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作文 论文:“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新一轮退耕还林正式启动(弘扬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站内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
新一轮退耕还林正式启动(弘扬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河南省林业厅网站 www.
访问次数:
  本报讯&&记者焦玉海报道&&9月25日,2014年退耕还林还草500万亩计划任务正式下达,以此为标志,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正式启动。9月28日,国家林业局召开全国退耕还林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安排部署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和2014年建设任务,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全面发展。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主持会议。局总工程师封加平,国家发改委西部司、财政部农业司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赵树丛说,1998年特大洪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决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截至2013年,中央累计投入3542亿元,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47亿亩,直接惠及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转型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得到了国际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
  赵树丛指出,当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仍是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全国还有大面积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在继续耕种,造成地力衰退、江河淤积和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能力下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举措,是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十分期盼。
  赵树丛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指示要求,深刻认识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对于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增加我国森林资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切实把退耕还林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办好办实。要坚持生态优先,紧紧围绕增强生态功能、扩大森林面积这一根本目标,优先选择涵养水土功能强的树种,优先安排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状况脆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退耕还林。要尊重科学规律,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稳步推进,防止长官意志和形式主义。要强化政策落实,准确把握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做好宣传发动、政策培训等工作,让基层干部群众熟悉政策内容、明确工作要求,确保在实施过程中不跑偏、不走样。要加强后期管护,及时颁发林权证,科学制订森林经营方案,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严肃查处乱征乱占退耕还林地、擅自复耕等行为,依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全面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特别是林业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同时要落实好退耕农户的责任和权益。
  赵树丛强调,2014年是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开局之年。各地要在搞好宣传发动和政策培训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农户申报、作业设计、种苗供应、技术服务等工作,尽快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和退耕农户,确保今冬明春全面完成任务。要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管和实施结果的验收,把好种苗质量关、栽种质量关、检查验收关、考核监测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湖北、贵州、甘肃三省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1、2、3、4、5、6、
主办单位:河南省林业厅 维护单位:河南省森林资源数据管理中心 网站维护电话:3 邮编:450003
您是本站的第
豫ICP备:号&&
地址:郑州市纬五路40号 电子邮箱:论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页2下载券4页1下载券3页1下载券2页2下载券7页2下载券 7页1下载券5页7下载券50页4下载券77页免费7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7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3页免费5页免费
论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用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解读美丽中国
| 广告刊例
订报热线:010-
用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解读美丽中国
――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高燕
作者:&文章来源:&更新时间: 9:25:15
  北京2012年,11月1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环境保护部的指导下,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与产业工作委员会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北京明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三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胜利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8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展开讨论,发表了具有现实意义和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百余篇。  在这次会议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说,第三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是在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的大好时机下召开,是一次非常重要和及时的大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单独成篇,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达到新的  平。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层面,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体现“美丽中国”的和谐之美。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玉庆介绍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再次论述生态文明,而且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新境界。  这是高燕自2000年以来,组织的以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多次文化研讨会中的又一次更为有意义的盛会,这次盛会的主旨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不谋而合,这绝非巧合,而是高燕多年坚持倡导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观点的必然,因而会议热烈而隆重。  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政治理念的提出,完全可以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他们之间的融合,将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高燕说:“第三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乘着党的十八大东风,开得及时而有意义。生态文明,一种理念的升华;永续发展,一个庄严的承诺。‘美丽中国’这个词温暖着亿万人,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写在了自己的行动纲领上,也刻在了我们的心坎里。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今提倡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我认为十八大报告不仅仅是一份政治宣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宣言,将对未来中国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更给我们今天与会的专家学者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指明了方向。”
道家思想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获益,同时也面临空气污染、物种灭绝、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而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引发严重的后果。高燕认为,当下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生态危机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开始重新审视以往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积极寻求解决这一危机的方法和途径。其实古老的道家思想中已经蕴涵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出路,道家所倡导的“回归自然”“物无贵贱”的思想,其实就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基本策略。总体来讲,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针对高燕提出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有怎样的联系”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天人合一,尊重生命,善待万物。道家思想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道”产生的。这个“道”,既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三才相盗,崇尚自然,自然而然。道家思想认为“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人的活动也应按自然规律进行。《太平经》说,人在自然面前,“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万物是有因果关系的,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存在于人和自然之间的。自然不只是被动的受体,不是任人恣意掠夺的,它也可能报复人类。因此,人不能以征服者自居,不能自以为最尊贵,尊重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人类自身。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说法,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人天相和、天人合一的追求。在道家思想看来,虽然在现实社会中,物种与物种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都是有差别的,但这些差别应该是相对的、有序的。  在2011年“第二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上,高燕提出的论点是:现今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如何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她的生态观实质是,如何将人类社会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广义生态系统的和谐,这些理念正好与道家思想的生态观不谋而合,与任法融会长的思想产生了共鸣。高燕说,任会长在研讨会上还指出,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而道家学说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今提倡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玉庆指出:“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生态文明不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贡献。当前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立与之相符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就需要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并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政策体系;加强环境教育与科学知识普及,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在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中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文明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强烈地要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文明?如何走向现代文明?这些是我们必须要明确和必须回答的问题。  “5?12”汶川大地震在留给人们的心灵伤痛之余,也引起了一些建筑设计专家、学者对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视,使人们对大自然又一次深刻的思考。高燕抓住这个时机,为呼吁灾后重建,在重庆举办了“绿色健康人居与和谐社区建设高峰论坛暨第四届环境保护与地产园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高燕做了题为《我的优秀传统文化观》的演讲,博得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专家学者的喝彩。  高燕说,那次会议的召开,是历史赋予我们专家、学者的使命和机遇,当然也是挑战。因而,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他们深入灾区研究治理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建设环境等方面的科学理论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深入探讨房地产开发、园林建设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与大自然生态及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发展的影响。  高燕是这样解读她的优秀传统文化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对先进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这是继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大部署,对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同志来说,无疑是巨大鼓舞和鞭策。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我们今天谈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科学发展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燕认为,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特色就是民族文化特色,离开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没有现代文明。在各异质文明空前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是世界性的文化。在对待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上,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基于此,我们要强调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加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意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不仅对整个“十二五”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具有全局性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当谈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什么更深刻的国际背景和时代意义时,高燕表示,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靠什么凝聚力量,共渡时艰?她认为急需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当今时代,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家要齐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首推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撑。在这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几千年积淀形成的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处事理念,诚实守信的道德架构,公平正义的处事原则,都为我国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是历史的沉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伴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创新,而又继承着优良的传统。自然、物理、天文、地理、生态、人文等等文化学科,在创新中不断产生裂变,使文化成为大概念、大范畴、大领域。所谓古老的中华文明史,也就是一部辉煌的文化发展史。从四大发明到孔孟之道,从程朱理学到儒法交汇,从康有为“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无不沿袭积淀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耀世界的灿烂文化史。
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之光
  中华民族经历的漫长文明史,沉积的厚重文化底蕴,是经受了历史检验与考验的,是对人类社会实践和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对此,高燕表示,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自信,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继承发扬与改革创新的关系,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趋自觉,更加成熟。今天,我们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科学运用传统文化,这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当前,我们特别要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合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使之放射出时代光彩。在回答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优势时,高燕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血脉和体系,理所当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在创新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感召力、向心力。那么,社会历史进入到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如何科学巧妙地运用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生活服务,为现代经济发展服务,这也是当前我们要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当今时代,不仅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而且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西方国家对别国的经济渗透,首先是从文化渗透开始的。正因为如此,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此来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要打造我们国家的软实力,以此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要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以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样是大有作为的。比如说:易经是一门社会科学和哲学,它是在变中解析社会现象。运用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很有帮助。  日,我国最早的函授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国学院成立。这标志着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将迈上新的台阶,进入多学科、创品牌、提质量的快速发展轨道。高燕以其多年来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倡导,在国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被聘为该院的第一任院长。  高燕说,《辞海》中“国学”条说:“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由此可见,国学就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应该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我们常说的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国学仅指经、史、子、集等学问,而广义的国学则可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现在我们提到国学,则主要是指广义的国学。  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国学院的创立,以“发展国学教育、弘扬国学文化、继承传统美德”“直面经典”“重筑国学基本功底、推进成人继续教育”为办学宗旨,将成为我国国学人才培训基地,是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国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谈到下一步打算时,高燕表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将与中国县域经济报社合作举办“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年会”,现正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让我们期待着这次盛会。
■人物小传
  高燕,女,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培训基地主任、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国学院院长、北京明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文章录入:jhy&&&&责任编辑:zcy&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02 邮发代号:1-37 全年定价:168元 每周一、四出版
本站所有内容属《中国县域经济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中国县域经济报》社网络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一篇观察日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