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论文史论文

二战史论文题目: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军事思想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专业:历史学 年级:2006 姓名:沈娜 学号:1级本科 2 班陕西延安大学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军事思想
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内容提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又不同与政治,他有自身的规律。不仅要靠政 治上的“得道” 、经济上的实力、军队的勇敢、武器的精良,而且还要考知道战争的军 事思想的正确。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有许多的原因,如政治、经济、武器装备、军 队的素质,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本文只是想从苏军在军事思想中对战争的估计、对战 争性质的看法、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将来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等等的片面性与脱离实际 来做进一步探讨,谈谈这种军事思想指导下的普遍的贯穿于军队的条令、训练、演习、 作战计划、军队部署、作战方法等等方面的进攻战略,它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严重的 后果,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严重失利。关键词 苏德战争初期军事思想进攻战略(进攻反击)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事思想上得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最终直接反应在战争中,带来 了极大的损失,给苏联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苏联领导人一开始只把这次战争看 成了“新的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 ,他们仅仅把自己的利益房子啊最高点,把他们的立 足点放在阻止和瓦解反苏联和阵营急诊显得形成上,苏联为了避免卷入冲突与德国签 订了《素的互不侵犯条约》 ,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估计到战争会发生, 但是,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能力,确定了反击战略,要将敌人打回并消灭在他们得领 土上,脱离实际。战略是对战争的全面谋划,苏联的进攻战略普遍的贯穿于军队的条 令、训练、演习、作战计划、军队部署、作战方法等等方面,而它的片面性必然会导 致严重的后果,最终是苏联在战争中自食恶果。一、军事思想的内容及其在战备中的反应。军事思想,也叫做军事学说、军事理论,是一个国家对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 未来战争的估计、对战争性质的看法、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将来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等 等,它也是军队的建设、训练和作战方法的指导原则。 苏德战争爆发前已经对未来战争确定了一条进攻战略,认为只有进攻才能粉碎侵 略者,而对遭遇战、迂回战等没有做认真的研究。 十二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一书,苏德战争共三卷,其中反复强调战略行 动的主要类型是进攻,认为在武装冲突中只有考精工才能取得胜利的观点是无法动摇 的。 六十年代,苏联出版了由瓦?达?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主编的《军事战略》一书中 也强调进攻。 战争前夕,确定了进攻战略,以攻为主。丘列涅夫将军提出《现代防御战的特点》 的报告,说道:战役中的防御缺乏研究,但是,没有引起领导阶层的注意。 战前苏联的作战计划只重进攻,防御被忽视,他们认为防御只在地区性,并不在 全线,所以战前苏联只在个别地区建立了堡垒防线,没有武装斗争的全线构筑永久性 工事,出于进攻思想换拆除了 1939 年旧边界上的工事,无疑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况且 苏军在军队部署上明显存在欠缺,非常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对于发动进攻来说, 军队没有完全展开,对于进行防御来说,有没有足够的纵深,但是其进攻战略是毫无 动摇的。二、此种片面军事思想所导致的恶果。(一)导致此种军事思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战前苏联领导阶层对未来战争看法与估计并不符合这场战争的客观实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是帝国主义对苏联的第二次武装干涉, 而是一次全世界革命力量、进步力量、民主力量反法西斯侵略和奴役的战争。并把他 们的立足点放在阻止和瓦解反苏联和阵营急诊显得形成上,苏联为了避免卷入冲突与 德国签订了《素的互不侵犯条约》 ,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还出兵波兰,其 行为无疑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支持了德国的侵略行为,孤立自己,对客观形式的估计不 到位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军事思想。 其次, 苏联对未来希特勒的侵略确定的是一种进攻战略, 也可以叫做 “进攻反击” , 它不符合战争哲学的辩证法,也没有正确的反映出德国在二战中的作战特点。 社会主义国家正确的防御应该是“防守反击” ,向苏联那种进攻反击的战略根本不 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防御原则。 从战争哲学角度看,攻和守,进和退,世医矛盾的两方面,它们互为存在的条 件,只重视进攻而忽视防御,把进攻看作战争的主要形式,把防御只看作从属的形式, 显然是一种绝对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单纯的进攻战略是一种机械的, 不和战争规律的战略思想。 德军使用总体战、闪击战, “第一天就像苏联大举进攻,以强大而密集的装甲坦克 和摩托化部队投向苏联境内,而且都实施了毁灭性的分割突击”①,苏军一时缓不过 来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犯了一个战略性的失误,必定会手忙脚乱,无法应付,导致 失利。 最后,战争初期由于此军事思想的指挥带来的严重后果恰恰鉴定了此种军事思想 的不合理。 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 4 时德国以强大的兵力向苏联西部边界发动进攻,第一天 苏军就损失惨重,66 个机场被炸,损失 1200 架飞机,领地也被占领了 150 多平方米。 (二) 然而这一军事思想带来的恶果还不仅仅如此在德军强大的攻击下苏联防御不足,装备、武器不足,敌强我弱应该立即转入防 御,避实就虚,躲开锋芒,尽量给敌人造成错觉,分散敌人的力量,然后再组织优势 兵力迂回穿插,争取战略主动。但是苏联领导人依旧以此军事思想于 22 日夜发布第三 号命令, “命令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突击围攻侵入的敌军,这两方面敌人集结和展 开进攻的地方,敌强我弱等于自投罗网” 。② 首先,西方方面军遭到了惨败,没有引起苏联领导人的注意与反省,却把西方方 面军的司令与将领予以军事处理。 西北方面军的反突击失败,被迫撤离边境,西南方面军的反突击开始稍有成就, 同敌人展开了一场坦克战,但也未能达到合围敌人的目的,在 6 月底出现了紧张局势。 其次,苏军的技工战略一开始就招致了严重的后果,到 7 月 9 日,德军在西北方 向上以推进到普斯科夫,在西部方向上进展到日洛宾――英吉廖夫――维切布斯克, 西南方向前进到日托米尔。苏联丧失了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俄 罗斯的一部分。 1941 年 7 月 29 日,朱可夫请求见斯大林提出加强西南战线力量,建议把西南方 面军全部撤过第聂伯河,主张放弃基普,斯大林很生气并撤了朱可夫的参谋长的职务。 9 月 7 日,西方方面军战区告急,斯大林仍坚持坚守基普,战区司令布琼尼一再要求 撤退,也被撤职, “9 月 13 日基普被德军合围,四个集团军被困,约 65.5 万人被俘, 造成了有一次巨大的损失”③。三、结束语。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方面由于斯大林那种僵硬的、形而上学的、脱离实际的思想方 法作用以及当时国内政治形式与生活的不正常,政治上极“左”路线盛行,对斯大林 的个人崇拜滋长,什么事情都是斯大林说了算,最终是苏联初期军事思想脱离实际, 具有片面性。而在其指导下的进攻战略带来的危害确实不小。苏军在苏德战争前期频 频发动进攻,步步招致失败,到 1941 年 12 月 6 日,德军已经打到列宁格勒、莫斯科 城下,西南越过了北顿涅斯河,苏联欧洲的大部分领土沦陷。 以上的一些观点、看法是一些粗浅的体会,希望老师给与批评指正。注释:①.谢?帕?伊万诺夫: 《战争初期》 ,243 页 ②.图哈切夫斯基: 《现代战略问题》 ,20 页。莫斯科 ,1926 年 ③.朱可夫 : 《回忆与思考》中文版,360 页参考文献[1] :亚历山大?热列兹尼科夫, 《战无不胜的绝世帅才朱可夫》 [M] ,京华出版社,2005 年5月 [2] :柳值(杨存堂) , 《世纪性的实践》 [M]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年 8 月 [3] :朱可夫 《回忆与思考》 [M] ,莫斯科,2003 年 4 月 [4] :李言《斯大林》 [M]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3 年 2 月 分类号: 密K2单位代码: 学116级: 一般号:1本 科 毕 业 论 文题 专 姓目: 唐代女冠参政的原因 业: 名: 历史学 沈 康 讲 娜 华 师指导教师: 职 称:答辩日期:二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唐代女冠参政的原因摘 要:唐代女冠,是一个特殊、神秘而复杂的社会阶层。在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下,妇女解放与自由程度相对较高,女性地位也较其他封建时代有明显的提升。当 时道教作为国教,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扶植,发展迅猛,女冠阶层得以快速壮 大。在唐代,女冠们拥有自由特殊的地位、独立的身份、丰富的情感、出众的才能, 又加之唐代道教清规不严,女冠们广泛自由的社会交往,甚至于披上宗教的外衣积极 参与政事。文章结合唐代女冠的地位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从客观方面入手来探析唐代 女冠参政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女冠;参政;社会风貌The Reason of Female Taoist Politician inTang DynastyAbstract:Female Taoist, is a special, mysterious and complex social strata. Open society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freedom, women's status than other feudal times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t that time, as the state religion of Taoism, has been the support and the support ruler, developed rapidly, quickly growing ranks of female crown. In the Tang Dynasty, they created a free special status,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wealth of emotion, outstanding talent, but also clear rules of Taoism combined with lax, they created a broad freedom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even donned the cloak of religio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tatus of the Tang Dynasty Nuns and society at the time, from the objective aspects of the Tang Dynasty Nuns to be a politician. Key words:Tang DParSocial appearance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道教极为兴盛的朝代,唐代统治者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奉道教教主(创始人) “李耳”为李唐的祖先,尊奉道教为国教。而且许多皇帝如玄宗、 武宗等都崇道、信道,甚至是殉道,上行下效,贵卿士大夫们都纷纷入道,沉侵于崇 道的氛围之中。唐代宫观林立,入道人数很多,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在众多道徒队 伍之中,有很大一群是女性,她们是尤为特殊、神秘而复杂的群体,因为她们平时都 带有冠帽,所以后常用“女冠”来代指女道士。唐代 112 位公主中有 15 人曾入道,人 数之多,令人惊叹①。女性入道在当时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她们在唐代的活动甚为活 跃,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女冠在政治上的各种活动。目前女冠参政方面 的资料或结论性著作还没有,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 年)一书,稍微涉及到了唐代女冠参政的情况,而其他的著作如邱瑰华的《唐代 女性热衷入道原因初探》 (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 年第 2 期) 、邱瑰华的《 “唐 代女冠似妓”之我见――兼论唐代女冠的社交生活》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0 年第 2 期) 、孙昌武的《唐代的女冠与文人》 (中国文化,2004 年第 2 期)等,几 乎没有提及女冠参政的情况,只是对女冠的人数、社会交往状况、以及女冠的地位做 了些探讨,因此本文将对唐代女冠参政的原因作以探讨。一、唐代开放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唐代以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以及社会开放而著称于世。这个时期妇女 “开放型”的生活方式,源于她们的胡族血统,文化背景开放、不拘小节。李唐皇室 发迹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后又直接传承以鲜卑为主的北朝政权。在北方,7 世纪前, 还遗存有浓厚的原始风俗形态,有些民族“俗重妇人而轻丈夫” [1](卷 197《东女国》)。妇女地 位比较高,她们没有礼法观念,生活上自由放纵,甚至有些少数民族、抑或国家还保 留有妇女掌权的风俗制度,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以后,虽然经过了一个时期的汉化过程 和较大力度的改革,但始终是不能彻底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改变非朝夕之事。 唐朝建立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便自然被带入中原,又加之本身颇浓的胡族 血统,唐朝统治者华夷有别的观念很淡薄,而且唐政府又大量吸纳少数民族习俗,更 加深了中原地区的胡化程度,当时唐朝“帝里神州,遂混于荒裔”[2](卷 125《冯跋传》)。 唐初文化开放,兼容并包的政策,不仅使宗教等外国文化传入中国,而且唐政府 还广泛吸收国内少数民族的文化,致使唐文化更加开放,唐代的社会文学上普遍弥漫 着一股尚武任侠的风气,气概如男儿,光彩熠熠的女侠令人目不暇接。 “女性的侠客尤 较男性为多,她们的能力、智力与本领往往超过与男性” [3]。由此不仅仅反应出唐代 社会中活动着大量的女侠,更加反应出唐代妇女的价值观念转变了,社会地位提高了,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唐代的妇女很少受到礼教束缚,长期生活在“男尊女卑” 秩序下的广大妇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唐代的妇女以前所未 有的胆识和热情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她们有着广泛的社会交往机会,加之此时①《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卷八十三 载入道公主十五人。她们是高宗朝的太平公主;睿宗朝 的金仙、玉真二公主;玄宗朝的万安、新昌、永穆三公主;宪宗朝的永嘉、永安二公主;穆宗朝的 义昌、安康二公主;代宗朝的华阳公主;德宗朝的文安公主;顺宗朝的浔阳、平思、邵阳三位公主。 社会进步,世风开放,封建礼教的束缚减弱,出家入道的女冠们也就有了更宽松的大 环境进一步施展个人才能,敢于问政。二、唐代优越的崇道政策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它是以神仙不死之说为中心,神话老子及 其关于“道”的学说,吸收阴阳五行、道家、墨家、儒家等思想而形成的宗教。相传 老子姓李名耳,恰与唐朝皇室同姓,所以自李渊开始,李唐皇帝便以老子的后裔自居, 积极扶持道教,力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武德八年(625 年) ,李渊下令规定道教在 佛教、儒教之上,为三教之首,确立有唐一代的崇道政策。贞观十二年(638 年) ,唐 太宗下令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乾封元年(666 年) ,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 元皇帝” 。至玄宗朝,对道教更是推崇备至,玄宗诏令道士、女冠肃宗正寺,位在亲王 之次,视为皇族宗室,又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 ,极力壮大道教势力。开元末年,道 教发展到鼎盛时期,之后,宪宗李纯、武宗李炎都十分崇信道教[4] 。据《唐六典》卷 四载,当时全国宫观总数达 1687 所,其中女冠观为 550 所。在京师长安,就有“景云 观(务本坊) 、金仙观(辅兴坊) 、咸宜观(亲仁坊)等十来所大型女观”[5](卷 50“观“)。 由此不难看出唐代入道的人有优越的待遇(正式度为道士者, “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 冠二十亩”[6](卷 3),而且可免除租税课役)和特殊的身份与地位。如此优厚的待遇,入道的人数就更多了。 唐代的崇道政策致使道教盛行,道观林立,女冠成群,不少妃嫔、公主们纷纷奏 请出家入道,高宗朝的太平公主;睿宗朝的金仙、玉真二公主;玄宗朝的万安、新昌、 永穆三公主;宪宗朝的永嘉、永安二公主;穆宗朝的义昌、安康二公主;代宗朝的华 阳公主;德宗朝的文安公主;顺宗朝的浔阳、平思、邵阳三位公主等都为女冠。公主 入道每年可以得到皇帝的额外赏赐,如“太和三年(829)正月敕:浔阳、平恩、邵阳 三公主皆舍俗入道,宜令每年各赐封物七百段”[5](卷 6“杂录”),正因为入道后依然可以过 奢华的生活,甚至在各方面更自由,所以众多公主相继出家,例如:睿宗之女金仙、 玉真二位公主出家时,正是平定“韦武之乱”的半年(710 年) ,历史上那次内争中, 中宗女儿安乐公主被杀掉,高宗和女太平公主则因辅佐李隆基而得势,金仙、玉真二 位公主出家入道和其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她们有没有参与政 变?由于史料不足,我们不得而知,但她们入道之后, “各为之选观,逼夺民产甚多, 用功数百万”[7](卷 201《唐纪二六?景云二年》)。享有大量的封地,又居住在京城的繁华之地,广结 门客,开展各种活动。而且入道后,她们得到了“方外”之人的身份,反而有了参与 社会活动的条件,也就有了不被人注意和攻击的涉足政事、参与政事的身份,其活动 也就有了掩饰和保证。每逢公主入道,皇帝往往要赐给各宫观一些度牒名额。这样一 来,公主入道成了壮大道教阵营的重要契机,不仅如此,公主入道对提高道教的政治 地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来身为道教中人,女冠与道士一样要遵守道规,时时习道,参加斋蘸法事等; 但是在唐代如此宽松的政策之下,入道的女子借求仙访道、游历洞天福地、为人诵经 讲道的机会,自由结交异性,参与各种活动,而且大多数女子入道并非出于宗教信仰, 而是为了摆脱礼法的束缚,获得不受男性羁绊的自由而独立的生活,加之此时统治者 的扶持,可以免除赋税、课税,有的女冠还可以拥有奴婢,入道的女子没有冻馁之患, 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还可以自由的社会交往,自然也就激发了她们的参政兴趣和野 心。三、唐代女冠的文化水平总体较高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的大发展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与科举制度的 兴起,使得教育打破了以往严格的等级限制,面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开放,文化教育迅 速普及于全社会,女性也深为这种风气所熏染。前面也已提及,此时世风开放,女性 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较小,社会舆论对女子受教育、学文化,不仅不反对,反而予以鼓 励。多数士大夫希望女子通过受教育,懂礼法、守妇道成为符合男权所需要的孝女、 贤妇。如唐人李华写给外孙女的信中就谈到: “妇女亦要读书解文字,知古今情状,侍 父母舅姑,然可无咎”[8](卷 315《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此种认可在客观上为唐代女性读书受教育 提供了机会,无论是宫廷妇女、宦门妇女、民间妇女都会受到文化熏陶,姬妾、侍婢、 优伶、歌姬等也表现出非凡的音乐、舞蹈和文学才华。所以,众多入道的女冠们其自 身的文化修养还是很高的。 唐代女冠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阶层,在唐代崇尚道教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各阶 层妇女出家为女道士者相当普遍。这些来自与社会不同阶层的女冠们,有相当一部分 已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如贵妃、公主、宦官妇人女子等) 。她们出家后,身上卸去家事 之累,有较充裕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读书学习,而且当初入道时规定入道者必须能诵 背《老子》 ,所以女冠们本来就有一些文化根基,入道后又继续诵读道教典籍,必然会 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唐代女道士们生活较自由,既可以云游四方,也可以与风雅文 士交游聚谈,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为她们读书受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奠定了基础。故 在唐代女冠中,不乏有才学,文词卓著者。唐代四位著名女诗人中李冶、鱼玄机、元 淳都正式度为女道士,薛涛晚年在家着女冠服,其实质上为在家修行的女冠。由此不 难看出,当时女冠的受教育情况普遍较高,以李冶和鱼玄机为例:李冶被誉为“女中 诗豪” ,字季兰,自幼工诗善勤,长大出家后“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9],又 常与文士相往来,和他们诗词酬酢,所写诗浪漫潇洒,无脂粉气,有压倒须眉之豪气。 鱼玄机,年轻时出嫁为人妾,为正室所不容,遂出家为女道士。她曾与许多风流名士 相往来,作诗唱和,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达到很高的文学造诣,被誉为唐代 第一流女诗人。 综上所论,唐代女性当然也包括女冠的受教育情况比历朝历代都要高的多,女冠 们有才并与许多文人志士结交,这就让诸多女冠更不安于清净无为的生活,想法更多 了,要求更高了,想充分的证明自己,有了接触政治的机会,加之自由开放的生活, 让女冠们充分的展示自我抱负,因此她们的活动也就或多或少影响到政事的发展、变 化。四、律法上的倾向间接地为女冠参政提供了保证唐代女冠参政,即由于受到了当时开放的社会文化风气影响,也与道教倍受推崇 是分不开的,但是其活动有没有更坚实的保证呢?下面从法律上看,虽然女冠参政没 有直接在法律上得以体现,但当时社会上,律法对女性的地位、权利等都有诸多保证, 这也就直接或间接地为入道的女冠们参与政事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并促使女性、女 冠们更积极的去实现自我价值,更迫切的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参政议政。 《唐律》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社会的律法,同时也是“法律儒家化”的最具体呈 现[10]。 《唐律》曾一再表明其立法精神,它是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 , 这正反应出《唐律》是本于礼教的法律观。因此,唐代律法中有诸多条例是保证妇女 地位的。唐代的妇女有法定的身份和地位,为人女时其名分与地位在《唐律疏议》卷 六《名例律》解释为: “称子者,男女同” 。为人女在法律上的地位,除服从父辈之外, 在同胞兄弟姐妹中的地位,主要不是依性别差异来划分,而是依“长幼之序”划分其 地位的高低。在室女拥有财产继承权、择偶权、自由权、受教育权等,这都表明唐代 的女子其地位比其他朝代的女子要高,这不仅使唐代女性的思维开阔,也为性格张扬 的唐代女冠们,敢于社交,提供了普遍的社会风气。此时,女冠们生活自由,大胆社 交,例如:睿宗之女玉真公主在京城不但有道观,在长安外还有别庄,她广结朝廷上 下官员,并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大的文化圈和势力范围,参与众多活动,同时也留下 了大量的资料,虽然多数是文学作品,但这正是玉真公主入道后广泛参与各种活动的 验证,同时也从侧面表明了女冠们不让须眉,热心于家事、国事、天下事。玉真公主 的活动情况相当广泛,如著名大臣张说有陪同唐玄宗和玉真公主临幸玄宗长兄山庄的 奉和诗, 《全唐诗》卷八七, 《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题石壁应制》 ; 《全唐诗》 卷八九中王维有诗《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 《王右丞集{ 注》卷一一;高适有《玉真公主歌》 ( 《全唐诗》卷二一四; )储光义有《玉真公主山居》 诗( 《全唐诗》卷一三九) ,均是赞颂之作,而且这些人都曾出入玉真公主门下,自然 得到了玉真公主的提拔,后来也都积极的参与政事、影响朝政,这也可以说,是玉真 公主间接参政的一个佐证。李白集里有《玉真仙人词》 ,有人认为那就是李白投到玉真 公主门下时献给玉真公主的。以上这么多诗词为证,不难得出:当时入道的玉真公主 在政治上,以及朝廷的用人上,其影响力是相当大的,不容怀疑的是她入道后与皇帝、 朝中大臣都走得很近,又处于如此开放的时代,可见她参与政事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唐代女子为人妻后,其权利也较其他封建时代的女性在律法上有更多的保证。虽 然许多妇女仍默守“三从四德”的准则,但律法上还是保护了“为人妻”的妇女有财 产继承权、离婚权、改嫁权、参与社会交往和文化娱乐活动权、夫妻关系相对平等权 (尊重妻子的意见、夫妻间不相禁忌、夫妻平等相处) 。丈夫在世时,为人妻的地位相 对较低,当丈夫亡故后,为人妻的角色即转变为“为人母” ,此时地位自然提高,其拥 有家庭的经济管理权、教诫权、主婚权等。女性地位在唐代普遍高于其他朝代,那女 冠的地位也就自然有了保证。 《唐六典》中有载正式度为道士者, “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6](卷 3),而 且可免除租税课役。本来女性的地位已得到保证而女冠又在此保证之上有了更特殊的 待遇,所以她们从事其他活动时也就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当然包括参政议政。正因为 有了律法上的保证,女性思想观念变得大胆而开放,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抗争获得 了较多的人身自由和解放。女冠由于对自己命运的选择与把握,使她们的地位比其他 一般女性更高,更加特殊、生活更加自由,因此她们走出家庭的狭小天地,广泛涉足 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政治活动的状况就更加普遍、宏大。唐代世风开放,女道士又 是唐代女性阶层中“身份最为独立,同时最具开放性的一个阶层” [11],而且还有律法 的保护,所以她们摆脱家庭、世俗的诸多牵绊、约束,颇为自由,当然也就有了参与 政事的可能。五、唐代其他女子参政对女冠参政的推动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开放型”社会,这个时代的女性,不仅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具有不同于封 建社会其他朝代女性的胆量,敢于社交,大胆追求,勇于参与社会活动和政事。在这 样的大环境熏陶下,个性自由的女冠们更是不让须眉。所作所为令人钦佩,她们不仅 关心政事,参政意识强烈,而且努力的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例如:中宗爱女安 乐公主, 《旧唐书.后妃传上》称她: “恃宠骄恣??势倾朝野,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 请帝书焉。 ” 《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传》记载肃宗女和政公主, “代宗初立,屡陈 人间利病,国家盛衰事,天子响纳” 。睿宗之女金仙、玉真二位公主入道后,不但继续 享有公主的特权,而且“自由邀集门下请客” , “招集诗人文士宴会作乐,俨然像法国 十七、十八世纪贵族妇人主持的沙龙”[12](P419)。热心参与政治事务,特别是玉真公主, 颇有政治野心和活动能力。 唐代的女性们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政治上施展个人抱负。一代女皇武则 天以其特有的胆略、才识, “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1](卷 6《则天皇后本纪》)。而且,武则天还曾入佛教,虽然她曾是女尼,而不是女冠,但是从宗教意义上讲,她的执政,及其在政治上所取得的成果,都对当时入道的女性们大胆追求权势, 展示自我,起到了借鉴和推动作用,影响重大。太宗时长孙皇后见到太宗厌恶直谏, 恼怒忠臣,便及时劝导, “每能规谏”[1](卷 51《太宗长孙皇后传》),补太宗理政之缺失;太宗的徐 贤妃;中宗韦皇后;肃宗皇后张氏等都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她们虽末入道为女冠,但 是她们身处唐代,积极参与政事也就直接增强了入道的女冠们更强烈的参政意识,间 接地推动女冠们参政议政。 唐代入道的女冠众多,不仅入道的后妃、公主积极参政,如《资治通鉴》卷 208 记载:中宗朝, “太平、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诚公主并开府,置官属” 。其中 太平公主就大力参与政事、政变,对当时的朝政影响较大,她“沈敏多权略。武后以 为类己,故于诸子中独爱幸”[7](卷 209《睿宗景云元年条》)。早在武则天朝时,她便积累了许多参 政经验, (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则天皇后所生,后爱之倾诸女。荣国夫人死,后丐主 为道士,以幸冥福。仪凤(676-679)中,吐蕃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 如方土熏戒,以拒和亲事”[13])。 《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传》中记 载太平公主参政的文字较多, “玄宗将诛韦氏,主与秘计,遣子崇简从” 。太平公主极 有野心,热心参与政治事务,因诛灭韦氏集团,拥立睿宗有功而实力、势力、权力都 大大的增加,以致于“军国大政,事必参决”[1]卷一八三《外戚传》 。她的地位一路提升, 《资治 通鉴》卷 209《睿宗景云元年条》中记载 “每宰相奏事,上辄问: ‘与太平议否?’ 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趋附其门者如市。 ”她的三个儿 子也都被封王。 《新唐书》卷八十三《诸帝公主传》中还有记载,如“主每奏事,漏数 徒乃得退,所言皆从” 。总之,太平公主大力干预政事,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在朝廷 中拥有一席之地,她曾在短短几年间,参与发动了三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在武则天 末年,诛“二张” ,拥戴中宗复位;第二次是在中宗末年,以诛灭韦氏势力拥立睿宗为 目的;第三次是在睿宗末年,想要废立太子李隆基而策动的宫廷政变。尽管最后一次 政变未遂,太平公主被杀,但她始终是女冠参政中卓有功绩的一个代表,太平公主不 但有才干,还多权谋,她强烈的参政意识对后世后代的女性、女冠们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并调动了女性、女冠参政的积极性,促使大量女冠参政议政。特别是宫廷女性由 于长期生活在皇宫之中,熟悉朝廷礼仪,平时又有机会接触最高政治者――皇帝本人, 以及其他朝廷官员, 参政议政的条件可谓 “近水楼台” , 得天独厚。 《旧唐书? 后妃传? 上 官昭容传》记载: “上官昭容,名婉儿,西台侍郎[上官]仪之孙也。??有文词、明习 吏事。则天时,婉儿忤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自圣历巳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 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 ”不仅如此,中宗朝女官上官婉儿堪称一位在朝 廷中拥有生杀大权的女性。除此以外,活跃在政坛上的女官还有尚官柴氏、贺娄氏、 以及唐后期的宋氏五姐妹,女官参政的太多了。上行下效,下层女子们也在如此开放 的时代,披上了宗教的外衣,普遍参与政事,出入于宫廷王府,以及文武百官、贵族 豪门等权归朝臣之家,结交上层权贵,甚至于参与一些军国大事的谋划。如肃宗时, 女道士许灵素不仅出入宫廷,还与内宫朱辉光、马英俊串通张皇后矫诏,策划谋立越 王S,弑太子, “俄而肃宗崩,太子监国” ,女道士许灵素遂获罪而被配流放[1]卷五二《后妃传》下。虽然她们都失败了,但是却鼓励了更多女冠去大胆追求,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女冠们经常四处游历、说道、讲教、结交宾客,甚至与朝廷重臣、皇亲国戚等都多有往 来,加之公主如果入道必须拜一位道行高深的道士为师,这些道士常接近权势,后来 飞黄腾达的也不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鼓励,甚至是激起了女冠们积极参政。公主们 入道后,由于身份高贵,会有众多的女冠服侍,这些常围绕在公主身旁的女冠们,待 在公主身边,久而久之也懂得了政治,想去接触政事,也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摸索着 参政议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从上述女冠参政的客观因素,不难看出:在当时唐代的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 化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又大力提倡道教,支持、扶植、重视道教,入道已成为一种 社会时尚和风气。律法对妇女地位的提升做了具体的规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入道 的女子思维开阔、思想活跃、地位又相当于亲王,接触的士官大族多,加之入道的女 冠中诸多公主参政的影响,耳濡目染,就有更多的女冠开始自觉不自觉的参与起了朝 廷大小事务。 至于女冠参政的主观原因,由于史料不足,时间紧迫,加之个人才疏学浅,在此 文章做以简单论述:在封建社会中,唐代不仅是一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盛世,又 是一个气度恢宏,尽兴追求自由与欲望的奔放时代。封建时代女子“足不出户” ,除了 在家读书习礼,学“事人之道”外,不许私自“抛头露面” ,与外人往来,而唐代女性 则不然,更何况作为特殊阶层并拥有独立人格的女冠们更是远离束缚,广交文人志士, 唐代宫廷女性中出家入道的很多(宫女是其中的一大部分) ,她们入道后,由于以前的 生活环境,对政治已有些了解,所以热衷于政事的也不在少数,如玉真、金仙、太平 公主等,她们无所顾忌的广泛参与社会交往,公开地与男子出游,同席宴饮,甚至干 预政权,在政治上为自己谋取了一席之地,对女冠参政起到了推动作用。女冠在唐代 是一个特殊而神秘的阶层,个性自由、任情放达,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女冠中著名 女诗人李冶、鱼玄机等与文人志士赋诗唱和,任情放达,对不受约束,思想极为活跃, 尚武任侠的女冠们展示自我起到了带动作用。所以唐代女冠们参政议政与她们自信、 刚强、不让须眉,主动地追求人身价值,大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积极的参政议政, 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是分不开的。结语封建社会,参政被视为女性的一大禁区。但是在唐代社会风气、文化等,相当的 开放,女性地位已有所提高和保证,无论是宫廷女性,还是一般妇女,普遍具有一种 强烈的参政意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唐代女冠参政就有了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文章 客观地从唐代开放的社会背景、优越的道政策、女冠总体较高的文化水平、律法上的 倾向、以及唐代其他女子参政对女冠参政的推动这五个方面对女冠参政的原因作了简 要的论述。 女冠参政作为道教历史上的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道教的面貌,使道教不 断的美学化,在文学艺术领域以及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角 度看,佛、道二教走向衰落也是宋代理学兴盛起来的原因和前提之一。从这个意义上 讲,唐代女道士的活动作为整个宗教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也给思想史的转变增添了 动力,她们与文人志士多有往来,不但活跃了社会风气开拓了文人志士的精神视野, 而且还启发了文人们的感情世界留下了诸多的优美诗词,不但记载了女冠们的各种活 动,而且也充分展示了女冠们的风姿与才能,让女冠的活动及其影响力被时代所见证。 但是,唐朝始终是封建王朝,避免不了历史的局限性,处在“男尊女卑”的封建 时代背景下,唐代的女冠虽然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参政议政,但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 都是难以与同时代的男性相提并论的,而且女冠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自由甚至放纵, 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风流浪漫的生活致使她们被世人所不齿,并且有了“唐代女冠 似妓”之说。道教本来是提倡超脱成仙的宗教,清修养炼应是道士的本分,但是在唐 代这一批披着宗教外衣热衷于结交门客,参与政事的女道士,活跃在官僚士大夫圈子 里,对道教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导致道教走向世俗化。众多的 历史原因造就了唐代女冠参政议政,她们参与政事对当代及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无 论好与坏都是历史发展中不可抹去的一笔。 参考文献:[1](后晋)刘r.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李P.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钟敬文等.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唐)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7](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清)董皓.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0]杨廷福.唐代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M](法律史论丛.第三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11]高世瑜.唐代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施蛰存.唐诗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 卷 12.13.户婚律).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15]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二十世纪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高寿山.中国宗教礼俗[M].台北:百观出版社,1985. [17]徐连达.唐朝文化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8]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孙昌武.唐代女冠与文人[J].中国文化,2004(2). [20]邱瑰华.唐代女冠社会交往探析[J].江淮论坛,2001(5). [21]邱瑰华.唐代女性热衷入道原因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谢辞 本毕业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康华康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 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 我拟定课题的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康老师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四年 来,康老师及学院的所有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 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向所有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 众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 06 级 2 班的各位同学以及 6#435 的全体舍友们都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和支持,在这里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最 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全文共 10098 字) 二战史论文题目:德国挑起全面战争的重要原因――希特勒上台专业:历史学 年级:2006 姓名:沈娜 学号:1级本科 2 班陕西延安大学 德国挑起全面战争的重要原因 ――希特勒上台摘要 希特勒上台有诸多原因,他的上台确实是德国挑起全面战争的前提之一。希 特勒奉行的是纳粹法西斯思想,其上台标志着魏玛共和的倾覆,从此德国历史进入了 一个黑暗的历史时期,确立了纳粹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希特勒的上顺应了当时的历史 需求,加之经济原因与其所带来的巨大打击,而且得过崛起实力逐渐增强越来越不满 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他们的不公平处决,不满于《凡尔赛――华盛顿条约》 ,希 特勒上台还有一个的重要原因,乃是他成功的把德国的法西斯运动――民族社会主义 运动发展成一种群众性的运动,是纳粹党成为德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那时希特勒 领导的纳粹党还得到了现存政权的庇护,以及旧帝国时期权势阶层的i昧、纵容与支 持。希特勒的上台给德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纳粹法西斯思想民族主义经济危机权势阶层希特勒是一个狂热的、歇斯底里的、魔鬼般的煽惑者,建立第三帝国,他的上台 有政治、经济、民众、社会环境等诸多原因,最终使他成为世界性的风云人物,他的 上台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历史就留给历史去品评吧!不过他的军事才能我 想是谁都不能够忽略的,他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也将留给世人永远的思考??一、民主选希特勒上台的事实”是含“民主量”的史实;也是希特勒上台中仅有的 “民主量”。 希特勒得到这部分狂热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者、垄断资本家、反民主共和的旧政 权实力的选票,是按照民主程序行事的,是符合民主程序和民主精神的;实际上这是 希特勒得到的唯一符合民主的选票。判断是不是符合民主,不能依内容作准,而应该 依程式作准。按今天文明准则判断,希特勒极端民族主义和爱国热情是错误而有害的, 但意识型态有害是一回事,这种意识型态是不是依照民主程序取得选票是一回事。纳 粹取得极端民族主义和狂热爱国主义者、垄断资本家、反民主共和的旧政权实力的选 票,是符合民主程序的。所以在这方面(部分) ,且仅仅在这方面(部分)来说希特勒 取得国会第一大党的优势,勉强可以说是由民主选举促成的。但是,这只是一部分事 实,不是全部,即希特勒上台含“民主量”很少,含“反民主量”极多,所以不能以 偏概全,把它说成是民主选希特勒上台、或者说民主造就希特勒。(1)第三帝国史告诉 我们: 希特勒上台过程中含“民主量”的只到 1932 年 37%的 230 席成为第一大党为止; 更种要的是,史实告诉我们,在有含“民主量”的过程中伴随着更多 的含“反民主量” 。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纳粹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任何政治运动的产生和 发展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战以后,魏玛共和国政权建立,德国社会进 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然而随之而来的 1929――1932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 机使魏玛政府束手无措,1932 年德国工业水平下降 40.2%,农业水平下降 1/3,国 内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窘迫不堪,阶级矛盾严重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魏玛政府 采取了消极的货币政策,仅 1931 年发行的纸币就是经济危机之前的一万七千亿倍!乱 世当头,走投无路的德国人民要求更换政权,希望有新的社会力量取代现有政权。纳 粹政权正是在魏玛共和国千疮百孔的肌体上繁殖出来的一颗毒瘤,1923 年希特勒在慕 尼黑发动“啤酒馆政变”喊出“打倒祖国叛徒”等欺骗性口号来蛊惑人心,拉拢支持 者。此次运动虽被镇压但却扩大了纳粹党的影响,提高了希特勒在党内的地位,同时 希特勒也从暴动失败中汲取了教训, 由一味蛮干改为在合法斗争的掩护下, 夺取政权。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洪流面前显然是不堪一击的。到 1932 年工业生产下降了 48%, 外贸减少 60%,企业银行纷纷倒闭。经济危机对德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 响。工人:失业人数迅速增长。1929 年 ,130 万;1932 年 800 万,位居欧洲之首。 在业的一部分也处于半失业状态,工资下降一半。农民:农业危机,产品价格暴跌, 大批农民破产,被迫卖掉土地。仅 1930 年,就有 2 万个农场被迫出卖。职员和知识分 子:全靠工资为生的。教师、医生、工程师、文艺工作者等失业人数达几十万人。仅 有的积蓄也化为泡影。德国每年高校毕业 2 万人,没多少能找到工作. 三 、希特勒利用国内人民对《凡尔塞和约》的不满情绪大肆进行欺骗性宣传。与 俄国和日本一样,德国没有进行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根 深蒂固。自 18 世纪以来普鲁士王国就推行“强权胜于公理”的沙文主义思想,德国人 民深受专制主义的毒害,对严重损害德国利益的《凡尔塞和约》更是产生了极端的抵 触和复仇情绪。精通演说艺术的希特勒于是抓住人民的复仇心理向社会各个阶层进行 深入心坎的欺骗性宣传, 他甚至口无遮拦的向德国女郎承诺“在即将建立的第三帝国, 每个德国女郎都能找到如意郎君”,这样的欺骗性宣传很快起到了实际作用,1932 年 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在 20 世纪初,德国盛行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股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加 给德国《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失去土地的 1/8、人口的 1/10、铁矿 3/4、煤 1/3,以 及所有的海外投资和殖民地,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列宁称之为抢劫一空、骇人听闻。 当时的德国外长因不敢签字愤而辞职。和约不仅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奇灾大难,也使民 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使德国从上到下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由于十月革 命和德国 11 月革命的影响,下层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渴望也十分强烈。 四、 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是希特勒能够上台的根本原因。通过大肆的宣传, 希特勒虽然取得了国内人民的支持,但如果没有国内大资产阶级的支持,希特勒根本 无法上台掌权。出于利益的一致性,德国国内的资本主义寡头强烈要求对内剥削人民, 对外扩大生存空间以谋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希特勒主张建立国家资本主义,有利 于资本主义寡头控制德国的政治和经济。于是,纳粹党就成为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的政 治工具,1933 年 1 月 30 日,在 13 名工业巨头的联名举荐下,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 特勒为德国总理,希特勒开始走向权力的最高层。 、希特勒利用国内人民对《凡尔塞和约》的不满情绪大肆进行欺骗性宣传。与俄 国和日本一样,德国没有进行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根深 蒂固。自 18 世纪以来普鲁士王国就推行“强权胜于公理”的沙文主义思想,德国人民 深受专制主义的毒害,对严重损害德国利益的《凡尔塞和约》更是产生了极端的抵触 和复仇情绪。精通演说艺术的希特勒于是抓住人民的复仇心理向社会各个阶层进行深 入心坎的欺骗性宣传,他甚至口无遮拦的向德国女郎承诺“在即将建立的第三帝国, 每个德国女郎都能找到如意郎君”,这样的欺骗性宣传很快起到了实际作用,1932 年 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五、 美英资产阶级的支持是纳粹上台的次要原因。出于反共反苏的目的,美国英 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纳粹运动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和间接支持。(2) 根据 1979 年《世界知识》的一篇文章调查显示,二战以前共有 13 个国家向希特勒提 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二战的爆发。 、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是希特勒能够上台的根本原因。通过大肆的宣传,希特 勒虽然取得了国内人民的支持,但如果没有国内大资产阶级的支持,希特勒根本无法 上台掌权。出于利益的一致性,德国国内的资本主义寡头强烈要求对内剥削人民,对 外扩大生存空间以谋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希特勒主张建立国家资本主义,有利于 资本主义寡头控制德国的政治和经济。于是,纳粹党就成为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 工具,1933 年 1 月 30 日,在 13 名工业巨头的联名举荐下,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 勒为德国总理,希特勒开始走向权力的最高层。 六、 德国未能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反法西斯统一阵线是纳粹政权上台的又一 主要原因。当时代表德国工人阶级利益的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两大政党处 于分裂状态,两大政党相互攻击敌对给希特勒上台提供了可乘之机,斯大林曾说法西 斯在德国的建立和社会民主党的“叛卖”和德国共产党的“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错误” 有关。 美、英资产阶级的支持是纳粹上台的次要原因。出于反共反苏的目的,美国英国等 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纳粹运动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和间接支持。根据 1979 年《世界知识》的一篇文章调查显示,二战以前共有 13 个国家向希特勒提供了不同程 度的支持和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二战的爆发。 七、 德国未能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反法西斯统一阵线是纳粹政权上台的又一主 要原因。当时代表德国工人阶级利益的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两大政党处于 分裂状态,两大政党相互攻击敌对给希特勒上台提供了可乘之机,斯大林曾说法西斯 在德国的建立和社会民主党的“叛卖”和德国共产党的“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错误” 有关。 希特勒迎合德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进行了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 人民的支持。这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又一重要原因。希特勒就利用了人民群众的这种 情绪,在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上大做文章。纳粹党的名字中二者都有,党的纲领中也 包含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容,它在宣传上也是如此。他在宣传中以全民族利益 的代表者出现,宣扬亚利安民族至高无上,高叫要复兴德国;向工人许诺要实行民族 社会主义,消除失业;向农民保证给予土地,向军国主义者保证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 队。 结语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据统计,二战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它人种因 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希特勒对世界人民犯下滔天罪行,也给德国人民 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战争中近8百万德国人死亡。世界各国的珍贵文化遗产 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1939年3月15日夜间,德军奉希特勒之命向捷克首都布拉 格进军。3月16日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撕毁了“慕尼黑协定”。为避免苏联卷入战 争,导致德国两线作战,希特勒邀请斯大林会晤,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年9 月纳粹德国闪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了六十年,但我们永远忘不了人类历史上这最为 残酷的一幕。德国希特勒的上台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历史往往 有惊人相似 一幕, 其实就在今天我们也常常会发现适合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土壤。 贫困, 两极分化,极端民族主义的喧嚣,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么?但愿历史的悲剧不再 重演。 西特尔的悲剧也不会重演,和平奖是人类最终追求的目标。 注释:(1).丁建弘先生著 《德国通史》 , 第 216 页 世界知识 CBS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年 (2).凌立 , 《世界大战》 , 第 358 页 世界知识 CBS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参考文献:[1] :丁建弘 《德国通史》 【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年 5 月 [1] :凌立 , 《世界大战》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4 年 10 月[1] :彭宁, 《二战重大决策秘闻》 【M】 哈尔滨出版社 , 2004 年 7 月 [1] :郑唯和等编译, 《二战 8 政要巨头谋略秘档全公开》 , 【M】 京华出版社, 2000 年 6 月 二战史论文题目:澳大利亚战后移民的分析专业:历史学 年级:2006 姓名:沈娜 学号:1级本科 2 班陕西延安大学 澳大利亚战后移民的分析内容提要: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战后移民在澳大利亚移民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战后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房屋安全是战后初期澳大利亚大规模移民的重 要原因。当防务安全退居其次时,战后国家重建、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建设就成为移民 的主要考虑。 关键词: 澳大利亚 移民 安全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自 1788 年欧洲人在澳大利亚定居以来,移民一直是澳 大利亚历史的主要因素。然而,二战前澳大利亚都移民的自发行为,澳大利亚可以说 是在“被动的”接受外来移民,而战后移民情形大不一样,澳大利亚工党政府不就制 定了一个宏大的移民计划,而且开始“主动”甚至到海外去招揽移民。从政府层面上 看,战后移民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是澳大利亚移民史上从不曾有过的。通过国家组 织的大规模移民计划的落实,澳大利亚不仅解决了活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且通过限 制有色人种的移入奠定了白人主流社会的基础。 至于战后大规模移民的原因,我们也能从一些著作中零星的看到,但很不系统和 深入,本文试图从移民和防务安全、战后国家重建、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等方面的 关系,来解析战后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希望读者了解战后澳大利亚文明的发展,特提 供一个新的视角。 移民和国家安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通过移民来增强防务与国家安全,这恐怕是澳大 利亚所独有的,移民政策出台与澳大利亚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经历以及战后亚洲开始发 生的巨大变化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移民的原因首先,太平洋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战后澳大利亚的防务意识明显提升,移民被视 为加强防务的重要手段。自 1901 年联邦成立以来,偏居一隅的澳大利亚一直担心外来 民族的入侵,但这种担心仅仅是是一种潜在的忧患意识,并常常被淡化,太平洋战争 期间,澳大利亚北部港口达尔文遭到日军的轰炸,这是澳建国以来第一次遭到外国的 入侵,此事件显示了一个人口稀少的国家在防御方面的脆弱性,以及在没有盟国提供 实质性援助的情况下无力自保的严酷现实,因此, “1945 年以后,澳大利亚政府就开 始寻求可以本国人口、实力和防务得到加强的移民,基于这种经历而产生的忧患与防 务意识,致使澳大利亚人意识到人口的增加对防务力量加强的重要性。 ” 其次,战后亚洲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导致欧洲殖民势力的纷纷瓦解,这让澳大利 亚人对自身的安全环境更加敏感。 二战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是以瓦解殖民势力和建立 民族新政权的形式来完成的。政治形势的扑朔迷离和社会带来的动荡成为战后亚洲形 势的主要特征。澳大利亚也畏惧了起来,最终决定靠增加本国的工业能力以及人力资 源去抵御其近邻的侵略,而移民计划也得以破茧而出。 第三,对亚洲国家的不信任,导致澳大利亚人对战后安全的高度警惕,澳大利亚 担心他空旷地的大陆有可能成为人口众多的亚洲邻居的猎物。 在地理上,澳大利亚是一个太平洋国家,但他荏苒是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地理上 接近与种族、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方面的巨大差异,自危的意识相当 强烈,加上人口稀少对国家的防务是不利的,为了确保有足够的人口为军队输送兵役, 并支持能提供先进 装备的经济发展,估计需要 2500 万人口,所以需要移民。战争使得澳大利亚更加意识到通过自身的防务建设来抵御外来威胁的必要性与紧 迫性,次威胁是由自身人口稀少,防务脆弱和孤立的状态引起的, “对亚洲民族的不信 任则加强了澳大利亚人在安全方面的意识,QQ 人口基数少,自然增长预计较慢,移民 可在短期内使得人口获得快速增加,所以,二战是澳大利亚防御意识与防御观念更新 的一个转折点,战后早期,人口增长视为加强防务的根本” 。 二 移民与战后国家重建 二战后,饱受战争无情戈创伤的国家都面临一个重建任务,战后澳大利亚也为此 付出了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疏于国家重建等代价,澳大利亚战后重建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 第一, 维护和新建国家的基础设施。澳大利亚的国家基础建设不理想,有很多安全隐患,战后政府拨款维护和新建国家的 基础设施,而这些建设都不得不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劳动力严重缺乏,在挖掘国内 劳动力市场潜力的前提下,澳大利亚政府决定靠移民来解决燃眉之急。 第二, 新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澳大利亚是一个干旱的大陆,全年境内降雨量仅有 470 毫升,且分布不均,政府决定 在墨累达令间修建水库,这就是著名的巨型工程――雪山水力发电工程,有 98%的工 程在地下,必须有大量的劳动力艰苦的工作,才能完成。 第三, 建设首都堪培拉。战后,首都建设被推上日程,其城市中央是一个长达 11 公里的人工湖,35 公里周长 的湖岸是人工挖出来的,加上修公路,机场等建设急需大量劳动力。 以上只是澳大利亚重建的一部分,但已充分表明澳大利亚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短缺 问题,而移民却恰恰保证了各项工程顺利进行。 三 移民与经济发展 战后,澳大利亚百废待兴,产业发展是根本。经济建设的大局无疑成为政府说服 在野党和普通民众接受和支持移民政策的最好的理由。 首先,劳动力是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本国自然资源丰富,有金属矿藏、煤、石油、天然气。而其开采挖掘需要大量的 吃苦耐劳的劳动力。就战后澳大利亚的劳动力现状而言,没有多少人员以从事这些工 作,吸引移民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第二,澳大利亚需要劳动力发展钢铁工业。 战后国家重建需要大力发展钢铁事业,其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建筑材料 的基础,而发展钢铁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不足,政府决定接受并安置来自澳洲 的特殊移民,提供劳动。 第三,战后澳大利亚重视制造业,一方面鼓励海外投资者,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 移民来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 第四, 澳大利亚需要移民,来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的局面。澳大利亚是初级农副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其生产和加工有着明显的季节特点,而需 要大量季节性劳动力,来收割谷物、水果和甘蔗等。 第五, 移民能带来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凑近经济繁荣。“移民被认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活动水平的重要途径,刺激了许多产业的发 展” 。QQ 推动了澳大利亚经济增长和繁荣,负责也不会被贯彻下去。 四 移民与社会发展 人口是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口过量会使社会负荷加重、机缘紧缺及过 度开发:人口不足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对他人鸟类自身的繁衍及人类社会全方位 发展是不利的。澳大利亚地域广袤,人口只有区区 700 多万,当然是一个问题。 首先,不移民国家就会消亡。 据专家推测,澳大利亚人口自然增长到 1950 年以后将很快萎缩,1980 年以后死亡率 将超过出生率,面临人口下降,从长远看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1944 年“全国卫生和 医疗调查委员会”做的报告) 其次,适当人口数量的增长有利于提升澳大利亚的人气,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政府鼓励生育政策一时难见成效,移民在短期内是一项非常有 效的措施。 澳大利亚人口基数少,生育率不高,分布不均,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区,对农村 经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也不理想,城乡缺乏联系。 大量移民进入,能促进城乡的发展,有效增加农村居住人口,使得城乡间建起桥 梁,使其形成了中心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大,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的城乡一体化局面。 五 结束语 移民在战后一些分析中也有一些观点:体现了澳大利亚政府在人道主义方面的考 虑,但细细分析应该站不住脚。 首先,接受“无家回归者”或难民并澳大利亚政府的初衷。 其次,在接受“无家回归者”或难民时,制定了所谓的“通常”标准,即只有那 些身体健康并有一技之长的难民才受到青睐,并非所有难民都在接受之列。 最后,二战带来的难民是世界性现象,亚洲与其近邻被拒之门外,更不用说难民 了,患有意识的驱逐滞留在亚洲或太平洋岛屿的居民。 总之,战后初期,防务安全无意识大规模移民的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澳大利亚 政府决策者希望通过移民来增加人口,加强防务力量。然后,战后必然呈现一个相对 和平时期,当日本处在盟军的管制之下,与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没有明显突出 超越边界的影响时,战后国家的重建便取代了防务建设成为决策者推销移民计划的主 要缘由。固无论是兴建基础设施,还是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没有人力资源是不 行的。而战后劳动力严重缺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此情况下, “移民被视为一个便利,没有痛苦的获取满足战后发展经济劳动力的方 法” 。于是澳大利亚就出现了历史上空前大规模接纳海外移民的浪潮。 ( “2 早期 17 万,后患有许多难民” ) 4 注释:① .休*罗伯兹:《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 ,澳大利亚大学出版社 1976 年版,第 16 页 ② . 沃耐尔*利维: 《澳大利亚的亚洲观》 ,第 69 页 ③ . 彼得*布雷恩等《人口、移民与澳大利亚经济》第 37 页 ④. 澳大利亚联邦信息部: 《从事实与数据看澳大利亚》1948 年 3 月第 20 期,第 33 页参考文献:[1] :休*罗伯兹: 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 [M] 澳大利亚大学出版社 1976 年版, [2] :彼得*布雷恩等 人口、移民与澳大利亚经济 [M]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3] :W.D.博里那: 澳大利亚的人口政策与其对亚关系 [M] 商务出版社 1998 年,
二战史论文―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论文20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