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长明灯灯在佛的中间吗

国内目的地指南
南京宗教文化之旅---佛佑金陵
&&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回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南京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赵朴初曾经说,南京是历史上的&佛教学术中心&。佛教最初传入南京大约在东汉末年。当时,祖籍西域而生于汉地的支谦在建业(南京的旧称)花了三十余年时间,译出了《维摩诘经》、《大阿弥陀经》、《首楞严经》等大小乘经典三十六部、四十八卷。东晋、南朝时期,中国的佛经翻译中心就在南京,主要集中在城北的华林寺和城南的道场寺。其中道场寺更有中外高僧数百人,先后译出《摩诃僧祗律》、《比丘戒本》、《观无量寿经》、《华严经》等共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南京的学者之气是不是就起源于此呢?
&&&南京的栖霞寺是&三论宗&祖庭,清凉山为&法眼宗&发祥地,牛首山为&牛头禅&发祥地,瓦官寺和光宅寺是&天台宗&发源地,而鸡鸣寺和江北的定山寺则应为&达摩禅&的起始了。有学者认为,中国佛教大小乘各宗派,无一不和南京有关。
&&&&在东晋、南朝的二百七十多年中,历代帝王、公卿、士大夫无不崇尚佛教。他们与名僧往返周旋,专求精解佛经,竞相建寺,蔚为风尚。南京(建康)地区的佛寺多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千古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其盛而已。其实据考证当时佛寺有七百余所,其中称为首刹的当推今日鸡鸣寺之前身同泰寺。这段时间里南京还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集帝王、大佛学家、修行者于一体的梁武帝萧衍。
南京历史上与佛教相关并值得一说的故事多不胜数,在此不能一一道来。还想说的有两点。
&一是东晋佛教学者竺道生在南京提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使得印度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获得社会实践价值,在封建专制社会中传播了人性平等的人道主义思想。如今南京作为&博爱之都&最早的发源,应该在此。
&另一个要说的是晋代高僧法显。他早于玄奘230年西行天竺(印度)求法,前后凡十四年,历经艰险,游三十余国,求得多种梵西佛经后经海路回国,回来后一直在南京道场寺译经。他写了一本《佛国记》。这是中国最早的外国旅行游记,现在是学家研究古代东南亚诸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也可以看作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佛教与旅游结合的产物。
&历史是一面镜子。按照季羡林先生的看法,汉族不能算是一个宗教性很强的民族。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从国外传入的佛教,普通老百姓信得马马虎虎。乡村的佛寺里有时有道教的神,反之亦然。虽然历史上有过几次灭佛事件,但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一次宗教战争。传统的中国文化便是释道儒三者紧密融合形成的。
&&让我们开始我们南京的佛教文化之旅,去探寻我们每个人内心中的佛性!
鸡鸣寺(南朝皇家寺院,更可一览台城烟柳十里长堤)
南京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七层八面的药师佛塔,为1990年重新建造,是鸡鸣寺历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高约44米。此塔被称为消灾延寿的药师佛塔,含国泰民安和为香客、游人消灾延寿的祝祷之意。宝塔南面正门上额题&药师佛塔&四个大字,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迹。
  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干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早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干隆也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年间重修,仅有房屋十余间,中间是小院,前面是正殿。至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供着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趣的是,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明原因:&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鸡鸣寺从今又称为观音阁、观音楼。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又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1958年鸡鸣寺改为尼众道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鸡鸣寺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政府为了保护名胜古迹,落实宗教政策,决定重建鸡鸣寺1983年以来,在方丈宗诚法师领导卞。 寺庙修复了头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豁蒙楼、景阳楼、韦殿、弥勒殿、志公台、念佛堂、药师佛塔、藏经楼、法堂、客堂、至今早等,1985年鸡鸣寺即重新对外开放,随后又逐步修了大山门、毗卢宝殿、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自开放以来,鸡鸣寺沟通了与港台以及海外佛教界的联系,常有佛教使吞访问该寺,交流佛教文化,增进彼此了解。
1987年,陆丰定光寺释达观和尚几经跋涉,寻到鸡鸣寺旧址,决心师承印真复建鸡鸣寺。翌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成立鸡鸣寺筹建理事会,年底由潮州开元寺释定持方丈主持,举行奠基典礼。 1989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由开元寺堂主释弘歉法师和南岩寺当家释弘如法师举行重建动工仪式。1999年底,省佛协副会长、光孝寺首座大和尚释宏满被聘为该寺方文。现鸡鸣寺已初具规模,建成恢宏壮丽、气象庄严的大雄宝殿,殿内奉祀三宝佛。并先后建成外山门、三大士阁、素菜馆、禅房、钟鼓楼等,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山门牌坊&鸡鸣寺&由着名书法家、前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题,并有释定持、朱帆、余藻华等名家题撰的楹联墨宝。
玄奘寺(保存了唐玄奘的部分顶骨,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
  南京玄奘寺位于南京城区九华山,北临玄武湖,东接太平门,西邻台城。九华山又名覆舟山,山形狭长,顶呈平行,《寰宇记》记载:周围三里,高三十丈,东接青溪,北临真武湖,状如覆舟,因以为名。后因山南山麓建有小九华寺,遂亦名小九华山,简称九华山。
  东晋在覆舟山南建起了中国第一座皇家建筑&&北郊坛,辟有药圃,种植芍药供宫廷用药。宋文帝刘义隆于元嘉年间,将药园垒、西池、北郊坛合并,辟为乐游苑,成为六朝盛极一时的皇家园林。
  南朝时期,一些文人和贵族曾禊饮于乐游苑,著名文人鲍照、颜延之、谢灵云、范晔、沈约,以及唐代的大诗人李白等曾在此活动,留下了绮丽的诗篇。&息雨清上郊,开云照中悬。游轩越丹居,晖烛集凉殿。凌高跻飞楹,追焱起流宴。抵苑含灵群,岩庭藏物变。明辉烁神都,丽气冠华甸。目远幽情周,醴洽深恩遍。& 鲍照的这首《侍宴覆舟山诗》,便是当时皇家园林内歌舞宴乐的写照。
  宋孝武帝刘骏在此建造正阳、林光殿,在山阴处凿藏冰井。《首都志》记载:&陈氏立国,更加修葺,宣帝立甘露亭。苑内有西池,以名游乐池,上有藏冰井,此山又有白水苑,阆风亭、瑶台诸胜。&奇石妙水,名花佳卉,楼台亭阁及一些娱乐设施,布置于山上,殿阁玲珑,花团锦簇,成为六朝宫阙的代表之作。&
  覆舟山下曾建有青园寺、法轮寺、青园尼寺。宋元嘉年间(424&453),高僧竺道生来此寺居住、修行。其年夏雷震寺,中佛殿龙升于天,光照西壁,青园寺遂改为龙光寺。时人叹息:&龙既已去,生必行矣。&到宋景平元年(423),佛驮什于此寺译经。此外,在覆舟山之阳还有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山简之墓。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曾在乐游苑内装置过精巧实用的水碓磨,创制了使用机械开动的&日行千里车&,改造了古代的指南车。
  覆舟山因处台城之北,西边紧邻皇宫,东面是战略要地龙尾坡(今富贵山),同为宫城屏障,军事要隘,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晋时这一带曾发生过数次重大战役,有苏峻之乱、桓玄篡晋、侯景之乱,以及隋兵渡江伐陈。作为皇家园林的乐游苑在战乱中遭遇焚毁。
  隋唐宋元以降,覆舟山风光不再,昔时的胜景,成了人们谈论、追忆的话题。
  民国时期,九华山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42年初冬,日本侵略者在雨花台大报恩寺三藏塔遗址挖到一石函,记载了唐代高僧玄奘顶骨舍利来南京安葬的经过。日军想占为已有,在南京人民的抗议下,日军将玄奘部分舍利归还给南京人民,1943年底,汪伪政府在九华山上建了一座砖塔,供奉玄奘的顶骨舍利,得名三藏塔。
  到了1949年前,九华山已是一片凋零,&楼台荒废难留客,林木飘零不禁樵&。全国解放后,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风景园林,名胜古迹,在九华山上广植树木,1956年辟为九华山公园。1964年园林部门拨款重建倒塌成废墟的小九华寺,&文革&又遭破坏。1978年在原有旧址上建造了九华山茶社,并新建了九华山庄。1981年后,又相继恢复了甘露亭、阆风亭等景点和建筑。
  2003年,南京市玄武区政府及区建设局在小九华山重修寺庙,命名为玄奘寺,由栖霞古寺监院传真法师住持管理,南京市佛教协会会会长真慈大和尚为方丈。
  目前,玄武区政府和区建设局在九华山景区投资已超过2000万元,更新了山林植被,新植草坪2000平方米、梅花2000株,栽植了牡丹、芍药、玉簪、牡金、桃叶、珊瑚等近百种具有观赏性的药用植物。
  玄奘寺掩映在绿树环抱之中,走进九华山、玄奘寺,宛如进入了城市山林,绿树成荫,梵音佛影,环境幽雅,意境深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九华山景区以&九华丹青&的景点,入选南京新四十景之一。
随着山下古城墙的修复,钟山风景区也延伸到玄奘寺,明城墙宛如一条玉代,将沿线的台城、鸡鸣寺、玄武湖、武庙闸、九华山、玄奘寺等名胜古迹,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集中南京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特点的黄金游线。
&& &毗卢寺(曾为南京第一大寺,民国时更成为佛教中心)
毗卢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汉府街6号,毗邻民国时期的总统府和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办事处。据资料记载,此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因寺中供奉毗卢遮那佛,故名毗卢寺。清朝咸丰年间,毗卢寺毁于兵火,后重建。清朝光绪年间,毗卢寺曾盛极一时,寺僧有近百人,范围很大,是江南的名刹之一。极盛时,庙里供奉3000鎏金铜佛像,还有铸铁塑的罗汉。可惜这些铸铁塑的罗汉毁于早年,鎏金佛像也在社会动乱中全部散失。
到本世纪初,它才彻底摆脱了饱经沧桑、满目疮痍的境地:由多方面筹资,拟在今后几年里将其修复。2001年10月,寺里的万佛楼重建。前不久竣工,对外开放。我特意抽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地重游,毗卢寺有传义住持率二十几名寺僧管理,香火旺盛,参观者络绎不绝,呈现一派新的气象,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灵谷寺(南朝宝志和尚陵寝,明代规格最高的寺庙)
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部钟山东侧,与明孝陵、中山陵毗邻。灵谷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是梁武帝为安葬名僧宝访而建立的寺院。取名开善精舍。当时,佛教十分兴盛,钟山一带有佛教寺庙70余座,但开善精舍规模最为宏大,被称为钟山第一禅林。从山门到大殿就达五里,寺内有放生池、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等殿堂,寺后有宝访公塔,十分巍峨壮丽。唐朝干符年间(874-879年),改名为宝公院。宋朝开宝年间(968一975年),更名为开善道场。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又题寺额为&太平兴国禅寺&。其后又改为十方禅院、蒋山寺。南宋宁宗皇帝时,列为天下禅宗五山十刹之第三刹。今天的灵谷寺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宝公塔等建筑,其中最有特色的建筑是无量殿。寺内藏明版藏经和古钟,都是十分珍贵的佛教文物。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中山陵藏经楼(江苏佛教界支持和募捐创建,收藏经典《龙藏》)
藏经楼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密林中,现为孙中山纪念馆,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建筑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个部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由着名建筑师卢奉璋设计,1936年冬竣工。主楼为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高20.8米,顶上盖绿色琉璃瓦,屋脊为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饰有紫铜回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 楼内珍藏孙中山先生的经典着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贵史料。楼前广场正中的花台上竖有一尊高2.6米的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楼后有长达 125米的碑廊,上刻孙中山先生所着&三民主义&全文。
南京栖霞寺(看中国四大丛林之一的南朝古寺、三论宗发祥地,观赏千佛岩、舍利塔)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
三论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渊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宗,三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主要典据,由鸠摩罗什翻译,流传中国。在中国实际完成三论一宗的大业者为隋代吉藏。该宗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的理论,也称法性宗。该宗建立&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理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以众多因缘和合而生(缘起),离开众多因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性空)。一切众生智能成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所以成佛与否,关键在于迷悟。
栖霞寺历史上几易其名。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1919年重建。
1979年修复一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1500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全文如下:
摄山栖霞寺为南朝古刹,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初齐居士明僧绍隐居于此,会法度禅。师自黄龙来,讲《无量寿经》于山舍,僧绍深敬重之,因舍为寺以奉。时为齐永明七年也。后僧朗法师来自辽东,大弘三论之学,世称为江南三论之祖。僧诠、法朗诸师继之,其学益盛。先是僧绍欲于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纬继其志,与度禅师就西峰石壁造无量寿佛及二菩萨,高俱三丈有余。梁大同中,齐文惠太子与诸王又吝造大小诸佛像于千佛岩。仁寿元年,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寺运益隆,遂与台州国清寺、荆州玉泉寺、济州灵岩寺并称为天下四绝。
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未成,归途曾驻锡于此。宋元以降兴衰不一。明末清初云谷觉浪二师并加修葺。清干隆帝五次南巡俱设行宫于栖霞,益增殊胜。太平天国以后乃趋萧条。民国初年,诗僧宗仰自金山来稍事复兴,未竟全功而殁。其后寺僧以水泥修补千佛岩,佛首涂抹失真,识者臧马。解放以来政府对此名刹甚为关注。1963年中日两国饰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举行纪念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动,日本佛教界以鉴真和尚雕像斋赠中国,奉安此寺。1666年,四凶之乱,经像法器多遭破坏,寺僧散于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毁殿堂赖部队保护未受摧残,鉴真像亦幸无恙。今年,中国佛教堂供奉鉴真像,以为中日世代友好之纪念。如此千年古刹今后宜如何保护盖后之责也,固略述栖霞寺之盛衰往迹以谂来者。
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
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过海大师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袒胸露、面带笑容的弥勒佛,背后韦驮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枣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号,善财、龙女侍女三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态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经书1.4万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赠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凿精细,装金着彩,是台湾僧人星云捐赠的。玉佛楼两壁挂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彩图。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磐。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滩两石竞,龛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刹拄为莲花形。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我国最大的舍利塔&&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抢救维修工程于1993年底竣工。这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景点重新对中外游客开放。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润主持的这次维修是历次维修中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次,主要是把数百年前由于自然风化、雷击火焚坠落的8块石构件粘结至原断口处。
在舍利塔后边的山岩中,还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500余尊,称干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10米,左右是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组成西方三圣。周围的岩壁上迫布着佛宪和佛像,在最后一个石窟中,出现了一尊手执铁锤与铁锥的石工雕像,据说是佛像的开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凿入佛完。干佛崖的佛像桔美壮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栖霞寺还是江苏省佛教协会所在地。1982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在这里举办了僧伽培训班。这是建国以来中国佛教界举办的第一次规模最大的培训班,有184名僧人参加,他们年龄在18-40岁之间,都具有中学文化程度。他们来自广东、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培训班学制一年,主要课程有佛教常识、佛教简史、戒律、丛林规制、功课唱念和文化课等。赵朴初会长前来出席开学仪式,勉励学僧&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维护祖国荣誉,增强国际友谊,争取世界和乎作贡献。&
1983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在南京栖霞寺成立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4年9月,栖霞山佛学院招收了56名学僧,他们来自19个省的43所寺庙,在这里进行了两年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佛教史、佛教三经、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唯识三十论要释、戒律、语文、历史、地理、时事政策、外语等十几门课程。1986年7月,首届毕业生毕业,一部分报考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一部分回到原来寺庙从事寺庙教务和管理工作。
鹫峰寺(颜鲁公放生旧地,清代香火鼎盛一时)
鹫峰寺坐落于南京白鹭洲公园东北角,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为纪念唐朝名僧鹫峰而得名,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鹫峰寺所在的白鹭洲有着悠远的历史,东晋时为东府城所在地,南朝梁、陈时为大臣、诗人江总的住所。唐朝开元(713~741年)年间,刺史颜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宋淳熙(年)时待制史正志将放生池移到这里,并在上面建起楼阁。
明朝天顺年间,鹫峰寺就建在放生池的旁边,属中刹,下领迥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觉庵等。当时,有礼部尚书邹干撰写的《鹫峰寺碑记略》、葛寅亮写刻的《复修颜鲁公放生池碑》等着名碑刻,后均不存。明代原有的建筑布局,从《金陵梵刹志》所载明礼部尚书邹干《鹫峰寺碑记略》可见大概:&佛殿三间,翼然严正,檐牙栋宇,远近相望。殿之前四天王殿,殿之后有毗卢阁。左庑之半建观音殿,簇以画廊二十余间。右庑之半建藏经殿,亦簇以画廊二十余间,俱彩绘其壁。东廊之前为钟楼,西廊之前为鼓楼.树碑铭。又于正殿之东辟地数亩建佛堂、方丈以为讲经之所。饭僧有堂,祈福有所,栖僧有寮,退居有舍。池塘绕其后,金城抱其左。&
明清以来,鹫峰寺屡经兴衰。与其他着名寺庙不同,她的名气并不在于得到皇帝的宠幸,也不在于曾有过惊天动地的大人物,而是另有独到之处。其一,与美丽的山水园林相傍。据《东城志略》云:&鹫峰寺后有颜鲁公放生池,溪云芦雪,秋景绝佳,石上锈擘窠字,日&鱼极乐国&&。其二,几度衰败又得几经修整,这得益于那些平凡僧人与普通百姓们的珍爱有加。如明朝,曾有住持明彻和尚,喜花草。常在庭前种植牡丹、芍药。每年初夏时节,他以竹桶贮水,插以芍药,安放绿丝之中,十分鲜妍。万历十年(1582年),明彻涅檠火化,花木渐衰,以后又连遭大水,使花无存。清朝干隆末年,高僧达宗来此驻锡,营建毗卢阁上下五楹,该寺走向中兴。清嘉庆(年)年间,性海禅师来此驻锡,律行精严,持银钱戒,寺内香火又趋鼎盛,常主讲华严经,后来他离寺云游,遍历名刹,卒于金山。道光年间。寺宇改为老民堂,当时正殿已年久行将圮废。道光十五年(1835年),乡人甘静斋、冯君耀率先捐资重建,并在殿前台基上围以石栏,极为坚固。工程竣工以后,太仆蔡友石撰记,学使祁春浦书碑,记载了鹫峰寺中兴的盛况。
20世纪30年代,鹫峰寺屡经风雨侵蚀,又遭火灾,再加上当时南京市内的小火车道从鹫峰寺的中心地带穿过,使寺的规模更加狭小。至解放前夕,昔日香火甚旺的古刹只剩破屋数椽。
1949年以后,鹫峰寺成为普通民居。1993年,寺庙整修复原,两进三楹的殿堂经过了修复。而今,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座大雄宝殿。两边还配有僧房。寺庙恢复一新,香火旺盛。古朴庄严、黄墙黛瓦的鹫峰禅寺隐现于苍松秀水之间,为白鹭洲公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报恩寺遗址(曾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建筑奇观之一)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千里,即今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寺今不存。大报恩寺塔是大报恩寺的标志性建筑,在500多年前就已举世闻名,明代永乐皇帝赐封其为&第一塔&,欧洲人称它为世界奇观,它是&南京之表征&和国外来华游客、商人、传教士向往的圣地。1992年3月,该遗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报恩寺原址曾是建于吴赤乌三年(240年)的长干寺及阿育王塔,后代多有兴废。宋天禧元年(1017年)&诏改长干寺日天禧寺&,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春正月&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后毁于兵燹。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日第一塔,寺日大报恩寺&。
大报恩寺的范围,东起今天的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至雨花路,南达雨花台,北抵秦淮河,周围九里十三步,民间至今尚有&骑马关山门,九里十三步&之说。大报恩寺在明清鼎盛时期,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而大报恩寺为三大寺庙之首,辖领城南一带次大刹2座,中刹14座,被誉为&近世东南最壮丽之建筑&。
大报恩寺建成后,几经劫难。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廊140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理记载。最后一次是嘉庆七年(1802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1854年,清军攻克雨花台,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对城内造成威胁,遂&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同治四年(1865年),江宁机器制造总局在大报恩寺遗址坡下菜地造住房12间,工作间80余间,廊50余间,寺院遗址渐被蚕食瓜分。
数百年后的今天,在大报恩寺遗址一带,时可发现一些当年的遗物遗踪。
大报恩寺塔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雄峙于寺院北部,九级八面,高度为二十四丈六尺一寸,按明代营造尺一尺等于今31.7厘米计算,合78米。还有记载为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合100余米。根据中外资料的分析比较,前者尺寸的可能性较大。即便如此,其高度已相当惊人,是南京古城墙平均高度的六倍半。
被誉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大报恩寺塔。其外观全部是白瓷砖和五色琉璃瓦。白瓷砖嵌于塔的外壁,每块瓷砖中央都有一尊佛像。据载,每层所有砖数相等,只是体积自下而上逐层递缩。每层塔楼的层面覆盖、栏杆和拱门,均用五色琉璃构件,其中黄绿相间的拱门上,飞天、雷神、狮子、白象、花卉等图案,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制作精美。每层塔顶和飞檐下都垂悬金铃鸣铎,共计152只,门侧、塔心置篝灯140盏,百名少年日夜值守,每天耗油约32公斤,号称&长明灯&。
明清两代,这里香火兴旺,游人不绝。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此塔,并赋诗咏赞。干隆皇帝登临此塔,亲自题写九级匾额。
中国历史上这一举世无双的琉璃宝塔,雄峙在陵城外达400多年之久,可惜在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的兵燹。如今在大报恩寺旧址,只能寻得殿宇一进以及体制崇宏的巨碑一方。碑额高达1.5米,上面旧书&敕赐大报恩寺&,其中&敕赐&二字已经剥离;碑身高达5米,碑文已漫漶难读。
据明末张岱《陶庵梦忆》、清代张尚瑷《石里杂识》所载,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时,其烧制了三套完整的塔身构件,以供日后维修时更换。其中一套用于建塔,另两套则编上字号埋人地下,若塔上损坏一块,只要将字号报告工部,就可将备件取出,对号补砌,天衣无缝。可是史料记载中的那两套构件,究竟埋藏于何处。由于年代久远,确切地点如今仍是个谜。
我国著名建筑专家、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着名考古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蒋赞初教授等,都对复原大报恩寺塔提出了很好的设想。据专家们确认,大报恩寺塔是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是一种江南典型的错角结构。苏州宋代罗汉院双塔、南京牛首山宏觉寺塔、扬州明代文峰塔等,都是这种结构,可为复原大报恩寺塔提供实物依据。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塔,是干隆皇帝在1751年南巡后,刻意仿照南京大报恩寺塔兴建的,它的总体平面布局与大报恩寺塔相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报恩寺塔这一世界奇观一定能够重现于世间。
牛首山宏觉寺搭(寻牛头宗发源地 )
宏觉寺塔,位于牛首山东峰的西南坡,海拔标高180.50米。
据宋《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记载:&唐大历九(774年)代宗因感梦,敕修寺之东西峰顶七层浮图。&以后的历代记载,如明《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三和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均沿用此说,但未提及任何有关塔的具体维修情况。
塔基地宫埋藏及塔身历代题刻
日游人在宏觉寺塔底层发现地宫,地宫上园下方,藏有文物,经南京博物院派人发掘,清理出鎏金喇嘛塔一座,塔高0.35米,须弥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塔身有四个门,佛龛有释迦、韦陀佛象。塔刹上置相轮十三天、宝盖、葫芦宝顶。同时出土的还有佛象、玉瓶等文物。后来,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派人对砖塔塔壁上题记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七十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时隔30余年,1991年9月市文管会力修塔搭架对塔进行上面测绘与调查,这些题记仍保存完好,它们都是明刀或瓷片在门券洞壁的石灰粉刷层上刻划的,分布在3&7层,年代从明正德五年(1501年)到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最多为明嘉靖、万历与清康熙年间。说明这段时间寺庙香炎最盛,游人最多。同时还告诉我们,宏觉寺增重修或重建是在明正德五年(1510年)前,最后遭破坏是在清干隆年间。从木结构的受损来看,宏觉寺塔似乎遭受雷击,大火从塔顶烧到底层,塔内的各层楼板、塔心木,塔外围的平座栏杆,腰檐、内外斗拱,底层附阶所有木结构部分都不存在。它的砖石结构保存尚完整。
宝塔结构实测
宏觉寺塔的高度,经过南京建工学院的精确测量,从底层地平到塔顶复盆为36.65米,若加上原来培刹,高约45 米。它的底层较高,为7.10米,二层以上各层高度递减,在4.30米至4.13之间,塔的外围为八角平面,底层边长为3.35米,二层3.17米,三层3.00米,四层2.80米,五层2.64米,六层2.46米,七层2.22米。塔的内壁为方形空筒,底层内径3.85米,二层3.60米,三层3.44米,四层3.299米,五层3.04米,六层2.87米,七层2.58米。
塔的底层有须弥座高77厘米,边长3.85米,由红色花岗岩加工拼制而成,有款圭角、束腰以及上下枭混曲线,为明初型制;四面何宽80厘米的踏步上下,周围是宽2.18米的附阶(回廊),四面开门。2至7层的平座(即外回廊)挑出约60厘米,由长68厘米、宽68厘米、厚9厘米的红色花岗岩石块铺成,一端嵌入墙体。在塔的外壁腰檐、平座的斗拱下各有一层厚8至9厘米的与须弥座、平座相同质地的石枋,相当于塔身的圈梁。
宏觉寺塔的外壁转角有倚柱。它是由特制的子母砖固定在转角墙体内。各层的拱门,四实四虚,为壶门形式,用面砖嵌在拱门的表面,磨缝拼制。每层拱门的两侧有灯龛,内有一龛室与券门相通,可以从内部上油;2至7层灯龛计96个。
塔身用青砖砌筑,砖的规格有多种,长度有33.5、34、35、35.5厘米数种,宽度有16.5、17、17.5厘米,厚度7至8厘米。砌筑方法,均为上下皮一顺一顶式,灰缝的粘结材料用白石灰,十分坚硬,估计加了糯米汁。
塔的各层平座和下檐,内层楼板下均有斗拱,有转角和补间斗拱两种。斗口宽度约3厘米,合清营造尺2.5寸(按清1营造尺=32厘米),相当于清制的八等斗口。斗拱的总高度70至80厘米,台9至10斗口,当于清五踩斗拱的高度(9.2斗口)。各层的内外檐斗口相同,出跳均为五踩。
塔顶有砖砌的复盆,内部为砖叠?b砌出,塔心木固定在六层的横梁上,上部穿出屋顶,形成塔刹。现塔心木已毁,但塔顶洞眼仍在。顶部屋面的瓦垄仍很清楚。
宏觉寺塔塔基位于岩石之上,十分坚固,数百年来,塔的主体未见倾斜,但上部外壁砖已有部分风化、脱落,除木结构彼毁外,砖石主体结构保存较好。
宏觉寺塔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楼阁式砖木塔。这种外八角。内四方、隔层错角的空筒式结构,在江苏古培中较为流行,最早见千宋代建造的苏州罗汉院双塔,八角七层;扬州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也是八角七层;重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金坛县龙山宝塔以及历史记载中的明代南京大报恩寺塔,都是这种结构。它克服了早期空筒式结构的弱点,外壁开门,隔层错开,避免了从上到下在门(或窗)外的纵向开裂和破坏。
宏觉寺塔在设计构图上严谨,施工上精确。结合地宫中出土的御用监太监奉施的鎏金喇嘛塔来看,该塔参照了大内建筑图式,这对于南京大报恩寺塔的复原具有实物参考价值。
定林寺塔(世界最斜的古塔)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西北麓的定林寺塔,被人称为方山斜塔。该塔始建于南宋干道九年(公元1173年),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底层和二层内部为方形,三层以上则为圆筒形。在第五层设木架以承刹杆。底层仅南面开门,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佛龛。其他各层均四面开门。塔身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顶及塔刹已毁,塔身向北倾斜。塔身如今倾斜度已达7度30分,超过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塔顶已偏离塔基中心1.6米,岌岌可危,方山斜塔建在流沙与乱石之上,近千年不倒堪称奇迹。梁朝时禅宗始祖达摩来中国坐禅第一道场就设于下定林寺。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美誉。到了明、清时期,下定林寺香火很旺,不断增建庙舍,规模宏大。
无想寺(始建于六朝的古寺,得名于无想天)
无想寺森林公园位于溧水县城南7公里,距离南京50公里,距禄口机场22公里,宁高高速公路直达园区,从南京至园区只要35分钟。
公园原属县林场平山分场以及秋湖林场一带约2万亩左右的山水资源,1992年10月经市农林局批准建立无想寺森林公园。
公园地处丘陵岗地,平均海拔100米左右,主峰无想山最高海拔209.5米。其森林植被明显呈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过渡类型,目前植被主要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树种以栎、青冈等树种为主,森林覆盖率95%以上,园区内共有大小塘坝10多个,主要有无想寺水库、妇女水库、半山水库、盛村水库、毛家山水库、天池和西砂塘等。
无想寺森林公园包括无想山、平安山、顶公山、石头山、白虎山、秋湖山、馒头山等十多个山头和景区、林区。境内山陵连绵起伏,林木苍翠,层层叠嶂,峡谷群山环迥,树木遮天蔽日,清雅幽深。四围青山,一汪碧水,碧水映着蓝天,蓝天缀着白云,茂林修篁,清流激湍,悠悠钟声,袅袅炊烟,一切透露着温馨,一切呈现着宁静,一个让人无思无想的桃源,一处仿佛有情有味的仙境。
无想寺森林公园景色优美,人文荟萃,其中最着名的要数无想山南部谷底的古无想寺遗址。&山名无想寺因之,寺抱山中境实奇&。该寺初建于六朝中期,经唐、宋、明、清几度重建、修建,规模日渐宏大,故&无想寺&一景颇负盛名,在该寺周围还有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杜伏威屯兵地,宋代高僧甄公的藏骨石塔、石观音洞、元代的招云亭、明代知县王从善题刻的&凤泉&、&丹鼎&、&污尊铭&、石观音阁、环翠阁、凤泉亭等一批遗址。山腰有一碧池谓之&天池&,山南麓有无想寺水库一座,水库环山绕行,曲折多变,水质保持了天然状态,澄澈清幽。自古以来,这里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前来游览,留下了《赠寺僧诗》、《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等一批诗词佳作。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投资和引资工作,无想寺森林公园兴建了无想寺下院、度假村、休闲中心和垂钓中心等一批景区、景点,已逐渐成为南京近郊规模最大、最适合城市居民度假休闲场所。
惠济寺(昭明太子读书处,汤泉古树相映成趣)
惠济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汤泉镇北约400米处,周围山环水复,风光旖旎,颇有幽深隧远的文化意境。惠济寺,旧为汤泉禅院。南朝刘宋时,武帝刘裕万乘来游;萧梁时,昭明太子萧统亦在此读书,附近原有一昭明太子濯足沐洗过的温泉,后人称&太子汤&。北宋初年,汤泉禅院易名为惠济院。熙宁年间,漳南道人昭庆来此隐居,不久其友孙莘老、秦少游、释参寥三人结伴来访,秦少游为此写出了传颂千古的《游汤泉记》。
惠济寺内三株千年古银杏树。一名曰&千年垂乳&,高20余米,胸围7米有余,需七人方可合围。有七根气根,最大气根长达2米多,气根最大直径30厘米,周长90厘米,犹如巨乳悬于空中,观者神秘之感油然而生。二名叫&撑天覆地&,指的是此树不仅高达24米,而且树冠奇大,覆盖地面半亩有余,夏日可容千人纳凉。三名叫&雷击复苏&,此树在咸丰年间曾遭雷击烧毁半株,数年后又奇迹般地复苏,因而得名。
观音禅寺秦(淮源头&中山湖&& 连体寮房)
&&& 观音禅寺,位于百里秦淮的发源地&&溧水县城以东约10公里的东庐山西麓半山腰上。该寺始建于元朝,初名为&东庐山西麓观音庵&,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太平天国期间,观音庵被毁;清朝光绪8年(1882年)复建,为道教二茅宫,与句容境内大茅山、溧水境内小茅山齐名,但不幸又于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被毁。1999年,县城分龙岗的观音庵因城建需要拆迁,于东庐山观音庵原址复建,更名为观音禅寺。2000年,东庐山观音寺成为鸡鸣寺的下院,被省和南京市政府批准列为重点建设寺庙。
&&& 东庐山原名庐山,相传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 5年)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谏议大夫会稽名士严子陵曾在这里筑庐隐居,固得此名。后因此山在县城以东,又名东庐山。它包括狮子山、禁山、尖山、白虎山、张古山、陈山、马占山、笠帽山、庐峰等十余座山峰,南北走向,长约7.5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主峰庐峰海拔289米;观音禅寺便居于此峰。
&&& 东庐山冈峦层迭,地势险峻,山水秀美,林木苍翠。 相传,公元528年,南朝梁武帝时一个叫鸿鹤的法师在东庐山广设道场,布道弘法,四方僧众趋之若鹜。至元代,各个山峰上寺庙已十分可观。较著名的除观音庵外,还有九霄阳生宫,寿国寺,龙王庙,茶亭庵等,香火颇为旺盛;尤其是元代的寿国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时任主持同时还兼任观音庵住持,现该寺遗址尚可寻之。
&&& 观音禅寺1999年5月三十日奠基,同年9月28日开工复建,迄今已满9年,投入的建设资金多达1000余万元,建筑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兴建了天王殿、鼓楼、钟楼、斋房、寮房等一系列配套建筑,其中南京鸡鸣寺前后捐资达100余万,修建了坍墀、丹陛及斋房等附属房舍。尤值一提的是,观音禅寺两侧的斋房、寮房及天王殿为一连体建筑,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立于东庐山前澹澹碧波中山湖岸,远观观音禅寺,呈两侧对称的鳞次栉比状。
&&& 2007年1月6日,东庐山观音寺举行盛大的上梁仪式,标志着这座名闻中外的千年古刹在秦淮河的源头从此拥有了一个蔚为壮观的新庙宇。
&&& 观音禅寺大雄宝殿正门高悬&佛光普照&匾额,正中供奉观音菩萨佛像,两侧略小的为三十二尊观音变身的佛像,合起来为三十三体观音。大雄宝殿旁是天王殿、钟楼、鼓楼及寮房等附属设施。天王殿供奉有四大天王及韦驼菩萨、弥勒佛塑像。
&&& 观音禅寺南侧有一口泉眼,据传,长年不枯,汩汩流淌,这就是百里秦淮的源头之一(另一源头为句容宝华山)。山因水媚,水因山秀,这眼山泉汇聚涓涓细流,形成秦淮水系,孕育了金陵古风和现代文明,尽显当年&东庐叠巘&的迷人风采。
&&& 目前,东庐山观音禅寺二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据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鸡鸣寺大法师莲华介绍,东庐山观音禅寺的后期工程将包括重建大雄宝殿,铸造高达48米的江苏最高观音像,建设千人佛教安老院、佛学院、书画院、慈善超市、儿童文化学习班等慈善机构。
&&& 可以预料,全面建成后的东庐山观音禅寺必将成为带动溧水旅游经济发展的省内一流的佛教文化圣地。
兜率寺(深山密林中的庙宇,枫树群,山僧壁画)
相传很久以前,地藏菩萨曾在西华峰下坐了一夜,后来山上的石头竟从地下訇然崛起,形状很像一头狮子,于是后人便把这里称为狮子岭。狮子岭周围,峰峦起伏,葱茏叠翠,山泉潺潺,风光旖旎,但却更以其怀抱的这座百年古刹兜率寺而闻名遐迩。
&位于狮子岭腹地密林中的兜率寺,其前身为狮子岭道场,创建者为明代高士郑聘之季子、焦竑的再传门人郑继蕃。继蕃少承庭训,潜研心性之学,曾著《庐言守绝》一书;中岁因不满朝政,乃精研释典,并削发为僧,苦志清修。继蕃涅槃后,道场遂被改建为拥有殿堂五间的兜率寺,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 &兜率&二字出自佛经&兜率天&。&兜率&乃佛家梵语,亦作兜术、兜率陀、都史多等,意译为知足、喜足、妙足、上足等,所谓&受乐知足而生喜足心也&。兜率天分内院和外院,外院为天众所居,内院为弥勒净土。弥勒满4000岁(当人间57.06亿年)即下生此世界,成佛于龙华树下。盖兜率内天为菩萨最后身的住处,昔释迦如来也是从此天降生天竺成佛的。《普曜经》云:&其兜率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坐此为诸天人敷演经典。&由此可见,寺以&兜率&命名,体现了创始者郑继蕃得狮子岭宝地,仿佛置身于兜率天般超尘脱俗,于是&知足而生喜足心&。另一方面,&兜率内院&又是菩萨敷演经典的庄严境界,以&兜率&名寺亦不难窥知创建者拟以&敷演经典&为宗旨的初衷,其用心可谓良苦。
&&& 正因为如此,兜率寺从一开始就不筑围墙,不设山门,不建大殿,只有以藏经楼为主体的建筑设施,独树一帜。尽管后来的寺庙建设已颇具规模,但仍不筑围墙,不设山门,不建大雄宝殿,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原先经院式寺庙特色。这正是后代住持者善于体悟创始者初衷的结果。兜率寺僻居深山,空灵幽静,且以研经养道为始终。故创建以来,名声日隆。明、清以降,不乏高僧名释来此演经布道。鼎盛时期,寺内有常住僧侣40余人,连同四方云游僧侣,常达百余僧众。镇江、扬州等地的老禅师,也大多退居狮子峰养息。兜率寺因此也成为禅林中著名的方便道场,亦称&养息道场&。特别是清末民初,当真空法师任方丈时,更是广汲博采,从严治寺,建立了严格的&狮子岭教规&,树立了良好的道风,遂使狮子岭成为宇内僧众仰慕的清修胜地。
&&& 据不完全统计,在清末民初,寺内有大殿五间,内供木雕弥勒和十八罗汉,弥勒后有泥塑飘海观音像;大楼十二间,为斋堂、客房、库房所在,斋堂内供文殊、韦驮菩萨像;禅堂五间,供奉木雕观音大士像;文殊殿五间,内供泥塑文殊菩萨像;三圣殿五间,殿内供奉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狮子岭自开山至此时,前后共建104间,其中瓦屋73间,草屋31间,大殿内钟鼓、法器一应俱全,经卷收藏亦称宏富。
&&& &文化大革命&中,狮子岭痛遭灭法之厄,百年古刹改为老山林场一分场,僧侣匿迹,香火漫灭,宗教活动完全停止。
&&& 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暮鼓晨钟重又回荡在狮子岭上。1982年山僧住持古寺,圆霖法师被推选为兜率寺的住持。法师系安徽宿州人,祖辈信佛,常年茹素,自号山僧。擅画佛像及山水,亦工书法。金陵之栖霞寺、鸡鸣寺和泰山寺等寺院,均藏有他的书画墨宝。香港、台湾及美国等地的佛教界人士也常请他赐书画。法师自十九岁开始学画,三十二岁在兜率寺出家时,他的画已颇有造诣。五十年代与大书法家林散之结为莫逆之交,&文革&期间偷偷为林散之画了一幅工笔兼写意的彩色肖像,林散之甚为珍重。赵朴初先生阅后极为赞赏,挥毫在像右侧题曰:&其容寂,其颡頱,凄然似秋,暖然如春。&山居期间,他自画佛像,自画壁画,自塑佛像,自书对联匾额,莫不精妙。古朴的兜率寺如今更增添了斑斓的佛教艺术色彩,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如此,法师还事必躬亲,亲自负责修建寺庙的工作。
&&& 目前,兜率寺的三圣殿、大雄宝殿、弥勒殿、藏经楼等殿宇已颇具规模。藏经楼中有新版《大藏经》和《中华大藏经》各一套。寺庙现有房屋数十间,整个建设依傍山势,起伏错落,状如卧狮。寺庙周围为一望无际的深山密林,驻锡在此,当可体会到蝉噪林静、鸟鸣山幽之气氛。被城市喧闹生活困扰的人们一俟进入这静谧的禅林,初则惊喜,继而则会留连忘返。寺内古树繁多,特别是苍天的枫树群,秋时观赏最佳。从狮子岭朝下俯瞰,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掩映在林隙中。置身于这样一个绝妙佳境,令人心旷神怡,有羽化登仙之感。
真如禅寺(露天阿弥陀佛像)
&&& 真如禅寺在南京市所辖高淳县东南的游子山中,原名游子山真武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占地面积百余亩,1997年起复建。
&&& 真如禅寺,原名游子山真武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原有三进二厢,近30间庙堂建筑,殿堂内供奉有韦驮、地藏、观音、真武大帝、十大元帅、十八罗汉等神像,佛、道诸神共居一庙,相安无事。庙内原有常住僧3人,晨钟暮鼓,香火旺盛。明崇祯八年(1635年),僧德明为寺庙募置祀田。
&&& 真武原称玄武帝君或玄帝,是道教传说中负责荡魔护法的尊神,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避赵宋王朝先祖赵玄朗的名讳,改称真武。历代王朝对真武大帝均十分尊崇,明、清以来,信仰尤烈。
&&& 清咸丰年间,庙宇被毁。光绪末年,住持僧觉朗募资重修大殿。抗日战争中,再次被毁。1946年由住持悟真和尚多方奔走,募化重建。后仅存僧房6间,并逐渐荒废。
1997年,地方上聘请九华山高僧慧深法师主持重修寺宇,更名为真如禅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匾额。
&&& 相传孔子登临过的游子山,前近宁皖高速公路,后临獭水古城湖畔,左连&吴头楚尾&之固城,右接西汉丞相陷居之漆桥。其地势雄旷,开如双龙戏珠,清新幽静,漫山表松翠竹。真如禅寺便坐落在这片风水宝地之中。
&&&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于1997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奠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五间三进。前有轩廊,廊柱为石雕蟠龙,上下以石雕莲花承托。大殿内面积850平方米,花岗石板砖铺地,正中供奉三尊大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阿弥陀佛,选用江西香樟木雕刻而成。大殿东、西共有十八罗汉,整体石雕而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三尊大佛背后为&海岛观音&,观音菩萨独立鳌头,手持净瓶,左有善财,右有龙女,四周&海岛&上共有112尊圣像,神韵俨然。亭台楼阁、海、龙门一应俱全,如同仙境。大殿右侧悬挂着原九华山大悲宝殿的大铜钟,高为2.3米,直径1.3米,重2.5吨,钟声雄浑,数里可闻。大殿之下,共有129级台阶,汉白玉雕栏杆,自上而下共两个平台,分别为九龙、九凤。大雄宝殿的右边建有大悲宝殿,由高淳丹湖大德善士邢龙伢先生捐造,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耗资800多万元。殿内正中供奉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殿间台阶正中为九龙玉壁,台阶下的平台上置有十三层铜铸宝鼎一尊。规划中还将在大雄宝殿左侧建&大愿宝殿&,目前正在筹备中。
&&& 除主要殿堂外,真如禅寺还建有玉佛殿、放生池、宾馆等附属设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真如禅寺山门内的大广场露天,建有一尊高为21米的阿弥陀佛像,是用优质石材雕刻,由135个部件组成,重逾千吨,堪称&金陵第一大佛&。
&&& 现任住持释慧深,俗名苏茂和,1940年出生,安徽省六安市人,1982年在九华山出家,现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贵池政协常委、高淳县佛教协会会长、真如禅寺住持,又出任六合灵岩禅寺主持,他发大心愿,修复禅林,弘法功德甚著。
灵岩禅寺(三面观音&盛唐古井 山门竹径)
&&& 灵岩禅寺位于六合区东南方向雄州镇灵岩山上。灵岩山,海拔170米,周十九里,因&山无锐峰,岩峦层耸,四面如一,岩际常有灵瑞&而得名,自古便有六合第一名山之誉。灵岩山是雨花石的主要产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偃月崖、仙人洞、鹿跑泉、白龙池等自然景观不仅风景奇绝,而且皆有动人传说流于民间; &灵岩积雪&乃六合八景之一。
&&& 灵岩禅寺建在灵岩山的半山腰,故又俗称&半山寺&。据《六合县志》记载:&唐咸通中,神建禅师受法于四祖,有逢岩即止之语,遂建道场于此岩下,为法义禅院&。据此算来,自唐以降,该寺迄今已有114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再加上又曾尊为皇家寺庙,灵岩禅寺在佛教界一直保有较大的影响力;众多文人墨客亦不吝赞美之辞,留下诸多诗篇佳句。
&&& 灵岩禅寺饱经沧桑,且兴且衰;&咸丰八年,寺毁于贼,塔势倾圮,待修甚急&;在抗日战争时期,该寺最终尽毁于日寇的炮火。直至2002年5月,原六合县撤县建区,欣逢盛世,百业待兴,为构建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满足广大佛教信众的要求,六合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复建灵岩禅寺。
&&& 2003年初,灵岩禅寺复建工程正式启动;日,举行了观音造像开光典礼;至2008年9月,主体建筑及景观工程已全部竣工,先后建成了观音阁、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山门、围墙、方丈寮以及井亭等。寺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目前,灵岩禅寺大雄宝殿的造像正在贴金,拟于2008年11月份举行开光仪式。
&&& 灵岩禅寺观音塑像一体三面,堪称江北最大一尊。该造像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莲花座,二为观音像。莲花座长6.19米,宽2.19米,观音像净高为9.19米,造像总高度为11.38米。三面观音正面为观音手持佛珠,代表如意吉祥;朝南侧面为观音手捧婴儿,誉为送子观音;朝北侧面为观音手捧净瓶,愿天下大众永葆平安。
&&& 灵岩禅寺寮房之前建有井亭一处,古井为唐朝所建,盛唐幽情,亘古至今。寺门之前植有竹林,竹林成片;风过处,竹声万壑,令人心旷神怡。林间进山神道隐见,依山势、伴神兽,直通山脚处的石牌坊;立于斯,极目远眺,灵岩禅寺四周古木参天,气势雄伟,重现古诗中描述的&数里入江路,千峰趋寺门,此中堪自适,钟馨尽朝昏&之境界。
&&& 据《六合县志》载,作为灵岩禅寺的延伸,灵岩山之巅曾建有七级浮屠一座。究其缘由,在于古人信风水,认为六合之所以科举人才屈指可数,原因就在于灵岩山&顶无锐锋&,故而在山顶建了一座塔,名曰&文峰塔&,即意在期
感兴趣线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明灯千年不熄之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