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区红纲城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教材

京翰教育——家教辅导 一对一
适合对象:
提前备战小升初,希望提升英语优势的五年级学生。及希望2013考入市级重点中学的新六年级学生
课程介绍:
小学5-6年级的英语学习,强调孩子表达的准确性。 掌握语法的构成及词形的变化,理解在不同语境中或不同时间状语下时态的转化;结合历年小升初的考点、难点,综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提前进入小升初..
适合对象:
基础知识掌握疏通;成绩亟待突破提升;查漏补缺前后衔接;高分冲刺优中拔优;掌握良好学习方法。
课程介绍: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重在夯实基础。学习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并能正确地书写及简单地运用; 通过课本的看图、唱儿歌、描述游戏过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逻辑构造能力。
适合对象:
基础知识掌握疏通;成绩亟待突破提升;查漏补缺前后衔接;高分冲刺优中拔优;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学生\\\\n
课程介绍:
三、四年级语文是提高识字质量的重要阶段。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加深生字记忆;听说训练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如听讲、朗读、复述、答问、讨论、口述作文等;练习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常...
适合对象:
提前备战小升初,希望提升英语优势的五年级学生。及希望2013考入市级重点中学的新六年级学生。
课程介绍:
小学五六年级数学学习,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点把握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简单几何概念、“鸡兔同笼”等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增加习题量、典型题分析,提升解题方法及技巧;结合...
适合对象:
基础知识掌握疏通;成绩亟待突破提升;查漏补缺前后衔接;高分冲刺优中拔优;掌握良好学习方法。
课程介绍:
小学一年级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数学方法之枚举法、计数问题、一笔画问题、找规律以及趣味数学题;将知识的趣味化和生动化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之形成主动学习、思考的良好习惯。
青山区桥头小学&的简介
还没有商户简介,
营业时间:
其他信息:
浏览青山区桥头小学的用户购买了
喜欢&青山区桥头小学&的人也喜欢
武汉市东西湖大道附近
江汉区常青五路特1号
青山区桥头小学& 的点评
暂时没有此类点评。
点评和打分都将是其他网友的参考依据,并影响该商户评分。
马上成为 &青山区桥头小学&第一点评人,获得更多积分。
环球雅思——专注出国语言
今年高考的感觉不太好,家里想我出国留学,英语不好,如何进行呢?
您好,今年高考的学生时间有点紧迫,赶紧电话咨询英语课程的相关事宜,出国要准备的材料比较多,早点下手英语,成绩提升的好,将来的选择余地比较大。
工作两年,考虑要接手家族企业,想出去深造一下,英语不知道方向,怎么办?
您好,建议您先了解英语课程相关的内容,尽快开始提升课程,然后寻找相关的学校和专业,好准备相关的材料。很多好学校都是满额为止,赶快行动起来吧。
400-006-5128
青山区桥头小学&共550人浏览
外国语小学 小贴士
外国语小学小学新生要做哪些准备适应新环境?
孩子从幼儿园去外国语小学的过程,家长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去适应孩子的成长。 孩子成长的前提首先是家长的成长,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心成长和行为转变。青山区桥头小学的老师总结以下几点家长要做的准备工作。1、舍弃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要逐渐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不要包办代替,为他进入小学能够独立自主的开始小学生活奠定基础。2、谨小慎微: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极其关注,对孩子的磕磕碰碰极其在意,耿耿于怀,导致孩子也乖巧胆小,身心极其敏感,在集体中像一个玻璃娃娃,要让孩子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3、无微不至:关注“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等生活细节,无微不至、手到擒来。让孩子学会独立,让孩子做外国语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的小主人。武汉青山区桥头小学的老师友情提醒:家长一时的包办会耽误孩子一世的成长。
按字母排序:
查找附近其他商户
青山区桥头小学& 附近其他商户
知名连锁店
共10家分店
爱帮快速收录服务
1个工作日收录|更快展示|更多商机
免费咨询热线
400-006-5128当前位置: 教师主页 > 我的博客 >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走访留言:
访客留言:
今日访问:
总访问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1.总体了解教材的特点
2.各单元分析
3.如何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安排: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
&&&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 教学内容新  教学素材新&& 教学方法新 结构体例新&&&
1.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领域
&&&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活动
2.教学素材取于学生的现实
(1)家庭、学校与其他熟悉的环境;生活、游戏与有趣的活动;童话故事;小动物、小植物、美丽的图形。
(2)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利用生活经验;培养数学意识;体会学习数学与自己的成长。
3.提供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活动
(1)适应知识观念的变化
   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
(2)满足学习方式的需要
4. 设置例题、“做一做”、精编练习
(1)精选例题
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给学生思想方法。
(2)“做一做”紧接例题安排
  运用例题的思想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在例题基础上解决略有变化或提高的问题。
(3)①是配合例题的
  继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适当的整理与必要的练习;
  初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②练习配合几天或全单元的教学
  再现这几天的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组织认知结构;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具体分析各单元
第一单元《数一数》P2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选择学校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对应实物用数字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数字。&&&
场景图里,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并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 第二单元《比一比》P4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比较时,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通过排和比,进一步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 1、突出比较的方法
&&&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让学生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 例题在比较铅笔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你还能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 练习题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能获得更多的体验。P11第2题仅看图中公鸡和鸭子的数量,似乎一样多。需要孩子经历观察、数数、思考等方式,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学第6题比长短的变式,通过鳄鱼短、蛇长,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P14
本单元教学1-5数的认识,分1~5各数、0两段安排,在认识1~5各数后插入比大小、几和第几、加法和减法的教学。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教材把0的认识单独安排。
&&& 1、1~5各数的教学
(1)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有一幅主题图,画面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ù)产生于数(shǔ)。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头大象,4朵白云……&&
(2)用小棒、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老师、1头大象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根小棒、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根小棒、2粒算珠来表示……&&
(3)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铅笔的个数都用“1”表示,小鸟、女孩都是“2”个……使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
(4)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写数。
2、=、>和<的教学
&&&& 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几和几同样多”“ 几比几多”“ 几比几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洁,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3、几和第几的教学
&&& 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4、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例题盘子里原有2个桃子,拿走1个,到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桃子的个数。从2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 从这里开始。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是按顺序写数的基础。可以展示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5、培养数感
&&&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2离5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2,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
&&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疑问:在本册教材中出现了“从左数……”,“从右数……”的要求,但是学生尚未正式学习左、右的概念,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是否会太难?
左右的正式教学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进行。但是在一年级上册的某些习题中出现了“从左数……”“把右数的……”等要求,很多老师担心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其实,这里说的左右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仅仅是指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确定左右。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线索──左手、右手,左眼、右眼以及写字、读书的顺序等日常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进行判断。如果个别学生判断困难,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例如,“给从左数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也就是从你的左手边数第……”以帮助学生明确题目中左、右的含义。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P32
本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三步进行。
(1)让学生玩。提供丰富材料,如积木,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 &(2)把积木分类。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的(曲)面。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 (3)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苛求。
&&& 2、教材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隐含了几何中面构成体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巩固立体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
例题体现了收集整理的过程,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疑问: “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教学中的两个争论。
1.能否先教学平面图形,再过渡到立体图形?
我们提倡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认为先教学平面图形的效果更好,是可以进行调整的。教材先编排立体图形,之后再是平面图形,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基本是立体图形,而对平面图形的感知比较少,将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可以借助学生日常已有的图形经验以及对物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清晰的表象。
(2) 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在向学生渗透面构成体的关系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感受知识转化和形成的过程。
“立体图形比平面图形更贴近生活,比数更贴近生活,是更基本的东西,这是教材的优点。”——张景中院士《人民教育》
2.用球是否可以画出圆?
在完成练习五第5题时,老师们在“用球是否能画出圆”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论。从理论上讲,如果通过一些工具把球固定住,让铅笔始终垂直纸面,沿着球画大圆,就能够画出圆来。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确实有过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用硬纸板把球紧紧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圆柱竖在桌子上,然后沿着这个圆柱的底的边缘画出圆。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巧妙地将“用球画圆”转化为“用圆柱画圆”,对变换思路、解决问题颇具启示。
第五单元《分类》P38
&“分类”教学简单的分类活动。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数学打基础。
&& &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类的思想。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其中的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并思考这样摆放的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和怎样分类。
例题的教学不能草率,要通过“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对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有什么好处的交流,要充分。
疑问:在分类教学中,有的学生分类的结果与答案不符,老师应如何评价?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差异。例如,题目的要求是“找出上图中不同的是什么?”个别学生的答案是护士,因为只有护士戴帽子。对学生的这类看似有一定道理的答案该如何评价呢?我们认为,当学生出现这种答案时,老师首先要肯定他积极回答问题,但是老师不要鼓励学生这样的思考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抓住事物间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否则学生会认为这种“标新立异”的分类结果是值得提倡的,从而导致头绪众多,结果繁杂,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也达不到教学目标。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42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
&&& 6和7、8和9、10及相应加减法;连加和连减
第一部分:数的组成与分解
&&& 1、在操作中体验分解和组成&&&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做一做”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物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 学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即让学生运用前面的体验,主动获得知识。
&&& 3、在感兴趣的氛围中练习,熟记数的组成
(1)每一段教学都安排“对口令”,不但动口说,还动手摆。
(2)设计趣味游戏。寓练习于游戏中,激起兴趣,激活思维。
第二部分:加法和减法
1、加法和减法意义的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 (1)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初步认识加、减法;
&&&& (2)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
(3)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 &&“一图四式”的教学着重安排在第57页。
(4)在应用中加强理解。
&&& 2、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维、有效练习。&&
(1)不把算法强加给学生
&&& 大多数学生能够应用数的组成知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可能凭直觉说出得数,甚至通过数数得到结果。对这些学生,在不否定他们算法的同时,可以引导他们改变思考方法。
(2)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3、改革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
&&& (2)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有层次地进行的
&& &&① 呈现方式:图画图文结合简单的符号
&&& &② 信息容量:少——多
&&&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起步阶段,出现的是小情境,小情境里的信息少,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理解问题的数学内容,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能够解决小情境里的问题后,适量出现一些大情境,图画里的信息多,可以提出和解决许多问题。让学生看图说出几道算式,培养对信息的简单分类和选择利用的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 本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场景型实践活动《数学乐园》,让学生综合运用认数、计算和位置等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画面中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要注意的是,回答这些问题不是这次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要让学生感受这些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到画面中去选择有关的信息,更要让学生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并自己解决。如果学生都能积极热情地参加活动,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增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就达到了这次实践活动的目的。
疑问:1、在看图列式时,已知总体求部分,学生列加法算式是否可以?
由于图中两部分的数目都可以数出来,所以学生这样列式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师不应该断然否定。但这不等于可以放任学生的想法,老师还是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否则一旦形成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例如,当数目增大,不能通过数数知道两部分的确切数目,学生的这种解题思路就会受挫。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类情况,建议老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答案作对错的评价,可以先请学生依次说一说这张图提供了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然后逐步帮助学生理清图中的条件和问题,明确这类问题应用什么方法解决,从而达到学生正确列式计算的目
2、 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数的分解、组成是否有必要?
数的分解、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方式,在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巩固对数的大小和数序的认识;其次,数的分解组成对学生建立一图四式的表象、理解加减运算的关系是很有帮助的;再次,数的分解、组成也是进行加减计算的基础,尤其是10的分解和组成,在计算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要经常用到。基于以上考虑,仍然应将“数的分解、组成”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P84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的直观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
&&& 第85页例题首先教学计数单位“十”,接着教学11的含义,然后教学其他十几的数和20。小棒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和学具。
&& (1)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教材要求学生数数、捆捆、填填、读读,具体深入地体会这个关系,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 (2)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怎样摆15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楚”摆成1捆加5根。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会这样摆。如果出现别的摆法,可以通过比较使其改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5的意义。
&& (3)向其他数展开分两个层次,先是其他十几的数,再是20。展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要看着书摆。可以教师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多次数和摆,发现“1捆小棒”是十几的相同点,一根根小棒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十几的意义。
教学20,先出现1捆和10根小棒图,再出现2捆小棒图,让学生经历得出20的过程。看着左边的图,学生会主动去数没有捆起来的小棒,于是产生认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进而又想到办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这样,就把左图变成了右图,得出了20。教材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个十是20,初步理解20的意义。
&&& 2、在“写出小棒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位,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 第86页在教学写数的时候,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位和位值,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计数器是根据十进制计数原理设计制作的教具,在它上面能表示数位,表达位值思想,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数的组成基础上写数和读数。
&& (1)把小棒和计数器的杆对应,图中左边1捆小棒的下面是计数器的一根杆,1捆小棒表示1个十,在这根杆上拨1粒珠也表示1个十;右边的小棒下面是计数器的另一根杆,几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在这根杆上拨几粒珠也表示几个一。把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上,让学生体会计数器上的“个”和“十”的意思。尤其是11这个数,计数器的两根杆上都是1粒珠,它们分别表示1个十和1个一,有利于学生区分“个”和“十”,体会不同位上的数有不同的计数单位。
&& (2)对照计数器的算珠写数,十位上1粒珠,在这一位上写“1”;个位上几粒珠,在这一位上写几。写的数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十几。像这样教学写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教学20,让学生明白个位上是0。小棒图只有2捆,没有零散的小棒。所以,计数器的个位上不拨珠。写数时,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写0表示这一位上“一个也没有”,突出了2个十是20。
&&& 3、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 例题示意图的桌子上有一捆小棒,旁边有3根,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分别是10和几相加与相应的减法。安排这些口算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十几;二是为教学进位加法作准备。
&&& 教材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的得数,给他们利用数概念进行思考的机会。如10+3是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13-10是从1个十和3个一里去掉1个十。这样的思考先在图画直观的帮助下进行,再离开图画成为抽象的推理活动。
&&& 4、培养数感。
&&& 在认、读、写11~20各数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活动:&
(1)抓抓、估估、数数。
(2)数数、看看、比比。如让学生通过厚度体会纸张数。如果分别用手摸摸厚度并对两次的厚度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 (3)排数序、找关系。第87页第5题在数轴的框里填数,整理10~20的顺序。培养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这是数感的表现。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P91
&整时是教学的重点,在认识整时后教学大约几时,使学生更准确地体会整时,也为以后教学“时、分、秒”的知识作些准备。
&&& 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钟表经验,在交流中提升认识。
&&& 教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告诉学生“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并规范地说时间。教学方法是在交流中矫正,在练习中强化。即在学生发言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说,通过反复提醒,改变原来的习惯。第二个教学任务是体会整时时刻,钟面上分针和时针位置的规律,知道钟面上有1时、2时……12时共十二个整时。教学方法是利用“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是7时”举一反三,在说钟面上整时时刻的练习中获得经验。
&&& 教学大约几时从整时切入。在7时的钟面上,稍改变分钟的位置,使它不正好指着“12”。首先让学生感到钟面上“不正好是7时”;再联系经验分辨一个钟面上7时不到,另一个钟面上7时刚过;然后指出这两个钟面上都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从而体会大约7时与7时的差别。
&&& 2、设计各种练习,巩固教学的时间知识。
&& 说钟面上的时间、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给钟面补画分针或时针等练习。这三项活动对思维的要求逐渐提高。看钟面说时间是最基本的,只要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就够了。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要把整时的分针、时针位置规律落实到某个具体时间上。给钟面补画分针或时针,首先要识别钟面上已有的那根针是时针还是分针,才能确定另一根针以及它的位置。这些练习对提高思维能力、巩固数学知识是极有益的。
&&& 还要注意的是,看钟面说时间,包括整时和接近整时两种情况。拨钟和画钟面只在整时范围内进行。
&&& 3、结合认识钟表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习惯教育。
&&& 如尊敬国旗、按时用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等教育内容。
4、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知道一天里有两个10时。有条件的学生还能联想到一天里有2个1时、2时……12时。这些知识仅是渗透,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
疑问:教学“认识钟表”单元时的几点困惑。
1.学生对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
“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在认识整时的基础上,增加了认识半时。有老师提出由于学生没有学过1时=60分,在用电子表显示半时的时候,学生对双点右边的“30”表示半时不易理解。其实,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只要知道 “30”表示半时,知道半时怎么写就达到要求了,不要求学生根据时、分的关系进行推理。所以,教学时注意不拔高要求,并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巩固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学生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2.一段时间是否也用“时”表示?
有关时间叙述和书写的问题,我们依据的是国家计量局颁布的《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简表》。简表中有关“时间”的具体规定如下:
单位的中文名称
错误的单位名称
正确的单位符号
根据此规定,在书写单位名称时,只使用“年”“时”“分”和“秒”,在叙述时可以使用“小时”和“分钟”。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P96
本单元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分9加几;8、7、6加几; 5、4、3、2加几三段编排。
&& 算法多样化是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 1、学习算法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接受算法;另一种是经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索,创造算法。新课程提倡后一种教学方式。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思维,个性充分发展的表现。绝不是把多种算法一一教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
&&& 2、新的计算教学可以是这样的过程:
&&&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愿望,主动搜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 教师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激活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收集操作材料。
&&& 学生把有关的知识、方法、经验按某种策略有序地组织起来,算出结果。
&&& 教师保障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帮助解决操作和思考中的困难。
&&& 学生间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思考,在相互评价中确认或修正自己的算法。
&&&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呈现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借鉴。
&&& 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进行同类题的计算。
&&& 教师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算法。选择时期引导部分学生改变或提升原来的算法。
3、客观地说,学生的各种算法之间是有差距的,甚至个别算法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允许学生选择算法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优化算法,提高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优化算法不应是教师否定学生的原来算法,告诉他们怎样想、怎样算。如果这样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机械接受学习,甚至挫伤学习积极性。优化算法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感觉自己的算法存在不足,如过程麻烦、速度不快等,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然后借鉴、吸收他人算法中的先进成分,改造自己的算法。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促成内在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同伴的算法,鼓励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 1、 通过9加几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学会“凑10”的思路与方法。
&&& 2、教学8、7、6加几,进一步掌握“凑10”法,并鼓励学生应用其他经验计算。
&& &3、教学5、4、3、2加几,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算法。&&&&&&
4、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继续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通过下面五点提高学生的能力。
&& (1)整理条件。应坚持进行说条件和问题的练习。
&& (2)用表格呈现实际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各个数据,完整地说出每个问题的条件与问题。解答以后,还要比一比各个问题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数量关系。
&& (3)根据问题选条件,根据条件选问题。三个条件,每解决一个问题只使用其中两个条件。这些练习能让学生体会条件与问题是相关的。
&& (4)改变问题的陈述。 “现在有多少个?” “小明最少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这些问题仍然是加法问题,表达中没有“一共”这个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 (5)用“同样多”间接地表达条件。如一班花坛里花的朵数在图中数得,二班的朵数不直接说出来,也无法在图中数,用“同样多”隐蔽地表达。略微增加思考的难度,使实际问题具有挑战性。
疑问:关于实践活动的几点疑问。
1.实践活动中的个别内容在课堂上操作有困难。
在本套教材中,低年级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采用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有的老师认为,个别实践活动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好操作。其实,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内容仅仅是提供学生活动的资源或线索,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增减或修改,从而使活动的可操作性更强,切实提高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2.实践活动内容较多,一节课很难完成所有活动。
教学中,可以灵活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老师不必在一堂课内完成所有的游戏,可以将活动分散进行。例如,在学习加减法后进行送信的活动,在学习序数后进行起立的游戏……此外,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多样。例如,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老师安排或小组选择要做的活动,这样做既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体会同伴合作和游戏的乐趣。
如何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很简单,关键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共同来谈谈如何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亘古而永恒的课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其能力、性格等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人的成功和成名,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其对这一学科的兴趣。我个人觉得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要做到以下两点:
1、第一印象不可忽略
第一印象,往往会深深地、持久地留在人的记忆中,有着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接纳你,进而爱上你的数学课,就要努力使学生从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中感受到爱,从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中感受到“我留给老师的第一印象也是好的”,从而产生“首因效应”,使学生满怀信心的开始学习数学。
2、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爱,通过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引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能引起学生持久的浓厚兴趣的,是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
例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数“形”结合的形象美。在学习“十进位”的进位加法时,要运用“凑10法”,怎样去想,怎样建立概念,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图形摆一摆,动嘴说一说,体会一下“凑10进位”。通过形象与表象建立起抽象的概念。
二、培养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在课堂常常会见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未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让人深思。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讲、多说。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活而不乱,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课堂教学是进行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①爱学生,关心学生,用爱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这时学生们笑得非常甜,学生学得轻松,听得认真,这个好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②联系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③组织一些有效练习:如师报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师讲应用题,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等。这样练习,促进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边听边想边记,利于培养学生有意记忆能力。&&
其次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①让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发言,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同时,有意识的让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重复刚才同学的发言,并给出适当的评价。②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且能使学生注意力持久,认真倾听。
再次是实行奖励机制,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当学生发现教师在对待上课认真听和不认真听,对待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增多。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及时对好习惯进行鼓励、表扬,加以正强化,而对于不良习惯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还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
2、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习惯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图意、题意,要求学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因此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之中,巧妙地铺设语言阶梯,让学生学得深,记得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时,出示一个钟面让学生认,学生都说是8点钟,这时老师要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纠正,在数学上应该说成8时。这样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术语,教师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3、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习的资源,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认真阅读课本。小学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比较抽象。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阅读,低年级学生“读不进”“看不懂”,因此教师要有目的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首先教给学生看数学课本的初步方法,看书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跟着教师有顺序的看课本上的插图,要数清图中各种物体的个数,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图解。其次,要求学生独立地阅读习题。读题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在教师帮助下读题,教师多问几个“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再次,学生在读课本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到三动即动脑、动笔和动嘴。读题时要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题目的关键部分,动笔圈画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动嘴读出题目的主要条件和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题目意义的理解。这样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就能逐步养成独立阅读课本的习惯了。
另外教师要常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由于学生能对所读书籍进行思考,所以就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了,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学习兴趣越高,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数学,归根到底是思维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明确提出想比不想好,错了也没关系、只有想了,才有可能想对等,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学生思考的良好品质。其次,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低年级学生不会提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看情景图,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主动设疑,由学生来解答。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会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提问题到会提问题了。最后,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实践证明,越是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就会思考得越深刻,回答问题的质量也就越高。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适时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养成其善于思考的习惯。
5、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不仅语文要求书写,在数学学科,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作业书写提出一定的要求:
⑴ 作业本封面上应写明年级(班)、学生姓名、第几本,封面和封底都需保持清洁,最好包书壳。
⑵ 作业本写字迹要端正、清楚、整齐。
⑶ 每次作业开始都要写上练习几及题号,每道习题要按课本顺序书写以便检查。
⑷ 作业中的直线要求用直尺画。
⑸ 作业中遇到两步以上运算题,一般要用递等式书写。
⑹ 纠正的题目,要在评分格后重新做,不要把原题擦去或涂改。
虽然低年级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他们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老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 请勿发表违禁、违法、以及各种与本内容无关的信息。
你还没有登录哦,如果没有账号请先注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