作实现,国民革命兴起;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发展;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高潮;蒋汪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这一主线,并把这一主线作为授课提纲,通过板书呈现给学生,这样的处理既理清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又突出了《评价标准》的达标要求,小结时,把&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北伐胜利进军&、&蒋汪叛变&等关键词语从黑板上擦掉,让学生复述,学生都能回答正确。突出主线令教学过程简约,实效大增。
三、依据《评价标准》,整合教学资源
《北伐战争》一课的教学资源很丰富,有图表、图片、文字资源等,特别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几件重要大事都发生在广州,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可以使用,如大元帅府、国民党一大旧址、黄埔军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根据《评价标准》的教学要求,有选择地使用相关的历史遗址的图片(略),例如:大元帅府照片可用于导入本课学习,国民党一大旧址外观及会场图片可用于简要介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旧址图片用于引导学生学习黄埔军校创建的历史;还可用书上《国民革命军出征前誓师大会》图片,跟学生说明誓师地点在东较场。当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有的感觉很熟悉,有的感觉似曾相识,不仅让学生兴趣大增,而且让学生意识到广州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体会广州也是一座革命的城市。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其中一项重要做法是&把历史现象、历史观点、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 因此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的运用,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评价标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兴趣,选取史料谨慎裁剪,所选材料文字不应过多。比如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讲话,原文比较长,不可能全部引用,教师可引用其中一部分& &&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今天起,把革命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如果没有革命军,中国革命永远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样的引用减少一些干扰因素,去掉一些无效信息,降低解读材料的难度,让学生从孙中山的发言中找出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
再如《评价标准》要求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书中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学生归纳,有一定难度。可通过小组合作,归纳课本提供的资料,得出北伐方针正确,国共合作,力量强大,将士英勇善战等三个原因。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工农群众的支持,课文中完全没有相关内容,笔者提供如下信息:&在汀泗桥战役中,&农民自动组织起来,为北伐军煮饭送茶、带路送信,抬担架,送伤员,上山挖工事等。当战役进行到最激烈时,&&农民武装也配合袭击,终于击溃守敌&(《周士第回忆录》),&这期间,湖北、上海工人阶级的斗争最为猛烈&&收回了英租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阶级在各界群众配合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这些斗争的胜利又极大地鼓舞了其他革命群众的热情,把北伐战争推向高潮。&(《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认识史》)&,让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这样做既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又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正义性、军阀统治的反动、国民革命的轰轰烈烈。这样既依靠教材又超越教材,提高学生根据史料独立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不仅达到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效果,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
四、依据《评价标准》,优化教学环节
选取了必要的教学资源后,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安排讲授内容的详与略,优化教学环节。笔者讲授《北伐战争》时对教学内容作如下的详与略处理:
首先详细处理重点内容。北伐战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除了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北伐目的、对象、时间、重要战役等知识点外,还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以动态的方式逐一介绍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的实力,引导学生认识北伐战争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重要战役,还给学生提供若干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等,重点内容的学习需要预留充足的时间。
其次《评价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简略处理。《北伐战争》中&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只在课文第一段小楷体字介绍,《评价标准》没有要求掌握,可以省略不讲解,但这部分内容对把握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胜利进军原因都很重要,需要简略学习。
另外,关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捍卫民主共和所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这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材中被删除,但对于理解孙中山为何要与共产党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如何能把这一背景简洁交代出来、让学生容易理解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呢?笔者使用了《大元帅府》的外观图片作为本课的导入,理由如下:第一,大元帅府就在学校附近,学生不会陌生,但对于大元帅府相关的历史大多只知道与孙中山有关,具体是什么历史就不了解;第二,大元帅府整饰工程刚结束,重新展露真容,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有新鲜报道,可以说是身边的热点话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孙中山建立大元帅府,从事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的历史可以作为国共合作的背景来介绍;第四,可以利用这段历史对学生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这样一石二鸟,以图入文,知人论事。
此设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果然收到良好效果,很多同学一看到照片,情绪就调动起来了,纷纷抢着回答,有的学生惊讶地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啊!&。笔者接着作这样的介绍:&1917-1925年间孙中山两次在这里建立的大元帅府,在这里领导了中国民主革命。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西南军阀支持孙中山实质是为争夺地盘,不是为了革命,孙中山痛定思痛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革命的目的,他需要重新寻找革命同盟,同学们认为谁可以当他的同盟?为什么?&学生比较容易就意识到要跟中国共产党合作,为《评价标准》要求学习的&黄埔军校创建&作铺垫,这样的导入既简要概括,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之教学中教师的适时讲授与适时提问,既使教学环节流畅,水到渠成,又完成了知识和方法的传授。
五、依据《评价标准》,适当联系现实
&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由远及近&的时序性特点和学生学习&由近及远&、& 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存在着矛盾&。[3] 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解决历史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对《北伐战争》一课,《评价标准》要求&理解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实际上国共关系不单对当时的北伐战争有影响,而且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到今天,两岸关系仍然是影响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因素。笔者课堂小结时使用了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主席握手的图片,并提问:&知道图中的人物是谁吗?&学生很兴奋地说&胡锦涛&,大多学生认不出另一个人物,这时向学生说明这是台湾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然后再问:&这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有媒体称&连战访问将迎来国共第三次合作&,请问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什么时候?合作取得什么成果?&在一问一答中强化《评价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即学生&理解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最后教师补充:&虽然目前国共第三次合作还没有实现,但值得我们期待,相信两党的合作将会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促进祖国的统一和繁荣。&
这样就把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当前的两岸关系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立体&的认识,还引导学生总结过去、关注和谋划国家未来,充分发挥&以史为鉴&的史学功能。
《评价标准》给了教师教学的尺度和弹性的空间,既规定所有学生达到最低目标,又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加深,拓展一些与《评价标准》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可深化一些与《评价标准》相关问题的探究,以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把握《评价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3]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8,100,67页。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武中学
学科编辑:何琼
责任编辑:黄宪)
&(责任编辑:wwd)
------分隔线----------------------------【长风破浪】(13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期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终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摘自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拉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序幕?(3分)(2)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北伐战争不到半年便声震全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就?(4分)(3)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经历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次失败的痛苦考验分别是什么?共产党是如何应对一九三四年的失败的?(3分)(4)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终的胜利,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是在哪次会议上?中国近代史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3分)-乐乐题库
& 红军不怕远征难知识点 & “【长风破浪】(13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长风破浪】(13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期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终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摘自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拉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序幕?(3分)(2)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北伐战争不到半年便声震全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就?(4分)(3)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经历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次失败的痛苦考验分别是什么?共产党是如何应对一九三四年的失败的?(3分)(4)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终的胜利,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是在哪次会议上?中国近代史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3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浙江绍兴市七校九年级上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长风破浪】(13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期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迎来...”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依据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因此我们说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序幕。容易得出答案。(2)第二题是第一题的延伸,与北伐战争相关内容,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判断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根本原因,国共两党目标一致,就是为了打倒军阀和列强,统一全国。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写出北伐取得的成就。(3)第三题从题目中关键词:“一九二七年、一九三四年经历‘两次严重失败’。” 判断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国共两党对立斗争, 联系所学知识写出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4)第三题从题目中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 判断出在哪次会议提出的,很容易写出: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中国近代史最基本的国情”一词,我们想到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长风破浪】(13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期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长风破浪】(13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期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迎来...”主要考察你对“红军不怕远征难”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与“【长风破浪】(13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期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迎来...”相似的题目:
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两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⑴两次会议的名称分别是什么?(4分)⑵两次会议对中国革命或现代化建设最大的贡献分别是什么?(4分)⑶从两次转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牵制了敌军的力量
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事件是:攻占遵义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
“【长风破浪】(13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长风破浪】(13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期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终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摘自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拉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序幕?(3分)(2)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北伐战争不到半年便声震全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就?(4分)(3)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经历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次失败的痛苦考验分别是什么?共产党是如何应对一九三四年的失败的?(3分)(4)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终的胜利,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是在哪次会议上?中国近代史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3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长风破浪】(13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期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终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摘自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拉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序幕?(3分)(2)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北伐战争不到半年便声震全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就?(4分)(3)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经历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次失败的痛苦考验分别是什么?共产党是如何应对一九三四年的失败的?(3分)(4)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终的胜利,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是在哪次会议上?中国近代史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3分)”相似的习题。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9.00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北​伐​战​争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2015高一历史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课件_重庆学大教育
2015高一历史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课件
在历史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对所发生事件的原因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2015历史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课件,希望同学们在历史的学习中掌握重点,取得好成绩。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中国国民党为国民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摘录):
帝国主义及卖国军伐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伐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直奉军阀联合&反赤&
直奉军阀由交战到勾结的原因是什么?
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会师郑州 占领徐州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 为什么说北伐战争胜利?
2. 结合史实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吴主力被歼 席卷长江流域
革命重心移至武汉 会师郑州
a.方针正确,目标明确
b.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c.冯玉祥的配合
d.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异常团结
e.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历史的学习中知识点有很多,这就需要教案的帮助,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2015高一历史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课件,希望大家了解。
最后阅读完本文()之后,学大教育的小编将为大家推荐更多的相关文章,内容相当精彩,一定不要错过。
学大辅导热线:400-059-4662
明星学员辅导科目:化学辅导前:120.0分 辅导后:141.0分 辅导科目:化学辅导前:60.0分 辅导后:95.0分 辅导科目:化学辅导前:120.0分 辅导后:130.0分
辅导年级:高中辅导科目:数学
辅导年级:高中辅导科目:化学
辅导年级:高中辅导科目:数学
为什么选择学大教育 关于学大教育 客服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伐奖章干嘛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