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关于图说中国绘画史的书然后写一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中国绘画的三种选择历史”之一美术论文
【内容提要】绘画与政治密切相关,在西方和中国都是如此,而在中国表现得尤为隐秘。画家往往通过深度暗示、象征、隐喻、拟人、谐音等多种手法在表面好看的作品中寓以复杂的政治意义。这些意义涉及多种关系,如政权之间,边地与中央之间,“内宫廷”与“外宫廷”之间,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文人官僚之间,父子朋友之间等等。这些都表现在中国画史上常见的与不常见的题材之中。进一步,种种不同的政治诉求一定会影响画家对风格的选择。和人类其他各种表现形式一样,绘画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惯例以及题材和风格之间的联系表现各种意义,画家在选择题材或风格时往往要对社会上或具体或总体的要求作出某种回应。因而,画什么和怎么画并非简单地由画家决定。
【摘 要 题】美术史
【关 键 词】政治主题/中国绘画/惯例/题材/风格
【正 文】 在西方,当我们想到“政治艺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那是艺术家自己在作品中表达经常是批评或抗议的政治观点。这种情况在中国并非完全无人知晓,但是西方与中国特有的情况相比则有很大不同,这就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观念更加适用于赞助人的地位和兴趣――广义上的“赞助人”可以理解为作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就像在别的地方一样,此处指的是对中国绘画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改变目前总是落实在艺术家的个人处境,或者将作品仅仅看作是艺术家人格表现的那种研究方法。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种类型的大部分绘画作品,它们在过去基本上都不是作为审美对象或个人感情的表现而创作出来的,相反,却有着更为具体的动机和作用。它们可能被当作礼品赠与他人,作为换取政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恩惠的回报,或期待着得到这些恩惠,或者作为贿赂物品而不必直接支付现金了,在某些特定场合,比如某个官员离家就任新的职位,它们可能会被悬挂厅堂或送与他人。
根据这样的作用和场合以及绘画作品的赞助人或接受者的地位,画家确定适合描绘的某些特定的主题。有些作品表现了当前的实际情况,比如宋代郑侠画的《流民图》(下文有讨论),绘京城遭受饥荒之苦的灾民。但是其表现手法更多的是象征或暗示。出自历史或传说的人物和事件的图像,以“故实”而为人所知的题材,这些都被认为适合于反映当时的情况。这是暗示性的题材,这种手法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还在继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近几十年绘画中能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它们并不那么公开、明显,也不引人注目,但却被知识分子看作涉及当前的问题并经常以间接的方式作出评价。 要对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进行分类,我们可以从几项大的区分开始。绘画作品所面对的那些情况可能就是整个政府的情况,比如宫廷中的绘画作品,或受宫廷委托创作的作品,或者是在政府部门供职的文人官僚的作品。第一种类型的主题与整个政府相关,要么带有支持或使皇权统治合法化的正面讯息,要么带有批评或抗议的负面讯息。不管目的是什么,这些画作以多种多样的视觉修辞手段使观赏者形成某种观点:皇家宫廷的艺术通常是用来使观者相信统治者的德行及其统治的稳固和繁荣。而文人官僚创作或委托创作的绘画一般旨在使观者和他们自己相信他们高度发达的智慧,他们的德行,他们对于现世事功和物质利益的冷漠,以及通过这些相信他们忠于职守。在这样的时候,即他们认为帝国治理得非常糟糕或者受到统治者的不公正待遇,或统治者不听其言,他们的绘画才有可能成为抗议的艺术。但是这种抗议通常一定是极为细微、甚至是隐晦的。
有两个众所周知的例子,这两幅画都通过描绘开明统治的恩典来歌颂统治者,它们是流传至今的两幅精美的画作。细节描绘精微,技术方法多样,画家的技巧和极度费时费工的构思绘制,这些都是绘画作品的部分讯息,由此显示出一种统治制度。正是这种制度,培育并造就了宫廷艺术的这些品质。传为五代画家卫贤所作的一幅画,其年代也许是宋代早期。图中画的是一个面粉场,以水轮为动力,建在运河中的一道水闸上。关于这幅画,上海博物馆(收藏单位)的郑为有过讨论。他认为这是赞扬政府在政治动荡时期,对于工业技术和水力的资助,在此一时期这样的经济支持能够带来很大利益(注:郑为《闸口盘车图卷》(该手卷再现了运河水闸上的一处水车),《文物》第二期(1966年),第17-25页。)。另一幅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卷,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北宋晚期平安统治之下的开封都城;实则可能是南宋初期,北方都城已经弃与入侵的金人,金国某个宫廷画家出于思乡而绘成的。
另一个题材就是小商贩,宫廷画家有时画这种题材,宫廷圈子以外的画家很少画(宫廷风格的精良摹本则除外)。这种题材与描绘建筑的界画紧密相关。现存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画家李嵩的作品,他也常作界画。另外,就是活跃在明朝画院的吕文英,也许还有(根据风格确定)供职元朝宫廷的王振鹏(注:弗利尔美术馆11.16e;见高居翰《中国册页画》(华盛顿,1961年),第22页,该书附注中定为王振鹏所作。James Cahill, Chinese Album Leaves( Washington, D. C. , 1961) , 22.)。有人认为这种主题是仁慈统治的另一个暗喻,其中的小商贩表现的就是皇帝自己,“乾坤一担”,将繁荣带给普通民众。(注:这个观点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杨新1983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一次研讨班上提出的。杨新还要在即将举办的中国风俗画展览的目录中讨论这个问题及相关题材的意义。) 外国使者来到宫廷直接向中国皇帝纳贡或携带珍贵物品作为贡品,经常有宫廷画家把这些画入作品。在中外关系中,这些画用来维护中国的权威和声望。有两件现存作品,据传为初唐宫廷画家阎立本所作,那时中国完成了对亚洲大部地区的控制,这一巨大成就在这两件作品中都有称颂,其中之一画的是初唐皇帝太宗接待吐蕃使者。两者之间的相对尺寸――太宗端坐辇上,周围是媚态各异的侍女,在构图上被两把羽葆和华盖围住,而那位吐蕃使者孤单地站着,卑躬谦顺,前面是一大片空地――使这看上去更像是表现一种政治观念而不是记录一个历史事件(注:另外还有一幅职贡图手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据传为阎立本作,画的是西域胡人纳贡。《故宫名画三百种》第一卷(台中,1959年)第1页。)。 特殊的历史境况产生特殊的要求,艺术家便对此作出反应。有许多个案便是南宋早期即公元十二世纪的(朱利亚?穆雷的著作便是此类最精到的研究之一)(注:朱利亚?穆雷《作为艺术家和赞助人的宋高宗:王朝中兴的主题》(为“艺术家与赞助人”研讨会而作的论文,见其导言注(1))。《南宋王朝中兴中艺术的作用》、《宋元研究集刊》第18辑(1986年)第41-59页。Julia Murray, " Sung Kao-tsung as Aritist and Patron: The Theme of Dynastic Revival" ( Paper for" Arists and Patrons" workshop, see Intro. Note I) . " Ts Hsün and Two Southem Sung History Scrolls, " Ars Orientalis 15( 1985) : 1-29. " The Role of Art in Southem Sung Dynastic Revival. " Bulletin of Sung Yüan Studies, no. 18( 1986) , 41-59. ),这时有一系列宫廷绘画是关于宋朝中兴与合法性内容的。在金人军队1127年攻取宋朝都城汴梁并囚禁徽宗皇帝及其皇族成员之后,徽宗皇帝第九子赵构逃到南方,于1138年在杭州建立朝廷,继续统治南部半壁江山,这就是高宗皇帝。他必须使他将要统治的臣民相信,复兴的南宋朝廷是合法的,从而和北方宣称有权统治全部中国的金朝相抗衡。高宗实现南宋新朝廷合法化的一部分计划似乎就是委托或资助一系列维护他这一边统治的绘画作品。这一类绘画中有些作品上有高宗亲笔写下的题记。其首要宫廷画家李唐就画了一幅有名的历史画《采薇图》。图中伯夷、叔齐两兄弟在周朝建立之初,宁愿饿死也绝不改变其对前朝的忠心,也不为新的统治者效力。这位周王有过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不哀悼亡父,又犯了弑君之罪。这幅画便表达了忠贞不渝这个观念。据后面一条跋文,这张画的意图就是批评那些转而忠于金朝的汉人。
还是同一个画家李唐,他还画有《晋文公复国图》长卷,现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公是东周时期的一个国王,是晋显公第九子,他失去王位后,流亡各地,有时还和“野蛮人”相伴为生,后来回到自己的国家,恢复其世袭统治。他的处境因而和高宗有些类似,是皇太后给高宗指出这种类似之处的,而且催促他登上皇帝宝座。因此,这幅画表现的主题是王朝复兴,其中含义就是高宗统治的合法性。这一点不仅表现在题材方面而且表现在风格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用了古代风格样式,令人想起初唐,高宗正是意欲将他的统治和初唐时期的强大王权相提并论。手卷的形式也是古风的,这让人忆起早先的长卷画,文字在前,画面作为图解在后(注:在写有关这一点及南宋王朝中兴的其他主题的时候,我参考了穆雷的著述及弗洛拉?傅的研究论文,这是为我1985年春季主持的“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研讨班而作的,傅的论文《作为政治话语的风格选择:〈晋文公复国图卷〉》探讨了这些绘画及其题材中风格的政治意义,很有见地。)。
同样是这种形式的一个手卷,据传是李唐弟子萧照画的《中兴瑞应图》,现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此卷共有十二段,从高宗出世直到登基坐殿之前。这个手卷意在向世人宣称上苍将瑞兆传给高宗并将皇位也传与他,而且可能是在皇上退位之后为了纪念而画出来的(注:关于这组绘画的摹仿本,见《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画选集》(北京,1963年)图1-6,及谢稚柳编《唐五代宋元名集》(上海,1957年)图65-81。" Ts' ao Hsün" ( note 5) 。)。
《望贤迎驾图》立轴,现藏上海博物馆,无款。从画风看,似乎出自一位十二世纪晚期或十三世纪早期宫廷画院的画家之手,如刘松年或者李嵩。这幅画也可以归于南宋有关中兴主题的宫廷绘画之列。按照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的观点,画的是唐玄宗避乱四川之后重又回到都城长安、其子迎驾之事(注:见沈之瑜编《上海博物馆》,纽约,1981年,图120及注释,第225页。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霖灿先生已经针对其中描绘的场景作出解释,可供考虑。按他的看法,此画表现了汉代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带着他年迈的父亲到其出生地,这里的人有些已迁居京城,他太虚弱了,无法巡游各处。见李霖灿《宋人〈望贤迎驾图〉》收入《中国名画研究》,台北,1973年,第103-106页。)。
这些绘画作品(如果篇幅允许还可讨论其他几件作品)形成完整的一组,其意义和目的及其与当时历史情况的关系相对来说都是清楚的。另外有一些画就不那么清楚,但是与政治主题仍有关联。这包括马和之画、高宗题写的《毛诗图》手卷系列,朱利亚?穆雷和其他学者曾对此作过研究(注:朱利亚?穆雷《宋高宗、马和之与〈毛诗图〉卷:〈诗经〉图解》(博士论文,普林斯顿,1981年)。Julia Murray, Sung Kao-tsung, Ma Ho-chih, and the Mao Shih Scrolls: Illustrations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Ph. D. diss. , Princeton, 1981) . );还有《耕织图》,原有写农耕和养蚕或丝织业的诗歌,这是图解(注:最早的到目前也是基本的《耕织图》研究是伯希和写的" A Propos de Keng tche t' ou" , Memoies concernant l' Asie orientale 1(1913):65-122。对于后来各种本子的简短讨论,见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四卷,《机械工程》第166-169页。Joseph Needham et. al. ,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4 pt. 2,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66-169. )。
后者,也就是《耕织图》,有许多不同本子,如果我们看看文献记载,就会发现这些画并不是艺术家们偶然被题材吸引、随意画出来的,而是遵循着一种图式,一点也不含糊。记载中最早的本子是一个名叫楼?的官员画的,他在南宋都城杭州附近的一个地方任职。他把画作进献给高宗,再将模本送给别人。后来在1210年,这些画经刻石拓片,传播更广。另外有一些文献记载及现存的本子,有的是十二世纪晚期宫廷画家刘松年画的,有的出自蒙元初期供奉朝廷的宫廷画家之手,有的属于满清初年宫廷画家的名下。那么,这些绘画创作背后可能存在着什么动力呢?
农耕与纺织都是农民的职业,两者都需经过数月作业工序才可完成。因为它们能在固定的条件下完成,所以体现了汉人稳定的农业社会的理想,这和游牧民族更为流动不定的生活方式恰成对比。对于高宗来说,这些绘画作品都是为了维护其相对于金朝而言的英明的政治统治。金人虽然采取汉人的统治方式,但仍有游牧背景,因而能否承担农民的利益颇可怀疑。高宗在采用这些视觉修辞手段时就像是一个政客,农民要求遵守古老、稳定和保守的价值观念,同时指控其政敌(此处指金国统治者――译者)不理解农民所关心的事情。
高宗时期完整的本子早已无存,但是其构图可能保存在摹本和残本之中。我们现有的最早的一套完整组图似乎是一个元初画家所作(注:关于这个本子,旧题刘松年,见托玛斯?劳顿《中国人物画》(华盛顿,1973年),第54-57页。Thoma Lawton,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Washington. D. C. , 1973) , 54-57。梁楷的一个残本藏在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见《八代遗珍》图61,附何惠a撰写短文。最近黑龙江博物馆获赠一本,文章见《文物》第10期(1984年)。)。元初时期的蒙古人曾经努力让汉人相信他们才是中国的正当的统治者,支持汉人农业及其他职业,因而他们资助画一套《耕织图》用以维护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了。--博才网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高清:女生纪念毕业在寒冬拍最美宣传片走红
南极企鹅在看什么?
情侣拍大尺度婚礼视频 堪比三级片
范冰冰82岁鹤发苍颜 还原垂暮武则天
“武当妹妹”舞拳抚琴展清纯侠女气质 网上走红
俄罗斯美少女COS装网络窜红 可爱不输日韩女生(图)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帮我写一篇关于读书的【议论文】_百度知道
帮我写一篇关于读书的【议论文】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袱乏摧刮诋钙搓水掸惊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面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而在读书,若只为考试而读,那变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应是以下四点: 第一, 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第二, 读书让人提高修养。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着此间浅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第三, 读书让人开阔视野。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第四, 读书让人明白事理。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其他类似问题
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追寻“真苏轼”――从《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说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追寻“真苏轼”――从《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说起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同期刊文献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郎绍君:理解中国画(一)
  近30年来,对潘天寿的研究有很多成果。除潘氏本人著作如《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顾恺之》《潘天寿诗集注》《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编)《潘天寿论画笔录》(叶尚青记录整理)《潘天寿书画集》(全二集)之外,还有《潘天寿研究》(全二集),《潘天寿评传》(邓白)以及传记性著述、回忆性著述、浙江美院校史旁及潘天寿思想和艺术的著述等。本文结合阅读感受,联系相应的背景,试谈两个观念形态的问题:潘天寿对中国画的理解与呵护。这两个方面恰好构成&潘天寿与中国画&这个题目的基本内容。  上篇:理解中国画  大凡国画家,对中国画都有各自的理解,这难道还算问题吗?是,且很重要。理解有高下不同,深浅不同,雅俗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20世纪国画家留下了不少关于中国画的著作或论文,著名者如黄宾虹、金城、陈师曾、高剑父、吴湖帆、郑午昌、胡佩衡、秦仲文、贺天健、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启功、谢稚柳、陆俨少等。其中就中国画史、中国画发展方略、中国画教育、?国画艺术特征诸项,思考广泛、理解深入而精致者,似以潘天寿为突出。潘天寿&对中国画的理解&这个题目,可以写一本专著。本文不过采摘数点,略加申说而已。  一、宏观把握,精微体认  潘天寿对中国画的宏观把握,首先从&人类艺术&&艺术本质&这样的高点入手。&艺术为人类精神之结晶,又为人类精神之食粮。&[1] &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2] 追求高尚艺术,以艺术涤净心灵,是他从事中国画创作和教学的目标,这与视艺术为单纯玩赏物,为某种实用工具的见解,不能同日而语。在他看来,儒家&以仁义道德为做人的归宿&,不赞成无所用心,更反对&做不正当的事&,主张以艺术&引导人们思想向上&。佛家&以幻想的极乐世界为做人的归宿。&认为&物质生活无止境,欲望无止境,故力求超脱现世生活。&&宗教不离于迷信的偶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将来,宗教或被改观,或衰落。而艺术这一人类的精神创造,将随人类的进步,日新又新,以美的情趣来安慰人生,以真善美来陶冶?类崇高之襟怀品格,使人类在美的艺术境地中得到最高之慰藉。&[3]  这些话出自潘天寿《论画残稿》。他把儒家、宗教和艺术并列为人类的&精神生活&,但三者的观念、作用和历史归宿不尽同。儒家入世,宗教出世。随着时代变迁,宗教趋于衰微,唯艺术会日新又新,使人类在美的境地中得到慰藉。这一看法,与林风眠颇为相近。林氏在《告全国艺术界书》中说:&艺术初与宗教相因而起,继与宗教同时发展,再进而与宗教分化,终则代宗教而起&[1] 林与潘,都接受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潘天寿曾坦言:&蔡孓民氏主以美育代将来之宗教,实先得余心者。但不知此真实之极乐世界,至何时始能实现耳。&[2] 蔡氏发表&以美育代宗教&一文是在1917年,林风眠发表《告全国艺术界书》是在1927年,潘天寿写《论画残稿》,是30-40年代。历经世事变迁,他体会到推行美育的艰难,已经没有了像林风眠当年那样的乐观态度,故把&美育代宗教&视为&将来&的事。  与&精神生活&相对应的,是&物质生活&。&科学发达,人类欲望愈炽。衣食住行四者,无不力求安逸。事事为货?所驱,好竞争而不安于目前。此种生活名曰物质生活。近代西方之生活,有归物质生活之弊。&[3] 科学技术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达,但也使&人类的欲望愈炽&,&事事为货利所驱&。说这话的民国时期,贫穷的中国正经历战乱,人们渴望富国强兵,安居乐业。在那样的境遇中,能从西方的发展看到&有归物质生活之弊&的,只是少数眼界宽阔的知识人。即是说,在20世纪前半叶,潘天寿就洞察到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追求,不应盲目追随。这种眼界,是一般国画家所缺乏的。  对现代人追求&物质生活&大潮的认知,没有淡化潘天寿对艺术的巨大热情。他在《论画残稿》中又写道:&美有如火之热情,美有冷静之头脑,美有冰雪之聪明。美有自由之规律,美有无边之真诚。美有极端之善意,美有至乐之境域。&[4] 这又让人想到林风眠筹办国立艺术院期间的宣示:&美象一杯清水,当被骄阳晒得异常急躁的时候,他第一会使人马上收到清醒凉爽的快感!美象一杯醇酒,当人在日间工作累得异常惫乏的时候,他第一会使人马上收到苏醒恬静的效力!美象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的那种温情和安慰。&二人对艺术的信仰与热情,何其相似!但谈到中国艺术时,他们就迥然不同了。林说:&中国现时所流行的,为多数人所喜悦,而特别认定为艺术的,如旧剧,如古画,如音乐,雕刻,及建筑诸类,我们试一略加思考,便可觉到无限的凄凉!&[5] &就是绝无仅有的老艺术家们,仍在抱着祖先们的铺澹孟裾谛郎妥鸥玫某粑叮幌ё越诶浔哪苟粗校芫磺惺锕庥胄挛丁& [6] 面对中国艺术,二人的理解,却竟是如此的不同!在抽象谈论艺术的本质与功能时,他们不约而同;在谈论具体的中国艺术时,他们就大不一样?。潘天寿喜爱并推崇中国画,但他从不否定西方绘画。因此他对艺术的推崇包括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林风眠有融合中西的志向,但他在执掌北京艺专和杭州艺专的时期,所推崇的主要是西方近现代艺术,对中国只看重汉唐艺术,而对作为主流的文人绘画,几乎全盘否定。基于此,林氏绘画的探索,走的是&西体中用&之路。  宏观谈艺术,需要相应的认知方法。在民国时期,接受过西方文化濡染的思想者和画家如康有为、蔡元培、梁启超、林风眠、徐悲鸿等,喜欢宏观谈论。具体到传统画史、画理画法和鉴赏体验,则远不够内行,缺乏精微认的素养,因此也难以和国画家进行具体深入的对话。传统画家如黄宾虹、吴湖帆、张大千等等则相反&&宏观把握有所欠缺,难以从中西比较或艺术哲学的角度谈论艺术,但他们熟悉中国画史、画家、画理画法,善于从精微处体认它们。鉴于此,这两类人总是不能相互理解和深入交流。当然,也有兼通两者的艺术家,如潘天寿。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在浙江一师接受现代知识教育,长期在新式美术学校任教,先后担任校长、院长,熟悉中国画,也熟悉新文化,在方法上兼能宏观把握与微观体认。其《中国绘画史》《中国绘画史略》《域外绘画流入中?考略》《谈谈传统中国绘画的风格》均为现代学术体制,以宏大叙事为主要特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则是传统笔记文体,内中的杂论、用笔、用墨、用色、布置、指画、指头画诸项,皆为感悟式的随感、随笔,延续着中国画论的思维传统。我们不妨从&杂论&一项抽出部分内容,排列如次:  1、自然之文与人为之文从无为到人为,知天道人事。  2、文孳乳于质,质涵育于文,乃为人之大旨。  3、艺术为养身心,如有损于身心,为鸦片鸩酒。  4、笔为骨,墨与彩色为血肉,气息神情为灵魂,风韵格趣为意态?  5、画事在有法无法间。  6、自然理法与画中理法相融会,进而求变化理法、打碎理法。  7、神,即人存宇宙间所具之生生活力。  8、立意、形似、骨气,归总于用笔,为东方绘画之神髓。  9、迁想妙得,乃指画家作画过程。  10、名利之心,不应不死。学术之心,不应不活。画事,学术也。  11、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识见,渊博之学问,深入之生活,画事方能登峰造极。  12、画事往往在背戾无理中而有至理,僻怪险绝中而有至情。  13、以奇取胜,?先有奇异之秉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其奇异而成其奇异。  14、奇中能见不奇,平中能见其不平,则大家。  15、空中无人,水流花开,惟诗人兼画家者,能得个中至致。  16、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即是无上粉本。  17、范华原、董叔达、残道人、瞎尊者,是泄人文中之秘者。  18、运笔应有天马腾空之意致,运意应有老僧补衲之沉静。  19、有至大、至刚、至正之气,蕴养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  这些看似片语式的&杂论&,对传统画理的释说,个人绘画经验的总结,对画史、画家的论评,皆有微言大义之特点,大致可归入中国画的精微体认。这种精微体认,植根于中国智慧和传统画学,也源自画家个人的创造性发现。简洁而清晰,没有浅薄的人云亦云,也没有故作玄奥的神秘化。没有这样的精微体认,很难说真正懂得了中国画。  [1] 潘天寿《论画残稿》,转引自《潘天寿谈艺录》第1页。  [2] 同上引。  [3] 《潘天寿谈艺录》第2页编者注:&潘天寿平时,常将艺术方面的见解体会随手记于纸上。经过 十年动乱,至?仅残存一些片纸散页。所记时间,大多为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  [4] 林风眠《告全国艺术界书》,见朱朴编《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学林出版社,1988年。上海。  [5] 潘天寿《论画残稿》,潘公凯编《潘天寿谈艺录》第3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杭州。  [6] 同注5。  [7] 同上引,第2页。  [8] 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朱朴编《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第19-20页。学林出版社,1988年。上海。  [9] 林风眠《徒呼奈何是不行的》,朱朴编《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第55页。--博才网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高清:女生纪念毕业在寒冬拍最美宣传片走红
南极企鹅在看什么?
情侣拍大尺度婚礼视频 堪比三级片
范冰冰82岁鹤发苍颜 还原垂暮武则天
“武当妹妹”舞拳抚琴展清纯侠女气质 网上走红
俄罗斯美少女COS装网络窜红 可爱不输日韩女生(图)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绘画大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